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發展現代工業的同時做好對歷史文化的保護
國務院最近下發的《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意味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始進入政府和社會關注的視野。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被大家所忽視的。多年來,我國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很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由於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上世紀50年代以後,全國許多城市開始新的建設,由於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造成了對歷史古城的摧殘。上世紀80年代以後,掀起了新的建設高潮,許多大中城市舊城區內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而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傳統文化與落後文化、舊文化的混淆,直接導致了人們對於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在一些人看來,要更新,就要破「舊」立「新」,就要「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干」。而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很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的風貌。這不但使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一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而且,長此以往更會帶來一個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悠久的文化,是承載於千年文化遺產,例如風俗、習慣、傳統表演藝術、古遺址、古建築等之上的。以建築為例,現代建築以鋼筋水泥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較差,而中國古代多以木質建築為主,它的建造結構使它具有更強的抗震作用。這一建築風格背後,蘊含的是中國「以柔克剛」的傳統文化理念。例如,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再如,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上海市虹口區霍山路的老屋和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這個地方得到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時,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
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
2. 南昌新開的東湖意庫又是工業舊址改造,這是打造城市IP的一貫套路么
每個時代都在城市的建設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使城市成為一個民族的記憶載體,比如東湖意庫的前身是原江西外貿儲運公司的老舊工業廠房,曾為江西外貿進出口事業做出歷史性貢獻,具有了工業時代特色,推倒重建太浪費,進行原址改造再合適不過了。城市現代化不僅僅意味著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生態環境,更要求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東湖意庫項目也正是看到了文化競爭力的長遠影響和作用,既創造性地保留了原有建築的工業風,又注入了未來都市的功能,賦予工業遺存更多新的活力,打造了屬於南昌這座城市的特色IP,在城市化進程中,這種做法還是值得推崇的。我的回答您是否明白?不明白的話,歡迎隨時提問
3. 關於「工業遺產景觀改造設計」選題論文方向
例子:
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IBA Emscher Park)
20世紀末魯爾區向科技產業、服務業的轉型令世人矚目。這個轉型與致力於改造魯爾北部廢棄工業區的「埃姆舍公園」規劃項目密不可分。從1989年開始,魯爾區北部萊茵河支流的埃姆舍河流域上,自東部城市貝格卡門(Bergkamen)向西至杜伊斯堡(Duisburg)總面積達800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被連成一片,總共涉及17個中小城市以及2個地方行政區的250萬人口。承擔整體規劃任務的是一個大型的規劃組織——國際建築展(IBA-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此工程被稱為「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IBA Emscher Park)。埃姆舍公園國際建築展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利用經濟轉型方式促進經濟增長為中心,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維護生態環境平衡為目標,在1989-1999年的10年間針對六大工作主題共進行了120個改造及建設項目,投資總額高達40億馬克,其中2/3為公共投資(除當地政府投資外還包括了來自歐盟的公共性資金),1/3為私人投資。
六大工作主題分別為:埃姆舍公園。對20世紀20年代就已¾形成的七個地方性綠化區進行恢復,保護鄉土植被,重建生態廊道,統一整體規劃,形成了300平方公里完整的綠色景觀系統。
對埃姆舍河水系350公里干支流開放式污水收集網進行生態改造,分散式污水凈化、科學生態的雨洪管理恢復了埃姆舍河流域優美醉人的河流景觀。
在舊工業區上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開創服務業基地及高技術科研中心,發展「綠色經濟」,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符合現代生存理念的「花園式工廠」。
充分發掘和利用工業文化,保留並適當改造工業遺存建築,賦予它們新功能,為工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通過對工業化時期的住房改造以及在老工業區內現代化新型住宅區的興建,達到在密集城市區域享受田園式生活的目的。
注重各部門及社會團體之間的溝通,發揮全社會的創造精神和共同協作精神,許多居民參與到項目的運作中,為舊廠區改造獻計獻策,共同改善生活環境,並增加了青少年職業教育崗位,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失業問題。
(連接里有其他例子,偶點開殺毒軟體沒提示有病毒,嘻嘻)
4. 如何營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創意產業園區景觀
創意產業園區的景觀逐漸成為城市的新風貌,彰顯城市的獨特個性。如何營造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創意產業園區景觀成為了景觀設計的時尚課題。
一.緒論
(一)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
1.創意產業園區的發展背景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文化成為了國力的象徵。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不僅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更成為了國家經濟競爭力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前景,正在成為21世紀全球最具商業價值和文化內涵的朝陽產業。中國是個泱泱大國,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資源人才優勢明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條件得天獨厚。
2.創意產業園區聚集誕生的方向
隨著文化的發展,工業不再是國力的象徵。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在客觀上為創意產業園區的出現提供了先決條件.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工業發展逐漸轉移到其他勞動力低廉的地區,轉移出城市中心區域。隨著工業化發展的郊區化,使城市中產生一系列的工業遺棄廠房,工業化發展的老廠房隨著城市發展進程逐漸失去生命力,如何讓這些廠房再現生機呢?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使這些工業老廠房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利用工業資源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已經成為當下主流。
目前國內每座城市都有不少幾十年至近百年的舊建築,其中一些廢棄的倉庫、廠房等有待改造、開發和重新利用。因此.舊廠房改造作為城市產業轉移的結果,將繼續成為創意產業集聚區誕生的主要方向。
(二)研究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目的與意義
保護老建築、改造老建築的思路已經運用到了各個景觀規劃的設計領域當中。創意產業文化區多是由舊廠房轉變而來.所以創意產業園區的景觀規劃設計是帶有創意行為的景觀規劃設計.是建築群體風格、單體建築、室內外環境.節點空間等景觀的可識別性創造。
創意產業園區必須加強景觀的規劃與管理,才能使城市景觀能延續城市文脈、塑造城市獨有的景觀特色。
(三)研究目標.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研究目標
尋找適合國內歷史文化,能延續歷史文脈、城市獨特風貌及地方特色又不失時尚活力、自然生態,而且能藝術地體現人文文化的創意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
2.擬解決關鍵問題
借鑒國際、國內利用廢棄工業建築及市政建築改造為公共藝術中心的成功經驗.把建設定位於對於工業遺產的改造與再利用。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中風格的選擇:現代主義風格與後現代主義風格(歷史傳承、自然生態與時尚人文藝術三要素的和諧交融)。
二、現代主義景觀設計的普遍性分析
(一)現代主義景觀設計語言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呈現
現代主義風格的興起是現代設計史上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設計活動之一,它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傳播,其風潮幾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響下.又產生出許許多多新的設計風格和流派。
