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謝謝!只是方向錯了,我是要去浙江的南潯古鎮
南潯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城區以東,與江蘇省蘇州吳江市交界,北濱太湖,南望杭州,東達上海,在明清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名鎮和旅遊勝地。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至今倖存的有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庄、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網路地圖
⑵ 南潯古鎮的地理位置
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
南潯古鎮景區佔地面積34.27平方公里,古鎮保護范圍東界至宜園遺址東側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庄起,北界至百間樓,保護面積約一百六十八公頃,其中重點保護區面積88公頃。旅遊景區共分三大區塊。
第一塊是南潯旅遊景點富集區,張石銘故居、劉氏梯號等景點分布其中。第二塊是由小蓮庄、嘉業堂、文園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 第三塊是以東大街以東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為主的東北區塊。
南潯古鎮素有「文化之邦」和「詩書之鄉」之稱,出現過許多著名人物,如民國奇人張靜江,「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張石銘,著名詩人、散文家徐遲等。
特色:
南潯自古以來便是湖州的經濟文化重鎮,自兩宋時期便以盛產優質生絲聞名,明清時期成為典型的江南絲綢市鎮,出產的輯里絲成為皇家織造的指定原料。近代,以上海開埠為契機,南潯較早地受歐美文化的影響,絲商迅速崛起,涌現了劉鏞、顧乾麟、龐元濟、張靜江、金城等一批重要歷史人物。
南潯古鎮內擁有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庄、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尊德堂、大運河(江南運河南潯段、南潯絲業會館及絲商建築)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龐氏舊宅、南潯糧站總糧倉、通津橋、洪濟橋、穎園、述園快閣、董氏世德堂、壽俊堂等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興福橋、通利橋、新民橋等3處市級文保點,生計米行、劉氏景德堂舊址、周慶雲舊宅等21處歷史建築。
古鎮內傳統民居清麗典雅、別致內蘊,大宅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中,大膽而巧妙地滲透和融合西方建築風格,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西合璧的江南宅第建築藝術。
⑶ 南潯在浙江哪
南潯古鎮南潯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城區以東,與江蘇省蘇州吳江市交界,北濱太湖,南望杭州,東達上海,在明清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名鎮和旅遊勝地。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至今倖存的有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庄、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旅遊線路 南潯交通地圖 1.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劉氏梯號(紅房子)-鎮史館-求恕里-張石銘舊宅 2.小蓮庄-嘉業堂藏書樓-江南民俗風景區-劉氏梯號(紅房子)-廣惠宮-鎮史館-求恕里-張石銘舊宅-張靜江故居-百間樓 自駕車路線 </B>杭寧(杭州—南京)高速公路,距離出口為36公里; 滬杭甬(上海—杭州—寧波)高速公路,距離出口為45公里: 滬寧(上海—南京)高速公路,距離出口為65公里; 乍嘉蘇(乍浦港—嘉興—蘇州)高速公路,距離出口為30公里。 上海:從滬青平公路上去,穿過平望鎮後上318國道,一出吳江便到。來回過橋過路費總計80元。 杭州:從104國道到湖州後轉318國道 南潯門票門市價100元. 南潯古鎮景點百間樓 百間樓位鎮東北側,沿老運河東、西兩岸建造。