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維也納工業同盟什麼意思

維也納工業同盟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7-29 07:27:12

A. 維也納會議的神聖同盟

神聖同盟並非維也納會議的直接內容,但與維也納會議相連。它是亞歷山大一世的產物,在這個同盟中多個歐洲君主同意維持基督教原則。雖然大多數會議上的政客嘲笑這個同盟,所有歐洲君主還是同意它。沒有參加這個同盟的有教宗庇護七世,他不肯與這么多新教徒參加這樣一個同盟,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他對基督教原則不感興趣,和英國國王喬治四世,他只有在議會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參加這樣一個同盟(但他以漢諾威國王的身份參加了這個同盟)。後來神聖同盟與歐洲的保守勢力,尤其是梅特涅的政策,連到了一起。
參加會議的國家還決定按會議決議第六款定期舉行會議:
為了保證目前條約的執行、鞏固各國之間的聯系,以及維持目前四位君主之間的密切友好關系我們決定定期舉行會議……以達到維持各國富強和維持歐洲和平的目的。
這一條導致了一個歐洲協調會議系統的建立和後來許多會議的召開。其中最主要的會議有四個,分別為1818年的亞琛會議、1820年的特拉波會議、1821年的萊柏克會議以及1822年的凡羅拿會議

B. 維也納體系包括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嗎

是的。維也納體系是包括

神聖同盟三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的

加上英國就是四國同盟了,四國簽有《四國同盟條約》

維也納體系即維也納會議所建立的政治軍事及其領土的平衡。簽定的英、俄、奧、普、葡、法、瑞都是頑固的反法(共和法國和拿破崙治下的法國)封建勢力。

C. 維也納生產同盟的金屬器皿的特點是什麼以及什麼預示著機器美學的到來

維也納生產同盟的金屬器皿頗有名氣,其特點是採用精練的幾何形式,與傳統的裝飾趣味相距甚遠。1909年生產的一套鍍銀咖啡具雖是手工製作的,但其造型和表面處理都模仿機製品,預示著機器美學的到來,這與19世紀機器產品模仿手工製品的趣味恰成對比。

D. 「維也納工場」的產品的特點是什麼以及「維也納工場」與「德意志製造聯盟」相比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間,「維也納工場」的大多數產品迎合的是奧地利上層社會的富裕階層,雖然維也納工場與製造工業,特別是在壁紙和紡織領域里也建立了重要的聯系,但是為少數人服務的「精英主義」傾向卻有增無減。工場許多成員覺得大工業生產與藝術家應有的中心地位是相沖突的,因而不願意多去了解工業生產的意義。將「維也納工場」與幾乎同時出現的「德意志製造聯盟」相比較,「德意志製造聯盟」更加具有工業化的傾向。在1914年之前的幾年,「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成員曾就「藝術個性」與「工業生產標准化」各自的優劣展開過激烈的辯論,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推動了德國的產品設計從傳統手工藝中脫離出來,走向與大工業機器生產相一致的現代設計。在經歷了一連串的財政問題和機構重組之後,「維也納工場」於1932年解散。工場解散之前便受到了評論家如阿道夫·洛斯等人越來越多的批評。洛斯是一位奧地利建築家和設計師,他極力提倡實用功能的理論,對於維也納「分離派」運動表示極大的不滿。洛斯反對「維也納工場」追求裝飾的傾向,對於「德意志製造聯盟」中注重藝術的傾向也持否定的態度。

E. 什麼是維也納體系

19世紀初拿破崙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F. 維也納工業同盟是什麼

我猜你是考研問現代設計史的吧,我覺得回答維也納分離派的解釋即可。
也稱「奧地利分離派」,「維也納分離派」。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時期,奧地利的一批設計家公開提出與正宗的學院派分離,他們組織的團體自稱分離派。口號為「為時代的藝術,為藝術的自由」。他們在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德國青年風格近似,對當時德文國家流行的曲線風格產生了嚴重沖擊,成為一股新的設計運動力量。分離派運動的代表人物有華格納和霍夫曼等。華格納是現代建築的先驅之一。他提出了建築設計應為人的現代生活服務,以促進交流,提供方便的功能為目的。霍夫曼設計上與華格納原則一致,風格也較接近,代表作斯托克列宮是向現代設計發展的里程碑式建築。