現代主義風格除了在藝術和裝飾等方面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也表現出明顯的盛行。景觀設計中,構圖上強烈、簡潔的線條i用流動的線型或形體產生活潑與明快的空間;採用相互沖突、無關序列疊置與解構的布局方式,變形扭曲、誇張、自相矛盾的造型形式;濃烈刺目的色彩關系都在景觀設計中被淋漓盡致地運用。
(二)分析現代主義風格景觀設計普遍性
存在的問題
1.美學價值的單一性
美,實際上可以成為理念.其意思就是.美本身應該理解為理念.而且應該理解為一種確定形式的理念,即為理想。人們對件事物美的感受.其實就是人們視覺、心靈、或知解力感到快樂.情感受到了激發或得到了共鳴,從而引發了一 種愉悅。
現代主義風格體系在景觀設計中.主要通過簡潔構圖、明快開敞的空間、誇張的形式與濃烈刺目的色彩未實現。設計實踐中照搬西方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卻只追隨到西方現代主義風格流派、主義、手法的表皮。使景觀的設計脫離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忽略了中外文化甚至各個城市文化體系的差異。我們的設計丟棄了很多寶貴的東西.對傳統與歷史遺留下的寶貴實用的精華,棄之一邊。
原來的城市地域特有的景觀風貌退化.符合地方城市特色的景觀消失殆盡,地方文化與歷史的痕跡也毫無保留,公園、小區、集中廣場綠地景觀在各個城市中不盡相同,美學價值單一。
人們的知解力隨著生活與時間的沉澱逐步成長,情感的共鳴也是對有歷史根基、文化氛圍的東西會持之以恆。由於現代主義風格的景觀設計作品缺乏歷史文化的根基,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於是與人們心靈的共鳴缺乏了持久性,無立足根基。
2.易於仿製 贗品泛濫
人類的文化具有不可逆轉的傳承性與延續性.景觀的文化也不例外。如果忽視文化的延續性.將造成文化的斷層,景觀也將失去歷史記憶,城市也將失去靈魂。當前追求新、奇、特、沖擊力的現代主義風格與傳統文化的沖突不絕於耳。可十自的是上至決策者,下至青年學生都是其吹捧者與崇拜者。作品絡繹不絕,層出不窮.且都是未經過深入思考創作的仿製與抄襲。
現代主義風格的景觀規劃設計構成要素相似,同是追求現代簡約、視覺沖擊、解構主義.通過色彩、線條、塊面並運用抽象的形式表達設計.大同小異。由於現代簡約、視覺j中擊等不是本土文化的延續,設計師也對其理解不夠深刻.一味模仿抄襲,造成一時間類似的作品泛濫,無創新無精品,贗品無數。
三、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本質:後現代主義風格
(一)後現代主義風格在景觀設計中的特點後現代主義的概念至今沒有個確切的定義,這是由後現代主義的多元性和復雜性決定的。後現代主義對當代人的精神沖擊是全方位的.在思維理論層面上可以肯定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否定精神和異質多樣的文化意向,後現代主義將現代主義的觀念重新予以選擇與評估,使其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可以重新發展。它在中國的景觀設計中主要表現有四個方面:
1.強調歷史文化
後現代主義風格景觀設計強調設計的歷史文化性。在景觀設計的細部元素中,運用眾多的隱喻性的視覺符號,強調歷史文化。用裝飾性或是簡約的手法突出視覺的象徵作用。同時,景觀設計手法有了新的拓展,運用具有中國傳統的光、影.與建築構建起構成空間.賦予了空間歷史文化傳承的新概念。
2.強調新舊融合、兼收並蓄
後現代主義風格景觀設計並不是簡單的恢復歷史痕跡歷史風貌,而是把眼光投向被現代主義風格擯棄的歷史建築中。承認歷史的延續性,有意識有目的地吸收傳統建築中具有代表性及意義的元素,對歷史風格採取混合、拼接、分離、變形.簡化、重組、解構等方式方法,重組歷史。並運用新的材料、新的施工方式和新的構造組成方法來整合歷史與現代.達到一種折衷的後現代,形成一種新的形式語言與設計理念。
3.強調人文藝術
後現代主義風格景觀設計強調具有傳統元素存在的人文藝術風格。它完全拋棄了現代主義風格的嚴肅與幾何,往往運用藝術的隱喻性,充滿了大量的藝術裝飾細節.可以製造出一種含糊不清、令人迷惑的情緒。強調人文、藝術與空間的聯系,使用詼諧的色彩續演藝術與景觀。
4.強化設計手法的不明確性
後現代主義風格景觀設計運用分裂、解析、重組的手法.打破和分解了既存的傳統形式、空間分隔的意向格局和模式,傳承並保留了傳統元素解構後的形式。同時導致設計手法在定程度上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將現代主義設計中理性、冷漠的形式反叛為一種在設計細節上採用調侃手段.以強調非理性因素,從而達到景觀設計中的輕松、舒適與寬容的氛圍。
(二)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與功能使用要求的關系
創意產業可分五大類研發設計創意(包括信息服務業、軟體業、工業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創意(室內設計、工程技術與城市規劃)、文化傳媒創意(動漫、電影、音像、網游)、咨詢策劃創意(咨詢策劃、會議及展覽服務)和時尚消費創意(時尚設計、旅遊業)。園區的景觀設計需要滿足使用者的使用功能以及經濟化等復合功能。滿足建築空間的分隔作用,滿足便捷的可達性.並設置公共活動交流空間.公共商業空間,公共藝術表演空間.藝術交換交流空間等。
(三)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與精神審美要求的關系
創意產業的定義實際上很寬泛.英國創意產業專責小組曾對創意產業下過一個定義:「源於個人創造力與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並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
創意產業園區是文化與經濟、藝術與技術、人文與科學、形而上與形而下的沖突、較量、碰撞與融合。其實.無論科學技術的創意,還是文學藝術的創意,在創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
也正因為創意產業的文化藝術特性.創意產業園區在景觀設計上需要考慮當代創意產業人員,特別是年輕設計師的精神審美需求.包括審美格調、品位的前瞻性,使用的舒適程度。
(四)創意產業園區景觀演繹後現代主義風格
創意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演繹著後現代主義的風格,運用了隱喻性的設計手法將歷史傳承、自然生態與時尚人文藝術和諧交融的景觀設計。
1 創意產業園區中的歷史傳承
大部分的創意產業園區是由工業廠房改造而成,在其景觀設計中,傳承了歷史文化的痕跡,對園區進行改造,保留工業廠房的痕跡並融入城市歷史文化的記憶。
789創意產業園區位於北京,前身是前民主德國援助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建築設計保留了原來包豪斯風格設計,並以斑駁的紅磚瓦牆加以修飾,使錨落有致的工業廠房保留了廠房大空間的輪廓,又加入了北京歷史建築的京味,承載著北京的歷史.情感、傳統。縱橫交錯的管道,牆壁上各個時代的標語都得以保留.使得整個空間充滿了工業時代的歷史痕跡。
深色石材肌理的牆體,與不規則的牆體走勢,運用隱喻性的視覺符號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又不乏創意的設計。環境景觀空間中,厚重的石磨盤,經過歲月的滌盪,無聲地喚起我們塵封的回憶與感動。那是因為工匠的刀斧雕琢,每個弧度都經過了千錘百煉.才能達到如此的至臻完美。磨盤與簡潔的草坪呼應,石材與鋼材玻璃的呼應相映成趣,是歷史與現實,工業與藝術的完美融合。
園區在景觀細部上認真細致地推敲.將北京歷史文化用隱喻的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保留原無線電廠縱橫交錯的電線網路等城市工業化時代的代表作,加上保留露天的水管並給予其北京古城的痕跡。工業的遺存與城市悠久人文歷史文化的融合,在設計師手中,歷史的碎片重新拼裝後,煥然一新。
2.創意產業園區中的自然生態
工業建築比較堅固.空間的可塑性強.容易被再改造和利用,這正是工業遺產的價值之一.也是城市資源再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自然生態在創意產業全區中.就是資源的再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老的磚、老的鋼架是歷史、是記憶,也是景觀設計的原材料。合理有效地利用場地內的原材料進行解構與重組,就是一種對自然對基地的保護,是一種隱喻的生態設計手法的再現。在工業遺產的再利用中.保持建築原有肌理、在景觀設計中用原有資源再現歷史是創意產業園在建設中堅守的原則。
改造廠區後遺留的磚頭瓦礫可聚集到一起,以某種方式重新組織起來。在嚴謹的建築風格中.線條的補充和對比柔化了視覺,材料本身也不斷地被賦予意義和價值,營造了舒適包容、詼諧溫暖、低調樸素的場所。
嚴謹的建築風格,讓整個院落呈現出了一種寂靜.嚴肅的美在視覺和感覺上嚴絲合縫,而產生的美感壓力是一種震撼。沒有過多的修飾,設計中的景觀元素都是建築的延續.但在簡約中卻有一種一劍封喉的准確與痛快。
找不到多餘的元素,藝術區內原有的瓦罐被用來種植荷花。未經修飾的水泥與白灰牆體,原始的水泥地面。一種凈化的形式,是一種簡單的形象和符號,也是一種自然生態,對園區中原有材料的可持續發展利用。
上海濱江楊浦段,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上海濱江產業園區,前身就是上海傳統工業的重鎮。經過設計,原本斑駁滄桑的工業老廠房,已經被營造成了一個創意產業園區。
利用原來電子產業工廠的鋼鐵構架,自然透水的青磚材料、木板,既有了質感對比,也十分生態。鋼架其實是老廠里的老鋼架,經過了重新組裝,成為個富有歷史底蘊.有韻味的景觀元素。
地板也是由粗糙的,八九十年代的老地板重新修飾與重組,富有藝術感的組合方式與老材料的利用與選擇,呈現出那個年代的生態自然環境與當下的時尚藝術文化。
保護廠區內的原有植物.重新種植植物.但位置不變.並讓工業元素重獲生命,在工業元素與自然元素的交織融合中呈現一個自然樸素、舒適宜人的生態室外環境景觀。
3.創意產業園區 時尚人文藝術
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具備了傳統文化的潛質.我們的思維方式不同於西方人。我們在理性的方面不如西方.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叫意象思維,這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在今天這個年代,作為今下的人就要創造今天的藝術.這才是我們對待傳統的態度。我國的時尚人文藝術必然要有中國的特點與風格。比如紐約的當代人文藝術,不再是歐洲的翻版,雖然來自歐洲卻不再一味模擬。中國有自己的文化,每個城市也有每個城市的文化.比如人文藝術在做文革的題材.人文藝術在做江南水鄉題材等等。
人文藝術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歷史傳統是一種延續性的發展。而創意產業園區內人文藝術的情況則十分有趣。工業遺跡的歷史傳統文化經歷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了創意產業園區人文藝術的獨特個性。
將一種文化加上先前的文化.並不是將其覆蓋,而是兩種文化的和諧並存。創意產業園區內的工業遺跡與創意產業時尚藝術的結合是種非同尋常的轉變。
由上海汽車制動器廠的舊工業廠房改造而成的8號橋不但因其特有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底蘊.更因其匯集了與創意相關的各行各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文化時尚聚集地。經過改造.原先那些厚重的磚牆、林立的管道、班駁的地面被保留了下來,使得整個空間充滿了工業文明時代的滄桑韻味。
