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跪求機器人摘要翻譯
Abstract
Instrial robots are the most typical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equipment, high value-added technology,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strial robot is a fast-growing instries in emerging instries, will future pro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Foreign experts predict, the robot instry is the second car, the computer after the emergence of new large-scale high-tech instry.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global instrial robot instry'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s well as instrial robot application of several major countries and the country of manufacture.
The design for the robot design, main contents include:
1. Summary of the instrial robot market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current instrial robot market by the existing problems.
2. To the overall layout design, determine the overall programme and assembly technology programmes.
3. A rotation, the movements of the structural design, calculation. Part of a rotation of the drive gear mechanism, partly based on take-off and landing gear and rack body.
4. Screws to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assembly, the assembly adopted by the electrical machinery hand drive, through the overload clutch rotation to achieve the rotating assembly, to set off idling, will not damage equipment.
The design parameters: assembly of the space 150 mm * 100mm, assembly objects: m2 ~ m5 screw assembly, proctivity: 30 / min.
Key words: instrial robot; robot;
『貳』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怎麼寫啊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歷程及其趨勢 自電子技術一問世,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就開始了,只是出現了半導體集成電路,尤其是出現了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後,"機電一體化"技術之後有了明顯進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一)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1.數控機床的問世,寫下了"機電一體化"歷史的第一頁; 2.微電子技術為"機電一體化''帶來勃勃生機; 3.可編程序控制器、"電力電子"等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強基礎; 4.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使"機電一體化"躍上新台階. (二)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 1.光機電一體化.一般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是由感測系統、能源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械結構等部件組成的.因此,引進光學技術,實現光學技術的先天優點是能有效地改進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感測系統、能源(動力)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光機電一體化是機電產品發展的重要趨勢. 2.自律分配系統化——柔性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控制和執行系統有足夠的「冗餘度」,有較強的「柔性」,能較好地應付突發事件,被設計成「自律分配系統」。在自律分配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是相互獨立工作的,子系統為總系統服務,同時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作出不同反應。其特點是子系統可產生本身的信息並附加所給信息,在總的前提下,具體「行動」是可以改變的。這樣,既明顯地增加了系統的適應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統的故障而影響整個系統。 3.全息系統化——智能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全息」特徵越來越明顯,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這主要收益於模糊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軟體及晶元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其系統的層次結構,也變簡單的「從上到下」的形勢而為復雜的、有較多冗餘度的雙向聯系。 4.「生物一軟體」化—仿生物系統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對信息的依賴性很大,並且往往在結構上是處於「靜態」時不穩定,但在動態(工作)時卻是穩定的。這有點類似於活的生物:當控制系統(大腦)停止工作時,生物便「死亡」,而當控制系統(大腦)工作時,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學研究領域中已發現的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機構可為機電一體化產品提供新型機體,但如何使這些新型機體具有活的「生命」還有待於深入研究。這一研究領域稱為「生物——軟體」或「生物——系統」,而生物的特點是硬體(肌體)——軟體(大腦)一體,不可分割。看來,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有向生物系統化發展趨,但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5.微型機電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實驗室中已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當將這一成果用於實際產品時,就沒有必要區分機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屆時機械和電子完全可以「融合」,機體、執行機構、感測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體積很小,並組成一種自律元件。這種微型機械學是機電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感測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分析從略。 三、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把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一步;二是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電產品,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 (一)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面臨的形勢 1. 我國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工作量大而廣,有難度 2.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呼聲高,有壓力。 3.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產品取代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擾民產品的責任重,有意義。在我國工業系統中,能耗、耗水大戶,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還占相當大的比重。近年來我國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雖然幾經調整,但由於多種原因,成效一直不夠明顯。這裡面固然有上級領導部門的政出多門問題,有企業的「故土難離」「死守故業」問題,但不可否認也有優化不出理想的產業,優選不出中意的產品問題。上佳的答案早就擺在了這些企業的面前,這就是發展機電一體化,開發和生產有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功能強、性能好、質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據市場需要和用戶反映時產品結構和生產過程做必要的調整、改革,而無須改換設備。這是解決機電產品多品種、少批量生產的重要出路。同時,可為傳統的機械工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把機械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文明生產。 