相傳是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他家的保姆僕人居家而建。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稱」百間樓」,這一名稱一直保存至今。百間樓的特色是依河立樓,頓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橋相連。樓房為傳統的烏瓦粉牆,形成由輕巧通透的卷洞門組成的騎樓式長街。最集中的一段是河東岸的蓮花橋到長橋,房屋較為整齊,密密扎扎地布滿了河岸。白牆、青瓦、沿廊、河埠、花牆、卷門、廊檐、河水流淌,船隻往來,呈現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河西岸在40年代,遭日本軍隊飛機轟炸,損毀嚴重,雖經修整,但己失昔日風采)。百間樓河道原是運河,通湖州和烏鎮、蘇州、南潯的物資均從這條河迸出。元未築城牆,成為城壕的一段,沿河大多為貨錢、店鋪,沿岸築成整齊的條石駁岸,岸邊河馬林立,以便船隻停靠,裝御貸物。沿河是長街,沿街房屋太多為前店後宅。大戶人家均 住宅三至四避,一般人家為一個天井的兩進屋。整條百閣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房舍間山牆高聳,有做成雲頭;有做成觀音兜式;也有做成三疊馬夾牆式,高低錯落,自牆黑瓦,饒有風情,沿河街屋黑瓦之下,民革梗樓窗,底屋多有披檐,又一層黑瓦,再下是桂廊河沿,輕巧通透,洋隘著水鄉居居的靈氣。百間樓是至今為止保存得最為完整,並留有傳統風貌的沿河居民群落,全長400餘米,以門面百五十四,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小蓮庄 小蓮庄(國家文保單位)、嘉業堂(國家文保單位)、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等景點組成的中心景區。南潯素以園林和藏書樓聞名天下,小蓮庄和嘉業堂就是其典型代表,小蓮庄位於鷓鴣溪畔,碧水環繞,園內綠木深深,不染一點俗塵,粉牆黛瓦,蓮池曲橋,奇峰怪石,讓人品位到「雖由人作,宛如天開」之意境,內有御賜牌坊、匾額、碑廊、家廟、凈香詩窟、叔蘋獎學金成就展覽館等景點。 嘉業堂與小蓮庄僅一河之隔,為清末著名藏書家劉承干所建,其園林造法和小蓮庄異曲同工,而園內的藏書樓則聞名天下,內藏有書籍60萬卷,共16萬余冊,其中有不少海內珍本、孤本。 文園、江南水鄉一條街和久安老年社會福利中心是久安公司新近開發的景點,文園與小蓮庄和嘉業堂毗鄰,內有文昌閣、徐遲紀念館、吳壽谷藝術館和南潯名人長廊等景點。 張靜江故居 </B>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為主的東北區塊,此外還包括尚待開發的龐宅、金紹城故居及東圓、宜圓遺址等。 東大街原是南潯古鎮的第一商業街,街南即為市河,街兩側有五福樓、大慶樓、天雲樓、長興館、大陸旅館、「野荸薺」茶食南貨店等一大批百年老店。 而「民國奇人」張靜江的故居(市文保單位)就坐落在街北,更令人流連的要數明代禮部尚書董份為其女眷家僕而建的百間樓(市文保單位)。百間樓沿河而建,即充分利用空間,又富於想像,顯得很有層次,她與不遠處的洪濟(市文保單位)、通津(市文保單位)二橋組成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風景。 嘉業藏書樓 藏書樓的主人劉承干是小蓮庄的主人劉鏞的孫子,於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業藏書樓,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原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是個酷愛藏書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後,劉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機,大量購書,他自稱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在藏書樓全盛時期的1925年至1932年間,藏有宋元刊本155種,地方誌書一千餘種,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種史集。藏書樓不僅以收藏古籍聞名,而且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刻印書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書,刊刻甚精。 1933年以後,劉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圖書館接管時,藏書只有十一萬冊左右,宋元刊本盪然無存,明刊本只剩下幾種,藏書殘缺嚴重。 1949年解放軍解放江南時,周總理指示陳毅派部隊保護藏書樓。1951年11月,劉承干將書樓及庭園全部捐獻給浙江圖書館。 