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私營手工業是怎樣產生的
對於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我們可以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去認識。其中,每個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識應該是反映其本質特徵方面的知識。中國古代手工業(以下簡稱工業)發展的特徵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工業部門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會,工業種類很少,只有石器製造、骨角製造、陶器製造、紡織品製造、釀酒、編織等部門。奴隸社會增加了冶銅業(即青銅業),封建社會又增加了冶鐵、製糖、棉紡織業等部門。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有的是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新的行業,有的則是由某個行業演變分化成的新的部門。例如在紡織工業的發展過程中,先有絲織業,後有棉紡織業;其後棉紡織業日益發展,又分為軋花、紡紗、織布、印染等部門。同樣,在礦冶鑄造業方面,也日益分化成為采礦、冶煉、鑄造等工業部門。另外,某個工業部門的創立或發展,往往會帶動其他有關部門的創立或發展。例如中國冶鐵業的興起,使農具製造和兵器製造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
二、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勞動分工的不斷發展。任何一個工業部門,不論早晚,一旦創立,它的生產技術都是在不斷進步的。以冶鐵技術的發展為例:春秋時期以木炭為燃料,用皮囊鼓風煉鐵;西漢時期開始用煤炭做燃料;東漢時期發明了水力鼓風機(水排),提高了爐溫;北宋以後,以焦炭為燃料,進一步提高了爐溫。同時,坩堝煉鐵法的創造和土高爐煉鐵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古代冶鐵生產技術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不論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如作坊、手工業工場),其生產單位內部的勞動分工,都是漸趨細密的。促成工業生產力提高的各種因素,往往是互相影響的。例如工業生產規模的大小,對於勞動分工粗細的程度是有直接影響的,生產規模擴大,往往促成勞動分工細密。在明清時代的某些工業部門,如制瓷、製糖、礦冶、井鹽等行業的部分手工業工場中,都已具有相當細密的勞動分工。這時的手工業工場,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有機生產體系了。
三、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與工場手工業的出現。從工業經營的方式來說,其發展的一般趨勢,是由家庭手工業到作坊工業,再到工場手工業。原始社會只能實行簡單的協作,進行簡單的生產。奴隸社會的工業生產規模較前有所擴大,在製作工業產品時,已經有了初步的勞動分工,生產效率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會,工業生產的規模又有了擴大,勞動分工也漸趨細密;尤其在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業生產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場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手工業工場中,一般僱傭較多的工匠,在細致的勞動分工之下來擴大生產,使產品的製造進一步發展。如礦冶、紡織、制瓷等部門,在江南地區的某些手工業工場具有比較復雜的生產設備,吸收了大量的僱傭勞動者。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數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礦冶業中,由於鑄錢需要大量的銅,促使銅礦開採得到較大發展。
四、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同時並存。中國的官府工業,歷史悠久,自從奴隸制國家建立後,就有官府工業的存在。從西周到西漢,主要的工業部門,官府都設有作坊。統治者把手工業者集中到官府,以強制的手段迫使他們在官府作坊里進行製造。從春秋末期起,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不少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獨立。這時社會上除了官府工業作坊外,還出現了一批民間工業作坊。其時以冶鐵業發展最快,因為它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其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
從東漢開始,社會分工方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間手工業者不斷從農村中分化出來,向城市集中,成為獨立的手工業者。這一時期,一方面是民間手工業者脫離農業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仍佔有主導地位,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間手工業者的發展。到明清兩代,官府工業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間工業則不斷發展。這時候官府工業與民間工業的關系,不僅表現在官府工業須有民間工業來支持,而且表現在官府工業在中國工業經濟中所佔的主導地位讓給民間工業了。在這一時期,民間工業經營方面有一個特色,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開始產生。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破壞;二是某些手工業作坊擴大成為手工業工場,亦即工場手工業開始興起。中國民間工業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是從明代中葉以後開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發展。它所涉及的生產范圍,以礦冶、制瓷、紡織業為主。明代中葉以後,某些工業部門的民間作坊朝著手工業工場方向擴展。
五、經濟重心南移與工業分布的相應變化。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後逐步移至南方。大約到南宋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完成了從南方到北方的變遷。隨著經濟重心的轉移,有不少工業生產部門、工業製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移到南方。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絲織業地區分布的變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在遠古時代,中國的絲織生產,以北方的黃河流域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區為盛。其後逐漸演變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國的絲織生產重心已經移到江南地區,尤以蘇州、杭州、南京和廣州等地為盛,不論官府絲織業還是民間絲織業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國一些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官府織染局,長江流域的南直隸(今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等處皆有設置,而以浙江為最多。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歷程
●發展歷程:
原始社會後期;手工業與農業分離
夏商周三朝: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出現官營、民營、家庭手工業三種形態
●主要手工業部門及成就
①冶金業
冶銅技術:新石器時代出現銅器;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術先進
冶鐵技術:
