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中國率先發動第四次工業革命呢
緊盯前沿科技,抓住5G這個科技龍頭,中國定會領先第四次工業革命的
② 中國如何面向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這個問題應該問成中國如何彌補第三次工業革命,針對目前中國國情,中國應該確保國內的和諧穩定,大力發展經濟,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依託,加快電子、通信、製造等方面的研究,擺脫對國外的依賴,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
③ 中國拿什麼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
而在這輪變革中,中國是「雄起」還是「沉淪」,一個新興而重大的話題成為當前全社會熱議的焦點: 3D列印開啟新工業革命之門 3D列印機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珍妮紡織機一樣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如能切實抓住這一機會,中國的崛起無疑將具備更深厚的基礎。 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數字化設計製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導致工業、產業乃至社會層面發生的重大變革。 美國總統奧巴馬近期在華盛頓發表了新任期內的首份國情咨文。在這份國情咨文里奧巴馬繪制了完整的一份經濟藍圖。兩個新變化之一便是重視3D列印技術,「工人們在這里學習使用3D列印,學習這項有可能顛覆工業的新技術」。 經濟學家李才元認為,對中國經濟而言,抓住新技術革命「戰略機遇期」,從一個追趕者變成引領者,至少要同發達國家齊頭並進,這是一切國家規劃和戰略設計的前提和基礎,「這既是出路也是希望,沒有真正的技術革命,怎麼實現最美的『中國夢』?」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我國將推動「3D列印」產業化,路線圖和中長期發展戰略即將制定。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認為,如果中國能把握住3D列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趨勢,那麼將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因為3D列印技術代表製造業發展新趨勢,它將推動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3D列印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再工業化"對我國製造業的四大挑戰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盡管發達國家正走在"再工業化"的路上,但已不可能再回到傳統製造業為經濟基礎的時代。拿美國來說,一方面,從經濟結構看,製造業產值占其GDP比重只有11%左右,還不及金融服務業的一半,製造業弱勢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另一方面,美國製造業"回歸"走的是高端路線,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節能項目、智能電網、醫療信息化、環境保護等是其投資的重點,這也就意昧著美國在意圖打造先進製造業,而不是真的想重現"美國製造"時代。可以說,當前的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實際上就是在走一條經濟轉型之路,給我國的製造業轉型升級帶來諸多挑戰與啟示。 挑戰一,我國製造業競爭力可能大幅度弱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2010年,我國製造業產出居世界之首。勞動力成本低廉曾經是我國製造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是我國製造業產品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有相當競爭力的關鍵。然而,中美勞動力成本正在發生此漲彼消的變化。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對這一趨勢非常關注,2011年推出了《美國製造復活》的報告,稱"中國的工資水平以年均15%一20%的幅度在上漲,持續下去的話,2015年前後美國南部等地的生產成本將低於中國"。因此,製造業回歸美國就成為企業重要的選擇,而我國製造業如果沒有了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型升級將成為 "中國製造"的唯一選擇。 挑戰二,我國出口製造業可能會受到巨大沖擊,加工貿易有可能衰落。過去發達國家「去工業化」,大量的製造生產環節外包到發展中國家。今天則不一樣了,一些新的製造生產方式對土地等要素的佔用很少,不需要很大的廠房,可以實行「銷地產」,大大超越了傳統的"產地銷"模式。這樣的新技術革命可以使新興製造業重新流回發達國家,增強國際競爭力。從而對我國的出口製造業形成巨大沖擊。 挑戰三,發達國家繼續成為新一輪產業全球分工體系中的控制者,而發展中國家依然成為被控制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通過引進、合作、創新發展到今天已經有很大的規模,但在整個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我國的製造業一直處在價值鏈的低端。而發達國家則處在價值鏈高端,而且通過關鍵技術、產業標准、產品標准等控制了產業的價值鏈、製造業供應鏈,所以,我國目前的製造業應該說是依附型製造業,依附發達國家的關鍵技術、依附他們的市場,依附他們的訂單。這一次的「再工業化」將建立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基礎之上,發達國家的信息渠道通暢、分銷網路廣泛合理,市場環境好交易便捷,而且發達國家民眾總體富裕,更具備個性化消費的條件。這就為他們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及製造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創造了市場條件,為他們成為21世紀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領先者、控制者創造了條件,也為他們未來進入我國高端消費市場創造了先機。 挑戰四,我們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創新競爭力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還可能加大。美國等發達國家創新往往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導向的創新容易產業化並產生經濟效益。而在創新的過程中政府會發揮自己的作用,但不是指定發展的方向,而是說「我為你企業創造什麼條件」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在創新方面雖然也很重視,但具體到創新的市場導向,創新的制度與激勵機制、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依然問題重重。美國政府這次的"再工業化"首先想到拿錢出來是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信息傳輸速度,提高全民學習能力。