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威海臨港區,環翠區,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哪個好
威海高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較多,全市5家百億產值企業,高區便佔三家。
高區以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產業為主,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0.8%。全區銷售收入過億元工業企業44家,過百億元企業3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73家、上市掛牌企業26家、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5個。一批企業集團位居行業領先地位,其中,威高集團是全國醫療器械行業唯一入選中國企業500強企業;金猴集團是全國皮革行業十強企業第一名;迪尚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服裝設計和出口企業;光威集團是國內最大的碳纖維及復合材料製品生產企業之一;新北洋集團是國內最大並掌握核心技術的專用列印機生產企業。到2020年,將打造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葯、電子信息與智能裝備兩大千億產業集群。
威海經區范圍內有火車站、汽車站及威海新港,由此衍生出以服務外包、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為主的產業結構。經區是威海市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高端製造業的聚集區,形成了以船舶及零部件、通用與專用設備、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食品醫葯、新材料、電力能源、輕紡服裝八大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服務外包、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第三產業佔有重要比重。農業以發展城郊特色農業為主。桃威鐵路、青榮城際鐵路、203省道、301省道、302省道穿境而過,威海站、威海新港坐落於境內。
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電設備、汽車及零部件、醫葯食品、新型材料等產業。三角股份、拓展纖維、日本豪雅、開泰體育用品、威達集團、中國玻璃、聯合金屬、DASA數控、威啤集團等一批國內外同行業頂級企業已經入駐新區。目前全區共有工業企業450餘家,初步形成了汽車零部件、新材料及製品、高端裝備製造、食品醫葯、文體用品、新信息六大優勢產業,培植起了國內最大的碳纖維生產基地——拓展纖維,國內最大的全鋼子午線輪胎生產基地——三角工業園,世界最大的鑽夾頭生產基地——威達集團,威海最大的利用日資項目——豪雅光電,以及美國開泰、浩然特塑、晨源高分子、多晶鎢鉬等一大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優質企業。
B. 寧波地區經濟的特點
寧波地區經濟特點主要是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寧波藉助「互聯網+」 製造向智造轉型,寧波成為全國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新經濟新動能是推動寧波經濟的重要抓手。然而寧波的傳統製造業曾面臨低水平競爭、產能過剩困境,在激烈的「價格戰」中突圍,向高附加值的領域縱深前行,成為擺在很多企業面前的選題。
在藉助電子商務成新經濟「代表作」,園區計劃打造成與上海前灘、深圳前海齊頭並進的「前洋」高地,未來五年,園區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以上,招引、集聚企業2000家以上,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000億元以上,經濟總量翻兩番。
(2)臨港工業經濟怎麼樣擴展閱讀:
在寧波市工商聯在提案中提出了產品供需錯位、新舊產業失衡、發展動能不強、發展信心不足、發展環境欠佳等五方面問題,並有針對性地提出構建高質量供給新體系、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環境三大建議。
針對打造高質量供給新體系的建議,寧波已加快實施標准化戰略,積極培育品牌,已有222家企業、318個產品入選「品字標浙江製造」品牌重點培育梯隊,數量居全省前茅。
針對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建議,目前正通過「四個加快」開展工作,即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群體、加快布局科技創新重大平台、加快使用重大技術裝備創新、加快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寧波大力發展「新經濟」 培育「新動能」
人民網-寧波推動實體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時代
C. 臨港的經濟概況
臨港地區第二產業主要分布在「上海臨港產業區」內,臨港產業區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上海臨港產業區已引進產業項目130個,產業項目總投資額達430億元,其中外資14.2億美元,已落戶產業項目的達綱產值預計將達1200億元。
民用航空產業配套
在200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集團與上海市政府簽署協議,在臨港產業區設立國家級上海民用航空產業配套基地,吸引國家航空產業配套項目,發展發動機、航電、機電、環控、新材料和航空物流產業。首批啟動項目為航空發動機項目,由中航工業集團為主出資組建中國商用飛機發動機公司,注冊資本60億元。
汽車整車製造
