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業革命從哪些方面改變世界
1.第一次工業革命
(1)機器的發明
①棉紡織業。織工約翰•凱伊發明飛梭,加快了織布的速度,引起該行業技術發明的連鎖反應: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相繼研製成功。
②冶金業。鐵匠達比父子發明並改進焦煤煉鐵法。
③采礦業。鎖匠托馬斯• 紐可門研製出蒸汽抽水機,用於排干礦井裡的積水;化學家漢弗萊•戴維發明了安全燈。
④交通運輸業。工程師約翰•麥克亞當發明碎石路;到處掀起開鑿運河、疏浚河道的熱潮。
(2)動力機器的革新: 工業革命中影響最深遠的成就是瓦特製成的「萬能蒸汽機」。它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到蒸汽時代。
(3)工業布局的變化:蒸汽動力的出現,最終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的限制,工業化速度加快;
(4)交通運輸業的革命
蒸汽動力的使用,帶動交通運輸業革命,人類進入鐵路運輸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
(1)交通領域:德國工程師戴姆勒和狄塞爾在1883年和1897年分別發明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不久,人們將內燃機技術應用於交通事業,創制了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
(2)化學領域。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機化肥,他的再傳弟子柏琴發明了人類第一種人工合成染料。德國化學家雷佩發明了合成橡膠、合成油漆及多種塑料。
(3)鋼鐵部門。先後出現了多種以發明家名字命名的煉鋼法:英國的貝塞麥煉鋼法,德國的西門—馬丁煉鋼法、英國的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
(4)電力的發明及應用: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整個工業生產的面貌,而且還直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人類迅速跨進了電氣時代。
(5)電訊事業的發展。早在發電機產生之前,人們就已經發明了有線電報。在電氣時代,電話和無線電報出現。
(6)新興工業部門的產生:在電力的生產上,發電、輸電形成配套的生產系統,一大批生產發電機、電動機、輸電線、變壓器等相關器材的新興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在電力的應用上,電報、電話、電燈、電梯、電影放映機等新興電器相繼問世,電報電話公司、電影公司等企業紛紛建立。
電的發明和使用是人類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有了電力這種高效、便捷的能源作為動力,達到了空前的廣度和深度,給人類文明帶來深刻的影響。
❷ 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世界工業生產和貿易發生了什麼變化
處於地理大發現時期,地理大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且地理大發現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由於航海需要解決許多實際問題,天文學、數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到17世紀,科學的中心已從中世紀商業繁榮和文藝復興的文化中心德國和義大利北部,轉移到受地理大發現好處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如法國、荷蘭和英國南部。 商業革命 新航路開辟後西歐商業經濟領域產生的一次重大變革。 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促進了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同時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世界有力地聯結為一個整體。 14、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對歐洲的乃至世界的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商業革命即是其中之一。其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拓展、商品種類的增多、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商業強國的崛起和價格革命。 新航路開辟後,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洲際貿易日益拓展,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世界市場逐漸形成。如美洲以種植業為主,生產大量的煙草、砂糖、咖啡及棉花,並銷往歐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糧食、布匹等卻需從歐洲進口,同時種植園的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大,三角貿易因此繁榮起來;亞洲的茶葉、絲綢、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現在全球各地。在洲際貿易中,處於中心地位的是西歐,他們駕駛船隻穿梭於各地,通過控制商業和航運業大發橫財,這種世界體系的形成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不平等因素。 世界市場的拓展使新的商品出現在各國市場上,引起了廣泛的物種交流:歐洲人從把舊大陸的牛、馬、羊及他們的農作物(麥子、葡萄、甘蔗、洋蔥等)帶到了新大陸;而美洲的農作物也傳播到了歐亞大陸,如高產的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還有花生、豆類、西紅柿等,這些食物極大的豐富整個世界的食物資源,到現在仍然是人類的基本食物;原產美洲的煙草、可可等農作物已經遍布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新航路的開辟使得歐洲的貿易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貿易中心和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開始衰落,威尼斯、熱那亞等地的商業中心地位先是被裡斯本、塞維爾等城市取而代之,而倫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後來居上,成為新的海上貿易中心。 伴隨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新的商業強國開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國家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成為四大商業強國,但它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爭奪。17世紀的荷蘭執世界貿易之牛耳,獲得「海上馬車夫」的稱號,但因其缺少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後盾,且只重視發展航運業,忽視了海軍的建設,在17世紀後期被英法取而代之。而英國經過英西戰爭、英荷戰爭和英法戰爭,到18世紀中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價格革命也是商業革命的內容之一。新航路開辟後,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奪,大量的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美洲的白銀首先流入西班牙,再從西班牙流向熱那亞,最後流向歐洲其他地區。由於白銀供給數量的增加,西歐貨幣充足,從而使金銀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升,投機活躍。價格革命攪亂了傳統的經濟關系,依賴固定地租收入的地主經濟地位下降,商業資產階級卻大發橫財,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自從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以後,英國人開始了潛心發展自己的民族國家的歷程,特別是1485年開始的都鐸王朝。這一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是亨利八世(1509-1547)和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他們兩位的統治時代正是16世紀宗教改革的時代,而英國宗教改革的序幕便是由亨利八世拉開的。 從歷史上來看,英格蘭從來沒有像德意志那樣,深深捲入歐洲和教皇政治的旋渦,因而不像德意志人那樣對腐敗的羅馬教會抱有強烈的道德義憤和民族仇恨。重現實、重實際的精神性格使英格蘭人不比德意志人那般熱衷於內心的信仰或體驗。所以,當亨利八世開始宗教改革時,其主要原因不是出於純潔信仰,而是出於現實政治和國家利益的需要,並且在宗教改革運動中受新教影響,主要是受加爾文教的影響。 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是亨利八世的一場離婚案 西班牙阿拉貢公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凱瑟琳,她成為亨利八世的妻子,為他生了6個孩子,但只有女兒瑪麗·都鐸一個長大成人。亨利八世很為王位繼承人傷神,於是,向羅馬教皇提出與凱瑟琳離婚。教皇懾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拒絕了亨利八世的離婚請求。結果,憤怒的亨利八世便開始了對抗教廷的活動。當時的歐洲在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下,反教皇的情緒已經頗為普遍。亨利八世決定利用人們對教會的不滿,加強自己的統治。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背景: 1資產階級要求沖破封建神學思想的束縛,要求宗教改革; 2隨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思想的傳播,社會各階層反教會情緒不斷高漲; 3日益強大的王權力圖擺脫羅馬教權的桎梏。 5 回答者: tornadocyclone