其次是投資教育和培訓,因為未來的工業革命也好技術革命也好,人力資本都是最重要的。 「再工業化」對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啟示 美國走過了「工業化」和"去工業化"階段,再重新發展不一樣的工業化道路,中國不能簡單模仿,但是共性的東西還是可以借鑒的,比如說他們「再工業化」很強調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等。中國要走自己的路,要發展自己優勢的傳統產業,我們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要關注在關鍵技術上有可能突破的產業。 第一,明確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思路。目前我國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時期,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經過這么多年的工業化,現在開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即服務經濟時代,應該大力發展現代服務產業,許多傳統製造業應該轉移淘汰出去,這叫作"去工業化"觀點。當然這也是個方向,但這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不單純否定製造業,我們目前的產業結構調整、製造業轉型方向與方式是否可靠,是不是還要重蹈他們的覆轍呢?這顯然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大問題。 我國肯定需要發展服務經濟,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因為相對製造業發展,我國的生產服務業長期發展遲緩,落後於製造業發展的狀態,這是我國產業體系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目標,是為了促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這個轉型升級不應該是簡單地僅僅考慮引進發展一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應該還是在老的製造業生產方式、製造模式裡面兜圈子,而應該是目標遠大,要瞄準能夠引領未來新一輪工業革命或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換句話說,我們要判斷出新的發展方向,率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過程中做些布局和投入,不至於被甩得太遠。 我們過去說的一個概念叫"新型工業化"道路,那什麼叫"新型工業化"呢?之前想不清楚,現在看來就是要抓住"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製的生產方式"。這一生產方式具體來說其一,今天的互聯網既是信息平台,又是交易平台和生產控制平台。通過計算機控制的聯網智能化製造設備在收到指令後,就可以自行分析、決策,進行操作。毫無疑問,未來的新生產方式必然依託互聯網。其二,智能化意味著智慧型計算機嵌入製造設備後能夠使生產設備更快地感知、自我反應,計算判斷,分析決策,操作。其三,滿足個性化需要的產品的大規模定製生產成為可能,部分已經成為現實。比如大規模的定製西裝已經成為現實,成千上萬個性化數據輸進去,計算機排版激光剪裁,快得不得了。又如德國大眾的輝騰汽車,開設的是定製店,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製造不同的車。 從短期來看,擴大投資發展新興製造產業,進行產品技術提升,品牌價值提升等,這些都重要,但面向未來我國的產業體系應該更多地建立在現代服務業與新型製造業融合,建立在新的工業生產方式、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新的生產製造模式基礎之上。 第二,「再工業化」階段,要努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我國現行製造業的發展是基於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資源價格便宜、環境損害基礎之上的,產品處於價值鏈低端,收益率不高。但是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升值的雙重壓力下,我國製造業的資源、價格、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使我們低端製造業的低成本優勢逐步消減、利潤逐步下降。特別在面對發達國家今天的「再工業化」的情況下,我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們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有三個特徵:一是技術含量較高,以高新技術為核心。二是創造附加價值比較高。三是從未來的要求看,應該符合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要求。 我國先進製造業的選擇應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即知識創新能力與人力資本基礎之上, 不能被產業的新名稱所迷惑,因為先進製造業也有低端的製造環節,我們不能把先進製造業中的價值鏈低端環節當作我們的先進製造業,而是要從該產業是否所處在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否主要依賴知識與智力資本,是否能夠創造高附加價值來判斷。中國地域廣闊,地區勞動力水平差異非常大,製造業空間的重組和轉移是未來需要考慮的。我國沿海地區應著眼發展先進技術的製造產業。 第三,政府要為產業轉型升級服務。政府對製造業轉型究竟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在這一 方面,美國政府的具體做法是——政府不明確具體的產業選擇。因為政府想讓市場去發揮功 能,而不是政府去替代市場做出決定。從政府層面來說,就是把制度搞好、完善市場使其更透明化。美國政府目前做四件事:一是提供製度環境。二是提供能夠保護私人財產和促進有效競爭的法律體系。三是支持基礎研究,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加強人力資源的開發。四是政府不是要做所有的事情,但是要把做的事情做好。相比而言,我國的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從邏輯上來講,市場不成熟狀態下政府就應出面干預了。問題在於,「干預什麼?怎麼干預?干預的范圍和干預的層面,哪些適合,哪些又是不適合的?」所以美國的做法我們可以借鑒。 我們應該更多地考慮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制度設計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所取 得的經濟與製造業發展巨大成績,本質上是制度改革與市場機制建設的結果。所以,今天我國製造業的轉型與發展要成為先進製造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應該認真思考我們的制度環 境與政策環境有哪些需要進一步改善,這是最關鍵的。 中國教育能否趕上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洶涌而至,我們需要更多地著眼教育,這一切就是當下的事情,卻決定著整個民族的未來。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新技術的競爭,而本質上更是人才的競爭。