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是怎樣認識宋代南方手工業的發展的
宋代紡織手工業與前代相比,無論就其原料、種類、產品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還是其生產的規模、方式等方面,都比前代有了明顯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內容和因素,本節將對此給以探討和敘述。
一、以絲麻為主的紡織手工業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紡織手工業是以絲、麻為主。在宋代,這兩種紡織業依然占居著主導地位,尤其是絲織業,以其種類齊全、分工細密、工藝精湛、產量眾多、產地廣泛等,在整個宋代紡織業中佔有核心的位置。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列舉了宋政府對布帛等紡織品的徵收共有十種:「一曰羅,二曰綾,三曰綿,四曰紗,五曰絲,六曰細,七曰雜折,八曰絲線,九曰錦,十曰布葛。」①[《文獻通考·田賦考四》。]其中至少有八種是絲、綿和絲織品,可見絲織業在宋代紡織業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絲織業遍布全國各地,而以以下幾個地區的發展最為突出。(1)河北路。這一地區的紡織業極為發達,所謂「河北衣被天下」②[《宋史》卷179《食貨志》。]、「從來河朔富桑麻」③[曹勛:《松隱文集》卷17《過真定》。]、河北「縑綺之美,不下齊魯」④[蘇籀:《雙溪集》卷9《務家札子》。]等,都是關於河北路絲織業繁榮的生動寫照。河北東路因「民富蠶桑」,絲織品產量甚多,被契丹稱為「綾絹州」⑤[晁補之:《雞肋集》卷62《張洞傳》。]。由於這一帶的絲織品又多又好,不僅成為宋政府徵收布帛的主要地區,而且有的官僚士大夫,也改用絹帛來作地租,如陳季常在「河北有田」,不收糧食,而以絹帛代之,「歲得帛千匹」⑥[《宋史》卷298《陳希亮傳》附《陳糙傳》。]。(2)京東路。這個地區的絲織業生產,主要集中在單、毫、濟、鄆、濮、齊諸州及山東半島以東的淄、青、濰、密、登、萊諸州。當地居民從來就富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家家靠蠶桑為生,「河朔山東養蠶之利,逾於稼穡」。蠶桑業的發展,具有了比農業還重要的位置,因而地方官府也特別注意保護蠶桑,如單州成武縣嚴禁民戶伐桑為薪,於是「一邑桑柘,春陰蔽野」①[《雞肋編》卷上。]。蠶桑業的興盛,必然促進絲織業的繁榮發展,因而這一帶也是宋政府徵收絲織品的重要地區,不僅產量多,而且出現了聞名天下的名牌產品,如被列為全國第一等的「東絹」,就是產於這一地區。(3)成都府路和梓州一帶。四川的絲織業歷史悠久,蜀錦向來是馳名中外的著名產品。宋代四川絲織業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進步和發展,所謂「蜀中富饒,羅紈錦騎等甲天下」,「土宜桑柘,繭絲織文纖麗者窮於天下」②[《宋史》卷276《樊知古傳》、卷朗地理志》。],宋代四川絲織業在全國依然處於優越和領先的地位。尤其是梓州一帶,經過唐代的發展,到宋代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著名絲織業中心,所「織八丈闊幅絹獻宮禁,前世織工所未能為也」③[吳曾:《能改齋漫錄》卷15。]。(4)兩浙、江東西諸路。宋代東南諸路盛產絲、綾羅、絹,婺羅尤其是著名產品。兩浙路由於重視桑蠶業,絲織業尤為發達,北宋時產量已居全國最前列。到了南宋,北方諸路由於戰爭的破壞和女真、蒙古貴族的落後統治,絲織業日益衰落。以兩浙路為首的東南絲織業,不論在產量上或是質量上都超過了北方而躍居全國第一位。
宋代絲織業的顯著發展,還可以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得到說明。從數量上看,唐代政府絹帛收入最高額在唐玄宗時期達到740餘萬匹,宋代元花初年細絹收入則高達2445萬匹,是唐代最高年收入額的三倍還要多,可見宋代的絲織品產量遠遠超過唐代。從質量上看,宋代的絲織品也遠遠超過了唐代,不僅產品種類繁多,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名牌產品,在技術風格上各領風騷,而且就總體而言,宋代絲織品又都普遍具有細、密、輕薄的特點。後人在對唐、宋、元三代的絹進行比較後指出:「唐絹粗而厚,宋絹細而薄,元絹與宋絹相似而稍不勻凈。」①[張應文:《清秘藏》(原書作董其昌著《筠軒清(門必)錄》誤)。]宋代絲織品正是以其細密、輕薄而為其前後的唐代、元代所望塵莫及。對於宋代絲織品的這一特點,宋人有很多具體記述,如四川綿州所產的「巴西紗子」,「一匹重二兩,婦人制衣服,甚輕妙」②[《能改齋漫錄》卷15。]。又如京東路單州成武縣所產紗「修廣合於官度,而重才百銖,望之若霧」③。毫紗和揚轂在輕而薄方面尤為有名,北宋的張詠在一首詩中描述道:「維揚軟轂如輕雲,毫郡輕紗若蟬翼。」④[張詠:《乖崖集存》卷1《筵上贈小英》。]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說:毫州輕紗「舉之若無,裁以為衣,真若煙霧」⑤[陸游:《老學庵筆記》卷6。]。通過這些記載,人們可想見宋代絲織業所達到的技術水平。
