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徐州發展規劃
法律分析:未來五年,徐州將著重發展「六大戰略」,把「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放在首位,意味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將加速,「中國新製造」將在我市全面崛起。隨著交通網路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整體升級,徐州將持續促進開放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國家雙向開放綜合樞紐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和服務未來將繼續領跑。徐州將繼續注重協調發展戰略,始終堅持「全域一盤棋」發展,實施城市更新、鄉村建設行動,城鄉將再一次深化互動,不同年齡層次、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的群體相互促進。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
Ⅱ 徐州潘安湖未來5年規劃
法律分析:徐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對「十四五」時期徐州市發展作出系統謀劃。未來五年,徐州將著重發展「六大戰略」,把「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放在首位,意味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將加速,「中國新製造」將在徐州市全面崛起。
隨著交通網路以及移動互聯網的整體升級,徐州將持續促進開放發展戰略,努力建設國家雙向開放綜合樞紐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消費和服務未來將繼續領跑。
徐州將繼續注重協調發展戰略,始終堅持「全域一盤棋」發展,實施城市更新、鄉村建設行動,城鄉將再一次深化互動,不同年齡層次、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的群體相互促進。
徐州依然會堅持生態優先戰略,統籌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美麗田園鄉村和美好文明家園,用良好的環境質量為人民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徐州還將實施共建、共治、共享戰略,努力豐富完善「四位一體」社會善治模式,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圍繞堅守實體經濟,重點構建「6+4」先進製造業和「6+3」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所涉及的工程機械與智能裝備、集成電路與ICT、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等產業,既有一批本土品牌企業為支撐,又符合現代產業發展導向。
在推動跨省際區域協同發展、實施黃河故道沿線綜合開發、建設淮海國際陸港、打造美麗中國徐州樣本、弘揚淮海戰役精神、總結推廣「馬庄經驗」、打造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和旅遊目的地等方面,也充分體現了徐州在全國全省獨特的戰略定位和特殊的使命擔當。
法律依據:《徐州市城鄉規劃條例》
第一條 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江蘇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制定、修改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鄉規劃的領導,健全城鄉規劃管理機構,將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城鄉規劃委員會,負責對涉及城鄉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重大事項進行審議。
銅山區、賈汪區人民政府及其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市人民政府規定的職能范圍內行使縣級城鄉規劃管理權。
第四條 市、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城鄉規劃管理工作,根據需要,可設立派出機構履行城鄉規劃管理職責;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城鄉規劃的相關工作。
鎮人民政府按照規定許可權,依法做好城鄉規劃的相關工作。
第五條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城鄉規劃信息平台,完善城鄉規劃公眾參與制度,公開城鄉規劃信息,但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公開的除外。
第六條 制定、修改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符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的要求。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遵守經依法批准並公布的城鄉規劃,服從規劃管理,有權就涉及其利害關系的建設活動是否符合規劃的要求向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查詢。
