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工業經濟運行工作
工業經濟運行系統,是開放式的工業數據管理和維護系統,
利用數據倉庫技術,實現工業數據分析...工業經濟運行信息系統由工業經濟預測,分析系統,景氣測評,
資料庫,百強企業五部分組成.
❷ 如何提高鋼鐵行業經濟運行質量五個重頭戲
總量調控依然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重頭戲。對鋼鐵工業而言,仍要下大力氣進行總量調控,目前應突出抓好兩點:一是對鋼鐵產能的總量控制,產能過剩是影響鋼鐵企業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的基礎因素,它既影響存量的經濟效益,又對今後增量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從存量看,目前鋼鐵產能已達到9.7億噸,遠高於實際產量。2012年,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055億元,今年初以來,投資勢頭更勁,新增能力會進一步擴張。筆者認為,要把化解產能過剩作為推進鋼鐵行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鋼鐵產業素質,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實現路徑。二是對產品總量的調控。要用有限的產量、最低的生產成本創造最大的效益。近年來,由於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滑,有些產品價格已跌破成本,在這種情況下,產量的增長帶來更多的是負面效益,不僅帶來庫存上升,過多地佔用資金,而且會加劇市場供過於求的矛盾,使價格進一步下滑,造成生產越多、虧損越多的情況。所以,要根據市場需要,嚴格控制產品總量,千方百計提高噸鋼盈利水平,實施集約化經營。
調整產品結構,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在市場供過於求,價格長期低迷的情況下,調整產品結構、研究開發高價值且市場緊俏的新產品是新形勢下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亮點。有的企業研發的新產品,一噸的盈利水平相當於其他普通產品的十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凡是價高利大的新產品佔比重較高的企業,整體盈利水平都比較高。寶鋼的盈利水平一直在全行業名列前茅,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新開發的價高利大產品所佔比重高,同時,他們還堅持對產品盈利水平進行分類,凡是虧損的產品盡量不生產,凡是價低利微、市場需求量小的產品盡量少生產或不生產,對價高利大、市場緊俏的產品盡量多生產、多投入。
合理控制各項費用變化。2012年,企業的期間費用達到1646億元,同比增加120.89億元,增長7.93%,其中財務費用上升24.29%,銷售費用上升3.64%,而管理費用卻下降4.24%,折舊提取下降5.92%。從這些數據中可見,應該下降的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提高了,而應該提高的管理費用和折舊提取卻下降了。這個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因為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來講,不是管理費用越低越好。管理費用下降一方面是確實是通過細化管理節約了支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對企業管理放鬆了,投入減少,管理粗放,形成向管理要效益的工作力度減弱。如果是後一種情況,其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同樣,在固定資產不斷增加、每年以5%以上的比率上升的情況下,折舊費反而下降5.92%,這其中,可能有一些企業通過降低折舊率而增加利潤或保不虧損的因素。但只顧當年增加利潤,過分降低折舊率,往往會影響企業的更新改造和技術進步,容易帶來設備服務年限延長,開動率下降甚至大修欠賬,造成完好率下降,其損失大大高於費用節余。所以應合理確定各項費用,該增則增,該減則減。此外,針對目前鋼鐵企業物流成本較高的問題,可通過加強管理,優化組織結構大力降低物流成本;對於目前鋼鐵企業資金緊張和財務費用較高的問題,企業要搞好資金管理,搞好資本運作,優化投融資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高流動比和速動比,降低企業負債率,防範資金風險。
密切跟蹤市場變化,提高企業適應市場能力。鋼鐵企業要密切跟蹤市場變化,了解用戶需求走向,及時優化品種結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開展品種質量研究,搞好新產品研發,以更好地滿足國際、國內鋼材市場和用戶需求。鋼鐵行業屬於基礎原材料工業,上游受鐵礦石、煤炭等原燃材料的制約,下游受機械加工、基礎設施等行業的影響。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原燃材料市場和鋼材市場都波動頻繁。鋼鐵行業要提高運行質量和效益,必須密切跟蹤市場,及時准確判斷市場價格走勢,正確進行采購、生產、銷售等經營決策,合理核定庫存,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同時,要規范企業定價和銷售行為,建立科學、高效的內部定價機制,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國內鋼材市場的相對平穩。當前特別須加強市場調研,做好市場預警預測工作,提高預警信息的及時性、准確性,防止過時信息或失真信息帶來的誤導和損失。
實施多元化經營,發展非鋼產業。發展非鋼產業是提高鋼鐵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補充。近幾年來,鋼鐵行業經濟效益一直低迷,比全國其他行業的銷售利潤率一般要低4個~5個百分點,處於墊底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高效行業不僅可以適當減緩鋼鐵產品供大於求的矛盾,也是提高行業經濟效益的重要補充。
❸ 如何做好工業統計工作
(一)提高認識,扎實做好工業統計工作
一是要進一步提高對工業統計重要性的認識。工業經濟發展決定整個經濟發展。因此,做好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工作意義重大,必須高度重視。二是要進一步增強做好工業統計的緊迫感。幾年來,規模以上工業整體運行朝著積極方向發展,但同時也應當看到,主導行業、重點企業拉動減緩,依然是難以消除的不利因素。目前,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形勢依然復雜嚴峻,工業經濟穩定較快增長的壓力仍較大。對這些問題的存在,必須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提高數據質量,真實反映工業經濟運行態勢