上汽集團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整車及發動機基地沖壓、車身、油漆、總裝、發動機五大車間以及車體分配中心、能源中心等單體已經建成投產,主要生產自主知識產權KV4、KV6系列發動機、自主品牌「榮威550」整車,最終形成30萬台各型發動機和22.5萬輛整車的生產規模;到2010年形成五個生產平台、30款車型的規模。屆時上海形成本地三大汽車整車製造基地(嘉定、金橋、臨港)「三足鼎立」的產業格局。
船舶關鍵件製造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機項目、電氣船用曲軸項目、中船重工和瓦錫蘭合資的中速柴油機發電機組項目已經投產;中船重件碼頭已經建成;滬臨金屬加工配套項目、韓國東和恩泰熱交換器項目正在建設中;沃爾沃高速遊艇發動機項目、船舶工藝設備配套項目已經開工。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機項目具備年產170萬馬力柴油機的能力,主要製造汽缸直徑600毫米以上的大功率低速柴油發動機,同時可製造理論上最大的汽缸直徑1080毫米的柴油機(現已批量製造世界最大的缸徑900毫米的柴油機),滿足12000箱集裝箱船的主機需要;基地二期已經開工,最終形成年產400萬馬力的生產規模,是全國最大最先進的船用柴油機生產基地。大型船用半組合式曲軸項目年產160根曲軸(已可生產為缸徑900毫米柴油機配套的曲軸),未來可達360根,打破了日本、韓國、捷克、西班牙等少數國家對該領域的高度壟斷。
發電及輸變電設備製造
生產百萬千瓦等級核電主設備、重型燃氣輪機、具有極端(特大、重型、超限)重型裝備製造能力的電氣重裝聯合廠房,具有1400噸吊裝能力、5000噸泊位條件的電氣重件碼頭已建成投產;一機床公司核電內堆件項目年內將完工,年產核電堆內構件和控制棒驅動機構4.5套(全國唯一具有此生產能力的企業);核電起重運輸項目將年產核電成套起重運輸、重型起重運輸等設備4.9萬噸;這些裝備將為我國實現核電設備的基本國產化奠定基礎。2008年7月,長21米、最大直徑4.4米、重3350噸的60萬千瓦核電機組蒸發器已下線並運往秦山核電站,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日本、韓國之後能製造該設備的少數國家之一。特高壓交流重型輸變電設備和直流輸電設備項目已經開工,產業區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高端發電及相關設備製造基地。
海洋工程設備製造
中船集團已開工建設具有世界一流的大型海洋工程與船舶製造專業配套基地,其中專用產業碼頭兩座,年產海洋工程平台4座,海洋工程生活模塊或船用生活模塊30個。代表著鑽井平台的世界先進水平。今後進一步重點發展具有高技術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徵的自升式鑽井平台、半潛式鑽井平台等海洋油氣裝備,將為我國發展新興的深海油氣採掘事業服務,提高我國在全球海洋工程設備製造領域的地位。
工程機械等其他製造
港口和物流機械為主,中集集裝箱製造及維修、卡爾瑪港口機械、科尼(KONE)港口機械、振中樁機等項目已經建成投產並將擴建。隨著田中激光機械、阿特拉斯空壓機、開山空壓機、蒂森克虜伯工程機械、希爾博裝卸機械、希斯庄明機床、大型煤礦液壓支架、履帶挖掘機等項目的建成和落地,該基地涵蓋的領域將更加豐富。中國重點突破的16個裝備製造業發展領域中,臨港產業區的項目已涉及到8個。其中,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大型船用設備、發電及輸變電設備、海洋工程設備、航空配套產業等五大裝備產業基地的發展格局已經形成。臨港集團已同中船集團、中船重工集團、中國商用飛機公司、中航集團、上汽集團、上海電氣集團、中集集團、三一重工、華儀電氣、開山集團、卡特彼勒、沃爾沃、三井造船、蒂森克虜伯、西門子、科尼、卡爾瑪、瓦錫蘭、韓國東和恩泰等國內外著名裝備製造企業集團建立戰略聯盟。到目前為止,臨港新城已經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81.7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225億元,引進外資總額12億美元,實現生產總值年增長60.4%,工業總產值年增長48.1%,稅收收入年增長34.9%。
而蘆潮港、泥城、書院、萬祥四鎮由於基礎薄弱,加之大面積的動拆遷,雖然保留和安置了一部分工業企業,但並未能形成規模和特色,雖然建築業藉助於開發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規模仍然較小,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在外界環境改變的情況下難以持續保持這一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隨著大規模動遷安置基地建設的完畢,加上臨港基金最後期限的到來,分城區內的都市型產業園區發展空間狹小等因素的制約,屆時如何繼續保持工業經濟增量、並實現總量突破,是亟需解決的難題。 進入2013來,以現代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第三產業的啟動,臨港即將迎來一個第三產業發展階段。根據《上海市商業 網 點 布 局 規 劃(2013-2020)》,外環線以外將建設28個地區級商業中心,臨港地區有兩處入選,分別是泥城和南匯新城鎮。
D. 世界各地如何發展臨港產業
1世紀是海洋世紀.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已經成為世界各沿海國家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嵊泗具備深水大港優勢、海洋資源優勢、海洋產業優勢、海洋管理優勢和政策優勢等五大優勢,為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嵊泗應抓住國際范圍內海洋開發大潮到來的有利契機,突出發揮自身的海洋優勢,依託深水大港,加快構建港口產業群、修造船產業群、水產品出口加工產業群、海洋化工產業群、海洋旅遊產業群等五大臨港產業群,為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加快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確立嵊泗在全市、全縣發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關鍵詞】臨港產業 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當今世界一種突出的經濟現象,由大量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形成一個產業群落。