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鎮如何發展經濟
近年來,如何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鄉鎮經濟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首先是要發展鄉鎮工業。發展鄉鎮又要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為重點。鄉鎮要按照集約發展、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現在的豐順擁有縣工業園區、湯西工業園區、豐順潭江陶瓷工業園等,因此,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街道的要素和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街道的財政收入例如,新南方青蒿葯業基地的建立,是一種青蒿(第四代)抗瘧疾葯。它是一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全球最先進、價格最低廉的青蒿復方(第四代)。已經帶動了周圍數千農戶種植青蒿,種植面積多達5萬畝,產值高達18.6億元,利稅將近1.5億元,各鎮都已建立了青蒿種植示範點,並全部簽訂了保價購銷合同。這個將有利於有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叢的利益得到保障。
加快鄉鎮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既有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又有利於鄉鎮經濟的建設。因此,首先要以規劃為先導。縣鎮府應該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著力調整城鎮格局。逐步完善以城區為龍頭,工業園區為亮點一縣兩岸三鎮為全縣城鎮建設城鎮化格局。其次,要以產業為依託。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以此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再者,要以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在小城鎮戶口、建房用地、證件手續、銀行貸款和生產經營等個方面實施優惠扶持,促進城鎮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二、錯位發展特色工業。以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著力發展竹林、礦產、石材等資源加工業,縣城城鄉則以做大做強喇叭傳統工業,潭江以發展陶瓷為主要產業,湯南以發展地方食品面線加工業為主要特色,縣政府提供和創造相關產業鏈,以特色牽引競爭力。
例如,豐順准備做中國的「第一喇叭生產縣」,做走出圍龍看梅州的主打產品,目標是使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縣鎮府應該協助企業規劃和提供良好的生產、銷售和融資上,使豐順喇叭能成為具有的生產優質的產品的能力、上市能力和使產品不斷創新和擴展其他領域。能真正地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引領相應的配套服務上一個台階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發展以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口號,來錯位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豐順擁有電聲企業195家,從業人員多達2萬餘人,電聲行業產值達10億元人民幣,佔全縣總產值的32%全縣電聲產品及其配件出口3584萬美元。出口穩定而且出口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實現以「豐順喇叭」來主打縣級經濟的產品是相當合適的。縣鎮府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擴大先的知名度。先找到一個做有把握吹響的喇叭,一鳴驚人;再藉助產品的影響力,凝聚各方合力使之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種類齊全、知名品牌、集群發展,並輻射到珠三角,成為全國主要生產電聲產品的基地之一,讓豐順喇叭走向世界。
三、著力扶持中小企業。想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就順著大勢積極擴寬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大的發展。以高新技術引領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產品,具有新的功能。縣委、縣鎮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完善工業區的信息服務渠道,為縣里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宣傳和服務性功能。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使之能做大做強,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為工業園籌建工業園網站。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和抬升企業產品形象。鎮府加大對這些中小型企業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產品展銷平台,以及產品的部分售後服務。加大對縣內的技術學校、培訓班和訓練場地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工人。
其次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個縣的民生問題的關鍵,農業的發展站在縣域經濟的范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對縣域內的工業、建築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後勁不足。對豐順來說,既是工業基礎薄弱又是農業水利基礎落後的縣域。而發展基地農業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以解決個體化的農民小生產與市場化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所以一是建造基地農業,如現在八鄉鎮由鄉賢投資的茶園、番薯種植基地、八鄉水庫養殖基地和湯西鎮的甜玉米上產基地等等。現代農業就應該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以龍頭農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業。從我市縣投資興辦專業合作社,自辦農業生產基地聯結農戶進行生產還組織為農戶培訓、咨詢、種子和種苗等。積極組織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與大學開展技術合作研究,引進、轉化及推廣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有利於發展我縣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工業和提高產業化配套技術水平。