數據質量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特別是在當前異常復雜的經濟形勢面前,統計數據質量倍受各界關注,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憂患意識,切實採取得力措施,加強數據質量的邏輯審核和協調性分析,強化對主要經濟指標的審核評估,准確把握宏觀指標間的邏輯關系,做到指標協調一致,努力提高數據質量,准確反映工業經濟運行態勢。
一是要加強工業數據與相關數據的審核。要從宏觀上正確把握工業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工業用電量、主要產品產量和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工業增值稅等情況,加強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的評估。同時,還要把握好工業生產增長與主營業務收入、產品銷售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庫存變動的銜接關系,確保工業統計數據客觀真實。在審核中,當前要重點關注幾個指標。比如工業用電量。電力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也是全社會各行業生產的重要基礎,用電量增長與宏觀經濟發展間存在著必然的、十分緊密的聯系。工業企業是電力消費的主角,工業電力消費與工業經濟增長息息相關,工業用電量的變動情況基本反映了工業經濟的增減趨勢。因此,在審核工業發展趨勢時,應結合工業用電量的增減情況來分析研究,使工業增長速度與電力增長速度相吻合。通過聯審相關指標,對提高統計數據質量,真實反映工業運行態勢十分必要。
(三)是要加強統計能力建設。一是要加強企業統計規范化建設。繼續完整的原始記錄、規范的統計台賬是提高規模工業統計數據質量的前提和保證。強化企業統計基礎工作、把好入口關,是提高規模工業統計數據質量的關鍵所在。二是要強化統計業務知識培訓。要利用一切平台開展統計業務知識培訓。要對規模企業尤其是新增規模企業統計人員進行統計業務知識培訓,促其掌握必要的統計知識,了解指標含義,提高基層統計人員業務素質。三是要強化統計法制宣傳。要針對當前規模工業統計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大《統計法》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統計法律法規宣傳。
(四)加強統計分析,服務工業經濟科學發展
統計部門要充分發揮統計工作「反映發展、宣傳發展、評價發展、促進發展」的職能,利用自身掌握大量信息的優勢,圍繞當前工業發展、節能降耗工作開展等情況及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統計監測分析,及時提供翔實可靠的統計資料和分析報告,為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科學決策提供准確、科學的依據和建議。
❹ 如何做好工業經濟運行旬報工作
注意以下幾點:
一、准確把握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內涵
把握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內涵,確定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對象是做好監測工作的首要環節。工業作為目前國民經濟中最大的產業部門,其所佔份額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不容忽視。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內容除要能描述工業自身的運動之外,還要包括對於其上下關聯、影響並制約發展的其他因素。從經濟運行的實物形態看,工業與國民經濟的投入、中間物質消耗、居民消費、進出口、重點物資儲備等高度關聯。從經濟運行的貨幣形態看,工業生產經營成果與財政收入、金融信貸、外匯收支、股票證券的作用不可分割。因此,搞好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必須著眼工業、縱觀全面。從這個思路出發,國家經貿委經濟運行局逐步形成了以5種月報為主的監測分析平台,有關領導、綜合部門、行業處、各地經貿委據此分析當前經濟運行動態、特點、趨勢。
二、不斷提高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水平
1.統計數據是監測工作的基礎。
統計數據具有權威性和不可替代性,是進行經濟運行監測分析最可靠的數據源。經貿系統的監測工作要建立在統計數據基礎上。
2.企業和市場的動態情況是監測工作的點。
突出監測分析的前瞻性和指導性,要靠對企業和市場動態情況的及時把握。這個動態的把握要建立在對重點企業情況的掌握上。在這方面,國家經貿委對全國520戶國有重點企業(包括工業企業、流通企業、交通電信類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也包括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進行了全面動態監控。地方上如廣東省對50戶工業龍頭企業也有重點跟蹤。把握這些重點企業的情況,既是運行監測的特色,更是做好這項工作的支點。
3.分析歸納是監測工作的重點。
監測的目的在於得到一些規律性的認識。要提高監測分析工作的水平,就要將工作更多地放在分析上面。主要把握四個方面,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4、預測預警是監測工作的方向。
預測預警工作隨著中國入世其重要性日益加強。國家經貿委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成立了產業損害調查局,專門負責產業損害調查與反傾銷工作,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對產業進行監測和產業的預測預警,而產業的預測預警又是建立在經濟運行監測分析數據基礎上的。所以,隨著中國入世,預測預警工作將是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工作提供服務的重要方面。
5.改革創新是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工作的動力。
只有提出新的方法、新的要求,不斷的變化,經濟運行監測工作才有生命力。表現在:第一,統計指標體系本身就有待不斷完善。例如失業情況,當前應用較多的是城鎮統計登記失業率,但真正的情況從一個統計指標還反映不出來,大量的下崗的和農村待轉移的勞動力還統計不到。第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原來對行業的劃分方法和標准也在不斷變化。第三,一些新方法和新技術不斷出現。例如發達國家的統計都是建立在抽樣統計的基礎上的,誤差的區間是可以控制的。而國內採取的普遍統計方法(世界上很少國家在使用),對企業直接統計調查,而且誤差會累積。第四,描述宏觀經濟運行的四個指標中,經濟發展速度(GDP)、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外貿進出口平衡(進出口率)、就業情況(失業率),過去往往對前三項重視,今後,就業的情況也應成為經濟運行工作關注的指標。
