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堂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課,聽完後該怎麼評
工廠將生產集中至單獨特定的區域,並受專家指導(而並非在家進行生產)。勞動分工使得技術或非技術勞動更具生產效率,使得工業中心的人口迅速增長。鋼鐵廠,鐵路,煤炭,紡織工廠等起著推動性作用。工業與科技的迅速發展刺激了更多產業的發展。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支持人口增長,且許多政府(不包括英國)利用關稅來保護本國經濟。這兩次大范圍的革命使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人階級開始受到關注;人數眾多、逐漸有專業知識的中產階級的出現;童工人數下降以及以消費者為基礎的物質文化的發展[1]。
到了1900年,美國佔全球工業生產的24%,之後是英國(19%),德國(13%),俄國(9%)以及法國(7%)。歐洲共佔62%[2]。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的重要性,特別是電力,內燃發動機,新材料與物質,包括合金和化學品,以及如電報和無線電等通信技術。煉鋼的關鍵發明,比如「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和「西門子平爐」,都在1871年的前十年間出現。生產鋼鐵變得更便宜,使得蒸汽機運輸更加便宜和快捷。這次革命集中圍繞著鋼鐵、鐵路、電力和化學品的發展。
化學、電器、石油生產和鋼鐵行業等領域都有巨大的創新。具體的成就包括燃油蒸汽渦輪機和內燃驅動的船的出現,飛機的發展,汽車的實際商業化,消費品的大量生產,機械製冷和其他保鮮技術以及電話的發明[3] 。
鋁及合成纖維(19世紀20年代以前稱作「人造絲」)花了許多年來降低它們的價格和提高其質量。這是由專業科學家的貢獻才得以實現,通常體現在1914年以前個人的成就以及之後的商業研究實驗室。
新的產品與服務措施的出現大大激增了國家貿易。蒸汽機的改進與低廉的鋼鐵使得傳統的船隻逐漸被速度更快的蒸汽船所替代,使得能讓更少的人來進行更多的貿易。化工業也進入了重要地位。英國在科技研究的資助趕上了美國與德國。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他有關電磁旋轉裝置的發明成為後來電動機科技的基礎。貝塞麥轉爐煉鋼法是第一種低廉的大規模從生鐵制鋼的技術。此煉鋼法由其發明者亨利·貝塞麥命名,它的出現使得本需每1英噸40英鎊的鋼鐵降到每英噸只要6~7英鎊,隨之大大提高了這一基礎原料的生產規模與速度。此煉鋼法也減少了勞工的需求。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引入後,鋼鐵與熟鐵的價格也不相上下,大部分生產者轉而開始生產鋼鐵。廉價的鋼鐵使得大橋的建造和一些鐵路,高層建築和大型船隻的建造變為可能[4]。其他重要的鋼鐵產品——用平爐煉鋼法——造出的鋼纜,鋼線材和鋼板都足夠大,高壓鍋爐和高強鋼絲的生產可以滿足大機械所需。大量的鋼鐵可以用來建造更具力量的槍支和車輛,坦克,裝甲戰車和海軍戰艦。鋼鐵也使建造用於水力發電和蒸汽發電巨型渦輪發動機變為可能。1884年,查理斯·帕森斯(Charles Algernon Parsons)發明了蒸汽渦輪發動機,幾乎完全取代了往復式發動機,這是因為其更高的熱效率以及馬力荷重比[5]。因為渦輪的旋轉作用,特別適合用來驅動電力發動機,世界上80%的電力發電機是由蒸汽渦輪機驅動的。亨利·貝塞麥的煉鋼法的引入為大規模工業化鋪平了道路。
更復雜和高效率的機械的發展,隨著大量生產技術(1910年後)使得商品大量出口,而費用卻明顯降低。因此,生產出的商品往往大過需求。英國的情況最為明顯,作為歐洲工業國先驅,長期受到1871~1896年間「大蕭條」(Long Depression)的嚴重影響,使得隨後的15年,受到巨大的經濟動湯。幾乎每個工業企業都受到長時期的沖擊。1873年後,產品的利用率和價格出現緊縮。
比利時提出鐵路對於加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價值的模型。在1830年以後,當比利時擺脫荷蘭的統治成立新的國家時,決定開始刺激工業。它計劃和資助了貫穿大城市,港口和礦區的十字路系統,並且與鄰近國家相連。比利時因此成為此地區的鐵路樞紐。該系統緊緊圍繞著英國的鐵路線路建造,因此收益頗低,但為工業迅速發展而服務的基礎設施已經到位[6]。
美國的鍍金時代是以重工業為基礎的。1869年「第一條貫穿大陸的鐵路」開通為標記,從美國東海岸到三藩市有連續6天的服務[7] 。
在鍍金時代,美國的製造業生產超過英國,成為世界領先[8]。1880年的鐵路長度跟1860年相比,增加了三倍,到了1920年又增加了三倍,在商業農業開拓了新領域,建造真正的全國市場並且使煤炭開采和鋼鐵生產繁盛。鐵路雄厚資本促進了華爾街金融市場整合。到了1900年,經濟集中發展已經擴展到大多數稱之為「托拉斯」的工廠和一些大公司,占據了全國鋼鐵,石油,糖,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的製造。第一家10億美元公司由金融家J·P·摩根於1901建立,叫做「美國鋼鐵公司」,其收購或合並了安德魯·卡耐基等人的企業[9]。
工業的機械化增加是鍍金時代研究如何更廉價生產產品的重要標標志。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發現工人的工作效率可以通過機械來減少操作從而得到提高。他對機械的重新設計使機器速度和工廠生產率提高,同時削弱了需要熟練勞工的需求。機械化使得非技術工人只需由技術人員簡單指導下就可重復操作。無論是技術工人還是非熟練工人數量在增加[10]。工科院校的建立滿足了對專業知識的重要需求。他僱用18~21歲的年輕人直到訓練成為機車工程師或列車長。在職業上為藍領與白領做好准備,從鐵路擴展到金融,從製造擴展到貿易。加上小企業的迅速增長,一個全新的中產階級正在增長,特別是在北部城市[11]。
美國在應用科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從1860年至1890年,500,000件發明是過去70年的10倍。喬治·威斯汀豪斯發明鐵路空氣制動(使其更快更安全) 。威斯汀豪斯幫助尼古拉·特斯拉研發交流電的遠距離傳輸。西奧多·韋爾(en:Theodore Newton Vail) 建立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他建立了通用電氣公司。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建立了標准石油公司來合並石油工廠—— 在汽車需求石油之前,其一直生產煤油[12]。
在19世紀結束之際,工人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其涉及大量生產,科學管理和管理技能的快速增長[13]。新技術對於年輕人來說很難掌握,使得(1890年至1930年)對於年齡在16歲以下的工人的需求急劇下降。從而導致高中學生人數的急速擴大。
在這段時期,德意志帝國與英國成為歐洲主要的工業國家。自從德國工業化後,它就模仿英國建造工廠,從而更加有效利用資金。德國比英國投入更多在科研,特別是化學,電機和電力方面。隨著1871年阿爾薩斯-洛林被德意志帝國吞並,其中法國一些工業基地也歸德意志帝國所有[14]。
到了1900年,德意志帝國的化工業靠染料主導全球市場。當時三個大公司: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公司(Hoechst AG)和五個較小的企業生產出了上百種染料。在1913年,這八間公司幾乎擁有全球90%的染料供應,且其80%主要銷往國外。這三家大公司還集成生產基本原料並且往化學其他領域擴展市場,比如醫葯,農業化學和電化學。其高層由受薪專業經理人作管理。德國染料公司被稱為世界第一間專業管理的工業企業[15]。當時的研究還有許多分支,比如從化學研究引伸出的制葯業[16]。
