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反哺農業具體表現是什麼
工業反哺農業具體表現:
1.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
2.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
3.國家科技投入將不斷提高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
4.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財政收入中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
5.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
6.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從今年的一號文件可以發現國家政策的總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
簡介:
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我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進口來彌補不足,但作為一個大國,不可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為此,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
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B. 工業如何有效反哺農業
工業反哺農業具體表現: 1.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條件的地方將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中央財政繼續增加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 2.中央和地方財政將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新增資金主要安排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 3.國家科技投入將不斷提高用於農業科研的比重,有關重大科技項目和攻關計劃要較大幅度增加農業科研投資的規模。 4.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財政收入中設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 5.加大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 6.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新增教育、衛生、文化、計劃生育等事業經費用於縣以下的比例不低於70%.從今年的一號文件可以發現國家政策的總體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轉變財政分配、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的政策,在穩定現有各項農業投入的基礎上,新增的財政支出和固定資產投資向「三農」傾斜,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簡介: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我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進口來彌補不足,但作為一個大國,不可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為此,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不斷增強國內農業生產能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C. 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政策提出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意義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變化特徵的一種概括。這里的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而農業則涵蓋「三農」。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及時加強農業、反哺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如果繼續挖農業、忽視農業,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加劇社會矛盾,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和倒退。
從我國工業化的發展過程看,新中國成立後,為迅速擺脫經濟落後的局面,我國採取了重工業超前發展戰略。當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低。1952年,全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50多美元,農業勞動力份額達83.5%,農業凈產值的比重為70%。在這樣的基礎上搞工業化,農業必然成為籌集工業化資金的主渠道。據測算,1979年以前的29年,農業部門為國家工業化提供的資金約4500億元。這種向工業傾斜的政策從全局和整體看是必要的、有效的,問題是延續時間過長,使本來就落後的農業生產的物質技術條件得不到應有改善。不僅如此,長期實行的城鄉分割體制,還使城鄉之間要素不能自由流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實際上被排除在國家工業化進程之外。由於實行農村農業人口與城鎮非農業人口兩種戶籍制度,造成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權利和發展機會的不平等,加劇了城鄉結構的失衡。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城鄉關系逐步改善,但農業和農村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於不利地位,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在發展機會、社會地位等方面仍不平等,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未從根本上改變,因而造成工農業發展失調和城鄉發展失衡的局面沒有扭轉,城鄉差距依然懸殊。
我國是否已到了工業反哺農業階段?回答是肯定的。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5∶85,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0%。這四項指標表明,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這時採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例如,日本在戰前處於以農養工階段,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階段。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從農業部門抽取工業化資本,自60年代末開始轉向保護農業。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僅與我國工業化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而且是由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所具有的特殊性、復雜性決定的。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中承受風險最大的弱質產業。我國人口60%以上居住在農村,農民生活水平明顯低於城鎮居民,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水平也明顯落後於城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面臨的任務更為艱巨。從歷史經驗來看,農民安居樂業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國家長治久安也才有可靠的保障。我們必須從鞏固工農聯盟、加強國家政權基礎的高度,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深刻認識工業反哺農業、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其實質是要處理好對農民「取」與「予」的關系,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
D. 論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政策的要點。
必要性
工業反哺農業,是對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變化特徵的一種概括。這里的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而農業則涵蓋「三農」。工業反哺農業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現象,從國際上看,許多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過由農業哺育工業轉向工業反哺農業的過程。一般來講,在工業化發展初期,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為了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農業積累支持工業發展;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時,要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除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國家還必須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國民經濟發展到工業對農業反哺期時,如果及時加強農業、反哺農業,整個國民經濟就會協調健康發展,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反之,如果繼續挖農業、忽視農業,就會出現農業萎縮、貧富差距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加劇社會矛盾,甚至出現社會動盪和倒退。
可能性
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與非農產業的產值結構大約為15∶85,農業與非農產業的就業結構大約為50∶50,城鎮化水平為40%。這四項指標表明,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由農業轉變為非農產業,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非農產業。根據國際經驗,這時採取相應措施,以工業反哺農業,是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例如,日本在戰前處於以農養工階段,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轉向工業反哺農業階段。韓國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還從農業部門抽取工業化資本,自60年代末開始轉向保護農業。
政策的要點
以工促農: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
實現由農業哺育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轉變,其實質是要處理好對農民「取」與「予」的關系,改變農業和農村經濟在資源配置與國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財政的支農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從財政實力來看,200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財政收入2.6萬億元,農業稅收只佔國家財政收入的1%左右。我國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實力。