經過精心改造.所有建築都呈現出一種別致、全新的面貌。 號樓的外立面使用了許多青磚,展現出一種厚重傳統感;七號樓則使用立體的金屬絲網來傳遞一種輕快活潑的藝術感j二號樓表面呈格狀.鑲嵌大小不一的玻璃窗暗示精彩多元的生活方式,傳遞前衛時尚的藝術品位。人文藝術,必須能夠表現這個項目或者地點的特點.並且與使用者形成某種溝通。創意產業園區的公共空間都有一定的用途。比如用來滿足使用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需求,建築其實也是為了相應的目的。我們需要把公共空間、建築和功能結合到一起。如果沒有公共人文藝術.這種結合是很難實現的。產業園區內的商業要躲在時尚藝術的背後。
8號橋在設計中對於公共空間給予了特別的關注。時尚藝術化的logo,傳承樸素的木質地板,傳遞人文文化雅緻的竹子,多種元素融合統一,為這個創意的社區創造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和機會。
青磚、金屬絲網、格狀玻璃窗……8號橋集中體現了時尚、歷史、人文藝術和經濟價值.並運用新的設計和模式改造,為歷史的留存注入時尚、創意的元素。不同材質的變換對比.在形式組織上卻統和諧、詼諧戲劇、低調奢華,將時尚環境景觀的文化藝術完好地詮釋.使保留的舊廠房成為現代城市景觀的新景象。
最前衛,最國際化,最中國化的時尚人文藝術就成為了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宗旨與目標。
4.小結
創意產業園區的景觀設計基本是工業遺產的改造.形成了城市新空間、新景觀。設計中盡量保留其歷史痕跡與歷史的骨架,合理地利用建築改造後余留的材料營造景觀.在歷史的骨架下賦予空間當代時尚的人文藝術韻味,使園區重新煥發一種迷人的魅力。使有歷史年代的廠房與空間景觀.在修復之後繼續維持或生長出新的生命活力.成為一個活在當下的藝術品。也讓城市,轉變成一個充滿活力、魅力與歷史文化底蘊的時尚都市。
四、總結
國內的創意產業園區幾乎都是利用原有的工業廠房改造而來的,不少創意園區因為獨特的文化藝術氛圍成為城市的新景觀。雖然很多世界著名的創意中心也來自舊廠房,但它們被選擇的理由是低廉的房租而並非感受與認識到這種工業遺跡文化的可造。國內的創意產業園景觀設計,其實是從事工業建築的保護再生,讓城市的記憶再生。對園區內的垃圾清除.整潔環境,將工業文明的歷史傳承,同時對材料選擇自然生態,保護園區內原有的植物材料.加之當下時尚的人文藝術元素,使原來飽經滄桑的工業老廠房被營造成了十分前衛的露天聚會中庭、創意書店、學術交流會所等現代辦公、創意場所。在舊工業文明遺跡上.將培育出新的創意產業之花。
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的後現代主義風格:這個景觀的設計風格是前衛的也是傳統的。所追求的也是一種後現代主義藝術, 種中國風, 種通過和諧交融,在表現上沒有任何中國的形式與符號,實際上卻很有中國味道的風格。這種設計豐富有趣味,來自於對時尚的剖析與把握,來自於對傳統文化的思索與理解,來自於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同時來自於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保護。
5. 如何開展工業遺產旅遊
1、三個詞語的關系
「工業遺跡」、「工業文化」和「工業旅遊」
工業遺跡是載體;工業文化是靈魂;工業旅遊是手段
2、工業旅遊在整個「旅遊產品」中的地位
工業旅遊是傳統旅遊產品的有利補充。工業旅遊是伴隨著人們對於旅遊資源的拓展而產生的一種旅遊新概念和產品新形式。這種旅遊方式主要包括對工業遺跡的參觀、對工業場所的參觀、對工業產品生產過程的參觀、對工業文化和文明的體驗和感悟等。通過開展工業旅遊,能夠促進傳統工業城市的產業轉型升級,對工業遺產有效保護、對工業文化進一步發揚、對工業企業品牌進一步提升,工業被重新賦予旅遊價值,實現綠色發展。
3、工業旅遊開展的「最大問題」或者說難點
1),社會意識不強。從社會層面看,對工業遺跡的保護意識、工業旅遊的開展意識都不強,導致在整個旅遊行業中,工業旅遊的價值凸顯「微乎其微」。
2),企業不懂旅遊。工業企業的決策層往往不重視旅遊,因為與企業主流產品創造的價值相比,工業旅遊直接創收甚微,也「不懂旅遊」,對旅遊市場的規律性把握、工業元素如何變身旅遊產品、工業生產與旅遊開發如何合理協作等,思路都不夠清晰。
3),產品缺乏創新。不少設置工業旅遊項目的企業,就是打開大門,開設一條參觀線路,遊客走馬觀花後走人。這樣既不能挖掘工業文化內涵,也無法撬動遊客消費和藉助工業旅遊開展為我們「打廣告」。
4),渠道商興趣不濃。旅遊產品要推向市場,在前期階段,很大程度依賴旅行社推動。然而,工業旅遊點很少與旅行社合作。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工業旅遊產品太分散,旅遊產品建設尚未完善等。而最關鍵的是,工業旅遊對於很多企業來說,只是「副業」或「兼職」,不管是門票收入還是購物消費,讓利給旅行社的空間都不大,旅行社缺乏推介工業游產品的動力。
6.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出爐
《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動計劃(2021-2025年)》日前出台,《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聚焦城市建成區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不搞大拆大建。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10000戶申請式退租和6000戶修繕任務,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力爭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基本完成134個在途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30000戶改造任務。
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一萬戶申請式退租
《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聚焦城市建成區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不搞大拆大建,除城鎮棚戶區改造外,原則上不包括房屋徵收、土地徵收、土地儲備、房地產一級開發等項目。城市更新行動與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進行有效銜接,規劃利用好疏解騰退的空間資源。
《行動計劃》包含六大項目類型。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方面,堅持「保障對保障」原則,推動老城平房區保護更新,恢復傳統四合院基本格局。持續推進平房(院落)申請式退租,拆除違法建設,合理高效利用騰退房屋,完善配套功能,改善居住環境。實施保護性修繕和恢復性修建,打造「共生院」,探索多元化人居環境改善路徑,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區平房(院落)10000戶申請式退租和6000戶修繕任務。
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按照自上而下下達任務和自下而上申報項目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可根據居民意願利用小區現狀合法房屋和公共空間補充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利用空閑地、拆違騰退用地及地下空間等建設便民服務設施。重點做好核心區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有序推進既有多層住宅樓加裝電梯。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力爭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億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重點推進本市500萬平方米抗震節能綜合改造任務、3100萬平方米節能改造任務及群眾改造意願強烈的改造項目,配合做好6000萬平方米中央單位在京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到2025年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
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方面,對危舊樓房和簡易樓進行摸底調查,建立台賬,分類制定改造方案。對符合規劃要求的危舊樓房,允許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方式進行改造,具備條件的適當增加建築規模,配齊廚衛設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間、騰退空間和閑置空間補建配套設施。對不符合規劃要求、位於重點地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簡易樓,鼓勵居民騰退外遷,改善居住條件。危舊樓房、簡易樓要通過改建、騰退改造引入規范化、市場化物業管理機制。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實施100萬平方米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改造。
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改造升級方面,鼓勵老舊樓宇改造升級,滿足科技創新、金融管理、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提升建築設計水平和建築性能,致力打造安全、智能、綠色的智慧樓宇。深入挖掘存量閑置老舊樓宇,鼓勵將其改造為城市運行服務保障人員宿舍和公寓,促進職住平衡。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重點推動500萬平方米左右低效老舊樓宇改造升級,完成22個傳統商圈改造升級。
到2025年完成30000戶城鎮棚改任務
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和老舊廠房更新改造方面,積極支持既有低效產業園區更新,利用騰退空間建設產業協同創新平台,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產業園區規劃使用性質正負面清單制度,疏解非首都功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充分挖掘工業遺存的歷史文化和時代價值,完善工業遺存改造利用政策,引導利用老舊廠房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業態,補充區域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遊、文娛、康養等新型服務消費載體。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有序推進700處老舊廠房更新改造、低效產業園區「騰籠換鳥」。
城鎮棚戶區改造方面,以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實現在途項目逐步銷賬。嚴控改造范圍、標准和成本,新啟動一批群眾改造意願強烈的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充分利用棚改專項債,研究資金統籌平衡機制,推進項目分期供地,實現滾動開發。統籌安排安置房建設時序,將水、電、氣、熱等市政基礎設施與安置房同步規劃建設,確保被拆遷人員按期得到安置。目標任務為,到2025年,基本完成134個在途城鎮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30000戶改造任務。