廣惠宮 廣惠宮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俗稱張王廟,始建於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建觀歷史長於建鎮歷史。歷史上的廣惠宮經歷過數度衰敗鼎盛之變。在重修重建中,廣惠宮的規模也不斷擴大。 廣惠宮也曾稱三清殿。本為祠山神廟。據鎮志載,廣惠宮「宋時止一殿,奉祠山神像」,「為道流香火之所」。盡管數百年來其構建布局幾經「調整」,但主體仍是祠山大帝行宮,至少人們總是以張王廟稱之。於2003年上半年重建。 廣惠宮是南潯古鎮一處源遠流長富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道教建築遺存。首期工程後的廣惠宮重建重修工程,部分展現了歷史上廣惠宮的原貌。 劉氏梯號(紅房子) 崇德堂(又稱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三子劉安(字淵叔,號梯青)的居處。劉梯青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從錢氏購地築宅,於同年冬破土,光緒三十四年(1908)竣工。 劉梯青(1876-1950),稟貢生,直隸省候補道員,欽加三品銜,因勸辦山西賑捐,奏保二品頂戴,賞戴花翎,特賞頭品頂戴,正一品封典。他不僅是文物收藏家,也是實業家,在上海、杭州等地擁有不少房地產,據民國17年(1928)4月出版的《上海總商會會員錄》排列的當時最具規模的16家房地產大戶,其中他與劉承干、劉湖涵皆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他還與龐贊臣等人集資28萬兩,於民國16年(1927)在餘杭塘棲創辦崇裕絲廠,當時有職工1340人,引進義大利式5緒坐繅絲機492台及日本先進技術設備,年產白廠絲40餘噸,產品銷往歐美及東南亞等地區,為當時浙江乃至全國一流的大型繅絲廠(解放後,該廠更名杭州新華絲廠,屬國有大型繅絲企業)。 崇德堂整座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廂為主體;南、北部中式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其中北部歐式建築立面尤為壯觀。大宅高敞恢宏,以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見勝。宅後曾辟一草地為網球場,邊上一角飼養奶牛,東西潭邊鍾樓上曾有一口巨大的自嗚鍾,遠近都能聽見它的鍾聲。 徽派的馬頭牆和石庫門內卻有歐洲洛可可風格之券頂。南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和氣度可見一斑。崇德堂宅後義倉河對岸拓地二十畝,種樹栽花,疊石為山,坡植白皮鬆,蓄水栽荷,且有樓、亭、閣、榭和歐式小洋房。因劉梯青「有述襲為園之志,抱守存故跡之心」,沿承三百年前「小桃源」之意,故取名「留園」,也取「留」與「劉」同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劉園一部分贈予外甥徐氏,故稱「徐家花園」,毀於抗日戰爭期間,僅荷池猶存。 南潯史館 南潯史館原為南潯商會舊址,始建於1926年,為三進中西合壁建築風格的建築物。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左右,現為市級文保單位。 前進為五開間門廳、二進為會議大廳,柱高屋陡,氣勢恢宏。三進為中式木結構二層樓房、木質廊柱花窗、古樸典雅。在會議大廳前的庭院中,栽有百年廣玉蘭兩枝、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鎮史館全景館綜合概括了南潯從南宋淳佑末年(1252年),建鎮以來747年中江南名鎮南潯的歷史變遷,從歷史角度來敘述南潯地理位置、區域劃分的變化,名人、文人薈萃,以及清朝末年輯里湖絲行銷世界時的盛極一時,到抗日戰爭時遭受的重創。一直到解放後, 南潯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為重振江南名鎮雄風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後, 南潯所產生的巨大變化,全方位、多層次地向人們展示了江南名鎮南潯在漫長歷史中的地位,以及政治、經濟的發展軌跡和深厚的文化 底蘊。它是南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是人們了解南潯的窗口。 求恕里 求恕里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干於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干一生淡泊名利,不求仕進,即使到了晚年家道沒落也坦然自得,故以「求恕居士」自居。他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里」。 