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宏觀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
1、經濟環境直接對企業戰略管理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戰略是為了滿足未來持續經營的需要,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目標與目的的管理活動。要確定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是擴大經營還是穩步推進,或是收縮經營,除了要分析企業內部資源外,還必須充分考慮當前及未來的宏觀經濟形勢、世界經濟環境及行業經濟發展狀況。
2、經濟環境通過產品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的一些因素,諸如價格水平和變化趨勢、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費傾向和消費模式等,直接影響到產品市場的需求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狀況,這就需要企業通過相應的管理提供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這個過程就是經濟環境間接地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的過程。
3、經濟環境通過資本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的另一些因素,諸如金融系統和資本市場發展狀況等,直接或間接地對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發揮作用。而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為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使企業順利運營的根本保證。當經濟環境通過資本市場影響到企業時,企業必須根據情況制定恰當的策略並進行調整,這就是經濟環境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4、經濟環境通過勞務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到勞務市場。例如某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狀況,共同決定了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結構。勞務市場的主要職責,是為企業等單位提供勞動力。當勞務市場的勞動力在數量上和能力上,不能完全符合企業要求的時候,企業必須通過管理方式的改變適應這種現狀。
5、經濟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戰略、企業人力資源、企業財務、企業銷售等方面的管理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企業只有在充分注重對經濟環境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到企業自身能力,才能制定出適應經濟環境、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和對策,才能實現持續經營、快速發展的目標。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1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⑵ 試分析當前宏觀經濟環境對我國製造業的影響
宏觀經濟
生產者物價指數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
(在中國,PPI也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生產者物價指數(Procer Price Index, PPI)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種商品在不同的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形。與CPI的物價津貼、盈利、與稅負上有所不同,導致生產者之所得與消費者之付出產生差距。PPI反應於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遲。雖說其具多樣化的組合,一般相信這種延遲的特性使得根據今日的PPI通貨膨脹來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貨膨脹成為可能。
生產者物價指數是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需采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這項指數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美國約採用3000種東西)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過去衡量大宗物資批發價格狀況的稱為批發物價指數或躉售物價指數 Whole sale Price Index,WPI)它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消費者的立場衡量財貨及勞務的價格)之先聲。
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稱為「核心PPI」(Core 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
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因此這項指標受到市場重視。