制定各街區更新計劃 制定站城融合城市更新專項計劃
《行動計劃》還列出了項目實施路徑,包括以街區為單元統籌城市更新,制定各街區更新計劃。統籌推進街區內平房(院落)、老舊小區、老舊樓宇、老舊廠房等更新改造,促進生活空間改善提升、生產空間提質增效。加強街區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推動街區整體更新。
同時,以軌道交通站城融合方式推進城市更新。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及場站用地綜合利用,實現軌道交通特別是市郊鐵路建設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通過軌道交通場站一體化建設,帶動周邊存量資源提質增效。制定站城融合城市更新專項計劃,結合軌道交通、市郊鐵路重點項目,建設軌道微中心,促進場站與周邊商業、辦公、居住等功能融合,補充公共服務設施,創造更優質的開放空間,增加地區活力,提升城市品質。
此外,統籌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與周邊地區城市更新,結合城市重點公共設施建設,梳理周邊地區功能及配套設施短板,研究提出更新改造范圍和內容。結合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周邊地區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老舊廠房與低效產業園區提質增效,促進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品質提升。
研究制定成立市、區城市更新平台公司 設立城市更新產業基金
城市更新行動政策清單同時出台,22項政策均明確了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綜合類政策包括制定完善老舊廠房、低效產業園區產業引導、激勵等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傳統商圈改造促進商業消費升級和加快形成新業態、新消費模式的相關支持政策,制定完善利用城市更新改造空間開展經營性活動的經營許可審批措施,研究在商務區、科技園區、產業園區以及交通樞紐等周邊區域,推進非居住建築改建租賃型職工宿舍、公寓相關政策等。
規劃類政策包括,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以規劃街區為基本單元,梳理地區資源和存在問題,明確街區單元更新任務,整體策劃街區更新規劃綜合實施方案,研究制定城鄉建設用地功能混合相關政策,鼓勵地下空間多用途復合利用,以軌道交通場站周邊為重點,梳理存量資源,研究制定城市更新項目整合捆綁實施規則和路徑等政策,探索軌道交通場站一體化改造建設等。
建設管理類政策包括研究制定直管公房申請式換租政策,研究制定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配套政策,編制「十四五」時期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規劃等。資金類政策包括,出台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引入社會資本的指導意見,明確社會資本參與方式、財稅和金融支持、存量資源統籌利用、簡化審批、監督管理等內容,研究制定成立市、區城市更新平台公司意見,設立城市更新產業基金,鼓勵銀行、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廣泛引入社會資本等。
7. 如何發揮博物館在工業遺址開發的作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在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的探索中,逐漸產生了各種不同的保護模式,其中包括被認為是較為理想的近現代工業遺址博物館模式。我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進程中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結構轉型期,受發達國家工業遺產保護經驗的啟示,國內也陸續出現了近現代工業遺址博物館。根據各種媒體及相關方面披露的信息粗略統計,國內在建與計劃建設的工業遺產博物館數量已不下五六十座。鑒於國內對此類博物館的認識還剛剛開始,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弄清楚博物館模式在工業遺產保護中的優勢與弱勢。
一 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的博物館模式
根據國際上一般的慣例,即以館藏基本內容作為博物館分類的依據,我們把收藏和展示近現代工業遺產為主的博物館劃分為工業遺產博物館類型。從博物館館址區域、館舍建築性質以及陳列展示方式來看,工業遺產博物館類型又有「傳統工業博物館」與「遺址性工業博物館」兩種。前者屬於傳統的科學技術與工業史類博物館,後者則是20世紀後期興起的新型工業遺址博物館。
1 傳統工業博物館
傳統工業博物館最早產生於19世紀五十年代,有「工業革命博物館」之稱的倫敦科學博物館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座。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近代工業博物館在西方國家有了一定的發展,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館、法國國家工藝博物館、前蘇聯國立綜合技術博物館以及後來的美國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等先後誕生,前後兩次的世界工業革命成就以及後來的新興科技成果都在科學與技術(或工業)博物館中被收藏與展示。現代以來,新科技與最新成果也絡繹不絕地進入科技與技術(或工業)博物館。
在中國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建設的博物館以社會歷史類為主要,科學技術與工業史專題的博物館建設不受重視。改革開放以後,隨著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全面轉向經濟建設,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上升,科學技術與工業史的博物館建設才開始受到關注。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逐漸出現了反映工業發展歷史的專題博物館,以上海為例,有江南造船博物館、上海鐵路博物館、上海紡織博物館、中國煙草博物館、上海汽車博物館、上海郵政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都是由企業自主創辦的,收藏與展示本企業(或與本行業相關)的一些工業遺物,豐富了我國博物館的類型。但是傳統工業博物館收藏與展示的工業遺存都是將其從原來的工廠搬到了博物館,脫離了其原來的生產環境,工業遺物雖在博物館中得到了保護,但在展示中卻成為孤立的碎片,沒有原來的真實場景,難以給觀眾帶來完整的歷史感。與晚近出現的遺址性工業博物館相比,這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
8. 如何解決古城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歷史文化遺產的界定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所受到污染與損害已經觸目驚心。人類的生存環境,除了直接面臨著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的威脅外,還存在著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等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作為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旅遊與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與此相對應的以商業經濟利益為驅動力的旅遊資源開發給人類的居住環境和文化遺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以致旅遊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成為世人普遍關注的焦點。
為了使物質文明的進步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為了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國於1972年倡導並締結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6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成立,並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根據公約規定締約國內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由締約國申報,經世界遺產中心組織權威專家考察、評估,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團會議初步審議,最後經公約締約國大會投票通過並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作為全人類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加以保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稱為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種類有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屬於以下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是古代的東西,是經歷了百千萬年而至今仍在的東西,是沒有備份,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
我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於次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1999年lO月29日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至28年7月,我國已有37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5項,自然遺產7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1項,成為了全世界共有的財產。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正在申報和未提級申報的歷史文化遺產,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典型的歷史性、民族性和藝術性特點,日益受到旅遊者的青睞,成為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同樣需要我們進行保護。
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