在宋代絲織業的發展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刺綉和刻絲兩種工藝。刺綉是傳統的工藝,而刻絲則是宋代創造出來的新工藝。宋代刺綉和刻絲工藝之高,不僅是前代所無,更令後人驚嘆不已。明代書畫收藏家張應文在其《清秘藏》中說:「宋人之綉,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絨加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嚕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盍至此乎?……元人用絨稍粗,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之精工矣!」又說:「宋人刻絲,不論山水人物花鳥,每痕剜斷,所以生意渾成,不為機經掣制,如婦人一衣終歲方成,亦如宋綉有極工巧者,元刻迥不如宋也。」⑥[轉引自漆俠《宋代經濟史》第630頁。]這段評論把宋、元兩代刺綉和刻絲技術進行了比較,是完全符合實際的,可見宋代刺綉和刻絲技術在我國紡織手工業發展史上佔有的突出位置。
宋代麻織業雖不像絲織業那樣佔有重要的位置,但比前代也有了擴大和發展。宋初麻織業的主要基地是廣南西路,特別是陳堯叟任廣西轉運使期間,採取提高薴布收購價格的政策,推動了這一地區的麻織業迅速發展。此外,成都府路的麻織業也相當發達,宋仁宗天聖年間,薛奎知成都府,以「和買」的方式,「春給以錢,而秋令納布」,①[范鎮:《東齋記事》卷3。]這一地區的麻織業也蒸蒸日上,出現繁榮局面。
絲、麻而外,棉紡織業的發展則又是宋代紡織業值得注意的新內容。早在宋以前,海南島上的黎族居民便已從事棉織品的生產,兩宋時期,棉花的種植開始越過嶺海向兩廣、福建路乃至江浙地區發展,到南宋中後期,棉紡織品已成為江東西、兩浙路的著名產品。宋代植棉業和棉紡織業的發展,在我國紡織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還應該一提的是,在宋代紡織業巨大發展的影響和帶動下,過去依附於紡織業的染色業與衣、帽、鞋等製作業也得到很大發展,成為獨立的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染色是一門古老的技術,到了唐代,這門技術又有了新的創造,發明了夾(xie)法即印花技術。宋代繼承了這一發明,並將它進一步推廣,不僅印染的花色品種眾多,工序復雜,技術也極為精湛。據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靖康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幡、燈毯、競渡、艾虎、雲月之類,花則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並為一景,謂之一年景。」宋代染色業極為興盛,從名城大邑到小的市鎮,獨立的染坊或染肆遍布各地。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裁縫鋪也在宋代的大小市鎮中發展起來,出現了專門為人製作衣服的裁縫這一獨立的行業。制帽業、製鞋業等也十分興盛。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仁宗時「裁翠紗帽直一千」①[江休復:《江鄰幾雜志》。],有一個江西人伍十八,「以善裁紗帽入汴京,止於鄉相晏元獻宅前為肆以待售」。又有一人姓李,所做「襆(fu)頭天下稱善」②[《能改齋漫錄》卷18。]。南宋都城臨安也有「徐官人襆頭鋪」③[劉分:《中山詩話》。],製鞋業則官方作坊有南宋高宗時的禁中「絲鞋局」④[《老學庵筆記》卷2。],民間有李家絲鞋鋪、彭家油靴等。其他服飾衣物,如腰帶則有腰帶作等。總之,凡是男女冠帶飾物等,都有專門的製作者。圍繞著穿衣問題,在宋代分化出來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行業,這也是宋代紡織業發展的一個表現。
『貳』 「宋代手工業取得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宋代手工業取得巨大進步」主要表現在:煤的開采量居世界第一;鐵銅的冶煉達到世界最高水平;瓷器製作精美,成為暢銷世界市場的產品。大宋是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手工業非常繁榮。代表性的有,制瓷:哥、汝、定、官、鈞五大名窯享譽世界。採煤:已經有完備的開采設施,開采量世界第一。冶煉:鐵銅等主要金屬產量多,冶煉水平世界最強。棉紡織:紡織業以及棉花的種植推廣到閩\粵地區.使各地都出現了棉紡織業,甚至出現了專門紡織的「機戶」
『叄』 結合所學的知識說宋朝南方地區農業,手工業發展狀況如何
宋朝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相當驚人。據蒙文通先生考證,唐時平均每畝產量約1.5石(唐比漢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畝產量約2石,比唐代高約30%。經濟作物無論種茶、種棉、種植甘蔗、栽桑養蠶均產量高於唐。生產分工也很仔細,其主要表現在經濟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葉生產,在秦嶺兩淮以南的地區出現了以專門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的園戶,而且產量頗豐。而農產品種類也有明顯增多的跡象。
宋朝對傳統農作物也是大為推廣,尤其是小麥在南方的推廣尤為顯著。而水稻在北宋時的淮河黃河流域也進行了推廣。同時,棉花種植也普遍推廣了。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從兩廣和福建擴展到了長江流域(甚至北宋時期還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之說),南方農業生產水平已超過北方。