春秋出現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西漢開始用煤作燃料冶鐵;南北朝出現先進的灌鋼法;宋朝開始用焦炭冶鐵
②制瓷業
地位:瓷器是中國發明的,大量出口,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徵
代表性的成就:
東漢: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
宋代: 出現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窯體系,景德鎮成為瓷都。
元代: 青花、釉里紅,開始進入彩瓷生產
明代: 鬥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琺琅彩
影響:唐朝開始出口;明清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大量外銷
③紡織業(中華文明的象徵)
絲織業: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上古時代已會養蠶繅絲 → 西漢提花機,「絲國」,絲綢之路 → 唐代緙絲技術
棉紡業:宋末元初:棉花種植由邊疆向內地傳播 → 元代黃道婆;松江成為中心,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 明代:棉取代絲麻毛,成為民眾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業的經營方式(官營、私營、家庭)
官營手工業:
官府統一管理;規模大,分工細,水平最高;資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據手工業主導地位
私營手工業:
春秋戰國:私營工商業興起;明代中葉以後超過官營手工業,佔主導地位,並產生僱傭勞動關系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1.商業的興起
商朝時期:「商人」出現,貨幣為貝殼;特點: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特點: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秦漢時期: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表現:對外貿易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中心
隋唐時期:城市繁榮,城市中「市」「坊」分開,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
2.商業的繁榮
宋朝: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達
宋朝商業繁榮的原因:
①結束分裂走向統一,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②農業、手工業的高度發展,為商業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鬆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於對外貿易的發展;
⑤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明清:城鎮經濟繁榮,各地涌現出許多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全國各地,
★古代商業發展特點
①商業產生後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空前繁榮
②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③政府逐漸放寬對商業的限制,但長期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長足發展
④商業始終是自然經濟的補充,不佔主導地位
四.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明朝產生
①產生原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是資本主義萌芽的必要條件,明朝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②出現部門:私營手工業中的紡織業、陶瓷業等
③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即當時「機房」的出現)
④關系:「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機戶和機工之間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僱傭關系
⑤目的:是為了增殖利潤、擴大再生產
2.清朝發展
到清朝前期,資本主義萌芽繼續發展,表現在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分工更細,部門和地區增多
3.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認識
①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代表了中國社會進步發展的總趨勢
②資本主義萌芽只出現在少數地區的少數行業當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自然經濟仍占統治地位
4.阻礙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促使統治者實行一系列抑制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
具體表現在:
①國家政策(重農抑商、禁海與閉關政策);②國內市場狹小;③缺乏擴大再生產的資金
★「重農抑商」政策
1.產生:
產生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中,後來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經濟政策,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
2.原因:
①「重農抑商」政策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②鞏固封建統治
3.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 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4.主要內容:
把農業作為國計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視和保護;對商業活動則進行抑制
5.重農抑商政策的特點:
①貶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經營范圍;③重稅;④禁止對外貿易
6.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積極作用:
封建社會初期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
消極作用:
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是中國在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導致經濟結構過於單一。
★「海禁」與「閉關鎖國」
原因:
①防範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爭 ②統治者盲目自大的觀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是該政策產生的根源
內容:
禁止國人出海貿易;限制外商來華貿易
危害:
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Ⅱ 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過程
歷史必修二 第一單元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一.中國古代農業的起源
1.起源:原始農業是由採集經濟發展而來 2.起源的地點: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3.我國古代農業在地域上的差異:
南方
北方
土地屬性
水田
旱地
主要作物
水稻
粟麥
二.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
原始社會
石器
夏商周
耒耜
春秋戰國
鐵器牛耕
唐代
曲轅犁
三.中國古代水利設施的興修
