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美國政府什麼時候轉為重工業

美國政府什麼時候轉為重工業

發布時間:2022-07-19 16:28:30

『壹』 美國再工業化的含義

再工業化 是奧巴馬政府上台以來經濟重建的重要內容,是金融危機後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發生重大轉變和重要轉向的標志。長期 去工業化 導致美國經濟上的過度虛擬化、社會上的貧富分化對立、政治上的兩極化和意識形態上的 美國夢 危機,對美國國家實力造成了系統性的損害,給美國國家安全帶來了全局性、結構性的挑戰,威脅到美國在世界上的 領導地位 ,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看待和處理製造業問題,這是奧巴馬政府推動 再工業化 戰略的深層次原因。 再工業化 遠不止是一項經濟戰略,同時還是一項安全戰略,是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調整的具體體現,蘊含著對華戰略沖突的性質和對華貿易保護主義增強的意味。 再工業化 也不僅僅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一種權宜之計,還是一次兼具長遠意義的戰略轉折。問題決定議程。盡管特朗普對 美國霸權邏輯 頗有微詞,也表現出很強的 反全球化 色彩,但特朗普上台後並沒有改變奧巴馬的 再工業化 戰略取向,只是在策略上進行了一些調整。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政府一定會實現美國的 再工業化 目標,是否去做與能否實現是兩回事

『貳』 簡要說明近代美國工業化的歷程

1.獨立戰爭後,美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道路2.南北戰爭後,國內統一穩定的局面保證了社會經濟發展3.兩次工業革命,美國抓住了有利的發展時機4.西進運動,給美國的工業化經濟提供了原料和市場5.吸引移民政策,一來保證勞動力的充足,而來也提供了許多技術 本人愚見,請樓主採納

『叄』 美國在什麼時候完成工業化進程並轉型為工業社會國家

美國的工業化起步晚於英法,但速度較快,因此很快就實現了趕超。美國工業化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七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升級在各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與其他現行工業化國家相似,美國的工業化也是一個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農業、工業內部重工業比重逐步超過輕工業的過程。(二)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和勞動生產率高。美國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通過大力普及和發展教育、尊重知識、引進人才、發明勞動節約型技術、發展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等手段和途徑,努力提高勞動力的專業化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三)產業聚集和區域專業化現象明顯。已實現產業化的美國農業在區域布局上存在明顯的專業化分工。(四)城市化與工業化協調推進。19世紀30年代以後,隨著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也加快了。(五)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發達。東北部地區高效率的資本市場,為其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於西部的農產品因運輸費用的下降而更具有競爭優勢,因此,新英格蘭地區的農業勞動力通過勞動力市場順利流向西部農場和本地的工廠。(六)國外移民多,跨區貿易發達,國內市場大。(七)引進技術,利用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充分利用了其後發優勢,直接引進和利用英國等現行工業化國家的技術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資、發展進出口貿易也是美國實現工業化的基本手段。 (郭發)

『肆』 三次科技革命

1.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6.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7.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斗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也日趨尖銳。

8.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9.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我國能夠緊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將會受制於人。

對策:①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的現代化應該是在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知識化,以信息化、知識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躍式發展。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伍』 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個階段

工業革命的浪潮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蒸汽為動力,首先發生在英國,波及的范圍主要在歐洲和北美,稱為「蒸汽時代」;19世紀70年代以後進入第二階段,電能開始普遍採用,稱為「電氣時代」,其重要成果由歐美波及到世界各地。

工業革命的影響:
(積極)
1. 工業革命浪潮創造了機械環的大生產方式,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使人類極大地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2. 作為工業革命浪潮發源地的西歐,人口增長迅速,並且大量對外移民,改變了原來的人種分布格局。
3. 工廠化生產需要聚集大量勞動力,從而促進了人口的自由流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新興城市不斷涌現。
4. 為適應城市生活的節奏,核心家庭成為城市的主要家庭模式。
5. 西歐資產階級得以最終戰勝封建階級,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制度。
6. 是發達國家大多數人口首先擺脫了貧窮。
7. 有力地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交流。
8. 導致了大眾文化的形成。
9. (局限性、消極因素)
10. 工業生產把工人變成了機器的附庸。
11. 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的條件下,由於供需等矛盾而導致種種經濟危機現象的發生。
12. 掌握先進生產方式的西方工業國家為了開拓市場、獲取原料,壓迫和掠奪殖民地國家,並把人類拖進了規模空前的世界大戰。
13. 工業生產大量消耗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造成資源枯竭,並嚴重破環了自然環境。