而農業發達原因主要無外乎兩點: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為。比如有獎勵農耕的政策,對廣大農民進行激勵提高了其勞動生產的積極性,還科學的推廣農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比如著力推廣占城稻等)……
二、生產技術的迅猛發展。農業生產作為直接受影響者也隨之迅猛發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員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設施的維護和興建的。這就使宋朝的農業發展有了一個很良好的基礎。同時,高產糧食作物的廣泛播種使單位面積的糧食作物產量大大增加,也促進了經濟作物種植和發展。因此,使得小農經濟內部產業結構發生一定的變化,形成了農副業生產彼此促進的經濟格局,農業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宋代南方農民培育了許多優良稻種,並引進外來的優良品種。引進的外來優良稻種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黃粒稻(高麗)。當然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於早秈稻)的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它原產於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傳入我國福建地區。占城稻有很多優點,以耐旱生長期短適應性強著稱。
關於占城稻還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無糧可產,宋真宗便遣使於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舊量器單位容量為10斗)分給江淮兩浙地區播種。不久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了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也成為了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宋代的農業生產技術也發生了變革,出現了專門除草用的彎鋤,碎土疏土用的鐵耙,安裝在耬車上的鐵鏵……這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現了龍骨翻車等工具。由此可見,宋朝的農業技術比隋唐時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畝制度也是很先進的。宋代由門閥私有制和國家分配土地制轉變為土地自由買賣和契約化,導致世族門閥的消失,使魏晉以來盛行的"庄園制度"為地主制度與小農耕作所取代,佃農從此更加自由了。至於國家方面以減輕土地兼並調節貧富不均來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惡性循環。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並」,國有土地雖仍存在,佔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的,國家只收登記費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隨之徹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漸發展已成為主要的土地佔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於租佃的契約則多半由私人之間決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發展,這種情況和體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見其先進性。
由於均田制的廢除,國家對社會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權,而是對小農作出貸款。即是提高生產發展國民經濟,而不是搞平均主義。這些是王安石的主張。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他把百姓對國家的服役用現錢折算價值,地方對中央的進貢改為比較市價後進行采購,這都是市場和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現的政策。
在賦稅方面宋代可以說是繼承了並發展了唐代「兩稅制」(務實的逐步實現私有制和貨幣經濟),租庸調制度廢除改進後為「二稅」(把稅制簡單化只收戶稅和地稅分攤夏秋兩季徵收地稅徵收穀物戶稅則全以現錢計算),因此在整個封建社會中也是很先進的賦稅制度。
宋代的佃農地位也有所提高,雖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殘存,但政府基於財政的考慮把全國居民分為「主戶」與「客戶」。也就是說,只看財產不看身份。擁有財產的主戶直接承擔各種賦稅,沒有產業的客戶則不直接承擔。在農村客戶是指佃農一類的人,他們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屬」,而是直接編入國家的戶籍,在城市主戶身份並不以房地產之有無為唯一標准,也包括有無店鋪庫房以及從事經營的資本等等為標准。可見,是相當內容細致的。客戶則是雇員或房客。
由於農業的高度繁榮,不少農戶直接進入市場進行謀生或合夥從事買賣活動,其他經濟領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臨著中國有史以來最為顯著的進步!