有一些時期也被稱作「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早期發展可能指不同的事物,比如12世紀的中世紀技術 ,中國唐朝時的技術和古羅馬的技術較為突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詞常常被大眾媒體所用,二戰後被科技人員和企業家用來指新技術傳播的變革。爭論原子時代的利弊比爭論太空時代要更加激烈和長久,但兩者都被認為將會引發新一次工業革命。安德魯·卡耐基,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與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都是鍍金時代的最有實力的幾個企業家。 卡耐基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蘇格蘭家庭里,青少年時期的他去了匹茲堡。在1870年,卡耐基建造了自己的第一個高爐,並在1890年主導了快速增長的鋼鐵工業。他宣揚「財富的福音」,說富人有道義責任去從事大規模的慈善事業。卡耐基放棄了自己的財富,建造了許多像「卡耐基科技研究所」(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現在屬於卡內基梅隆大學)等研究機構,將工匠訓練成有素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卡耐基建造了上百個公共圖書館和一些主要的研究中心與基礎設施[17]。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成為美國壟斷企業,之後於1897年退出石油行業,並在其後40年裡通過系統性的慈善捐款方式捐出了自己的資產,特別是在加強教育,醫療和民族關系方面[18]。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起初還是個窮困農家男孩,但通過自己的才智和獨到的商業見解,在航運與鐵路建設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成為當時世界最富有的人之一[19]。
❷ 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條件: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的成就的主要表現
①電力的廣泛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顯著的成就;
②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③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④化學工業的建立
3、主要發明:
領 域
成 就
意 義
電力的廣泛應用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
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
內燃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和柴油機先後誕生;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相繼發明。
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和
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
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聯系。
化學工業的建立
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葯;80年代改良了製造無煙火葯的技術;塑料、人造纖維等投入生產和使用。
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①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科學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一國的范圍。(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③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二、壟斷的形成
1、形成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趨勢加強,企業間競爭加劇,促進生產與資本高度集中,少數採用新技術的企業擠垮大量技術落後的企業。
2、形成過程:生產與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在競爭中壯大起來的少數規模較大的企業之間,就產量、產品價格和市場范圍達成協議,形成壟斷組織。
3、主要壟斷組織:①流通領域:卡特爾、辛迪加等
②生產領域:托拉斯等
4、形成時間:19世紀晚期
5、形成概況: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部門是新興工業(如電力工業、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
壟斷較發達的國家為美國、德國。
6、評價(影響):
①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壟斷組織的出現,使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托拉斯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實質: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③壟斷資本家越來越多的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織利益的代表者。
④壟斷組織跨出國界,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
⑤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①政治前提:19世紀6、70年代的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起來。②經濟條件:工業革命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殖民擴張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准備了充足的原料、資本和市場。③科學條件:19世紀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自然科學同技術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19世紀自然科學的重大突破,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所要求的新技術革命創造了條件。