『陸』 三次工業革命

1.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含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6.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7.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斗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也日趨尖銳。

8.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9.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我國能夠緊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將會受制於人。

對策:①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的現代化應該是在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知識化,以信息化、知識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躍式發展。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10.「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系

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

『柒』 為何德國和美國工業化為何要大力發展重工業,而英國和日本則是輕工業為主

很簡單,重工業養活的人多(就業),資本投資大(資本流動穩定),靠科技先進可以控制他國市場(比如汽車)。
現在世界的三巨頭,美國——提供世界上近乎所有的科技產品,英國——提供世界上最全面的金融服務,德國——提供世界上80%的機械流水線。根本就沒日本什麼事。
輕工業產品固然好,但是成本和科技含量都過於低廉,太容易被人仿製和超越。日本後期生產的DVD俺們河南農民都能做,俺們這個還能讀盜版碟,他們行么。但是德國的全自動化生產線,別說俺們河南農民,就是俺們中科院都研究不出來。世界上電子、服裝、化妝品····幾乎所有的輕工業品牌都是數不過來的。但是汽車那幾個大品牌,十個手指頭夠了吧,這個就叫托拉斯帝國,壟斷產業,中國的所有汽車品牌全部都是外國注資的,他們可以超控中國多數員工的工薪、福利、保險,甚至他們的決策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產值,這是跟政府談判的資本。前一段海上、深圳要大幅上漲員工工資,美國幾個公司威脅撤出中國市場,政府立馬不敢了。
世界市場,利益不是最重要的,「權利」才是絕對的目的,美國什麼時候缺過錢。你可以不用美國的洗發水、手機,但是沒了汽車,那隻能騎馬了。國產汽車50%零件都是德國造,沒人家那東西根本開不起來。
輕工業是鑲著寶石的權杖,重工業才是戴在頭頂的王冠。

『捌』 美國在什麼時候成為工業國家

在美國,小型企業對工業化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美國獲得獨立以後的許多年裡,主要是個農業國家,工業水平遠遠落後於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才開始進入世界工業強國行列。當時,美國的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型的。這些企業把自己的技術產品推廣到農村鄉鎮,使美國的農業現代化迅速趕上了歐洲、跟世界農業市場建立了直接聯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西方盟國的主要糧食供應基地。與此同時,許多小型企業承擔了軍事工業項目,一些小型企業(例如發動機)迅速發展為大型企業,它們的產品支持了盟國的戰爭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幾乎重復了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角色,不但是世界工業強國之一,而且成為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工業國家。然而,美國內陸地區的工業化程度仍然很低,跟沿海地區的差距簡直是天地之別。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國政府一方面開始了發展內陸經濟的一系列國家措施,例如通過高速公路把內陸和沿海直接聯系起來,同時,採取了優惠措施,大力鼓勵內陸當地的小型企業發展,將許多國家科研和生產項目通過政府合同交給當地小型企業完成。到了1970年代,這些小型企業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使內陸地區的農村鄉鎮的現代化水平基本上跟沿海城市取齊,甚至在環境保護等方面比沿海地區做得還好。到了1970年代後期,美國全國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所謂「後工業化」時代。

美國的今天的繁榮與強大,或者說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完全是得益於它的制度。這種制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和避免了因領導人的失誤對國家造成的損害,最大程度的保障和落實了每個公民充分享有的公民權利,使他們敢想敢言,使他們真正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對這個國家充滿感激之情,並認為這個國家值得他們去捍衛。

這種制度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國的精英和傑出人才為其服務。比如,愛因斯坦本來是德國科學家,可是,因為他祖國的納粹政治迫害,被迫來到了美國,結果成了「美國科學家」。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晶元的生產商,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葛羅夫就是從匈牙利逃到美國的猶太人。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許多為美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恰恰都不是美國人。有了龐大的人才,還怕成就不了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嗎?