G. 試評析維也納體系運作過程中大國的均勢政策。

維也納會議所規范的新的歐洲布局是建立在三個原則基礎,即正統原則,補償原則,遏制原則和兩個技術支柱即神聖同盟,四國同盟之上的。正統原則側重於意識形態的結合,補償原則則成為協調互信的基礎,遏制原則則體現了對現實政治的操作,配套以神聖同盟所形成的保守主義王朝聯盟對意識形態的結合進行維護,四國同盟所體現的集體安全的雛形對現實政治進行操作。此外遏制原則所倡導的均勢觀念,補償原則所信求的協調合作機制,這些交織的舉措編制了一張意識形態為經線,以現實政治為緯線巨大無比,又天衣無縫的安全網,並憑借大國的協調干涉的約束力,將它牢牢的籠罩在了歐洲的版圖上。
2.原則~義務論~意識形態
傳統的國際關系當中,國家間關系通常決定於意識形態與現實政治,而事實上意識形態高於現實政治稱為國際關系的首要評估因素出現的局面在歷史上並不多見。通常對於某一體系,當格局內出現新興革命國家時,一方面其他舊有大國出於對革命傳播的畏懼,通常會進行武裝干涉,一方面革命國家出於對鄰國武裝干涉的畏懼,通常會進行意識形態的輸出,以爭取國際空間,這樣的情況下,體系內革命國家與保守國家的便形成了惡性循環的沖突暴力當中,在這樣的體系中,意識形態往往要高於現實政治考量決定國家對外政策。維也納體系建立初期正存在著這樣一種條件,一方面法國革命本身沖垮了歐洲現實政治的地圖,動搖了封建專制在歐洲的根基,一方面它激起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的波瀾在歐洲的擴散改變著歐洲的政治思潮和政治文化,埋下了普遍革命民族獨立的種子。這兩方面都為歐陸的保守王公所憚懼。王朝共同利益便使奧俄普走到了一起,於是我們看到神聖同盟的出現基於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貼近,而放棄了現實政治的考量,因而這樣的同盟便具有義務論的性質,即指導三國相互打壓革命蔓延的是一種原則,而不是現實政治中所謂的利益,缺失了因國家利益考量而帶來的妥協多邊的外交彈性,更多帶來的則是義務原則驅動的穩定外交政策。於是,我們確實可以看到維也納體系建立初期,神聖同盟確實成功的遏阻了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在歐洲的擴張1821年俄普奧成功鎮壓了那不勒斯革命,1822年繼續平息了西班牙革命,盡管這一聯盟的反動性質在一系列鎮壓當中暴露無遺,但是神聖同盟確實為歐洲體系的穩定做出了貢獻,即便其伴隨著克里米亞戰爭而灰飛煙滅,然而俾斯麥大陸結盟均勢下所操控的三皇同盟多少有點神聖同盟翻版的性質,甚至又保障了歐洲的二十年和平。
與保守主義同時存在,維護了歐洲體系穩定的意識形態還有和平主義的興起
3. 利益~均勢觀~現實政治
均勢的觀念並不起源於維也納體系,早在古希臘城邦時期,便成為一種制衡國際力量,維護體系穩定的自發手段出現於歷史當中。然而維也納體系的制定者們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早在會議當中遏制原則便成為支撐體系的三大原則之一出現於新確立的歐洲國際關系當中,隨後的一系列具體的規范當中,盡管設計者的初衷僅僅是遏製法國的再度武裝,然而歐洲的後繼政治家卻不自覺地將均勢的游戲進行到底。如此我們可以看到,維也納會議後盡管歐洲的政治地圖不斷被重繪,然而最基本的權勢結構並沒有改變,一種多極的政治格局並沒有改變,能夠改變實力結構的大規模全面戰爭也一直未能爆發。歸根到底是維也納體系下的大部分時間,歐洲是被均勢所覆蓋。
