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葯行業趨勢是什麼還有前景嗎還有未來嗎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生物醫葯行業規模平穩發展
根據工業和信息部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物醫葯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79.2億元,同比上升10.3%。前瞻保守估計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物醫葯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為2727.1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❷ 石家莊的葯廠發展前景如何
慧聰醫葯訊:2006年5月,兩本與制葯工業有關的譯著幾乎同時面市。一本是著名的商業和經濟思想大師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的《塑造工業時代:現代化學工業和制葯工業的非凡歷程》(華夏出版社),另一本是《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前主編瑪西婭·安吉爾的《制葯業的真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塑造工業時代:現代化學工業和制葯工業的非凡歷程》一書反映了錢德勒對化學工業和制葯工業特具歷史感的描述和分析,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產業發展圖景。從大師選擇現代化學工業和制葯工業進行20世紀工業時代的總結和剖析來看,他這樣一位商業史大家已經給予了化學工業和制葯工業高度的肯定。
而安吉爾的著作,只要看到標題下的那行小字:「一個2000億美元的行業如何欺騙了我們。」你就會知道這是一本對制葯工業現狀多有批評的書。比較起來,安吉爾的書更具有暢銷書的特質,言辭更為犀利,觀點非常尖銳,層層披露制葯業內幕,曝光行業的潛規則。
但是,制葯工業真的在21世紀成了「騙子」和「害蟲」?制葯工業是創造拯救人類生命的產品的高技術產業,還是依靠營銷手段促銷葯物的暴利行業?
安吉爾說:「葯物非比尋常,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都需要葯物來維系。但制葯工業讓我們不安。」
《制葯業的真相》一書討論了1980年以來美國制葯業(主要是大型制葯公司)存在的七個主要問題:制葯公司生產了過多的模仿性創新葯,而創新葯物太少;美國FDA過於聽從它所監管的行業的話;制葯公司對自己產品的臨床研究的控制力過於強大;專利和市場壟斷期限過於漫長而且過於有彈性;制葯公司對自己產品的醫葯教育的影響力過於強大;關於研究和開發、銷售推廣和定價的信息不透明;價格過於高昂和差價過大。歸納起來,美國制葯工業面臨著三大困境:
一是技術創新乏力。二次世界大戰中,處方葯領域發生革命以後,推出了大量新葯。20世紀40年代平均每年有20種新葯推出,50年代每年平均有50種。而到了1998~2002年,美國FDA批準的創新葯物平均不到12種。2002年FDA批準的78種新葯中,只有17種包含新的有效成分,只有7種是對老葯有所改進的,大部分新葯都是安吉爾定義的「模仿性創新葯」。但制葯工業宣稱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卻日益增加。美國葯物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宣稱2001年美國制葯工業投入300億美元用於研發。正如塔夫特中心主席肯尼思·凱特林(Kenneth I. Kaitlin)所說:「將新葯引入市場總是一件非常昂貴且充滿風險的事情,我們最近的研究表明成本仍然在直線上升。」
當技術創新如此艱難,制葯工業是如何應對的?即生產模仿性創新葯,制定有利的專利和市場壟斷期限保護政策。安吉爾說,制葯工業沒有什麼創新,他們是在享受遙遠過去的盛宴的剩菜。
二是營銷難題。十大制葯公司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及股東的年度報告中披露,1990年公司銷售收入的36%用於「銷售和管理費用」(該費用是研究開發費用的2.5倍),這一比例在接下來的10年內幾乎保持不變。
巨量的銷售費用花到哪裡去了?制葯行業、美國會計總署(GAO)和許多媒體的解釋與安吉爾的說法不同。
但安吉爾的揭露,我想肯定讓制葯公司和很多醫生感覺芒刺在背。正如安吉爾所說,制葯公司銷售的主要目標不是公眾而是醫生,醫葯代表在出入醫生的生活。2000年以來,為了規范醫葯代表的行為,美國醫學會和政府部門都有所行動。但企業影響醫生的渠道並非只有一個,他們還可以通過醫學教育、醫學會議甚至臨床試驗,讓醫生用他們的葯品。
三是社會責任缺位。人們生病的時候,是否有得到救治的權利?作為生產救命產品的產業,制葯工業是否有權索取高昂價格?制葯工業是否應該為了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直接影響議會和監管者(FDA)的決策?
