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石油化工是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學工業。起源於美國。初期依附於石油煉制工業,後來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迅速發展,50年代在歐洲繼起,60年代又進一步擴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國,使世界化學工業的生產結構和原料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化學品的生產從以煤為原料轉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石油化學工業的新工藝、新產品不斷出現。70年代初,美國石油化工生產的各種石油化學產品,多達數千種,當前石油化工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重要基幹工業。
初創時期 隨著石油煉制工業的興起,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煉廠氣。1917年美國C.埃利斯用煉廠氣中的丙烯合成了異丙醇。1920年,美國新澤西標准油公司採用此法進行工業生產。這是第一個石油化學品,它標志著石油化工發展的開始。1919年聯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隨後林德空氣產品公司實現了從裂解氣中分離乙烯,並用乙烯加工成化學產品。1923年,聯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建立了第一個以裂解乙烯為原料的石油化工廠。在20~30年代,美國石油化學工業,主要利用單烯烴生產化學品。如丙烯水合制異丙醇、再脫氫制丙酮,次氯酸法乙烯制環氧乙烷,丙烯制環氧丙烷等。20年代,H.施陶丁格創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羅瑟斯發現了縮聚法制聚醯胺後,杜邦公司1940年開始將聚醯胺纖維(尼龍)投入市場。表面活性劑烷基硫酸伯醇酯出現。這些原來由煤和農副產品生產的新產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發展,同時為這些領域轉向石油原料創造了新的技術條件。這時,石油煉制工業也有新的發展。1936年催化裂化技術的開發,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烴原料。這些發展使美國的乙烯消費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
戰時的推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40年代末,美國石油化工在芳烴產品生產及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戰爭對橡膠的需要,促使丁苯、丁腈等合成橡膠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1941年陶氏化學公司從烴類裂解產物中分離出丁二烯作為合成橡膠的單體;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脫氫制丁二烯的大型生產裝置。1945年美國合成橡膠的產量達到 670kt。為了滿足戰時對梯恩梯炸葯(即TNT)原料 (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國研究成功由石油輕質餾分催化重整製取芳烴的新工藝,開辟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新來源(在此以前,芳烴主要來自煤的焦化過程)。當時,由催化重整生產的甲苯佔全美國所需甲苯總量的一半以上。1943年,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碳化物公司應用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的技術建設成聚乙烯廠;1946年美國殼牌化學公司開始用高溫氧化法生產氯丙烯系列產品;1948年,美國標准油公司移植德國技術用氫甲醯化法(見羰基合成)生產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產。石油化工的不斷發展,使美國在1950年的乙烯產量增至680kt,重要產品品種超過100種,石油化工產品佔有機化工產品的60%(1940年僅佔5%)。
蓬勃發展 50年代起,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合成橡膠、塑料、合成纖維等材料的迅速發展,使石油化工在歐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區受到廣泛的重視。在發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歐洲在50年代開發成功一些關鍵性的新技術,如1953年聯邦德國化學家K.齊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壓法生產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劑體系,並迅速投入了工業生產;1955年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纖維生產廠;1954年義大利化學家G.納塔進一步發展了齊格勒催化劑,合成了立體等規聚丙烯,並於1957年投入工業生產。