歷史文化遺產是千百年悠久歷史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體。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雲南麗江古城經歷了7級地震還基本無損,後被評為世界遺產。這個地方得到了保護,全世界人民逐漸都會知道。反之,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有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人類或民族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從漫長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國的歷史遺存豐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人類發展歷史,喻古明今,有利於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2.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意義。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古建築、構築物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如我國河北趙縣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公元581__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518年),距今已有14年的歷史。橋長64.4米,跨徑37.2米,橋高7.23米,14年的歷史,趙州橋經歷了1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所以它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跨徑最大、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此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奇跡,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誠然,也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人們還不清楚其科學原理,需要我們去探究。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對發展旅遊經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為我們的社會發展尤其是旅遊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對之加強保護,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
旅遊活動的客體是旅遊資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旅遊經濟的發展,要依託於旅遊資源,除大自然賦予的自然旅遊資源外,更離不開人文旅遊資源。中國5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獲得相關歷史知識的重要場所。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殷墟、秦始皇陵兵馬俑及眾多明清皇家陵寢等歷史文化遺產。還有小小的周庄,年旅遊收入達2億元。可見,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旅遊的客體就會存在。
(2)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人類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旅遊經濟。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人文歷史文化旅遊的潛力很大。保護好這部分旅遊資源,能更快地發展旅遊經濟。
(3)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能提升旅遊資產的價值,可持續發展旅遊經濟。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旅遊資產價值。歷史文化遺產是全國乃至全人類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的價值在於供世人觀賞、研究與利用,所以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得好的地方,旅遊業就發展得好,旅遊資產價值提升得多;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平遙古城、周庄古鎮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其旅遊資產價值提升的快,有利於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能帶動本地區整體經濟的發展。
4.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品位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和持久發展的。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激情、奮勇向上的民族,有著豐富燦爛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歷史文化遺產。它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激勵力,中國擁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3O項,居世界領先地位。在世界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對於經濟發展,國力增強,對於提高國民的文化品位,陶冶高尚情操,增強民族自尊,激發愛國主義熱情,提高國家文化形象,豐富世界文化寶庫都有極大作用。文化是進步的動力,是歷史的積淀。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留存並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全球《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不被重視。在多年的經濟發展的進程中,由於文化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很多承載著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不可再生的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的經意或不經意間消失了。上世紀幾次大規模建設,使許多傳統歷史文化遺產遭到摧殘和破壞,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加之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缺乏認識,觀念上的輕視、經費支持的不足與制度規范的不完善,也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展不利,存在很多問題。
三、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難達共識。雖然社會總體上
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和保護意義的認識不斷提升,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不同人群的價值取向,審美取向存在差異,導致認識和利益要求相互矛盾甚至尖銳對立。如在城市建設中對一些古跡遺址的去留問題上,在一些已經消失的歷史文化景觀要不要新建的問題上意見相左。這種狀況導致了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許多問題因為缺乏共識而難以處理。
2.歷史文化遺產家底不清。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沉睡在地上地下。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碰到歷史文化遺產時,講不清道不明,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本沒有調查、登記,更談不上公布文保單位及對其進行合理規劃。 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3.「建設性破壞」現象嚴重,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處理不當。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地區只顧單純的經濟開發,只顧規模的擴張,而忽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被毀程度令人堪憂。尤其在一些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許多歷史傳統街區和歷史建築遭到破壞。襄樊宋城牆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遵義會議會址周圍的歷史建築一拆而光。城市要發展,舊城要更新,勢必要拆遷一些民宅民居和一些失去歷史使用價值的老建築。時下古老的北京也遇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就是古老的胡同四合院要不要留存,怎樣協調好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我們不能為了開發商的需要,為了出賣土地,籌集資金,把一些古建築和一些有歷史意義的遺跡毀掉。
有的地方在開發旅遊資源過程中,片面追求旅遊經濟效益,造成歷史文化遺產嚴重破壞。一是為了迎合旅遊熱,不惜以拆毀傳統歷史街區為代價,而後又製造出了乃至異地開發出一系列替代品,使許多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淪為「假古董」。
4.法律制度不健全,執法不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多管齊下,尤其是要依法管理。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為什麼許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許多地區領導,甚至最基層的領導一句話就能化為烏有。就是因為沒有明確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管理,而是權大於法。
5.保護資金的匱乏,專業人才、技術的匱缺,直接影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由於沒有專項的保護資金,許多歷史文化遺產處於自然消亡狀態。尤其是貧困地區,文物專業幹部僅一、二個人,連日常開支都很難保證。缺少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保護人才隊伍,同時缺少過硬的保護技術,何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呢?
