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什麼時候提出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什麼時候提出

發布時間:2022-07-23 06:24:08

『壹』 論述什麼是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哪些特點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十七大進一步強調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這是重大戰略部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千方百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貳』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之路的基本內涵是什麼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是從我國實際出發,汲取世界各國工業化的經驗和教訓,立足於當今時代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水平,充分發揮自己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內容要求

1、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2、經濟效益好,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即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轉到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通過技術進步、加強科學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3、資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慮我國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實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堅持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從粗放向節約的轉變,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4、環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從宏觀管理入手,注重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避免走舊工業化過程中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

5、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就是要從我國人口多、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出發,制定推進工業化的具體政策,處理好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通過教育和培訓加強勞動力資源的能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型工業化道路

『叄』 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容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提出時間
我國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提出根據: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新型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
黨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主要內容是:
1、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通過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為此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並以此改造傳統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全面發展服務業。重點談談服務業,服務業包括四個方面:產業服務業、企業服務業、家庭服務業、個人服務業。這四種服務業在我國有巨大的潛在需要。例如產業服務業需求就很大,那些從石化產業中剝離出來而上市的生產型石化企業,需要有專門為其服務的企業,而那些在重組中分離出來的石化續存公司,恰恰是具有專門為生產型石化企業服務的功能,因而石化產業的產業服務要求,為石化服務業創造了極大的就業機會。又例如,企業有著咨詢、培訓等方面的巨大服務需求,會創造很大的就業機會。再例如,家庭需要有健康服務、日常家庭生活服務、家庭教育服務等需求,個人需要有工作性服務及生活服務需求等,這些都創造了很大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展服務業,以服務業的充分發展,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從我國從實際出發,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系。我國有龐大的傳統工業,相當一部分具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我們應當在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使傳統產業盡快提高水平,發揮更大作用。二是處理好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既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提升產業結構,又要發揮比較優勢,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三是處理好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虛擬經濟是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虛擬經濟要為促進實體經濟服務,並防止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虛擬經濟。
2、堅持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實施以來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制定和完善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加強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優先發展信息技術、生命科學、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大力推進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鼓勵科技創新,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以體制創新推進科技創新。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建立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和科技創新規律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知識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業成為科研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的主體。發揮風險投資的作用,形成一套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及人才匯集機制。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必須充分發揮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質量。實施人才戰略,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力吸引海外各類專業人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我國是發展中國家,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不足以及長期粗放經營,我們必須在收入水平較低、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下大力氣解決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後的高收入階段才面臨的資源和生態問題。過去粗放經營,伴隨高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不顧生態和環境的發展路子已難以為繼,今後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保持低生育率水平,控制人口增長。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發展節水工業、節水農業,建設節水型社會。興建南水北調工程,抓緊解決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戰略資源儲備。實施海洋開發,搞好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國家和全社會都要加大投入,持之以恆地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強化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發展環保產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健全環境、氣象和防災減災監測體系。
3、協調城鄉關系,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當初發展鄉鎮企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對於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主要是由於生產力布局分散,要素集中度過低,無法實現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必須轉變這種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把城鎮建設、鄉村建設、項目建設結合起來,用城鎮的人氣和基礎設施帶動鄉村的發展,通過鄉村的發展帶動項目的引進和建設,在通過項目建設促進鄉村和城鎮的發展。這樣良性互動,既有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又有助於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2008年第10期《關於「工業強市」戰略的幾點認識》)
4、繼續推進改革開放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不是單純的思路問題,更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無論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還是兩大戰略的實施,必須由兩大動力推動,一是內部動力—改革,改革要有新突破。最為重要的是使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相適應。產權「大鍋飯」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貧窮和愚昧同樣走不成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建立新的激勵機制,必須推進產權的人格化和經濟的自由化,必須進一步使科研院所和工業企業具有科技創新的強大動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先進生產力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必須使工業企業和相關產業具有採用信息技術的迫切慾望,必須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消費者對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的需求能力大幅度提高。為此,必須進一步清除仍然存在的體制性障礙,確立按要素分配的分配方式,把動力建立在保護合法財產和知識產權的基礎上;必須適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勞動者報酬和消費基金在GDP中的比重,消除絕對貧困,把需求的慾望和能力建立在有足夠支付能力的基礎上。
二是外部動力—開放,開放要有新局面。目前中國最大的500家外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電子、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食品加工等行業,其中資金技術密集型的企業銷售額占這500家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達83%以上,大大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中國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即將加入WTO所帶來的外來競爭加劇。從目前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心已經從引進外資轉變為與世界經濟接軌。其中,一是要通過技術改進和要素優化重組提高重要基礎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完善市場競爭規則,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三是發育產權市場化和推進要素的市場化進程;四是加快與國際大資本的產權融合,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肆』 新型工業化提出的時間,根據,內涵

我國是在十六大上提出的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根據: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所謂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

