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聯網 農業對農民有什麼好處對當地政府有什麼好處
201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互聯網+」國家發展戰略(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報告沒有直接提到農業,但事實上,農業、農村和農民更需要互聯網+的帶動。本文從目前對「互聯網+農業」認識方面存在的問題角度分析,對面向農村市場的互聯網創業提出一些建議。
一、「互聯網+農業」認知上存在局限性
各類「互聯網+」研究報告陸續出台,最早發布提及農業的是騰訊(騰訊研究院企鵝智酷5月份發布「互聯網+」報告,首篇為互聯網+農業,其他還有互聯網+政務民生、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生活服務、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農業》篇其要點為:
(1)農村電商:2014年底超過200個電商鄉鎮,涵蓋網店7萬多個,2016年預計農村網購規模超4600億元。創業代表公司為「一畝田」(提供農產品價格信息搜索服務,解決傳統農貿中的供需信息不暢問題)。
(2)農村商貿物流:解決現有的農村物流服務不完善問題,與原有的強渠道資源的物流機構合作,建設縣級服務中心、鄉村配送站等。代表為京東以服務店和縣級服務中心為主體的農村戰略,服務和配送范圍覆蓋5000個村莊,招募5000名「鄉村推廣員」來幫助農民網購。
(3)農民貸款:銀行正常渠道貸款難致使農村民間借貸活躍,其中蘊含催商機。創業代表公司為農村門戶網站村村樂推出村村貸、村村融理財產品,擬通過平台積累的60多萬村莊覆蓋和20餘萬「網路村官」資源促進產品落地。
(4)大數據和雲計算在農業生產環節的應用,在農業生產中的選種、種植、收割等環節,同時用於對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信息記錄和追蹤,便於食品安全監督。尚未見到典型的基於民間資本的創業公司出現。
這份報告內容著力主要還是基於農村廣闊的市場空間對電子商務拓展的意義而言。這恰恰是目前研究互聯網+農業以及一部分討論農村電商、農村O2O領域的局限性所在。包括阿里、京東等一批電商企業下鄉刷牆,也主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拓展農民網購群體為主,是讓農民花錢,而不是幫助農民掙錢的路子。
二、「互聯網+農業」的藍海在助農惠農,由此實現平台價值
2008年春晚《農民工之歌》中王寶強扮演的農民工有一句經典台詞:俺農民工掙錢不易,出錢更難!把農村電商市場的基礎在農民收入的增加。增加收入有兩方面: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離土離鄉的農民工可以就近就業;農業生產方式升級,實現更高附加值。個人認為,增收主要靠後者,從而才能帶動更多的農民工踏上回鄉就業致富之路。從實踐來看,能這么考慮問題的不多:
1、以阿里、京東電商企業為代表,從去年開始做了些電商下鄉刷牆的活動,引發了一陣熱議。根本目的在於把電商市場向更廣大的農村地區推廣,農村電商或者農村O2O概念大於實質。從其商品分類來看,主要還是工業品向農村銷售,這個過程中價格更優惠,商品更有品質保證,雖說也是惠農之舉,但眼光仍然是讓農民更多消費。這個過程中,像京東這樣招募鄉村推廣員方式能夠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但畢竟數量有限且待遇水平不高。從這個角度分析,阿里和京東的這種努力會走更多的彎路,付出更大的代價。當年阿里起家的口號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幫助一大群自由職業者實現致富夢的過程中實現了阿里平台的商業價值。但走到農村電商這個路口,似乎已忘記了初心。這也是阿里、京東這些做慣了城市電商的大企業不接地氣的表現。
2、騰訊研究報告中提到的村村樂、一畝田,雖然著筆不多,但提及的價值點卻有所側重。一畝田作為農村電商案例,村村樂作為農村信貸案例。但實際上,村村樂為更多人熟知確是農村電商概念,被認為是農村專業刷牆的。僅從電商角度看,村村樂和一畝田其實差不多,都是以提供資訊加一定的社交功能為主。
但與京東、阿里的區別在於一開始就定位為三農服務,村村樂等核心在於掌握了農村地區行之有效的各類渠道資源,例如農村廣播、農家店、牆體、信息宣傳欄、村官等,然後通過其發展的線上農村信息員進行整合營銷的落地。一個地區、一個地區的拓展,這個工作其實走的是和58同城當年相似的路徑,在散落的鄉鎮村進行線下拓展,干別人不願意乾的事,吃別人不能吃的苦。
不過這仍是基於農村門戶網站、電商渠道角度,並不能給農民帶來更多更大的實惠,記得某次回鄉下,老家人告訴我,靠近省道的房子的那面牆一年有個幾百塊(這兩年估計價格漲了點),這是微不足道的,還不如一個鄉村送貨員的收入來的實惠。因此,不論是村村樂還是一畝田,如果僅僅是局限於價格搜索、分類信息、農村社交這些,則存在後繼發展缺乏支撐的問題,也不是最大程度惠農。畢竟限於農村總體消費水平不高,其渠道價值發揮有限,這道理猶如農村的房價和城市的房價一樣。
有人說村村樂只是一家專業的農村刷牆公司估值能超10億不可理解,電商泡沫太大。但個人認為這有看法上的局限性,村村樂的農村信貸模式,才是站在農民創業角度提供更大幫助的有益摸索,是真正的惠農。未來更多產品圍繞這個理念,則估值就不是10億級別的問題。當然,實際運作層面如何,未可知。
三、互聯網+農業的一些商業場景的設想
如何為農民帶來更多的增收機會,個人提出以下幾種商業場景設想。
1、開心農場虛擬版升級為現實版。仿照開心農場游戲的一些虛擬場景,在農村地區開辟對應的現實農村,由當地富有種養殖經驗的農民打理,通過網路視頻等將農場信息適時傳輸,供城裡有經濟能力和需求的人選擇。
