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大工業基地的各工業區的發展優勢與劣勢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及東南亞較近,多僑鄉,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是四地區中最快的。不足: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產品結構單一,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該地區有稠密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
㈡ 能源經濟如何進行區劃
能源經濟區劃是根據能源資源豐度、產銷聯系與結構特點的地域差異對全國進行的一種區域劃分。它以各地區的能源資源評價與能源開發、供求現狀分析為基礎,並把資源、生產、運輸、消費結合起來,全面考慮,分區劃片。
全面認識能源資源分布及其開發條件的地域差異,明確各地區能源供應與國民經濟結構的關系,為進一步改善能源生產在全國范圍內的布局,搞好能源的地區產銷平衡與合理流向,為制訂不同地區的能源政策與工業發展方向提供科學依據。
全國性能源經濟區的劃分步驟與方法為:
(1)在資源經濟評價的基礎上,提出可供建立具有區際意義的能源基地;
(2)對各能源基地的合理供應范圍進行劃分,以便在它們與各主要能源消費地間找出經濟效益最佳的產銷聯系;
(3)對各能源基地的產運銷售地區進行地域組合,以形成具有相當規模的綜合開發產銷區;
(4)參照未來交通網的發展情況,大區工業體系的形成趨勢,並適當考慮行政區界線,對區劃界線作相應調整。
㈢ 中國能源工業迅速發展主要在什麼方面
1.供給能力明顯提高。
2.能源節約效果顯著。
3.消費結構有所優化。
4.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5.環境保護取得進展。
6.市場環境逐步完善。
具體來講:
1.經濟高質量發展穩中推進,能源清潔化轉型成效顯著。
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對外開放的持續擴大,中國經濟正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1%,中國經濟增速換擋,但仍在合理區間內穩定運行。2019年宏觀經濟政策由「去杠桿」轉為「穩杠桿」,通過調整融資結構緩解信用分層現象,預計未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將有所改善。服務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有望持續增長。中國主要工業行業2019年整體運行平穩,新能源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技術製造業是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平穩的重要因素。
2019年中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量均創新高,能源對外合作進一步擴大,能源效率持續提升。2019年,中國煤炭消費在總能源消費中的佔比為57.7%,再創新低;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佔比達到23.4%,能源消費結構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穩步推進。在主要能源品種供求關系方面,煤炭產量受國家推動產能優化政策影響穩中略升,煤炭消費量則保持相對穩定;2019年中國原油產量在經歷了連續三年下降後首次實現小幅增長,但石油消費量增速則明顯加快;天然氣方面,2019年天然氣產量再創新高,為近8年以來最大增幅,天然氣消費依然保持較快增速。
2.能源安全結構性矛盾突出,替代能源亟待突破性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能源供需狀況由自給自足逐漸轉變為大量依賴進口,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能源安全隱患日益嚴峻。2019年中國原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高達72.55%和42.56%。目前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不僅體現在總量上,更體現在結構上。能源安全矛盾集中體現在石油安全問題或油氣安全問題上,也就是國內油氣資源不能有效地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將催生更多的油氣消費需求,可以預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仍將保持上升趨勢。能源進口來源地與進口來源通道風險將持續威脅著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為了保障能源安全,中國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加大石油儲備規模固然有一定的成本,但在面對危機時,其保障能源和經濟安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相比於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中國的石油儲備規模仍相對較低。因此,中國應加快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短中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導地位難以發生大規模變化,通過煤制油和煤制氣等煤化工技術利用煤炭生產成品油和合成天然氣能夠有效緩解中國油氣進口的壓力。因此,圍繞煤炭進行能源戰略制定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舉,不僅具有較大的自主可控性,也是符合中國國情和能源現實的可靠選擇。現階段中國煤化工產業發展所面臨主要制約和挑戰集中在國際油價低迷、政策支持不足和環保壓力較大等方面。政策制定者應從全產業鏈視角設計制定煤化工產業政策。
新能源汽車和軌道交通的發展兼具應對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功能,對於推動中國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新能源汽車可以通過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降低石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原油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壓力。在當前中國政府對新能源車補貼逐漸退坡而新技術短期尚未實現突破的背景下,政府通過刺激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例如通過補貼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其分布推廣,提升新能源車充電便捷性,或許是激發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需求,實現新能源汽車推廣的新思路。相對於新能源汽車而言,發展軌道交通則是在中短期內就能實現較大油氣需求替代的解決方案。通過將城市居民分散的出行需求集中,提高運輸量和運輸速度,完善的軌道交通系統能夠顯著替代交通領域的石油消費。
3.新型城鎮化建設持續推進,城市能源系統需創新應對。
隨著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對城市能源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能源系統需要隨著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做出相應的創新和改變,以滿足城市居民對清潔高效能源日益增長的需求。
儲能技術是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存在的隨機性和不穩定性問題的關鍵技術。儲能技術的發展對於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消納、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和保障用電安全有較大意義,是打造未來城市能源系統的基礎。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提升,其對城市能源系統的影響將愈加顯著。利用電價引導新能源汽車用戶合理規劃充電時間,在用電低谷進行充電,有利於平滑負荷曲線實現「削峰填谷」,提升城市能源系統總體效率。隨著分布式光伏行業的發展與成熟,預計其將徹底擺脫補貼依賴進入平價上網階段。分布式光伏具有較高的部署靈活性,在處於東部經濟發達但土地資源稀缺的III類資源區的城市能源系統中將發揮更大作用,有利於城市能源系統的清潔化發展。中國建築能耗占總體能耗比例達28%,作為城市能源系統管理的重要環節,建築節能具有較大的節能減排潛力。