時代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春秋戰國
芍坡、都江堰、鄭國渠
西漢
漕渠、白渠、治理黃河
三國
翻車
唐代
筒車
古代中國興建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區的坎兒井就是代表
四.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1.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時代
耕作方式
原始社會
刀耕火種
夏商周
大規模簡單協作生產
春秋戰國後
精耕細作
2.自耕農經濟
A.自耕農的含義:自己擁有小塊土地,從事個體生產,勞動所得歸自己支配。它只承擔國家的租賦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納地租,因此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它們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
B.自耕農產生的時間與原因:
①時間:春秋時期
②產生的原因:(1)生產工具的進步 (2)耕作技術的進步 (3)私有土地的出現
C.自耕農經濟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男耕女織 ②以農為主,耕織結合,自食其力
D.自耕農經濟的評價:
①積極方面: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情況下,農民的自給自足,生活穩定,生產積極性較高
②消極方面: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男女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到近代以後,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E.自耕農經濟的破產:統治者過渡剝削和壓迫
總結: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主要特點:
1.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為輔 2.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3.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五.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發展趨勢:土地國有制(公有)→土地私有制
A.土地公有:土地公有主要是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商周時期的井田制,它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勞動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B.封建社會時期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為主,主要有三種形式即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農土地私有。
C.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是土地兼並,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古代歷代政府通常採取均田,限田來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但成效不大。
六.中國古代租佃關系的普遍化
1.中國古代農民的主要構成:佃農、自耕農(佃客、佃戶、田客等)
2.佃農的含義:佃農耕種地主的土地,但自有一定的勞動工具、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農業與手工業相結合的家庭經濟。這種小私有者的地位,使他們具有一定的生產積極性。佃農是封建地租剝削的主要承擔者。並服各種勞役,遭受繁重剝削。
3.租佃關系產生和發展:戰士時期產生→宋代今次於自耕農→明清普及全國
4.租佃制下地主與農民的關系:A.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B.人身依附的關系
5.農民對地主人身依附關系減弱產生的影響
A.農民取得了生產的自主權,尤其是在支配農產品方面一定的自主權,提高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B.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七.中國古代四大經濟區的形成
1.中國古代的四大經濟區:司馬遷根據漢代經濟分布特點,按自然條件優劣把全國分為山東、山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經濟區,其中山東、山西長期居於全國經濟重心地位。
八.北方人口的南遷和經濟重心的南移
1.中國古代人口南遷的三次高潮:
A.兩晉「永嘉之亂」後 B.唐代「安史之亂」後 C.兩宋「靖康之變」後
2.古代人口南遷的原因:A.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 B.統治者的壓迫和土地兼並
3.古代人口南遷帶來的影響
A.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高各民族素質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經濟重心南移
C.南遷的北方人給南方帶來了許多新的發風俗習慣,促進南北文化的融合
4.中國古代重心的南移
A.經濟重心的南移:山東、山西→江南地區
B南移的過程
①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孫吳、東晉和南朝的開發,江南經濟初步發展
②中唐後,隨北方人南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逐漸趕上北方
③南宋時期,經濟上南強於北局面確立,南方正式成為經濟重心
C.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人的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南方社會相對穩定
③南方本身蘊涵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④南方統治者大力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的政策
D.經濟中心南移帶來的影響:
①經濟重心南移,使南北經濟發展趨向平衡,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②經濟重心的南移帶來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九.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青銅冶煉技術:從二里頭文化到春秋末期是我國的青銅時代
2.冶煉技術的進步:A.春秋時期發明冶煉技術(塊練鋼) B.南北朝時期發明了先進的「灌鋼法」
C.漢代開始用煤做燃料,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開始用焦炭冶煉,明代流行
3.絲織技術的發展
A.中國是世界上最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被成為「絲國」
B.唐代出現了「緙絲」技術
4.棉紡織技術的發展
A.元代黃道婆全面革新棉紡織技術,發明腳踏三錠紡車
B.元代,松間地區是全國棉紡織中心。明代後期,棉紡織成為廣大民眾的主要衣料
5.陶瓷技術的發展:
A.制陶是中國民族的偉大發明
B.制瓷(陶)技術的發展歷程
時期
制瓷(陶)技術
時期
制瓷(陶)技術
原始社會
彩陶、黑陶、白陶
宋代
景德鎮成為「瓷都」
東漢
青瓷
元代
彩瓷時代
南北朝
白瓷
明代
鬥彩、五彩瓷
隋唐
制瓷業成為獨立部門
清代
粉彩、琺琅彩
6.古代中國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A.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形態:私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B.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
C.官營手工業的特點:
①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在公官監督下生產