四、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積極宣傳,更新觀念,加強全民保護意識。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各級政府和每個市民的神聖職責。政府要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和保護力度,同時要廣泛發動群眾,讓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珍惜愛護文物,並且要加強輿論監督,有了群眾支持和輿論支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有了強大的依靠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是最強大的。
2.提高全民素質與法律保護並行。上世紀7年代末8年代初,長城旅遊剛剛興起時,各個長城景區普遍遭遇了一次「毀容」高峰。從八達嶺瓮城西門登上長城,分別沿南北兩側依山而上的長城邊走邊觀察,看到這段3多米的長城上,凡遊人伸手能及之處,幾乎都被刻上了各種各樣的文字,有地名、人名、「到此一游」,有中文、日文、朝鮮文,以及難以辨認的字詞,刻得密密麻麻。這些字不僅破壞了長城的歷史面貌,有的字深達半厘米,已傷及牆體。長城乃中華民族的象徵,此舉嚴重破壞了民族形象。所以才有中國長城學會與八達嶺長城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起的去除長城牆體字跡方案徵集活動,消息公布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社會各界紛紛為長城保護獻計獻策。近十多年來,隨著遊客素質的提高和管理的加強,刻字破壞行為有所下降,但仍然存在。
對於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要的是要加快立法。文化遺產不僅要由一系列行政法規來保護,而且要用刑法等法律來保護。對於嚴重損毀破壞歷史文化遺產的行為應規定為犯罪,應給予刑事處理。
3.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的關系,保護是前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旅遊資源開發,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不可再生的人文旅遊資源,是旅遊活動離不開的客體。一旦被破壞便永久消失了,也就談不上長遠的開發和利用。因此,在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絕不能對開發急功近利。在保護方法上,除了要依照國家相應的保護法規之外,還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找到與自身環境、條件相符合的辦法。多借鑒浙江蘭溪的諸葛村(八卦村)的做法。還可以對實物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限人限時地開放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不對外開放,只對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開放。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再生的旅遊資源,這些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會日益增加。我們應當高度重視所擁有的寶貴資源,要意識到這些資源是潛在的、不斷升值的資本,要從長遠角度來看待。即使當下受條件所限無法立即進行開發,也要積極予以保護,可利用其他產業先行發展,待時機適當的時候,再將其寶貴的文化價值予以轉換。
4.摸清家底,搞好保護規劃。去中原地區旅遊,當地人會自豪的對你說:「你拿把鍬,隨意挖幾下,就有可能發現寶貝」。雖然是笑談,但還能反映出因文化積淀深厚,本地人引以為豪的心態。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提示我們對祖國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心中有數,搞好勘探、摸清家底,以便於規劃和保護。
前面提到北京胡同四合院,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應積極修整並恢復老式民居四合院的美好生活環境。但要處理好個性文化與改善胡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關系。現在有些歷史文化名城,商業氛圍越來越濃,而文化氛圍卻日益淡化。麗江古城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古城保護得不錯,但古城內一個商店接一個商店,文化氛圍不濃,不能充分反映古城的特色,這是令人遺憾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也不是保護城市的全部,它的保護范圍、內容與要求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細致確定。關鍵在於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新建築和老建築的關系,新舊建築之間在風格、色調上相協調,使整體格局達到和諧,不失文化名城的特色。要嚴格控制文化遺產保護區、歷史街區內的空間過量的不適當的經濟開發、旅遊開發以及不相配的人工景點建設。
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缺乏妥善協調。在保護文化遺產中平遙地方政府採取了以下一些措施:第一,制定古城保護規劃;第二,實施古城居民搬遷工程;第三,全面加強古城基礎設施建設等,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5.借鑒國外先進保護經驗,加強保護進程。借鑒國外「保護古城,建設新城」的成功經驗,把有價值的傳統街、巷和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再另外開發新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建設性的破壞」。對該保護的傳統街區則進行環境整治,保持立面原貌,更新室內配套設施,改善人們的居住質量,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品質的需求。
6.加強資金投入。國家每年拿出2萬元用於歷史文化遺產中名城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也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資金是缺口,國際、國家支援能力勢必有限,這就要求各地充分利用好遺產本身,從旅遊收入中拿出相當部分,加強自養,爭取良性循環。
9. 棗庄二日游的徵文應該怎麼寫啊
一、加快發展旅遊業是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和服務業的龍頭加以培育,旅遊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全市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5.9億元。同時,還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對旅遊業發展的信心不足,有些同志還有一些模糊認識,比如認為抓旅遊和抓工業是矛盾的,甚至會影響抓工業。二是我市旅遊業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缺少知名度和影響力較高的品牌。三是體制機制不活,景區開發深度不夠,宣傳促銷乏力等。我市旅遊業發展較慢,總量較小。2006年,全市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7%,而全省平均為5.7%。加快發展旅遊業,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是擴大就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對棗庄來講,還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富民。棗庄是老工業基地,就業壓力大,居民收入偏低。為此,我們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煤化工等大項目;一手抓旅遊、專業市場等服務業發展。大項目能夠富財政,但解決不了富民問題;旅遊業盡管目前對我市財政的貢獻不明顯,但能夠富民。像鳳凰古城,1999年旅遊收入92.86萬元,去年旅遊收入已達到11.8億元,促進了當地群眾的致富。像嶧城冠世榴園景區的發展,帶動了周邊40餘個村莊、3000多戶農民致富。第二,推進城市轉型。我市產業結構單一,能耗高,污染重。改變這種狀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結構調整,上大、改中、關小,促進傳統產業新型化;二是做大做強服務業,通過擴大分母,降低全市的能耗。據測算,我市旅遊業佔GDP的比重每提高1個百分點,全市萬元GDP能耗將下降0.11噸標煤。第三,傳承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代表城市形象。一個城市只有物質財富,而缺乏文化內涵,就得不到人們的尊重,也不可能持續發展。最近不少人討論棗庄被「邊緣化」的問題。有危機感是必要的,但也有論及棗庄一無是處、妄自菲薄的傾向。說明一些同志缺乏文化認同感、歸屬感。要讓棗庄人更熱愛棗庄,讓外地人更尊重棗庄,必須大力弘揚棗庄獨特的地方文化。發展旅遊業,能夠保存文化基因,傳承城市文脈,讓市民了解棗庄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形成對城市的認同感,既能夠增強全市上下熱愛棗庄、建設棗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能夠提升城市形象、擴大棗庄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我市來說,旅遊工作搞上去了,經濟社會肯定會有一個大的發展,城鄉面貌肯定會有一個大的改觀,群眾生活肯定會有一個大的改善。當前,發展旅遊業正當其時。國內旅遊市場持續走熱,人們旅遊的願望一浪高過一浪;國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旅遊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我市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旅遊業蓄勢待發。同時,還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好時候。一是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啟動,在申遺排序中排在首位,明年一定能夠成功,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二是京滬高速鐵路已批准開工建設,建成後從棗庄去京赴滬都只有2.5小時,有利於我們抓住北京、上海這兩個國內最發達的遊客市場。我市旅遊業大發展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我們要發揮優勢,把握機遇,努力把旅遊業培育發展成為有規模、有實力、有永續發展能力的支柱產業。
