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產品加工廠的前景如何怎麼起步
就我個人覺得還不錯的,但是要純天然的農產品;
五穀雜糧現在賣的不錯的!不知道你想做怎麼樣的加工!
望採納!
⑵ 如何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
農產品生產基地就是為了滿足某種特定需求,人為確定或形成的具有一定幅員和產量規模的農產品生產區域。它一般以某類農產品的營銷、加工企業(龍頭企業)為依託,在當地的農產品生產中佔有重要地位。
農產品生產基地一般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強調生產的專業化和種植的區域化,使基地盡可能成方連片,形成規模;二是在基地管理上,強調生產技術規程的組織實施,實行標准化生產,推行農資供應、病蟲害防治等統一服務;三是在運作模式上採取基地建設與日常管理相統一的運行機制,如「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公司+農戶」或「公司+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實現基地的生產、經營、管理的一體化發展。
當前我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類型主要有以下五種:一是傳統產業提升型。主要是依託傳統優勢產業,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產品結構,通過技術更新,實施良種化工程,加強品牌建設,實現傳統產品的提質增效,帶動名優產品的規模化基地生產。二是龍頭企業與市場帶動型。通過培育和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扶持中介組織和購銷大戶,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打開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生產與企業、市場的有機銜接,推動農產品基地建設。三是工商企業投資型。工商業主反哺農業、投資農業,憑借其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租賃等土地使用權的流轉,直接投資興辦各類特色農產品基地。四是科技人員領辦型。科技人員利用技術優勢,創辦或通過技術入股等形式創建基地。五是合作社創建型。目前,許多合作社都根據自己的經營項目建立了生產基地。
合作社在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時要注意以下六個問題: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要根據市場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來選擇生產項目,發展優質、安全、生態、方便、營養的農產品,以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為目標,不斷適應和滿足市場需求。二是發揮地方比較優勢。要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思路制定區域規劃,因地制宜,發揮本地的資源、經濟、市場和技術優勢,依託優勢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區域,推進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逐步形成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產業帶,實現農產品加工與原料基地的有機結合。三是實行適度規模經營。有規模才有批量,有批量才有市場競爭力。要通過核心示範區建設,引導千家萬戶向優勢產區集中,實現小生產大規模。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要與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和市場需求相適應,既要有龍頭骨幹企業,又要有有市場、有特色、有潛力的合作社等農民經濟組織來帶動。四是積極引進新品種,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要依靠新科技,解決產品科技含量低、單產水平低、品質質量低、綜合效益差等問題。積極引種、試種(養)和推廣國內外的高效農業產品,促進農產品品種的改良和更新換代。保護和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技術,選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和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裝備,鼓勵積極引進和開發高新技術。五是實施標准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安全。推行標准化生產和產品質量認證,組織實施生產技術規程,實行標准化生產,做到統一培訓、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統一施葯、統一施肥、統一採收。規范農葯和肥料等投入品的購置、施用。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體系。積極申報農產品質量認證,以及出口企業的各種國際認證。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農產品,提高基地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六是發展和保護相結合。生產基地建設,要堅持高標准、嚴要求,積極採取保護生態環境的措施,發展可持續農業。
⑶ 農產品深加工有什麼好項目
1、水果蔬菜再加工
一些水果、蔬菜不宜保存過久,容易腐爛,將水果蔬菜再加工一下,更加容易儲銷售,像果脯、蜜餞、乾果等加工食品,都是不錯的創業項目。
2、甘薯系列產品加工
甘薯深加工可製成400多種副食品,深加工工業產品多達1000種以上,如丁酸、酒精、檸檬酸、賴氨酸、磷酸澱粉酯等。通過深加工,甘薯一般可以增值2~10倍,甚至100倍以上。
3、蔬菜腌制類產品加工
據各地副食品市場調查,腌制的各種食用小菜,由於食味獨特,營養豐富,容易存放,可長年食用,品種齊全,非常暢銷,已出現洪不應求的勢頭。
4、大宗農產品加工
高粱、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可以加工成半熟產品進行銷售,高粱可以加工成超市裡面賣的糯米食品,玉米也可以放進真空的袋子里包裝好,投入市場進行銷售,很有市場。
⑷ 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的有利社會經濟因素
1、政策優勢。一是中央實施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新階段扶貧開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和重大項目給農產品深加工帶來了政策機遇。2009年,中央明確提出了「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中央和地方財政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戶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二是國家農業部、科技部把以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延長農業產業鏈列為今後的工作重點,給農產品深加工帶來了項目機遇;三是各級政府明確提出堅持以農產品深加工發展農業、壯大農村經濟的方針和通過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指導思想,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作為支柱產業,加大投入力度,加大支持力度,給農產品深加工帶來了產業機遇;四是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的實施,生態項目、環保項目將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流,實現農產品加工與生態環保協調互促發展,成為農產品深加工的歷史機遇,必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
2、資源優勢。一是農產品資源優勢。各地已建成各種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基地面積不斷擴大,產量不斷增加,充足的資源優勢是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有力支撐;二是勞動力資源優勢。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充足的勞力來從事農業生產,隨著國家各類農業項目的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需向非農產業轉移,富裕的勞動力資源將成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優勢。