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對城鄉規劃的制定、修改和實施提出意見和建議,有權舉報和控告違反城鄉規劃的行為。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舉報或者控告,應當及時受理並組織核查、處理。
第八條 制定、修改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守國家、省有關標准、規范和市有關規定,採用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有關技術資料,統一使用同一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的基礎測繪資料。
Ⅲ 13項政策紅利賦能「工改工」 !我市出新政提高用地效率
文章轉載自:汕頭橄欖台
今年一月底,我市正式出台實施《關於推進「工改工」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給出13項政策紅利,賦能「工改工」,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明確,我市五年內將形成5萬畝以上的新型工業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規劃建設方面,《實施意見》明確:工業用地提高容積率,不需補交地價款。項目宗地內允許配建不超過總計容建築面積20%的生產服務、行政辦公、生活服務等配套設施,不需補繳地價款。
廖金坤說:「另外,在放寬准入、置換改造、微改造、連片改造等方面也給出了土地政策紅利,全面撬動土地資本,提振信心動力。」
此外,《實施意見》還設下目標,全市各區在2022年實施1000畝以上的「工改工」示範項目,高新區、綜保區實施100畝以上示範項目,全市五年內形成5萬畝以上的新型工業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集聚發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鄉景觀面貌。
吳名城說:「相信在『工改工』的政策下,我們整個汕頭能夠有更好的發展,引進更好的產業。」
Ⅳ 安慶該如何崛起!(轉)
安慶在改革開放二十幾年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歸納起來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是思想認識。社會各界對安慶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一股追趕式前進、跨越式發展的強烈意識。二是改革創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擴大了競爭領域里的市場化份額,強化了非競爭領域里的規范化管理。三是工業園區建設快速發展。緊抓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基本建成一批工業園區。四是基礎設施建設。從硬體上講,初步實現了四通八達的立體式交通網路,城市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從軟體上講,先後開展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四服務活動和機關效能建設,有力地推進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服務意識。但從辯證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既不能誇大其詞,又不能對現實中存在著諸多問題而簡單定義是與否,更不能象社會上有些人說的那麼悲觀失望,認為很難加速崛起。應該理性的去思考,摒棄情緒化思潮,確立清晰的發展思路,科學地發展理念。但在安慶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給人們的感覺在工作中確實存在著力度不夠與信念搖擺的現象,似乎沒有形成較長期、穩定、明確的發展思路。縱觀安慶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歷程,令人有兩個方面的感覺。一方面是發展目標不夠鮮明,主導產業處於游離狀態。歸納為兩個問題:一是唯上隨風轉,缺乏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目標意識。即縱向圍著上面的意圖轉,橫向名曰學習別人實是隨風跑,缺乏地方立意、本地創新的思路。二是產業定位徘徊不定,朝令夕改之多,缺乏長遠目標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信念。另一方面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體導向趨於官場化,缺乏創業型的市場化社會意識環境。沒有形成人們奮發向上,追求行行出狀元的幹事業型的社會意識氛圍。這是制約安慶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問題。
一、實施東向發展實現宜城率先崛起的指導思想。
實施東向發展就是要確立借鑒東部地區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體制創新等方面的好做法,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決沖破一切影響發展的思想和體制障礙,進一步確立安慶改革創新的新優勢,大力營造高效統一規范的政務環境,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促進和鼓勵一切市場主體想幹事、干成事、做大事的總體思路。
二、積極推進體制創新著力經濟運行機制接軌。