「以稅惠農」,讓農民長期休養生息。明年在全國全部免徵農業稅,這將徹底改變兩千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取消農業稅後,不宜急於對農民開征新的稅種。農民收入水平低,長期以來負擔較重,應給他們一個長期休養生息的機會。「以稅惠農」應該成為今後國家財政支持農民的一項重要政策。
加大對農田水利、鄉村道路等小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過去,我國財政建設性資金中用於農業大中型工程的比重較大,而與農民生產生活直接相關的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投入嚴重不足。在取消農業稅後,應加快改革支農資金管理,整合現有的各種支農資金,統籌使用,優先集中用於解決農村最薄弱、農民最急需的問題。應建立政府補助、農民自主決策的農村社區公共品供給機制。把握好有關政策界限,嚴格控制標准、嚴格規范,防止為辦公益事業再度出現亂收費、亂攤派現象,重新加重農民負擔。更多地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鼓勵農民積極興修水利、修建道路、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等。
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加快實行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在各國都是公共財政最優先的項目之一。以我國現今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家整體財力狀況而論,應該有能力實行免費的農村義務教育。應把在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有條件的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建立完善的農村就業培訓體系,作為促進農村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
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中央已經提出,到2010年,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主要健康指標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進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應進一步增加對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投入,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切實解決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完善對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逐步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應健全農村「五保戶」和重病重殘人群的供養、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養、救助標准,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備條件的地區,加快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家庭養老、土地保障和社會養老保險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以城帶鄉:城市向農民敞開大門
推進城鎮化,是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徑,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與同等工業化程度的國家相比,我國城鎮化水平仍然有很大差距。根據城鎮化的一般規律,城鎮化水平在30%—70%的時期是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時期,一個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達到70%左右才能基本穩定。可以預見,未來20年,我國將處於城鎮化加速發展期。若城鎮化率按年均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57%,城鎮總人口8.28億,比2002年增加3.26億(包括城鎮人口自然增長0.37億)。這意味著從現在到2020年,將有2.89億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我國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數量之大,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過的。如果繼續將農民排斥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之外,我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和尖銳,也將使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增大。而如果發展戰略和政策選擇得當,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將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難得的機遇。
以城帶鄉,須加快城鎮化進程,為農民進城就業創造更多機會。農民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就業,已成為當前農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應統籌考慮解決城市就業問題和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問題,取消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各種准入限制,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的就業制度。依法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將其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增加投入。
以城帶鄉,須使農民在城市有長期穩定的生存手段,為農民進得來、留得住創造更好的制度環境,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我國農民工佔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的比重高達46.5%,其中,占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的57.6%,占建築行業就業人員的80%。他們中許多人盡管已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多年,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但由於收入低,無法實現在城鎮買房定居的願望,長期處於流動狀態,很難成為穩定的城市居民。應積極探索多種形式,解決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調整城市建設思路,放寬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條件。在大中城市的農民工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給予辦理城鎮常住戶口,逐步實行以居住合法、固定職業為戶口准入條件。農村居民在城鎮落戶後,在子女就學、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應享受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履行相應的義務。讓外來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有利於城市各種服務業的發展,也有利於城市社會的和諧。
城鄉互動:構建平等和諧的城鄉關系
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絲毫不意味著可以放鬆對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的關注。即使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順利推進,2010年農村人口仍會有7億左右,2020年還會有5億左右。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輻射和帶動,城市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的促進和支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必須使城市和農村緊密聯系起來,在理順城鄉關系的基礎上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進程,加快農村二、三產業和小城鎮的發展步伐,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建立地位平等、開放互通、互補互促、共同進步、平等和諧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
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糧食供給尤其是口糧不能過度依靠國際市場,糧食自給率要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應切實保護和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市場發育,完善政府調控政策,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與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推動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專業化生產,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這仍是今後我國農業發展的主線。應全面優化農產品品種,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發揮各地農業的比較優勢;加大對初級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積極發展農產品的現代流通方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起來,實施一體化經營;積極應對農產品進口對國內的沖擊,擴大我國優勢農產品的出口。
繼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2003年,我國農村4.9億勞動力中轉移到鄉鎮企業的有1.35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即使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農村勞動力供大於求、就業不充分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必須多形式、多層次、多領域全面展開。應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容量,進一步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就業空間。縣域經濟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部、匯合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對於活躍農村經濟、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推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應著力破除縣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激發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促進工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縣域經濟的內在活力。