㈣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㈤ 中國四大工業區的優越區位條件是什麼他們將如何能發展的更好
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其區位優勢有鐵礦,有煤礦,有遼河油;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解決辦法:優化產業機構,引進先進技術,運用南水北調工程,發展節水型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滬寧杭,水資源豐富;科技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市場廣闊;
珠三角,
水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港澳台,又面臨東南亞,這里是 著名僑鄉,便於吸引外資,發展經濟
長三角:市場廣闊、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勞動力素質高、工業門類齊全
措施:環境治理、清潔水源、發展第三產業
㈥ 如何發展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生態工業園區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工業園區在發展循環經濟時應如何規劃自己的發展之路?應注意哪些發展誤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參與多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規劃設計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段寧。 記者: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中,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或者說在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有何影響? 段寧:目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發展中期,尤其是在重化工發展階段,也就是說,中國經濟正處於「長身體」的時候,特別是長骨骼(工業)的時候。根據各國的發展歷史來看,在人均GDP1000美元的階段,主要是依靠工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大力發展工業,必定會大量增加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就成為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工業園區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形式,我國工業發展的相當部分集中在工業園區,工業園區在經濟質量和總量增長、引入高新技術、先進管理理念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工業園區建設對我國工業發展的很多趨勢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因此,在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可以作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試驗田」和領跑者,以此來帶動整個循環經濟的發展和循環型社會的形成。 記者:目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主要有哪幾種?各地的工業園區如何選擇適合區域情況的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段寧:工業園區一般分為過程工業的工業園區和產品工業的工業園區,像包頭(鋁業)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屬於前者,是為最終產品提供原材料的,而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泰達)則屬於後者,是直接向社會提供產品的。兩者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也有所區別。 我國最初的幾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都是在像包頭(鋁業)、貴港(糖業)等污染比較重的地區和行業中進行的,但後來成為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則屬於污染比較輕的工業園區。對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園區應有不同的考核指標和衡量標准,要承認行業與工業園區類型的差異,不能搞「一刀切」。 各地工業園區要根據本地區特色優勢,如資源、能源供應情況、工業發展歷史和基礎、人力資源以及傳統文化等因素來選擇自己的生態工業發展模式。 記者:當前,我國生態工業園區正處於起步階段,人們對生態工業園區在認識和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哪些誤區? 段寧:目前,我國發展生態工業園區中,在准確理解生態工業的內涵和本質上確實存在一些誤區。 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理論最早是發達國家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提出,在中國,解決環境問題更具有現實性,生態承載能力不足正是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從當前的實際國情來看,我國生態承載力的短缺程度明顯大於資源承載力的短缺程度。而生態工業園區不僅是提高經濟質量的發展形式,還是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的重要形式。當前,不少工業園區對區域經濟增長、資源利用率的要求很高,但對環境質量改善提得相對較少,對單位產值污染物產生量的下降要求得很少。循環經濟提出的「3R原則」中的減量化,不僅包括對資源、能源利用的減量,還包括對污染物的減量化。這是當前一些生態工業園區規劃中注意不夠的地方。同時,不少工業園區在規劃時忽視了環境在園區中的循環利用,這是誤區之一。 誤區之二是不少生態工業園區對把上下游企業連在一起串成產業鏈很重視,但對這條鏈上每一個企業產污、排污的控制重視不夠,忽視了生產過程的污染控制。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所追求的是生態工業鏈每一個環節都是清潔的,其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都是很低的。因此,發展生態工業的很重要一環就是清潔生產,尤其要重視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 誤區之三在於對一些工業園區在規劃和建設時,一些產品和廢物利用的科技含量和價值不是很高。 記者:目前,我國生態工業示範園區中有哪些經驗是值得推廣的? 段寧:不同類型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具有不同的經驗,它們在產品代謝和廢物代謝這兩種工業代謝的一些做法很值得其他園區學習。 以包頭(鋁業)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為例,過去,該園區所在的包頭市東河區多年來一直在尋找改善環境的突破口,後來以包鋁為龍頭企業進行鋁業為主的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實行鋁電聯營,降低了成本;同時還從法國、挪威和香港分別引進了精鋁生產線、用廢鋁生產電解鋁生產線和汽車輪轂生產線,使得產品代謝從過去的只是鋁錠和少量的鋁合金擴展到現在的合金鋁產品系列和精鋁產品系列等。同時,狠抓了電解鋁工藝改造,大部分自焙槽已改成預焙槽,剩餘的自焙槽正在改建中,污染大大減輕。通過工業園區的集中供熱,砍掉了幾百根煙囪。可以說,當地通過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改善環境的切入點。 而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污染本來就輕,怎麼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該園區在做規劃時就分別對產品代謝和廢物代謝進行分析,設計了4條生態工業鏈條,通過核心企業帶動,把產業鏈條拉長,資源利用率提高,增加了價值。同時,從廢物的減量化入手,進行廢物綜合利用,廢物代謝做得也是非常好的。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實踐告訴我們,即使在這樣一個起點很高的工業園區,也是有很多生態工業潛力可挖的。 同時,通過這幾年在我國推行生態工業示範園區的實踐,我們感到,政府部門的定位很重要。具體地說,政府應在改善當地發展生態工業的軟環境上下工夫,如提高辦事效率、辦事質量、吸引和引進人才、改善居住環境。當地政府要捨得在這些方面投入,特別是區域生態環境改善方面。