在這樣的結論下,我們繼續考察會發現,整個一個世紀的歐洲基本上被兩種均勢控制,前期是以英國為平衡者的離岸平衡均勢,後期則是以德國為操縱者的大陸結盟均勢。離岸平衡均勢中英國作為平衡者一再維系著歐洲大陸的權力平衡,拿破崙戰爭後面對著法國的擴張趨勢已被遏制,英國不主張最大限度的削弱法國,其實質目的一是消解法國民眾的報復主義情緒避免其再次挑戰均勢,更重要的則是在歐洲大陸繼續保留一種制衡力量,防止東方三強的保守主義勢力壟斷歐洲政治。另外作為挫敗拿破崙帝國的最主要大國,和英國並為歐洲側翼大國的俄國,借歐中西歐強國紛紛衰落,和東南歐實力真空之機大肆擴張勢力,因而在早期東方問題中英國屢屢為其摯肘,甚至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兵戎相見,徹底擊敗俄羅斯擴張稱霸的野心,其意圖也是為了歐洲大陸的實力平衡,對歐洲大陸的權力均勢進行有效地維護。盡管在維也納體系初期英國偶有作為,但是在法國再次稱霸,德意統一等重大改變歐洲實力結構的重大事件中,英國鮮有直接的武裝干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英國完全無所作為,英國的不幹涉即默許的態度也應當作為一種維護均勢的對外政策進行評估,特別是英國這個本身肩負著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傳統的國家其與東方三國合作的共同之處也只是現實政治的維護歐陸穩定與均勢協調這一交集,至於意識形態層面,兩者則是完全抵觸,特別是七月革命,二月革命以後,英國寧肯與法國靠攏,共同沖擊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層面的維也納體系,這一點當我們分析維也納體系和英國行為的時候也是不容忽視的,甚至可以講維也納體系在一戰的最終的毀滅,無論從原因和結果來看都似乎與英國的這一特性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1870年以後,隨著德國的完全統一,歐洲原有均勢徹底被顛覆,整個歐洲凹字曲線的實力結構,變為了凸字曲線狀,這也是一部分人認為維也納體系就此而告終的原因。然而德國的統一給歐洲帶來的並不是一個自由主義佔主導的國家,普魯士發動王朝戰爭建立的依舊是一個以保守主義為傳統的大帝國,也就是說從意識形態層面上看,德國的統一並沒有給歐洲帶來任何新意。另外盡管舊有的均勢不復存在,而且這種離岸平衡的均勢也很難再出現,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歐洲在現實政治當中出現的無秩序的混亂,由德國操縱的以靈活外交為手段的大陸結盟均勢保障了歐洲的繼續穩定,甚至這種均勢比英國所維護的要更為穩定,畢竟在這期間歐洲大陸沒有發生過一次大的武裝沖突。憑借著這一均勢,東方三皇再次組成了三皇同盟,形式上類似於維也納體系初期神聖同盟的翻版,保障了歐洲的和平,至少是三大王朝間的短暫和諧。