內涵:

新型工業化的特點
1.以信息化帶動的、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化。 2.能夠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工業化。 3.能夠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的工業化。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新概念,反映了我黨工業化理論的新發展。這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出發,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競爭而提出的適時方針。按國家計委有關負責人的解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點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信息化的作用。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後發優勢的現實選擇:即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伍』 中國工業化演變過程

中國工業化發展路徑的演變歷程_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績效與路徑研究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根植於我國的工業國情和科技國情,與發達國家或新興國家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這就構成了研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的獨特起點。也只有弄清楚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起點,才可能設計出符合我國實際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的具體路徑。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工業化演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地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延續了工業化發展的路徑,是在已有工業化成果基礎之上的再發展。因此,探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路徑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國工業化發展的歷程。從發展路徑特徵上來看,我國工業化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起步階段、重啟階段、飛躍階段和轉型階段。這四個階段各有其自身的發展特徵,都在不同階段為我國工業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1)建國初期的工業化起步階段

建國以後,我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但與此同時,與同期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中,工業產值只佔10%;在製造業產值中,使用機器的工業產值只佔27%。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在全面模仿蘇聯模式的背景下我國開始系統地建設社會主義工業。雖然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並且1978年之前內外環境也不夠穩定,但是全國各族人民仍然排除萬難,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為日後進一步的工業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進口替代戰略和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其中進口替代戰略是發展中國家普遍選擇的工業發展模式,旨在通過限制工業品的進口來保護本國幼稚工業的發展,以保障產業鏈的完全發育。但我國進口替代戰略除了經濟發展方面的考慮之外,也與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有關。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國全面學習蘇聯,客觀上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蘇聯在我國進口國中的壟斷地位,反而加重了對外經濟的依賴和風險。

也正因為全面學習蘇聯經驗,我國也開始以國有企業為載體,優先發展重工業。建國初期,我國通過計劃經濟體制集中社會資源,雖然快速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計劃經濟束縛供給和創新的弊端也很快顯現出來。對於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預造成我國經濟缺乏活力,供給增長遠遠落後於需求發展,短缺成為經濟的常態。另一方面,資本品的稀缺和工業發展訴求的矛盾還造成了對工資、利率和匯率等價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顯著改善,社會矛盾不斷累積。而在工業生產方面,國有經濟佔有壓倒性優勢,但是由於生產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術,造成我國工業產品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質量難以保證。如我國只能生產粗製鋼鐵,精製鋼仍需要進口。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國鋼產品大量積壓,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進口的局面。

總結1949—1978年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趕超戰略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與進口替代。這一路徑選擇造成我國在構建起完整工業體系的同時,卻無法掌握核心的生產技術,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諸多工業生產問題亟待解決。

2)改革開放之後的工業化重啟階段

改革開放使得我國全面調整了發展戰略。我國的工業生產也得以迅速恢復,並且初步實現了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尤其是該時期還確定了漸進式改革的發展戰略,從擴大國有企業自主權入手,實行「兩步利改稅」,逐步展開對原有經濟體系的改造,經濟活力也逐漸增強。

一方面,在經濟結構上,我國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著力改變過去輕工業與重工業、農業與工業、消費與積累嚴重失衡的狀況。1978—1982年,全國輕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則由43.1%上升到50.2%;同時,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積累率由36.5%下降到28.8%;消費所佔的比重則由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國有企業改革方面,1979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文件。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使得企業開始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在價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國家現行的3種價格形式,即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進一步擴大了企業的自主定價權。在投融資體制方面,中央進行了「撥改貸」改革,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局,國家建設項目投融資體制從撥款改為貸款,國家不再給新建企業投入資本金,企業投融資制度進一步得到規范。此外,為了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後在上海和深圳設立了股票櫃台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之上,兩地又先後於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規范的證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針的正確指引下,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恢復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國GDP的平均同比增速達到了9.28%,工業同比增速達到了10.36%。到1990年,我國棉布、煤炭、水泥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鋼鐵、發電量居世界第四,原油產量達到世界第五。

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發展的路徑特徵為工業結構協調發展與對內改革帶動下的工業化恢復發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導向戰略下的我國工業化飛躍階段

進入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我國全面確立了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試點的經濟特區蓬勃發展。在改革試點成績引人矚目的同時,我國也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在此基礎之上,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在工業化發展路徑的選擇上,我國主動借鑒了日韓的成功經驗,即採取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我國在勞動力和資源成本上的比較優勢,並且通過經濟往來吸收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取得「後發制人」的戰略優勢。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經濟開始全面騰飛的時期。1991—2000年我國GDP平均同比增速達到10.45%,工業產值平均增速達到了13.96%,以美元計價的對外貿易總額平均增速為15.52%,其中出口總額平均增速為15.37%、進口總額平均增速為16.05%,我國經濟開始廣泛參與全球競爭,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得到了極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製造大國的地位。

