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我國為什麼沒有工業化

我國為什麼沒有工業化

發布時間:2022-07-31 10:15:55

㈠ 中國沒有工業革命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一、中國沒有工業革命的原因
1、政治環境
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種種束縛,為工業革命創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在中國的皇權專制體系下,大量白銀湧入無法帶來財富的重新分配,財富都集中在皇室貴族手裡,社會等級固化,沒有新貴階級對社會等級的沖擊,不會在內部產生制度創新,沒有工業革命的基礎。

2、金融市場
明朝對海外白銀資本過度依賴,同時又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和金融體系,導致白銀的輸入一旦被切斷,國內經濟馬上陷入混亂,加速了明朝覆滅。
而英國在大量白銀湧入之後,迅速建立起了金融市場和信用體系,保護國內工商業的健康發展,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從而通過全球貿易網路獲取巨額財富,不再依賴美洲白銀進口來支持經濟發展,為工業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

3、科技:發明機制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
工業革命之所以沒有發生在中國是因為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科學革命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科技的發展,在當時而言中西雙方在發明機制上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中國的發明主要是依靠「試錯和改錯」的方式,科學革命之前,中國由於人口基數大,其實驗和經驗較為豐富,所以其科技發明一直領先於歐洲各國。而在14—17世紀歐洲各國已經形成了現代科學下的實驗的發明創造,這是一種質的轉變。在科舉制度的激勵機制下,大部分人僅限於對《四書五經》等傳統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國人對自然、科學技術等發現僅出於好奇心,並無深究。

4、競爭環境
明朝長期沉浸在中央大一統帝國的環境中,周邊沒有能與之競爭的國家,缺乏外部競爭的壓力,導致制度改革和創新緩慢。
英國是在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幾個率先崛起的歐洲大國夾縫中發展起來的,外部競爭的巨大壓力迫使英國進行改革和創新。1588年英西大海戰和後面的一系列變革,讓英國慢慢甩開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的霸主。
為了取得進步,你必須有一個競爭性的體系,而非由單一力量統治。歐洲創造出了一個鼓勵知識創新的競爭環境。有宗教改革、天文學、化學、醫學、數學和哲學領域的改革。最終滲透到如何紡織、製鞋和種玉米。

5、科舉制度
科學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原因不在於惡劣的政治環境抑制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創造力,而在於中國的科舉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勵機制,使得有天賦、充滿好奇心的天才無心學習數學和可控實驗等。因而,對自然現象的發現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觀察的原始科學的階段,不能發生質變為依靠數學和控制實驗的現代科學。

二、英國工業革命
1、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
2、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廠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廠手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㈡ 為什麼近代的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首先,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近代社會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近代中國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
其次,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是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取得較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帝國主義國家不允許中國掌握正真的近代科學技術,他們要把中國作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市場。
第四,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特性決定,民族資產階級自身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堅強的革命意志,力量比較弱小,相對於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勢力力量弱小。
總之,諸多的原因決定了近代工業革命不可能在中國發生可得到發展。只有革命推翻封建政府,人民翻身做主人才是我們最後的選擇,實質上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雖然今天中國還是存在諸多令人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相信一切都會有多改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要經歷一個過程的。