②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技術水平高
③原材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政府調撥,不入市場,缺乏競爭
D.私營手工業:
①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中葉占據主導地位
②私營手工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發展顯著,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後期大規模手工業作坊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
十.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
1.商業的產生: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因為:剩餘商品的出現和社會分工的發展
2.商周時期的商業:A。商朝:產生最早的商人和貨幣 B周代:實行「工商食官」政策
3.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
①私商成為商人的主體 ②黃金、白銀開始用為貨幣 ③形成了許多著名的都會
5.宋元時代的商業
A宋代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元代紙幣廣泛流通
B.城市的商業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6.明清時期的商業的新特點:
A.商業市鎮興起,貨幣經濟佔主要地位
B.農產品大量商品化 C.廣泛使用金屬貨幣白銀
D.出現了區域性商幫:徽商、晉商、閩商、等 E.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7.中國古代城市的繁榮
A.西周——唐代城市的特點:
①縣以上的城市,有官設的「市」,設市令或市長,商業交易受官府嚴格控制,縣以上,一般禁止設市
②市和居民區分開(「市」「坊」分開) ③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軍事重鎮
B.宋代城市的特點:
①市坊界限不復存在,市分散在程中,面街而設,形成街市
②市的啟閉不再由官府統一規定時間,出現了夜市、曉市等
③商業活動不受官府直接監視,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C.明清時期的城市:
①在工商業發達和交通要沖,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②城市的生產性、商業性增強
8.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A.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
①中國是小農經濟社會,小農經濟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保證財政收入,鞏固統治,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②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思想矛盾
B.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歷程:
①提出:戰國時期;商鞅明確提出「重農抑商」
②西漢初年,嚴厲打擊私營工商業:
漢高祖;苛重稅、禁購地 漢武帝:均輸平準、鹽鐵專營
③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④明清時期堅持重農抑商:加征商稅;限制商人活動;限制民間對外貿易
C.對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
①在封建社會初期,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②在封建社會後期,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成長,導致中國的落後
十一.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及緩慢發展
1. 明清時期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
A.農業:①生產技術水平領先世界 ②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產量提高
③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引進 ④人們的衣食結構發生了變化.
B.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取代觀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商業:①商品經濟發達,大量使用白銀 ②興起以經濟功能為主的中小工商業市鎮
D.國力強盛:①耕地擴大和人口增長 ②國內生產總值中占的比例大 ③中國是世界經濟和貿易中心
2.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A.時間:明中葉以後
B.明請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產生的影響:
①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導致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②為市民文學的產生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E.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主要因素:
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阻礙社會分工,嚴重製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官府的 殘酷剝削,導致農民極端貧困,購買力低下
③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自守」等政策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專制措施,抑制了科技的進步
⑤建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基礎上的陳舊落後的經濟觀念
Ⅲ 中國古代官營手工業發展歷程
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到了春秋戰國,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便成為封建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一、官營手工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從西周到明代前,期,官營手工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其特點是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宮府按行業設工官管理,工匠集中在工官監督下生產,其資金雄厚,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分工細致,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管理嚴格,推動了手工業技藝的提高,代表中國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但是由於產品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勞動者被強制勞動,因此生產效率低下,阻礙手工業進步.
二、私營手工業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私營手工業產生於春秋戰國,此後因封建國家的重農抑商政策,長期處於夾縫之中,在曲折中發展.明中葉以後在許多行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明朝中後期,僱傭眾多工人的大規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並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計日授值」式的僱傭勞動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因素.