的確,人們可以容忍昂貴的愛瑪仕絲巾、路易·威登手提袋和阿瑪尼西服,但是人們很難接受在需要時買不起葯。這是因為那些奢侈品背後有大量的替代品,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葯品的可替代性就很小,窮人和富人,如果得了一樣的病,對症的葯物就是同樣的。這時候,價格就會直接影響葯物的可獲得性。目前,並沒有將保障葯物可得性的責任賦予制葯工業,但這個產業確實應反思自己的行為,至少不要讓社會認為他們是不承擔社會責任的「麻煩製造者」。
盡管《制葯業的真相》寫的是美國的情況,但對於這些問題,誰能說中國企業不也掙扎於其中?(作者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現任職於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
《經濟日報》2004年8月4日訊:隨著基因技術的突飛猛進,21世紀已經被認為是生物技術的世紀。但是生物技術產業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投資界對生物技術的態度忽冷忽熱。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分析,一般人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懷疑,主要原因是將短期的問題與長期的潛力混為一談。
與信息產業不同,生物技術產業幾乎不受經濟景氣周期的影響,在醫療、農業和工業等領域,都充滿了巨大的全球性商機。日前美國一家著名的醫葯公司的結腸癌新葯的開發成功,又一次證明了生物技術產業強大的生命力。只要生物技術產業熬過漫長的研發期,一旦產品上市,就可以獲得豐厚的回報。據有關專家預測,結腸癌新葯至少為這家公司賺到200億美元。綜觀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目前它的三座金礦已經日漸凸現。
金礦一:基因技術
據專家分析,生物技術發展史上,三項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性大突破都是基因技術,它們都具有億萬美元的商業價值。第一項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基因重組技術,全球最大的生物技術公司美國的Amgen公司,藉助這項技術開發出抗貧血的新葯,獲得了63億美元的銷售收入。
第二項也是上個世紀70年代的單細胞抗體技術,美國歷史最久的生物技術公司Genentech2002年獲得的28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就主要來源於這項技術的應用。
最新一項是被權威科學雜志《科學》雜志評為生物技術界最偉大突破的RNA干擾技術,同樣具有巨大的商業應用價值,《財富》雜志評論它是生物技術新葯的下一個熱點。
此外,利用轉基因技術正在創造新的奇跡。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機構的統計,2003年全球18個國家的700多萬個農場種植了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數千萬公頃,近7年增長了40倍。中國的轉基因技術發展很快,轉基因棉花已佔總面積的一半,每年為農民增收50億元。其他如轉基因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400多個品種已進入安全性評價階段,並有若干個品種具備了產業化條件。
金礦二:新葯開發
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新葯,是目前最為熱門也是最賺錢的領域之一。前年全球生物技術新葯的銷售額達到了200億美元,同比增長23%。美國一家醫葯專業雜志針對全球制葯公司所做調查結果顯示,全球前25名的大公司研發的新葯共1932個,其中由企業自行研發的佔59%,通過收購專利取得的佔41%。單排名全球第一的葛蘭素史克公司,研發的新葯就有176個。據美國《商業周刊》估計,今年結腸癌新葯上市後每年可獲得1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
有報告稱,人類已能生產針對200多種疾病的500多種生物葯物,全世界有3億多人因此而受益。目前,全球有200多種生物葯正在臨床試驗,其中一類新葯佔1/3。醫葯生物技術將從預防、疾病診斷、葯物製造、生物治療等方面全面提升醫葯衛生科技水平,推進第四次醫學科技革命。
金礦三:工業領域
生物技術在工業上的應用,被業界稱為「新的工業革命」。麥肯錫顧問公司的報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化學產品的產值中,有五分之一是應用生物製造的產品的產值。在化學產品全球280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中,生物技術製造的化學產品將佔有很大的一塊。