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1957年美國俄亥俄標准油公司成功開發了丙烯氨化氧化生產丙烯腈的催化劑,並於1960年投入生產;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並於1960年建成大型生產廠。進入60年代,先後投入生產的還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產品。石油化工新工藝技術的不斷開發成功,使傳統上以電石乙炔為起始原料的大宗產品,先後轉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線上。在此期間,日本、蘇聯也都開始建設石油化學工業。日本發展較快,僅十多年時間,其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蘇聯在合成橡膠、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產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術特別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產上對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動了烴類裂解和裂解氣分離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此期間,圍繞各種類型的裂解方法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工作,開發了多種管式裂解爐和多種裂解氣分離流程,使產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歐各國與日本,由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貧乏,裂解原料採用了價格低廉並易於運輸的中東石腦油,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大型乙烯生產裝置,大踏步地走上發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產規模大幅度擴大。作為石油化工代表產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產量達到35.8Mt,創歷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後,有機合成原料自煤轉向石油和天然氣的速度加快。
新階段 70年代,國際石油價格發生了兩次大幅度上漲,乙烯原料價格驟升,產品生產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臨巨大沖擊。美國、日本和西歐地區主要乙烯生產國,紛紛採取措施:如關閉部分生產裝置,適當降低裝置開工率,節約生產能耗,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進行深度加工(見石油煉制過程),發展精細化學品,加強代油原料研究等。1983年下半年起,生產又趨復甦。與此同時,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變化。全世界大約有1000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所用原料油約占原油總產量的8.4%,用氣約占天然氣總量的10%,這些企業大多為少數跨國生產廠商所控制。最近,這種情況在起變化,油、氣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更多地建設起自己的石油化工企業。
㈡ 醋酸乙烯
有乙炔法、乙烯法、乙醛醋酐等幾種不同原料的工藝路線。乙烯原料路線按工藝不同又有乙烯氣相法、乙烯液相法等不同方法。
1.乙炔法以載於活性炭上的醋酸鋅為催化劑,乙炔與醋酸在常壓及170-230℃下反應。反應產物經粉末分離、氣體分離、除醛、粗餾、精餾得精醋酸乙烯酯。
2.乙烯氣相法乙烯、氧氣和醋酸在鈀-金(或鉑)催化劑存在下,於160-180℃,<1MPa壓力條件下氣相反應生成醋酸乙烯酯,再經分離、精餾得精品。
3.乙烯液相法乙烯、醋酸以氯化鈀-氯化銅為催化劑反應得醋酸乙烯酯。
4.乙醛醋酐法以乙醛醋酐為原料,先合成亞乙基二醋酸,再經脫醋酸反應,由一步法或兩步法合成。
㈢ 塑料製品有多久歷史
早在19世紀以前,人們就已經利用瀝青、松香、琥珀、蟲膠等天然樹脂。1868年將天然纖維素硝化,用樟腦作增塑劑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塑料品種,稱為賽璐珞,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塑料的歷史。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塑料的歷史。1909年出現了第一種用人工合成的塑料-酚醛塑料。1920年又一種人工合成塑料-氨基塑料(苯胺甲醛塑料)誕生了。這兩種塑料當時為推動電氣工業和儀器製造工業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到20世紀20、30年代,相繼出現了醇酸樹脂、聚氯乙烯、丙烯酸酯類、聚苯乙烯和聚醯胺等塑料。從40年代至今,隨著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石油資源的廣泛開發利用,塑料工業獲得迅速發展。品種上又出現了聚乙烯、聚丙烯、不飽和聚酯、氟塑料、環氧樹脂、聚甲醛、聚碳酸酯、聚醯亞胺等等。 