談到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認為,最重要的是需要不同的人才結構,人才將會成為很重要的瓶頸,而目前的教育系統、科研系統的創新體制需要進行巨大的變革。 普遍背景之下,3D技術人才的培養亦無法獨善其身。科技部國家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3D辦主任、全國3D大賽秘書長魯君尚表示,目前中國製造行業對3D應用人才需求非常龐大,缺口約為800萬人。 在他看來,我國在3D技術培訓、推廣方面做得不夠,高校的相關3D課程與現在全球最前沿的3D技術有差距,高校的3D教育與企業應用需求有差距,很多人對3D認識還處於非常淺顯的初級階段。 新的工業革命技術需要大批的創新型人才,而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方式難以適應這樣的需求。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是當務之急,只有我們的教育體系能夠解答「錢學森之問」、能夠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即將到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創新型人才,我國建設工業強國的夢想才能變為現實。)
④ 如何結合實際談一談,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在百年大變局中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國家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是為個人提供了挑戰和機遇。
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中國已經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中國實際上是處於這場新工業革命的第一方陣,美國也在第一方陣,而且整個這個過程是通過和平的發展實現的。這在整個世界近代史上是一個奇跡,那麼坦率地講,現在中國、美國在第一方陣,歐洲也不在第一方陣,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國家的大數據是控制在美國公司的手裡。
一般大家都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主要的能源就是大數據,就像過去石油是其他工業革命的能源一樣,新工業革命帶來的大數據等等激烈競爭,前所未有,同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方陣中國和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是否會發生沖突。
坦率說恐怕局部沖突難以排除,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發生全面戰爭的概率很小,因為大家都是核大國。
此外中美兩國許多利益實際上是深度交融的,我相信最終這兩個大國會找出一條合作共贏的道路,但這個是需要通過斗爭才能實現的。
現在美國對中國華為公司的圍剿就是一個例子,他們把5G控制權的競爭看作新的軍備競賽,因為誰控制了5G,誰就能在經濟、軍事和情報上領先他人。
⑤ 中國工業革命是如何成功引爆的
中國崛起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怎樣評估都不為過。我把它看成是人類經濟史上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最為壯觀的歷史事件之一。道理很簡單:
英國工業革命到現在接近250年,但是目前為止只有10%左右的人口真正生活在完全工業化的國家。如果中國能夠完成自己的工業革命,就意味著又多了20%的人口能夠進入現代的工業文明,而且用更短的時間。英國工業革命用了好幾百年,我們目前為止只用了30多年,再往下發展二、三十年,總共也就五、六十年的時間。
而且中國崛起不是靠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戰爭,它帶給全世界經濟的拉動力量相當於當年大英帝國崛起的100倍,相當於當年美利堅合眾國崛起的20倍。
所以這個力量非常強大和偉大,它拉動非洲、拉美、亞洲,甚至歐美發達地區,給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增長機遇。另外,中國還有可能在人類文明現有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增長方式、創造新的工業文明和文化。
⑥ 中國為什麼18世紀沒有趕上工業革命
長期的農業文明,小農意識,小富即安、重土抑遷,重農抑商。長期的封建專制沒落僵化。
⑦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中國有什麼影響,中國是怎樣應對
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完成革命後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發動了2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部分主權,大量的資金外流,領土完整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加深,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中國長期的貧窮和落後。戰爭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大大震撼並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使一批開明的知識分子開始放眼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統治階級——地主階級中的「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和教育也起步了,洋務運動成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⑧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為趕上世界潮流做了什麼努力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1、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2、做出的努力: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探索
(2)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企業
(3)中國主觀思想潮流的變化
(4)中國資本主義開始領導革命
3、失敗的根本原因:
(1)政治上的封閉致使落後;
(2)落後之後被中外凌亂勢力聯合絞殺、
⑨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國為趕上世界潮流做了什麼努力
1.中國資本主義開始領導革命 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民族矛盾不斷加深,資本主義開始領導中國革命道路,在經歷了農民領導革命的失敗後(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觀念開始被廣大中國人民逐漸接受和適應,並最終由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國家.