另外,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由於我國研製、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歷史不長,差距較大,許多產品的品種、數量、檔次、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進口量都比較大,因此亟需發展。 (二) 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的任務 我國在機電一體化方面的任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句話是廣泛深入地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另一句話是大張旗鼓地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促進機電產品的更新換代。總的目的是促進機電一體產業的形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作貢獻。 總之,機電一體化技術既是振興傳統機電工業的新鮮血液和源動力,又是開啟我國機電行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大門的鑰匙。 四、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的對策 (一)加強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計劃 目前,我國從事「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及生產的單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策略。各單位的計劃由於受各自立足點、著眼點的限制,難免只考慮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門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也有統一考慮不足,統籌安排不夠的問題,同時缺少綜觀全局的有權威性的發展計劃和戰略規劃。因此,建議各主管部門責成有關單位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統管全局的「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生產計劃和規劃,避免開發上重復,生產上撞車! (二)強化行業管理,發揮「協會」作用 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較熱,而按目前的行業劃分方法和管理體制,「政出多門」是難哆的。因此,我國有必要明確一個「機電一體化」行業的統管機構,根據目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機電一體化行業特點,我們建議,盡快加強北京機電一體化協會的建設,賦予其行業管理職能。「協會」要進一步擴大領導機構——理事會的代表層面和復蓋面,要加強辦公室、秘書處的建設;要通過其精明干練的辦事機構、經濟實體,組織「行業」發展計劃、戰略規劃的擬制;指導行業布點布局的調整,進行發展突破口的選擇,抓好重點工程的試點和有關項目的發標、招標工作…… (三)優化發展環境、增大支持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指通過宣傳群眾,造成一種社會上下、企業內外都重視、支持「機電一體化」發展的氛圍,如盡快為外商到我國投資發展「機電一體化」產業提供方便;盡可能為興辦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開綠燈;盡力為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調配好資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術政策上,要嚴格限制耗電、耗水、耗材高的傳統產品的發展,對未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落後產品限制強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對有關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乾地改造,對有關技術開發、應用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支持,對在技術開發、應用中做出貢獻的單位領導、科技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等。 (四)突出發展重點,兼顧「兩個層次」 機電一體化產業復蓋面非常廣,而我們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抓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時不能面面俱到、平鋪直敘,而應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注意抓兩個層次上的工作。第一個層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傳統的機電設備上植入或嫁接上微電子(計算機)裝置,使「機械」和「電子」技術在淺層次上結合。第二個層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把「機械」與「電子」統一起來進行考慮,使「機械」與「電子」密不可分,深度結合,生產出來的新產品起碼正做到機電一體化。 結束語:本論文在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已完成。在學習和生活期間,也始終感受著導師的精心指導和無私的關懷,我受益匪淺。在此向各位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設計能夠順利的完成,也歸功於各位任課老師的認真負責,使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並在設計中得以體現。同時我在網上也搜集了不少資料,才使我的畢業論文工作順利完成。在此向學院工程系的全體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
『叄』 大專是學工業機器人好還是機電一體化好呢
摘要 兩個專業是個有利弊的。雖然有交叉學科但是方向和側重點還是不一樣。
『肆』 尋篇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論文,快交論文了,把腦袋都想大了
高職高專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構建
摘要: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的現狀是:專業定位模糊廣雙師型」教師隊伍力量薄弱;教學實驗、實訓條件落後,實踐訓練水平有待提高;適應新技術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有待構建:體現當代工業發展水牛的專業教材有待突破。基於此現狀,應設立若干個專門化方向,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實踐教學課時的設置要把握「保量」與「適時」兩個原則。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課程體系
自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製造業進入一個發展停滯、缺乏活力的蕭條期,幾乎被人們視作夕陽產業。90年代以後,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在該領域的廣泛應用,為製造業注入了生機。如今,機電一體化產業以其特有的技術帶動性、融合性和廣泛適用性,逐漸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導產業,成為新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背景下,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機電一體化專業,以滿足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據筆者初步調查,浙江省辦有工科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幾乎都開設了機電一體化專業。與此同時,「高薪急聘數控操作人才」之類的招聘廣告屢見不鮮,從人才市場和企業反饋的信息也表明,社會對高質量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從近些年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生數量上看,應基本能緩解當地企業對該專業人才的急需,不至於供需嚴重失衡,問題出在供非所求。高職院校內部在該專業培養目標與定位、專業建設與課程設置、實習實訓內容及條件等方面存在問題。因此,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的再構建,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界定
(一)內涵
傳統意義上的機電一體化,主要指機械與電工電子及電氣控制這兩方面的一體化,並且明顯偏重於機械方面。當前科技發展的態勢特別注重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就是利用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主要包括感測器技術、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使機械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技術。機械技術可以承受較大載荷,但不易實現微小和復雜運動的控制,而電子技術則相反,不能承受較大載荷,卻容易實現微小運動和復雜運動的控制, 使機械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機電一體化的目標是將機械技術與電子技術實現完美結合,充分發揮各自長處,實現互補。與其相關的學科應包括機械工程學科、檢測與控制學科、電子信息學科三大塊內容。
(二)本質
機電一體技術的本質是將電子技術引入機械控制中,也就是利用感測器檢測機械運動,將檢測信息輸入計算機,計算得到能夠實現預期運動的控制信號.由此來控制執行裝置。開發計算機軟體的任務,就是通過輸入計算機的檢測信息,計算得到能夠實現預期運動的控制信號。另外,若是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則其應具備兩個明顯特徵:一是產品中要有運動機械;二是採用了電子技術,使運動機械實現柔性化和智能化。
(三)作用與系統
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最大作用是擴展新功