6.實事求是是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工作的靈魂。
首先,數據不實會給宏觀調控造成誤導,因為國家的宏觀調控目前越來越依靠監測數據。第二,數據不實,會給一些國內外反華勢力可乘之機。國外一些人懷疑我們的統計數據,認為水分很大,這樣就更要求我們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數據要准確。第三,強調實事求是,並不是有文必錄,報出時還要和更大環境相聯系。
三、積極拓展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視野
經濟運行數據的獲取和開發,是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工作的關鍵。信息的獲取渠道有多種,但在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應該是獲取數據的一個主要渠道。信息化技術的進步對經濟運行監測分析的促進和影響越來越大,信息不對稱和不完全的情況已經有很大的改變,信息的傳遞更快捷,但是給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工作帶來的不確定性也越來越大,要求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工作不斷變革。
❺ 工業生產過程運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來源於哪些生物的酶被廣泛的應用在工業生產領域
酶的生產和應用,在國內外已具有80多年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生物工程作為一門新興高新術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發展,酶的製造和應用領域逐漸擴大,酶在紡織工業中的應用也日臻成熟,由過去主要用於棉織物的退漿和蠶絲的脫膠,至現在在紡織染整的各領域的廣泛應用,體現了生物酶在染整工業中的優越性。現在酶處理工藝已被公認為是一種符合環保要求的綠色生產工藝,它不僅使紡織品的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又因無毒無害,用量少,可生物降解廢水,無污染而有利於生態環保的保護。同時,生物酶也應用於治理室內裝修污染領域,通過吞噬、分解,來消除室內裝修產生異味、甲醛等污染。 生物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像其他蛋白質一樣,酶分子由氨基酸長鏈組成。其中一部分鏈成螺旋狀,一部分成折疊的薄片結構,而這兩部分由不折疊的氨基酸鏈連接起來,而使整個酶分子成為特定的三維結構。生物酶是從生物體中產生的,它具有特殊的催化功能,其特性如下:高效性:用酶作催化劑,酶的催化效率是一般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類物質的化學反應,即酶是僅能促進特定化合物、特定化學鍵、特定化學變化的催化劑。
❻ 如何加快工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一、繼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二、著重抓好工業企業晉檔升級工作,不斷增強綜合實力。
三、加快園區建設,發揮工業發展集聚效應。
四、進一步健全完善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❼ 如何抓好縣域工業經濟
當前,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說明中國已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但中國原有的自然經濟,落後的生產力以及受其他國家壓迫的國情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遺留留了不少的問題。盡管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但在發展中也出現了不少負面影響,比如環境污染和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們一直在探尋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那麼,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存在什麼問題呢?中國乃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在製造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亦被譽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於生產密集型的製造業,依賴於便宜的勞動力和便宜的資源環境這一優勢。但這對中國卻不一定是好事。因為中國一直以低廉的價格為外國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務,同樣的付出,中國的勞動人民卻只能得到很少的回報,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時,我們還受「貿易保護」的壓制,「反傾銷」等矛頭直指中國,致使中國處於為人家提供廉價商品還要遭受人家打擊這一尷尬境地。另一方面,隨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低廉這一優勢也將越來越不明顯,發達國家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往我國的轉移也對我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和消耗,這種發展模式是無法持續的。此外,加工製造是產業鏈的底端,發達國家掌握了創意·營銷等高利潤環節,我國就如受資本家剝削的工人,一直在為他人創造財富。長此以往,我們就會失去與別人競爭的資本。促使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在中國,由於過去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較高,消費需求不旺,所以我國經濟依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加上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出口創匯,引進外資的戰略,當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60%以上,經濟增長依靠外貿的比重很大,導致我們放棄了中國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同時,我國基於戰略的考慮,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使國家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型與投資拉動型並存的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增長,中國國民購買力明顯增強,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紛紛覬覦中國這塊市場。