1920年劉承干建嘉業堂藏書樓,同時為了適應藏書樓管理的需要,因此擴建求恕里,作為他和家屬回潯小住和藏書樓管理處的地方。求恕里屬於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築,整個結構是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 求恕里現今陳列著劉旭滄作品攝影展。劉旭滄原名劉承東,中國近代著名攝影藝術家,曾擔任上海攝影協會主席,他是劉承乾的九弟,兩人相差32歲。一長衫馬凳子,以收藏古董成名;一個西裝革履,鑽研攝影成名。兄弟倆各有所成,被人戲稱是劉家的「中西合壁」。 求恕里的甬道盡頭有一花園別墅。園內有花草樹木及太湖石作為點綴,別墅的主建築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堂樓。二樓是卧室,打開朝南的窗,既可觀園內的景色,又可以遠望劉家的小蓮庄和藏書樓,在上面還有一個不被人發現的密室閣樓。 張石銘舊居 張石銘舊居(又稱懿德堂),位於南潯鎮南西街,佔地4792平方米,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150間,其風格奇特、結構恢宏,工藝精湛,尤其是眾多精美生動的木雕、磚雕、石雕以及從法國進口的玻璃刻花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民俗建築和文物價值,號稱江南第一巨宅。現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舊居北側原為顧氏舊宅,正大廳腰門上有吳昌碩手書的匾額「世德作求」和吳淦題寫的匾額「竹苞松茂」。北側建築的主要特點是裝飾雅緻,花窗、門廊和磚雕、石雕古樸逼真。南側原為董說舊宅,後經張氏擴建而成。進門即為內廳(轎廳),廳後兩側有小天井,有腰門與後進相通。二進正面為大廳,廳後為堂樓(女廳)。後進天井中有一形似蒼鷹的英德石,名「鷹石」 ,用乃江南罕見之珍品。 舊居以前後劃分,從第三進開始,內廳兩側的漏明廊窗為木刻芭蕉葉,玲瓏剔透,栩栩如生,故亦稱「芭蕉廳」。樓窗鑲嵌菱形藍色玻璃刻花,花式為四時花卉果品,晶瑩高雅,屬當時中西文化結合的貴重裝飾品。第四、第五進有不少外來的建築風格和建築材料。從壁爐、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鐵柱頭等,體現了歐洲十八世紀的風格。第四進的大廳是一個設有化妝間、更衣室的豪華舞廳,地磚均從法國進口,牆面屋頂由紅磚瓦砌築。洋房前庭院中栽著兩株廣玉蘭(洋玉蘭),現已有兩百多年樹齡,葉大密茂。
⑷ 南潯古鎮與新開發鎮區別
南潯古鎮主要是指南潯現在的核心景區部分,主要包括百間樓、東大街,南東街南西街等景區部分,而開發區一般我們所指的就是狹意上的南潯西部工業區塊,廣義的南潯經濟開發區是指整個南潯鎮的,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設立的經濟開發區,也是國務院僑辦批準的全國三個華僑投資區之一,享有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一般我們口中所說的都是狹意上的!
⑸ 南潯古鎮有哪些景點比較特別
整個南潯古鎮,類似於一個斜寫的「之」字,景區的正門位於「之」字的最底部,而江南明清沿河建築群「百間樓」,則位於「之」的最上方。百間樓,顧名思義有一百間樓房組成,確實不錯。它位列「頔塘」運河支流的兩岸,連綿四百餘米的明清民居組成最水鄉的景觀,目前百間樓是免門票參觀的。相傳「百間樓」是明代的尚書董份,為了讓他家的奴婢居住而建成的。這位尚書是南潯人,讓他沒想到的是四百多年後的今天,百間樓成為了南潯古鎮的旅遊名片。百間樓的河道呈半圓形彎曲,河道兩岸的民居基本都帶有廊檐,就像過去西洋建築中的騎樓,只不過騎樓的過道上方便是住房。而百間樓的廊檐,下方用木柱支撐,上面則鋪有青瓦,二層樓居家的房屋,都會縮進去一段,這臨河的一面,全是開有木窗。從二樓推開木窗,便能欣賞運河的全貌。成排連綿的民居,每隔開一戶人家,便要在廊檐的下方建一道圈門,圈門上園下方,僅可供兩位行人並肩而過。從一扇圈門進入另一扇,行人便知道進入了另一戶人家的地盤了。圈門的上方,一律有高大的馬頭牆作隔斷,這也是古人在建房時考慮防火的需要。居民家門前沿河的岸邊,建有不少碼頭,大戶人家的碼頭可以左右兩個駁岸,小戶人家的碼頭則是單向的駁岸。百間樓的河道上,建有一座鋼筋水泥便橋,名叫「長發橋」,這也是南潯古鎮歷史上第一座水泥橋,它落成與1925年,近一個世紀來,這座老橋依舊是百間樓兩岸居民出行最為便利的一座。百間樓最靚麗的風景,便是沿岸的民居與清澈的河水相襯托,因為河道里不再行駛船隻,河面上的倒影,每天晨起的太陽或落日,讓百間樓顯得無比靜謐。這也是我走過很多江南水鄉里所見過的最原生態的。游覽完百間樓後,可以去連接百間樓與古鎮核心景區的一條老街逛逛。這條老街叫做「東大街」。東大街約不到千米長,但街道兩邊匯集了南潯的百年老店,以及名人故居,只是有些故居暫不對外開放。東大街的西頭,有一座南潯的老戲台,昔日里也曾輝煌過。
⑹ 江南六大古鎮的南潯古鎮
曾經最富庶的江南古鎮!
