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工業化和印度工業化的比較
中國工業化遠勝印度一大截, 中國走的道路是傳統的工業化之路,工業體系健全,然後在工業化基礎之上發展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金融之類的,歐美日發達國家都是這么走過來的,包括亞洲四小龍,必須先過製造業這一關,有了基礎後再順勢發展第三產業。
印度正是相反的,先發展服務業,如軟體產業,不可否認,發展的不錯,現在印度也認識到了沒有工業化基礎是不行的,那種服務業比起實實在在的工業化畢竟是『虛』的,真正的發展經濟沒有發達的工業是不行的。
總的來說印度發展勢頭也蠻快的,工業化之路還很漫長,中印兩個人口大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② 中國現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與西方相比有什麼優勢
簡單通俗地說,資本主義實行的是以市場調節為基礎的自由經濟,而中國經歷了百年的戰火,趕走了侵略者並贏得了解放,國家極度貧窮,工業基礎薄弱,技術落後,實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必然會吸引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國家工業和經濟的重要方面必然會受到外國的干涉甚至控制。而且我國走社會主義道路,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敵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在當時的國際形勢和我國的國家性質下,是根本不可能走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而社會主義當時的優勢在於可以利用國家集權,發動全國力量搞社會主義工業化。
歐美是通過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進入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的,而工業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能源、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市場,前提還要經濟發展到一定的形式和程度,這是我國當時不能完全具備的。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而毛主席時代則是採取了一邊倒的策略,倒向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得到了蘇聯在重工業等方面的大量援助。與蘇聯關系惡化後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
③ 比較中國與蘇聯工業化道路的異同
相同點:建國初期在我國缺乏經濟建設經驗的情況下,毛澤東曾一度主張學習前蘇聯的工業化經驗;兩國都主張高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兩國在工業化進程中都十分重視激發人民群眾的創業激情。
不同點:
一、工業化過程中統籌兼顧的力度不同
1、中國:由於照搬前蘇聯經驗,在「一五」計劃執行過程中,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也出現了諸如資金材料供應緊張、農業輕工業生產不穩定、糧食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嚴重問題。毛澤東提出了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同時並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
2、蘇聯:前蘇聯的工業化模式有著極其鮮明的軍事備戰特徵,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軍事工業是其工業化發展的戰略重點,其他一切建設都要復寵和服務於重工業的發展。
二、兩國工業化的資金技術來源不同
1、中國: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期間,西方各國資金、技術和設備嚴重過剩,前蘇聯充分利用這一機會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金。
2、蘇聯:我國重視自力更生,強調依靠國內力量實現中國的工業化目標。對外開發的大門向世界打開之後,中國引進外資和國外技術的力度才不斷增強。
三、模式不同
1、中國: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是共產化、國有化屬於人民直接操作的生產資料屬於人民的。
2、蘇聯:蘇聯及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是資本化的資料只掌握在一部分人手裡。
④ 中國與德國的工業水平到底差多少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工業化,德國工業底子遠強中國,但是體量,人口差距如天地之遠,中國人聰明勤奮,以你行一我行百的速度在追趕,到現在為止,中國的整體工業化遠遠領先於德國,走出誤區吧,德國在某些領域的技術確實是世界頂尖的,但不是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體系是從小到大都有能力自己造,如果你要比不能做的,德國不能的就多了去了,不信可以自己去查。
德國在歐洲算大國,在中美俄這樣的國家面前就是個小國了,小國有小國的發展限制,時代變了,高科技工業例如機床,德國日本都領先,可中國的也不差,個別領域的領先無傷大雅,大生產大製造,滿足全世界各類人群需要的製造業只有中國具備,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要遏制中國的原因,現在的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工業化最完善,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德國根本沒有可比性。
⑤ 中國的工業化和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比較蘇聯,西方和中國的工業化. : 蘇聯從一九二八年開始進行有系統的工業重建,歷時四個五年計劃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短短的二十年中,蘇聯的工業產值一舉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工業強國,其發展速度大大高出同期資本主義國家,顯示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獨...
蘇聯與中國的工業化的比較_ : 兩國相同之處是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採取了一條與西方不同的發展道路,也就是以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發展方式完成了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不同的是在初始階段,中國人口負擔更重,人口素質更低,國家工業基礎更落後,科技水平更...
