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化與現代化的區別,誰知道
1、意思不同
西化,亦稱西方化,與本土化是相對的概念,西化是指使某個國家或地區單方面符合西方標准(道德與哲學),或是西方的民族文化。
現代化是一個「集大成」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心靈、技巧、管理妙、環境好」的嚴整多層的集成過程。隨著現代化的發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隨之發生變化。核心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現代化的兩種模式,具有共同的基礎,即工業化。
2、來歷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衰落,美國勢力擴大,於是人們說,歐洲「美國化」了。但是,當人們談到世界其他比較落後的地方的時候,則用「西方化」這個詞。
戰後年代很快表明,就連「西方化」這個擴大了涵義的字眼也無法充分表達戰後世界的交流方式,為了適應這種實際情況的需要,「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的社會的相似願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
3、理解的過程不同
西化的過程叫做去本土化。西化一詞來自日本,屬於舶來詞,也是東方國家的特色詞語。明治維新時期大規模使用,二戰後的日本停止使用,並且採用現代化這個詞,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國家的政府和民間社會(英美法奧西葡)並沒有使用過這個詞語。
現代化可以理解為五個過程:技術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商品化、科技創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
現代化的一個方面是技術的大爆炸,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別在擴大。
『貳』 什麼是工業化和現代化
工業化概念
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由傳統的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化,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歷史階段。新中國建立後,於「一五」期間提出了工業化發展目標,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工業化進程得到了較快推進,但從人均GDP、三次產業GDP結構、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城市化率等指標綜合分析,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發展還不是十分成熟,工業化發展目標任務遠未完成。綜合來講:目前我國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
現代化的基本詞義
在20世紀30年代,「現代化」一詞開始出現在我國報刊上。現代化一詞的英文翻譯是modernization。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是從英語單詞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來的。
根據韋氏辭典,英語單詞modern是形容詞,產生於1585年,有兩層含義:(1)表示性質:現代的,新近的,時髦的;(2)表示時間:現代的,指從大約公元1500年到當前這段歷史時間。modern的兩層含義有不同特點:(1)性質只有時間限制(新近的),沒有領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類活動各個方面的特點;(2)時間只有時間上限(大約公元1500年),沒有時間下限,所以,「現代」是可以無限延長的。英語單詞modernize是動詞,產生於1748年,含義是:使現代化(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使適合現代需要。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 是modernize的名詞形式,產生於1770年。由此推論,「現代化」具有兩個基本詞義: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大約公元1500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般都遵守它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對象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管理現代化指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教育現代化指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企業現代化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現代化城市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現代化農村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現代化學校指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叄』 什麼叫做現代化什麼叫做近代化二者有什麼區別
一、現代化——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限於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現代化進程意味著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和新的社會運行機制或社會形態的再造。
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不具備、也不可能造就這樣的條件。因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之後才開始的。
二、近代化——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必然趨勢,以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啟蒙化為主要標志。在中國,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整個社會的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社會。
三、區別
1、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2、近代是指民國到80年代,近代化就是指資本主義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領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
近代相對於傳統而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現代化比近代化涵蓋的時間范圍要廣。通常意義上近代化的標志是:經濟上工業化,政治上民族國家的建立、民主和法制化,文化上科學理性與自由解放。
(3)工業化和現代化如何區分擴展閱讀
現代化的發展層面
1、經濟層面:工業生產力水平高,農業方面產品質量高種類豐富產量豐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鄉村建設程度高,人民生活質量高。
2、政治層面:民族國家的建立、憲政民主在世界各國的確立、生產的科學管理,政治透明化。
3、社會層面: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共存和諧;公民素質高。
4、文化層面:繼承先進文化精髓,並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健康發展的場面。
『肆』 什麼是現代化它和近代化又有什麼區別
現代化一詞產生於18世紀,本身含義就很豐富。隨著現代化理論的傳播,現代化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現代化成為廣泛使用的單詞。一般人們都遵守現代化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對象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 管理現代化: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 教育現代化: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 企業現代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 政府現代化:建立現代政府結構,採用現代行政管理理論和方法; 現代化城市: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 現代化農村: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 現代化學校: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一般而言,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詞,也需要區別經典現代化和新現代化的不同,因為兩者的涵義確實不一樣。否則,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在將來某一天,當新現代化被普遍接受,並成為主流思想和社會事實時,才可以只講現代化,不必特別強調是經典現代化還是新現代化,因為,人們知道你講的是新現代化,而不是經典現代化。 五、結論 現代化既是人類從現實社會向理想社會邁進的歷史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理想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文明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類文明進程不是線性的,而是發生了幾次重大轉折;單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發展可以是不連續的,充滿挫折和失敗。所以,現代化不是直線的,現代化有階段但沒有盡頭,現代化是加速的,同時現代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現代化既是進步,也是選擇,更是淘汰。現代化是一個發展過程,包括出現新現象,選擇先進的,淘汰落後的。創新——選擇——淘汰,構成現代化的三個音符,它們不斷組合,形成發展大合唱。這種發展性淘汰,就像生物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現代化包含創新、選擇和淘汰,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權利的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難以放棄手中的果實,可能試圖阻擋現代化進程。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如果某個人,高尚品德得到發揮,他(她)就會成為現代化的促進者;一旦邪惡占據上風,美德屈居其次,那麼,他(她)就可能成為現代化的破壞者,成為文明進步的絆腳石。 現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時候,現有體制是上一次現代化的成果;隨著新現代化,現有體制被新體制所取代。為新體製作出貢獻的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為原體製作出貢獻的人,也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同階段。