實施東向發展戰略,最終是實現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因此,首先要在管理體制上實現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全面性創新,以達到與長三角的體制同步。其主要內容是圍繞市場這個主體,放開競爭領域,推進市場化運行機制,強化非競爭領域的法治性管理,剔除一切人為因素,以實現市場的公平、公正。其次要在基礎設施上規劃建設與東部相連的比較完善的高速公路、快速鐵路、長江航運、機場、港口等綜合交通網路體系,強化與長江三角洲核心經濟層之間的聯系,實現人、物流的快速通道。再次是加快與東部地區商品物流、產權、金融等市場的對接,大力推進市場開放、積極搞好服務、全力為東部企業進入我市創造便利條件,實現東部地區與我市相統一的市場政策。這方面,我市流通業已與東部有了良好的基礎,但在市場政策上必須進一步理順放開。
三、突出工業立市、產業對接。
工業立市在安慶市經過了反反復復的歷程,可以說安慶市錯過了許多機遇,尤其是製造業方面,安慶市實現了幾個率先,最終都是以萎縮、銷聲匿跡而告終,如洗衣機、電視機、冰箱、汽車、機床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對一項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講,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直接反映用人機制的問題,而這種現象至今還未有多大改觀。因此,安慶要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從思想觀念、目標定位、體制改革、開放程度、發展環境、政策措施六個方面加大與東部地區對接的力度。要以「工業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為實施方向,加速推進石油化工、輕工紡織、機械製造及汽車零部件、農副產品加工、文化旅遊等重點產業的擴張,使之做大做強,成為支撐安慶經濟的脊樑。
四、注重人才的使用與對接。
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人才是第一要素。要說人才,安慶人總引以自豪地說,安慶出了多少做官的,出了多少文化人,反映了安慶人傑地靈,代表著安慶歷史的過去。但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安慶最迫切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呢。從安慶的經濟發展現實來看,安慶迫切需要那些有膽識的創業人才,經濟管理型人才,總裁和企業家級別的高級人才。對此,也許大家有所認識,但在安慶整個意識形態上,這種認識始終未能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道是「官本位」意識十分的濃厚。在「官本位」的主流導向下,社會不少有識之士認為安慶不是創業的場所,是個人玩人的地方,深圳才是創業的好地方,所以大多數具有創業思想的人被開放程度高的發達地區所吸引,受這種思想意識的影響,人才外流現象嚴重,造成安慶創業型人才匱乏,直接導致了安慶經濟的滯後發展。
對於人才的認識,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德。德是指一個人對社會、對他人責任心的一種表現;二是才。才是指才能,是指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和手段。對一個人來說德是靈魂,是向導,才是能力,是工具。所以,我們引進人才,使用人才,必須以此為標准,正確識別和使用人才。但在現實中,對人才的概念,十分模糊,往往是一些德才兼備的人被拒之門外,悄然流失,一些無德無才的人卻官居要職,行政亂作為,其結果導致經濟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惡性循環。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是在實施東向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人才引進對接的全面性及人才的側重點定位在那個層面上。人才的開發是多渠道的,現行單靠官方培養培訓人才,說白了,很難奏效。從現實來看,黨政機關拿著納稅人的錢培養出來的人,似乎都是只想謀官不去思民的為官者,實質是對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為什麼企業自己花錢培養的人才應用性強,實用性好,因為他們根據企業工作崗位的要求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考慮到付出的培訓成本與培訓後的應用收獲,必須是增值的。因此,根據我市現行人才缺位狀況,建議從兩個方面著力人才的培養,以適應宜城率先發展的需要。即一方面是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起勇於創業人才的市場政策環境,對敢於創業的人才從吃、住、行、資金補貼、政治待遇等給予明確實在的政策。激勵有識之士不思官場奔市場,營造一個強烈的創業環境。另一方面是政府按行業需要搭建人才競爭平台,打造各行業賽馬場,激發各類人才脫穎而出,逐步把安慶打造成經濟領域里的總裁、高級管理人才層出不窮的廣闊天地。
五、進一步完善開放靈活的市場政策。
市場政策的優劣直接反映市場環境的優劣。在安慶市場政策方面,據調查反映存在著不公平性,人為因素較多,某些掌握權力的人,處事隨意性較大。如招商引資,一方面是傾全市之人力、物力大肆招商,另一方面卻是百般刁難,缺乏應有的政策服務環境。某區九十年代在引進1000萬元的皮鞋製造商時,就是因為一塊地皮牽涉兩個單位,為各自利益而協商無終,氣走製造商。還如交通車輛罰款問題,江蘇省一些城市為外來車輛開綠燈,規定凡外來車輛誤走單行道予以放行不罰款,同時交警還主動引路,受到外來司機的極好評價,無形中這項小政策就提升了這個城市的形象,體現了這個城市的政策開放程度。而安慶的交通管理,所反映的情況卻是反之,越是外來車輛罰款越厲害,認為捉一個是一個。所以外來人員怨多、罵多,試問這樣的市場政策對待,還能給外界樹立什麼好的形象呢?因此,建議對當前我市現行的政策性文件應進行全面清理,對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條款要以實施東向發展為軸心,作必要的政策修改與補充,並明文規定弱化公權力逐步擴大化傾向,以增強市場的公平、公正性。