中國的工業化和蘇聯,西方國家的工業化有何不同? : 中國的工業化是輕重並重,以密集型勞動生產方式. 蘇聯的工業化是軍事畸型化,重工業發達,輕工業欠缺. 西方國家是輕重並重,以高科技勞生產方式.
⑥ 中國的工業化與英國相比有什麼不同
1770年至1840年間,英國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移民,成千上萬的人從農場來到伯明翰的車間、利物浦的碼頭和曼徹斯特的工廠......。
今天,歷史在中國重現,大量人口離開農村前往沿海城市,每年中國有850萬農民進入都市,中國預計明年將成為城市人口為主的國家,32億多人口將生活在城市及郊區。
文章說,隨著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低工資、剝削和與原來工人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等問題,正像維多利亞時代曼徹斯特的愛爾蘭人、格拉斯哥的高地佃農和倫敦的漢普郡體力勞動者,他們都成為極度不穩定勞動力市場的受害者。
今天中國大量的城市無業人口在碼頭和市場里閑逛,准備做任何工作,不管多危險、多臟。文章說:
⑦ 中外工業化道路的比較(重金懸賞)
(1)中國共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奮斗目標,開始了大規模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經過幾年工業化的實踐後,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工業化的目標模式形成了基本的思路。1956年周恩來在中共八大上根據毛澤東關於形成獨立、完整、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的思想,對工業化的標志和目標作了闡述。他指出:我們所說的工業化,就是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主要是:自己能夠生產足夠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夠獨立地製造機器,包括製造重型機器和精密機器,能夠製造新式的保衛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彈、導彈、遠程飛機;還要有相應的化學工業、動力工業、運輸業、輕工業、農業等。
(2)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的道路。�
第一,在中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的條件下如何實現工業化,是一個嶄新而艱巨的任務。毛澤東提出,一定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個基本情況出發,不能機械地照搬外國的經驗,特別要注意吸取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教訓,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第二,要在中國實現工業化,首先要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在處理農、輕、重關系方面,我們沒有犯原則性的錯誤。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強調要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下,適當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他認為,從長遠觀點來看,多發展農業、輕工業會使重工業發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於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會使重工業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這里已經有了農業是重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的思想。�
第三,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講話中,把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提到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
(3)以工業為主導、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
毛澤東從政治上強調提出了「要重工業,又要人民」的原則。把是否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提到了是否關心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不要鞏固工農聯盟的高度。1962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更明確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思想,並把它確定為發展國民經濟的總方針。這個總方針的提出,反映了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深化。
1)傳統工業化的特點:新型工業化道路是相對於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工業化道路即我們可稱之為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所謂傳統工業化道路:①指發達國家的對外擴張和掠奪
;②指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或者說是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③資源的過渡消耗和環境的嚴重破壞。�
(2)新型工業化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3)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客觀依據。�
①全面總結國內外工業化經驗教訓。�
②順應世界科技經濟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
③充分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得出的正確結論。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過於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國的基本國情。�
(4)新型工業化的主要特點。�
①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工業化。�
②是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和科教興國戰略相結合的工業化。�
③強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工業化。�
④強調正確處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擴大就業的關系,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5)要正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處理好的關系。�
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
②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
③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貫穿其中的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關系,大力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是我國完成工業化任務,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跨越性發展的新機遇。�
(6)新型工業化的產業格局。�
新型工業化的產業格局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7)毛澤東的工業化與我們現在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區別和聯系(
1)毛澤東工業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先導,工農輕重並舉。�
(2)「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主要內容是指: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3)上述「兩條工業化道路」存在著內在的聯系:�
第一,都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從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出發;�
第二,都強調社會主義的工業化道路,依靠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快我國的工業進程,又以工業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
第三,工業化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讓中國最大多數人共享工業化的成果。�
(4)「兩條工業化道路」又存在著重大的區別,發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
第一,體制基礎不同,即計劃經濟體制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型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等;�
第二,國際條件不同,即毛澤東時代的工業化是在封鎖、被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新型工業化是在對外開放和經濟對比的條件下進行的,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本對我們仍實行種種高技術限制,但是,與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科技和生產力基礎不同,即毛澤東時代,工業化基礎沒有受到新工業科技革命的影響,新時期以來的新型工業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基礎上,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新型企業發展方向,與「以工業為先導、農業為基礎、工農輕重並舉」的傳統產業格局存在重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