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東亞的工業農業特點
東亞農業特點:創新速度慢;集約型的家庭專業化生產;生產率低下;有效的市場;節約土地型和使用勞動力替代型的生產模式。東亞工業特點:以日韓為代表,現代化程度高,對外依賴性大,分布偏於沿海地區。其他地區工業化程度較低。
Ⅱ 東南亞的工業特點 詳細點 以及形成這種工業特點的原因
東南亞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以出口加工業為主,重工業不太發達。東南亞各國獨立後,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工業基礎,隨著日本經濟的騰飛,以及西方產業轉移的,東南亞大規模接受加工型產業,接受西方的投資,形成進口-加工-出口的模式。東南亞經濟危機之後,東南亞國家開始注重國家工業的均衡發展,但是這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改變,不是短時間才能改變的。當然東南亞農業也很發達,也大量出口農產全
Ⅲ 東亞東南亞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的主要工業部門是
70~80年代是重工業方面!現在新興的工業化國家主要有新加坡.它東南亞的金融中心。以製造業為主體,著重發展資本密集型、高技術產業,主要有煉油、石化、船舶與鑽井台修造、冶金、機械、電子等,全國共建成裕廊20多個出口加工區。海運業對外貿易發達。70年代後推行花園城市運動,旅遊業迅速發展,已成為國家經濟支柱部門之—。
Ⅳ 東亞工業的分布
東亞工業的分布
東亞工業主要集中分布在日本、韓國和中國的沿海地帶。
Ⅳ 東亞地區在農區地域類型上大多屬於什麼其生產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東亞農業地域類型主要是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東亞農業特點:創新速度慢;集約型的家庭專業化生產;生產率低下;有效的市場;節約土地型和使用勞動力替代型的生產模式。東亞工業特點:以日韓為代表,現代化程度高,對外依賴性大,分布偏於沿海地區。其他地區工業化程度較低。有利條件:
1、季風氣候,降水較多,水源充足;
2、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開闊,適宜規模種植;
3、土壤肥沃;
4、勞動力豐富廉價;
5、人口眾多,市場廣闊;
6、政策支持;生產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Ⅵ 按東,南,西,北,東南來分割亞洲,經濟實力最強的是那一片綜合實力呢東亞在亞洲的地位怎樣
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最強的都在東亞;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
東亞為世界上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以上。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均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其中其中日本、大韓民國、中國台灣省、中國香港特區、中國澳門特區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蒙古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發展中國家。
地理鄰近的東亞各國希望通過長期的相互合作和一體化進程而形成一個緊密整體。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區認同的基礎上,並非一個排他性的集團,也不針對任何區域外國家。以區域經濟一體化為基石,通過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貨幣聯盟等形式,由低級到高級,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織、相互聯結而成一體的關系狀態,並由此進一步發展為安全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
(6)東亞什麼工業為主擴展閱讀:
亞洲的相關情況:
1、亞洲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和農產品加工及輕紡工業佔主要地位。中國工業發展迅速,工業體系完整。日本和韓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2、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3、1996年成立的亞歐會議每兩年舉行一次首腦會議和外長會議,加強了亞洲國家和歐盟國家之間的對話機制,已經發展到39個成員國,佔世界總人口的49%,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世界的一半以上。
Ⅶ 我國東南亞地區形以什麼工業為主的工業集中區
我國東南亞部地區形成以輕工業為主的珠江三角洲工業集中區。我國四大工業基地都位於沿海地區。
Ⅷ 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為了推進本過的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的工業是
A 、出口加工工業
東亞、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利用本國勞動力、原料低廉,交通便利的優勢,依託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出口加工。
另外,也只有新加坡、韓國、日本這樣,有一定經濟、技術實力的國家會大力發展石油加工和機械製造業。
Ⅸ 東亞有那些工業基地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是遼中南(東北老工業基地),京津唐、長三角、珠三角工業基地
日本還有東京名古屋工業基地、阪神工業基地
韓國主要在首爾及釜山
Ⅹ 東亞的自然資源是什麼啊還有東亞的工業和農業的具體介紹