六、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
作為城市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都在圍繞現代化城市目標提升城市化標准,擴大城市規模,強化城市人住環境,提高城市生活質量水平,增強城市知名度,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因此,在城市建設規劃上,應當靜下心來搞規劃,留好空間為逐步發展打好基礎,做一個「可升級版本」的城市建設規劃,使之可持續發展。如安慶市既然是黃梅戲的始源地,應圍繞黃梅戲這個特色文化品牌,以市民公園為主體,規劃建設黃梅戲品牌樂園,樂園布局可按東西南北中劃分五個小園區,每個小園區又以知名經典黃梅戲曲目命名,這樣形成園中園式的黃梅戲大樂園。運作方式按照市場配置給黃梅戲劇團或民間組織。這樣不僅營造了安慶黃梅戲的文化氛圍,又能強有力地提升安慶城市的品牌形象。
對於城市管理是個廣范圍的概念,但就城市建設管理方面,也即經營城市。既然經營城市,就有個經營成本的問題,在安慶市的整個經營過程中,由於未走上規范化軌道,一些經營管理者利用所掌握的無約束性公權力,肆意抬高經營成本。如鋪設地下管道的施工中,甲商運用現代技術定向非開挖頂管機施工,只需5萬元的成本;乙商運用傳統破路挖土式施工,需30萬元的成本。兩者比較起來。甲商具有不破路,成本低,而乙商既要破路又要付出高出幾倍的施工成本。但就這樣簡單的成本比較,我們的施工管理者卻不選擇甲商而選擇乙商,其中的隱秘是為什麼不言而喻。至於城市道路因施工破路,造成許多不利的因素,既影響市民行走及車輛通行,又影響市容整潔,老百姓反映非常強烈,況且修好的路挖開再補就沒有以前的整體感覺。
因此,對城市建設與管理方面,首先從規劃著手,其次從管理上加強規范。筆者建議,在實施「雙百」城市建設中,力求在整體規劃下,不留人為操動空間,真正做到依法冶市,對城市建設,道路施工,涉及10萬元以上的工程,必須實施公開招投標,並由人大、紀、檢部門實施監督。在城區重新鋪設管道需過路面時,應學習池州市的做法,由政府制訂硬性文件規定不準開挖,如必須開挖的需經人大同意,否則一律採用定向非開挖新技術施工。
七、在全市范圍內樹立幹事業、務實事的風氣,並形成強烈的導向。創新現行機關考核辦法。其程序設計如下,首先由組織人事部門統一制定《公務員社會評議表》,內容設置:a、公務員道德品質(責任心),b、待人接物的態度,c、處理公務的成效,d、協調解決問題的實列,e、存在的缺點(以實列為依據)。其次,各單位根據統一印製的表格自行將被考核對象公布於社會,或確定與工作相關聯的單位給予評議。評議結果交由組織人事部門錄入個人檔案,作為晉級升職依據。每年評議一次,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個人檔案實行數據化動態累計管理。運用此種公務員政績考核辦法,旨在全社會形成幹部幹事業,積極進取的社會導向和氛圍。促進機關幹部能沉下來,深入實際,強化行政作為能力,並通過有作為得到提升。同時又可以遏制幹部考核在本單位進行時的不正之風。
Ⅳ 為什麼合肥市優先發展工業談談自己的看法
工業化是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也是城市發展的根本支撐。工業不強是當前合肥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合肥與發達地區的主要差距所在。市委八屆九次全會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握經濟規律,順應發展大勢,提出在注重統籌的基礎上,強化工業立市戰略,優先加快工業發展。這一重大決策,抓住了現階段合肥發展的主要矛盾,是合肥「奮力崛起」的發展之綱、工作之要。
事在人為,貴在精神。優先加快合肥工業發展,必須牢固確立超常規的心態,著力解決好我們自身的思想理念、認知水平、工作能力與合肥加快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與省委、省政府「奮力崛起」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全市人民「思變圖強」的願望不相適應的矛盾。堅決防止和克服胸無大志、小富即安;坐井觀天、不思進取、瞻前顧後、患得患失;按部就班、優哉游哉;「私」字當頭、「管」字為先等不良心態,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發展緊迫感。真正將超常規抓發展、服務發展融入到每一個黨員幹部的思想觀念、價值准則、工作作風中,滲透到實際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過程中。真正使發展第一要務成為全市每一個黨員幹部的第一責任、第一意識,從而在不事爭論中開拓前進,在不甘人後中奮力崛起。
發展為上,投資為本。優先加快合肥工業發展,必須千方百計擴大投入。「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增加值要確保800億,力爭850億;現價工業生產總值確保2500億,力爭2700億,累計工業投入確保1200億,力爭1500億。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高起點、大手筆地編制好「十一五」規劃、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以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項規劃;以規劃引領投資,著力提高資金融通能力,堅持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兩手抓,廣泛吸引國內外金融資本、風險資金等參與合肥發展;深入實施「東向發展」戰略,緊抓招商引資第一要事,搶抓國內外特別是沿海發達地區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機遇;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最大限度地激活國有企業包括公用事業單位的資源;鼓勵發展民營經濟,激發全民創業熱潮。