能,增強柔性。首先,它是眾多自動化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種,如實現過程自動化(PA,即連續體自動化)、機械自動化(FA,即固體自動化)、辦公自動化(OA,即信息自動化)等。其次,機電一體化技術又是按照用戶個人的特殊需求來製造、提供產品這一當今最高級供貸方式的關鍵技術。一個機電一體化的系統主要是由機械裝置、執行裝置、動力源、感測器、計算機這五個要素構成,如機器人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
二、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一)專業定位模糊,需准確定位
由教學計劃可看出,目前高職院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基本上按「既懂機又會電」來定位,但實際上機械與電子本身各自為兩大學科,內容十分豐富,涉及面非常廣,讓一名高職高專生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系統地掌握兩大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是不現實的,也沒有這個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機不太懂、電也不太通」的尷尬局面,失去了該專業應有的特色,達不到培養目標。從理論上來說,其定位應以機為主、電為輔,或者電為主、機為輔均可。由於許多機械類專業如機械製造及自動化等一般也強化了電子和計算機等方面的應用,使它們沒多大差異,體現不出自己的特色,實際上行不通。因此,機電一體化專業應定位在「以電為主、機為輔,機、電、計算機三足鼎立」為宜。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力量薄弱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雙師型」教師比例仍很低,專業理論教師不能指導實訓教學,實訓教師基礎理論薄弱,不能講授專業理論課的現象還較普遍,必須採取加強培訓或從企業聘任兼職教師等途徑加以解決。
(三)教學實驗、實訓條件落後,實踐訓練水平有待提高
總體看來,各高職院校雖具備一些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實驗條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驗證性、演示性為主,很少具有本專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缺乏融合機與電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實驗或綜合性課程,影響了專業技能和工程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學實訓設施也大大落後於當今企業,實踐訓練水平不高,應採用與企業合作等方式盡快提升層次。
(四)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課程體系有待構建
現行的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明顯偏重於機械方面,這與當前該專業所處於的「機、電、計算機」三大塊內容三足鼎立的實際格局很不適應。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時應突出電氣控制、計算機應用的地位。
(五)體現當代工業發展水平的專業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職院校所採用的機電一體化專業教材大多沒有充分體現出現代機電行業的發展水平,內容陳舊、落後,且各門課程之間相互獨立,相關知識未能有機地滲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慮與中職教材的很好銜接。
三、專業改革與課程體系構建
(一)設立若干個專門化方向
高職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須強化專業方向,充分考慮與地方經濟的緊密結合。與此同時,為妥善解決學生擇業范圍廣與針對性強這對矛盾,可設以下幾個專門化方向:機械製造及自動化專門化;機電一體化產品開發專門化;數控加工技術專門化:工業機器人專門化。通過設立專門化方向,可完成有針對性的就業前培訓。當然,也可根據各校實際情況並結合企業對本專業的人才需求,另行設置其他專門化方向。
(二)重新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高職高專課程體系設置應從職業教育的特點著手,按職業崗位群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來進行。要以知識應用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打破原有的學科課程體系和「三段式」課程設置體系,對課程進行優化和整合,充分考慮與中職的銜接,堅決避免重復。文化基礎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知識則根據職業崗位群有針對性地設置專門化教學模塊,建立一個寬廣、針對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知識平台。在課程體系設置中,主體框架思路如下:
第一,將培養目標分解到每一教學模塊單元,確定每一教學模塊單元所承擔的功能,應培養的知識和能力,相應的配套實踐教學環節,每一教學模塊單元主幹課程的內容組成,每一課程要傳授的知識、能力以及考核學生的方法。
第二,對各個教學模塊之間相互重復與交叉的知識,應進行優化組合,加以綜合化改造,強調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和銜接,堅決取消重復的教學內容。綜合化課程要突出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第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考核相互結合,可採用「講練式」現場教學和「啟發式」等主動型教學方法。
第四,整個課程設置不講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強調針對性和應用性。
根據上述框架思路,專業課程體系由綜合化系列課程和專門化模塊課程兩部分構成:
1.綜合化系列課程
機械制圖:包含原機械制圖內容,增加計算機輔助繪圖(AutoCAD)內容,融入公差與配合部分,使學生將制圖、尺寸標注和公差標注融為一體。
機械設計基礎:包含工程力學、機械原理和機械零件、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等內容。本課程主要是為了培養機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識和能力。
控制工程基礎:包含電工與電子技術、電器控制PLC、液壓傳動與氣壓傳動等內容,使機械中常用的電、液、氣控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本課程完成機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機械製造基礎:包含金屬切削機床、切削原理與刀具、機械製造工藝和機床夾具等內容,將加工工藝和工藝裝備知識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本課程完成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初步知識和基本能力培養。
感測器技術:主要包含檢測各種物理量的感測器的種類、原理和應用。
計算機應用技術:主要包含計算機原理、信息處理、編程三大部分內容,以完成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初步知識和能力培養。
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主要包含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的基本方法、控制方法和策略、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實例等。本課程要做到綜合性、實用性、實踐性強,完成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培養。
2,專門化模塊課程
該模塊主要根據設立的幾個專門化方向,同時結合本專業的發展狀況、趨勢以及當地對人才的需求情況,一般在畢業實習時完成。該模塊的主要任務是有針對性地完成就業上崗前的培訓,為就業上崗做好充分准備,必須突出實踐性與綜合性。
條件具備的院校在校內完成該模塊。具體操作時可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專門化合作組,由學生自願選擇參與哪個合作組。每個合作組完成一個子課題,各子課題可以是同一大課題下的子課題,也可以是獨立設置的子課題,合作組之間可以是互相協作的關系,也可以相對獨立。子課題按性質不同分以下三類:開發設計型、製造加工型和設計製造綜合型。如開發設計型可結合學生的能力安排某個總成的設計,或者某個控制系統的電路製作,或者某個控制系統的程序編制等;製造加工型主要是根據已有的設計,完成零件的機加工、裝配和調整工作;設計製造綜合型則完成一個簡單機電一體化產品或其中一部分設計與製作的全過程。為使學生較全面地掌握知識和技能,應以設計製造綜合型為主。
新生入學進行專業教育時即可介紹專門化模塊課程的大致情況,以便增強學生日後學習的目的性、主動性和針對性。該模塊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課程開發充分結合合作組的內容,以實例、設計製作指導書的方式進行。如浙江師范大學高等技術學院設立的精雕技術專門化方向,要求學生獨立編程並在數控精雕機上自行操作,最終完成一件精美的雕刻產品。由於強化了專門化方向,學生擁有社會急需的其他學校畢業生所沒有的一技之長,深受企業歡迎。
師資、設備等條件尚不具備的院校可與企業合作,把專門化模塊放到企業中實施,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根據企業情況一起完成模塊課程開發與教學工作,這樣可同時解決部分學生的就業問題。
(三)實踐教學課時設置原則
實踐教學課時安排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保量」原則。在課時數量上應占整個教學計劃總課時的40%及以上,以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特色。二是「適時」原則。根據各個教學模塊單元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及時跟上教學實踐環節,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結合,增強實踐教學的時效性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日]三浦宏文.機電一體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OHM社,2001.