鎮名由來: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因濱溪遂稱潯溪,一直沿用至南宋寧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時(1225~1264)文獻記載「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於浙右」,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鎮,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
著名景點: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庄、「南潯三古橋」。
嘉業堂藏書樓,隔溪與小蓮庄毗鄰,系劉鏞孫劉承干於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該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原書樓與園林合為一體,以收藏古籍聞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一,系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解放後,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藏書樓以公共圖書館和旅遊景點的雙重身份接待來自五湖四海的讀者和遊客。
劉氏小蓮庄,是清光緒年間南潯首富劉鏞的私家園林、家廟及義庄所在,位於南潯鎮南柵萬古橋西,北臨鷓鴣溪,西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原為劉氏歸櫬暫殯寓園,從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始,在池周補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啟建家廟,歷時四十載,於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湖州蓮花庄,而自名「小蓮庄」。
「南潯三古橋」的是廣惠橋、通津橋和洪濟橋。廣惠橋位於鎮南柵商會原址附近,橫跨市河。此橋為單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兩次整修。橋長18米,寬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級,拱券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橋堍還有一對精妙的石獅子。通津橋北面為東大街西端,橋南堍為下塘東街,位於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時期南潯絲市盛況空前,通津橋畔成為絲市中心,聞名遐邇的「輯里絲」由此通過水路運往上海,銷往海內外。通津橋始建於宋代,系單孔石拱橋。清代經3次整修。現橋長28米,寬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洪濟橋位於鎮東柵,俗稱新橋。橋南堍在下塘東街,北堍在東大街。明萬曆年間《湖州府志》已有此橋記載,清嘉慶十年1805年重建。橋為單孔石拱橋,長28米,寬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拱券石採用縱聯分列砌置法。
古鎮歷史:南潯最為有名的莫過於「輯里湖絲」(造就了巨富之鎮)、「善璉湖筆」(文房四寶之首)。
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這是一個比喻,按照他的財富多少來區分的,五百萬銀子以上的稱象,一百萬以上不到五百萬的稱牛,十萬兩以上不到一百萬的是稱狗。四象指劉鏞、張頌賢、龐雲曾,顧福)。四象擁有的財富相當於清政府的一年財政收入(七千萬兩白銀)。
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潯鎮升級為市。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古鎮上,有著號稱「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類如《紅樓夢》中寧國府、榮國府那樣八家公爵似的,號稱「八牯牛」的大富之戶,以及擁有充滿了民間嘲諷意味的,號稱「七十二隻金黃狗」的豪門、財主。
拍攝的影視劇:《錢塘人家》、《太平天國》、《天下糧倉》、《新上海灘》、《十萬人家》、《祥林嫂》、《早春二月》、《風滿樓》、《花濺淚》、《夢回青河》、《玉卿嫂》、《明月清照》、《黑蝴蝶,白蝴蝶》等
⑺ 南潯古鎮有什麼特產
特產南潯是桑蠶之鄉,所產輯里湖絲是絲中極品,明萬曆年間開始即是出口貿易的重要貨品。南潯近代有被稱為四象八牛七十條金黃狗的近百餘家絲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輯里湖絲是南潯之行的必選之物。除此以外,南潯的湖筆、仿古家私、太湖四寶也極其出名。 輯里湖絲:特點為輕如朝霧,薄如蟬翼。與貴州的茅台酒一起獲巴拿馬國際金獎,是南潯特產的領頭產品。 湖筆:特點為尖、圓、齊、鍵文房四寶有端硯、徽墨、宣紙、湖筆的說琺,而最好的湖筆就出自南潯。 仿古家私:南潯有沒有森林的木材供應區之稱、所以家私是最有特色的。 太湖四寶:南宋姜夔贊稱湖州為水晶宮,元書畫家趙孟頫自稱水晶宮道人。水晶宮中寶貝多,突出的是魚類。以城北瀕太湖水域來說,就有銀魚、鱭魚、白蝦、角魚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