三、「男耕女織」式的家庭手工業家庭手工業是農戶的一種副業,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才拿到市場上出售.從秦漢時期開始,「男耕女織」式的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的形式漸趨穩定.家庭手工業成為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成為封建經濟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其阻礙商品交換而成為新經濟因素產生、發展的最大障礙.
以上內容源於網路。。。。。。。。。。。。。
Ⅳ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第一,起源較早,歷史悠久,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分工日益細密,技術與水平不斷進步。
第二,多種經營方式長期並存,其中官營手工業長期占統治地位。
第三,古代手工業的發展與農業經濟密不可分,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但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第四,手工業的區域分工和專業化水平受商品經濟活躍程度的影響。明清時期,工場手工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第五,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的變遷相互影響。
第六,手工業中心分布地區與經濟重心的南移呈相應變化。
Ⅳ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1.官營手工業:
發展概況:夏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主要特徵:主要生產軍用品和供官府、貴族消費的生活用,生產規模大,分工細致,代表著古代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2.紡織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紡織業開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為主,但也出現了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②漢:遠銷海外,被稱為絲國(開辟絲綢之路).
③唐朝:中期以後,私營作坊興起.④宋元:棉紡織業興起,
元朝時松江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⑤明: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杭州是絲織業的中心。
3.冶金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新石器時代:已經出土了小件銅器,②夏商周:青銅鑄造業進入繁榮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③春秋戰國:發明了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出現了鐵器④漢: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發生革命性變化.⑤東漢時期: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為動力鼓風.
4.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①原始社會:彩陶出現.②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陶發展過渡到瓷.商朝燒制出原始瓷器。③唐朝:釉陶製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④宋元:宋代的景德鎮到元朝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青花瓷器。.⑤明清:景德鎮成為瓷都,明中後期五彩瓷,清代琺琅彩。
5.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①生產部門不斷增加,並且勞動分工越來越細②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③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出現工場手工業
④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⑤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⑥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
Ⅵ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歷程,都有什麼呢
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手工業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本關於戰國時期手工業技術的專著,主要描述了齊國各類官方手工業的設計規范和製造技術。它不僅在中國工程技術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特點: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緊密結合的,但手工業的發展受到農業生產的制約。官方手工藝品、私人手工藝品和農村家庭手工藝品相結合,但長期以來,官方手工藝品佔主導地位。從唐宋到明代,民間手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它規模擴大,技術先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繁榮。
統治者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手工業發展落後。農民遭受了殘酷的封建剝削,極其貧窮,無法從市場上購買製成品。地主和商人用剝削所得的錢購買土地,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張和再生產。同時,封建統治者也嚴格限制了手工業生產的規模。隨著私營手工業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正在發生變化。明代中後期,隨著Jiangnan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型手工作坊和工作坊僱傭了大量的工人,由此產生了「機器家庭投資、機械工人產出」和「日常價值」的勞資關系,資本主義萌芽。清初江南和廣東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手工業增多,手工業作坊規模進一步擴大,資本主義萌芽進一步發展。
Ⅶ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試舉例說明。
古代中國手工業作為古代中國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並發展於古代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的特定環境中。但仍然取得了輝煌成就,也相應地體現出了自己的特點。簡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起源較早,歷史悠久,持續發展。
早在原始社會晚期,中國的手工業就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手工業也有了相應的發展,手工業的種類、規模、工藝水平和經營形態都在不斷地豐富發展,從遠古時期開始,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發展就從未停止過,甚至在經濟凋敝,社會動盪的環境下,由於有官營手工業等多種經營形態的存在,古代中國手工業也是有所發展的。也正因為如此,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持續發展中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大量輸往國外,廣受歡迎和贊譽。