吸引全世界各行各業人才為美國服務的正是它的民主制度和不拘一格降人才和鼓勵創新的體制,同時從法律上保障人民思想自由,百家爭鳴。不像某些國家那樣,壓制言論思想自由,用統治者的一種思想來禁錮人民,這樣只能使一個國家和社會窒息,喪失掉創新的動力,就象晚清時期的中國一樣。
美國領世界之先的原因是什麼?換一個角度,美國稱霸世界的資本或說財產是什麼?我看到一種提法,任何社會都由三方面構成,就是hard ware(硬體)、software(軟體)和people ware(人)。我的理解是,「國家硬體 」主要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物質層面的設施、裝備、技術條件等;「國家軟體」主要指國家一切領域的規則系統、運行機制;而people ware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和文明素質。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也就是一個社會的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曾經談到:「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環境、法制和民情,」「按貢獻對它們分級…… 自然環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自然環境是一種物質資本,法制是一種社會資本,民情則是人力資本。托克維爾說:「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墨西哥照搬美國憲法,並未使墨西哥富強,原因就在於「缺乏民主的民情」。

『玖』 美國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政治條件

內戰後美國政治的統一和穩定、聯邦政府的政治、經濟改革,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在經濟領域的繼續深入,是工業資產階級按照本階級面貌改造社會的體現。1861—1865年美國內戰徹底埋葬了腐朽落後的種植園奴隸制,解放了生產力,為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內迅猛發展創造了條件。通過內戰和「重建」摧毀了奴隸主的經濟、政治勢力,消除了南北對峙,鞏固了統一,使美國出現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局面。內戰後一百多年間在美國本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和嚴重的政治動盪,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所沒有的,它為美國的工業化創造了一個安定的政治環境。
內戰後美國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了適應經濟上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向壟斷的過渡,資產階級對國家機器和政治體制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和調整。首先,美國的兩黨制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內戰後由於南部資本主義的發展,民主黨的性質也向資產階級轉化,隨著壟斷制的形成,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差別日益縮小,它們都成為壟斷資產階級得心應手的工具。19世紀末,民主黨為改變內戰後的劣勢地位、偷梁換柱地接過了「人民黨」的綱領,放棄了「州權主義」和「放任政策」,樹立了「改革黨」的形象。而共和黨代表東北部大財閥的利益,成為新的放任政策的奉行者。「保守的」共和黨和「改革的」民主黨的相互攻擊和交替上台,吸引了廣大不滿的群眾,阻止了第三黨的壯大,鞏固了兩大政黨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它標志著美國兩黨制度的完善,說明資產階級調節社會階級矛盾的手段更加成熟,斗爭策略更加靈活和富於彈性。
其次,美國聯邦政府實行了文官制的改革。從19世紀20年代傑克遜開創了「政黨分贓制」以來,文官隊伍素質差,更動頻繁,行政效率低下。任人唯親、拉幫結派、營私舞弊、貪污腐化之風盛行。伴隨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的科學化和高效率,廣大人民群眾反對政府腐敗的斗爭也日益高漲。1883年1月國會通過了《彭德爾頓法》,對文官的錄用確立了」公開競爭考試、擇優錄取「的原則,從此「功績制」取代了「分贓制」。聯邦政府通過考試錄用的職位,1883年佔全部文官的10.5%,1903佔51%,1930年達75%。美國文官制度的改革促進了文官隊伍的職業化、知識化和專業化,提高了政府機構的科學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從而適應了美國由半農業半工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的轉變。
聯邦政府在政治改革的同時,還實行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措施: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以抵卸英國和歐洲商品的競爭;敷設四通八達的鐵路和公路,推動西部邊疆的開發和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改革金融和貨幣制度 ,提高國內和國際信用;鼓勵移民和引進外資,積極扶持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重視科學技術和智力開發,大力改革教育,為工業化培育各方面、各層次的人才。美國聯邦政府的政治、經濟改革使政治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協調了社會結構的各個環節,為美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的起飛創造了前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交戰國對軍用物資的大量需求和他們在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削弱,為美國擴大商品和資本輸出提供了絕妙的機會。1913—1929年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美國由佔11%上升到14%,而英國則由佔15%降到13%,美國進居世界貿易的首位。1914—1929年美國的對外資本輸出也由35億美元增長到172億美元。戰後美國由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1929年它掌握了全世界黃金儲備的一半,世界金融中心也由英國轉移到美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終於取代英國奪得了世界霸權。

『拾』 美國的經濟體制是什麼,是什麼決定了這樣的經濟體制

美國的經濟體制
美國經濟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以自主經營的自由企業為主體,同時輔以國家宏觀調控。