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今後農村改革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在全部取消農業稅後,全面啟動以鄉鎮機構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為核心內容的配套改革。二是從體制和法律上建立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長效機制。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一部分農民完全脫離農業,土地向一部分農戶集中,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這是一個必然趨勢。但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和集中具有長期性。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近年來,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應著眼於控制耕地徵佔規模和保護農民合法利益,改革現行的征地制度。土地徵用應當有利於富裕農民,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應當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三是從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出發,以培育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形成合理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為目標,加快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四是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政策,創造有利於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政策和法律環境。
E. 工業反哺農業是什麼意思
工業反哺農業是指工業通過各種形式給予農村、農業發展以支持和保護,促進其從落後的、傳統的形態向先進的、現代化農業轉變。這是一個仿生學概念,其提出是基於農業曾經哺育過我國工業的發展,並為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而當我國進入後工業時期,面對農業落後的狀況,工業有義務對其進行反哺。通過工業反哺農業,可以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還有利於改善農村環境,使農民的人居環境向現代化轉變,也有助於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推進農村的城鎮化進程。
反哺是一個仿生概念。這里借用反哺概念,顯然是為了表明在長期接受農業哺育後,工業已「長成」,應該回報農業。工業反哺農業,是對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一種概括,是對「農業哺育工業」的升華轉化。這里的工業和農業都是歷史性的概括性概念,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農業則涵蓋「三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F. 究竟什麼是「工業反哺農業」具體是指什麼
農業對工業的發展有基礎作用,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早期更是犧牲農業、農村利益搞工業。現在我國工業發展起來了,農業卻面臨極大問題,所以要提出「工業反哺農業」。
G. 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如何
總綱:農業是工業的基礎,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原材料和發展動力;工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工業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生產器材。農業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發展保障,工業反哺農業。
一、在長期接受農業哺育後,工業已「長成」,應該回報農業。工業反哺農業,是對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一種概括,是對「農業哺育工業」的升華轉化。這里的工業和農業都是歷史性的概括性概念,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農業則涵蓋「三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工業反哺農業是發展農業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產業。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而農產品生產則受到耕地減少、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嚴重製約,增產的困難很大。
三、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要求:為了克服我國農業經營規模超小型的不利因素,應對國際市場的挑戰,就必須實行工業反哺農業,不斷加強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公益性服務,全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
四、工業反哺農業是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減緩乃至扭轉這種城鄉差距擴大趨勢的要求,是按貢獻取酬和提高社會公平的要求,也是穩定社會的要求。
H. 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建國初期,我國的建設發展工業基礎薄弱,全憑農業支撐,農業付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如今工業發展壯大了,對農業進行扶持反哺,何況糧食安全是全國重中之重!
I. 如何理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意義
(1)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能夠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以形成內需拉動型的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加大財政對我國農村公共品的投入,讓農村業逐漸享受到「公共財政陽光普照」的溫暖,這對於緩解「三農」困境中的農民最迫切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困難具有關鍵作用。
②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
③有利於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維護社會穩定,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②推進城鎮化建設,對於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④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推進城鄉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實現良性循環和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⑤以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來推動農業、農民、農村的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之義,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
(2)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體現了什麼哲學和經濟學道理?
哲學道理:①體現了事物與周圍事物的普遍聯系,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形成互為因果的關系,也體現了國家從整體上把握工農、城鄉的聯系,從整體著眼,顧全大局;②「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體現了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作為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關系;③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外匯儲備數量的增加,使我國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體現了量變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④「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體現了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正確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產生的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的矛盾。
經濟學道理:①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即經濟手段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②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使「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體現了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③有利於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④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是農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為農業提高先進的技術裝備,保障農業在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3)運用經濟常識,說明怎樣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更快發展的投入機制,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逐步形成新農村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把國家建設資金的投入更多地轉向農村,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立有利於促進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機制,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種形式的農村綜合改革,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城鎮化建設,引導農民有序進城務工,公平對待農民工及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
J. 工業反哺農業的介紹
反哺是一個仿生概念。這里借用反哺概念,顯然是為了表明在長期接受農業哺育後,工業已「長成」,應該回報農業。工業反哺農業,是對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的一種概括,是對「農業哺育工業」的升華轉化。這里的工業和農業都是歷史性的概括性概念,工業泛指非農業部門和城市,農業則涵蓋「三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既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