二.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在古代手工業發展過程中,手工業逐漸被官府所重視,並開始為官府所壟斷。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工商食官」制度,政府設有專門的機構和官員來管理和監督手工業生產。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新的生產方式產生,在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的前提下,開始出現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後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就成為中國古代社會手工業生產的三種經營形態。
三.規模不斷擴大,分工日益細密。
由於古代中國手工業存在著官營、民營和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所以手工業的發展既有國家強大的經濟保障,又有民間活躍的競爭因素的促進,手工業發展的規模不斷擴大。如西漢時期,在齊郡設置的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唐代掌管官營手工業生產的少府監有工匠近兩萬人,掌管土木工程營建的將作監有工匠一萬五千多人;到明代前期時,官營手工業佔用的工匠已多達三十餘萬人,加上為之服務的民夫,人數更是多達一百八十萬人,可見其規模之大;而民營手工業雖然受到官府的壓制,但其發展優勢也較明顯,比如工人生產積極性較高、能夠按市場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有活躍的競爭因素等,所以民營手工業規模也不斷擴大,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民營手工業逐漸開始取代官營手工業的主導地位,成為推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受此影響,規模較小的家庭手工業也在不斷發展,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分工也日益細密。如漢代一隻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銅扣黃耳工、畫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協作製成的。《鹽鐵論·散不足》中所說的「一杯盞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也並非全屬誇飾之辭;明代的陶瓷製作也有「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說法」。可見分工細密的程度。
四.有著長期領先世界的先進技術和精湛的工藝。
也正是因為中國古代手工業有著巨大規模和分工協作的保證,所以古代中國手工業的先進技術和精湛工藝一直令世人嘆為觀止。古代中國手工也生產有著大量的發明創造,如造紙術、印刷術等;也有著長期領先於世界的各項技術,如冶金技術中的灌剛法使中國一直到16世紀以前始終保持著煉鋼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而古代中國陶瓷、紡織、漆器等手工業中令人驚嘆的精湛工藝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五.地區分布廣泛且與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作相應變化。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加之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所以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生產,地區分布廣泛,如制陶和絲麻紡織幾乎遍布全國各地,燒瓷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同時,隨著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古代的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的呈現出這一特點。如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手工業發達地區主要有北方的臨淄、邯鄲、宛等地;而到明清時期,手工業發達地區就主要在揚州、蘇州、杭州一帶了。
除此之外,古代中國手工業還有著其它的一些特點,如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長期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等.
Ⅷ 我國古代民營手工業發展艱難的原因
艱難的原因:
①自然經濟的抵制;
②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統治階級的政策;
④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補充發展過程,更好理解:
①春秋戰國時期興起;
②兩漢獲得一定發展;
③魏晉時期:摧殘
④隋唐:恢復發展
⑤宋元;進一步發展
⑥明中期後:繁榮
Ⅸ 中國古代民營手工業
春秋戰國時期,從事手工業勞動的主體,主要是異族人口、被俘人口、罪沒人口,其法定社會地位不高,缺乏人身自由。與明清時期,自由出賣勞動力的工匠是不能比的。再有,二者聯系的生產方式是不同的。春秋戰國時期不可能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到明代中後期,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又進一步發展為資本主義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中國古代手工業制度:田莊手工業和「工官」制度1、田莊手工業(1)田莊:自然經濟的基本單位(2)特點:依附於農業,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工官」制度(1)概念:從漢武帝時代起,煮鹽、冶鐵、鑄錢、煉銅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由政府壟斷。(2)特點:①特殊行業的壟斷性: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由政府壟斷。②服務對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場專門負責製造官家專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別賞賜外,平民不得使用。③不計成本和奢侈性:其經營對民間市場沒有影響,對朝廷財政是一大支出。④技術工藝的高超性:「工官」的製作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的頂峰。⑤各種行業的封閉性:水準較高的手工業技術局限於為帝王貴族服務,技術發明和革新不能服務於社會。行業之間相互隔絕,新技術難以推廣。技術工藝的傳承也是封閉性的,往往導致失傳。⑥勞動者缺少積極性:工匠被編入專門的戶籍,稱為「匠戶」,其職業由子孫世代繼承,不得脫籍改業,匠戶沒有人身自由,他們的勞動創造性也受到嚴重束縛。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1、起源較早,歷史悠久。2、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3、技術水平不斷進步,長期領先世界。4、生產規模逐漸擴大,明清時期工場手工業出現,產生資本主義萌芽。5、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6、古代手工業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7、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相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