2、關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①經濟上:極大的提高了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力,使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黃金時代);推動了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②政治上: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向帝國主義過度;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資本主義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現代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和政治模式都基本定型。③殖民方面:帝國主義要求在經濟上輸出資本,在政治上瓜分世界,使帝國主義各國掀起瓜分全球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將世界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完全形成;
使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加劇。④國際關系:使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加劇,成為一戰的深刻根源。⑤民族解放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向東方的擴展,導致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來,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⑥社會主義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壯大,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列寧主義的發展。
3、第一次工業革命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從棉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開始,以蒸汽機的使用為標志,確立了資本主義工廠制度。第二次工業革命從重工業開始,以電力的應用為標志,壟斷組織形成。
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使英國從農業社會中脫穎而出,稱霸世界,被譽為「世界工廠」。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德最先開始,它們以新興工業震撼了世界,經這次變革,美、德遠遠走在了英法的前面。
③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大機器工業,使工場手工業成為過去,資本主義取得統治地位。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大機器工業內部進行,它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
④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盛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則產生了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思想。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列強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加緊殖民擴張,導致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4、對壟斷組織的認識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壟斷組織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盡管壟斷組織獨占生產與市場必然會帶來停滯和腐朽的趨勢,但它的出現是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其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就客觀條件和影響而言,壟斷組織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它不但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也有利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②從主觀動機來看,是為了調節生產,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實質上是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的壟斷組織,對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
壟斷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在經濟上開始成熟的一個新階段,也意味著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剝削性和侵略性的加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壟斷組織壟斷了市場、價格,勢必降低廣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壟斷組織的形成,意味著加強對勞動人民的掠奪。②第二,壟斷資本的形成,就是大生產吞噬小生產的結果,其間充滿了暴力、欺詐的行為及種種卑鄙丑惡的手法。③壟斷的形成,伴隨著食利者階層的出現,成為游手好閑的寄生蟲階層。④壟斷組織的形成,推動了殖民擴張,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使更多的國家、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⑤壟斷資本是戰爭的根源,殖民擴張必然導致爭霸,不可避免地發生戰爭,如「一戰」就是明證。
5、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不斷走向成熟,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越來越強。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是以手工工場為生產和管理方式;工業資本主義階段,經濟發展則是以機器生產為主,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場成為生產的組織形式;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壟斷作為組織形式,以科學技術為依據,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成為主要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作為資本主義利益的代表的國家政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其經濟職能不斷擴大,先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到後來開始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最後則發展到直接參與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最終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第四章 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