㈦ 為什麼工業企業或工業園區適合開展綜合能源服務
工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家能源消耗的大戶,工業能源消耗在我國能源總耗的佔比可高達70%。目前,與其他部門的能源結構有所不同,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比例很高,可達到工業企業能源消耗的一-半左右,其主要用於熱力發電和工業鍋爐。電力是工業企業消耗的第二大類能源。再者是熱力和燃氣。這種不合理的能源結構給工業企業的節能減排造成了很大困難。另外,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擁有較為復雜的職能部門和不同的生產車間,所涉及的能源設備眾多。因此,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量大且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工業企業及園區適合開展綜合能源服務,以便統一開展節能減排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工作。
㈧ 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前景如何
4月22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內容涉及風電、光伏、核電、天然氣、新型儲能等多個重要領域。
根據《意見》,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11%左右。同時今年煤炭比重降至56%以下,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
「十四五」計劃會議中,明確出要:「推進能源革命」、「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和「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要求,為能源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保障能源安全,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必須調整能源結構,建立低碳、清潔、高效、多元的能源結構,實施科學、綠色、低碳能源戰略。
面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管理現狀,Hightopo選擇以推動新能源場站信息化、自動化、可視化、智能化管理為目標,搭建可視化管理場景,實現新能源生產數字化轉型。
以當前風電規模飛速提升為例,如何實現風電機組的高效穩定運行,如何在日常維護方面降本增效,成為風電產業實現新一輪騰飛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採用可視化技術以及結合 GIS 技術的應用,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建設,讓風電場的監控更為直觀,控制更加精準,提高風電場的整體管理水平和運維效率,推進風電場的綠色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升級進程。
傳統能源合理有效利用率不夠。可視化管理科學防控、統籌兼顧、精準施策。虛擬現實模擬培訓系統對核電站的真實場景及數據進行科學的處理,還可逼真還原了核島、常規島、核電站配套設施及核電站安全防護設施,用戶可以在模擬場景中自由漫遊,查看各種區域。另外,系統還會對具體的功能區進行動態模擬,用戶可以進入到核島內部,觀看反應堆的運行情況,從而加深對不同區域功能的了解和認識。核電站管理人員還可以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對核電站不同區域進行實時監測、控制,密切關注核設施的安全運行。
發展清潔綠色的電力能源,是一個國家生態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必然的要求。圖撲軟體也將利用HT先進的可視化技術,賦能傳統產業領域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㈨ 我國四大工業區的優點,缺點以及今後的發展方向分別是什麼啊
中國四大工業區:京津唐綜合工業區,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工業地帶(滬寧杭工業區),珠江三角洲工業地帶。京津唐綜合工業區.: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區.: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一、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於溫帶季風區,瀕臨渤海,區內有全國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經濟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溫帶季風區,氣候溫和,地形平坦。
(3)社會經濟因素:資源豐富(華北油田、開灤煤礦、長蘆鹽場、棉花等);交通便利(海運、鐵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類型齊全);科技發達;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能源充足(*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嚴重
發展方向:資源型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二、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區位分析:
(1)地理位置:瀕臨渤海、黃海;*近俄羅斯、朝鮮、韓國;地理位置優越。
(2)自然因素: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遼河為水源。
(3)社會經濟因素:煤、鐵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勞動力豐富;農業資源支持;國家政策支持;國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許多礦產資源瀕臨枯竭,資源相對不足;水資源不足;科技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市場經濟不發達,計劃經濟影響大;區內環境污染大。
調整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㈩ 未來我國能源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隨著我國經濟的較快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斷增長,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面臨著重大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資源約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我國優質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制約了供應能力的提高;能源資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續穩定供應的難度;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技術裝備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導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高於主要能源消費國家平均水平,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單純依靠增加能源供應,難以滿足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
市場體系不完善,應急能力有待加強。我國能源市場體系有待完善,能源價格機制未能完全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能源資源勘探開發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能源監管體制尚待健全。煤礦生產安全欠賬比較多,電網結構不夠合理,石油儲備能力不足,有效應對能源供應中斷和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