就像我們不會忘記體育比賽的世界記錄創造者一樣。世界記錄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記錄創造者和舊記錄創造者同樣輝煌。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什麼是現代化。其實,現代化具有三層涵義。 1. 現代化的基本詞義 (1)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 (2)大約公元1500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現代化是進步,不是退步;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 2. 現代化的理論涵義 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現代化一般以國家為基本地理單元,有時以某個跨國地區為基本地理單元(如中東地區、亞洲地區等)。 第一次現代化(經典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對發達國家而言,第一次現代化的大致時間是1763~1970年;發展中國家,迄今還沒有實現第一次現代化。 第二次現代化(新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對發達國家而言,第二次現代化的大致時間是1971~2100年;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同時面對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的挑戰。第二次現代化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將來還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現代化等。 3. 現代化的政策涵義 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以現代化理論為基礎的,是現代化理論的實際應用。 經典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等各個方面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社會城市化、文化理性化、普及初中等教育等;實現經典現代化,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目標。 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探索新現代化的途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等各個方面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的轉變。 發展中國家,第二次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在加速經典現代化的同時,學習和引進新現代化,推動知識化、網路化(信息化)、全球化和創新化進程,保護文化多樣性和生態環境等。 資本主義近代化發生在17到18世紀 而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在化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在時間上有所跨度
『伍』 如何區分傳統工業和現代工業工業革命
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人類由傳統農業社會進入現代工業社會,人類歷史實現了從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整體的世界歷史的重大跨越,開始了工業文明的全球擴張。
在發展中國家,傳統工業仍處於興起、興盛時期,尚待大力發展。故傳統工業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通過引入、採用新技術,對其進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傳統工業繼續發展、適應工業現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徑。
現代工業主要特徵有:即勞動手段的機械化、電氣化、強速化、精密化和自動化;②工業結構現代化。主要指產業結構與規模結構的合理組成比例;③工業生產組織現代化。生產實現高度集中化、專業化、協作化和聯合化,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④工業企業管理手段和方法現代化;⑤工業職工結構的現代化。要求擁有大量素質高、技術熟練的生產工人、科技人員與管理人員。——常識科技篇。
『陸』 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社會主義工業化:
是指變落後的農業國家為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家。
在「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中,工業化是發展生產力的目標;三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目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也可以說,「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包含著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兩個相互聯系的目標。正如1954年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所指出的,「我們的國家正在向著工業化的目標前進,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目標前進。」工業化從動態的角度看,就是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過程。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國防、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使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社會主義現代化: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搞現代化,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就有了初步認識。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曾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建國後,1953年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把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主體。在毛澤東修改和審定的關於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首次提出要建立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國防和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等四化目標。1954年9月,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里提的「四化」,主要體現對物質文明的要求,還沒有把「四化」與社會主義明確具體地聯系起來。
1957年毛澤東在談到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問題時,提出了建設現代科學文化的要求。同時,把現代化與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聯系起來,說明沒有經濟上的現代化,就不能建成社會主義,但還沒有提出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完整概念。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關於四個現代化思想。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隨後,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在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性時,再次重申了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想,並把「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提法更為確切。到此,四個現代化內容完整提出,並有了科學表述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戰略目標的完整概念。
1964年12月,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上,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提議,第一次正式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要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四化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綱領,它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不幸,由於「文革」的發動,這個綱領未形成具體規劃就中途夭折了。此後,四屆、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都曾重申實現四化的要求。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的干擾,沒有多大進展。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四個現代化才真正成為全黨工作的重心。
『柒』 現代化和近代化的區別
一、中國的「現代化」是由日本的「近代化」翻譯過來的。所以有人說是近代化,有人說是現代化。你可以理解為現代社會中,這倆詞是一個含義,而在當今社會中,更多的用現代化這個詞因為畢竟近代社會已經過去了。換句話說。現代化比近代化涵義的時間范圍要廣。通常意義上近代化的標志是::經濟上工業化,政治上民族國家的建立、民主法治化、文化上科學理性與自由解放等。
二、現代化是人類從現實社會向理想社會邁進的歷史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理想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文明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類文明進程不是線性的,而是發生幾次重大轉折:」單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發展可以是不連續的,充滿挫折和失敗。所以,現代化是直線的、現代化有階段但沒盡頭。現代化是加速的,同時現代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1.、現代化理論涵義現代化至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方面的轉變。現代化一般以國家為基本地理單元,有師以某個跨國地區為基本地理單元(如中東地區、亞洲地區等)。第一次現代化(經典現代化)指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多發達國家而言,第一次現代化的大致時間是(11763---1970)年,發展中國家,迄今還沒有實現第一次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新現代化)指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多發達國家而言,第二次現代化的大致是間是1971—2100年,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同時面對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的挑戰。第二次現代化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將來還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現代化等。