物競天擇,環境之功。優先加快合肥工業發展,必須全面優化發展環境。致力於把合肥打造成中西部乃至全國審批環節最少、辦事效率最高的地區,不斷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盡最大限度簡政放權,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全市各級各部門尤其是面向群眾和投資者的窗口單位,要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改革機關作風提高工作效能的意見》,改進工作作風,樹立行業新風,真情關愛群眾,激情推進工作,切實為發展「多幫忙、不添亂,多服務、不設障,多支持、不幹預」。強化優化發展環境的剛性約束,建立相應的政務評議機制,把評判權交給群眾和投資者,最大限度消除「中梗阻」現象,堅決糾正少數單位、少數人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營造「開明開放、寬松寬容」的發展環境。
強化「工業立市」,關鍵在領導。各級各單位都要切實把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放到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把精力向工業集中,資源向工業匯集,政策向工業傾斜;建立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單位,任務落實到具體人;把「工業立市」戰略和「人才強市」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配齊配強抓工業的幹部隊伍,加強企業家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營造濃厚的工業發展氛圍,形成加快工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Ⅵ 工業強市和工業立市有什麼區別
工業強市就是工業基礎很好,工業產值所佔比例高,就業人數多,對本市的貢獻大。
工業立市就是工業基礎比較薄弱,還需要大力發展,不斷提高產值
Ⅶ 如何做好當前工業穩增長重點工作
近日,我市下發《關於切實做好當前工業經濟穩增長工作的通知》,從促進有效產能加快釋放、全力擴大工業有效投入、加大工業產品市場拓展力度、加強資源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八個方面,重磅發力穩增長。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工業強市、產業興市」戰略,按照年初確定的各項重點工作,主動作為,狠抓落實,全市工業經濟基本實現了「開門紅」。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0%,增幅列全省第三;規上工業利稅同比增長10%;工業性投資同比增長10.6%,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技術改造投入增長24.4%,增幅列全省第一,全市多項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在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足、產能相對過剩等多方面因素疊加影響下,全市工業經濟增速回落、企業困難增多等矛盾十分突出。」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出台穩增長八項措施,是我市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需要,也是全市進一步堅定信心,打造工業經濟「升級版」的需要。
Ⅷ 常德GDP增速很快,究竟是靠什麼支撐的
Ⅸ 淺談工商部門在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怎樣發揮職能作用
市委、市政府提出我市要在「十一五」期間要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美好新宜賓。工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對經濟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工業興則經濟興,工業強則宜賓強,因此,全面加強我市的工業發展就是實現宜賓發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服務經濟發展是工商部門的第一要務,是工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工商部門在實施和落實工業強市戰略這一進程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工商部門如何在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發揮職能,履職到位,把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性工作落實好,推動和服務工業發展,增強區域經濟綜合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對於我們凸顯工商職能、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工商部門肩負著市場准入、市場監管和經濟秩序整頓維護的重要使命和職責,在市委、市府提出的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要牢固樹立全局意識,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這一根本點出發,通過充分發揮工商職能,切實推動全市的工業發展和產業提升,在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做出工商部門應有的努力和貢獻。