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指出,利用酵素大量製造化學製品的技術已很成熟,在未來10年中,新型酵素可望在塑膠和燃料的生產上得到應用。美國利基型的一家不大的公司,預計今年年底將能利用細菌批量生產塑膠,它的價格甚至可以和目前用化學方式生產的石化合成物競爭。另外有些公司正在試驗從玉米等植物中提煉葡萄糖,用於生產塑膠和乙醇。有專家預測,能源生物技術將有望使「綠金」代替「黑金」,緩解能源短缺壓力。
❸ 河北化工醫葯職業技術學院的食品生物技術專業怎麼樣,有什麼發展前途
人們希望生物科技的最新手段能夠幫我們渡過劫難。在過去20年間,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等重大技術相繼取得突破,現代生物技術在醫學治療方面廣泛應用,生物醫葯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盡管如此,科學家仍然不得不承認生物技術在蛋白質和基因層面的突破仍然無法追趕病毒變異的速度。人類因此開始感到不安全,生病了就去看醫生,但是,當問題突然出現,而專家束手無策時,信任便面臨崩潰,於是,你感到很不安全;而行業的環境也並不樂觀,生物技術在葯物定價、專利保護及幹細胞研究和克隆等問題上的爭議也在妨礙生物技術的成長。
歷史學家曾經將19世紀末稱為醫葯行業的繁榮時期,顯微鏡學的進步所引發的微生物及人體生理學的進展,讓科學家能夠找到一個又一個傳染病的發病原理。盡管今天醫葯行業正在經歷研發的極限之旅,但是,生物技術如同一扇通向美妙未來的大門已經被打開,這一次,科學家希望發現能夠改善從心臟病、癌症、抑鬱症到艾滋病等所有疾病的治療方法。
為攻克癌症人類所做的努力
生物技術在腫瘤領域的影響力無疑是一個樂觀的信號,現在,癌症,曾經的不治之症在某些科學家眼中已經是可治癒的慢性病。僅2004年全年,就有4種可以治療癌症的葯物Avastin、Tarceva、Iressa、Erbitub獲得了食品和葯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而美國基因技術公司(Genentech)生產的阿瓦斯丁(Avastin)一直是最搶眼的新葯,用於肺癌和結腸癌的治療。一些分析師預計,2007年其銷售額將達到32億美元。今年第二季度,阿瓦斯丁的銷量同比增長85%。
科學家對人類基因組的深入了解,讓生物技術將過去化學葯品無法治癒的疾病實現可能治癒。僅過去一年,美國葯品與食品監督管理局(FDA)就批准了20種生物技術新葯,其中包括治療失眠、多種硬化症、失禁的葯物;而僅在癌症領域,今天有400餘種葯物正在進行人體試驗,而其中有許多是有針對性的智能化葯物,它們甚至可能把葯品對人體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巨大的突破歸功於人類對於基因的認識。自1973年利用細胞培育法首次批量生產可產生有用人類蛋白質的基因以來,科學家通過基因調控,尋求疾病過程的新分子;1982年,美國Lilly公司將第一個基因工程葯物重組胰島素投放市場,此後,科學家探索出基因治療的辦法:找出可以做為治療的「目的基因」,然後用DNA重組的方法使目的基因在人類靶細胞中得到表達。它要求這種基因在人體細胞中能製造出我們所需要的蛋白,通過它來達到治病的目的。
2003年,美、英、日、法、德和中國科學家經過13年努力,共同繪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序列圖,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科學進步,之後,人們利用從數萬人身上提取的樣本組建了DNA資料庫,通過基因比較,研究人員將基因變異和各種疾病聯系起來,告訴人們為什麼某種葯物只對部分人有效,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患心臟病,為什麼癌症在有些人體內擴散更快,現在生物醫葯行業進入「個性化醫葯時代」。
基因工程葯物和基因治療是我們目前所運用的兩種生物科技治療手段,它們最終的目的是能夠通過改變患者細胞的遺傳結構來糾正基因錯誤。然而,相比基因葯物,基因治療步履緩慢。
基因治療就如同給患者體內的基因做一次手術,「基因治療不是向患者提供葯物,而是一種實驗性的醫學干涉,包括改造活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抵抗疾病」,美國匹茲堡大學葯學院副教授劉德喜說。然而,困難在於基因治療對技術要求極為苛刻,目前還沒有找到一種好的基因傳導技術,能夠有效地把正常的基因放到病變的細胞裡面,而不引起其他任何疾病;與此同時,由於基因和疾病之間,並非簡單的一對一對應,很多疾病往往和多個基因病變有關。所以,只有掌握所有對疾病起作用的基因的功能後,才有可能在臨床普及。