2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一、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帝國主義特徵
1、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豐富;
②西部領土的開發,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原料和更為廣闊的國內市場;
③歐亞移民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必要的技術和經驗;
④美國內戰結束了南部奴隸制種植園經濟,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⑤內戰後的美國政治相對穩定,大量歐洲資本湧入。
2、經濟飛速發展的狀況
①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3、帝國主義特徵:由於托拉斯是美國最盛行的壟斷組織形,所以美國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
二、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及其帝國主義特徵
1、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
①1871年國家統一的完成,開辟了統一的國內市場;
②普法戰爭後法國50億法郎的賠款,為德國提供了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
③得自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礦藏,為工業發展補充了重要的資源;
④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更易於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2、經濟飛速發展的狀況: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僅次於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3、帝國主義特徵:「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原因:容克地主利益同資產階級的利益聯系密切,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精神和壟斷資產階級的擴張慾望結合在一起。
三、英國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其帝國主義特徵
1、經濟緩慢發展的原因
①英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占優勢的紡織業等部門的設備已經陳舊,但資本家寧願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也不願用於更新國內的生產設備和採用新技術;
②英國作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掌握了廣闊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廉價的勞動力,即使在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英國資本家也能從殖民地獲得巨額利潤。
2、經濟緩慢發展的狀況
①盡管英國工業在世界上還佔有一定地位,特別是它的造船業和金融業仍據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資本輸出佔世界第一位,但已經失去了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世界工廠」地位);
②英國的工業產量降到世界第三位。
3、帝國主義特徵:「殖民帝國主義」。
四、法國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其帝國主義特徵
1、經濟緩慢發展的原因
①法國農民的貧困和農業經營的落後,造成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滯後和國內市場的狹窄;
②小企業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業新裝備和新技術的採用;
③普法戰爭的失敗,戰後的割地賠款,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④壟斷資本家把大量資本投在信貸領域,而不是投在生產領域,投資國外遠遠多於投資國內,每年收取巨額利息。
2、經濟緩慢發展的狀況:19世紀中期法國的工業生產僅次於英國,據世界第二位;到19世紀末,降到世界第四位。
3、帝國主義特徵:「高利貸帝國主義」。
五、俄國經濟的發展及其帝國主義特徵
1、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主要原因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獲得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
2、資本主義發展的狀況:俄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但仍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3、帝國主義特徵:由於俄國的封建勢力仍很強大,沙皇政府又熱衷於對外侵略擴張,因此俄國帝國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被稱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六、日本經濟的發展及其帝國主義特徵
1、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①明治維新為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②工業革命的進行。1885年氣候日本出現了工業革命的高潮,20世紀初工業革命完成;
③中日甲午戰爭對日本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進一步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④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明治政府起了重要作用(如扶植私人資本)。
2、經濟迅速發展的狀況:在政府的保護下,日本產生了壟斷組織;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也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3、帝國主義特徵:「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原因:日本保留著大量的封建殘余,國內市場狹小,資源不足,農業落後等原因,而是更多地依靠軍事手段來奪取殖民地、取得市場和原料產地,因此,帶有濃厚封建性的壟斷集團同軍閥集團相勾結,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
4、日本的對外侵略
①原因:日本天皇政府極力發展軍國主義,制定了以征服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征服朝鮮是征服中國的第一步。