是什麼決定了這樣的經濟體制
美國的宏觀經濟形勢總是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相對地講美國的基本經濟體制是比較穩定的。
具體地分析美國經濟,我們在給一國的經濟形勢下定義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該種經濟的所有制形式、決策機制、資源配置機制、政府的經濟職能、收入分配形式和規律。以中國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例,該種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所有制形式,按勞分配的經濟形式,生產完全由政府的計劃來決定的。相反的,美國經濟體制則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就美國的企業來講,依據產權機制分為三類。
一是業余制,就是相當於個體戶、個體經濟的形式。企業由個人所有,對企業的運營負全責。這是美國最主要的企業形式佔了企業數量的70%,但是其營業額只佔了6%。
二是合作制企業,企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合夥人擁有,共同投資,共同承擔風險,其形式有律師事務所等。該種企業是無限責任制,也就是對於企業的債務負有無限責任。
三是公司形式,雖然數量並不大,但是其規模大,營業額佔了其中的絕大部分。這些公司有一套非常明確的公司法所規定,每個公司的產權都是相當明確的。

美國經濟體制的核心
自由競爭的市場導向,加政府調控,調控主要是貨幣調控

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是怎樣的?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過程中,美國工業革命的開始與法國幾乎是同步的,但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法國,原因是美國發展工業的條件比法國優越.美國有哪些優越條件呢?

一、 國土遼闊,資源豐富美國獨立後,與其它國家的資產階級政權一樣,很快就走上了對外瘋狂擴張領土的道路,以適應發展資本主義和擴大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的需要.幾十年的擴張使美國領土從原來的205萬平方公里擴大到777平方公里,從大西洋沿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佔了北美大陸的一半.這么廣闊的領土為美國帶來了什麼?——礦產、水利、森林等豐富的資源、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漫長的海岸線和優良的港口.這些都是美國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的深厚基礎.

二、 經濟布局合理,市場聯系緊密 擴張的西部廣大領土並未被拋荒,接踵而至的是美國著名的西進運動.大量人口移居西部、開荒、修路、造橋、繁衍生息、發展資本主義……在此過程中,美國人依據自然條件,因地制宜,逐漸形成了美國經濟的專業化布局:東北部是傳統的工業區,南部是棉花、甘蔗經濟種植園區,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是產量為主的農業區,有小麥王國、牧牛王國、棉花王國、葡萄園區.這些專業化的經濟區域彼此都需要補結,需要加強商品交流.這使各地區之間的貿易額成倍增長,甚至成十倍增長.這種相互依存的市場對美國工業化的影響非常大,是其它國家難以比擬的:一方面,為美國工業生產提供了綿綿不絕的市場動力和豐富的原料,另一方面,也使美國的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領先於英法:1807年富爾敦輪船的問世使交通運輸工具的革新首先在美國突破,1860年美國輪船總噸位達五百三十五萬四千噸,居世界第一位;1860年美國鐵路線達四萬八千公里,也居世界第一位.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更加密切了美國各地之間的聯系.而一旦聯系加強,美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速度就像一匹黑馬賓士了.

三、 開放的大陸,移民的國家年輕的美國非常缺乏勞動力也非常需要勞動力,就以開放的姿態大量接納外來移民.移民不僅帶來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從長遠看,西進運動和大量吸收外來移民,在相當程度上培養和發展了美利堅民族的進取創新精神和開朗開放性格.從生物學角度說,來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彼此的血緣相隔遙遠,極利於優生優育、推動美國人口向高素質進化.

閱讀全文

與美國政府什麼時候轉為重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上的標志w代表什麼 瀏覽:7
深圳工業交換機有什麼用 瀏覽:804
燃氣工業雜志有哪些 瀏覽:362
現代制葯工業的特點是什麼 瀏覽:86
賓士進口車一般多久到 瀏覽:718
寶馬原廠香熏多久換一次 瀏覽:810
汽車電路涉水後如何處理 瀏覽:946
寶馬服裝價格怎麼查 瀏覽:66
汽車abs燈亮怎麼回事 瀏覽:160
臨泉汽車總站在哪裡 瀏覽:199
賓士gle座椅通風振動怎麼辦 瀏覽:34
土耳其有哪些汽車 瀏覽:852
汽車感測器癢是怎麼清洗 瀏覽:224
民族工業怎麼樣才能強大 瀏覽:483
賓士b200動感型怎麼樣 瀏覽:308
寶馬5系模塊在哪個位置 瀏覽:145
汽車空間如何布置 瀏覽:400
工業企業成品如何控制 瀏覽:142
奧迪a4水溫高報警和什麼有關系 瀏覽:88
奧迪rsq8和s8哪個好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