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門工業園區的介紹
江蘇海門工業園區是江蘇省海門市第二個省級開發區,位於該市西北部,與有「華夏綉品第一鎮」、「中國家紡綉品名鎮」之美譽的三星鎮區鎮合一,是全國家紡產品集散中心、江蘇省民營經濟集群示範區、南通市區域經濟核心板塊。園區內擁有國內最大的家紡專業市場——中國疊石橋家紡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發展,疊石橋市場擁有3000多間門面,10000多個經營攤位,營業面積35萬平方米,日均人流量3萬人次以上,市場經營品種達200多個系列,產品暢銷全國200多個大中城市,並遠銷南非、東歐、南美、中東以及日本、韓國等五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
㈡ 南通海門這個地方怎麼樣
江蘇省海門市地處黃海之濱,位於長江和沿海兩大開放帶的交匯點上,東臨黃海,南依長江,是中國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T」字型的結合點。與國際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廣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全市總面積1001平方公里,總人口103萬。境內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 海門市轄21個鎮、1個鄉:海門鎮、三星鎮、天補鎮、三和鎮、德勝鎮、三廠鎮、常樂鎮、麒麟鎮、悅來鎮、萬年鎮、三陽鎮、四甲鎮、貨隆鎮、余東鎮、正余鎮、包場鎮、劉浩鎮、東灶港鎮、臨江鎮、王浩鎮、樹勛鎮、海永鄉。 海門市是國務院最早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市)之一,處於環上海浦東經濟輻射圈內,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醫葯化工、輕紡服裝、建築業等支柱產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被國務院經濟發展中心列為「中華之最」的綉品專業市場--江蘇疊石橋綉品城。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149.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59.1億元;財政收入8.79億元,基本競爭力列全國縣級市第43位。 近年來,海門市先後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明星縣」、「全國科技先進市」等多項國家級殊榮,被譽為「金三角上小浦東」。
㈢ 海門市下面有幾個鎮
海門市下面有9個鎮。海門區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地處北緯 31°46′-32°09′,東經121°04′-121°32′之間,南依長江,與上海市崇明島隔江相望,東鄰啟東市,東北瀕臨黃海,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市區。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是中國黃金水道與黃金海岸「T」字型的結合點,是長三角北翼聯通上海的第一橋頭堡,素有「江海門戶」之稱。
歷史文化
境內東北部緊靠黃海,居民常與海接觸,故借自然天象、海神龍王一類虛幻飄渺、形象生動的故事或傳說,反映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美的嚮往。「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產生了不少反映人們生活、勞動和體現「沙地」民俗民風的趣味性故事,其中「烏女婿」(烏,意為傻,海門沙地方言)的故事婦孺皆知。
「曹秀珍」和「楊聖岩」兩個機智人物的故事,分別流傳於北部和南部地區。「曹秀珍」源於通東流傳的「曹瘦臉兒」;「楊聖岩」、「徐文長」由崇明傳入海門。有關地名由來的傳說和民俗典故,記載著海門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
㈣ 樹勛鎮的介紹
樹勛鎮(現已並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余東鎮)位於江蘇省海門市中部,樹勛鎮總面積42平方公里,下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人口3.8萬,鎮區道路、照明、綠化配套齊全,生態環境優美,已成為農、工、副、建築業全面發展的「江蘇省示範小城鎮」。鎮區距海門市區15公里、南通市40公里,隨著蘇通大橋、崇海大橋、崇啟大橋的建成,樹勛到上海、蘇州僅1小時車程,3小時可到達長三角的各個大中城市。
㈤ 樹勛鎮的第三產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鎮服務業興起。1994年鄉政府投資200萬元建成佔地4361平方米,營業面積3200平方米,188個攤位的農貿市場,年成交額6500萬元;1996年投資250萬元建成佔地2萬平方米的農民公園,園內設有垂釣、餐飲等項目,年營業收入80萬元以上;2001年成立的房屋拆除公司,年收入400多萬元;2005年成立的紅怡駕校有汽車15輛,教練員7個,至當年12月底培訓學員450人,營業收入135萬元;富安鎮是海門市內規模最大的山羊加工銷售基地,每季度銷售5000隻以上有10家,其中大戶陳衛明每季度總量25噸,產值30萬元,富安鎮不盡宰殺銷售還綜合開發,從事羊毛加工有10家,其中超100萬元產值有5家,加工大戶朱廟江,年加工羊毛25噸,產值150萬元,2005年全富安鎮山羊、羊毛等加工合計產值2000萬元。全鎮服務業增加值1.5345億元。
居民生活。20世紀60、70年代,農民集體耕作收入較低。1979年人均收入112.47元。農民住草房、吃雜糧,外出步行或騎自行車。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極大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從事二、三產業。1990年人均收入938.46元,2005年人均收入為6746元。草房、平房逐步改建為樓房,大理石、木地板也進入了普通農民家庭,安裝了電話、有線電視。由吃粗糧變為吃精糧,吃菜講營養,外出乘汽車。電瓶車、摩托車得到了普及,不少農民還在城鎮購買商品房、私家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