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2.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走好工業化道路
第一,要轉變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勢。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依靠資源和資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長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我們應當把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經濟當作「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的基本指導方針。一定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把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作為衡量取捨的最終標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在生產中運用的制度和機制,加快技術進步。
第三,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要盡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環境,使服務業得到充分發展,以便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即通過信息產業的服務提升各行業的效率。要使信息技術成為降低各行各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帶動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
最後,要通過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人力資本積累。我們必須痛下決心,急起直追。
3. 如何走中國工業化道路
重視我國工業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在認識到我國工業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求,我國工業化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一些區域工業化發展不充分。我國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經步入後工業化階段,其他大部分東部省份處於工業化後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還處於工業化中期。二是產業結構不平衡,創新能力和高端產業發展不充分。一方面,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另一方面,高端產業發展不夠,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體等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的現象較為嚴重。三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不平衡,高質量實體經濟供給不充分。近幾年,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有所降低,經濟呈現一定「脫實向虛」傾向。實體經濟整體供給質量亟待提升,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供給不足,無法有效滿足城鎮化主導的消費轉型升級,造成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四是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綠色經濟發展不充分。雖然我國一直倡導走環境友好型新型工業化道路,但客觀上資源環境還是難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國工業化進程,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產業規模都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4. 毛概分析題西方先進工業化國家走了一條怎樣的發展道路
何謂早期工業化?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早期工業化」指的是近代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約等於西方新近提出的「原始工業化」概念;但也有學者直接將早期工業化視為近代工業化,即以「工業革命」為其開端的社會結構變遷過程。筆者認為,從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全過程來把握,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階段:(1)早期工業化階段,主要指1860年代至1949年的近代工業化,但往前可追溯到明清時期。(2)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化階段,主要指1949年以後新中國的工業化過程,這一過程至今仍在持續,但已開始步入「新型工業化」階段。當然,這兩個大的階段又可細分為若干小的階段,作具體研究時宜分別把握其階段性特徵。如此劃分工業化階段的好處,一是更符合中國自身歷史實際,可將明清時期至今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避免因考慮「西方沖擊」而割斷中國歷史的連續性;二是可分別探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工業化」與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工業化之間究竟有何本質區別與聯系,以明確中國工業化道路的自身特點。同時,也有助於運用現代化理論,將中國早期工業化納入早期現代化整體框架中進行研究。
由此,對中國早期工業化的研究,實際上應包括對兩個相互銜接的歷史過程的研究,即中國的原始工業化和近代工業化的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工業化本身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在以採用機器生產為標志的近代工業革命之前,還存在一個以鄉村手工業的迅速發展為主要特點的原始工業化(Proto-instrialization)過程,這個過程可稱之為「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化」(Instrialization before Instrialization),正是原始工業化的發展為近代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是否存在一個類似於西方的原始工業化階段?過去對此甚少研究,基本上是將明清時期手工業的發展納入「資本主義萌芽」的框架中來研究的。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起,一些學者開始引入原始工業化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史,傾向於認為明清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實際上也經歷了一個類似於西方的原始工業化過程。原始工業化概念的引入,使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西方中心」論的干擾,從不同的視角來觀察中國早期工業化的全過程,對中國近代工業化乃至全部現代化歷程做出新的思考,得出一些新結論。綜合諸家論說,就原始工業化與近代工業化的相關性而言,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早期工業化呈現出若干不同於西方工業化道路的特徵。
5. 如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你好!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新的處理各種關系的思路。要從我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餘、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6. 如何理解我們黨當時提出的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1)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幾個判斷:實現工業化是共產黨早已確立的重大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礎部分;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從探索中國工業化道路開始的。
(2)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最重要問題: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論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都提到)
(3)以工業為主導,把重工業作為在我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以逐步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這些事關國家獨立安全和國家富強)。同時,必須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這樣才可以為工業提供原料和市場,更好地供給人民生活的需要。
(4)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農輕重順序發展國民經濟。
(5)一系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並舉、重工業和輕工業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並舉)
以上關於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思想,符合中國人口多、工業基礎薄弱的實際,對加快我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7. 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社會主義道路
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這個「新」,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來講的。要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意義,必須了解傳統工業化道路的特點及其弊端。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當時的國際環境,從「一五」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我國的工業化沒有突破蘇聯計劃經濟的模式。其特點是:
一、在所有制結構上,實行單一的公有制。20世紀50年代初,私有經濟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到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80.8%,集體所有制工業佔19.2%,二者相加,佔到工業總產值的100%,個體、私人工業企業已不復存在。
二、在資源配置上,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體制集中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雖早已顯露,國家也進行了幾次諸如「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下放權力,調動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等改革的嘗試,但都沒有突破高度集中計劃體制的總體框架。