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主要塑料品種的工業化歷史 工業化年份 熱 塑 性 塑 料 熱 固 性 塑 料 1868 硝酸纖維素(1833) 1909 酚醛樹脂(1872) 1919 酪素塑料(1897) 1926 苯胺甲醛樹脂(1892) 1927 醋酸纖維(1865) 醇酸樹脂(1901) 1929 聚醋酸乙烯(1912) B8醛樹脂(1918) 1931 聚丙烯酸甲酯(1880) 1935 乙基纖維素(1913) 1936 聚氯乙烯(1872) 1936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932) 1936 聚乙烯醇縮醛(1928) 1938 聚苯乙烯(1839) 1938 聚醯胺66(1935) 1939 高壓聚乙烯(1933) 三聚氰胺樹脂(1935) 1939 聚偏氯乙烯(1933) 1941 不飽和聚酯樹脂(1937) 1943 聚四氟乙烯 (1938) 聚硅氧烷(1931) 1947 環氧樹脂(1934) 1948 聚丙烯腈(1893) 1948 臘丁苯(ABS)樹脂 1948 聚三氟氯乙烯(1934) 1953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1941) 聚氨酯泡沫塑料(1947) 1954 低壓聚乙烯(1952) 1957 聚丙烯(1954) 1958 聚環氧乙烷(1859) 1958 聚碳酸酯(1956) 1958 氯化聚醚(1950) 1959 聚甲醛(1926) 1960 聚鄰(間)苯二甲酸二丙烯酯(1946) 1962 乙丙塑料 1963 聚醯亞胺(1959) 1965 聚苯並咪唑(1959) 1965 聚苯醚(PPO)(1964) 1965 聚礬 1965 聚甲基戊烯(TPX) 1969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1973 聚丁烯
㈣ 乙酸乙烯的制備
(1)乙炔法:乙炔氣相法合成醋酸乙烯:乙炔氣相法原料是醋酸和乙炔。用該法合成醋酸乙烯反應有許多副產物的產生。主要反應方程式C₂H₂ +CH₃COOH →CH₃COOCHCH₂ 放熱。合成工段是乙炔與醋酸在流化床反應器中通過活性碳醋酸鋅催化合成醋酸乙烯,分離工段把合成氣中的高沸物醋酸和醋酸乙烯等液化,與不凝氣乙炔、氮氣、二氧化碳等分開。
(2)乙烯法:乙烯氣相氧化法制醋酸乙烯:乙烯氣相氧化法由於工藝經濟性優而佔主導地位。乙烯氣相氧化法是乙烯、醋酸和氧氣在氣相中反應生成醋酸乙烯,採用Pd—Au,Pd—Pt,Pd—cd負載型催化劑,載體主要為SiO₂和Al₂O₃。乙烯氣相氧化法包括固定床和流化床兩種工藝。固定床工藝:固定床工藝使用的催化劑,其活性組分主要集中於載體的外殼,即所謂的蛋殼型催化劑。一般的制備步驟包括:用Pd和Au溶液浸漬載體,用鹼沉澱Pd和Au,用還原劑還原Pd和Au,水洗、乾燥,最後用鹼金屬溶液浸漬、乾燥。該工藝的乙烯單程轉化率為8%~10%,醋酸單程轉化率為8%~20%。流化床氣相工藝:用乙烯、醋酸、和氧氣制備醋酸乙烯的流化床工藝包括:將乙烯、醋酸(氣相)加入到流化床反應器中、氧氣通過另外的管道進入反應器,乙烯/醋酸和氧氣在反應器內混合,同時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醋酸乙烯。流化床使用的催化劑的活性組分基本和固定床相同,但主要集中於外殼和內層之間,即所謂的蛋白型催化劑。流化床工藝克服了固定床中催化劑累積失活、受熱不均、氧含量限制等缺點。
㈤ 化工的近代化工
1920年美國用生產,這是大規模發展石油化工的開端.1939年美國標准油公司開發了臨氫催化重整過程,這成為芳烴的重要來源.1941年美國建成第一套以為原料用制乙烯的裝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化工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石油可提供大量廉價有機化工原料,同時由於化工生產技術的發展,逐步形成石油化工.甚至不產石油的地區,如西歐,日本等也以原油為原料,發展石油化工.同一原料或同一產品,各化工企業卻有不同的工藝路線或不同催化劑.由於基本有機原料及高分子材料單體都以石油化工為原料,所以人們以乙烯的產量作為衡量有機化工的標志.80年代,90%以上的有機化工產品,來自石油化工.例如,等,過去以電石乙炔為原料,這時改用氧氯化法以乙烯生產氯乙烯,用丙烯氨氧化(見)法以生產丙烯腈.1951年,以天然氣為原料,用蒸汽轉化法得到一氧化碳及氫,使得到重視。
石油化工是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學工業。起源於美國。初期依附於石油煉制工業,後來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迅速發展,50年代在歐洲繼起,60年代又進一步擴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國,使世界化學工業的生產結構和原料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化學品的生產從以煤為原料轉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石油化學工業的新工藝、新產品不斷出現。70年代初,美國石油化工生產的各種石油化學產品,多達數千種,當前石油化工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重要基幹工業。
初創時期:隨著石油煉制工業的興起,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煉廠氣。1917年美國C.埃利斯用煉廠氣中的丙烯合成了異丙醇。1920年,美國新澤西標准油公司採用此法進行工業生產。這是第一個石油化學品,它標志著石油化工發展的開始。1919年聯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隨後林德空氣產品公司實現了從裂解氣中分離乙烯,並用乙烯加工成化學產品。1923年,聯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建立了第一個以裂解乙烯為原料的石油化工廠。在20~30年代,美國石油化學工業,主要利用單烯烴生產化學品。如丙烯水合制異丙醇、再脫氫制丙酮,次氯酸法乙烯制環氧乙烷,丙烯制環氧丙烷等。20年代,H.施陶丁格創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羅瑟斯發現了縮聚法制聚醯胺後,杜邦公司1940年開始將聚醯胺纖維(尼龍)投入市場。表面活性劑烷基硫酸伯醇酯出現。這些原來由煤和農副產品生產的新產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發展,同時為這些領域轉向石油原料創造了新的技術條件。這時,石油煉制工業也有新的發展。1936年催化裂化技術的開發,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烴原料。這些發展使美國的乙烯消費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
