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高手來
斯大林模式是一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蘇聯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採用的、並且延續約70餘年的一種經濟體制。它形成的標志為蘇聯1936年憲法的通過。這種經濟體制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即通過國家權力,全面干預和管理國民經濟各部門,通過指令性計劃集中進行資源配置,進行社會生產活動。具體表現為經濟運行排斥市場和價值規律;政府通過計劃確定全社會的產、供、銷和企業的人、財、物等。由於蘇聯是在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後開始全面執行計劃經濟,斯大林從理論上對計劃經濟進行了概括,並使其成為蘇聯乃至於其他一些蘇式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業化的指導思想,所以,通常人們把計劃經濟體制稱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托洛茨基關於「超工業化」的思想,在列寧逝世後的黨內斗爭中,這成為了托洛茨基「意圖損害農民利益」的罪證。斯大林成為蘇聯最高統治者之後,很快結束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擊敗了堅持新經濟政策的布哈林,實行工業計劃,在事實上採納了托洛茨基的建國思想。斯大林模式特點在經濟建設中,排斥市場調節和價值規律,強調用行政手段來干預經濟,把一切經濟生活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結果造成經濟部門發展的嚴重失調和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等問題。評價1(積極影響)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2(消極影響)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於,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並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並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在空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並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採納謝謝
2. 工業化對一個國家的重大意義以及如何實現工業化
所謂工業化,主要是指工業在一國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至取代農業,成為經濟主體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這一過程的特徵主要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向工業,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中國實現工業化的任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來的,從「一五」計劃算起,我國為實現工業化已經奮鬥了半個世紀,把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建設成為擁有獨立的、比較完整的、並有一部分達到現代化水平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是,中國的工業化任務還沒有完成,總體上看現在還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突出表現在: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人口在全社會勞動力和總人口中佔50%左右;產業結構層次低,競爭力不強,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水平還不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經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工業化的任務不完成,現代化就難以實現。因此,繼續完成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3. 今天的印度,俄羅斯,印尼這些國家應該怎麼工業化
俄羅斯早在蘇聯時期就完成了工業化,並且以重工業出名,眾所周知,斯大林模式就是以發展重工業為主。而且俄羅斯本身資源極其豐富,是少數不依賴外國進口資源,還出口資源的工業國家。二戰時期蘇聯的武器生產能力令希特勒都震驚。而且中國當初就是學蘇聯「老大哥」的經濟模式,以重工業為主,所以俄羅斯早就完成了工業化,但是由於國內種種原因比如 基礎設施建設,交通不發達,經濟結構畸形【輕工業十分落後】是介於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國家,稱之為轉型期國家。而印度在1947年蒙巴頓方案之後印巴分治,隨機獨立,國大黨的領袖尼赫魯早先也學習蘇聯,大力發展國企和重工業,建成了種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早期印度並沒有積極投身與世界市場,到了近幾十年,他努力融入世界市場,是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區域性強國。而且印度的lt,軟體,外包服務,制葯等行業十分出眾。並且是有一大批說英語的年輕勞動力和日益年輕化的人口結構都是印度的優勢。但是他仍未完成工業化,工業化之路很漫長,印度一度和中國一樣錯失時機,而且印度的腐敗,種姓制度,和不完善的民主制度【印度的民主不能夠發揮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比起這點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更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我還是很贊賞的。】基礎教育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足以及環境污染,【據新聞報道德里的空氣污染比北京都強】是制約其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印度應當大力發展科技,克服腐敗和在人權問題上基礎設施建設上和基礎教育上多努力,才能實現工業化,就這樣看來印度完成工業化也是令人期待的。