②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內容:迫使朝鮮開放通商口岸;強迫朝鮮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享有領事裁判權。
影響:《江華條約》是朝鮮同資本主義國家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此後,美、英、德、俄等國都強迫朝鮮簽訂了類似的條約。
③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日本增強了控制朝鮮勢力。
④1904—1905年日本發動日俄戰爭,趁戰爭獲勝之機,在美國的支持下,把朝鮮變成實際上的殖民地。
⑤1910年,日本迫使朝鮮政府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了朝鮮。
【重點難點問題解析】
1、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在19世紀晚期經濟發展的三種類型
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各國』開展的狀況千差萬別,由於各自不同的歷史、現實條件,六大帝國主義國
家在19世紀晚期經濟發展方面呈現三種類型:①經濟飛速發展: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這兩個國家科技發明的成果都相對較多,資金、資源、市場的條件都較充分,所以發展迅速;②經濟發展相對緩慢,以英國和法國為代表。這兩個國家在19世紀中期還處在資本主義各國的最前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較好,海外市場較發達,但在機器更新、採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擴大投資規模上不夠迫切,經濟發展的速度仍然比不上美、德兩國。③以俄國和日本為代表,兩國同時在60年代實現了向資本主義的過渡,由於兩次工業革命在兩國幾乎都是同時開展起來,所以其工業生產發展的速度都十分迅速。但由於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加之與前面四國相比,經濟基礎薄弱,因仍然落後於美、德、英、法四國。
2、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的發展狀況
國 家
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發展快慢原因
帝國主義特徵
認識
較快
美國
經濟發展最快,1894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
①幅員遼闊,資源豐富;②西部開發提供了原料、市場;③歐亞移民帶來勞動力和技術、經驗;④歐洲資本湧入;內戰掃除障礙,戰後政治相對穩定。
托拉斯帝國主義
經濟政治發
展不平衡改
變了帝國主
義之間實力
對比的變化,
加劇了帝國
主義之間的
矛盾,導致
了第一次世
界大戰的爆
發
德國
經濟飛速發展,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①國家統一,開辟了國內市場;②法國50億法郎賠款提供資金;③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豐富礦藏提供資源;④後起國家更易於採用新的技術設備。
容克資產階級的帝國主義
相對緩慢
英國
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失去了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工業產量降到世界第三位
①殖民帝國使得英國在技術水平較低的情況下也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②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技術設備陳舊,大量資本輸出國外。
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
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工業產量降到世界第四位
①農民的貧困和農業經營落後造成農業技術落後和國內市場的狹窄;②小企業的大量存在妨礙了新技術和設備的採用;③普法戰爭造成巨大損失,割地賠款妨礙了經濟發展;④資本投放到信貸領域和國外。
高利貸帝國主義
迅速但落後
俄國
發展迅速但總體落後
封建殘余嚴重
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日本
經濟發展迅速,但總體落後
①明治維新創造了條件;②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③甲午戰爭為日本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原料和市場;在④日本政府的保護下產生壟斷組織。
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3、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①形成原因:17世紀中期較早地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掌握世界殖民霸權,擁有最廣闊的殖民地;18世紀60年代首先開始了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發展,1840年前後又最早完成工業革命。因此,在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②喪失原因: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設備陳舊,資本家把大量資本投往國外,不願用於更新設備和採用新技術;英有廣闊市場,對採用新技術,新設備缺乏應有的積極性,造成生產率低下;美、德等國的工業生產迅猛發展,迅速趕上和超過的英國,使英逐步失去了「世界工廠」地位。因此,在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世界工業中壟斷地位。
4、如何認識和理解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經濟和國際地位的變化及對世界局勢的影響
①經濟變化:明治維新後,日本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初日本完成了工業革命;在日本政府的保護下,日本產生了壟斷組織。②國際地位變化:擺脫了受西方國家奴役、侵略的危機,成為亞洲強國。③對國際形勢的影響:由於國內市場狹窄、資源不足、農業落後等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無法通過經濟手段與其它帝國主義國家競爭,而是更多地依靠軍事手段奪取殖民地、取得原料產地和市場,因此,帶有濃厚封建性的壟斷集團與軍閥集團相勾結,對外大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日本國際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是日本自身進行改革、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建立在對朝鮮和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基礎之上。
5、關於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