長期以來,診斷技術落後於葯物開發,制葯公司對研發診斷化驗裝置並無多大興趣,現在,生物晶元的發展將有助於基因檢測的更加便利。生物晶元(Biochip)為生物技術的診斷打開了方便之門。過去,生物制葯的篩選只能在個體水平、組織水平和細胞水平進行,而現在生物晶元根據生物分子間特異相互作用的原理,將生化分析過程集成於晶元表面,實現對DNA、RNA、多肽、蛋白質及其它生物成分的快速檢測。
Mtraid遺傳公司已經上市的4種診斷化裝置,就能夠快速化驗出易患乳腺癌、結腸癌和黑瘤的敏感基因。 羅氏公司在今年1月發布了一款名為Amplichip的設備,是第一個通過食品與葯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用來確定病人對一系列葯物的反應的基因檢測設備。這個只有一塊郵票大小的硅晶元,能夠檢測出基因對葯物的吸收程度。通常,細胞中的DNA、RNA,蛋白質及化學信號都會對疾病的出現產生影響,而這款設備通常可以檢查出人體對葯物的吸收程度。
幹細胞的夢想與現實
作為基因治療研究的新領域,幹細胞研究希望有一天能夠讓患者體內的多種組織實現再生。幹細胞依據可塑性強弱分為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前者獲取於胚胎階段,是幹細胞中最具可塑性的全能幹細胞,理論上可以轉化為任何一個身體組織和器官。也就是說,當面臨病變或者壞死的身體組織或者器官時,醫生要做的就是像換汽車零件一樣,以舊換新即可挽救患者性命。
雖然目前胚胎幹細胞研究是生物技術行業最引入注目的領域,但這仍然只是遙遠的夢想。胚胎幹細胞之父、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在今年5月宣布,他們已經從克隆的人類胚胎中提取出多個幹細胞株,此後,胚胎幹細胞所引發的倫理道德的爭議仍然讓這項技術難以繼續,事實上,最接近產生治療方法的還是爭議較小的成體幹細胞研究。
中國的兩家公司在這一領域顯示了卓越的能力。北京科宇聯合幹細胞生物技術公司稱其開發的醫用角膜切片和注射液可以治療角膜病和帕金森病,一旦推向市場,公司將實現全面贏利;而持同樣說法的另一家公司是天津泰達協和再生醫學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研發的治療血液病的幹細胞新葯「骨髓原始間充質幹細胞」完成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準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研究,已經和北京、天津等6家醫院開展了臨床合作,「骨髓原始間充質幹細胞」注射液解決骨髓移植時異體排斥的難題,大大增加了骨髓提供者的來源。
而將幹細胞和基因治療相結合治療遺傳性疾病,尤其是成體細胞基因治療由於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而成為當前基因治療研究的主流。加拿大多倫多的科學家進行了治療肺動脈高壓的試驗,研究人員把導管從腿部或者頸部的主靜脈植入體內,通過心臟到達肺部動脈,然後通過導管把幹細胞導入,這種直接向患者肺部注射幹細胞的方法既能將基因准確導入指定部位,又能減少病毒可能引發的其它基因功能不正常。
幹細胞公司正在為傳統的制葯公司注入活力。總部位於蘇格蘭愛丁堡市的Stemcellsciences公司以專利形式合作,由輝瑞提供研究課題,Stemcellsciences負責具體的研究工作,再將研究成果出售給輝瑞,向輝瑞收取專利費用,實際上更類似於輝瑞將胚胎幹細胞領域的研究外包給stemcellsciences。這種合作協議從幾十萬美元到幾百萬美元不等,此外,他們還出售幹細胞研究儀器和胚胎幹細胞項關產品。
幹細胞研究仍然是個風險極高的領域,「制葯廠希望規避技術不成熟帶來的風險,而我們這種小公司從事研發可以降低風險」,Stemcellsciences副總裁Hugh ilyine對《環球企業家》說,來自中國、英格蘭、法國和荷蘭各國的幹細胞領域專家聚集在這家公司,從1999年第一次引入風險投資到倫敦上市只用了6年時間,而第一個產品cell culture media將於2006年上市並進軍美國市場,並同美國公司制定了分銷和市場合作協議。
盡管研究人員開始了針對成體幹細胞接二連三的試驗,但是,我們未知的盲點仍然很多。比如,成體幹細胞的靈活性不如胚胎幹細胞,但是成體幹細胞更容易控制,事實上,更多的研究亦表明,幹細胞若真的可以轉化成心臟細胞,但是病人好轉的程度仍然有限。
在胚胎幹細胞領域,最新的進展是71號法案的解禁可能成為這個領域巨大的機會。美國田納西州議員Bill Frist和布希決裂,力挺通過《加州再生醫學草案》(簡稱71號法案),支持聯邦經費用於更多的胚胎幹細胞建系研究,這將為美國的胚胎幹細胞研究雪中送炭並帶來30億美元的研究經費。長期以來,布希政府堅持「要搞胚胎幹細胞,沒門!」,認為幹細胞來自胚胎,胚胎是有生命的,不能在破壞生命的前提下拯救生命,而這一次,在71號法案的壓力下,布希政府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