2、無公害特供平民化。如今農村有一些新的口號,比如要致富養黃牛(不是黃牛黨)。就以養殖一頭高價值(一頭整牛賣價上萬元)的黃牛為例,可以通過眾籌方式,一群好友認購養殖黃牛。養殖過程中的日常場景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查看視頻,甚至可以在黃牛身上裝上一些感測器等等。養成後可以自己消費,也可以饋贈。再比如,一些有實力的大公司會在偏遠山區租一片山地,再僱人專門種植水果等,收割後發給員工當福利或者作為禮品。這也可以通過眾籌方式委託村民。從而使得一些曾經以特供面目出現的食品更加平民化。
3、兒童生活體驗式教育。總是有一些城裡的家長感慨自己的小孩從來不知道吃苦為何物,有些還特意尋找一些送孩子到鄉下去體驗生活的機會。而有些電視台也以帶有娛樂性的方式播放過一些城裡孩子到鄉下體驗生活的節目。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這種生活體驗式的教育有望通過網路和現實的結合得到更加廣泛的推廣。從而也為農民帶來另一種增收的機會。
總之,不以為提高農民兄弟收入為目標的「互聯網+農業」就是耍流氓!更不用說藉助互聯網+農業製造概念,打著農村電商、農村O2O旗號到農村去圈地圈錢的。而只有真正為農民增收提供幫助的「互聯網+農業」創新,才能獲得農民發至內心的認可,這是農民最大的心裡訴求。在這種情懷下,才能獲得一片更加廣闊的藍海。
㈡ 「互聯網+」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首先,它將助力智能農業實現大提升,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這也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其次,「互聯網+」構建的農業產業創新,對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它還將加速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此外,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可以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提供跨城鄉區域的服務,為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三大挑戰:戰略選擇、基礎設施、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持續、穩健地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還需要對面臨的主要挑戰保持清醒認識和審慎思考。
「『互聯網+農業』是藉助現代科技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的新命題,然而,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容易一哄而上、各自為政,不利於整體協調推進。」王文生認為,「亟須制定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格局。從國家層面,搞好頂層設計,出台相關指導意見和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相關技術發展路線圖,實現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強『互聯網+農業』立法,推動農業數據開放、人才培養等。」
基礎設施是又一大挑戰。據統計,目前全國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頻,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範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
㈢ 你如何看待互聯網與農業的合作
「互聯網+農業」實現的是農業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不再只是簡單互聯網接入農業,或者農業融合互聯網,從而實現去中間化,提升效率等舊有模式,而是成功地將互聯網與社會資本帶入驅動農業發展的軌道中。
㈣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前景到底怎麼樣
前景不錯,市場還有待開發,參考《中國現代農業商業模式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對提高農民農技的重視以及不斷有企業大佬開始進軍農業的案例做借鑒,互聯網加農業會越做越好。據悉,阿里巴巴集團擬投資100億建設「一村一淘寶」,聯想、京東、蘇寧電商、樂視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布局互聯網農業……它們憑借著良好的社會資源和資本優勢正在不斷完善中國的新農業產業鏈,推動中國新農業的崛起。
推進互聯網和農業的融合,應著眼整條產業鏈,而不是一個點。「互聯網+農業」融合而成的農產品電商,不單是把農產品搬到網上售賣,更該考慮對農業產業鏈的完善和革新。當然,作為「互聯網+農業」這場變革的主體,農民能否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新農人」,才是互聯網與農業進行深度融合的關鍵。
㈤ "互聯網+"對現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產生哪些影響
今年,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全國上下正在謀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產業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領、支撐作用的新業態、新產業。農業是「『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核心領域之一。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於互聯網平台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