『伍』 機電一體化技術論文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
一、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歷程及其趨勢
自電子技術一問世,電子技術與機械技術的結合就開始了,只是出現了半導體集成電路,尤其是出現了以微處理器為代表的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後,"機電一體化"技術之後有了明顯進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
(一)機電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1.數控機床的問世,寫下了"機電一體化"歷史的第一頁;
2.微電子技術為"機電一體化''帶來勃勃生機;
3.可編程序控制器、"電力電子"等的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強基礎;
4.激光技術、模糊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使"機電一體化"躍上新台階.
(二)機電一體化"發展趨勢
1.光機電一體化.一般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是由感測系統、能源系統、信息處理系統、機械結構等部件組成的.因此,引進光學技術,實現光學技術的先天優點是能有效地改進機電一體化系統的感測系統、能源(動力)系統和信息處理系統.光機電一體化是機電產品發展的重要趨勢.
2.自律分配系統化——柔性化.未來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控制和執行系統有足夠的「冗餘度」,有較強的「柔性」,能較好地應付突發事件,被設計成「自律分配系統」。在自律分配系統中,各個子系統是相互獨立工作的,子系統為總系統服務,同時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作出不同反應。其特點是子系統可產生本身的信息並附加所給信息,在總的前提下,具體「行動」是可以改變的。這樣,既明顯地增加了系統的適應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統的故障而影響整個系統。
3.全息系統化——智能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產品「全息」特徵越來越明顯,智能化水平越來越高。這主要收益於模糊技術、信息技術(尤其是軟體及晶元技術)的發展。除此之外,其系統的層次結構,也變簡單的「從上到下」的形勢而為復雜的、有較多冗餘度的雙向聯系。
4.「生物一軟體」化—仿生物系統化。今後的機電一體化裝置對信息的依賴性很大,並且往往在結構上是處於「靜態」時不穩定,但在動態(工作)時卻是穩定的。這有點類似於活的生物:當控制系統(大腦)停止工作時,生物便「死亡」,而當控制系統(大腦)工作時,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學研究領域中已發現的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機構可為機電一體化產品提供新型機體,但如何使這些新型機體具有活的「生命」還有待於深入研究。這一研究領域稱為「生物——軟體」或「生物——系統」,而生物的特點是硬體(肌體)——軟體(大腦)一體,不可分割。看來,機電一體化產品雖然有向生物系統化發展趨,但有一段漫長的道路要走。
5.微型機電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實驗室中已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當將這一成果用於實際產品時,就沒有必要區分機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屆時機械和電子完全可以「融合」,機體、執行機構、感測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體積很小,並組成一種自律元件。這種微型機械學是機電一體化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
機電一體化產品分系統(整機)和基礎元、部件兩大類。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有:數控機床、機器人、汽車電子化產品、智能化儀器儀表、電子排版印刷系統、CAD/CAM系統等。典型的機電一體化元、部件有:電力電子器件及裝置、可編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電機、感測器、專用集成電路、伺服機構等。這些典型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技術現狀、發展趨勢、市場前景分析從略。
三、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機電一體化工作主要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其目的是節能、節材,提高工效,提高產品質量,把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一步;二是開發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機電產品,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
(一)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面臨的形勢
1. 我國用微電子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的工作量大而廣,有難度
2.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加速產品更新換代,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呼聲高,有壓力。
3. 我國用機電一體化產品取代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擾民產品的責任重,有意義。在我國工業系統中,能耗、耗水大戶,對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還占相當大的比重。近年來我國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雖然幾經調整,但由於多種原因,成效一直不夠明顯。這裡面固然有上級領導部門的政出多門問題,有企業的「故土難離」「死守故業」問題,但不可否認也有優化不出理想的產業,優選不出中意的產品問題。上佳的答案早就擺在了這些企業的面前,這就是發展機電一體化,開發和生產有關的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產品功能強、性能好、質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據市場需要和用戶反映時產品結構和生產過程做必要的調整、改革,而無須改換設備。這是解決機電產品多品種、少批量生產的重要出路。同時,可為傳統的機械工業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把機械生產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實現文明生產。
另外,從市場需求的角度看,由於我國研製、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歷史不長,差距較大,許多產品的品種、數量、檔次、質量都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進口量都比較大,因此亟需發展。
(二) 我國「機電一體化」工作的任務
我國在機電一體化方面的任務可以概括為兩句話:一句話是廣泛深入地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另一句話是大張旗鼓地開發機電一體化產品,促進機電產品的更新換代。總的目的是促進機電一體產業的形成、為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作貢獻。
總之,機電一體化技術既是振興傳統機電工業的新鮮血液和源動力,又是開啟我國機電行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大門的鑰匙。
四、我國發展「機電一體化」的對策
(一)加強統籌安排,協調發展計劃
目前,我國從事「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及生產的單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發展策略。各單位的計劃由於受各自立足點、著眼點的限制,難免只考慮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門的有關計劃和規劃,也有統一考慮不足,統籌安排不夠的問題,同時缺少綜觀全局的有權威性的發展計劃和戰略規劃。因此,建議各主管部門責成有關單位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統管全局的「機電一體化」研究、開發、生產計劃和規劃,避免開發上重復,生產上撞車!