對於中國自己來說,更應該開拓自己的市場,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同時,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很多情況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源利用效率低這種發展是不可能長期帶來效益的,作為一個大國,我們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國改革開放至現在的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有能力去實現一個產業的轉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使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麼,我們該如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呢?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一個方針,三個轉變:一是轉變以投資、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產業拉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質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一個方針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傳統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首先,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仍會存在,因此,中國不應放棄世界製造業大國的地位,但我們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出賣技術而不是勞動力。只有讓我們的競爭優勢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讓保證我們的地位,從而使我們把握主動權,提高企業員工待遇。當然,企業也應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一批「有技術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努力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的界限,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以及專業化分工協作等手段來發展規模經濟,提高規模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長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自覺地加強管理,在現有企業的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使實現集約型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加大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體制轉變:要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建立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推進企業住房制度建設;健全規范社會中介機構,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基礎條件,要充分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結合國情,不斷探索,不斷改進提高。另外,我們應該在創意設計環節下功夫。一個產品的利潤多產於這個環節,因此我們要鼓勵自主創新,創造屬於自己的品牌。還有,我國應當增加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繁榮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一種新興的行業,它吸納就業的容量極大且知識含量高等優勢促使它廣為推崇。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絕對不可以放過如此好的一個機會。現代服務業急需一批有知識內涵的主力軍,因此我們要加大教育投資,把握好這個機遇。我國依然是農業大國,農業佔了人口的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民收入出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現象。其中一個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農村缺少工作崗位以至於大量勞動力剩餘,農村醫療,教育等也明顯比城鎮差,因此重視農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確定的「三農」工作具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要牢牢把握「三農」這個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牢牢把握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這個戰略著眼點,牢牢把握城鄉改革聯動這個關鍵切入點,周密部署扎實推進。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業往高科技效率高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從而拉動消費。我國還應當調整好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保證。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於鼓舞國人消費,提高國人的消費水平,拉動內需,減小我國產業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中國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其他國家覬覦的市場,我們自己又怎能放過?