四、在我縣很有必要實施外向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無外不活,無外不快。外向經濟的拉動有利於保持鄉鎮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就是我們要實施外向經濟的關鍵所在。1、搭建平台「請進來」,縣鎮府對各個鄉鎮進行認真研究自身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精心構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各鄉鎮的工業小區的規劃評審,加快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於精心策劃包裝項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為依託,來吸引外來企業帶進新項目。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和創造條件扶持外向型、出口創匯型企業,使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我縣可以以電聲、紅木家私和茶葉等等為主要涉外生產企業,使之能與國際上的劇團公司競爭。
五、人才的招聘和管理。農業的產業化和產品的銷售上,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渝了。我縣應該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以至於造成人才流失。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於為農業的農貿供應、產後服務、解決農副產品的出售、企業的重組、安置和償債提供良好的策劃方案,尤其在組建產品銷售網路、產品經營和招商引資以及隊伍建設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還應該積極與市內大學通力合作,達到充分利用大學的學術、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速對農業的改造和農業產業化。
在我看來縣鎮府必須加強對鄉鎮的政策扶持,因為強化政策扶持也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堅強保障。以鼓勵經濟較強的鄉鎮率先發展,薄弱鄉鎮加快發展及對我縣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在幹部的調配中特別注意縣直屬部門與鄉鎮幹部的交流,並盡可能把優秀幹部配帶鄉鎮第一線。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進行縣直屬幹部與鄉鎮幹部的交叉調配,是鄉鎮幹部進一步年輕化。在公務員的挑選時以領導組織能力和文化程度並舉為人才選用機制,使鄉鎮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引領青年人才走向村寨、社區任職,強化基層班子的建設。可以通過優先提拔的職級激勵、獎勤獎優的經濟激勵和後退問責的責任激勵。以激發各個鄉鎮的你追我趕的競爭熱情。
在實行強鎮的戰略的同時,時刻不忘較為貧困的鄉鎮的幫扶力度,對財力薄弱的鄉鎮,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分成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對地方偏僻的、交通不方便、區位不優的鄉鎮,則在政績考核、水款徵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從而實現鄉鎮經濟的均衡發展。
縣鎮府還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品牌的樹立提供相應的幫助,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規劃和策劃作用。開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班和行業聯盟及在縣內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於我縣的電聲企業實現行業聯盟一體化,從而增強電聲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再加上建立合適的供應鏈體系,更有利於我縣實現「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目標。由於我縣網路的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特別是企業間、企業內部的區域網網路、ERP幾乎沒有。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落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增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有重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來管理來增強企業、行業的競爭力明顯變得重要了。
企業才是鄉鎮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參與者。因此,各個企業也應該要向特色、專長、精密方向發展。能從自身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要從本企業有特長的產品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才是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了解產品發展的動向,通過聯合才能較快地滿足市場需求。但對縣內的較大型企業擁有這個實力,可以為縣內的行業做些相應的貢獻。鎮府也應該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從而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使縣內的行業的技術人員水平有較高的提高。
由於本人擁有的知識有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尚未達到專業水平。
因此,此篇論文純屬個人簡陋的想法,有些地方可能以偏蓋全了。請多多指正!本人在此,多謝了!
來自---