亞洲東部,除我國外,從東到西,還有日本、朝鮮和蒙古三個國家。 一、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日本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隔海與我國、朝鮮、蘇聯相望。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附近的1000多個小島組成,海岸曲折,多良港。 (一)多山的地形 包括山地和丘陵的山區,占日本面積的3/4。只有沿海零星分布著一些小平原。本州東南部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山地中分布著許多活火山,號稱「聖岳」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也是一座活火山,為日本第一高峰。山頂白雪皚皚,山坡林木茂密,風景秀麗,是游覽勝地。日本多地震海嘯。 日本礦產貧乏,只有硫磺儲量較多,但森林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土地資源不多,地狹人稠。 (二)海洋性季風氣候 島國各地距海都很近,深得海洋的調節。日本與亞洲大陸相比,季風氣候的海洋性特徵十分明顯,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的大陸各地為小,降水則較多。盛行東南風的夏季,太平洋一側雨水尤多;盛行西北風的冬季,日本海沿岸大雪紛飛。6—7月有梅雨天氣,夏秋之交常受台風侵襲。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 家,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和蘇聯,佔世界第三位。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紡織等。汽車、船舶和電子產品等都居世界前列。日本工業的特點是現代化程 度高,對外依賴性大,分布偏於「三灣一海」(東京灣、伊勢灣、大阪灣、瀨戶內海)地區。日本是典型的加工貿易國,能源和原材料基本上依靠進口,很大一部分的產品則需要出口。京濱區(東京—橫濱)、阪神區(大阪—神戶)、名古屋和北九州,是日本的四大臨海工業區。近年來,電子等新興工業,因原料和成品都較輕便易運,但需要潔凈的環境,所以有向九州、本州北部和北海道擴展的趨勢,並把九州島建立為「硅島」,成為日本新興的電子工業基地。 日本農業以水稻為主。漁業居世界前列。北海道附近海域有寒暖流交匯,是世界四大漁場之一。 東京是日本首都和海、陸、空交通樞紐和經濟、文化中心。大阪是重要海港和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是重要港口和重工業中心,第三大城市。 二、朝鮮 朝鮮是與我國唇齒相依的鄰邦,北隔鴨綠江和圖們江與我國相望。東北角與蘇聯接界。東南以朝鮮海峽與日本為鄰。東、西兩側瀕臨日本海和黃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告終。但朝鮮北部和南部未獲統一,廣大朝鮮人民要求和平統一祖國。 (一)朝鮮自然概況 朝鮮半島的3/4是山地和高原。地勢從北部和東部向南和向西傾斜,平原主要分布在黃海沿岸。朝鮮的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從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的性質。降水較為豐富,水資源充足。森林廣布,北部高原和東部山脈等地的林地,佔半島面積的3/4。黃海沿岸各平原是主要的農業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等,盛產蘋果和人參。朝鮮礦產豐富,菱鎂礦、鎢、石墨的儲量都居世界前列,煤、鐵、金礦也不少,北部高原山區,是礦產的主要基地。 (二)重工業較發達的朝鮮北部 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機械、化學、紡織等。大同江下游地區和東北部沿海各港口城市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壤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主要的機械工業中心。 (三)發展較快的朝鮮南部 近二十多年來,朝鮮南部發展較快,石油化工、機械、造船、電子等部門產值在工業中已佔有較大比重。漢城是朝鮮南部最大的城市。 三、蒙古 蒙古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高原國,位於中、蘇兩國之間,面積156萬平方公里,人口170多萬。地廣人稀。 蒙古位於蒙古高原的北半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部較為平坦,平均海拔1500米,氣候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夏短而熱,冬長而寒冷。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和北部的一些山地有森林,東南部為戈壁,(粗砂和礫石)。全境草原廣闊,畜牧業是蒙古的經濟命脈,主要畜種為羊、馬、駱駝等。工業以畜產品加工為主。北部色楞格河一帶有麥田,是主要的耕作區。 首都烏蘭巴托,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毛紡、皮革等工業較發達,有鐵路通中、蘇兩國。 指亞洲東部,從地理上看,中國/蒙古/俄國/朝鮮/韓國/日本/這些國家都可以理解為是東亞國家,他們中有的就是完全東亞國家,有的有一部分領土延伸至東亞,所以在地區意義上東亞可以分為六個國家所有,所以我們只要理順這些國家的關系,那麼東亞的區域合作甚至經濟一體化就能被提上日程。在這里最有爭議的所謂東亞國家,可能就是俄國,但考慮到俄國的領土有很大一部分延伸至東亞區域,所以拋開他來談也是不合適的,起碼在能源上俄國的遠東地區就可以成為東亞經濟強勁的推動力,還有廣博的西伯利亞地區的工農商三業潛力,所以俄國被排上東亞國家也是種無奈,是本人的無奈。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 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