經濟制度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遠不只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改革中許多問題都極其棘手,正如壟斷行業的改革等等,都面臨極大的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的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一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一國GDP的增長是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然而,我們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反映為個人收入的增加和社會財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等。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立一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確的綱領,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強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❽ 如何優化工業發展環境
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環境。廣西是一個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工業發展環境與發達地區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制約了工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推進新型工業化跨越發展,就要把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作為基礎工程。
抑制「脫實向虛」現象,營造實業致富的認知環境。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一對關系密切的兄弟。虛擬經濟以實體經濟為基礎,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產物,以服務於實體經濟為最終目的。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賴於以金融業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支持。金融市場的合理運行,可以讓閑置資金與合適的實體經濟投資領域匹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融資平台,提高資金配置效率;金融市場還能識別風險,預警實體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但虛擬經濟由於其復雜性和投機性,容易脫離實體經濟而自我循環、自我膨脹,助推資產泡沫的形成。當實體經濟不能夠消化這些泡沫時,過度膨脹的泡沫不可避免地產生破裂,形成經濟危機。因此,既要發展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助力;又要控制虛擬經濟,使其處於良性的可控的范圍。近年來,我國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現象,企業和資本熱衷於炒作並從中謀劃取利益,助長了社會的浮躁和功利,形成不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因此,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抑制「脫實向虛」的現象,讓虛擬經濟利潤回歸合理水平,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投向以工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加大政策扶持、降低稅費負擔,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讓抓工業、干實業的人有搞頭、有奔頭、有甜頭。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扭轉整個社會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科學認知環境,形成重視工業發展、支持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科學考核政績,優化發展工業的行政環境。在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各級領導班子的行政行為對工業發展的影響是重要的。要通過科學的政績考核來形成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科學抓好工業發展的行為導向。工業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周期長,即項目建設周期較長,回收周期長等;環節多,即生產經營環節多,從生產要素的准備,到開始進行生產、生產出產成品,再到銷售產品、回收資金,經歷多個環節;好群聚,即工業產業喜歡群聚,形成產業集群,共享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降低經營成本,等等。開展政績考核並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就要求深入研究和遵循工業發展規律,設置相應的考核指標和內容。要改變過去只看見結果看不見過程、只看見現在看不見將來、只看見表面看不見裡面的政績考核缺陷,既要重視考核結果也要重視考核過程,既要考核當前指標也要考核預期指標,既要考核顯性指標也要考核隱性指標。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突出可持續發展的考核,激勵各級領導班子捨得花時間、投本錢、下功夫,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同時,科學的政績考核還要注意遵循主體功能區規劃定位,設置好差別化的評價指標,激勵各級領導班子積極發展與功能區相適應的工業項目。