㈢ 中國為何出現「去工業化」的現象

政治行為驅動經濟增長的兩個階段 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出現了10%以上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那一時代中國的發展是大多數人的發展,譬如鄉鎮企業遍地開花,而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的發展便進入了少數人的發展時期。關鍵是這一時期中國內部的生產力受到了外來力量的沖擊,90年代中期之後,鄉鎮企業大批倒閉,在外部的商品的競爭下紛紛退出歷史舞台,由此導致中國第一階段韻工業化運動宣布告終。隨之而來的是外資的大批湧入,進一步抑制內部傳統工業,城市的傳統工業國有企業也紛紛垮台,在這種毫無保護的發展下,只是沿海一部分地區發展發達起來了,內陸一大片遭到抑制,因此,90年代後期經濟速度上不去便是自然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是調整非均衡發展的戰略和歧視性的國內政策,而是採取財政手段和借用外資來繼續維持增速,繼續向發達地區傾斜資源,繼續實施優惠外商優惠富人政策,其結果,一方面使社會的鴻溝越拉越大,一方面使工業化過程和產業結構出現畸形。發生裂變。 與正常的市場經濟相比,中國近年來8%的超高臨界增長率可以說是一種「強制型增長」。所謂的「強制」是指這種增長有著非經濟的驅動力和保障條件,是政府驅動型的經濟增長。計劃經濟體制下也存在「強制型增長」,但那時的執行機制不同。在計劃經濟時代,「強制型增長」通過經濟計劃指標韻下達、執行、考核來實現。那時執行計劃指標主要還是經濟行為,各級官員的升遷更多地與政治上的「正確性」掛鉤,而較少與超額完成經濟計劃指標的百分比掛鉤。但在今天,政績的指標已完全以經濟成就為主。其結果,「強制型增長」的實現機制更強了。 當然,這種對GDP的追求自改革開放以來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依靠內部力量,這是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主要做法,主要是靠國家銀行貸款,結果貨幣發行多了,在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先後出現了兩次高通貨膨脹,銀行也出現了大量的呆帳壞帳,於是經濟速度不得不放慢了下來。第二階段是90年代後半期至今,主要方法是依靠外資,讓外資來拉動中國經濟。反正不管用什麼方法,不管用誰的錢,只要能把經濟增速達到高速度就行。 這種間接推動增長的方法與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經濟政策一樣都是為了刺激需求;但兩者也有一個重要的區別,那就是市場經濟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只是著眼於具體的計劃或項目,而中國近幾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卻以達到鎖定的8%經濟增長率為目標,財政性投資的必要數量往往是根據實現預設經濟增長目標而倒算出來的。 無論是用直接還是間接的手段來推動經濟增長,這種驅動機制都有一個重要特點,即追求速效,而忽視增長的長期效果,不願意努力解決對短期內的增長無效或有負效果、但能夠提升長期增長潛力的關鍵性問題。其結果是,雖然短期內的經濟增長目標兌現了,但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很可能會採取竭澤而漁之類的措施,或者過多過早地耗盡了可供未來使用的資源(例如財政過量發行國債),或者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以及無效使用,或者硬性製造出某些不真實的「需求熱點」(如「假日經濟」、「教育產業化」)。這樣的經濟增長路徑往往不一定真對經濟發展有利,甚至可能損害未來的經濟發展潛力。特別是這種不擇手段追求速度的做法已經給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和產業結構帶來了嚴重的扭曲。 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其經濟現代化不可能繞過工業化階段。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出現實際上也無法代替工業化的功能,當農村人口仍然占總人口70%以上時尤其如此。對於許多中國農民來說,高科技是一種奢侈,落後國家的工業化必須從低科技人手。如果一上來就搞高科技,那就無疑將一大批人與工業化進程割斷。中國的鄉鎮企業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延續,主要是在這種錯誤的「高科技」趕超戰略影響下,以及沿海外來工業的沖擊,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另外,中國的鄉鎮企業之所以難以得以延續,體制的弊端也是一大原因。計劃經濟下的城鄉二元分割得不到打破,不平等的國民待遇和傳統的身份桎梏束縛了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在這種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下,中國內生的工業化運動不能不遭到夭折。 在這種情況下,一大批已經進入工業化的農民再次退出工業化的進程。自1997年以來中國農村的經濟形勢每況愈下,農民務農已入不敷出,從1997年到2000年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連續4年下降。這說明失去工業化支撐的農業已不可能再帶動經濟增長了。 於是,中國的一些學者針對農村經濟嚴重蕭條的局面提出要加快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以盡快轉移更多的富餘農村勞動力到非農產業。但他們很少提及,在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建設的前提是城市工業和以此為依託的第三產業的順利發展。沒有工業化方面的長足進展,第三產業的生長空間是有限的,農民進了城也難以維生。 不少學者強調,國民經濟中非國有部門的比重已大大超過國有部門的比重。似乎只要非國有部門取代國有部門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力,中國的經濟發展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暢通無阻的大道。實際上所有制方面的變化本身根本說明不了產業結構是否進步了。 一個國家的工業結構和產品構成如何,只需看一下這個國家的社會結構就可以知道。只要這個國家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的社會。這個國家的工業結構必然產生極大的分化,其產品結構也分為富人型和窮人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必然受這種社會結構影響,一部分產業結構在提升,另一部分在弱化。適應大眾化發展的工業結構在弱化,適應少數「城市人」發展的工業結構在強化。這就是中國工業發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現。 大量引進外資恰恰抑制了中國的工業化 有研究指出:在中國由於引資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預下進行,政府和企業行為的短期化在引資中就表現為重表面而輕實質,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嚴重不足。中國用於消化吸收引進技術的資金只佔技術引進資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和韓國的情況正好相反,用於消化吸收的資金三倍於技術引進的資金。對於許多地方政府來說,引進外資的目標日益模糊,甚至引資本身成了目的,從而造成「為開放而開放,為引資而引資」的局面。中國不少企業未能通過合資消化吸收先進技術,無法逐步形成自主研製開發能力。 這種「外資替代效應」還意味著中國經濟正在形成對外資的過分依賴。由於本國正規製造業的萎縮趨勢非常明顯,如果今後引進外資的速度放隉,中國將出現工業化程度下降的「去工業化」態勢,這對一個失業壓力極其沉重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是相當危險的。 第二個「替代效應」是指工業增長中出現了本國的正規製造業被技術簡單、規模很小的非正規工業生產活動所替代的「弱質替代強質」現象。任何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非正規工業生產活動都會呈現蓬勃活躍的局面,但正常情況下這些非正規工業生產活動主要是正規製造業的補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獨立支撐經濟現代化。而中國的情形卻是「主角」被「配角」替代了,原本應該是「主角」的正規製造業變成了工業增長的「配角」。以經濟增長率較高的1996年和1997年為例,1996年本國的正規製造業和非正規工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3798億元,其中本國正規製造業的貢獻佔四成,非正規工業的貢獻佔六成;1997年本國的正規製造業和非正規工業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20lO億元,其中本國正規製造業的貢獻只佔四分之一,非正規工業卻佔四分之三,盡管這數字不太准確,因為非正規工業的統計中含有更多的水分。 撥苗助長式的非均衡經濟發展隱患無窮 中國雖然盡力將經濟增長率維持在接近工業損益平衡點的臨界狀態,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資來支撐的增長對整體經濟的推動力是偏倚而虛軟的。這樣的投資主要產生的是對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對製造業的刺激相對微弱,無法帶動工業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投資結構不但不能改善產業結構的現狀,反而強化了目前的結構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業和提高多數人收入等方面幾乎無能為力。 在中國,盡管大規模的土木工程建設改善了城市的外觀,在外資的推動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區也形成了局部「繁榮」,占人口百分之幾的少數階層開始享受接近發達國家的生活消費水平,但工業化徘徊不前同時伴隨著「弱質化」,再加上農村凋敝,農業的微弱增長不能使農民增加收入,於是中國就出現了經濟增長率「堅守」7%一8%這條「底線」,而失業率居高不下,就業者的平均工資呈下降態勢,消費需求持續萎縮,價格年年走低的經濟格局。這就是經濟增長與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狀況脫節現象的真正原因。 在工業化進程畸形發展並呈現一部分「強質化」一部分「弱質化」特徵的狀態下,中國的現代化實際上步履蹣跚,少數都市中出現的現代化生活也缺乏穩固的基礎。這樣的經濟結構無法滿足多數社會成員今後向上流動的需要。如此格局或許可以支撐現存的少數階層的富裕生活。但卻難以提升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經濟社會地位。一個日益兩極分化的社會之再生產過程在中國不僅有其政治氛圍,而且在產業結構方面也已基本成型。經濟增長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經濟結構,它將越來越成為一種「符號」。要深刻認識中國的經濟狀況,就有必要透過增長率的「符號」意義,發現決定大多數國民的經濟社會地位之趨勢性規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程曉農 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 摘自: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