作者:kangziran 回復日期:2006-11-18 13:15:06
4. 互信~多邊化~協調干涉
現實政治的均勢和意識形態的聯盟如同兩道厚厚的隔板,承受著外力所帶給維也納體系的沖擊,然而承受傷害並不意味著吸收傷害,因而介於兩者之間必然還有一道緩沖層,這就是體系下的歐洲大國多邊協調的機制。所謂的協調機制,其實維也納會議當中維塔列蘭所倡導的補償原則正是其典型體現,即藉由勢力調整,領土變更使各國利益得到協調。一方面懾於昂貴的長期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和歐洲大陸各王朝忙於壓制本國革命而避免對外戰爭轉移精力,一方面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安定平穩的國際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多邊協調互信成為可能,盡管從一開始,歐洲列強的巨大利益分歧就已經開始瓦解著這種機制,但是亞琛條約後,隨著法國正式加入五國同盟,這種涵括了歐洲各大國的協調範式畢竟為緩和列強間矛盾作出了貢獻,特別是在東方問題中,這種協調機制一再發揮作用,緩沖了列強的矛盾,降低了均勢破裂的風險,更消解了現實政治對神聖同盟的瓦解力,從這樣看來,如果缺少互信協調的機製作為緩沖,維也納體系所安排的現實政治,意識形態的布局便很難有效的運轉起來。
5.現實政治,意識形態,協調互信交織的和諧
維也納體系存在了百年,並不是因為現實政治,意識形態,集體安全中的某一種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正是這三種布局相互的交織作用,形成互補,最大限度的保證了體系的長存性和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這其中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影響到另外兩個機制的運作,然而正是這種三者相互依託的巧妙設計,雖然在具體局勢層面仍顯粗糙,但是能在諸列強存在巨大分歧情況下,在政治地圖不斷被修改,新興政治思潮反復沖擊下,維持歐洲一個世紀的和諧,可見其原理設計之巧妙。
三.體系的終結
1. 內部維持模式的失效
從國際關系分析的角度來講,任何一個系統內部總要有其特定的維持模式,然而一旦維持模式失靈,系統便很難再進行有效的自我調適,因而便走向毀滅。對於維也納體系來說,正如前文所示現實政治,意識形態,協調互信三種因素的交錯作用,使維也納體系長存不滅,那麼一但這三種機制全部實效,從系統來講維也納體系便失去了任何一個可依靠的維持模式,則體系必然走向毀滅。那麼如果考察這一個世紀歐洲國際關系史,對其中錯綜復雜的消亡過程,我們會看清一個脈絡。
意識形態:保守主義的神聖同盟基於王朝觀念,與意識形態的考量共同鎮壓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在歐洲的擴張,短時期內確實維護了歐洲的靜態,但是伴隨著克里米亞戰爭,普奧兩國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而拋棄了意識形態的原則,意識形態層面對維也納體系的維系就此基本瓦解,這也是維也納體系第一次遭遇嚴重動搖地原因。
協調干涉:盡管維也納體系下意識形態的聯盟早在克里米亞戰爭與便已解體,但歐洲的協調機制仍在發揮作用,基於補償原則之上的協調干涉機制,利用歐洲破碎的地緣,和權力真空對大國里已經行協調,一方面這種機制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神聖同盟對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壓制的作用,即通過強權政治忽視弱小民族與國家的利益進行領土補償的過程,一方面對大國利益沖突進行緩沖,減少大國爭霸戰的風險,最大限則的權利真空與破碎地帶極大的縮小,這就決定了這種協調干涉機制必然難以維系,另外隨著體系下均勢變更,利益沖突的加劇,令各國不信任度的增強,各大國越來越難以在互信的基礎上進行一致的協調干涉,因而中南歐兩大強國的統一為這一機制敲響了喪鍾。
現實政治:如果不是現實政治的均勢作用,維也納體系很難有百年的壽命,當意識形態,和協調干涉兩大機制消失以後,作為現實政治的均勢觀依舊發揮作用,支延續著體系的生命,至少無論在離岸平衡均勢下或是大陸結盟均勢下,東方三皇內沒有機會發生大規模的武裝沖突,更沒有同自由主義原則的英法發生沖突,這也是三大保守王朝能存活至一戰的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離岸平衡後,大陸聯盟均勢甚至重組三皇同盟,看似恢復了昔日的意識形態聯盟,但是隨著能夠決定歐洲政治走向的政治家俾斯麥的下台,他的後繼者將這種地區性守成策略轉向了全球性擴張,從維護均勢,把握均勢轉向挑戰均勢,突破均勢,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的均勢走向僵化,變成單純的軍備競賽,一旦這最後一道體系的防線也被突破,延續了百年的維也納體系便必然走向了終結,一戰便成為了它的墳墓。
2. 外部歷史環境的沖擊