戰時的推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40年代末,美國石油化工在芳烴產品生產及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戰爭對橡膠的需要,促使丁苯、丁腈等合成橡膠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1941年陶氏化學公司從烴類裂解產物中分離出丁二烯作為合成橡膠的單體;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脫氫制丁二烯的大型生產裝置。1945年美國合成橡膠的產量達到 670kt。為了滿足戰時對梯恩梯炸葯(即TNT)原料 (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國研究成功由石油輕質餾分催化重整製取芳烴的新工藝,開辟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新來源(在此以前,芳烴主要來自煤的焦化過程)。當時,由催化重整生產的甲苯佔全美國所需甲苯總量的一半以上。1943年,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碳化物公司應用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的技術建設成聚乙烯廠;1946年美國殼牌化學公司開始用高溫氧化法生產氯丙烯系列產品;1948年,美國標准油公司移植德國技術用氫甲醯化法(見羰基合成)生產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產。石油化工的不斷發展,使美國在1950年的乙烯產量增至680kt,重要產品品種超過100種,石油化工產品佔有機化工產品的60%(1940年僅佔5%)。
蓬勃發展: 50年代起,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合成橡膠、塑料、合成纖維等材料的迅速發展,使石油化工在歐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區受到廣泛的重視。在發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歐洲在50年代開發成功一些關鍵性的新技術,如1953年聯邦德國化學家K.齊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壓法生產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劑體系,並迅速投入了工業生產;1955年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纖維生產廠;1954年義大利化學家G.納塔進一步發展了齊格勒催化劑,合成了立體等規聚丙烯,並於1957年投入工業生產。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1957年美國俄亥俄標准油公司成功開發了丙烯氨化氧化生產丙烯腈的催化劑,並於1960年投入生產;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並於1960年建成大型生產廠。進入60年代,先後投入生產的還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產品。石油化工新工藝技術的不斷開發成功,使傳統上以電石乙炔為起始原料的大宗產品,先後轉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線上。在此期間,日本、蘇聯也都開始建設石油化學工業。日本發展較快,僅十多年時間,其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蘇聯在合成橡膠、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產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術特別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產上對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動了烴類裂解和裂解氣分離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此期間,圍繞各種類型的裂解方法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工作,開發了多種管式裂解爐和多種裂解氣分離流程,使產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歐各國與日本,由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貧乏,裂解原料採用了價格低廉並易於運輸的中東石腦油,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大型乙烯生產裝置,大踏步地走上發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產規模大幅度擴大。作為石油化工代表產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產量達到35.8Mt,創歷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後,有機合成原料自煤轉向石油和天然氣的速度加快(見表)。