地理集中、靈活專業、創新環境、合作競爭是產業集群形成並保持其競爭優勢的基礎,同時它將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來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能力。產業集群的優勢對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競爭力的提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確立了「以港興縣」的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將資源優勢轉換成現實生產力,真正建立起以深水港口為依託的現代港口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港口、產業和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更好更快地發展,為全面建設「東海明珠•中國第一島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嵊泗臨港產業的現狀
通過大力開發港口資源,努力發展臨港產業,嵊泗已初步建立起以港口為依託的臨港工業、旅遊業、海運業等臨港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嵊泗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也為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水產品加工業。水產品加工業歷來是嵊泗的優勢傳統產業。隨著貽貝養殖加工不斷發展、嵊山水產品交易市場的投入使用,水產精深加工及流通不斷拓展,培育出了具有一定精深加工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水產加工企業。2007年末,全縣共有水產品加工企業49家,加工量46900噸,加工產值9.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水產品加工企業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7億元,工業銷售產值3.1億元,出口交貨值1.0億元。
——海運業。自洋山港開發建設和政府對海運業的扶持政策出台以來,嵊泗海運企業快速發展。截止到2007年末,全縣共有海上運輸企業10家,船舶182艘,運力規模達15.1萬噸載重量,其中萬噸以上載重量船舶2艘,千噸以上載重量7艘。
——船舶修造業。2007年末全縣擁有船舶修造企業1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023萬元。目前,洋山15噸級修造船基地正在處於審批階段,預計近期可以開工建設。
——旅遊業。近年來,嵊泗旅遊業依託獨特的旅遊資源和港口大開發的背景,樹立大旅遊、大產業的觀念,加大旅遊設施投入,加強對外宣傳力度,旅遊經濟整體實力進一步增強。2007年全縣接待遊客120.62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8152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06億元。
——石化工業。截止目前,洋山石油儲運一期項目已竣工,投入試運行。LNG項目進展順利,累計完成投資37億元。
二、嵊泗發展臨港產業集群的意義
(一)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是推動海島城市化的需要。經濟要素的流動與集聚是實現城市化的機制,發展臨港產業進程本身就是城市化的過程。首先大量土地徵用帶動人口集聚。漁民生產用地經過大量徵用轉變為城市建設用地等,農民居民實現了居住轉移、產業轉移和生產轉移,人口迅速向城區集中,政府通過完善各類保障制度,實現失地農民老有所養,這部分人口的生活方式也迅速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如洋山深水港工程,通過土地徵用小洋山1418戶、3545個居民分別落戶於上海南匯、菜園鎮和洋山鎮。其次發展臨港產業過程中高標准基礎設施建設,使得周圍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教育、醫院、衛生條件得到相應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較大提高,其原有的生產生活區域已不可逆轉地轉變為城市化區域。第三發展臨港產業促進了與之相關其他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集聚也集聚了人氣,形成人口與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有利於促進要素聚集,有利於優化地區產業結構。港口城市以港口為依託,對其腹地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港口是嵊泗最大、最具潛力的資源優勢,發展臨港產業集群逐漸將成為嵊泗經濟發展的趨勢。由於相比起路運和空運,海運具有運量大、成本低的特點,所以發展臨港產業可以尋找最廉價的生產要素等工業資源,建立加工基地,建立大進大出的加工工業。發展臨港產業集群將會對產業發展產生強大的前向關聯效應,誘導地區新興產業部門、新技術、新型原料等產業的出現,改善、優化本地區的產業結構。
(三)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是促進港口功能拓展升級的需要。當前嵊泗港口功能比較單一,綜合效益遠未發揮。發展臨港產業集群,將有效提升港口功能,延長產業鏈,真正把以臨港產業為重點的港口經濟做大、做強。