riskgirl
riskgirl
㈡ 鄉鎮如何做好產業興旺
提出了構建農業三個體系、完善支持保護制度、健全服務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個體系就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其實,我感覺這三個體系的建立不僅僅是農業這個第一產業,還包涵了鄉村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所以,前瞻產業研究院建議還是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為好。鄉村主要是以發展第一產業的農業為主,但也要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為農業需要的裝備製造業的第二產業,更要發展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和為全民服務的第三產業。
㈢ 對於鄉鎮的發展有什麼好的意見和建議
1、抓好工業建設,通過技術進步,開發新產品,加強科學管理,降低物耗,提高勞動生產率。
2、大力發展種養業和各項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多項副業,特別是甘蔗、桑蠶等能加快經濟發展的項目。
3、拓寬政策,吸收農村經濟能人,大力推廣我鎮的農副產品,建立農副產品信息網路,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
㈣ 鄉鎮如何發展總部經濟
近年來,如何大力發展以「鄉鎮增財力、農民增收入、農業增效益」為重點的鄉鎮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這是因為鄉鎮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重要環節。鄉鎮經濟能激發基層的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促進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我認為,首先是要發展鄉鎮工業。發展鄉鎮又要以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為重點。鄉鎮要按照集約發展、效益優先的原則,大力發展鄉鎮工業,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現在的豐順擁有縣工業園區、湯西工業園區、豐順潭江陶瓷工業園等,因此,建造符合地方鄉鎮的工業園區根據鄉鎮街道的要素和稟賦和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鮮明的鄉鎮工業小區,我們知道一個工業小區就是一個增長極。在鄉鎮工業小區的強力拉動下,增加鄉鎮街道的財政收入例如,新南方青蒿葯業基地的建立,是一種青蒿(第四代)抗瘧疾葯。它是一種獲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全球最先進、價格最低廉的青蒿復方(第四代)。已經帶動了周圍數千農戶種植青蒿,種植面積多達5萬畝,產值高達18.6億元,利稅將近1.5億元,各鎮都已建立了青蒿種植示範點,並全部簽訂了保價購銷合同。這個將有利於有實現農戶生產產品,企業定價定期收購農產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場經濟環境的影響下對農戶生產農產品的積極性,使農民群叢的利益得到保障。
加快鄉鎮的重新規劃和建設既有利於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又有利於鄉鎮經濟的建設。因此,首先要以規劃為先導。縣鎮府應該高度重視發揮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主導作用,著力調整城鎮格局。逐步完善以城區為龍頭,工業園區為亮點一縣兩岸三鎮為全縣城鎮建設城鎮化格局。其次,要以產業為依託。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的資源、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以此支撐城鎮的快速發展。再者,要以增收為目標。充分發揮人口集聚功能,在小城鎮戶口、建房用地、證件手續、銀行貸款和生產經營等個方面實施優惠扶持,促進城鎮的繁榮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提高城鎮化水平。
二、錯位發展特色工業。以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著力發展竹林、礦產、石材等資源加工業,縣城城鄉則以做大做強喇叭傳統工業,潭江以發展陶瓷為主要產業,湯南以發展地方食品面線加工業為主要特色,縣政府提供和創造相關產業鏈,以特色牽引競爭力。
例如,豐順准備做中國的「第一喇叭生產縣」,做走出圍龍看梅州的主打產品,目標是使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縣鎮府應該協助企業規劃和提供良好的生產、銷售和融資上,使豐順喇叭能成為具有的生產優質的產品的能力、上市能力和使產品不斷創新和擴展其他領域。能真正地成為地方經濟的特色,引領相應的配套服務上一個台階和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所以發展以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口號,來錯位發展當地的特色經濟,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現在豐順擁有電聲企業195家,從業人員多達2萬餘人,電聲行業產值達10億元人民幣,佔全縣總產值的32%全縣電聲產品及其配件出口3584萬美元。出口穩定而且出口國家和地區多達70個。實現以「豐順喇叭」來主打縣級經濟的產品是相當合適的。縣鎮府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擴大先的知名度。先找到一個做有把握吹響的喇叭,一鳴驚人;再藉助產品的影響力,凝聚各方合力使之形成產業集群。形成種類齊全、知名品牌、集群發展,並輻射到珠三角,成為全國主要生產電聲產品的基地之一,讓豐順喇叭走向世界。
三、著力扶持中小企業。想打造良好的企業品牌,就順著大勢積極擴寬國內外市場,爭取更大的發展。以高新技術引領產品進行創新和改造使之變成新的產品,具有新的功能。縣委、縣鎮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和擴大招商引資的渠道,完善工業區的信息服務渠道,為縣里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宣傳和服務性功能。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使之能做大做強,成為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例如,為工業園籌建工業園網站。來提高中小企業的知名度、塑造品牌和抬升企業產品形象。鎮府加大對這些中小型企業扶持力度,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產品展銷平台,以及產品的部分售後服務。加大對縣內的技術學校、培訓班和訓練場地的扶持力度,使之能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專業人才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工人。