——————————
手工業就更不用說了,絕對是我們古代中國的驕傲。
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陝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餘艘。到了南宋,由於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貿易日益發達,造船業發展更快。臨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寧府,今南京)、平江府(蘇州)、揚州、湖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等成為新的造船中心。廣州製造的大型海舶木蘭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仗,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南宋時代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船等新式戰艦。
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綉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近年來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就是在兩宋時期,中國的先進技術,也因此大部分流落到南方。南方的經濟實力,是傲人的。
『肆』 宋代的經濟空前發達,手工業是否挺繁榮,都有哪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
大宋是當時世界第一經濟強國,手工業非常繁榮。代表性的有,
制瓷:哥、汝、定、官、鈞五大名窯享譽世界。
採煤:已經有完備的開采設施,開采量世界第一。
冶煉:鐵銅等主要金屬產量多,冶煉水平世界最強。
棉紡織:紡織業以及棉花的種植推廣到閩\粵地區.使各地都出現了棉紡織業,甚至出現了專門紡織的「機戶」
下面給你一段資料:
宋代私人手工業作為手工業的一種,規模雖小,但種類繁多。手工業者所從事的職業, 涉 及 到 當 時 人 生 活 的 所 有 方 面 ①。因私人手工業者相對官府手工業者更為自由,所以其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逐漸形成了規模廣大、分工精細、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優秀的私人手工業組織。而在私人手工業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僱工制度已相當普遍,且僱工數量較多。
《東京夢華錄》卷四「肉行」道:「坊巷橋市,皆有肉案,列三五人操刀」而為時人喜食的面餅,「每案用三五人捍劑卓花入爐」,而「武成王廟前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五十餘爐」。按照上述記載,如果以「每案三五人」計,則一家手工作坊僱工將近二百人,規模己相當可觀。
而更讓人注意的是,當時的手工業,已形成各種行業,作有作頭,行有行老或行頭,凡需雇覓作匠者,便可找「行老」、「引領』,。受當時封建制度的影響,手工業僱工的地位極其低下,任由僱主驅使。《東京夢華錄》卷四「食店」條中記述僱工「不容差錯』,如一旦發生差錯,主人則「必加叱罵,或罰工價,甚者逐之」,便生動的說明了這一點。
宋代手工業發展狀況可見一斑,要有興趣可以通過網路找些這方面的學術論文。
『伍』 從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和貨幣等幾個方面分析南宋發展狀況。
農業:農田水利事業發展,圩田等數量規模擴大;推廣了優良作物品種,稻米等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如茶樹,棉花,甘蔗等種植面積增加。
手工業:主要體現在紡織業,制瓷業,造紙業,印刷業和造船業的大大發展和繁榮。
對外貿易:南宋政府鼓勵外貿,因此對外貿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泉州取代廣州成為最大的外貿基地。臨安,溫州等地也設有市舶司,負責對外貿易。
貨幣:南宋政府大量印製紙幣,流行紙幣有錢引和會子兩種,錢引取代交子流行四川地區,會子有數種,通行於南宋各地區。
『陸』 宋代是怎樣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
宋代是一個手工業和工商業空前發展興盛的時代,國富民強,文化發達,雕版活字印刷普遍,理學、書法、制銀、瓷器等都得到很大發展。此時期的玉器正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的轉折階段。兩宋玉器承襲兩宋畫風,通常畫面構圖復雜,多層次,形神兼備,有濃厚繪畫趣味,完成了由唐玉偏重工藝性、雕塑性向宋玉偏重繪畫性、藝術性的轉變。
『柒』 簡述宋代南方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發展表現,說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止朝代要短小精煉!
農業方面: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一些北方農作物粟、麥、黍、豆來到南方。棉花盛行種植於閩、廣地區。茶葉遍及今蘇、浙、皖、閩、贛、鄂、湘、川等地。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蘇州)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指蘇州和湖州)或「蘇常熟,天下足」(指蘇州和常州)之稱。
手工業:1.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2.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3.造船業位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北宋時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交子」被視為是最早的紙幣。由於農業上的不抑兼並政策,使得整個社會的勞動力充足,工商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工商業稅佔了總稅收收入的70%。
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起始於唐朝的中期,事件是安史之亂 完成於南宋。
『捌』 兩宋時期農業 手工業得到很大發展,商業,海外賀易繁榮興盛.請列舉如下史實
1.航海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2.宋代的棉紡織業最有名了,宋代棉紡織業以及棉花的種植推廣到閩\粵地區.使各地都出現了棉紡織業,瓷器也比較有名.推廣到了歐洲各國。3.甘蔗種植遍布蘇、浙、閩、廣、等省,糖已經成廣泛使用的食品,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製糖術的專著:王灼著《糖霜譜》。4.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5.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6.在兩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決不僅僅是三大發明,沈括及其《夢溪筆談》。如數學方面,兩宋時期可謂在中國古代以籌算為主要計算工具的傳統數學的發展過程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都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如高次方程的數值解法比西方早了近800年,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和一次同餘式的解法要比西方早500餘年,高次有限差分法要比西方早400餘年等等。 宋朝人均GDP達2280美元,整個宋朝佔世界的GDP的65%,還有80%的說法,是中國歷史最富有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