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聯網發展趨勢
互聯網未來發展趨勢:未來十年是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迭代的十年。
過去十年消費互聯網發展迅猛,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中國第一梯隊互聯網企業,以C端為入口加上技術做支撐,平台作為載體搭建了類似水電煤一樣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零售社交、本地生活、物流、支付等等,現在大家都離不開這些高度數字化的服務。可以說消費互聯網的飛輪,驅動了這一大批中國互聯網企業快速增長,就在最近也不乏互聯網大廠加碼消費賽道。
未來十年是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迭代的十年,當然這不是一種完全取代的關系,更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升維,你可以理解為消費互聯網企業竟速狂奔的未來號快車,將是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兩個飛輪驅動,中國互聯網的獨輪車時代結束了。
如果說在消費互聯網時代,流量經濟和平台生態是兩大關鍵詞,那麼在產業互聯網時代,重塑消費者體驗和提高生產效率則是兩大價值驅動力。這意味著在消費互聯網時代的積累,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先發優勢,同時依靠技術和算力去服務產業效率的提升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就算你不是互聯網從業者,想必也能感覺到,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開始大規模融入金融、製造、零售醫療、物流等行業的生產環節中。今天很多人會通過電商平台買衣服,而服飾的設計、製造和銷售,就很能體現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的結合。
2. (二)賦煤構造
從煤層等厚線圖(圖5-4~圖5-7)可以看出,坳陷中煤層最發育的構造位置是Ⅵ級單元的凹陷中心,由於繼承性的沉降和沉積雙重作用,這些區域含煤地層保存最好,煤層數多、累計厚度大。但是這些區域煤層埋深很大,從開發角度考慮現實意義較小。因此,有意義的賦煤構造應是具有實際開發價值埋藏較淺的構造單元。據資料分析、對比,在廣饒凸起、孤島凸起、義和庄凸起的北緣,向凹陷過渡的緩坡帶上,含煤地層保存好、埋藏較淺,煤層也較發育,是具備一定開發遠景的賦煤構造單元。
3. 什麼是工業4.0什麼是工業互聯網什麼是中國製造2025
「工業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幾個概念在外延上存在一定的區別,但在內涵上異曲同工。
工業互聯網就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機器、設施和系統網路與互聯網革命帶來的智能設備、智能網路和智能決策間的融合,其要素是智能設備、智能網路和智能決策,更強調感測器系統、大數據分析能力。
工業4.0包括將CPS(虛擬網路-實體網路系統技術)一體化應用於製造業和物流行業,以及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物聯網和服務技術。其重點是創造智能產品、程序和過程,較為重視物聯網與控制邏輯。
「中國製造2025」大致包括五方面內容,一是強調創新驅動,二是質量為先,三是綠色發展,四是結構優化,五是人才為本。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中國製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智能製造將是未來的主攻方向。
工業互聯網將為各傳統行業帶來巨大效率改進,市場空間巨大。其將對通信、電子、計算機、機械、能源等諸多領域帶來巨大的變革和機遇。據工業互聯網領域權威機構GE估計,工業互聯網有望影響46%(約32.3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建議把握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與智能製造兩個制高點挖掘投資機會。
互聯網端,由數據採集、數據傳輸及數據分析三個環節來挖掘投資標的,主要受益標的:通信行業的光環新網(藉助雲計算虛擬化實現戰略升級)、中恆電氣(能源互聯網的最大受益者)、東土科技(工業乙太網並布局機器數據分析)、東方國信(電信大數據、布局鋼鐵冶金信息化)以及佳訊飛鴻(立足指揮調度系統和防災感測網路,布局工業數據分析)。
智能製造領域,由設備供應和實際應用出發捕捉機會。主要受益標的:科遠股份(智能製造、布局C2M平台),機械行業的美亞光電(工業4.0色選機)、康力電梯、巨星科技(服務機器人爆發),家電行業的青島海爾(工業4.0應用典型)。
4. 中國工業互聯網為什麼爆發