其次是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知道農業是一個縣的民生問題的關鍵,農業的發展站在縣域經濟的范疇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對縣域內的工業、建築工程和信息工程的建設造成嚴重的後勁不足。對豐順來說,既是工業基礎薄弱又是農業水利基礎落後的縣域。而發展基地農業可能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以解決個體化的農民小生產與市場化的社會生產的矛盾。所以一是建造基地農業,如現在八鄉鎮由鄉賢投資的茶園、番薯種植基地、八鄉水庫養殖基地和湯西鎮的甜玉米上產基地等等。現代農業就應該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以龍頭農產業帶動農民發展農業。從我市縣投資興辦專業合作社,自辦農業生產基地聯結農戶進行生產還組織為農戶培訓、咨詢、種子和種苗等。積極組織和支持企事業單位與大學開展技術合作研究,引進、轉化及推廣科研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和產業化。從而有利於發展我縣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工工業和提高產業化配套技術水平。
四、在我縣很有必要實施外向拉動經濟的發展,因為無外不活,無外不快。外向經濟的拉動有利於保持鄉鎮經濟的良好發展態勢。這就是我們要實施外向經濟的關鍵所在。1、搭建平台「請進來」,縣鎮府對各個鄉鎮進行認真研究自身的區域優勢和產業優勢,精心構造招商引資的載體。增強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各鄉鎮的工業小區的規劃評審,加快鄉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並加於精心策劃包裝項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項目為依託,來吸引外來企業帶進新項目。還要大力鼓勵企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和創造條件扶持外向型、出口創匯型企業,使之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我縣可以以電聲、紅木家私和茶葉等等為主要涉外生產企業,使之能與國際上的劇團公司競爭。
五、人才的招聘和管理。農業的產業化和產品的銷售上,人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渝了。我縣應該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和管理/以至於造成人才流失。管理方面的人才有利於為農業的農貿供應、產後服務、解決農副產品的出售、企業的重組、安置和償債提供良好的策劃方案,尤其在組建產品銷售網路、產品經營和招商引資以及隊伍建設上等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還應該積極與市內大學通力合作,達到充分利用大學的學術、技術、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加速對農業的改造和農業產業化。
在我看來縣鎮府必須加強對鄉鎮的政策扶持,因為強化政策扶持也是發展鄉鎮經濟的堅強保障。以鼓勵經濟較強的鄉鎮率先發展,薄弱鄉鎮加快發展及對我縣的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在幹部的調配中特別注意縣直屬部門與鄉鎮幹部的交流,並盡可能把優秀幹部配帶鄉鎮第一線。在鄉鎮黨委換屆中進行縣直屬幹部與鄉鎮幹部的交叉調配,是鄉鎮幹部進一步年輕化。在公務員的挑選時以領導組織能力和文化程度並舉為人才選用機制,使鄉鎮幹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引領青年人才走向村寨、社區任職,強化基層班子的建設。可以通過優先提拔的職級激勵、獎勤獎優的經濟激勵和後退問責的責任激勵。以激發各個鄉鎮的你追我趕的競爭熱情。
在實行強鎮的戰略的同時,時刻不忘較為貧困的鄉鎮的幫扶力度,對財力薄弱的鄉鎮,在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財政分成方面加大資金扶持;對地方偏僻的、交通不方便、區位不優的鄉鎮,則在政績考核、水款徵收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從而實現鄉鎮經濟的均衡發展。
縣鎮府還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品牌的樹立提供相應的幫助,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規劃和策劃作用。開設相應的專業人才培訓班和行業聯盟及在縣內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於我縣的電聲企業實現行業聯盟一體化,從而增強電聲行業的整體競爭水平。再加上建立合適的供應鏈體系,更有利於我縣實現「豐順喇叭響遍天下」的目標。由於我縣網路的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特別是企業間、企業內部的區域網網路、ERP幾乎沒有。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顯得更加落後,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來增強企業的相對競爭力有重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來管理來增強企業、行業的競爭力明顯變得重要了。
企業才是鄉鎮經濟推動的主要動力和主要參與者。因此,各個企業也應該要向特色、專長、精密方向發展。能從自身企業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要從本企業有特長的產品上下功夫,充分利用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要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才是最了解市場的需求,了解產品發展的動向,通過聯合才能較快地滿足市場需求。但對縣內的較大型企業擁有這個實力,可以為縣內的行業做些相應的貢獻。鎮府也應該積極鼓勵企業這樣做,從而培訓出更多的專業人才,使縣內的行業的技術人員水平有較高的提高。
由於本人擁有的知識有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尚未達到專業水平。
因此,此篇論文純屬個人簡陋的想法,有些地方可能以偏蓋全了。請多多指正!本人在此,多謝了!