新階段: 70年代,國際石油價格發生了兩次大幅度上漲,乙烯原料價格驟升,產品生產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臨巨大沖擊。美國、日本和西歐地區主要乙烯生產國,紛紛採取措施:如關閉部分生產裝置,適當降低裝置開工率,節約生產能耗,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進行深度加與此同時,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變化。全世界大約有1000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所用原料油約占原油總產量的8.4%,用氣約占天然氣總量的10%,這些企業大多為少數跨國起變化,油、氣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更多地建設起
用,獲得極大的發展,成為新的材料工業.作為戰略物質的天然橡膠產於熱帶,受阻於海運開發了順丁,丁基,氯丁,丁腈,異戊,乙丙等多種合成橡膠,各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方面,1937年美國 成功地合成尼龍66(見),用熔融法紡絲,因其有較好的強度,用作降落傘及輪胎用.以後滌綸,維尼綸,腈綸等陸續投產,也因為有石油化工為其原料保證,逐漸佔有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大部分市場.塑料方面,繼酚醛樹脂後,又生產了,醇酸樹脂等熱固性樹脂.30年代後,品種不斷出現,如迄今仍為塑料中的大品種,為當時優異的絕緣材料,1939年高壓用於海底電纜及雷達,低壓聚乙烯,等規聚丙烯的開發成功,為民用塑料開辟廣泛的用途,這是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為高分子化工所作出的一個極大貢獻.這一時期還出現耐高溫,抗腐蝕的材料,如,,其中聚四氟乙烯有塑料王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也陸續用於汽車工業,還作為建築材料,包裝材料等,並逐漸成為塑料的大品種。 精細化學工業是生產精細化學品工業的通稱,簡稱「精細化工」。精細化學品的含義,國外迄今仍在討論中。凡具有以下特點的化工產品通稱為精細化學品,即:
1.品種多
2.產量小,大多以間歇方式生產;
3.具有功能性或最終使用性;
4.許多為復配性產品,配方等技術決定產品性能;
5.產品質量要求高;
6.商品性強,多數以商品名銷售;
7.技術密集高,要求不斷進行新產品的技術開發和應用技術的研究,重視技術服務;
8.設備投
9.附加價值率高等。
精細化工包括的范圍,各國也不甚一致,大體可歸納為:醫葯、農葯、合成染料、有機化工、無機化工、塗料、香料與香精、化妝品與盥洗衛生品、肥皂與合成洗滌劑、表面活性劑、印刷油墨及其助劑、粘接劑、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催化劑、試劑、水處理劑與高分子絮凝劑、造紙助劑、皮革助劑、合成材料助劑、紡織印染劑及整理劑、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動物用葯、油田化學品、石油添加劑及煉制助劑、水泥添加劑、礦物浮選劑、鑄造用化學品、金屬表面處理劑、合成潤滑油與潤滑油添加劑、汽車用化學品、芳香除臭劑、工業防菌防霉劑、電子化學品及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製品、工業清洗劑配方分析、商業清洗劑配方分析、民用清洗劑配方分析等業務,掌握頂尖的清洗劑配方分析技術等40多個行業和門。
引火熟食是人類有史以來的一個了不起的進步;等到炙制葯物、釀酒制醋、燒陶制磚、煉銅冶鐵、熬油造漆、紡織印染、造紙印刷等化學的時候,歷史已流逝了幾十萬年。這些技藝的積累,創造了從古代到中世紀的寶貴遺產,並且也為化學工業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見化學工業發展史)
在這方面,發明了活性染料,使染料與纖維以化學鍵相結合.合成纖維及其混紡織物需要新型染料,如用於滌綸的,用於腈綸的,用於滌棉混紡的活性分散染料.此外,還有用於激光,液晶,顯微技術等特殊染料.在方面,40年代瑞士P.H.米勒發明第一個有機氯農葯之後,又開發一系列有機氯,有機磷,後者具有胃殺,觸殺,內吸等特殊作用.嗣後則要求高效低毒或無殘毒的農葯,如仿生合成的類.60年代,,發展極快,出現了一些性能很好的品種,如吡啶類除草劑,苯並咪唑殺菌劑等.此外,還有抗生素農葯(見),如中國1976年研製成的井岡黴素用於抗水稻紋枯病.醫葯方面,在1910年法國製成606砷制劑(根治梅素的特效葯)後,又在結構上改進製成914,30年代的類化合物,甾族化合物等都是從結構上改進,發揮出特效作用.1928年,英國發現,開辟了抗菌素葯物的新領域.以後研究成功治療生理上疾病的葯物,如治心血管病,精神病等的葯物,以及避孕葯.此外,還有一些專用診斷葯物問世.擺脫天然油漆的傳統,改用,如醇酸樹脂,,丙烯酸樹脂等,以適應汽車工業等高級塗飾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丁苯膠乳製成水性塗料,成為建築塗料的大品種.採用高壓無空氣噴塗,靜電噴塗,電泳塗裝,陰極電沉積塗裝,光固化等新技術(見),可節省勞力和材料,並從而發展了相應的塗料品種.