這一時期我國工業的發展路徑特徵為成本優勢推動下對外貿易和投資擴張,我國發展戰略調整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這一時期雖然也經歷了通貨緊縮、亞洲金融危機等挑戰,但總體來說處於一個快速增長的階段。尤其是包括稅收制度、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的一系列改革,極大補充了我國市場經濟構成要素的不足,企業的自主權進一步擴大,經濟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市場經濟形態。

4)信息技術繁榮背景下的我國工業轉型階段

我國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標志著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加入WTO的意義在於鞏固了我國的對外貿易優勢,並通過相關制度的國際化進一步便利資本的進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的速度。既有的對外貿易和投資擴張帶動經濟發展的戰略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並且表現形式逐漸變化。其中,中小企業逐漸開始樹立品牌意識,對外貿易中的高科技產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資領域中房地產逐漸成為投資的主要標的,並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境外資本也以FDI為形式持續流入,不斷擴大在華投資份額。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始注重提高工業全要素生產率。2009年,國務院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5年進一步提出製造業2025規劃,我國工業化進入轉型階段。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術的熱潮。而我國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之後,民營經濟積累了一定的實力,居民消費能力也逐漸增強。此時,我國的信息產業具備了市場和基本的技術基礎,並在世界發展潮流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帶動起相關的物流、商貿、軟體開發等產業的發展,一條以互聯網為技術核心的產業鏈逐步成型。

『陸』 什麼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一、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並不是指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

二、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特徵:

新型工業化道路也是一條對傳統工業化予以揚棄的道路,即對傳統工業化批判與繼承相統一的道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工業化步伐雖然突飛猛進,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高度工業化水平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是採取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實現工業化目標。這不僅是我們實現工業化的捷徑,也是必由之路。和傳統工業化相比,我國的新型工業化有如下一些新的特徵:

1、開放性。

緊跟世界發展潮流,充分抓住經濟全球化、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積極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以實現工業化的快速、高效推進。

2、跨越性。

在工業化中引入信息化,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及精髓。在工業化進程中引入信息化,不僅大大豐富了工業化的內容,而且勢必改變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推動業務流程重組、生產要素重組,進而推動傳統經濟的轉型,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業化的性質。這也是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抓住後起發展的機會,充分發揮後發優勢的戰略思想的具體體現。

3、整體性。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下提出的,不是哪一方面的單兵突進,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協同性推進,以避免產生新的結構失衡,保持經濟實現一個長達20年左右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融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知識經濟為一體的發展道路,是追求科技創新、農村城市化、高速增長、充分就業、勞動和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的全面發展途徑,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核心所在。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我國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使工業化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4、特色性。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充分考慮到我國人口數量大、人均資源不足、勞動力供給大於需求的矛盾突出的基本國情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我國新世紀將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區別於傳統工業化道路,具有鮮明特色的工業化道路,是反映時代特徵,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人類社會自18世紀30年代開始至今的工業化歷史已270多年,但到目前為止,全球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僅27個,人口合計 9.265億人,佔全球人口 15.3%。我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時人口將達到14億,超過已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總量。

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是一件對世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大事。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順利推進,將給佔世界人口80%以上的尚未實現工業化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一條可供借鑒的工業化新模式。

『柒』 政治經濟學簡要說明我國為什麼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

中國要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的原因在於:第一由於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知識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化已經提上日程,中 國必須將工業化與現代化結合起來,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同時推進現代化,走與現代化相 適應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二中國國情要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是人口和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人均資源的 窮國,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傳統工業化的弊端,不能再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換取工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
拓展資料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閱讀全文

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什麼時候提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車展智能汽車有哪些 瀏覽:13
汽車加裝側視後視如何切換 瀏覽:60
賓士倒車鏡攝像頭如何匹配 瀏覽:788
工業動畫模擬製作有哪些 瀏覽:574
奧迪汽車換輪胎應該頂哪裡 瀏覽:503
蘇州哪裡有換汽車電瓶的 瀏覽:583
航空工業副總經理什麼級別 瀏覽:190
汽車怎麼分辨哪個是點火線 瀏覽:639
亂丟工業垃圾怎麼投訴處理 瀏覽:248
工業用打包帶多少一公斤 瀏覽:835
賓士c180轎跑保險一年多少錢 瀏覽:782
奧迪燈廠是什麼梗 瀏覽:782
汽車報廢了大本去哪裡補 瀏覽:673
風火輪汽車是什麼樣子 瀏覽:798
汽車換胎時一般頂哪裡 瀏覽:671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寶馬 瀏覽:782
孟加拉國當地易發展什麼工業 瀏覽:113
寶馬12項舒適模塊升級多少錢 瀏覽:438
汽車儀表盤怎麼保養 瀏覽:741
恩陽工業園有哪些工廠 瀏覽: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