2.中國主觀思想潮流的變 早期啟蒙思想,加上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突飛猛進,使歐洲人的思想也開始進步,資本主義的天賦人權,人人平等思想成為歐洲主流思想,這也影響到部分進步的中國人,他們不但學習歐洲先進的技術,也開始接受先進的思想,這為後來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和辛亥革命的展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3.中國近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後,中國也深受影響,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務運動從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西方引進了一系列先進的技術,創辦了中國第一批近代化企業,這也間接加快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為後來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
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探索 在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短暫發展,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再一次得到發展,實業救國的口號開始出現,後來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達到短暫的春天.這是世界歷史發展潮流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5.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 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力再一次發生質的提升,所以歐洲各國之間為了不斷爭奪原料,資源,競爭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擴張,對中國也進行了更加殘酷的商品傾銷和戰爭掠奪.比如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
⑩ [轉載]我們該如何面對第三次工業革命
」文章解讀了何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回顧了中國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所處的尷尬境地,並對我們該如何迎接第三次工業革命提出了三點建議。這三點建議中,第一點就是教育,包括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全新機制的教育機構的培育等等,都是當前教育必須要面對並加以回答的關鍵問題。
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國將落伍?湯敏
最近國際媒體在大炒「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概念。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文中斷言,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大國來說有著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有人甚至預言,「中國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所終結。
他們定義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指以數字化製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為代表的一個嶄新時代。這場新工業革命有兩大特點。一是直接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快速下降,勞動力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會越來越小。二是個性化、定製化的生產,要求生產者要貼近消費者與消費市場。一種可能的趨勢是,過去為追逐低勞動力成本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會很快移回到發達國家中去。最近的一些調查顯示,已有近40%的美國企業准備把工廠從中國遷回到美國。
無怪乎最近很多外國媒體認為,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中國將是這一場新工業革命的最大受害者。隨著勞動力短缺的出現,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中國製造」在傳統的工業領域已經越來越不具競爭力。而在新興的領域中,由於大量的外資企業要遷回本國,這將使「中國製造」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
「中國崛起」會被第三次工業革命所終結嗎?18世紀晚期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中國正處於康乾盛世後期,
GDP穩居世界第一。但閉關鎖國的中國那時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這班車。20世紀初以福特汽車公司大規模生產流水線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時,我們正在忙著推翻滿清統治,又被這場工業革命甩下。落在後面的中國,上百年就不斷地挨打,差點被開除「球籍」。
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創新是推動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原動力。沒有創業的創新是無本之木,只能是多幾篇論文,多幾個科技成果獎而已。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創業環境還較差。從對青年人的普及創業教育,到國家政策對創業的支持,以及社會對創業失敗的寬容度都很不夠。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投資在我國還遠未成氣候。鼓勵更多人去創新創業,打造一個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理順創業板市場,是我們能夠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機遇的一個必要條件。
三是政府角色的變化。在新工業革命到來時,政府要及時轉變角色。在工業革命中一大批傳統的企業、傳統的行業要被淘汰。有死才有生。政府有可能會去幫助那些落後國有企業和近期內能提供很多稅收的舊行業,人為阻礙企業的更新和社會的進步。追求增長速度,熱衷上規模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正好與小型化、個體化、多樣化的新工業趨勢相悖。在以個性化、多樣化為特徵的新市場中,政府的運營機制很難適應瞬息多變的技術與市場。在新工業革命中,政府不轉型,企業難轉型。
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中國沒有趕上趟,結果是落後挨打了上百年。俗話說,事不過三。在這一場剛剛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我們不應該,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後果。在這關系著子孫後代的幸福,關系著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問題上,我們只能迎接挑戰,沒有更多的選擇,更沒有退路。附錄:1.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
第一大支柱是從化石燃料結構向可再生能源轉型。歐盟已經承諾,到2020年20%的電力將來自可再生能源;
第二大支柱是用世界各地建築收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歐盟擁有
1.9
億幢建築,歐盟的目標就是,將它們轉化為微型綠色發電廠:在房頂收集太陽能,在屋前裝上風能發電設備,利用地熱供暖,將廚余垃圾轉化成生物能源。這一支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促進當地經濟,創造大量就業;
陽光不會一直明媚,風力不會一直充裕。所以,第三大支柱是,我們必須在建築和其他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可儲存基礎來儲存這些可再生新能源;
第四大支柱是互聯網技術革命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所建立起來的神經網路。當成千上萬棟建築開始生產綠色能源,並把它們存儲起來時,人們可以把這些電能輸送到電網中去,通過能源互聯網實現與他人的資源共享,其工作原理與現在的互聯網一樣;
第五大支柱是以插電式或燃料電池動力為交通工具的交通物流網路。到時可在任何一個生產電力的建築中為車充電,也可通過電網平台買賣電力。
這五大支柱只有組合起來,才能形成新的經濟模式。2.發展的路徑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歐洲和美國花了25年時間建立新的基礎設施系統,又花了25年時間完善它。第三次工業革命所需的時間會更短。歐盟有2020年和2050年計劃,建設5個支柱基礎設施的工作應該在20年內到位,使設施成熟還需要再有20年時間。我們現在的任務是,維持第二次工業革命,不能讓它死亡,同時必須迅速地投資於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便在未來25年能迅速擺脫第二次工業革命。到那時,還堅持停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國家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