2、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以現代化理論為基礎的,是現代化理論的實際應用。
三、經典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等方面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例如,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社會城市化、文明理論化、普及初中等教育:實現經典現代化,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目標。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的政策涵義是:探索新現代化的途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等方面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非物質文明的轉變。
四、包括出現新現象,選擇先進的、淘汰落後的。創新---選擇---淘汰,構成現代化的三個音符,他們不斷組合,形成發展大合唱。這種發展性淘汰,就像生物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五、現代化包含創新、選擇和淘汰,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權力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難以放棄手中的果實,可能試圖阻擋現代化進程。
六、熊所周知,每個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如果某個人,高尚品格達到發揮,他就會成為現代化的促進進者:到邪惡占據上風,美德屈居其次。那麼,他就有可能成為現代化的破壞者,成為文明進步的絆腳石。
七、現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時候,現代體制是上一次現代化的成果。隨著新現代化,現代體制被新體制所取代。
八、為新體製做出貢獻的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為原體製做出貢獻的人,也應受到社會的尊重。
『捌』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與其它現代化實現方式相比,社會主義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點:①社會主義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的。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化導致了尖銳的貧富兩極分化,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沖突。「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②社會主義方式是有規劃有設計的。社會主義可以綜合西方現代化國家的優點和缺點,吸取他們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事先統籌規劃自身發展的目標、道路和步驟,避免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各種不利後果。③社會主義方式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這種現代化依靠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可以開辟各種途徑來有效地利用資源,以便為社會全體成員謀取更大的利益;④它能建立一種更加平等、更具集體導向和更加公正的社會,從而減少了在其他地方可以發現的那種社會分裂的源泉。無論從現實必然性,還是從基本特點來看,社會主義都是現代化的重要實現方式。
在「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中,工業化是發展生產力的目標;三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目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也可以說,「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包含著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兩個相互聯系的目標。正如1954年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所指出的,「我們的國家正在向著工業化的目標前進,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目標前進。」
工業化從動態的角度看,就是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過程。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國防、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使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玖』 工業化和現代化有什麼關系
一、社會主義現代化與工業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與其它現代化實現方式相比,社會主義方式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社會主義方式以共同富裕為目的。資本主義式的現代化導致了尖銳的貧富兩極分化,導致了激烈的社會沖突。「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
2、社會主義方式是有規劃有設計的。社會主義可以綜合西方現代化國家的優點和缺點,吸取他們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事先統籌規劃自身發展的目標、道路和步驟,避免西方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各種不利後果。
3、社會主義方式可以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這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這種現代化依靠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可以開辟各種途徑來有效地利用資源,以便為社會全體成員謀取更大的利益。
4、它能建立一種更加平等、更具集體導向和更加公正的社會,從而減少了在其他地方可以發現的那種社會分裂的源泉。無論從現實必然性,還是從基本特點來看,社會主義都是現代化的重要實現方式。
在「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中,工業化是發展生產力的目標;三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目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也可以說,「一化三改」的整體目標包含著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兩個相互聯系的目標。正如1954年9月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所指出的,「我們的國家正在向著工業化的目標前進,正在向著社會主義的目標前進。」
工業化從動態的角度看,就是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過程。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裝備工業,並用它去裝備國防、裝備農業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使國家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過程。
二、提出中國工業化的發展戰略:從工業化到現代化:
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
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根據毛澤東的意見,在1963年9月中央工作會議上制定國民經濟的長期規劃時,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使我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使我國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
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總體上是從我國當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的,體現了我黨實事求是的原則,具有獨創性,它不僅反映了中國人民迫切要求擺脫貧窮落後狀態,使國家強盛並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強烈願望,而且符合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因而對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形成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既然是探索就不可避免地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走一段曲折的路,如在工業化發展速度問題上毛澤東主張的大躍進就曾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遭受嚴重挫折;在農輕重關繫上,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和主張並沒有得到認真貫徹,導致重工業投資過重,輕工業、農業發展停滯,人民生活沒有多少改善;在建立工業體繫上,不僅有全國的,而且有大區的,以後各省也自建體系,結果是重復建設,結構雷同,自成體系,自我封閉,因而總體上並沒有跳出蘇聯模式的框架。但這些失誤與他為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所作的貢獻相比,畢竟是次要的、第二位的。
它不僅指導建國頭二三十年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重要指導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思想來源。世界發展至今,西方發達國家早已完成了工業化任務,開始進入信息化時代,但是工業化仍然是中國未竟的任務,中國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最終實現現代化。在此背景下,毛澤東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理論無疑仍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