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鴻章興辦民用工業的目的是什麼
李鴻章為主的洋務派,運用西方工業基礎,興辦民族工業,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很好的促進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可這個洋務運動缺少中國自己的東西,基本都是借鑒外國的水平那個,目的在於發展自身民族工業,以求在科學,軍事,經濟等方面發展當時清政府的經濟水平,可惜現在來看,並不是非常成功的
2.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作用
1 、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2、從政治上看:它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階級基礎。
3、從思想上看: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也為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條件。
4、從社會生活看:還帶來近代中國衣食住等方面的變化
3. 為什麼70年代後要發展民用工業
自然經濟逐漸解體。
正是由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原因,中國的國門被打開,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沖擊,自己本身那種「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系受到破壞,並逐步解體。洋務運動的重心由軍事工業逐漸轉移到了民用工業。
發展民用工業的影響:1.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了一定的抵製作。2.這些民用工業採用近代化的大機器生產,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3.這些民用工業獲得了利潤,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4.在一定程度上對封建經濟起了瓦解作用。
4. 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
洋務派
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在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化企業。同時也培養科技人員,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提供了基礎條件。而在客觀上也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在今天的視角,洋務運動對於促進中國的近代化意義尤顯重大。 據我所知 現在的招商銀行就是由之前的招商局的一些資產創建的。同時對於漢陽造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軍 事作用(尤其是我黨的軍隊) 就不用我說了吧 希望對你有用
5. 嗯,洋務派興辦的民用工業產生了哪些影響
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是巨大的。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洋務運動,是從軍事自強開始的,為實現軍事自強,洋務派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軍,同時改進陸軍的武器裝備和訓練;三是建立近代軍事學堂,培養新式陸海軍人才。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1885年設立的海軍衙門,統領海軍、海防事宜,推進了海軍建設和國防的現代化建設。清軍隊戰鬥力有所提高,對外國的侵略勢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進程。洋務運動的軍事自強,使中國軍隊以近代新式武器裝備投入反對日本侵略的甲午戰爭。開始了中國軍隊的近代化進程。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洋務運動興辦軍事工業的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在「自強」口號興辦軍事工業之後,洋務派又在「富國」口號之後開始興辦民用企業,著重點在於采礦、冶煉、航運、鐵路等一系列配合軍事工業的項目。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要開始洋務運動,興辦洋務就必須要有精通洋務的人才,但是中國傳統的科舉制教育卻遠遠無法滿足洋務運動隊人才的需要。因此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就成了洋務運動進行下去的一項總要的舉措。開辦新式學堂,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洋務派共創辦24所新式學堂,主要為翻譯、工程、兵器、通訊、醫務等培養新型人才,雖然學堂規模不大,但是依舊打破了古老的科舉制度,培養了一批不同於傳統的近代科技知識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6. 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各一件客觀上起什麼作用
從1865年到1895年,洋務派在各地創辦了20多個製造槍炮、彈葯和船艦的工廠。在自製和外購的基礎上,19世紀70年代,淮軍已「盡棄中國慣用之抬鳥槍,而變為洋槍隊」。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改善,使其戰鬥力有所增強。洋務派的海軍建設成效尤為卓著。經過苦心經營,洋務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尤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其規模時居世界第4,其中定遠、鎮遠艦的購置,給日本以很大的威懾,推遲了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間。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日本海軍,阻止了日本侵略軍的長驅直入。因此,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防力量,起到了「禦侮」的作用。
洋務運動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客觀上卻沖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進程。洋務運動不僅使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而且間接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洋務派企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並且孕育了新的階級力量,這些都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西學的大量引進和新式學堂的建立,不僅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傳統的思想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洋務運動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現在對其茫然無知的中國人面前,使人們開始耳聞目睹和親身體會這些成果的優越之處,從而逐步澄清了對「西學」的種種誤解,由一味抵拒,漸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態日見改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客觀地面對現實,承認兩方科技的進步,不再反對把「西學」引入中國。
洋務運動的真正對中國早期工業化歷史作用不在於它的正面作用,而在於它的反面作用,即這種反面作用折射出中國要現代化就必須在發展生產力時要進行生產關系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同時提高國民素質,樹立國民獨立自主、自立更生、奮發進取、勇於吸收外國一切先進的文明為我服務的思想.
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困境
第一 內部困境:此時的中國社會脫胎於2000多年的封建經濟基礎,本身的科技和技術就很薄弱,中國早期工業化推動者沒有也不想去觸動傳統思想。其實何止他們不去觸動封建思想,連他們本人也是傳統思想的信徒。那時保守派與洋務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認識上,而在於對具體問題的看法與做法上。
第二外部困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決不會願意也不可能允許中國通過興辦洋務強盛起來。因此,在表面上扶植、支持洋務運動的同時,又不斷採取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乃至軍事的手段進行侵略和控制。而洋務派的某些重要首領,對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力,又多是採取妥協退讓的辦法。沒有國家的獨立,不能保障民族經濟的發展,「求強」、「求富」的願望也就只能落空。比如上面提到的官督商辦企業,在受到封建主義的束縛外,外國侵略者又為了在華攫取更多的利益,利用獲得的種種特權,極力排擠和打擊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展,官督商辦企業在這樣的內外夾擊中艱難發展。至於軍事方面,甲午海戰更是顯現了列強的態度,先是反對丁日昌炸艦沉船以免資敵的命令,英國顧問浩威又在丁日昌死後假託他的名義起草降書,繳出殘余戰艦十一艘及劉公島炮台和軍資器械,向日軍投降。這就是洋務運動中僱用的外籍教官。
主要矛盾要從根源說起:根源就是腐朽的封建生產關系已經不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呼聲.也就是中國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封建制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這是從工業困境角度說的.要是從國家困境角度這個是時候主要矛盾上升為民族矛盾即中華民族和外來列強之間的矛盾
如何評價洋務派代表人物:還要回歸到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困境的第一點加以說明
代表人物:其中主要人物,在中央有奕?、桂良、文祥,在地方官僚中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
評價:
第一,是軍事技術,以對外國侵略者妥協退讓的策略,爭取其軍事上的支援,加強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軍事力量。
其次,發展工業。再次,培養人才
第二(問題不是單一的,是想關聯的所以必須要回歸到上面的分析)即:他們不去觸動封建思想,連他們本人也是傳統思想的信徒。那時保守派與洋務派的分歧不在根本的思想認識上,而在於對具體問題的看法與做法上
7. 洋務運動時期,民用工業的作用是什麼
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並且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輸出。這些民用工業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
8. 洋務運動開辦的民用工業在當時起了什麼作用
1.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2.這些民用工業採用近代化的大機器生產,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
3.這些民用工業獲得了利潤,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4.在一定程度上對封建經濟起了瓦解作用.
9. 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和促進發展的原因
1.時間:
一戰時期民族工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這段時期被稱為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2.原因:
(1)一戰期間,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首先,曾給民族工業造成嚴重壓力的外國商品傾銷有所緩和。如:英國對華輸出減少了約1/2,法國減少到不足戰前的1/3,德國貨則完全停止了進口。
其次,大戰期間,由於交戰的帝國主義國家大肆擴軍備戰,民用工業削減,日用品不足,於是急需進口大量麵粉和其他貨物,這也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激發了他們振興實業的熱情。政府實行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也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3)政府還倡導使用國貨。
(4)群眾性的反帝斗爭,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