3、環境優勢。隨著區域性中心城市戰略目標的提出和推進,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設實施,為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再加上交通、通訊設施的改善,水陸交通、客貨運輸四通八達,便捷的交通條件、良好的區位優勢為農產品深加工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條件和市場開發條件。
4、市場優勢。隨著居民消費能力、消費觀念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安全、營養和方便的農產品將成為新的消費趨勢。隨著市區縣共建戰略的推進,區域性物流中心,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基地及市場中心建設的加快,將為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
⑸ 如何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在延展鏈條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1、下大力氣打造土特農產品金招牌,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首先,應該形成一些創建土特農產品金招牌的新理念,以更好引導土特農產品金招牌的創建工作。其次,做好地理標志認證,為眾多「土特產」注入「文化味」,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第三,做好特色農產品保護工作,克服品牌少、鏈條短、營銷差等問題。2、下大力氣抓好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其一,從橫向維度努力,減少初級農產品銷售種類、總量、佔比,提高加工覆蓋面和加工質量。其二,從縱向維度努力,做好農產品深加工,充分延展產業鏈條至最大程度,既充分利用寶貴資源,又增加產品附加值。其三,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領好加工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社會、經濟效益。3、下大力氣提升農產品品質,既滿足市場需要,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第一,從生產過程入手,加大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第二,從綠色、安全形度考量,控制、減少化肥、農葯使用量,做到科學種田,產品綠色、安全。第三,推行多樣化生產,著力滿足個性化需求,做到在多樣化普遍生產的同時,也要注重個性化的生產。
⑹ 雲南農業怎麼發展
雲南農產品在北京市場佔有很大份額。北京新發地是一個農產品的代名詞,今年交易額突破600億元。2015年,雲南農產品到12月7日的交易量是97萬噸,也就是說,雲南省一年有突破100多萬噸的農產品要運輸到北京的市場,佔北京總交易量的7.5%。尤其是雲南的農產品對於北京蔬菜淡季供給非常重要。每年從10月中旬到第二年4月份,新發地推出西雙版納、保山的架豆和豆王,兩節兩會期間對此尤其依賴。每年2月份,北京消費者最早吃到的新鮮土豆、新鮮洋蔥,每年3月份最早吃上的新鮮大蒜,5月份吃上的新鮮蓮藕,都來自雲南。雲南生產的菜花、生筍、荷蘭豆、圓白菜等源源不斷進入新發地。
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解放後到1978年是短缺時代,什麼都供不應求。從1978年以後進入發展階段,土地不要稅、種糧給補貼、科技大發展,一系列政策補貼農業,農業得到特別大的發展。2005年之後不知不覺進入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叫流通階段。在這個階段,豐產不豐收、勤勞未必致富,賣比種重要。
雲南特色冬農魅力,充分體現了雲南的特色優勢。雲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首先要抓住這種特色,打出自己的優勢,形成自己的規模。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業生產組織起來,把規模做大,做到人無我有。
其次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好山好水出好果,出了好果還要好吆喝,打出品牌還要宣傳好自己的品牌。雲南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要在加強特色品牌宣傳上下功夫。製作更多能代表雲南高原特色優質農產品的宣傳材料,用品牌代表實力、代表誠信、代表品質。
第三要抓產銷之路。農產品產銷主要有四個環節:種子研發、種植養殖、運輸、銷售。種植者風險最大,利潤最低。好不容易豐產了,但豐產不一定豐收,如果只抓住種植,不去把後面的銷售抓住,就永遠抓不住資源。在市場裡面,經過10年的奮斗,經過10年的賣菜、賣水果,能馬上變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但是你種蔬菜、種水果,想當千萬富翁和億萬富翁很難。種完之後,還要批發、搞零售、創品牌,要把整個利潤鏈條抓起來……這樣才能把雲南農民組織起來,把品牌樹起來。所以農產品既要抓「種」,又要抓「銷」,抓住產銷之後,農民才能真正富起來。
⑺ 如何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規劃
當前農產品供給已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農產品市場已由對數量的要求轉變為對品種和質量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我縣謀求工業結構轉型,先後扶持電子信息、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尋找到承接錳、硅等傳統產業的第二支點。作為謀求農業、工業齊頭並進的秀山,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將會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一、基礎夯實,產業已具雛形
我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全縣金銀花基地已達30.1萬畝,種植面積全國第一;年出欄土雞1000萬只以上,規模西部地區最大;茶葉基地7萬畝,高端獼猴桃基地2.7萬畝,油茶基地10萬畝,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銀花、土雞舉旗,茶葉、獼猴桃、油茶為骨乾的「一朵花、一隻雞、一杯茶、一盤果、一桶油」產業發展格局。加上近年來全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農作物良種普及率提高,名、特、優農產品逐年增加。這些都為我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堅實的原材料基礎。
與周邊區縣相比,我縣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早,較早就形成茶葉、腐乳等初級加工。近幾年來,我縣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金銀花、茶葉、土雞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優質糧油加工等為輔助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初步形成涼茶飲料、金銀花飲片、綠原酸提取等加工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縣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127家,紅星中葯材、鍾靈茶業、魯渝立強等35家企業發展成長為市縣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加工產值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助推農戶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二、正視問題,前路任重道遠
(一)精深加工層次較低。雖然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勢頭很好,但總體上還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很散,很多還是作坊式生產或單台機器加工,全縣只有1戶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條件進入規上企業。大部分是初級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不夠,多停留在簡單分級、簡單包裝等粗加工狀態,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對經濟效益提高及競爭力的提升產生很大的阻礙。如土雞產業,全縣從事精深加工的企業僅1家,加工量不足100萬只。
(二)載體建設特色不明。近年來,武陵山區各種園區遍地開花,為的是搭建公共服務平台,形成集群發展的孵化器。但無論是我縣,還是周邊區縣,園區建設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較慢,形成了「園區是個筐,是個企業都往裡面裝」的發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發展的很少。我縣雖然在梅江鎮規劃了工業園區C區發展農產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許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都直接入駐A區綜合園,集聚和集散效應未得到有效發揮。