(二)強化行業管理,發揮「協會」作用
目前,我國「機電一體化」較熱,而按目前的行業劃分方法和管理體制,「政出多門」是難哆的。因此,我國有必要明確一個「機電一體化」行業的統管機構,根據目前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機電一體化行業特點,我們建議,盡快加強北京機電一體化協會的建設,賦予其行業管理職能。「協會」要進一步擴大領導機構——理事會的代表層面和復蓋面,要加強辦公室、秘書處的建設;要通過其精明干練的辦事機構、經濟實體,組織「行業」發展計劃、戰略規劃的擬制;指導行業布點布局的調整,進行發展突破口的選擇,抓好重點工程的試點和有關項目的發標、招標工作……
(三)優化發展環境、增大支持力度
優化發展環境指通過宣傳群眾,造成一種社會上下、企業內外都重視、支持「機電一體化」發展的氛圍,如盡快為外商到我國投資發展「機電一體化」產業提供方便;盡可能為興辦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開綠燈;盡力為開發、生產機電一體化產品調配好資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術政策上,要嚴格限制耗電、耗水、耗材高的傳統產品的發展,對未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落後產品限制強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對有關機電一體化技術對傳統產業乾地改造,對有關技術開發、應用項目優先立項、優先支持,對在技術開發、應用中做出貢獻的單位領導、科技人員進行表彰獎勵等。
(四)突出發展重點,兼顧「兩個層次」
機電一體化產業復蓋面非常廣,而我們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抓機電一體化產業發展時不能面面俱到、平鋪直敘,而應分清主次,大膽取捨,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注意抓兩個層次上的工作。第一個層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電子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在傳統的機電設備上植入或嫁接上微電子(計算機)裝置,使「機械」和「電子」技術在淺層次上結合。第二個層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產品設計之初,就把「機械」與「電子」統一起來進行考慮,使「機械」與「電子」密不可分,深度結合,生產出來的新產品起碼正做到機電一體化。
結束語:本論文在各位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已完成。在學習和生活期間,也始終感受著導師的精心指導和無私的關懷,我受益匪淺。在此向各位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本設計能夠順利的完成,也歸功於各位任課老師的認真負責,使我能夠很好的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並在設計中得以體現。同時我在網上也搜集了不少資料,才使我的畢業論文工作順利完成。在此向學院工程系的全體老師表示由衷的謝意。
『陸』 機電一體化專業電氣運行與控制畢業設計怎麼寫
1.1 工業機械手概述
工業機器人由操作機(機械本體)、控制器、伺服驅動系統和檢測感測裝置構成,是一種仿人操作,自動控制、可重復編程、能在三維空間完成各種作業的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生產設備。特別適合於多品種、變批量的柔性生產。它對穩定、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改善勞動條件和產品的快速更新換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機器人應用情況,是一個國家工業自動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產中應用機械手可以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可以減輕勞動強度、保證產品質量、實現安全生產;尤其在高溫、高壓、低溫、低壓、粉塵、易爆、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等惡劣的環境中,它代替人進行正常的工作,意義更為重大。因此,在機械加工、沖壓、鑄、鍛、焊接、熱處理、電鍍、噴漆、裝配以及輕工業、交通運輸業等方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引用。機械手的結構形式開始比較簡單,專用性較強,僅為某台機床的上下料裝置,是附屬於該機床的專用機械手。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製成了能夠獨立的按程序控制實現重復操作,適用范圍比較廣的「程序控制通用機械手」,簡稱通用機械手。由於通用機械手能很快的改變工作程序,適應性較強,所以它在不斷變換生產品種的中小批量生產中獲得廣泛的引用。
氣壓傳動機械手是以壓縮空氣的壓力來驅動執行機構運動的機械手。其主要特點是:介質李源極為方便,輸出力小,氣動動作迅速,結構簡單,成本低。但是,由於空氣具有可壓縮的特性,工作速度的穩定性較差,沖擊大,而且氣源壓力較低,抓重一般在30公斤以下,在同樣抓重條件下它比液壓機械手的結構大,所以適用於高速、輕載、高溫和粉塵大的環境中進行工作。
氣動技術有以下優點:
(1)介質提取和處理方便。氣壓傳動工作壓力較低,工作介質提取容易,而後排入大氣,處理方便,一般不需設置回收管道和容器:介質清潔,管道不易堵存在介質變質及補充的問題.