㈣ 為什麼中國在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沒有實現工業化

在政治上,清朝的專制統治達到了封建歷史上的巔峰,乾隆後期吏治腐敗,八股取士嚴重地阻礙了知識分子的創新能力,文字獄的盛行使得知識分子鑽進古書堆鑽研考證學,有礙於思想文化的繁榮發達,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和經濟都以畸形的形態發展。與此同時,在西方英國首先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法國的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思想解放和理論基礎,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戰爭又將啟蒙思想、社會契約論的理念傳播到整個歐洲,美國也通過戰爭的方式去的獨立進而發展資本主義。
在經濟上,明代末期的沿海城市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卻沒有太大的發展,中國人然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家,政府在經濟上時重農抑商的。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外國對中國從貨物傾銷轉為資本輸出的經濟侵略以及大量的賠款進一步使中國經濟崩潰;同期的西方開辟新航路以後,就不斷的向海外貿易擴張,進行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從而發展資本主義,重商主義是其特點,主張以無形的手操縱市場。
科技方面,在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的科技與器物的發展是相較很緩慢的,這也是競爭力下降的一個原因。
如樓主所說的「變化」而言,應該就是指政治上的專制加強,以及無法與時俱進的經濟思想和科技的發展是導致明清以後綜合國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㈤ 為什麼蘇聯完成了工業化而中國沒有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完成了工業化。
即便是在蘇聯解體之前,中國也完成了重工業的基礎化工作。

