①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指的是對什麼進行改造改造的具體措施是什麼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指的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具體措施:
(1)對個體農業、手工業通過走合作化道路的形式變私有制為公有制;
(2)實施「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公私合營」的方式,逐步變私有制為公有制。
歷史意義: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1)對手工業和對什麼的社會主義改造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
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過程
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邁開了步伐。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逐步克服農業同工商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中共中央積極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道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此同時,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全國。
②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指的是什麼
1、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
2、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
三大改造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到1956年結束,在政治意義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整個中國。
三大改造的結果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三大改造」後期,由於發展速度過於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③ 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改造原則是什麼
1、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則: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
2、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原則:黨和政府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④ 建國後進行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內容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 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著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出現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為了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果斷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把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統戰部的調查,起草了《關於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意見》。9月,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談,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道路。10月,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大會傳達了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多數已經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在商業方面,則在國家掌握一切重要貨源的情況下,通過使私營商業執行經銷代銷業務的方式向國家資本主義商業轉變。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會議,加強了對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領導。這時,農業合作化高潮的興起,最後地斷絕了資本主義和農村的聯系,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條件已經成熟。全行業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步驟。 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接著,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重慶、沈陽等大城市以及50多個中等城市相繼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也存在著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
編輯本段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規定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是:「為著克服分散的個體經濟的落後性,提高農業生產,必須積極地和有步驟地在自願互利原則的基礎上把貧農和中農聯合起來,發展農業合作化。……根據幾年來互助合作運動的經驗和各地方已經達到的成就,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到1957年參加現有的初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戶將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3左右。其中,東北各省、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和其他老解放區,合作化的規模可能達到農戶半數左右。」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決議指出了黨在農村工作的最根本任務,就是要促進農民聯合起來,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決議肯定了我國農業合作化的道路是,由互助組到初級形式的半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的高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也就是對農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決議特別提出了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和重要作用,指出了它是「引導農民過渡到更高級的完全社會主義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適當形式。」它「日益變成為我們領導互助合作運動繼續前進的重要環節。」因此,黨中央號召,「必須積極領導,穩步前進」,以推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向前發展。 在黨中央的號召和具體領導下,1954年,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全國范圍內發展很快。1954年3月底,全國共有農業生產合作社95000多個,到夏季,有農業生產合作社111400多個,到10月初,全國發展到229000多個。秋收後,全國大批建社,到年底止,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已發展到497000多個。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出現高潮,到秋收分配時,有農業生產合作社634000多個(其中高級社529個),入社農戶1692萬戶。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特點是,土地入股、統一經營。在初級農業合作社裡,土地仍然是農民的私有財產,牲畜和大農具一般也是為農民所有。不過,在合作社中也有了公有財產。這種公有財產,其中一部分是社員入社時繳納的股份基金,一部分是合作社的公積金。 在初級社裡,土地、牲畜和大農具雖然仍為私人所有,但卻不是分散使用,而是歸合作社集中統一使用,因此,合作社就可以組織集體生產,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業生產。 在勞動力方面,參加初級社的社員的勞動,是合作社總的集體勞動的一部分,歸合作社統一調配。因此,合作社對勞動力可以組織大規模的協作。 在農業合作社的產品分配方面,對社員入社的土地、牲畜和大農具等,也分得一份報酬,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考慮到社員的私有觀念不能一下子消除,同時也是為了調節貧農和中農之間的關系,在合作社生產發展時,不但貧農可以增加收入,即佔有生產資料較多的中農也能增加收入。另外,這樣做也可以照顧一部分分了土地但缺乏勞動力的社員生活的困難。