(2)阻力損失和泄漏較小,在壓縮空氣的輸送過程中,阻力損失較小(一般不卜澆塞僅為油路的千分之一),空氣便於集中供應和遠距離輸送。外泄漏不會像液壓傳動那樣,造成壓力明顯降低和嚴重污染。
(3)動作迅速,反應靈敏。氣動系統一般只需要0.02s-0.3s即可建立起所需的壓力和速度。氣動系統也能實現過載保護,便於自動控制。
(4)能源可儲存。壓縮空氣可存貯在儲氣罐中,因此,發生突然斷電等情況時,機器及其工藝流程不致突然中斷。
(5)工作環境適應性好。在易燃、易爆、多塵埃、強磁、強輻射、振動等惡劣環境中,氣壓傳動與控制系統比機械、電器及液壓系統優越,而且不會因溫度變化影響傳動及控制性能。
(6)成本低廉。由於氣動系統工作壓力較低,因此降低了氣動元、輔件的材質和加工精度要求,製造容易,成本較低。傳統觀點認為:由於氣體具有可壓縮性,因此,在氣動伺服系統中要實現高精度定位比較困難(尤其在高速情況下,似乎更難想像)。此外氣源工作壓力較低,抓舉力較小。雖然氣動技術作為機器人中的驅動功能已有部分被工業界所接受,而且對於不太復雜的機械手,用氣動元件組成的控制系統己被接受,但由於氣動機器人這一體系己經取得的一系列重要進展過去介紹得不夠,因此在工業自動化領域里,對氣動機械手、氣動機器人的實用性和前景存在不少疑慮。
1.2 氣動機械手的設計要求
1.2.2 課題的設計要求
本課題將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如下:
(1)機械手為通用機械手,因此相對於專用機械手來說,它的適用面相對較廣。
(2)選取機械手的座標型式和自由度。
(3)設計出機械手的各執行機構,包括:手部、手腕、手臂等部件的設計。為了使通用性更強,手部設計成可更換結構,不僅可以應用於夾持式手指來抓取棒料工件,在工業需要的時候還可以用氣流負壓式吸盤來吸取板料工件。
(4)氣壓傳動系統的設計
本課題將設計出機械手的氣壓傳動系統,包括氣動元器件的選取,氣動迴路的設計,並繪出氣動原理圖。
(5)機械手的控制系統的設計
本機械手擬採用可編程序控制器(PLC)對機械手進行控制,本課題將要選取PLC型號,根據機械手的工作流程編制出PLC程序,並畫出梯形圖。
1.3 機械手的系統工作原理及組成
機械手的工作原理:機械手主要由執行機構、驅動系統、控制系統以及位置檢測裝置等所組成。在PLC程序控制的條件下,採用氣壓傳動方式,來實現執行機構的相應部位發生規定要求的,有順序,有運動軌跡,有一定速度和時間的動作。同時按其控制系統的信息對執行機構發出指令,必要時可對機械手的動作進行監視,當動作有錯誤或發生故障時即發出報警信號。位置檢測裝置隨時將執行機構的實際位置反饋給控制系統,並與設定的位置進行比較,然後通過控制系統進行調整,從而使執行機構以一定的精度達到設定位置.
(一)執行機構
包括手部、手腕、手臂和立柱等部件,有的還增設行走機構。
1、手部
即與物件接觸的部件。由於與物件接觸的形式不同,可分為夾持式和吸附式手在本課題中我們採用夾持式手部結構。夾持式手部由手指(或手爪)和傳力機構所構成。手指是與物件直接接觸的構件,常用的手指運動形式有回轉型和平移型。回轉型手指結構簡單,製造容易,故應用較廣泛。平移型應用較少,其原因是結構比較復雜,但平移型手指夾持圓形零件時,工件直徑變化不影響其軸心的位置,因此適宜夾持直徑變化范圍大的工件。手指結構取決於被抓取物件的表面形狀、被抓部位(是外廓或是內孔)和物件的重量及尺寸。而傳力機構則通過手指產生夾緊力來完成夾放物件的任務。傳力機構型式較多時常用的有:滑槽杠桿式、連桿杠桿式、斜面杠桿式、齒輪齒條式、絲杠螺母彈簧式和重力式等。
2、手腕
是連接手部和手臂的部件,並可用來調整被抓取物件的方位(即姿勢)
3、手臂
手臂是支承被抓物件、手部、手腕的重要部件。手臂的作用是帶動手指去抓取物件,並按預定要求將其搬運到指定的位置。工業機械手的手臂通常由驅動手臂運動的部件(如油缸、氣缸、齒輪齒條機構、連桿機構、螺旋機構和凸輪機構等)與驅動源(如液壓、氣壓或電機等)相配合,以實現手臂的各種運動。
4、立柱
立柱是支承手臂的部件,立柱也可以是手臂的一部分,手臂的回轉運動和升降(或俯仰)運動均與立柱有密切的聯系。機械手的立柱因工作需要,有時也可作橫向移動,即稱為可移式立柱。
5、機座
機座是機械手的基礎部分,機械手執行機構的各部件和驅動系統均安裝於機座上,故起支撐和連接的作用。
(二)驅動系統
驅動系統是驅動工業機械手執行機構運動的。它由動力裝置、調節裝置和輔助裝置組成。常用的驅動系統有液壓傳動、 氣壓傳動、機械傳動。
(三)控制系統
控制系統是支配著工業機械手按規定的要求運動的系統。目前工業機械手的控制系統一般由程序控制系統和電氣定位(或機械擋塊定位)系統組成。該機械手採用的是PLC程序控制系統,它支配著機械手按規定的程序運動,並記憶人們給予機械手的指令信息(如動作順序、運動軌跡、運動速度及時間),同時按其控制系統的信息對執行機構發出指令,必要時可對機械手的動作進行監視,當動作有錯誤或發生故障時即發出報警信號。
(四)位置檢測裝置
控制機械手執行機構的運動位置,並隨時將執行機構的實際位置反饋給控制系統,並與設定的位置進行比較,然後通過控制系統進行調整,從而使執行機構以一定的精度達到設定位置.