政策頻發 推動工業互聯網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2007年政府提出 「兩化融合」,為我國工業升級和轉型奠定了政策基礎。2015年國務院提出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政府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提出了中國版智能製造的概念。而2017年年底國務院明確提出工業互聯網發展目標——到2025年,形成3-5個達到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培育百萬工業APP,實現百萬家企業上雲,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雙向迭代、互促共進的製造業新生態。在中央政策支持的條件下,地方政府也相繼出台相關政策文件,如江蘇發布《關於推進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為產業發展創造了積極的環境,有望引導和驅動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再加速。工業互聯網被推上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躍升為「中國製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
此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促進相關政策的落地。工信部相繼與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政府合作建設工業互聯網示範基地。政府鼓勵示範基地發揮資源聚集的優勢,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創業創新環境和專業化服務,構建資源集聚、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產業鏈"雙創"新生態。江蘇省省經信委聯合阿里雲啟動實施首批江蘇「1+30+300」工程,主要是推進阿里雲與省內30家兩化融合服務機構、300家製造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構築全服務鏈體系,支持企業互聯網化轉型。目前徐工集團、吉利等大型製造企業均已加入該工程,與阿里雲合作進行產業升級。
製造業智能化的內生需求和新興技術興起 驅動工業互聯網快速崛起
製造業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的需求具備內生需求驅動力。首先是工業數據的爆發式增長需要新的數據管理工具:隨著工業數據採集范圍不斷擴大,數據的類型和規模都呈指數級增長,需要一個全新數據管理工具,實現海量數據低成本、高可靠的存儲和管理。其次是企業智能化決策需要新的應用創新載體:數據的豐富性為製造企業開展精準化管理創造了前提,但工業場景高度復雜,行業知識千差萬別,傳統由少數大型企業驅動的應用創新模式難以滿足不同企業的差異化需求,迫切需要一個開放的應用創新載體,通過工業數據、工業知識與平台功能的開放調用,降低應用創新門檻,實現智能化應用的爆發式增長。三是新型製造模式需要新的業務交互手段:為快速響應市場變化,製造企業間在設計、生產等領域的並行組織與資源協同日益頻繁,要求企業設計、生產和管理系統都要更好支持與其他企業的業務交互,這就需要一個新的交互工具,實現不同主體、不同系統間的高效集成。
近年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尤其是新興技術的興起,為整個工業互聯網平台的發展打下了相應的技術基礎。首先是雲技術的成熟大幅降低製造企業IT化的運營成本和部署的成本;其次是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帶來進一步的優勢:物聯網實現研究、設計、生產和銷售各種資源的動態配置以及產品全程跟蹤檢測,獲得大量數據;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挖掘數據的價值,強化製造企業的數據洞察能力,實現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
5. 我想聽聽大家對煤炭行業的看法,煤炭行業未來會怎麼樣呢
本人也是學習煤炭相關專業,家鄉處礦區城市,祖父和父親一生都從事煤炭行業,根據我的一些親身見聞不得不說從2013年中國煤炭形勢已經明顯開始有所退步,如果僅憑中國產業研究報告一些官方的說辭對現今煤礦市場抱有過於樂觀的想法那一定是要碰壁的。
首先,你應該也了解我國煤炭的供需關系,絕大多數煤炭是供給工業能源,主要是煉焦鍛鋼和火力發電兩大項。
先說第一項煉焦鍛鋼,從2012年開始我國鋼鐵行業就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各個企業大面積虧損,最嚴重甚至一噸鋼毛利只有幾角錢,詳細原因可以看這個問題相關回答為什麼鋼鐵企業 2012 年大面積虧損?因此各個鋼鐵企業都努力調整產能優化人員配置,鋼鐵產量增長率也明顯放緩,對於煤炭的需求也隨之降低。
之後再說火力發電,通過近年股市漲跌也可一瞥大眾對於今後政府政策的預計: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更大力度扶持開發新能源,以及最重要的改善城市環境提高空氣質量。14年初國家為了解決民眾關切的霧霾問題,已經限制今後火力發電增設機組,希望加大清潔電能在電網的比例。與鋼鐵行業一樣,大部分火力電廠的效益也不容樂觀,和鋼鐵產業不同的是鋼鐵作為工業原料不可替代而火力電廠是有其他電能替代品,新能源發電的規模化對煤礦將是更具影響的沖擊。
然後對於煤礦本身呢?是如何應對效益減少的狀況呢?是否也能通過裁剪人員、降低產量來解決呢?