總的來看,這樣做使社員可以自然地由生產資料私有制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制,有利於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產品分配方面的具體做法:首先在合作社的總產品中扣除補償生產資料的消耗,剩下的就是合作社的總收入,在總收入中一部分是用於向國家交納的稅款和社內公積金,另一部分則用作勞動報酬、土地報酬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報酬,在合作社總收入中用於勞動報酬的部分,應按照社員工作的數量和質量,勞動多和勞動好的多得,勞動少和勞動不好的少得,即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 在初級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中,已經有了公有財產,土地、耕畜、農具等雖然仍然是私有財產,但是已經由社裡統一使用,社員從事集體勞動,勞動力也由社裡統一調配、統一組織,社員的收入是以按勞分配為主。所有這一切都是社會主義的因素。但是,土地、耕畜、農具仍為社員私有,並且還通過對這些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取得一份收入。這是私有經濟的因素。因此,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一種部分集體所有制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 《決議》中指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當時條件下具有的優越性:第一,農業生產合作社能夠解決互助組中難以解決的一些矛盾,特別是關於共同勞動和分散經營的矛盾……。第二,實行土地統一經營,能夠因地種植,而且比互助組更能夠在集體勞動的基礎上,進行較合理的、有計劃的分工分業的勞動,合理地統一使用勞動力,因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第三,集中經營也就有更大的勞動力量和經濟力量,能夠更多地和更好地利用新的農業技術,便於進行農業的技術改革和基本建設,因而可能有效地逐步擴大農業的再生產。第四,由於能夠更多地節約勞動的時間和更多地節約出勞動力,所以能夠更好地發展副業的生產事業,並從而加強農民的經濟地位。第五,由於實行一定的按勞分配製度,所以能夠大大地鼓勵農民對於勞動和學習技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第六,農業生產合作社能夠有力量保證貧農和中農的團結,因而也就能夠更有效地與農村中的資本主義活動和貧富分化的現象作斗爭。第七,農業生產合作社能夠逐步地進行有計劃的生產,因而也就能夠在供、產、銷方面更容易地和國營的社會主義經濟相結合,而便於逐步地納入國家經濟計劃的軌道。在當時情況下,初級農業合作社,在一些主要農作物的每畝產量上,比個體農民有所增加。據12個產稻穀的主要省份統計,每畝稻穀多產10%;據9個產小麥的主要省份統計,每畝小麥多產7%;據8個產大豆的主要省份統計,每畝大豆多產19%;據9個產棉花的主要省份統計,每畝棉花多產26%。 中國的農業合作化運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的具體領導下實現的。中共中央當時認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雖然有很大優越性,但是仍然存在著內在的矛盾,主要是社會主義因素和私有經濟之間的矛盾。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實行統一經營、集體勞動,但是土地仍然是社員的私有財產,這必然會妨礙土地的合理利用;另外,社員仍然保留對牲畜、農具的私有權,這也會影響對牲畜、農具的更合理使用;再有,土地、牲畜和農具等因為仍歸私人所有,還要分取一部分報酬,這也就不能不影響另一部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 由於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內部存在著這些矛盾,所以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及其他條件成熟時,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就需要逐步過渡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草案》中指出: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員的社會主義覺悟的提高,合作社對於社員的土地逐步地取消報酬;對於社員交來統一使用的別的生產資料,按照本身的需要,得到社員的同意,用付給代價的辦法或者別的互利的辦法,陸續地轉為全社公有,也就是全體社員集體所有。這樣,合作社就由初級階段逐步地過渡到高級階段。 由初級農業社轉變為高級農業社時,必須貫徹社員自願互利原則;社員交出生產資料後,應保證不降低收入,而且一般能夠增加收入。《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草案》中規定:對於社員交來統一使用的別的生產資料,按照本身的需要,得到社員的同意,用付給代價的辦法或者別的互利的辦法,陸續地轉為全社公有。這就是說,對社員土地的報酬是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取消的。因為廢除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私有,取消生產資料的報酬,對於一般社員來說,是會增加收入的。但對那些佔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較多的中農或富裕中農來說,取消生產資料報酬,只有在生產有了較大增長的情況下,他的收入才會增長,否則收入是要減少的。所以,由初級社轉為高級社,一定要貫徹社員自願互利原則,對於轉為高級社後,收入減少或者有其他困難的社員,社裡應該給予照顧。《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中規定:社員的土地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取消土地報酬以後,對於不能擔負主要勞動的社員,合作社應該適當地安排適合於他們的勞動,如果他們在生活上有困難,合作社應該給以適當的照顧;對於完全喪失勞動力,歷來靠土地收入維持生活的社員,應該用公益金維持他們的生活,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暫時給以適當的土地報酬。社員私有的耕畜、大型農具和社員經營家庭副業所不需要而為合作社所需要的副業工具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要按照當地的正常的價格議定價款的數目,分期付給本主。付清的時間一般地是3年,至多不超過5年。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勞動農民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在自願和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組織。高級社是以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為基礎,實行集體勞動,按勞分配。農業生產合作社(即高級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黨和國家當時認為,在高級社裡,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已經實現了公有制,這樣,就可以更合理地使用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可以更有計劃地進行生產和從事較大規模的基本建設。同時由於取消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報酬,完全實行按勞分配,社員的積極性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揮。這樣,高級社就比初級社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到1955年下半年出現了高潮。據統計,1955年6月全國已有農業生產合作社63.4萬個,1955年10月底,發展到128萬個,入社農戶3813萬戶;11月底為158萬個,入社農戶4940萬戶;12月底達到190萬個,入社農戶7545萬戶。每社平均戶數,10月底為29.9戶,11月底為31.2戶,12月底為39.6戶。入社農戶佔全國農戶總數的比重,10月底為32%,11月底為41.4%,12月底則達63.3%。 在這一時期,全國也試辦了相當數量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5年底,全國共有高級社17000多個,參加的農戶為470多萬戶,占農戶總數的4%,每社平均戶數達到275戶。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大批轉向高級社發展是從1956年開始的。在這一年中,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總社數是逐月減少,但高級社的社數卻逐月增加;入社農戶繼續增加,特別是參加高級社的農戶比重大大提高。
編輯本段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黨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採取的三種形式是: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通過這三種形式,把大量的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實現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級到高級的社會主義改造。由於貫徹了自願互利的原則,以及隨著手工業私有制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技術逐步由手工業轉變為機械化生產,極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5月中共中央對手工業的改造,提出了「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要求各地對手工業生產的原料、品種、產量、銷路、勞動力等工作作統籌安排,要兼顧國家、集體、手工業者的利益,因此要開展反對資本主義的經營思想,加強對手工業合作社的管理制度,明確社會主義的經營思想,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鞏固發展手工業合作社。 實質是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編輯於 2011-07-04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個回答
超好玩的小游戲,休閑又解壓,我已經3天沒吃雞了!