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已經穩定在了上升之後的水平上,而生產價格指數(PPI)增速高於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的局面並沒有導致利潤收縮。如果我們以凈利潤總額對銷售額的比率來表示中國企業的平均利潤率,那麼可以看到,2003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利潤率開始上升。而近年來雖然原材料成本大增,但利潤率仍處於周期高位。從經驗性研究來看,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這與許多人認為的情況恰恰相反,而且下游產業同樣存在這種正相關關系。如果說企業利潤率和PPI-CPI增速差額之間確實存在著經驗性因果關系,那麼從數據來看,事實是PPI增速的加快往往意味著利潤增速的上升。
消費者物價指數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稱CPI)是世界各國普遍編制的一種指數,它可以用於分析市場價格的基本動態,是政府制定物價政策和工資政策的重要依據。
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概念
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稱之為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可按城鄉分別編制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可按全社會編制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追蹤一定時期的生活成本以計算通貨膨脹。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貨膨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
例如在過去12個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那麼,一年前收到的一張$100紙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100/(1+2.3%)]的貨品及服務。
消費者物價指數涵括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新舊汽車、汽油、房屋、大學學費、公用設備、衣服以及醫療的價格。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亦混合一些生活享受的成本,例如體育活動的門票以及高級餐廳的晚餐。
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作用
1.反映通貨膨脹狀況
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是用通貨膨脹率來反映的,它說明了一定時期內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的幅度。通貨膨脹率一般以消費者物價指數來表示。
報告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
通貨膨脹率=----------------------------------------------- X 100%
基期消費者物價指數
2.反映貨幣購買力變動
貨幣購買力是指單位貨幣能夠購買到的消費品和服務的數量。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貨幣購買力則下降;反之則上升。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倒數就是貨幣購買力指數。
1
[[貨幣購買力指數]] = ---------------- X 100%
消費者物價指數
3.反映對職工實際工資的影響
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提高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減少,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下降意味著實際工資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費者物價指數將名義工資轉化為實際工資,其計算公式為
名義工資
[[實際工資]] = ---------------------
消費者物價指數
采購經理人指數
(重定向自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指數)
采購經理人指數(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指數)
什麼是采購經理人指數
采購經理人指數,通常都是指美國的采購經理人指數,它是衡量美國製造業的「體檢表」,是衡量製造業在生產、新訂單、商品價格、存貨、 雇員、訂單交貨、新出口訂單和進口等八個方面狀況的指數,是經濟先行指標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附屬指標是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商業報告中關於製造業的一個主要參數。通常采購經理人指數與金屬需求指標密切正相關,因而能被看作是金屬需求增長率變化的有效指標。
PMI是一項全面的經濟指標,概括了美國整體製造業狀況、就業及物價表現,是全球最受關注的經濟資料之一。除了對整體指數的關注外,采購經理人指數中的支付物價指數及收取物價指數也被視為物價指標的一種,而其中的就業指數更常被用來預測失業率及非農業就業人口的表現。同時,PMI是一個對亞洲及中國出口很有預測力的一個前瞻性指標。PMI已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采購經理人指數為每月第一個公布的重要數據,加上其所反映的經濟狀況較為全面,因此市場十分重視數據所反映的具體結果。在一般意義上講采購經理人指數上升,會帶來美元匯價上漲;采購經理人指數下降,會帶來美元匯價的下跌。
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優勢
1.時效性。
PMI在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家中廣為使用的一大原因是其高度的時效性。首先,參與數據調查的采購經理人,由於其工作性質,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公司當月表現的真實數據。其次,ISM在下個月的第一個工作日就發布當月的指數,一般來說,其數據的發布比政府的相關經濟數據至少要提前兩個星期。
2.准確性。