完善制度機制,優化工業發展的服務環境。為工業企業及相關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要完善服務制度,規范服務行為。要完善財稅制度,減輕企業負擔作為完善制度機制的一個重點。從現實看,財政收入的層層壓力使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突破財稅法律法規的限制,設置各種不合理收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廣西工業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企業市場競爭力還比較弱,不合理的負擔更使其難於輕裝上陣,提高市場競爭力;在招商引資中也難於與其他環境更優的地方競爭,削弱吸引力。完善財稅制度,就要取締不合理收費,堅持「放水養魚」而不是「竭澤而漁」,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❾ 科技工業園區怎樣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
1、官產學協力機制
世界極大多數科學工業園區運行中,政府起著主導作用,企業是研究、開發和生產的主體,大學和研究機構則是研究人才、創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搖籃和發生器。構建它們三者關系的措施主要有:
(1)建立密集官產學關系的組織機構。如日本通產省在技術城設立產學官共同研究中心,美國I-270高技術走廊由所在的蒙哥馬利縣當局與馬里蘭大學、國家標准和技術研究院共同建立的生物技術高級研究中心,法國里爾技術城建立的科學協會,等等,都是促進官產學密集合作的組織。
(2)官產學聯合搞研究開發,聯合研究開發的項目大到國家重點公關、小到公司的委託項目。
(3)大學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開展橫向聯系,即一方面大學與企業在互利基礎上進行研究開發活動,大學向企業提供研究成果、研究設施,甚至研究人才,企業向大學提供資金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園區內企業之間也聯系密集,在技術開發和項目交流方面相互合作,同行企業建立橫向網路組織,加強信息傳遞和經驗交流等。
2、資金籌集機制
高技術產業既是技術密集又是資金密集的產業,資金是科學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就需要多源頭、多渠道來籌集資金:
(1)政府投資,其主要渠道用於園區基礎設施和研究設施的建設、基礎研究、政府計劃項目等。它包括直接投資(政府通過預算撥款投資於園區建設設施,或以專項增款支持某項技術開發)和間接投資(政府實施財政補貼、獎助計劃、發放低息貸款、基金會等)。
(2)民間資金,其主要來源於大公司、私人銀行、保險公司、個人、大學及慈善事業基金等。美日的民間資金在園區開發總經費中所佔比重較高。
(3)銀行融資,如日本的中小企業金融金庫和民間金融機構專門向高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美國由銀行建立中小企業投資公司,向高技術公司進行貸款。
(4)外國投資,外資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科學工業園區的重要資金來源,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的科學工業園區都是以吸引外資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外資的主要渠道包括直接投資和銀行貸款。
(5)風險投資,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的科學技術與金融相結合的投資機制,是科學園的一種主要的籌資渠道。風險投資是高科技產業的生命線,如美國的矽谷就聚集了全美近1/2的風險投資公司和1/3的風險資本。風險投資的主體模式有:一是以私營風險投資公司為主體的美國模式;二是以大公司、大銀行為主體的日本模式;三是以國家風險投資行為為主體的西歐模式。
3、企業准入機制
世界各國普遍設有由有關專家組成的甄選委員會或小組,就下列條件對要求進入科學園區的單位或企業作嚴格審查:研究方向是否屬高新技術范圍;研究開發經費占整個業務預算的比例是否較高;擁有的成果或專利是否有商業價值;是否具有開發新產品的潛力;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從事研究開發的人員的比例是否較高。園區不僅接納高新技術企業和單位,同時也接納風險投資公司、資訊服務、教育與培訓等方面的機構、貿易公司、財會管理及服務性的第三產業等。
進入園區的程序是,先由單位或企業提出申請,說明進入園區的理由、資金及其來源、經營項目及市場條件,然後交園區管理機構、經甄選委員會評審確認後,最後由園區最高決策機構批准。批准後單位在同管理機構簽訂合同後方可進入園區。
❿ 怎樣抓好企業生產管理
一、 生產管理規范化的特徵
1、 計劃前瞻和准確性
生產管理規范化,計劃是前提。不論你是訂單式生產,還是預測式生產,事先都必須明確制訂周密的計劃、安排好均衡生產的進度。也不論你的企業是大是小,計劃周密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里要特別提醒做計劃的人,市場瞬息萬變、原材料價格波動不一,忽視了這一前提,計劃就失去了前瞻性,當然也不會有準確性。
做計劃的人還有一個錯誤常犯。那就是加工件計劃周密,可采標准件疏忽。總以為拿錢買的東西不用擔心生產不出來,結果往往導致生產受阻於標准件。這樣的計劃就不會有準確性。
2、 材料采購的及時性
這里的材料采購是包括原材料、輔料、易耗品、標准件等生產必備品在內的,只不過原材料采購是大頭,前輩們習慣性稱呼而已。年輕的生管員,千萬不要望文生義哦。不少企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產品要包裝了,可就是缺幾個標准螺絲。就因為標准螺絲太容易買到,導致計劃考慮不到。當然也不排除,計劃人員做了而采購人員忘了。但從做計劃的角度來說,要盯住計劃是否落實。
3、 生產加工的專業性
現代工業的最大特徵就是專業分工。分工增加了生產效率,分工使規模擴張成為可能。分工也使個人的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要想做大,也必須走專業化之路。能發給專業廠生產的部件,盡量發外加工。不要只想著別人賺了你的加工費。其實你的廠房、設備、人員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搞不好,你自己的生產成本可能還高過發外加工費。
4、 產品組裝的統一性
由於專業分工的緣故,往往出現同一產品不在同一場地生產。特別是品牌企業,已經做到了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銷售。國內稍具規模的企業也不例外,生產基地好幾個。越是生產基地多的企業,其產品組裝越統一。問題往往出現在小企業,雖然只是在一間廠房生產,卻發現他們貼了不同的標簽,或是用了不同的包裝。由於企業經常更換協作商,每個協作商都要重新製版,每次印刷都不一樣。這種現象離規范化生產實在差得太遠。
5、 品質控制的標准性
並非由於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誕生,才有質量控制標准。恰恰相反,是由於有了質量控制標准,才產生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現在不少國內企業本末倒置。花筆錢搞一個質量論證書,就以為萬事大吉了。證書只是印在包裝上的廣告詞。這實在是可嘆可悲!