㈥ 有誰知道乙烯合成工業的歷史(從乙烯被發現開始起)
第一部分:化學品名稱
化學品中文名稱: 乙烯
化學品英文名稱: ethylene
中文名稱2:
英文名稱2:
技術說明書編碼: 99
CAS No.: 74-85-1
分子式: C2H4
分子結構: C原子以sp2雜化軌道成鍵、分子為平面形的非極性分子。
分子量: 28.06
第二部分:成分/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乙烯 ≥99.95% 74-85-1
第三部分:危險性概述
危險性類別:
侵入途徑:
健康危害: 具有較強的麻醉作用。急性中毒:吸入高濃度乙烯可立即引起意識喪失,無明顯的興奮期,但吸入新鮮空氣後,可很快蘇醒。對眼及呼吸道粘膜有輕微刺激性。液態乙烯可致皮膚凍傷。慢性影響:長期接觸,可引起頭昏、全身不適、乏力、思維不集中。個別人有胃腸道功能紊亂。
環境危害: 對環境有危害,對水體、土壤和大氣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險: 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 若有凍傷,就醫治療。
眼睛接觸:
吸入: 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如呼吸停止,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就醫。
食入: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險特性: 易燃,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熱或與氧化劑接觸,有引起燃燒爆炸的危險。與氟、氯等接觸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
有害燃燒產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滅火方法: 切斷氣源。若不能切斷氣源,則不允許熄滅泄漏處的火焰。噴水冷卻容器,可能的話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二氧化碳、乾粉。
第六部分:泄漏應急處理
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處,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靜電工作服。盡可能切斷泄漏源。合理通風,加速擴散。噴霧狀水稀釋。如有可能,將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空曠地方或裝設適當噴頭燒掉。漏氣容器要妥善處理,修復、檢驗後再用。
第七部分:操作處置與儲存
操作注意事項: 密閉操作,全面通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穿防靜電工作服。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防止氣體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氧化劑、鹵素接觸。在傳送過程中,鋼瓶和容器必須接地和跨接,防止產生靜電。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鋼瓶及附件破損。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儲存注意事項: 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溫不宜超過30℃。應與氧化劑、鹵素分開存放,切忌混儲。採用防爆型照明、通風設施。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第八部分:接觸控制/個體防護
職業接觸限值
中國MAC(mg/m3): 未制定標准
前蘇聯MAC(mg/m3): 100
TLVTN: ACGIH 窒息性氣體
TLVWN: 未制定標准
監測方法:
工程式控制制: 生產過程密閉,全面通風。
呼吸系統防護: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護,高濃度接觸時可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護: 一般不需特殊防護。必要時,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 穿防靜電工作服。
手防護: 戴一般作業防護手套。
其他防護: 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避免長期反復接觸。進入罐、限制性空間或其它高濃度區作業,須有人監護。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含量≥99.95% (以體積計)。
外觀與性狀: 無色氣體,略具烴類特有的臭味。
pH:
熔點(℃): -169.4
沸點(℃): -103.9
相對密度(水=1): 0.61
相對蒸氣密度(空氣=1): 0.98
飽和蒸氣壓(kPa): 4083.40(0℃)
燃燒熱(kJ/mol): 1409.6
臨界溫度(℃): 9.2
臨界壓力(MPa): 5.04
辛醇/水分配系數的對數值: 無資料
閃點(℃): 無意義
引燃溫度(℃): 425
爆炸上限%(V/V): 36.0
爆炸下限%(V/V): 2.7
溶解性: 不溶於水,微溶於乙醇、酮、苯,溶於醚。
主要用途: 用於制聚乙烯、聚氯乙烯、醋酸等。
其它理化性質:
第十部分:穩定性和反應活性
穩定性:
禁配物: 強氧化劑、鹵素。
避免接觸的條件:
聚合危害:
分解產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學資料
急性毒性: LD50:無資料
LC50:無資料
亞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變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第十二部分:生態學資料
生態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積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該物質對環境有危害,對魚類應給予特別注意。還應特別注意對地表水、土壤、大氣和飲用水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廢棄處置
廢棄物性質:
廢棄處置方法: 處置前應參閱國家和地方有關法規。建議用焚燒法處置。
廢棄注意事項:
第十四部分:運輸信息
危險貨物編號: 21016
UN編號: 1962
包裝標志:
包裝類別: O52
包裝方法: 鋼質氣瓶。