對此,筆者認為工商部門重點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推進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 一、堅持依法行政,營造公平公正市場環境 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是有效推進轄區工業產業升級增效的重要外部因素,作為維護社會主義大市場的職能部門,工商要在這一進程中堅持依法行政,做到工作到位、職責到位、監管到位。通過履職盡責,規范市場主體准入,轉變市場監管模式,從原來的粗放化監管轉變為網格化精確監管,從原來重處罰輕糾正轉變為教育處罰並重的治理方式,使工商監管的水平、監管能力有大的提升。通過積極實現工商市場監管工作的現代化和科技化,完善經濟戶口和企業信用檔案,建設工商監管網路平台,使監管手段更趨多樣化、多角度化。通過加大力度打擊無照經營、不正當競爭、商標侵權、商業賄賂、虛假宣傳等各類違法經營行,震懾不法經營者,從而為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交易環境。 二、發揮登管職能,全力推動現代化產業發展 在推動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中,工商部門要發揮注冊登記的引導作用,在登記注冊方面給予現代化產業特別的扶持和指導,尤其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能為全市經濟發展提供顯著增長的現代物流服務等產業給予大力的推動。一是要圍繞宜賓城市建設發展的定位和目標,大力培育以生產型、流通型、服務型為核心的現代企業。二是要加快促進具有整合性的配套產業上檔升級,為核心產業的形成提供配套性的支撐。工商在工作中要大力支持旅遊業、餐飲、信息、會展等服務業的發展,積極支持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的發展,發展和規范中介服務業,以進一步增強全市工業產業綜合性。三是要引導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潛力產業,通過服務,引導中介服務、文化創意、信息服務等知識型服務業,力爭逐步形成轄區內高積累、高增值、帶動性強的「績優」產業。 三、推進商標戰略,推動打造品牌經濟 產業品牌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一扇窗口和一張名片。作為負責商標廣告監管的工商部門,更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優勢,為宜賓企業打造優質品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服務。要在認真分析調研我市工業商標品牌現有狀況的基礎上,大力實施行之有效的商標品牌戰略,打造一批名牌產品,以創商標、樹品牌為工作主線,緊密結合企業發展需要,按知名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逐步升級的方式,有步驟地推進品牌建設,提升商標品牌知名度,打造優勢品牌,增強創牌的實效性。要通過盤活已有商標資源,指導企業注冊使用新商標,提高商標的注冊量和使用率,進行優勢品牌打造,使宜賓形成一批優勢品牌產業,為工業強市加大品牌動力。 四、優化服務,推動龍頭企業發展 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具有強勢的帶動作用,工商部門要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水平,打造一批優勢骨幹企業,幫助它們發揮成為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龍頭作用。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局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一系列指導意見,落實聯系定點龍頭企業幫扶制度,扶持優勢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其中尤其要注意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融資、員工素質提高、政策信息咨詢、市場開拓以及辦理工商事務等各個方面實實在在的服務和幫助,為企業創造工商監管服務外環境,提高企業的生產生存能力和競爭力,使企業更多地向規模效益聚集,從而促成一批龍頭企業,形成宜賓有特色的龍頭產業鏈,增強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五、繼續做好民營經濟發展工作 通過這些年來政府及工商部門的引導扶持,我市的民營經濟教以往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全市經濟中比重增多、效益增加、活力旺盛。但同經濟發達地方橫向比較,仍然處於起點低、規模小、總體實力和競爭力都還不夠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