另外,一個系統中維持模式的失效往往是因為該系統的適應能力的欠缺,對於維也納體系來看,與其說是維也納體系設計時便忽視了一個體系的適應能力,倒不如說是外部歷史環境的飛速變化帶來的沖擊使體系下三大維持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調節適應。那麼外部歷史環境對於維也納體系所設計的布局究竟有哪些沖擊,何以將如此天衣無縫的安全網一點一點的撕破,我們將進行考察。
民族主義:對於如同奧地利,俄羅斯一般建立在民族壓迫基礎上的統一多民族大帝國,民族主義無疑是其與生俱來的天敵,盡管通過維也納體系確立的一系列規范將壓制民族主義作為核心目標,但隨著法國大革命早已遍及歐洲的民族浪潮的猛烈推進卻不斷沖擊著體系的根基。1821年的希臘起義,和1822年的西班牙起義,以及1848年的歐洲革命能夠被保守大國成功鎮壓,是因為體系尚具有較強約束力,特別是神聖同盟仍然能以意識形態的原則進行有效干涉。而伴隨著神聖同盟的瓦解,以及拿破崙三世在民族主義大旗下的推波助瀾,義大利和德國進行了成功的統一,這次統一極大的修改了維也納體系所確立的規范,體系再一次被民族浪潮所沖擊,不論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必然,徹底毀滅維也納體系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由民族主義所點燃的,塞爾維亞民族獨立的情緒引發了僵化均勢下兩大集團的對抗,伴隨著體系的終結,戰爭廢墟上一系列民族國家---波蘭,匈牙利,奧地利,保加利亞等紛紛出現,民族主義最終徹底摧毀了維也納體系而贏得了勝利。
自由主義: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本自同源,然而在這里我們主要關注兩個國家英國和法國便足夠了,英國自資產階級革命以來的自由主義傳統在此不必贅述,而法國雖然在革命後進行了封建王朝的復辟,但是法國在革命期間的以自由主義為原則的憲法,和憲政體制卻保留了下來。維也納體系初期,兩國一個作為維護國,一個作為被遏制國著實是出於現實政治的考量。英國僅僅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而加入到保守主義陣營當中對法國進行遏制,然而隨著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抵觸,英國對維也納體系保守勢力對自由勢力遏制的實質產生天然的反感,而加緊向有意識形態相似的法國進行靠攏或可以說消極地抵制這一體系,這種趨勢在七月革命以後變得更加明顯,與此同時法國作為維也納體系下的被壓制國家,盡管曾獲得了五國同盟共同有對體系實行維護的權利,但是被壓抑感和自卑感使法國迫不及待的要去挑戰推翻這一體系,諸如在義大利,德國統一戰爭中,拿破崙三世盡其所能顛覆維也納會議所規范的歐洲地圖,因此在這里,我們不能不說同樣在名義上和東方三國享有同等維護地位的英法在這一百年間是在不斷破壞著這一體系的規范。也許這又是歷史的某種巧合,一戰中作為維也納體系的核心要素的三大王朝全部瓦解,而以自由主義為標榜的英法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這也許就是自由主義沖擊並摧毀了維也納體系的所帶來的一種歷史必然性巧合吧。
巴爾干問題:這個因素與其說是外部性歷史進步所帶來的沖擊,不如說是維也納體系的設計者們在布局體系是所產生的漏洞。前維也納體系時期,歐洲大國的利益爭奪通常局限於中歐以及附近地區,因而在體系設定明確權利義務時,設計者們將一張編織好的大網撒向了這里,然而這張網正好遺漏了巴爾干半島,也許當初的設計者們本來就沒有意料到這里會成為未來歐洲大國產生利益沖突的地方。規范的范圍沒有覆蓋到這里,這里恰恰就成為了歐洲的火葯桶。從土埃戰爭,到克里米亞戰爭,本來因意識形態維持緊密的神聖同盟因為這一地區的利益爭奪而逐漸瓦解,七十年代被俾斯麥重建的三皇保守同盟也因為奧俄的巴爾干糾紛而分崩離析,最後也是巴爾干打出了一戰的第一槍,於是整個維也納體系最終被這個遺漏的半島所葬送。
3. 對維也納體系的反思
維也納體系的設計者為歐洲的未來謀劃了如此精巧的一個布局,盡管延續的百年但他最終還是崩潰了,粗淺的看我們說歷史的進步不是人力所能阻擋的,再精妙的制度結構也經不起歷史浪潮的沖擊。然而更進一步我們想維也納體系最終失敗到底說明了什麼更細致的問題。抽象到一個系統的高度,我認為任何一個系統不但要有很成熟復雜的維持模式,這只能滿足靜態的需要,要想在動態的歷史發展中不斷保持動力,更需要一個有效的靈活的適應模式,維也納體系正是因為缺乏這種適應能力,在新興的政治思潮的沖擊下,使其三大機制或解體或無效或僵化,最終整個系統死亡。另外我們發現影響國際政治的因素並不總是國家利益,政治思潮的前進與發展不能說是絕對動力但也至少是影響國際政治進程的潛在動力,單純的現實主義並不能解釋一切的國際政治現象。最後我們發現一個穩定的系統還要具有一個好的目標設置,和一個好的一體化機制,好的目標設置決定了系統的進步性和常存性,好的一體化機制,則提高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內聚力。維也納體系的目標設置本身就具有反動性,同時又缺乏一個合理的一體化機制令各國對目標設置產生一致認同,因而我們看到從體系一開始便產生英國和東方三強的結構性沖突。盡管維也納設計者的高明能把幾種維持機制柔和於其中,但體系的從建立開始便註定要消亡,這些好的設計只不過苟延殘喘了它的壽命而已。
http://www10.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130882.shtml