(四)發展臨港產業是促進漁民轉產轉業.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隨著重點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我縣漁業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大量失海漁民亟需轉產轉業,臨港產業的發展構築了漁、農民「二次創業」新平台,為漁民轉產轉業提供重要途徑,從而有力推進了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如馬跡山港區,截止2007年末直接吸納嵊泗從業從員達500多人。同時臨港產業發展也帶動了餐飲、交通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變化,新的行業、新的職業、新的機會以按以往經驗很難想像的速度和形式出現。
三、嵊泗具備發展臨港產業集群的條件
發展臨港產業集群對區位、地理、交通等條件有較強的依賴性,綜合分析,嵊泗發展臨港經濟的基礎條件比較成熟,較之國內其他城市,嵊泗具備深水大港優勢、海洋資源優勢、海洋產業優勢、海洋管理優勢和政策優勢等五大優勢,為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一)深水大港優勢
嵊泗擁有不可多得的深水大港優勢,洋山港是我國目前港口建設中工程規模最大的項目,洋山港一、二、三期工程結束後整個碼頭岸線將長達5600米,深水泊位數量將達到16個,年吞吐量有望達到1050萬標准箱,主要從事集裝箱、煤炭、原油、鐵礦、糧食等各類進出口貨物的裝卸服務和國際國內客運服務。馬跡山港始建於1998年,是上海寶鋼投資建設的一座大型礦石中轉深水港,隨著馬跡山港一、二期工程結束,年吞吐量已達5000萬噸,主要從事礦沙的中轉運輸。綠華減載平台由嵊泗浦遠散貨減載有限公司於2008年開工建設,目前工程正在施工之中,建成後綠華港年吞吐量將達到1400萬噸,對進一步推動嵊泗口岸的開發利用,提升港口經濟對嵊泗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海洋資源優勢
嵊泗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充足,全縣島嶼岸線總長471.35千米,其中岩質岸線431.39千米,水深10米以上深水岸線21.8千米,水深20米以上深水岸線5.6千米,全縣共有大小島嶼404個,擁有近海海域8747平方公里,海洋開發空間廣闊。海洋生態良好,是一些經濟生物的棲息繁衍場所,同時也是海洋養殖的優良場所,全縣海洋生物資源豐富。嵊泗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灣岬相間,構成金沙、碧海、藍天的特有景色。此外,海水中取之不盡的水資源、用之不竭的化學資源以及豐富的波浪能、潮汐能等都是可供未來開發的寶貴資源。豐富的海洋資源為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海洋產業優勢
嵊泗海洋產業門類齊全,涉及港口、海運、船舶修造、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工程等多個產業。近年來,嵊泗海洋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萬噸大港迅速崛起,海洋旅遊蓬勃興起,高效漁業發展迅猛,海洋化工穩步發展,船舶修造業煥發新生機,海水利用、海洋工程、海洋環保等新興產業成長壯大,形成了較為雄厚的海洋產業基礎。據初步測算,2007年全縣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將突破116.6億元,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約佔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的76.8%,正成為全縣經濟新的支柱產業,為發展臨港產業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四)海洋管理優勢
近年來,嵊泗縣認真貫徹實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涉海法律法規,以依法管理海洋、科學使用海洋和綜合治理海洋為中心,突出抓好海洋立法工作,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執法隊伍,加強海洋執法監察,強化法制宣傳,不斷提高海洋綜合管理水平,徹底改變了過去「無度、無序、無償」用海的混亂局面,2005、2006兩年間,全縣共確權海域28宗,確權面積445公頃,徵收海域使用金385萬元,馬跡山港等一些重大涉海項目用海納入依法用海軌道,步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管理的全新時期。海域管理、海洋環保和海域勘界工作繼續取得有效進展,並加強海洋經濟規劃體系建設,編制完成了「十一五」《嵊泗縣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建立海洋環境監測預報體系和赤潮應急監測預警機制,努力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程,2005年建立了浙江嵊泗馬鞍列島海洋特別保護區,包括花鳥、壁下、枸杞和嵊山等10個有居民島嶼以及周圍126個無居民島礁所在的廣大海域,為合理開發和持續利用我縣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E. 浦東新區臨港新城未來的發展趨勢怎樣呢
上海臨港新城從誕生之日起已經有了發展前景-----愛在臨港
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與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臨港新城應當建成以現代裝備製造業為核心,以高附加值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為基礎,集先進製造、現代物流、研發服務、出口加工、教育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海濱城區。
資料你可以自己去查,但是臨港是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這一定性是不可改變了.