(三)要素制約依然存在。2011年,我縣出台三大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其中提到重點扶持農產品加工業,但產業發展依然按部就班,進展不大,特別是離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50億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通不及時,產品生產極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擠壓、過度競爭現象依然存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也不夠健全,只能為農戶提供一個簡單的交易場所,健全的信息網路體系還沒有形成。此外,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屬於中小企業,銀行貸款門檻高,對企業不願授信,加之農產品加工業季節性特點,導致融資十分困難。
(四)流通壁壘難以打破。雖然我縣物流發展較快,但仍處於起步階段。流通主體素質低、規模小,運銷能力低下,抗禦風險能力差。中介流通組織稀缺,產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強。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晚,沒有規模化冷鏈物流庫,農產品加工園和一些中心集鎮批發市場等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加上我縣農產品加工業仍處於粗放式、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冷鏈物流發展面臨多重製約,影響了農產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發展瓶頸
(一)著力抓好規劃,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縣特色農業分布較廣,對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響。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須要堅持「三靠近」原則,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場、靠近交通網路。建議在工業園區20萬平方米標准廠房中劃出部分掛牌農產品加工園,集中要素資源,作為園區主要支撐點打造,謀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發揮標准廠房效益,幫助園區聚集人氣;或者比照工業園區運行模式和政策優惠,積極打造興隆坳農產品加工園,著力打造一個產業集群。同時,要積極鼓勵縣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園梯度轉移,可採取廠區置換等方式解決用地問題。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層次的加工項目、企業之間合理分工。一般說來,小企業搞粗加工,大中型企業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議依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打造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同時,杜絕出現盲目發展、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現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轉型支撐。依託特色農產品加工打造經濟轉型的新支撐點。其重點應該是食品加工及有區域特點的特色農產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傳統菜油、桐油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場鎮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乾媽模式從生產規模、營銷模式上著手打造出1個屬於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應將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魚等「菜籃子」產品的加工。另外,近年來,各種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場旺銷,前景看好,這些都是武陵山區的優勢資源。二是以金銀花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工。由於受北方金銀花排擠,南方金銀花入葯前景堪憂。銀花行業轉向飲料、食品等深加工將可以適當解決產業困局,我縣可以依託現有的涼茶加工生產線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業老大,使秀山成為南方金銀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縣茶葉有著久遠的歷史,但目前只有鍾靈茶廠等幾家企業擁有小型生產線,做大茶葉加工產業要依託本土茶廠,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此外,土雞、油茶等特色產業近年來都得到長足發展,但其相對應的深加工產業都還未形成氣候。
(三)集中要素資源,打造產業龍頭。一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要因勢利導地鼓勵農村能人、大戶獨資或聯戶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要積極引進外資興辦加工龍頭企業,把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龍頭企業;鼓勵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在我縣投資興辦加工項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業。建議出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意見,著力扶持一批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深加工重點新項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拔等形式扶持重點扶持有市場前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積極採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競爭力。此外,要積極利用校地合作優勢,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採用現代食品工程工藝技術,並在各大高校建立後備人才資源庫,加強人才的儲備力度。加強農產品加工的科學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壘,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地區,擁有眾多的特色農產品,受地理條件影響,如果沒有完善的流通體系,要把它們推向市場,是非常困難的。一要擴展流通渠道。構建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平台,可以極大地節約流通成本,減少流通時間,對於武陵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我縣物流銷售網路已初步形成規模,以物流園區為中心搶占武陵山區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有利於強化農產品加工的行業集聚和集散效應。可以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為農產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時、准確地向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二要發展冷鏈物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政府、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聯動體系,依託物流園區,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建立產供銷一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的農產品長途冷鏈物流體系。三要鼓勵我縣農業龍頭企業跨區縣對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兼並與收購,對兼並收購成功的企業給予一定物質獎勵,使得因地區分割而導致的惡性競爭內部化。
(本文來自六樓微論壇第3期 指導:向東木,組長:趙小波,執筆:肖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