H. 維也納體系是什麼

維也納體系在怎樣的情況下召開的?拿破崙用戰爭向歐洲輸出革命,歐洲的封建君主非常懼怕,他們聯合對抗法國。雖然當時已處於蒸汽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成為發展潮流。但是由於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聯合力量大大超過資本主義力量,拿破崙戰敗。在制裁法國的基礎上,戰勝的歐洲封建君主們召開了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我們稱之為維也納體系。維也納體系後,英國重新控制了歐洲,並且達成了歐洲勢力均衡,世界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仍然停留在歐洲。歐洲這種獨領風騷的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維也納體系是怎樣的一種體系?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首先看一下維護這個體系的組織神聖同盟。組成神聖同盟的俄普奧三國為什麼要相互救援?為了鎮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他們所謂的保衛宗教、和平和正義又指的是什麼?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後來英國也參加了同盟,神聖同盟演變為四國同盟,目標是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但是1818年法國也參加了同盟,顯然同盟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防止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而是為了鎮壓歐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維也納體系恢復歐洲的封建統治,並且把拿破崙統治下已經解放的民族重新置於戰勝國的民族壓迫之下,這是一種歷史的逆流、歷史的反動。但是體系作為國際關系的一個轉折,它開啟了用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河。

歷史的逆流是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步伐的。維也納體系本身內部的矛盾也使體系日益瓦解。體系內部存在著那些矛盾呢?民族矛盾、大國矛盾和階級矛盾。

維也納體系的瓦解已成必然。神聖同盟的破裂使體系開始瓦解;19世紀早期的革命、獨立和改革以法國七月革命為代表標志了體系名存實亡。1848年革命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統治,維也納體系徹底瓦解。但是落後的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需要一場規模更廣、范圍更大、程度更深的革命才能去除,從而去適應新的上層建築,於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改革應運而生,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障礙。

維也納體系存在於工業革命已經想歐美擴展的蒸汽時代,它的瓦解是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出現了,改變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新的矛盾。於是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終於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從而改變了國際關系格局。
參考資料:www.mexcn.com

I. 什麼是維也納生產同盟以及它的創立者是誰

1903年,在銀行家華恩多夫(FritzWarndorfer)的資助下,霍夫曼與莫瑟按照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行會模式,創立了維也納生產同盟(WienerWerksttate),並得到麥金托什的指導。它實際上是一間手工藝作坊,1905年時它已有百餘名手工藝人,由霍夫曼與莫瑟負責設計,主要生產各種傢具、金屬製品和裝飾品。這些產品的形式十分簡潔,但使用的材料和手工藝又大都極盡豪華,頗似一次大戰後巴黎的裝飾藝術。

閱讀全文

與維也納工業同盟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拍汽車車體 瀏覽:313
發動不起來汽車該如何操作 瀏覽:425
賓士內飾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362
奧迪a6超車擋怎麼換 瀏覽:493
為什麼很多工業產品含鉛 瀏覽:26
奧迪a5防滑燈亮了修一下多少錢 瀏覽:624
重慶求購汽車配件模具都有哪些 瀏覽:927
汽車牌製作要多久 瀏覽:61
汽車雨刷水箱在哪裡 瀏覽:118
華晨寶馬機電專員具體干什麼 瀏覽:709
04年奧迪A6雨刮怎麼匹配 瀏覽:852
奧迪a8現在多少錢一輛 瀏覽:440
電動汽車充電樁起什麼責任 瀏覽:579
賓士貨車哪裡產的 瀏覽:896
汽車什麼好玩的 瀏覽:530
汽車放多久會電壓低 瀏覽:332
冬天汽車打不著火如何處理 瀏覽:224
寶馬新三系斷電以後有什麼反應 瀏覽:867
賓士電混新車多少錢 瀏覽:367
汽車油表一個a一個b什麼意思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