二、圍繞「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城市品牌,著力打造棗庄市旅遊的核心競爭力
(一)為什麼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城市品牌?
旅遊作為一種產業,既需要豐富的旅遊資源,也需要精心的打造。其實我們不缺乏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旅遊資源,但缺少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旅遊開發和建設水平;棗庄的旅遊資源不缺乏特色,但缺少發掘特色的視角、手段和展現特色的辦法。只有通過挖掘、提煉和升華,才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旅遊品牌。
我對棗庄的認識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在我來棗庄工作前,對棗庄的了解僅停留在墨子故里、鐵道游擊隊故鄉、台兒庄大戰這些粗淺的層面。第二階段,省委決定我來棗庄工作,我花了一星期的時間查閱各種資料,可以說是用心去體會棗庄,得出了「四個老」的感受,即老天爺厚愛、老祖宗榮耀、老革命傳統、老百姓淳樸。第三階段,我來棗庄工作以後,通過實地調研,對棗庄的了解逐步深入,總結了自然資源方面的「四個最」,即中國最大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微山湖公園,華夏最長的地震大裂谷————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世界上最大的石榴園————十二萬畝「冠世榴園」,最負盛名的「天下第一崮」———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人文資源方面的「四個數字」,即7300年的遠古文化、3000年的戰地文化、1000年的運河文化、100年的工業文明。第四階段,就是最近對棗庄城市品牌的思考。這段時間,各界人士圍繞棗庄城市名片,提出了很多建議,都有一定的道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目前仍沒有形成共識,很難統一。究其原因:一是由於棗庄資源豐富,文化多元;二是對什麼是城市品牌,缺乏統一認識;三是沒有認識到城市品牌是指棗庄的整個轄區。城市品牌是城市的定位,是城市競爭的制高點,是城市價值最大化的體現,應該包含三個標准:第一,城市品牌是對一個城市資源的挖掘、提煉和升華。資源應該包括兩大類,就是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從自然資源來看,棗庄有煤炭、石膏、各種農副產品等,但最精華、最重要的資源還是水。從人文資源來看,棗庄有北辛文化、墨子文化、紅色文化等,但最精華、最深厚的資源還應該是運河文化。運河被稱為「流淌著的文化」,數千年的積淀,南北交融,幾乎涵蓋了整個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最深厚、最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可以與萬里長城媲美。第二,城市品牌是一個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縮影。它既是對歷史的總結概括,也是對現在的描述展現,還包括對未來的規劃設想。城市品牌是發展的,不是靜態的,既包括過去和現在的一些資源,還包括將來可以打造的目標。即使現在有差距,也不意味我們將來不可以做到。第三,城市品牌一定要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聯系起來。核心競爭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應該說,水資源是棗庄硬實力的一個主要方面,水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在今年的浙商投資博覽會上,我們提出「江北水鄉、崛起中的煤化工城」的概念,與會的客商都非常信服。運河文化是棗庄軟實力的一個主要方面,運河文化是棗庄各種文化中底蘊最深厚、最具有代表性的。運河鍛造了棗庄的性格,棗庄的城市發展一直與運河緊密聯系在一起,沒有運河就沒有棗庄的繁榮。如果按照這三條標准,棗庄的城市品牌,一定要高起點,體現出城市價值的最大化,絕不能把目標定低。打造棗庄的城市品牌,必須和水資源、運河文化緊密聯系起來。水鄉,是指河流、湖泊多的地區。一提水鄉,人們想到的總是江南水鄉,這是對江南豐富的水資源和天生麗質的最高褒獎。我們提出的「江北水鄉」,既有浪漫的韻味,又有豐富的想像空間。古城,是指歷史悠久的城市,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運河古城」,是展示運河文化的一個很好平台。「江北水鄉·運河古城」,反映了棗庄整個轄區的特點,能夠比較准確地體現棗庄城市品牌的深刻內涵。
旅遊業也應緊緊圍繞城市品牌打造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一定要有「三性」:一是差異性,就是與其他地區相比「與眾不同」的地方。差異性越大越好。北方缺水,然而棗庄卻富水,是北方難得的富水區。二是不可替代性,就是與其他地區相比「人無我有」的地方,別的地區想模仿也模仿不出來。比如說台兒庄古城,擁有運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和古碼頭,古城街道肌理保存相對完整。三是可延展性,就是與其他地區相比「潛力無窮」的地方,發展的空間很大,內涵和外延都很豐富。運河文化底蘊深厚,吸收了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西楚文化、吳越文化的精華。棗庄是運河南北交融文化的典型代表,發展運河文化旅遊,破題立意的切入點很多,擁有可延展的廣闊空間。
二)能不能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棗庄具有打造「江北水鄉」的良好條件。第一,水資源豐富。一是降雨量全省最大,棗庄的年降雨量超過1000毫米。二是產流量全省最高,棗庄的產流量是0.5,全省是0.3。第二,水網縱橫。境內湖泊、水庫星羅棋布,有27條河流,157個湖泊、水庫,緊鄰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第三,棗庄有全國最大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63平方公里的微山湖濕地公園。第四,境內運河通航里程93.5公里,是大運河通航最北端。第五,據《嶧縣志》記載,康熙皇帝來到滕嶧境內,曾驚異地說,江北嶧縣,居然與江南水鄉無異。
棗庄具有打造「運河古城」的良好基礎。第一,從史料的角度來看,古嶧縣、古滕縣始終都是運河上的重要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城市發展與運河息息相關。現在棗庄市也被國家文物局列為沿運18個申遺城市之一。第二,從水利的角度來看,自韓庄運河開通後,四百多年來一直通航。棗庄段運河歷史地位很高,它的開挖,徹底解決了古黃河泛濫的問題。第三,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歷史上的台兒庄十分繁榮,人口最多時達到6萬人,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每年通過運河漕運,向我國東南地區運送四、五百萬石的煤炭,相當於整條運河每年的漕糧運量,東南地區的能源供應基本都來自古嶧縣。台兒庄沿運而建、因運而興,雲集了大批的晉商、徽商、浙商、閩商、粵商,是輻射蘇魯豫皖地區一座重要的商埠城市。第四,從遺存的角度來看,台兒庄有明清古貌保存最完好的古河道、古碼頭,城脈基本保留,多是低平建築,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具備恢復的條件,可塑性很強。目前,棗庄以北的運河已經斷航,大部分遺存已基本消失;棗庄以南的沿運城市,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已無法恢復千年運河的風貌。因此,台兒庄是唯一能夠完整恢復運河古城原貌的城市。
棗庄已經具備了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基礎和條件,但與江南水鄉相比,我們具有什麼特色?江南的水鄉、古鎮,往往表現在小鎮的精緻婉約,鄉間的小橋流水,建築的小巧玲瓏,普遍的一個特點是秀氣。而我們打造的「江北水鄉·運河古城」,體現的是一種大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運河文化的大氣。棗庄處於南北過渡帶,而且是一個文化隆起帶,對南北文化兼容並蓄,成為運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台兒庄吸納了不同地方的商人和百姓在這里安居樂業。台兒庄有一個全國少有的文化現象,建有72座廟宇。從這一點來看,台兒庄集中反映了棗庄文化多元、開放、包容的特點,這與江南水鄉文化單一、穩定的特點形成了鮮明對比。第二,建築風格的大氣。南方的建築受地形影響較大,隨地勢變化而建,布局靈活,層次分明,建築風格比較「秀氣」。北方的建築以禮制為基礎,布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建築風格比較「雄渾」。棗庄的大多數建築融合了南北建築的風格,具有「七分雄、三分秀」的特色。這種「北雄南秀」的建築風格,更能體現出一種「剛柔並濟、雄秀兼備」的大氣。第三,城市布局和水系的大氣。歷史上的台兒庄是低窪地、洪水走廊,老百姓築台而居。城區內分布著眾多大小不一的「汪」(池塘),通過明溝暗渠把這些「汪」串在一起,與運河聯系在一起。各種民居、商鋪依「汪」而建,隨「汪」而居,布局合理。這種錯落有致的城市布局和「汪」渠相連的城市水系,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顯得非常大氣。
(三)如何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
打造我市旅遊的核心競爭力,要緊緊圍繞「江北水鄉·運河古城」這個城市品牌,以水鄉為魂,以運河為線,合理規劃、整合、開發我市的旅遊資源,突出「兩個龍頭」(台兒庄運河古城、滕州微山湖濕地公園),布局「五個節點」(山亭抱犢崮—熊耳山山鄉旅遊、嶧城冠世榴園生態旅遊、薛城鐵道游擊隊紀念園紅色旅遊、滕州盈泰溫泉休閑旅遊、市中中興公司工業旅遊),精心設計旅遊線路,全面提升我市旅遊業發展的檔次和水平。
一是著力做好水資源文章,打造「江北水鄉」。第一,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好全市的水資源。遵循「十句話」的治水思路,即「設法蓄住天上水,盡量攔住過路水,用足境外配額水,適度利用地下水,提高標准抗洪水,保持水土涵養水,強化措施抓節水,加大力度治污水,改革創新治好水,綜合管理用好水」。第二,搞好微山湖濕地公園開發建設。滕州微山湖濕地是中國最大的國家級湖泊類濕地公園,物種繁多,生態完整,景觀優美,極具保護和開發價值。今後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堅持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高質量服務,不斷拓展旅遊功能,推出更多旅遊產品,真正把濕地公園這篇文章做精做深,建成我市北端的遊客集散地。第三,加快各類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想方設法推進庫容2.6億立方米的莊裡水庫建設。莊裡水庫不僅是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還是「江北水鄉」的一個亮點。另外,要在各主要河流、水庫建設截流攔蓄工程,做大水域面積。第四,整治城市水系。各區(市)在城市建設中,要積極開展城市水域整治,搞好城市水系水景建設,打造適宜人居的「親水」城市空間。像市中區的西郊生態植物園、滕州市的荊河公園、山亭區的十字河流域、嶧城區的大沙河流域、薛城區的「五河、四海、三島」等,都要結合城市建設,把水系景觀開發建設好。