過去講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確實講過了頭。但是現在靠不切實際的廣告宣傳誤導消費者是不是太過分?那些不重視產品質量、不注意品牌建設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受夠了苦頭吧?
分工協作,質量控制必須標准統一,並且絲毫不能放鬆。
6、 品牌維護的嚴肅性
請注意,不講「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是不重視質量,而是因為人們對質量的要求更進了一層。人們不僅要求你的產品有質量,而且還要求你的產品是品牌。因為品牌既包含了品質超群,又涵蓋了服務超眾。之所以說質量不是企業的生命,是因為產品質量再好,在這樣一個商品經濟極其豐富的年代,你的服務不好,也是不會有人買你產品的。那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年代早已成為過去。未來社會,沒有品牌就意味著沒有市常
7、 倉庫管理的嚴密性
不管你實行的是訂單式生產,還是預測式生產,產成品入庫必須履行嚴格的檢驗檢查手續。首先看有無生產計劃,計劃外產品不得入庫。逼迫生產車間不得為增加產量、增加計件工資而生產。其次檢驗產品質量,不合格品不得入庫。
8、 現場配置的精準性
規范化的生產管理一定是精準管理,生產現場擺放必須井井有條,原輔料、半成品必須適時到位,既不能提前也不要滯後。做好5S管理,生產就能有條不紊。
二、 生產管理如何才能做到規范化
知道了規范化生產管理的特徵,按要求去做,基本上就行了。張國祥老師在此還是強調三點:
1、 分工專業化、協作一體化
要做到分工專業化、協作一體化,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與協作商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判斷合作好壞的標准就是協作商有無抱怨。分工協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知道發包方通常占據主導地位,如果你以大欺孝強人所難,合作不會愉快,也不會長久。互利雙贏、多贏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違背主旋律的都是不和諧的聲音。讓協作商無抱怨,這就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2、 流程規范化、生產標准化
流程技術的產生就是生產分工所導致的。現代企業不論是否自覺或是不自覺地使用流程概念,實際工作中是一定存在流程的。要不然,哈默就不會使用「流程再造」一詞了。當然,張國祥老師不主張所有企業引進流程技術都用流程再造的概念,因為不少企業在實施流程管理技術之前,已經奠定了不錯的流程運行基矗這類企業所需的就是優化和完善。
生產標准化應該沒有其它異議。沒有標准化就沒有規模化,就不可能無限復制的可能性,企業就只能停留在手工狀態。流程規范化是從管理上提高效率,生產標准化是從技術上擴大產量、保證質量。二者缺一不可。
3、 投入最攜、回報最大化
沒有流程規范化和生產標准化作基礎,企業的成本管理、投資回報就沒有保證。人們往往一談到投入最攜,就是少花錢。須知,如果沒有相應的投入,又何來最大回報?企業投入必須在保證不低於盈虧平衡點的基礎上,盡量擴大投入,爭取規模效益。當然規模擴大又要與市場容量相吻合。也就是說投入不是越低越省錢,也不是越大越賺錢。把握其適度的唯一標准就是市場接受能力,或者說企業的市場營銷水平。
管理從來就不是說起生產談生產,說到營銷講營銷,而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方面相互聯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規范化管理需要系統思考,建立完整的管理體系。
生產管理如果不與營銷管理相結合,結果不是產能過剩,就是生產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