①經濟不平衡:世界近現代歷史上,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先後經歷了英國「世界工廠」→美國獨掌世界經濟霸權→資本主義經濟走向多極化這樣一個過程。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但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是不同的。美、德、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迅速,而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卻相對緩慢,俄國資本主義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種展的不平衡突出表現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工業產量中地位的變化。
②政治不平衡: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呈現出了兩種不同的發展趨勢,20世紀3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大危機的影響下又走上了兩種不同的發展道路等。造成資本主義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起來說,歷史的原因和現實的差異是兩個主要原因。
造成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差異主要是歷史的原因。英、法、美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革命對舊的社會制度沖擊大,改造也較為徹底,因而這些國家民主化程度較高;德、日、俄等國則是經過不徹底的社會改革或是王朝統一戰爭確立資本主義發展方向的,舊的社會殘余大量存在,因而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勢力較強。
20世紀3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的原因,既有歷史的因素也有現實的因素。從歷史角度講,英法美民主傳統濃厚而德意日則有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因而後者易於建立法西斯專政;從現實角度講,德意日三國受經濟危機打擊重,擺脫危機困難;而英法美經濟基礎雄厚,擺脫危機則相對容易一些。因而前者急於採用極權形式恢復其經濟秩序。
③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其矛盾產生的根源,世界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與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密不可分;但與此同時,這種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也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借鑒,從而促進資本主義制度向著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因此,對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評價不能走向極端。
6、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
政治是經濟的反映,其發展也是由經濟決定的。因此,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政治發展的階段性。例如,就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而言,手工工場時期因經濟不發達,故只確立了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則(自由、平等、法制),沒有完備的政治制度體系;到了工業資本主義時代,工業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的民主法制建設也相應加快,逐漸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資本主義制度結構體系;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定型,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發展成熟(如政黨政治、議會制度、選舉制度、司法制度等),特別是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已更加健全並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調節機制。
7、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發展趨勢問題
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的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和壟斷組織的形成與壯大,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表現出兩類不同的趨勢。一類是美英法等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發展充分。這些國家都經過激烈的資產階級革命,對舊制度、舊傳統的打擊比較徹底,使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得到順利發展;美、英是典型的兩黨制國家,法國維護了共和政體,這有效地保證了資本主義政治上的穩定;美國成為托拉斯帝國主義,英國成為殖民帝國主義,法國成為高利貸帝國主義。另一類是封建專制色彩較濃的德、俄、日等國,較多地保留了封建殘余勢力,奉行專制主義和高壓政策,這些國家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德國具有軍國主義傳統;俄國以沙皇專制統治為主要特徵,對內的專制主義和對外的軍國主義是19世紀末俄國政策的主要特徵,極富軍事封建性;日本在進入帝國主義時期的特點,可簡單的概括為:壟斷、專制、侵略三位一體。壟斷方式很特殊,是在政府的扶植之下走上壟斷道路;專製表現在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外侵略擴張,以軍國主義作為自身發展的主要手段是日本的國策。
❸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思維導圖對比圖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思維導圖對比圖: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 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相同:它們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都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它們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出現;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
網路-第二次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