『柒』 機電一體化專業描述怎麼寫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又名機電一體化是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為代表的微電子技術高度發展,向傳統機械工業領域迅速發展滲透,機械電子技術深度結合的基礎上,綜合應用機械、微電子、自動控制、信息、感測測試、電力電子、介面、信號轉變等技術以及軟體編程等群體技術,合理配置機械本體、執行機構、動力驅動單元、感測測試元件、控制元件、微電子技術、加工、處理、生產、線路以及介面元件等硬體元素,並使之在軟體程序和微電子電路邏輯的有序規則運動,在高功能、高質量、高可靠性、低功耗的意義上實現特定功能價值的系統功能技術。
由此而產生的功能系統則成為一個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現代高技術支持下的機電一體化系統或機電一體化產品。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機械如虎添翼,有可能超越操作機械和動力機械范疇,進入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多功能化、全自動化、微機數字化控制的新時代,不僅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體力勞動,還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腦力勞動,因此機電一體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工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其典型產品為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航天航空飛機器、新型家電產品、各種現代新興工業控制系統和裝置等等。哈爾濱理工大學機電一體化是部級重點學科,首批碩士學位授權點。
本專業培養從事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新工藝,新技術的設計實驗研究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學生除了基礎課程之外,還系統學習計算機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繪圖、電工技術、電子技術、機械控制工程、測試技術、機械製造工藝學、數控技術、CAD/CAM/CAPP,先進製造技術等課程。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機械、電子、輕紡、儀器儀表、航空及其他機械及電子製造行業產品設計、工藝設備設計、工藝規程設計、數控技術、新工藝、新技術開發等技術工作,也可在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
『捌』 工業機器人專業和機電一體化專業那個就業前景好
摘要 親親,工業機器人比較好就業,機電范圍更加廣泛,工業機器人比較精細化,技術含量比較深入。
『玖』 機電一體化畢業論文(100分)
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前景
摘要:機電一體化是一種復合技術,是機械技術與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互相滲透的產物,是機電工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文章簡述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基本結構組成和主要應用領域,並指出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機械工業;機電一體化;數控;模塊化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與滲透,引起了工程領域的技術改造與革命。
在機械工程領域,由於微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向機械工業的滲透所形成的機電一體化,使機械工業的技術結構、產品機構、功能與構成、生產方式及管理體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使工業生產由「機械電氣化」邁入了「機電
一體化」為特徵的發展階段。
一、機電一體化的核心技術
機電一體化包括軟體和硬體兩方面技術。硬體是由機械本體、感測器、信息處
理單元和驅動單元等部分組成。因此,為加速推進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必須從以下
幾方面著手。
(一)機械本體技術
機械本體必須從改善性能、減輕質量和提高精度等幾方面考慮。現代機械產品一般都是以鋼鐵材料為主,為了減輕質量除了在結構上加以改進,還應考慮利用非金屬復合材料。只有機械本體減輕了重量,才有可能實現驅動系統的小型化,進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響應特性,減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感測技術
感測器的問題集中在提高可靠性、靈
敏度和精確度方面,提高可靠性與防干擾
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避免電干擾,目前
有採用光纖電纜感測器的趨勢。對外部信
息感測器來說,目前主要發展非接觸型檢
測技術。
(三)信息處理技術
機電一體化與微電子學的顯著進步、
信息處理設備(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普
及應用緊密相連。為進一步發展機電一體
化,必須提高信息處理設備的可靠性,包
括模/數轉換設備的可靠性和分時處理
的輸入輸出的可靠性,進而提高處理速
度,並解決抗干擾及標准化問題。
(四)驅動技術
電機作為驅動機構已被廣泛採用,但
在快速響應和效率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
題。目前,正在積極發展內部裝有編碼器
的電機以及控制專用組件-感測器-電
機三位一體的伺服驅動單元。
(五)介面技術
為了與計算機進行通信,必須使數據
傳遞的格式標准化、規格化。介面採用同
一標准規格不僅有利於信息傳遞和維修,
而且可以簡化設計。目前,技術人員正致
力於開發低成本、高速串列的介面,來解
決信號電纜非接觸化、光導纖維以及光藕
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標准化等問題。
(六)軟體技術
軟體與硬體必須協調一致地發展。為
了減少軟體的研製成本,提高生產維修的
效率,要逐步推行軟體標准化,包括程序
標准化、程序模塊化、軟體程序的固化、推
行軟體工程等。
二、機電一體化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
(一)數控機床
數控機床及相應的數控技術經過40
年的發展,在結構、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
上都有迅速提高,具體表現在:
1、匯流排式、模塊化、緊湊型的結構,即
採用多C PU、多主匯流排的體系結構。
2、開放性設計,即硬體體系結構和功
能模塊具有層次性、兼容性、符合介面標
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戶的使用效益。
3、W O P技術和智能化。系統能提供
面向車間的編程技術和實現二、三維加工