㈤ 鄉鎮產業發展規劃如何寫
舉個例子吧。其實下面的幾個方面,經過詳細的調研和分析後。你就會逐步理解的。
一、產業發展現狀
某鄉鎮主要農產品有生薑、柑橘、水稻、紅薯、玉米、油菜、板栗、辣椒等,其中生薑和柑桔在全鎮境內較為突出。鎮內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絕壁神劍、諸葛古營、十里古窯、夜郎崖畫、某鄉古村、深谷溶洞迷宮、地主庄園、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等景觀。
二、產業發展目標
以打造「特色農業休閑旅遊小鎮」為方針,通過產業轉型,提高第一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規劃在某鄉鎮培育若干農業龍頭項目;依託區域自然資源和自身特色,結合歷史文化風貌發展特色旅遊,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將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以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沅城村為依託,帶動發展全鎮特色農業休閑旅遊;以沅城村白玉姜和富團村冰糖橙為農業拳頭產品,推動全鎮特色農業產品發展;以某鄉鎮鎮區為經濟核心,輻射周邊村組,逐步建立與鎮區配套和協調的相關產業,帶動整個某鄉鎮的經濟發展。
三、發展思路
實施項目拉動,優化產業結構,突出特色經濟,打造生態、文明、幸福、和諧的新某鄉。
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採取典型引路、示範帶動、資金扶持、政策激勵等方法,更好地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鼓勵農民積極發展生薑、柑桔等綠色產品。合理利用資源,拓展發展空間,擴大勞務輸出,加強城鄉溝通,構築市場平台,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生活富裕」新農村。
四、產業結構與定位
根據某鄉鎮自身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現狀發展情況,結合市場條件,規劃確定某鄉以發展生薑種植為特色,以柑桔種植為主,特色農業種植及深加工為輔的產業結構。某鄉鎮各產業定位為:
農業種植方面:充分利用某鄉鎮現有的自然資源條件及現有的農業基礎,在農業結構方面進一步優化,同時,加大特色農業種植力度,擴大生薑種植面積,並圍繞「特色」加大農業科技的力度,按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實施品牌化經營,調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第一產業的縱向產業集群。
旅遊方面:充分利用某鄉鎮現有的良好自然資源條件與人文資源條件,結合沅城村旅遊資源,統一開發旅遊業。某鄉鎮圍繞特色文化、生態旅遊,大力發展相關產業。以走紅軍路追尋紅軍足跡為主題的"紅色之旅"、以訪古探秘為主題的"黑色之旅"、以水上休閑娛樂的"藍色之旅"、以進山入寨體驗農家生活為主題的"綠色之旅"。根據休閑時間可進行一日游、兩日游或多日游。以清江湖濕地公園建設為契機,依託十里窯、紅色旅遊等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將十里古窯進行保護性修繕和開發,帶動多內容旅遊項目發展,打造成集學生寫生、研發燒制、特色民宿、休閑娛樂等鄉村文化旅遊基地。
五、產業空間布局
以打造「生態、文明、幸福、和諧新某鄉」為方針,至規劃期末,形成「一核一基兩區」的產業空間布局形態。
一核:是指以某鄉鎮鎮區為核心。
某鄉鎮以鎮區為核心,東鄰岩壠鄉,南接江市鎮,西南接托口鎮,西北連芷江侗族自治縣禾梨坳鄉、冷水溪鄉,具有便利的交通優勢,鎮區產業人口集中。
一基:是指自然人文旅遊基地。
某鄉鎮沅城村依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配合托口電站建成後形成的清江湖旅遊景圈總體建設布局,成功創建為「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鎮區內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絕壁神劍、諸葛古營、十里古窯、夜郎崖畫、某鄉古村、深谷溶洞迷宮、地主庄園、紅軍烈士墓、紅軍標語等景觀。
兩區:是指沅城村生薑種植區和富團村冰糖橙種植區。
富團村冰糖種植區:全村共種植冰糖橙7500畝,種植大戶23戶,平均畝產量達5000斤。
沅城村生薑種植區:全村共種植生薑120畝,產值達420萬元。種植戶30餘戶,平均畝產達5000斤。其中沅神灣生薑加工廠大大提升了生薑產品的附加值。
六、實施途徑
1.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基礎地位
水利建設關繫到農業生產發展,關繫到農民生活生產,是全鎮經濟發展的大事。應分期分批對現有渠道、山塘和水庫整修。擴大自流灌溉面積,增強自行蓄水保障灌溉能力,大大降低勞力投入和資金消耗,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2.搶抓政策機遇,推進交通建設
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機遇,力爭在2025年之前完成各村組道路硬化工程,打通產業運輸的「最後一公里」。
3.實施「陽光工程」,抓好勞務經濟
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外出務工農民就業技能。建立健全鎮村二級勞務輸出服務網路,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水平。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序轉移。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4.創造優越的經濟發展好環境
一是不斷強化服務意識,轉變工作作風,優惠開放政策,創造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二是挖掘人才,培育人才、重用人才、優化人才創業環境;三是改善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信息環境,政策環境,管理環境和市場環境。
七、保障措施
1.從各種途徑上爭取項目、資金和配套政策,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2.成立某鄉鎮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有鎮黨委書記李四海同志任組長,鎮長李雙鳳同志任副組長,分管農業副鎮長陳柏安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其餘班子成員、農技、農機、經管、黨政辦和財政所部門負責人任組員。某鄉鎮產業發展工作由肖羽同志專職負責。
3.設立某鄉鎮產業發展基金1萬元,用於獎補各村在產業發展中突出的個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以及某鄉鎮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4.積極採取各項措施,鼓勵社會資金到某鄉鎮投資。
5.加強龍頭企業的建設。積極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吸引省內外業主來某鄉鎮參與農業產業的發展,鼓勵各種形式的龍頭企業的發展。提高某鄉鎮產業的水平和知名度。