而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兩個研究小組宣稱其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方法,既能提取胚胎幹細胞,又不至引發倫理爭議。即在將成體幹細胞的基因移入受精卵之前,先將能夠導致其成為胚胎必需的基因移除或者限制轉換其表達,然後再開始提取胚胎幹細胞的過程。即這個「胚胎」即使不被破壞,日後也不可能發育成人,倫理之爭自然就無從談起。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網路版上,目前美國國會已批准其在動物身上試驗該理論。
前景樂觀的生物學時代
如果20世紀是信息時代,那麼21世紀將是生物學時代,生物學將重塑工業時代並成為重要的利潤來源。在這一時期,生物科學家將憑借基因組等新興工具在細胞層面掌控生命;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經歷過去兩、三年間冰封期後逐漸回暖,傳統醫葯製造商對生物醫葯開始下注,投資者對生物技術市場的表現恢復信心。各國政府都下大力氣希望能夠搶占生物技術的制高點,中國亦不例外。
42歲的程京是全球生物晶元領域的卓越領導者。他所領導的博奧公司(Capital Bio) 與美國生物晶元領先製造商Affymetrix公司簽署了一份協議,在美國成功實現了生物晶元技術的商品化。這家公司位於北京市郊某豪華科技園,開發新型生物晶元,這是一種把電子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用於監測醫學實驗進程的工具,從食品安全到葯物檢測。程京在美國呆了12年,成為該領域的專家,5年前,他回到中國開始創業。在程看來,這個領域可以發揮中國的優勢,無需大量基礎研究,只需要應用現有發現的領域,少數擁有專長的科學家可以迅速做出貢獻,該領域同時也結合了醫學以及中國更深厚扎實的電氣工程技術。
博奧代表了中國公司在生命科學領域進行的一流研究。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全球生物技術行業的上市公司利潤增長17%,至546億美元,美國企業佔四分之三以上。風險投資中有36億美元籌自美國,14億美元籌自歐洲。但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由此引發的產業革命是落後國家後來居上的歷史契機,將給發展中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中國政府已經將生物技術產業作為「十一五」期間國家戰略性產業予以重點發展。
來自中國政府和國家的經費支持,促進了中國幹細胞的研究及產業化,而曾在美國攻讀研究生並在私人部門工作過的中國科學家為中國龐大的科學家隊伍增添了專業色彩。李凌松和趙春華就是其中之一。李凌松領導的北京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與北京科宇聯合幹細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展幹細胞的商業化運作。趙春華領導的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血液研究所則依託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其產業化運作。
迄今為止,中國在生物技術領域具備最高水平的是轉基因農作物領域。中國開發的一種轉基因棉花,它的種子有源自土壤有機物的蛋白質,能保護植物免受某些疾病侵擾。這類種子發明於1990年代,目前被用於中國65%的棉花作物中,該發明減少了80%的殺蟲劑用量。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表示:「我們證明了並非只有西方國家才能在該領域創新。」 中國不能夠再錯過任何發展的機會,盡管人們普遍抗議某些生物技術的發展,例如轉基因作物和治療性克隆,但是,科學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因為全球無數患者已經從生物技術中受益,「當你眼看著你的舅舅、外婆、堂兄因為帕金森症離開你,你當然由衷地希望能早日找到治療的辦法」,美國共和黨議員Gordon Smith說。這位俄勒岡州的共和黨成員來自有名的帕金森症家族,他曾經是布希最信任的盟友,最近公開支持胚胎幹細胞的研究。
http://www.biox.cn/content/20051212/41325_1.htm