美國商業部對PMI與製造業發展趨勢和GDP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一般情況下,當PMI大於50%時,預示著製造業經濟的擴張發展;而小於50%時,則預示著製造業經濟的衰退。50%點為衡量製造業是否擴張或陷入衰退的臨界點。而當PMI在一段時間內持續高於42.8%,則預示著GDP的擴張;而當PMI在一段時間內持續低於42.8%,則預示著GDP的衰退。
此外,對PMI與道•瓊斯指數以及標准普爾指數走勢關系的研究表明,在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威脅時期,PMI與道•瓊斯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80.9%,與標准普爾指數的走勢一致性達到68.7%。PMI具有如此准確性,其原因可以歸結為:
①合理的數據采樣方法。調查樣本即商業調查委員會是由ISM精心控制的,以確保其代表製造業的總體結構。委員會成員來自各個行業,各個行業間的委員人數比例根據各行業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大小來確定,行業分類則按照美國行業分類標准進行,共分為20個行業。同時,調查樣本也非常重視參加調查的委員在區域分布上的分散性,避免參加調查的委員在同一區域過渡集中。
②季節性調整系數的運用。季節性調整是為了在數據中剔除每年重復性事件的影響,比如天氣變換、夏季工廠停工以及法定節假日等類似因素,以糾正相鄰月份比較時的偏差,使獲得的PMI更准確可靠。季節性調整系數由美國商業部根據歷史數據計算獲得,並提供給ISM。
3.簡易性。
PMI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相對於發布後經常修正的官方經濟數據,經濟學家和金融分析家使用PMI更容易識別經濟發展趨勢。究其原因,是因為在PMI的調查中,過濾了瑣碎的干擾因素,使得趨勢得以顯現,同時,主要的公司都參與了數據調查,使獲得的數據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當然PMI也存在著一些缺陷,比如PMI為擴散系數,其數值超過50%只是表示在調查的經理人中提交正面報告的人數大於提交負面報告的人數。但是瑕不掩瑜,PMI憑借其時效性和出色的經濟預測能力受到廣泛的關注。
采購經理人指數的計算
PMI是以下不斷變化的五項指標的一個綜合性加權指數:新訂單指標,生產指標,供應商交貨指標,庫存指標以及就業指標。加權指數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代表意義,顯示出變化的趨勢和程度大小。從而得出每一家企業在每一方面的處於上升、下降和不變的結果,通過計算每一個方面不同結果企業所佔比例後,得出這五個方面的擴散指數。擴散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擴散指數=上升百分比-下降百分比+(不變百分比)
然後將這五個擴散指數按照一定的權重比例扣除季節等影響因素後得出采購經理人指數。具體權重比例如下:
A.產品生產權重比例25%
B.訂單權重比例30%
C.存貨權重比例10%
D.廠商表現權重比例15%
E.就業情況權重比例20%
采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當指數高於50%時,則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於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一般在40~~50之間時,說明製造業處於衰退,但整體經濟還在擴張。
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
2005年4月底,我國在北京和香港兩地發布了「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這是中國首次發布這一經濟指數。采購經理人指數是通過產品價格、庫存等基本數據的變化.依據數學模式計算得出的。在許多發達國家,這一指數已經發布多年,採用每月公布和點評的方式反映當前的經濟運行狀況。隨著我國逐步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全球供應商到我國采購成品成為需要重點關注的環節。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為2.9萬億元人民幣,佔GDP的21.3%,比發達國家高一倍多。如果我國只是製造而不去關注采購物流領域,這中間巨大的利潤空間就會被擠占。建立「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充分說明中國已經從製造環節「脫身 ,開始注重物流與采購問題。
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是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及時反映市場動態的先行指標,它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與GDP一同構成我國宏觀經濟的指標體系。目前,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從2005年6月開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將按月發布,並按國際通行做法,特約業內權威人士結合PMI調查數據進行宏觀分析,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權威性。
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11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如製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則通常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衰退。
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建設歷程
中國采購經理指數的籌備與建設經歷了長達三年多的時間,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02年-2004年上半年為調研階段,重點是與國外專家進行多次交流、研討,並開展大量的研究與宣傳工作。與此同時,國家統計局對采購經理指數的建立也十分關注,企業調查隊設立了專門課題,並委託天津、山東、寧夏企調隊進行研究。