6.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壯大集體經濟。從運行資金和政策措施上爭取予以支持,不斷培育壯大,使其成為聯系農戶、促進產品銷售、保護各方合法權益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7.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一是加強與省農科院、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引進、選育一批商品性好、高產、優質、高效、抗逆的優良品種,加快種植的更新換代;推廣先進的栽培模式,改善栽培設施,增強農業產業發展的後勁。二是通過良好的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業產業中的應用與轉化,促進農業產業的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三是以農投公司項目形式鼓勵龍頭企業內部建立研發中心,加快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儲運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大產業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8.做好農業項目申報工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政策措施的戰略機遇,認真研究和用好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盯緊重點支持領域和項目,做好項目的策劃、規劃、立項、編制及申報工作,爭取有更多項目進入國家、省、市、縣計劃內,並抓好項目實施工作。
㈥ 鄉鎮該如何發展
根據本的的實情出發,如果基礎較好,就發展工業:如果環境好,就發展旅遊業:如果比較普通,就發展特色產業,至少能讓全縣的人一提到XX,就會想到你們鄉。
㈦ 鄉鎮企業的發展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億萬農民沖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實現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鄉鎮企業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農民轉移就業的主渠道,成為城鄉經濟市場化改革和以工哺農的先導力量,起到了其他企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我國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推進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改變農村經濟格局開創農民就業新路
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農村經濟單純依靠農業發展的格局。
1978年,社隊企業總產值只相當於當年農業總產值的37%左右。到1987年,暨鄉鎮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鄉鎮企業中二、三產業產值合計增加到4854億元,這相當於農業總產值的104%,首次超過了農業總產值。這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中國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到2007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已佔農村社會增加值的68.68%,成為支撐農村經濟最堅實的支柱。
鄉鎮企業的出現和發展革命性地開創了農民在農村就地就近就業的新路子。到2007年,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509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13%,比1978年的9.23%提高了10個百分點,極大地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結構,同時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了條件。繼聯產承包解決溫飽之後,鄉鎮企業成為實現農村小康生活的另一把鑰匙。到2007年鄉鎮企業支付職工工資達13700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收入1420元,比1978年的10.74元增加了130多倍,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8%,比1978年的8%上升了26個百分點,大大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與大工業依存補充增加社會有效供給
從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鄉鎮企業用於支農、補農、建農的資金達4012億元,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加了農業技術裝備。鄉鎮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儲藏、保鮮、運銷業,實行種養加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為農戶與市場之間架起橋梁,帶動農業的企業化、集約化和產業化。同時,在農村區域和市場條件下開創了中國特色農村工業化的道路。2007年鄉鎮工業增加值達47800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46.5%,而在1978年這一比重只有9.95%。從企業結構看,鄉鎮工業主要是中小企業,與國有大中型企業一起形成了我國大中小結合的較為合理的工業企業結構。
從產業結構看,鄉鎮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資源開發、勞動密集型、輕型加工企業為主,城郊鄉鎮工業相當一部分是為國有大工業加工配套的,與國有企業形成了互為市場、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
鄉鎮企業通過拾遺補闕成為增加社會有效供給的有生力量。目前,鄉鎮企業的許多產品,特別是日用消費品,已佔全國相當大的比重,如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佔17%,機械佔26%,原煤佔40%,水泥佔40%,食品飲料佔43%,服裝佔80%,中小農具佔95%,磚瓦佔95%,繁榮了我國的城鄉市場,增加了社會有效供給。同時,鄉鎮企業已成為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軍和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2007年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6800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52%;出口商品交貨值30200億元,佔全國出口總額的34%;實繳國家稅金7200億元,約佔全國稅收總額的20%。