㈥ 中國完成工業化了嗎


中國還沒有完成工業化,我國由於特殊歷史原因,計劃在2020年基本完成工業化,但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掀起了信息技術革命,所以不得不在沒有實現工業化是發展信息化,路線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中國無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後,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使機器大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取得優勢地位,使社會主義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後者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和僱傭勞動者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榨取最大的利潤為目的,依靠對國內外人民的殘酷剝削來實現的。前者是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已成為國家主人的勞動者直接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為基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目的,它立足於自力更生,主要依靠社會主義的內部積累,同時也根據平等互利原則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㈦ 蘇聯歷時十年即實現了工業化,中國為何數十年至今仍不能實現工業化

蘇聯從一九二八年開始進行有系統的工業重建,歷時四個五年計劃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短短的二十年中,蘇聯的工業產值一舉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其發展速度大大高出同期資本主義國家,顯示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獨特的優越性。但是,蘇聯的工業化有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這期間蘇聯主要發展的是重工業,輕工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後很多,到了後期,整個工業體系輕重工業嚴重失調,導致了蘇聯的工業經濟開始逐漸的衰退。二,蘇聯工業的資源性很強,而貿易對其工業經濟的拉動作用卻很微小,工業發展的持續性較弱。三,蘇聯工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工人技術水平和工業設備水平等方面落後於歐美等國,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國前期工業化基本上是走的蘇聯的老路子,重工業以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過大。
中國不像他那樣亂搞

㈧ 為什麼中國工業化在1949年以前並未真正起步

1949年之前完全沒有機會。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確有所發展,絕大多數都是輕工業,沒有構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侵華戰爭,也對中國的工業造成極大破壞,總之之後就是國共兩黨戰爭一直持續到1949年

㈨ 為什麼蘇聯完成了工業化而中國沒有

蘇聯在高壓集權環境下很快完成了工業化。當然這基本上是近乎瘋狂的剝削農民村社的成果。集中力量辦大事嘛。片面發展。資源高度集中在工業化,那肯定能完成,只是問題多而已。
中國其實三大改造,五年計劃後,其實比蘇聯強很多,因為我國的工業體系比較完整。不是那種單純的重工業。但是後來嘛,嗯。你懂的。還顧得上工業化嗎?

㈩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首先,這里的工業革命肯定指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我這句話可能顯得多餘,但我因此想說兩點:1.工業化是可以擴散的,目前中國就處在工業化浪潮之中,甚至可能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2.你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英國誕生了工業革命,因為世界上的其它地區也沒有誕生工業革命,中國並不特殊。

你要知道,蒸汽機剛出來的時候,效率非常低。要燒很多很多煤,才只能輸出那麼一點動力。如果一個國家的煤很貴、人力又很便宜 —— 比如中國當時全國大概就只有遠離工業區的山西有煤,而且人工還特別便宜 —— 那蒸汽機就根本沒有商業價值。人工貴,本來是英國的一個劣勢,但是對發展蒸汽機來說,它反而成了英國的重大優勢。這些條件完全是客觀的限制,任你有再好的制度、再先進的思想也沒用。

閱讀全文

與我國為什麼沒有工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寶馬七系正時皮帶多久更換 瀏覽:826
汕尾工業uv機什麼價格 瀏覽:338
汽車用的音響是哪裡的 瀏覽:863
寶馬車為什麼女人喜歡 瀏覽:870
工業手機怎麼調成頂部掃描 瀏覽:596
寶馬落地最低多少錢 瀏覽:362
寧波有多少個石塘汽車修理店 瀏覽:278
賓士glxlc油箱蓋多少錢 瀏覽:598
工業遺產學校怎麼改造 瀏覽:780
永嘉縣千石工業區什麼廠最多 瀏覽:685
滄州汽車什麼時候能恢復運行 瀏覽:947
革命工業有哪些 瀏覽:658
寶馬拉力摩托最便宜多少錢 瀏覽:145
奧迪a7為什麼看不到現車 瀏覽:654
汽車空調低壓高了是什麼原因 瀏覽:176
賓士vsa燈亮怎麼解決 瀏覽:138
德國產的寶馬有哪些車型 瀏覽:59
奧迪哪個車燈值2萬 瀏覽:896
14款5gt寶馬二手什麼價 瀏覽:92
工業基金怎麼用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