新華社曼谷7月11日電 (記者楊晴川)參加正在這里舉行的新生物技術與食品安全國際會議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專家11日在發言中表示,新生物技術對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產量、減少飢餓、增加國民收入和保護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發展中國家應在注重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適合自己的農業生物技術。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指出,就在西方發達國家內部就轉基因食品等新生物技術帶來的問題展開激烈爭論的時候,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已經在開發和應用適合自身發展的、安全的農業種植生物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他同時表示,為了使生物技術發揮更大作用,發展中國家應健全有關法律法規,建立食品安全體系,並促進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肯亞農業研究所專家克里斯托弗·尼加貝博士在發言中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大,農業人口也佔大多數,因此更需要發展能夠消滅農業病蟲害和促進農業發展的生物技術。為此,發展中國家應選擇自己最需要的生物技術作為重點科研項目,跟上世界生物技術發展的潮流,並廣泛地尋求國際合作。
阿根廷專家伊斯特班·霍普教授指出,發達國家處理生物技術等有關問題的經驗並不一定適合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應積極培養自身的科研力量,大力提倡農業生物技術發展和應用的規范化和標准化,這樣才能妥善地解決新生物技術帶來的問題,確保這些技術發揮最大效益。
本次會議於10日開幕,主題是「新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安全和社會」。在為期3天的會議期間,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300多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消費者團體和環保組織代表以及工商企業家正通過對話,探討在新生物技術問題上達成有關國際共識的途徑。「發展中國家與新生物技術」是本次大會的主要議題之一。
❹ 葯品行業前景如何
一、制葯專業就業前景如下: 醫葯產業已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競爭的焦點,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建立醫葯品工業視為國家強盛的一個象徵。新葯的不斷發現和治療方法(如基因研究)的巨大進步,促使醫葯工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因此,無論是葯品,還是過程技術都需要新型制葯工程師,這類人才掌握最新技術和交叉學科知識、具備制葯過程和產品雙向定位的知識及能力,同時了解密集的工業信息並熟悉全球和本國政策法規。正如前面已經提到的,2003年中國制葯企業共5082家,生產葯品的工業企業約3000家,生化制葯企業300餘家,其中現代生物制葯企業47家;生產中葯(包括天然葯物)產品的企業約1600家,其中專門生產中葯(包括天然葯物)產品的155家。另外,還有葯品批發企業16.7萬多家,葯品零售企業12萬家,醫療機構6萬家。這些企業都對制葯工程專業人才有較大的需求量。 二、制葯專業就業方向如下: 從事醫葯產品的生產、科技開發、應用研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工作。 三、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生物技術和葯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熟練掌握現代生物技術和制葯技術的常用實驗流程,初步了解生物技術制葯企業生產和銷售環節的流程,能夠勝任現代生物技術實驗室和生物技術制葯企業崗位基本要求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型高級實用人才
❺ 河北化工醫葯職業技術學院就業前景如何
能走,這個學校雖然是專科一批但是分數比別的專科一批要低一些。這個學校的就業前景也不錯,反正一句話只要你在這個學校上學你畢業了肯定能找到工作,據了解現在國家很重視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不過上這種學校出來就是下車間,一般都是一些比較大的國有或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