大小企業同步推進創新合作漸成主流
30年來,鄉鎮企業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豐富的經驗。但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創新。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內部分化和差距日益擴大,並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沖破社區所有制對鄉鎮企業要素流動的限制,促進農村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鄉村集體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成為大中型鄉鎮企業(包括私有企業)的主要組織形式。
同時,企業要加快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步伐。市場競爭的加劇逐步淘汰了那些落後的技術和企業,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更多的鄉鎮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設備更新、科技投入,重視人才培養,重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此外,鄉鎮企業以其在機制、產業結構、資源和已有的實力等方面的優勢,擴大與國外的合資合作,許多地方和企業利用國外資源、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管理水平的提升,沿海很多鄉鎮企業將朝著外向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隨著經濟梯度發展規律的作用,外向型經濟的觸角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區延伸。向工業小區和小城鎮集中布局。目前全國已有的4萬個鄉鎮工業小區、5萬個小城鎮包括1.8萬個建制鎮,很大程度上是鄉鎮企業帶動起來的,反過來進一步吸引鄉鎮企業的集中,使鄉鎮企業職工職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結合,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推進,經濟與社會共同發展,從而使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目前我國城市化率為30%,正在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市和小城鎮將成為鄉鎮企業發展的主要「載體」,鄉鎮企業成為促進城市化的決定性力量。
㈧ 鄉鎮工業的發展過程
1949年後,鄉鎮工業在中國農村手工業的基礎上,經過30多年的曲折發展,逐漸成為一支重要的工業力量。中國農村手工業的歷史悠久,長期依附於農村自然經濟。建國初期,全國農村專營、兼營手工業者有1000多萬人,1951年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後,以他們為骨幹,逐漸產生一批為生產、生活、外貿出口服務的傳統工藝「廠」。這些附屬於農業合作社的手工業作坊,便是鄉鎮工業的前身。據1954年調查,商品性手工業產值24.9億元。1958年,在實現「農村工業化」、「人民公社工業化」的口號下,原屬農業社的全部工廠、作坊被收歸公社所有,從手工業社轉歸公社約3.5萬個合作企業,加上地方國營下放一批企業和平調社員部分收入興辦的一批企業,共有公社企業約260萬個,產值約62億元。到1963年底,企業數和產值分別減少到1.1萬個和4.2億元。「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國營工廠正常生產受到破壞,一些工業產品奇缺,農村公社、大隊又興辦了許多工業企業。1970年,國家為加快農業機械化的步伐,用扶持人民公社的資金,幫助社隊建立了一批農機修造廠,1976年全國社隊工業產值已達243億元。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特別在1978年以後,國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和扶持鄉鎮工業發展。例如,對新辦的和某些地區、行業的鄉鎮工業企業予以減免工商所得稅;為糾正和防止農村基層黨政機關對鄉鎮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直接干預,在農村普遍實行了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並完善了集體工業企業的經濟責任制;允許農民和集體的資金不受地區限制地流動,鼓勵農民和集體投資興辦各種企業;要求各級計劃、物資、財政、銀行和交通部門,把鄉鎮工業立上戶頭,給予指導和支持;要求各產品歸口管理部門在行業發展規劃、產品質量標准及技術鑒定、生產技術要求、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方面對鄉鎮工業進行統一安排,並保障其財產所有權和生產經營、產品銷售及利潤分配方面的自主權不受侵犯,等等。這不僅促進了原有社隊工業的發展,而且部分農民聯營的合作工業企業、其他形式的合作工業企業和個體工業企業也得到迅速增加。為了能夠反映這一發展狀況,1984年,「社隊企業」改名為「鄉鎮企業」。1985年鄉鎮工業產值已達1827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0%。
㈨ 鄉鎮企業的四大發展模式是什麼
農村經濟發展的四種模式
為解決吃飯問題,從發展鄉鎮企業起家的中國四大經濟發展模式有: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晉江模式,在參加國際合作與競爭中不斷發展完善,並實現轉型升級。
蘇南模式是指以發展鄉鎮集體企業為主的地方政府推動型模式。蘇南指的是無錫、蘇州、常州三市所轄的12個省(市)它是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共工業化,再市場的發展路徑。雖然是以企業的形式發展,但在蘇南地區卻是以鄉鎮政府為主的組織。
在發展初期,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政府直接干涉企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動員和組織生產活動,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勞動力,而且出資辦企業等。這種干涉使其發展速度大大的提高,成本也降低很多,帶來了企業成本的節約,同時,由政府指派有能力的人擔任企業負責人,使得企業家和社會閑散資本很好的結合,打破了資本原始的積累方法。在當時有著眾多優勢的發展模式,在全國都有著領先發展。
這種政企結合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變化,這種模式也越來越不被人們接受。比如集體資源實質上成為政府的資源,個人財產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民營經濟,基層企業家的力量得不到發展,市場活力長期受到壓制。這種政企不分的發展,會抑制企業的發展,會出現一些權利紛爭,家族化等問題。因此它會使企業失去競爭,沒有競爭發展就會停滯。所以這種模式或許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具有推動的作用,但它並不能長久。現在的企業要求國際化,而這種模式必然會被淘汰。