00:33
行星粉碎模擬器
版本 1.4.1 隱私 許可權
廣州燃油科技有限公司
立即下載
行星粉碎模擬器
廣告
更多專家
建國後進行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內容?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初等教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列舉建國初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具體內容
內容: 農業合作化 手工業合作化 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 性質: 社會主義性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贊·531瀏覽
舉例建國初期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具體內容?
農業方面:農村開始了互助合作運動,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集體化。到1956年底,基本實現了農業合作化。三大改造期間提出一五計劃,建成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等項目。工商業方面變成全行業公私合營。
5贊·1,491瀏覽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及其意義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意義:這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對手工業和對什麼的社會主義改造擴展閱讀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著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出現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 為了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果斷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把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 參考資料:網路-三大改造
69贊·24,319瀏覽2019-08-23
建國後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評價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4)對手工業和對什麼的社會主義改造擴展閱讀: 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 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也存在著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順利地開展和完成了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大改造
14贊·8,570瀏覽2019-07-14
建國後進行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內容?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546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1956年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 ?(8分
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 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實現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1949--1956年是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之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新民主主義社會因為都存在多種經濟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卻在社會性質上存在著明顯差別,從經濟基礎方面看,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否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從而整個經濟社會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之上;從上層建築看,它們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是否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在整個社會思想文化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是否得到確立。我國是在沒有實現工業化的情況下進入社會主義的。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和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一基本制度的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和緊密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創造性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完成以後,國內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由於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和鞏固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大量人民內部矛盾逐步成為政治生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矛盾。
22贊·3,394瀏覽2020-02-25
正在載入
⑤ 1956年三大改造是什麼
1956年三大改造是農業、手工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後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重要過程和組成部分,它於1953年黨公布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中被完整系統地提出為了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對中國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的具體內容
對農業的改造,採取自願互利的原則和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通過組織互助組、初級生產合作社和高級生產合作社等形式,引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手工業的改造,採取自願互利的原則和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
幫助手工業者成立生產小組,最後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採取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和平贖買的形式進行,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指,初期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初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
1954年起逐步推行企業公私合營的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1956年實行的全行業公私合營。贖買方式是指,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前,採取從企業中給資本家分配一部分利潤的方式,在全行業公私合營以後,改為按資本家股金數額支付定息的方式。
⑥ 三大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什麼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三大改造前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三大改造後,以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之一公有製成為我國唯一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完成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轉化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國有經濟控制國民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系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國家引導,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國際地位,具有關鍵性作用。
⑦ 三大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什麼的社會主義改造
資本主義工商業
⑧ 列舉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
一、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經驗:
1、積極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土改後趁熱打鐵,通過互助合作化的途徑,逐步完成所有制改造,最後創造了「先合作化,後機械化」的經驗。
2、從互助社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的逐步過渡形式,也就是說擺脫私有制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
二、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經驗:
1、與農業改造一樣,由合作社途徑逐步實現。
2、組織形式由手工生產合作小組、供銷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
(8)對手工業和對什麼的社會主義改造擴展閱讀: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在人民民主專政條件下,通過多種國家資本主義形式,把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過程,是社會主義經濟改造的重要內容之一。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一方面能吸收工人就業,提供稅收,豐富市場,因而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剝削工人的剩餘勞動,抑制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唯利是圖、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有計劃按比例的要求不相適應,因而有不利於生產力發展的一面。
⑨ 1953年到1956年進行的三大改造是指對什麼的改造
1953年到1956年進行的「三大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三大改造」又叫做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實現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務
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務是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其中,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過程為:互助小組→初級社→高級社。
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指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個體手工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理論和實踐。過程為:生產小組→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參加手工業合作組織的人數已佔全國手工業從業人數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指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實踐。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內容為:公私合營,贖買政策。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完成,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被消滅了。至此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