一、「互聯網+」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積聚了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然而,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從業人員數仍然占我國農業人數80%以上,並且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
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如何持續、穩健地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需要對「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保持清醒認識、高度關注和審慎思考。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選擇挑戰
「互聯網+農業」是藉助現代科技進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的全新命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手段,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互聯網+農業」一哄而上、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發展態勢,不利於「互聯網+農業」的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互聯網+農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將大大折扣。
因此,亟需制定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從戰略高度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推進格局,將「互聯網+農業」打造為能夠切實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高效、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挑戰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創新,必然將經歷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兩個階段。「互聯網+農業」亦將不能跨越信息基礎設施在農業農村領域大范圍普及的階段。
然而,就目前來講,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頻,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範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對「互聯網+農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三)「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實現了與金融、電商等業務的跨界融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正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
㈥ 養豬種菜賣水果,大佬們跨界搞的農業現在咋樣了
產業大佬紛紛進軍農業,養豬種菜各有所愛
相關報道顯示:2009年,聯想集團將農業確立為今後發展的核心業務之一,在2010年成立了農業投資事業部,並於2013年5月正式推出聯想控股的現代農業品牌「佳沃」,開售藍莓和獼猴桃;
2011年年初,口碑網李治國和幾位互聯網圈裡的好友一起投資成立了一家農業公司「田園居」,開始養土雞;
2012年2月,劉強東在其微博上透露稱,要回老家租賃5000畝地種無農葯無污染的大米;
西子電梯董事長王水福,承包1000多畝地種菜養鴨,並宣稱「我們對現代農業的興趣不亞於競標大飛機,『西子』要闖出一條用工業方法駕馭現代農業的商業模式。」
而2014年,馬雲聯合發起的雲鋒基金,以及中信產業投資基金將參與投資伊利子公司畜牧公司開養奶牛。
㈦ 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前景如何
1、中國工業互聯網行業競爭格局
從軟體企業來看,工業互聯網主要代表企業有用友、東方電信等,以Saas服務轉型為戰略目標。在製造業企業中,以三一重工、海爾等企業為代表,其優勢是熟悉生產製造流程但雲計算技術較為薄弱;在互聯網企業,以BAT為代表,雖然雲技術領先但是缺乏專業和全面的工業知識;在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方面,華為和寶信軟體等帶領行業可以製造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平台、應用服務等整體信息化服務,但雲計算技術稍弱;此外,初創企業以昆侖數據、樹根互聯等代表企業為主,其領域專注度高,創始團隊通常來自頭部信息科技和工業企業,但資金實力較弱。
——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