第二階段是從2004年下半年到2004年年底,為中國製造業PMI的推進階段,完成了前期准備工作,包括:確立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企調隊的合作方式;完成了調查方案的制定、企業調查問卷的設計、企業抽樣方法制定與實施;在山東、天津和寧夏三個省(市)開展部分企業的試點工作;在青島召開了部分省市采購經理指數小型研討會;召開了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工作會議,就2005年1月份開展調查進行了部署,並針對采購經理指數的特點及其應用、采購經理調查問卷、聯網上報的具體事宜開展了培訓。
第三階段是從2005年1月開始,全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工作正式啟動。經過半年的運轉,取得了三項成果:第一,建立了穩定的調查渠道,全國製造業20個大行業727家企業的采購經理按月填報了調查問卷。第二,建立了製造業PMI資料庫,每月采購經理在網上填報,經過數據的核實與匯總,建立了豐富的、完整的中國製造業PMI資料庫。第三,根據調查結果,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企調隊編制了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並撰寫商務報告。目前已有六個月的指數。在2005年4月,我們召開了專家論證會,來自國家有關部委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們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的意義
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體系,涵蓋生產與流通、製造業與非製造業等領域,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的重大意義在於:
1、有利於與國際接軌。目前,已有美國、英國、新加坡等22個國家制定了PMI指數。中國加入WTO之後,正在日益成為世界采購中心與製造中心,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已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所以是中國需要PMI, 世界也需要中國的PMI。建立中國PMI,將在兩個方面與國際接軌:一是調查方法與統計方法的接軌;二是數據的可比性。
2、有利於國家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與預測。PMI是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反映經濟活動快速的、及時的先行指標。通過PMI,可以及時監測和預測經濟與商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和趨勢,使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走向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3、有利於指導企業的采購、生產、經營等活動。PMI調查涉及企業生產、采購、庫存、銷售、價格等多個環節,反映了企業全面的商業活動,PMI以及基於 PMI的商務報告對企業實際經營活動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使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決策與業務調整有一個可靠的依據。
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
2005年7月6日 經過近三年的准備和試行工作,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於2005年7月6日正式發布。 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是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共同合作編制完成的。按雙方協商的合作分工,國家統計局企業調查總隊負責數據的調查採集和加工處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負責數據分析、商務報告的撰寫以及對社會發布。目前,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正式調查制度。 采購經理指數(PMI)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等22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PMI指數。建立中國采購經理指數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有利於國家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宏觀調控與預測,也有利於指導企業的采購、生產、經營等活動。 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標體系的編制,是一項開創性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指數調查與編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國際通行的做法,又兼顧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在調查方法和樣本的確定方面,按照工業行業大類對製造業增加值的貢獻度,採用PPS(即按與企業規模成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樣)分層抽樣方法,確定727家樣本企業,保證了調查單位的代表性;在數據的調查與採集方面,通過國家統計局調查系統的調查渠道和專業統計調查隊伍,確保了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和及時性;在數據分析方面,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擁有一批行業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國家統計局企調隊也開展專題分析。