而印尼在新航路的開辟時期就淪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在近代又造美日爭奪,在二戰時期經歷了大規模本土作戰。所以印尼的工業並不發達,即使印尼有豐富的原料,至今工業任然是沒有建立較完整地工業體系。印尼的現狀正是如今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射影。許多東南亞國家仍然以落後的農業為主,並且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以旅遊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國家也不少,因此,如印尼這樣的國家要發展重工業應當投入更多資金去建設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大力發展科技,基礎設施和教育,趁著仍未結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走向世界。
總結;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工業,首先要投入大量資金或者吸引外資,廣大發展中國家有勞動力的優勢可以利用,到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後,簡稱種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後,大力發展科技,對工業進行產業升級,才能達到工業化的目的。但是工業化之路十分漫長,政府應當多費心了。
4. 二戰時期中國的工業為什麼很落後後來是怎麼追上來的
二戰時期的中國工業落後是因為中國當時多年的戰亂當中,沒有發展工業的機會,而且本來就落後,後來能夠追趕,是因為國家動用一切人力物力集中發展工業, 才能有今天的成果。
三、集中一切人力物力發展工業
雖然工業落後,但是國家還是要建設,於是國家集中了一切人力物力,將目標放在了工業上。所謂預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想讓其他的行業通過發展,那麼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工業基礎,所以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中國的工業終於追上了世界列強。
5. 在積貧積弱的新中國如何保證工業化
組織起來就強,至於貧,人民生活水平整體確實不高,我國有大量礦產,可以換錢,農業集體化,私營工商業改造,國家統一各種資源調配,用各種農產品出口外國換取外匯,購買一些技術設備,重視發展教育,加強各種工業投資,建立工礦企業,設立各種科研機構,這就是一種戰時經濟,也會出口一些工業品,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要到改革開放了,農村的根本問題是缺少優良種子,缺少化肥農葯,灌溉條件差,往這根本問題上解決農民生活水平才會提高,隨著工業等發展,城市會有更高收入,工作機會增加,農民會向城市集中。
6. 落後國家如何發展工業
很難說,經濟都是扣扣相連,一個產業的發展甚至會影響許多產業的發展,一個產業如果發展迅猛,其他產業跟不上也會影響整個國家發展,如果很容易的話,還要經濟學家幹嘛 ,而且許多經濟學家連2008年的經濟危機到今天還沒有治理成功
7. 急~~~~~~ 巴西是如何因地制宜,成為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讓學生了解巴西從一個深受殖民統治的貧困落後國家如何發展成為拉美經濟最完善、最發達的國家、環境日益惡化;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所造成的城市化現象,在發展民族工業的過程中巴西建立了完善的工農業體系,成為拉美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巴西的居民主要有原殖民統治者(白人)、販賣來的奴隸(黑人),所以說可以通過對巴西的分析。第三,「熱帶雨林的危機」和「城市化問題」,這兩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在擺脫殖民統治、研究,來認識、了解和掌握拉丁美洲的相關內容,資本主義殖民主義者為了獲得大量的生產資料,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拉丁美洲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重要殖民地之一。因此。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部分內容實質上是講殖民統治對巴西文化、經濟,「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所要講授的主要內容有。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縮影,對巴西的學習不僅了解的是一個國家。隨著巴西的獨立,實際上也間接了解了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它的經濟發展過程、當地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他們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兒: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巴西經濟是以農礦產品的生產為主的單一經濟:熱帶雨林被大量砍伐破壞,巴西這個美洲主要國家的各項發展自始至終受到殖民統治的影響,不論是社會文化還是經濟發展都深深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所以本節內容有一根主要線索貫穿始終:殖民統治的影響。在巴西這節課中,首先介紹了「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其核心內容是,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的過程中巴西所面臨的社會與環境問題、社會背景、文化特點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發展進程和社會現狀。巴西的居民和文化是長期受到殖民統治影響的結果。其次。
巴西(拉丁美洲)的發展是從「新大陸的發現」開始的,當時、社會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先把握本節內容的脈絡和結構,這使得巴西長期受到殖民主義者的剝削和控制,經濟十分落後;第三、四部分內容實質上講殖民地國家在擺脫殖民統治後,在發展經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及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