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發展特點
明清時期我國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農業的發展使手工業出現繁榮,私營手工業在明中後 期佔主導地位,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手工業的繁榮再加上世界白銀的流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商業資本活躍、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的興起,區域性商人群體的形成。但統治階級卻採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從而使中國失去發展經濟的大好機遇。另外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 但只出現在局部地區、個別行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全國仍居主導地位。總之,在明中後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時候,西方已經開辟了新航路,對外殖民擴張。當清朝中國閉關鎖國愈演愈烈的時候,西方已開始進行工業革命,並四處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中國日益落後於西方一、農業
(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2)農作物——農耕經濟高度發展,雙季稻大面積擴種,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棉花廣泛種植
二、手工業
(1)明中期以後,官營手工業衰落,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江南地區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以僱用勞動為標志),但發展緩慢
(2)金屬冶煉原料——明朝流行用焦炭冶煉
(3)棉紡織業——松江在元明時期成為棉紡織中心,明後期棉布成為主要衣料(
4)制瓷業:明——鬥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琺琅彩
三、商業
(1)形成一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商業市鎮
(2)貨幣——白銀廣泛流通
(3)農副產品大量投入市場
(4)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增強
(5)統治階級實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
2. 手工業經營方式是什麼
(1)家庭手工業: ①原因: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以小農經營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 ②特點:A、自給自足,依附於農民家庭中,基本做到「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B、男耕女織、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C、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年代,家庭手工業產品有時也進入流通領域。 (2)田莊手工業:漢代典型。 ①原因:土地兼並,導致豪強地主的田莊這一新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出現。 ②狀況:內容復雜多樣的農作物生產、手工業生產,甚至生產兵器和鐵器冶煉。 (3)官營手工業
3. 明清時期我國手工業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啊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我國古代手工業在發展中的過程中,呈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1、部門多並不斷增加。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重要部門主要有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個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夏、商、西周就有了冶銅工業,封建社會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工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2、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其創立的早晚,一旦創立以後,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分工越來越細。
3、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手工業。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有所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致。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下從事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的發展。
4、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公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北方到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
5、官私手工業在競爭中消長。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水平的是官營和專業的私營手工業生產。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大、手工細、管理嚴格。明代中期以前,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春秋戰國以後,私營手工業在曲折中發展,生產范圍、規模日益擴大,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葉以後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6、古代大部分時間內中國手工業居世界領先地位。明中期以前,中國手工業無論是規模、技術、產品質量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在處理這些問題中要求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問題。例如:處理第六個問題時指出: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手工業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
4. 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的特點
一、家庭手工業的特點:
家庭手工業的特點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使用私有的生產資料分散經營,一般不僱用工人或只僱用做輔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學徒,並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
二、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眾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有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但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三、私營手工業的特點:
自由發展並且有助於生產力的提高;私營手工業成為手工業生產中日益重要的部分。明代中葉以後更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了主導地位。
同時,私營手工業的經營方式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唐宋以來,商品經濟繁榮,私營手工業的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另一方面,到明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4)新的手工業經濟方式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手工業的相關產業:
一、冶金業:
1、冶銅業: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相當成熟。
2、冶鐵業:春秋時期人們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
3、燃料:漢代以前人們用炭作為燃料,從漢代開始用煤作為燃料,北宋普及,南宋末年轉變為使用焦炭,明朝時開始流行。
二、紡織業:
1、絲織業:上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從西周開始,絲織業突飛猛進,漢代時成為絲國,直到唐代出現緙絲技術。例如:高橋手綉。
2、棉紡織業:宋末元初棉花的種植向內地推廣,元朝的黃道婆開始推廣 」捍彈紡織」,她發明的腳踏三錠紡車取代了手搖一錠紡車,先進得技術使元明時期的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明代後期,棉布成為人們主要的衣料來源。
5.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主要經營形態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點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手工業技術先進。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4)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共存。主要有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三種形式。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私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後才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並占據主導地位。
(5)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分布相應變化。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6)明中葉後私營手工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僱傭勞動關系,但受到重農抑商政策制約。
6. 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中國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置,而以浙江為最多。
7. 新手工業經營方式有什麼特點
新手工業經營的方式一般情況下都是比較麻木的在一定程度上他是沒有相應的經驗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