二是著力打造「運河古城」核心景區。要把台兒庄3.4平方公里的古城區,作為我市「運河古城」的核心景區來規劃、開發和建設。工作中要把握好「四個定位」,即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第一,大戰故地。這是切入點。運河是偉大的世界遺產,但卻是流動的遺產,遺存很難保留。現在各地展現運河文化,只能通過仿古進行恢復性建設,這就難免落入一個假古董、影視城的尷尬境地,被一些歷史學家、古建專家質疑恢復的必要性。而我們不同,我們恢復的是七十年前被侵略者戰火毀壞的一座古城,恢復的必要性不容質疑。因為我們恢復的不僅是一座古城,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一座歷史的豐碑。台兒庄大戰是中國人民八年抗戰正面戰場上一場最偉大的勝利,是三萬將士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是中華民族揚威不屈之地,震驚中外,在世界反法西斯歷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古城恢復要緊密結合台兒庄大戰的歷史,重現當年的戰爭場景,使整個古城成為戰役的「紀念館」。第二,運河古城。歷史上的台兒庄,曾是一座沿運而建、商賈雲集、建築風格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的秀美古城,但由於戰火的毀壞,現在遺存很少。我們要把這座古城完整地恢復出來,同時把古城作為展示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載體,建設一個整條京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情博覽園,形成「看長城上八達嶺,看運河到台兒庄」的概念。第三,江北水鄉。通過恢復「汪」渠相連的城市水系,貫通整個城區,打造一個國內少有的用船代步的古城,讓遊客可以乘船游覽城區的任何景點,充分感受江北水鄉的風情。第四,時尚生活。引入現代生活方式,在古城內建設各種酒吧、咖啡屋、餐館等,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高端遊客前來休閑、娛樂、消費,再現當年《嶧縣志》記載的「一河漁火、十里歌聲、夜不罷市」的古運景色。
目前,台兒庄保留下來的遺存不到10%,從10%的古跡恢復到100%的古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是一項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難度相當大。在下一步的開發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存古、復古、創古」這三條原則。第一,存古。盡管核心景區內保留下來的古建築不是很多,但要把有歷史價值的古跡,像清真寺、關帝廟等,原址原貌地保存下來,修繕處理,修舊如舊。第二,復古。要從老照片、老資料及老人的回憶中,去尋找、發掘和搶救古城的文化基因,把台兒庄一些具有價值的建築恢復出來。特別是丁字街上的老店鋪、繁榮街上的徽派建築,要重點加以恢復。第三,創古。根據台兒庄的歷史、文化和傳說,創造新的古城建築和景點。創古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來源於歷史又高於歷史,來源於先人的智慧又高於先人的智慧。尤其要依據城市功能的需要,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古城建設,使古城更適合現代生活、更適宜人居。以上是我們打造「運河古城」核心景區的基本構想,也是我們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從沿運來看,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城、名鎮很多,但我們的「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獨具特色。從全省來看,現在世界級的旅遊資源不過「兩個半」,一個是三孔,一個是泰山,那半個當數台兒庄大戰故地和運河古城。但旅遊資源不一定能形成旅遊產品,旅遊產品也不一定能形成旅遊品牌。只有有品牌的旅遊產品,才能成為引人注目的焦點、遊客消費的熱點、帶動旅遊發展的亮點。我市加快發展旅遊業,一定要以「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為突破口,著力把台兒庄核心景區打造成沿運獨有的、國內乃至世界知名的優秀旅遊產品。
三是著力開發「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特色景區。嶧城區,要抓住石榴和青檀這兩種特有的稀缺資源,做好冠世榴園的生態旅遊文章。要在石榴園中開發更多的休閑娛樂項目,讓遊客參與互動,延長遊客逗留時間。市中區,要把中興公司工業旅遊的文章做透做深,向遊客充分展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歷史和成就。薛城區,要繼續抓好鐵道游擊隊紀念園和影視城的建設,多組織一些體驗型的集體參與項目,搞好紅色旅遊。山亭區,要聯合市中區、滕州市,打破行政區劃的概念,整合「三山一水」(抱犢崮—熊耳山、蓮青山、龜山、周村水庫)的旅遊資源,做好山水生態游、山鄉民俗游的文章。滕州市,要不斷推出更多的休閑娛樂項目,把盈泰溫泉生態家園打造成為華東地區休閑游的知名品牌。各區(市)都要圍繞「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發揮自身優勢,形成各自的特色品牌。
三、把握旅遊經濟的本質特徵,進一步加快棗庄市旅遊業發展步伐
旅遊業的發展,一般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高投入、低產出階段,是以景區建設為主、打基礎、艱苦創業的初級階段;第二,高投入、高產出階段,是以提升旅遊產品質量為主、開拓市場、創立品牌的中級階段;第三,低投入、高產出階段,是以打造旅遊精品為主、完善經營、可持續發展的高級階段。目前,我市旅遊業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各級各部門必須牢固樹立大旅遊的發展理念,圍繞「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結合各自實際打造核心競爭力,帶動全市旅遊業的發展,真正把旅遊培育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服務業的核心產業和城市的形象產業。
(一)旅遊經濟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必須形成齊抓共管的整體合力。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帶動面廣,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跨區域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市場秩序治理、整體形象設計等,都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強力推動。政府主導不等於政府包攬。要根據旅遊業的特點,在發展規劃、宣傳促銷、優化環境等方面,加強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引導旅遊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旅遊經濟是市場經濟,必須注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旅遊是一種商品,涵蓋了「吃住行游購娛」的各個方面,競爭性強、市場度高,必須遵循價值規律,不斷提高市場化運作的水平,關鍵是要解決投入和運營機制的問題。在投入方面,如果僅靠政府投入,肯定做不大,也做不好,必須堅持企業主體,多元投入。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實現民間資金、財政資金、金融資金、外商資金「四輪驅動」,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旅遊投入機制。在運營機制方面,要大力推進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通過改制、轉讓、租賃、託管等多種形式,加快景區景點市場化進程,絕不能把景區建成事業單位。
(三)旅遊經濟是創意經濟,必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旅遊業的發展,主要靠策劃、靠創意、靠內涵,也叫點子經濟。一個好的創意和策劃,可以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甚至化腐朽為神奇。創意經濟最難,需要人最高的思維活動;創意經濟也最容易,它要求的起點和基礎不一定很高,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最可行的辦法就是發展創意經濟。要在規劃上捨得投入,准確定位,突出特色,精心策劃建設一批「小而精、大而特」的旅遊項目。要嚴格按照規劃設計開發旅遊項目,防止原來的設想變味走調,留下敗筆,留下遺憾。
(四)旅遊經濟是眼球經濟,必須搞好宣傳促銷。旅遊業的原料是遊客,遊客到景點來旅遊,來的是人,留下的是錢。人來得越多,原料就越多,產量就越大,效益就越好。旅遊業要發展,僅靠「天生麗質」是不夠的,還要「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加強宣傳促銷,推動深度營銷,把人的目光吸引過來。在這方面,政府和企業各有各的職責、各有各的任務。政府部門主要負責旅遊整體形象的宣傳,而企業具體負責旅遊產品的市場營銷。要做好政企聯手,部門聯合,區域聯接,上下聯動,形成宣傳促銷的整體合力。要研究遊客心理,選准消費群體,通過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對重點客源市場反復宣傳促銷。同時,還要加強與周邊旅行社的合作,搞好旅遊線路的對接,由近及遠、由內而外、有重點、分層次地開拓市場,努力實現旅遊綜合效益的新突破。
10. 1919年到2021首鋼的歷史事件
摘要 首鋼始建於1919年,它見證了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從艱難起步到改革騰飛的全過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首鋼作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8家試點企業之一,在全國工業戰線率先實行了『承包制』。1994年,首鋼鋼產量從1978年的179萬噸擴大到824萬噸,名列全國第一。北京申奧成功後,為改善北京的整體生態環境,首鋼從2005年起開始逐步壓產、搬遷,進行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2010年底,首鋼將鋼鐵產業從北京搬遷到曹妃甸後,北京園區全面轉型,被打造成北京工業遺存再利用的典範和城市復興新地標,首鋼園區的開發建設也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