過程的動態模擬,並引入在線診斷、模糊
控制等智能機制。
4、大容量存儲器的應用和軟體的模
塊化設計,不僅豐富了數控功能,同時也
加強了C N C系統的控制功能。
5、能實現多過程、多通道控制,即具
有一台機床同時完成多個獨立加工任務
或控制多台和多種機床的能力,並將刀具
破損檢測、物料搬運、機械手等控制都集
成到系統中去。
6、系統的多級網路功能,加強了系統
組合及構成復雜加工系統的能力。
7、以單板、單片機作為控制機,加上專
用晶元及模板組成結構緊湊的數控裝置。
(二)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
C IM S的實現不是現有各分散系統
的簡單組合,而是全局動態最優綜合。它
打破原有部門之間的界線,以製造為基幹
來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實現從經營
決策、產品開發、生產准備、生產實驗到生
產經營管理的有機結合。企業集成度的提
高可以使各種生產要素之間的配置得到
更好的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可以得
到更大的發揮。
(三)柔性製造系統(FMS)
柔性製造系統是計算機化的製造系
統,主要由計算機、數控機床、機器人、料
盤、自動搬運小車和自動化倉庫等組成。
它可以隨機地、實時地、按量地按照裝配
部門的要求,生產其能力范圍內的任何工
件,特別適於多品種、中小批量、設計更改
頻繁的離散零件的批量生產。
(四)工業機器人
第1代機器人亦稱示教再現機器人,
它們只能根據示教進行重復運動,對工作
環境和作業對象的變化缺乏適應性和靈活
性;第2代機器人帶有各種先進的感測元
件,能獲取作業環境和操作對象的簡單信
息,通過計算機處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
斷,對動作進行反饋控制,表現出低級智
能,已開始走向實用化;第3代機器人即智
能機器人,具有多種感知功能,可進行復雜
的邏輯思維、判斷和決策,在作業環境中獨
立行動,與第5代計算機關系密切。
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前景
縱觀國內外機電一體化的發展現狀
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動向,機電一體化將朝
著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機電一體化與傳統機械自
動化的主要區別之一,也是21世紀機電
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近幾年,處理器速度
的提高和微機的高性能化、感測器系統的
集成化與智能化為嵌入智能控制演算法創
造了條件,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產品
向智能化方向發展。智能機電一體化產品
可以模擬人類智能,具有某種程度的判斷推理、邏輯思維和自主決策能力,從而取
代製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腦力勞動。
(二)系統化
系統化的表現特徵之一就是系統體
系結構進一步採用開放式和模式化的總
線結構。系統可以靈活組態,進行任意的
剪裁和組合,同時尋求實現多子系統協調
控制和綜合管理。表現特徵之二是通信功
能大大加強,一般除R S232等常用通信
方式外,實現遠程及多系統通信聯網需要
的局部網路正逐漸被採用。未來的機電一
體化更加註重產品與人的關系,如何賦予
機電一體化產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
顯得越來越重要。機電一體化產品還可根
據一些生物體優良的構造研究某種新型
機體,使其向著生物系統化方向發展。
(三)微型化
微型機電一體化系統高度融合了微
機械技術、微電子技術和軟體技術,是機
電一體化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國外稱微
電子機械繫統的幾何尺寸一般不超過
1cm 3,並正向微米、納米級方向發展。由於
微機電一體化系統具有體積小、耗能小、
運動靈活等特點,可進入一般機械無法進
入的空間並易於進行精細操作,故在生物
醫學、航空航天、信息技術、工農業乃至國
防等領域,都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利
用半導體器件製造過程中的蝕刻技術,在
實驗室中已製造出亞微米級的機械元件。
(四)模塊化
模塊化也是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一個
發展趨勢,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程。由
於機電一體化產品種類和生產廠家繁多,
研製和開發具有標准機械介面、電氣接
口、動力介面、信息介面的機電一體化產
品單元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
訂一系列標准,以便各部件、單元的匹配
和介面。機電一體化產品生產企業可利用
標准單元迅速開發新產品,同時也可以不
斷擴大生產規模。
(五)網路化
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機電一體化
有重大影響,使其朝著網路化方向發展。
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種類很多,面向網路的
方式也不同。由於網路的普及,基於網路
的各種遠程式控制制和監視技術方興未艾,而
遠程式控制制的終端設備本身就是機電一體
化產品。
(六)綠色化
工業的發達使人們物質豐富、生活舒
適的同時也使資源減少,生態環境受到嚴
重污染,於是綠色產品應運而生。綠色化
是時代的趨勢,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
製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中,對生態環境無危害或危害極
小,資源利用率極高。機電一體化產品的
綠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時不污染生態環境,
報廢時能回收利用。綠色製造業是現代制
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機電一體化是眾多科學技
術發展的結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
階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機械工業發生戰
略性的變革,使傳統的機械設計方法和設
計概念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大力發展新
一代機電一體化產品,不僅是改造傳統機
械設備的要求,而且是推動機械產品更新
換代和開辟新領域、發展與振興機械工業
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李運華.機電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王中傑,余章雄,柴天佑.智能控制綜述[J].基礎自動化,2006(6).
4、章浩,張西良,周士沖.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農機化研究,2006(7).
5、梁俊彥,李玉翔.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發展及應用[J].科技資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