❸ 工業革命使生產技術發生了什麼樣的巨大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壟斷資本主義產生,使得美德趕超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國際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導致二戰爆發.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❹ 簡要說明19世紀晚期西方工業生產發生了哪些根本性變化 請分析這些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壟斷資本主義
第一,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段的矛盾加劇。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壟斷資本家為了追求高額壟斷利潤,必然加深對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剝削。在生產領域,壟斷組織壟斷了優越的技術條件,建立起嚴密的管理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其結果,一方面工人為壟斷資本家創造的財富日益增多,工人收剝削的程度日益加重;另一方面使更多的工人成為失業者。在流通領域,壟斷資本家通過壟斷價格進一步剝削廣大工人和勞動群眾。第二,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不斷加深。戰前,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的高額壟斷利潤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其他經濟落後國家的剝削和掠奪,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勞動人民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第三,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化。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家為了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原材料產地、投資場所,必然在經濟上分割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由於壟斷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壟斷資本的實力必然發生跳躍式的變化,最終導致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斗爭,這種斗爭發展到尖銳的程度就要爆發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就是典型。
❺ 1860-1900年世界強國工業生產能力的變化趨勢及主要原因
變化趨勢:世界強國工業生產能力由英國世界領先逐步變為美國世界領先。
主要原因:英國世界領先是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美國世界領先是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走上了世界第一工業國的道路.
1785年,一個使用瓦特蒸汽機的紡紗廠率先建成.很快,蒸汽機在棉紡織業、毛紡織業、采礦業、冶金業、造紙業、印刷業、陶瓷業等工業部門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的蒸汽船隻和蒸汽機車就是工程師們對交通問題的最好回答,利物浦和曼徹斯特之間修建的第一條鐵路開始運行,鐵路線的擴建使工業獲得了新的動力.大批量生產的時代開始了,英國走上了世界第一工業國的道路.
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逐步取代英國,世界領先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參考:高中歷史:「蒸汽」的力量和走向整體的世界
https://wenku..com/view/dcc4511926fff705cd170aab.html
❻ 19世紀晚期西方工業生產發生了哪些變化
變化:電力成為新能源,汽車、石油、電力等新興工業出現;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影響:電氣時代的到來和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但也造成了環境的污染。
求採納
❼ 簡述工業革命後世界發生了怎樣重大的變化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機器大工業生產的產品不再滿足於國內市場,需要銷往更廣闊的世界市場;而工廠所需要的原料也要來自世界各地。資產階級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料產地,是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蒸汽機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的聯系更為便捷。資產階級憑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們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
19世紀中後期,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帶來各國民眾社會生活新變化的同時,也影響到全球人類共同體的面貌,其中之一便是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第二次工業革命為資產階級「征服世界」提供了更加空前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物質手段,成為將局部性的國際交流推進到全球性的溝通,將分散的世界變成互動的、聯成一體的整體性世界的根本動力在生產力大發展的基礎上,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獲得極大提高,國際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國際間的聯系更趨密切。隨著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壟斷資本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資本輸出成為金融資本向全球擴張的主要經濟手段。相應地,資本主義列強加快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步伐,直至最後將世界瓜分完畢。此時,國際分工達到「世界城市」和「世界農村」的分離與對立的完成階段,形成日漸明朗的分工格局:糧食和原料的生產越來越集中於發展相對滯後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工業生產則集中於工業化程度高、科技先進的歐美和日本諸國。於是,由少數金融寡頭壟斷的統一的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並且形成「 中心—邊緣」的世界經濟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❽ 工業革命給世界帶來了什麼巨大變化
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
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空擴充到其他行業。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典型特徵為自動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