運輸注意事項: 採用剛瓶運輸時必須戴好鋼瓶上的安全帽。鋼瓶一般平放,並應將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過車輛的防護欄板,並用三角木墊卡牢,防止滾動。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裝運該物品的車輛排氣管必須配備阻火裝置,禁止使用易產生火花的機械設備和工具裝卸。嚴禁與氧化劑、鹵素等混裝混運。夏季應早晚運輸,防止日光曝曬。中途停留時應遠離火種、熱源。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鐵路運輸時要禁止溜放。
第十五部分:法規信息
法規信息 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 (1987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布),化學危險物品安全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化勞發[1992] 677號),工作場所安全使用化學品規定 ([1996]勞部發423號)等法規,針對化學危險品的安全使用、生產、儲存、運輸、裝卸等方面均作了相應規定;常用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 (GB 13690-92)將該物質劃為第2.1 類易燃氣體。
用途:製造塑料、合成乙醇、乙醛、合成纖維等重要原料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快退色,這是乙烯被高錳酸鉀氧化的結果,而甲烷等烷烴卻沒有這種性質。
我國乙烯的主要產地:新疆 克拉瑪依
原料來源:由於我國輕烴資源很少,原油偏重,從構成和所佔比例來看,我國乙烯原料以石腦油和輕柴油為主,加氫尾油和輕烴所佔比例較小,其他只是個別使用。近年來,乙烯原料中石腦油比例逐年上升,輕柴油比例逐年下降,乙烯平均收率逐年提高,乙烯原料向優質化發展,單耗逐年降低。
市場價格:目前西南醋酸乙烯的市場報價9300~9400元/噸。
CFR東北亞 1090-1100 美元/每噸
CFR東南亞 1060-1070 美元/每噸
乙烯ethylene CH2=CH2,為一種植物激素。由於具有促進果實成熟的作用,並在成熟前大量合成,所以認為它是成熟激素(ripening hormone)。可抑制莖和根的增粗生長、幼葉的伸展、芽的生長、花芽的形成;另一方面可促進莖和根的擴展生長、不定根和根毛的形成、某些種子的發芽、偏上生長、芽彎曲部的形成器官的老化或脫離等。能促進鳳梨的開花,促進水稻和水繁縷莖的生長。幾乎所有作用的有效氣中濃度的閾值為0.0—0.1微升/升,最大值為1—10微升/升。一部分菌類和大部分高等植物均可生成乙烯,而在成熟的果實里可大量的生成。若給營養組織以植物生長素或各種應力(接觸、病傷害、葯物處理等)則生成量可激增。在生物體內由甲硫氨酸生物合成,其第三、第四位碳轉變為乙烯,但合成酶的性質不明。甲硫氨酸脫氨生成的α-酮-4-甲硫丁酸,或後者進一步脫羧生成的甲硫丙醛,在過氧化氫、亞硫酸鹽、單酚的存在下由於過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有效地生成乙烯,因此曾被認為是乙烯生物合成的中間體,但甲硫丙醛在生物體內存在尚未被證實。梅普森和沃德爾(L.Mapson.D.Wardale)在體外用轉氨酶、過氧化物酶和供給過氧化氫的葡萄糖氧化酶等三種酶的協同作用,顯示出由甲硫氨酸合成乙烯的事實,但通過同位素標記化合物的實驗,認為此反應系統在體內不起作用。乙烯也有從除甲硫氨酸以外的物質進行生物合成的情況。
㈦ 乙烯-醋酸乙烯的基本信息
化學品中文名稱: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化學品英文名稱: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英文名稱2: EVA
技術說明書編碼: 1314
CAS No.: 24937-78-8
分子式:
分子量: 2000(平均)
健康危害: 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作用 。
燃爆危險: 本品可燃,具刺激性。
皮膚接觸: 脫去污染的衣著,用流動清水沖洗。
眼睛接觸: 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就醫。
吸入: 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就醫。
食入: 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
危險特性: 粉體與空氣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當達到一定濃度時, 遇火星會發生爆炸。加熱分解產生易燃氣體。
有害燃燒產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滅火方法: 消防人員須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風向滅火。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砂土。
應急處理: 隔離泄漏污染區,限制出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防塵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揚塵,小心掃起,置於袋中轉移至安全場所。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操作注意事項: 密閉操作。密閉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防毒物滲透工作服,戴橡膠手套。遠離火種、熱源,工作場所嚴禁吸煙。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避免產生粉塵。避免與氧化劑、鹼類接觸。搬運時要輕裝輕卸,防止包裝及容器損壞。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倒空的容器可能殘留有害物。
儲存注意事項: 儲存於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應與氧化劑、鹼類分開存放,切忌混儲。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儲區應備有合適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㈧ 乙烯-醋酸乙烯的介紹
製作冰箱導管、煤氣管、土建板材、容器和日用品等, 亦可制包裝用薄膜、墊片、醫用器材, 還可用作熱熔膠粘劑、電纜絕緣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