並按國際通行做法,特約業內權威人士結合PMI調查數據進行宏觀分析,使分析的結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權威性。此項工作還得到了香港利豐集團的大力支持。 從2005年6月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的時間是每月第一個工作日。 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十一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調查結果是以百分數形式表示。計算過程如下:首先,根據企業采購經理對每個調查問題的回答(本月與上月的比較),分別計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購經理所佔比重;然後,將「上升」的比重賦值為1,將「持平」比重賦值為0.5,「下降」的比重賦值為0,進行匯總得到各個問題擴散指數。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由5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這5個指數是依據其對經濟的先行影響程度而定,各指數的權重分別是:新訂單30%、生產25%、就業20%、供應商配送15%、存貨10%。擴散指數具有先行指數的特性,反映了經濟活動各個層面的變化趨勢及變化幅度。製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於50%,通常反映製造業經濟總體衰退。 本次發布會通報的2005年6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顯示,PMI指數為51.7%,表明我國製造業經濟仍處在增長的階段。需要注意的是,自2005年3月起,PMI指數已經連續三個月下滑,由57.9%降至51.7%,雖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臨界點,可能預示著製造業經濟增長開始由上升狀態轉入高位穩定,並有小幅下降的可能。構成PMI的主要指數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訂單、生產、出口訂單、庫存、采購、購進價格、供應商配送時間等重要指標均處於今年以來的最低點。 在調查的20個行業中,有8個行業PMI均低於50%。它們分別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醫葯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製品業、專用設備與儀器儀表製造業、煙草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從企業類型來看,國有企業PMI為47%,顯示受影響較大,經濟產生下滑的跡象。從區域來看,東、中、西部地區PMI指數分別為51.6%、52.7%和52.9%,西部地區最高,說明國家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有所顯現。而東部經濟增長明顯慢於中、西部,呈現回落的跡象值得特別關注。
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發布時間
從2005年6月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發布的時間是每月第一個工作日。
⑶ 請你講一下對我國工業發展前景的看法(1000字左右)
從目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和機械工業的增長潛力看,機械工業發展既面臨挑,又有許多機遇。據分析,主要行業走勢大體如下:
農機行業:由於國家繼續加強對農業的投入和農產品收購的順價政策實行,預計大型農機產品生產降幅將明顯降低,農業運輸機械將保持適度增長,一些小型、專用農機具市場需求將保持平穩。但受農民收入增長減慢和收入分流等因素的影響,預計農機生產低速增長的狀態不可能扭轉。
工程機械行業:預計隨著國家對鐵道、公路、機場、碼頭和城市公用基礎設施等項目投資力度的加強,國內市場對工程機械產品的市場需求會有所改善。雖然今年企業生產漲幅會比去年有所降低,但全年工程機械行業仍將保持適度增長。
儀器儀錶行業:從目前主要儀表產品的發展前景看,預計投資類儀表的市場需求會有所好轉,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動,預計各種水表、電表需求將逐漸趨穩,光學儀器和消費類儀表將能夠繼續保持目前的增長態勢,全年生產增長將在5%左右。
石化通用行業:由於石油化工通用設備行業的產品多系量大面廣的輔機製造,盡管今年以來這個行業生產增幅逐月回落,但與其它機械製造行業比仍是基本適度的。從主要產品情況看,受海上石油發展的影響,石油鑽采、煉油化工設備保持一定增長;氣體壓縮機、高中壓閥門生產與化肥行業生產不景氣有關,降幅都較大。從目前相關行業發展前景看,今後石化通用行業情況會有轉機,生產增長會有所恢復,尤其是國家加大對年產30萬噸及以上合成氨、48萬噸及以上尿素、30萬噸及以上乙烯成套設備等的技術改造會促進需求的平穩增長。
電工電器行業:從目前電工行業經濟運行狀況看,行業經濟形勢將進一步趨好,尤其是國家決定新建電廠和改造老廠所需的60萬千瓦以下的火電機組將採用國產設備。加強中低壓凝汽式機組、老機組和重點主力機組,3年內停運和報廢1000萬千瓦中低壓小火電機組。集中資金加快電網特別是城市電網和農村電網的建設與改造等措施,無疑會促進電工行業的發展。同時,也應看到,由於電工行業一些大型主機廠資金供應受三角債困擾特別嚴重,這對下一步電工企業的正常生產運行會造成不利影響。
⑷ 中國工業現狀及前景
現狀:(一)我國工業在復雜嚴峻的經濟環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長。
(二)企業效益水平整體良好,單位勞動產出明顯提高。
發展:一是工業發展呈現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的新常態。
二是工業發展的要素支撐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三是產能過剩普遍存在導致很多行業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
四是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給工業集約綠色發展提出新要求。
⑸ 當前宏觀經濟的狀況如何(蕭條、景氣),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2008年經濟增長走勢分析