不知道你去過沒有,作為個人來說,我覺得臨港的未來是可以期待的,首先環境地理位置是不可復制的,相信很多第一次去的人們,都會喜歡上這里的路況,綠化,清新的空氣...和西湖一樣大的人工滴水湖....在湖上西島,在建一個五星級酒店,主題建築這個月已經封頂了....
所以,發展前景是一定得,現在上海的大浦東概念,更會使這個新區的未來充滿希望.
現在只能說那裡是個靜養的好地方,大白天路上幾乎都看不到人和車,有些路靜的讓人感覺是不是待在一座現代化的空城裡面...是很現代化,但是很空.
人口導入是個大問題.....2010要到40萬人,現在只有15萬不到...從哪裡來那麼多人呢?...生活配套設施都在起步中,醫院,學校,商業中心都沒有...沒有人,這些市政就毫無意義.
但我個人相信臨港的未來是美好的,也絕對會成為上海真正的輔城.但是需要時間...
希望對您有幫助---網路愛在臨港官網也可以找到我們
,上海臨港新城最大的生活服務平台
F. 臨沂臨港區的發展狀況
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東依新興港城日照市、距嵐山港最近處僅4公里,西靠臨沂商城,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接壤,處於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的核心位置,是魯南蘇北沿海港口的重要腹地。臨沂臨港經濟開發區下轄坪上、團林、壯崗、朱蘆四個鎮,總面積364平方公里,150個行政村,18.9萬人口。
開發區西依臨沂商城,東借日照、青島、連雲港的輻射帶動,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臨沂市發展臨港經濟的前沿,是集加工工業、重化工工業、現代物流、國際貿易於一體的綜合性開發區,是連接嵐山、日照、連雲港、青島四大港口與魯南、蘇北經濟帶的重要接點和樞紐,是對接青島及半島製造業基地,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北上西移和東南亞國家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
開發區按照國際化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標准,堅持「高起點、高標准、高效益、大規模、全功能」的原則,實施「環境立區、產業強區、商貿興區」戰略,擴大招商引資,承接產業轉移,依商興工,借港發展,努力打造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精品鋼深加工基地、臨港物流貿易基地、加工工業基地和重化工工業基地,是整個魯南經濟帶的臨海橋頭堡,發展臨港經濟的最佳平台。
國家宏觀經濟研究院和臨沂市規劃院完成的開發區「1257」 總體規劃,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通過。規劃建設用地18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規模50萬人。形成了包括五個主要居住區、七個產業片區、一個綠化核心區、兩個生態保護區在內的總體布局結構。其中,五個居住區主要包括四個鎮駐地生活區,以及經濟開發區行政中心區;七個產業片區是精品鋼配套工業區、高新技術區、物流加工區、化工區、農副產品及食品加工區、建材工業園區和旅遊度假區;一個綠化核心區主要依託中部高差較大的丘陵地帶,形成經濟開發區中部的綠化核心;兩個生態保護區是經濟開發區南部萬畝茶園和蘆山風景區,北部的甲子山生態旅遊區和厲家寨萬畝櫻桃園。
G. 臨港經濟區和空港經濟區的區別
區別如下。
1.臨港經濟區一般指天津臨港經濟區。 天津臨港經濟區(原天津臨港工業區)始建於2003年6月,2010年底,原天津臨港工業區和原天津臨港產業區整合為一個功能區,統稱「天津臨港經濟區」。天津臨港經濟區是通過圍海造地而形成的港口與工業一體化產業區。
2.空港經濟區是指依託大型樞紐機場的綜合優勢,發展具有明顯的航空樞紐指向性的產業集群而在空港周邊所形成的經濟區,其核心特徵表現為傳統港區與經濟開發區雙重功能的統一。空港經濟是依託機場優勢以及機場對周邊地區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影響,促使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在機場周邊集聚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