三、在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這一戰略,使我國工業化走上一條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道路,造成勞動力轉移滯後。1978年我國工業吸收的勞動力僅為5009萬,比1952年增長302%,而同期固定資產卻增長了2046%,相當於工業勞力增長的6.8倍,這給我國以後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壓力。
四、在發展方式上,追求高速度和粗放式發展。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客觀上表現為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經濟效益。工業生產獲得的快速發展,是靠高積累、高投入、高消耗來支撐的。
五、在工農與城鄉關繫上,工業依靠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資金。我國的工業化是在一個經濟落後、底子薄弱的基礎上起步的,進行工業化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依靠農業和農民提供。盡管工農業產值的比例1978年已由1952年的3:7變成7:3,但城鄉人口比例則仍為2:8。在近30年裡,農業勞動生產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六、在國際關繫上,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片面強調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對外貿易雖然有時發展較快,但總體水平不高。1952年,我國外貿依存度是9.4%,以後歷年都沒有超過10%。不重視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傳統工業化道路雖然使我國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卻付出了超常的代價。在新的歷史時期,傳統工業化道路很難再培養出新的競爭優勢。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我們原有的競爭優勢可能會逐步喪失,所以必須走一條新型工業化道路。
什麼是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六大報告中曾作了概括的描述。這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路子。
這條新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它的「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發達國家都是在工業化之後推進信息化的。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信息化發展很快。我們完全可以在工業化進程中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發揮後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特別是在快速發展時期,大多數是以消耗能源、犧牲環境為代價,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特別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強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第三,在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機械化和自動化是主要著力點,從而導致失業問題的出現。我國的國情是人口多,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這就要求我們在工業化進程中,處理好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有意識地在推進工業化的同時擴大就業。
很明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總結世界各國工業化經驗教訓基礎上,從我國國情出發,根據信息化時代實現工業化的要求和有利條件提出的,對於加快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何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
根據十六大的部署,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同時,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全面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工業化、現代化和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們感到無比的自豪,展望未來,我們更充滿信心。只要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就一定能夠在新的發展時期,基本實現工業化。
8.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如何走工業化道路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央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針對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安排,以期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處於工業中心地位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水平還比較低。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中,設備投資2/3依賴進口。這種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跨越式發展,盡快使它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成長鏈。
二、要繼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決定性因素。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一味依賴引進,不僅利潤的大部分要被外商分割,而且也會嚴重地影響我國的技術安全。以信息產業為例,外國生產商往往對許多技術設備,事先就安裝了隱藏的「暗通道」和「後門」。關鍵時候,國外「專家」只要「微調」計算機的某個軟體,或在某個硬體中稍作一點手腳,輕則會影響我國計算機的正常運行,重則將給我國的信息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專門人才,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力爭在關鍵領域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以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技術封鎖。
三、要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強大動力。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真正做到兩個「毫不動搖」。要堅持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繼續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只有健全市場體系,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才能形成有利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宏觀環境。
9. 簡述建國初期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建國初期,毛澤東提出的中國工業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內容如下:
1、產業的選擇,即重點產業和優先發展的產業、產業結構的類型及各種不同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確定和調整,比如發展的重點是選擇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還是重工業、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是犧牲農業去發展工業,還是工農業協調發展等。
2、技術的選擇,即工業發展中技術類型的採用,也就是選擇高新技術還是一般適用技術;是運用多使用勞動力的技術,還是多使用資本的技術。
3、資本來源的選擇,即通過什麼方式或渠道籌集工業發展的資本,也就是來源於農業剩餘的轉移、對外掠奪,還是工業自身的積累、引進國外資本等。
4、發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化進程是靠民間發動,還是由政府推動。
5、發展方式的選擇,即工業發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資源的消耗、環境的污染,還是採用集約型的增長方式、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6、實現機制的選擇,即工業化的任務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去實現,還是由計劃機制的作用來完成。
7、城市化模式的選擇,即伴隨工業化發展的是適度城市化、滯後城市化,還是過度城市化。
8、國際經濟聯系的選擇,即工業化過程中是實行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還是閉關鎖國,發展內向型經濟。
(9)毛概如何走工業化道路擴展閱讀:
毛澤東對於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探求,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即1949年以前,1949至1956年,1957至1965年,1966至1976年。
1、1949年以前,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什麼是在中國實現工業化的政治前提和如何對待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於他所創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以及為這一革命制定的相關政策中。
2、1949年到1956年期間,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中國工業化的具體道路和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及其貫徹措施中。
3、1957年至1965年期間,這一時期是我們黨探索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期,也是我們國家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
在此期間,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的追求探索,主要圍繞加快經濟建設速度和採用群眾運動方法這兩個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所提出的被稱為「三面紅旗」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糾「左」的努力和反復之中。
4、1966年至1976年期間是一個特殊時期,毛澤東在這個時期一方面把注意力轉移到階級斗爭而導致錯誤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仍然希望國民經濟能夠盡快發展。
因此,這個時期他對工業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圍繞工業化建設的所謂「路線」問題,集中體現在他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以及有關國民經濟發展的一些重大決策上。
10.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時期黨中央為何要追求實現工業化如何實現走中國工業化道路
因為如果不實現工業化的話,完全沒有辦法生存,而且社會主義的基石就是工人與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