1998年,隨著我國進入買方市場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經濟空隙的數量、形式和分布發生了本質變化,使在同一個空隙中生存的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競爭,蘇南鄉鎮企業經歷了第一次改制。當時的做法大多是把鄉鎮企業改成集體控股的企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後,鄉鎮村的地方產權制度問題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觀。由於設置「不可分配給個人的集體股」以及地方政府通過集體股掌握決策權等做法,地方產權制度以另外一種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溫州模式是指以家庭經營和發展個私經濟為主的發展模式,並且以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為中心。「溫州模式」說到底,是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的模式。它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這一點與蘇南模式是相反的。
「溫州模式」的最可貴之點在於,溫州人有很強的致富慾望和創業精神。這與溫州的地理環境、歷史和傳統有很大的關系。使溫州有著久遠的經商傳統、開放傳統和手工業製造技能,而且有廣泛的海外關系,因此商業文化或者說市場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這種模式發展的初期,人們就是以賺小錢開始的,一些家庭經營模式日益增加,人們通過開一些小店賣小商品而積累資金,這樣的經營慢慢的推動大市場的迅速發展,繼而出現了一些個體,私營企業,這是與蘇南地區不同的,相比而言,溫州模式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溫州商品已成為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商品之一。
這樣的發展雖有良好的勢頭,隨著個體、私營企業的增多,發展的迅速,也會出現種種問題,例如產權問題,市場規范問題,假冒劣質產品的問題,食品類的衛生問題,納稅問題等。這些問題離我們很近,也時時發生著,所以要注意以上問題,並且要很好的解決。
珠江模式則是指鄉鎮集體企業加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模式。也稱為珠江模式的珠江三角洲鄉鎮企業發展模式。它的主要特點是大力引進為外資和國外的先進技術裝備,發展外向經濟。
如果說蘇南模式傾向於政府發動型,溫州模式傾向於私人發動型,那麼珠江模式則二者兼有,所以珠江模式同時具備二者的優缺點。如果說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傾向於資金自給型(內向型),則珠江模式傾向於引進外資型(外向型)無疑,這種引進外資的形式會在短時間內推動國內的發展,同時也引進了國外的先進技術。有了資金,有了先進技術,發展就不是問題,對國內經濟是一種推動,對於外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市場。
珠江模式使得本地區開始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目前「珠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帶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產品出口額比重最高,發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資金引入,先進技術裝備也引進了,我們不能缺乏對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對技術人才。有了資金,卻不能掌握先進技術,更不能自己創造高新技術,而總是依賴別人的資金,別人的技術,我們自身是得不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因此,我們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創造國際領先的技術才是我們追求的發展。
晉江模式是發展傳統產業的激烈市場競爭中拼殺出來的。它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為顯著特色。
它和溫州模式都是以經濟高新技術改進過的傳統產業在國內市場立足。與珠江模式都是以外向型為主,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但晉江模式更與國際接軌,也就是這種比較國際化的模式使得晉產品更走銷海外。晉江人把競爭最為激勵,附加值很小的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陶瓷建材,製鞋,食品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有多種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的第一,及「中國鞋都」,「全國食品工業強市」,去昂過陶瓷建材和玩具市場基地等稱號以一身。由此看來晉江模式是進步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以後的發展必會帶來很多挑戰、競爭,有很多未知的市場變化,需要我們適應這種變化。
三大模式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也是區域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三大模式也在發展變化。一方面,三大模式既有融合互補,殊途同歸的一面,也有繼續存在並分化的一面。趨同的地方有很多,如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混合經濟、產業升級及民營化等許多方面。互補的空間也很大,如引進外資型工業化已經不局限於珠三角,蘇南的外資企業已經成為工業化的重要力量,私人型工業化也不局限於溫州,民營企業在蘇南、珠三角也已漸成氣候;另一方面,「模式」也許會消失,但區域經濟特徵還將會繼續存在。文化傳承有相對穩定性。隨著區域競爭的加劇和分權式改革進程,區域經濟特徵仍會存在甚至不排除強化的可能。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教授魏子熹說,無論蘇南模式、珠江模式,還是溫州模式、晉江模式,都是在探索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的實踐中總結和形成的,都是先發展企業後轉向全面發展經濟的,都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企業和經濟,都經歷了一個曲折發展、不斷創新的歷史發展過程。
無論這四種模式是不是會長久,它們都在一定的環境下,起到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們在發展的同時,既要肯定它們的價值、取其精華,也要總結經驗棄其糟泊。中國的發展是迅速的,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