●GDP增長高位走平
預計2008年我國GDP可望突破28萬億元,增長11%,其中上半年超過11%,下半年會有所回落。工業增加值的增長率受出口放慢的影響將會有所回落,但受國內消費旺盛的支撐,將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預計增長17.5%。為了與以前經濟增長目標保持一致,國家對GDP增長的預期目標仍設定為8%。
●消費增速明顯加速
這是經濟增長周期處於中部(繁榮期頂部區域)的一個重要信號。這是因為隨著人們對經濟增長信心的增強及前期收入的快速增長,人們開始擴大消費,即經濟擴張由投資轉向消費(投資增長仍處於高位),因此,經濟增長將處於周期性最繁榮的區間。
●房地產下半年進入適度調整期
房地產特別是住宅的繁榮已經持續10年,我們估計在2008年奧運會之前,房地產仍將保持偏熱增長態勢,正處於中期繁榮的頂部區域,但由於受多重因素的作用,房地產在奧運會後可能步入中期調整期。這些因素是:持續過高的房價對住宅需求的抑製作用、供給的釋放及貨幣信貸的收縮效應以及人們對奧運會後房價上漲預期的變化等。房地產調整將明顯地帶動鋼鐵、水泥等相關重化工業調整,整體投資增長將會逐步放慢。
預計2008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為150694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首次突破10萬億元,達104857億元,增長16.5%。明年就業增長的形勢依然較好。利用就業彈性預測方法,我們預計2008年城鎮凈增就業量將達到1032萬人,新增就業崗位繼續突破1200萬個。2008年城鎮就業增長的目標可設定為新增城鎮就業1000萬人,失業率控制在4.5%以下。
●物價增長走勢
2008年物價繼續加速上升的可能性較小,原因一是目前推動物價大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本輪經濟周期以來,除食品類的核心通貨膨脹率一直在1%上下窄幅波動,今年核心通脹率僅為0.7%,這說明經濟增長的內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不大。推動食品價格上漲的農產品(31.00,-0.20,-0.64%)漲價帶有恢復性質,原因是短期性的供求不平衡;而且,我國農產品的供應是完全有保障的,豬肉的缺口持續時間也不會太長。二是在現階段的增長環境中,流動性過剩與貨幣供應量的持續偏快增長難以傳導到CPI上。流動性過剩問題沖擊的不是物價(CPI),而是資產價格,導致房地產與股票價格的明顯上升,並加劇投資需求的膨脹,即近階段貨幣供應量增加或流動性過剩與CPI關系較弱。
●出口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預測
預計2008年出口增長將回落,主要是出口政策調整的效果所逐步顯現。這在今年8月份的出口增長中已有所表現。8月份出口總額為1113.6億美元,增長22.7%,比1-7月放慢5.9個百分點,比7月份大幅回落11.5個百分點,這顯示了7月份開始實施的出口政策調整的積極影響。另一個可能導致出口增長回落的因素是美國經濟增長受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將趨於放慢。次級債危機的影響將會繼續深化,但不會導致美國經濟進入明顯的衰退或蕭條,不過,會使經濟持續一段時間處於相對低位增長,這對世界經濟景氣和外部對我國出口需求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取向
考慮到流動性過剩問題的繼續發展,「三過」問題依然突出,經濟增長盡管正在或逐步接近經濟周期的頂部區域,但地方政府的內在投資沖動仍十分強,另外受政府換屆效應及對奧運經濟增長的樂觀預期等因素的作用,2008年經濟增長可能會進一步高漲,因此,在繼續保持總體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健性和連續性下,要適當加大貨幣政策的緊縮力度,特別是要防止實體經濟偏熱與虛擬經濟偏熱的相互強化,形成全面過熱的風險。
●繼續抑制投資增長
2005年之前出口增長是以外部拉力為主,而2006年以來出口增長是以推力為主,強大的推力和拉力的結合是導致2006年以來出口順差過大的主要原因,推力增大主要是因為投資增長持續偏熱,導致工業產能的集中釋放,外部失衡是因為內部失衡。抑制投資增長是解決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關鍵。要通過繼續小幅升息和發行中長期公共債券的措施抑制房地產和工業的投資;完善信貸結構性調整政策,加大對房地產及相關高耗能產業的信貸收縮力度,同時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
●價格調控的重點是房價而不是物價
價格調控的重點是房價,抑制房價過快增長主要是要調整房地產政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住房基本政策是只鼓勵家庭擁有一套住房,而對投資性住房採取較嚴厲的抑制政策,同時限制外籍人員購買住房;二是加大稅收調節作用,盡快出台徵收不動產稅政策,促進「賣房」;三是對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採取嚴厲的金融抑制政策,將購買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提高到40%以上,並將其利率調整大幅提升,以抑制住房的投資需求。
●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
央行主要是管基準利率的穩定及其合理變化,其他利率逐步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應逐步縮小存貸款利息差,減弱商業銀行利潤對利差和貸款規模的依賴,從而有效地抑制商業銀行過強的貸款擴張沖動。要打破目前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減弱人民幣升值固化的預期是金融政策最迫切的任務。
●繼續調低出口退稅率,加快外資政策的合理調整
建議進一步降低總體出口退稅率水平,重點是降低加工貿易出口退稅率,鼓勵一般貿易中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出口,總體原則是鼓勵出口的政策應與鼓勵產業升級的政策一致,重點鼓勵升級型的重化工業品出口。逐步減弱地方政府的「引資偏好」,淡化對引資的數量考核指標,促進引資從行政引資、追求外資規模,向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引資轉變。
gracewang97
⑹ 未來中國經濟與能源工業發展前景
經過20多年持續高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財富,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18.2萬億人民幣,為未來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經過「十五」期間的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城鎮化加快、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據國務院頒布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預測中國「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將以年均7.5%的速度繼續保持增長,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達26.1萬億元人民幣,人均達到1.9萬元,接近工業化完成階段的水平,能源消費可能會降低[111]。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2010~2020年,中國國民經濟將以年均6.5%的速度保持增長[112],據此推算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49萬億元人民幣,人均達到3.5萬元左右。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的比較權威的國家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即任何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都會規律性地經過三個階段:初級產品生產階段、工業化階段及發達經濟階段,其中工業化階段又因其發展水平和經濟結構的不同,分為工業化前期、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後期階段。人均GDP 280~560 美圓為工業化前期階段,人均GDP 560~1120美圓為工業化中期階段,人均GDP 1120~2100 美圓為工業化後期階段,人均GDP大於2100美圓為發達經濟階段。任何一個發展階段向更高一個發展階段的躍進都是通過產業結構轉化來推動的。進入發達經濟社會,第三產業將得到極大發展,能源消費強度將會降低,石油消費增長速度將會下降。
未來中國將加快發展能源基礎建設,能源供給將會增加。通過能源替代,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的比例可能會降低。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制定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以能源產能翻一番支持GDP增長翻兩番。計劃到2020年新建11億噸煤的生產能力,新增1.5億千瓦水電發電能力。根據中國核電的「遠景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將從目前的850萬千瓦增加到3600千瓦,從目前的佔全國電力裝機總容量的2.3%提升到4%。預計到2020年中國天然氣的產量將達到1200億方,消費量達到2000億方。替代能源的增加將降低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石油消費的增長速度也會降低。
隨著國家節油政策落實和節油技術的進步,石油消費強度也會下降。中國正式頒布了《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准[113],這是一個強制性國家標准。該標准對輕型乘用車,包括轎車、9座以下小型客車和多功能運動型車(越野車)提出燃油效率的要求,即要求這些車輛的百公里油耗水平在標準的測試條件下,必須達到一定的限值水平。不同的車輛,根據其重量的大小,採用不同的限值標准。據分析,如果該標准能夠得到完全的實施,能夠進一步推動汽車節能技術,在未來10年間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預計到2030年,將累計節約燃油8億噸左右,2030年當年節約燃油將達到7000萬噸,相當於目前中國進口燃油的總量,或者減少7000萬輛轎車的燃油消耗。
綜合以上分析和預測,預計中國目前的石油消費增長趨勢將延續到2010年左右,其後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速度將有明顯下降。
⑺ 如何理解檢驗檢測行業在宏觀經濟的地位與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質量檢驗檢測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質量檢驗檢測行業是以工業化為開端,自人類進入工業時代起,全球質量檢驗檢測行業便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開始發展。發展至今,歐洲國家、日本、美國等均已形成了較為規范的質量檢驗檢測市場,並形成了一批在國際上比較有名望、有權威的民間商品檢測機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起步較晚且進程較慢,質量檢驗檢測行業的發展也要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
隨著技術進步、產品更新換代加快和國際分工深化,全球檢驗檢疫行業近年來保持了15%左右的快速增長。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2014年全球經濟區域回暖,質量檢測市場規模約為7222億元,同比增長11.97%。
未來隨著質量檢測行業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及法律法規的不斷規范和完善,第三方檢測將成為行業主流。首先,在美歐日等成熟經濟體,除了必須動用公權力的「法檢」,一般檢測,如食品安全檢測,都已對第三方檢測機構開放。其次,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對食品主管部門來說,既要促進食品產業的發展,又要監管食品安全,職能上存在著必然的對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