這里不得不說大型煤礦的無奈了。煤炭產業作為工業排頭兵在建國初20年為國家工業發展起到了領跑作用,很多城市(譬如我的家鄉平頂山)都是由煤炭支撐發展起來的,同樣這種大型工業項目也創造了大量就業空間,以平頂山為例,城市城區人口約100萬,而在當地煤礦工作的工作適齡青壯年人數就大約18萬(還不包括相關衍生的如洗煤選煤等基礎工業),這些人當中有相當比例只有煤礦工作經驗的低知識水平從業者,若對整個集團進行一次大的人事精簡,占整個城市人口五分之一的人惶惶不安,面臨丟飯碗的擔憂,這對於城市維穩是大大不利的,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本身都不可能允許。
因此煤礦更不能減產,煤礦的人事花費佔了總利潤的四成,為了養活不能輕易裁撤的大量礦工,煤礦反而需要每年保證增產才能維持效益。
於是矛盾產生了,鋼鐵和電廠需求方在減少需求,而煤礦卻在保持增產,煤價必然就會被壓低,而且煤炭賦存的地質情況對於開采成本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一些地質復雜開采成本大的礦井更加窘迫,如黑龍江龍煤集團2013年因此虧損近五十億。
國家解決城市環境問題是一個長久的規劃,未來幾年火力電廠方面和新能源應用對煤炭的負面影響將會一直存在,未來幾年中國煤炭形勢不會是讓人樂觀的形勢。
剛過去的十年是中國煤炭市場的黃金十年,煤礦效益提高明顯,煤炭相關從業者在十年當中賺的盆滿缽滿,再想想十幾年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煤礦工人幾個月沒有開支苦不堪言的生活,其實這也只是一個行業盛衰更替的輪回,有盛必有衰,同樣有衰必有盛。
對於煤炭行業也毋需擔心會從此一蹶不振。能源產業永遠是國家最根本的保障,尤其是化石能源,國家版圖上有什麼才能依靠什麼,中國一直是個煤炭大國,這是由地質賦存決定的,我們的能源消耗大部分還是依靠煤,這是工業幾十年發展形成的,新清潔能源的規模化應用能影響到煤炭的地位畢竟還極其遙遠,中國還是要有很長的時間依靠煤炭作為主要能源。
6. 賦煤什麼意思
以煤為賦,可以理解為 一篇關於煤的美文
7. 工業物聯網如何助推工業節能
這個怎麼說,就比如我們公司現在做的能耗管理系統,他就是一種對工廠,對企業非常好的節能方式
8. 怎樣推動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
「一個驅動」即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綠色發展,必須探索全方位的創新道路,從理念、技術和制度3個層面開展創新。理念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經濟正在加速邁向低碳化和綠色化,綠色經濟時代即將來臨,人類將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大跨越。這勢必改變工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工業生產不再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而是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提出並踐行新的發展理念。技術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技術涉及諸多學科和領域,前沿性強,需要持續地大規模研發投入,不確定性和風險較大。這就要求政府加強規劃、戰略和政策引導,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研發應用提供強有力的制度和資金供給。與此同時,工業技術的綠色創新既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和新興綠色產業,也要高度重視對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升級。制度創新是工業綠色發展的保障。從國際國內經驗來看,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則在戰略規劃、財稅金融產業政策、環境規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給力度,建立健全有利於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管理體制。
「五個轉變」即要素投入、主導能源、製造方式、發展模式和治理體系的轉變。在要素投入轉變方面,從主要依靠資源能源、勞動力、土地、資金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識、信息等新型生產要素的投入轉變。在主導能源轉變方面,從煤炭、石油等傳統化石能源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轉變。在製造方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材料消耗高、生產效率低的減材製造、非智能製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約利用、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製造、智能製造轉變。在發展模式轉變方面,從傳統的要素投入型、規模擴充型的發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約節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展模式轉型。在治理體系轉變方面,從傳統的政府管理,向政府、產業、企業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工業綠色治理體系轉變。
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科學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總量、強度指標,形成中長期目標約束和政策誘導。制定國家工業綠色發展戰略,並根據各行業特點制定行動路線圖。根據各地區不同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因地適宜,分類施策,建立以單位GDP能耗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核心的約束性指標體系,完善相關獎懲問責機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完善節能環保技術標准和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健全節能減排的市場化機制和雙向激勵機制,促進工業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快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活垃圾和廢舊物質回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加大綠色投資力度,大力發展新興綠色產業。在保持國家工業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積極化解產能過剩,淘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推動落後產能和僵屍企業退出。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升級,加大投資支持力度,打通傳統產業與綠色技術之間的通道,將綠色技術、綠色工藝滲透應用到傳統產業各環節。大力發展新興綠色技術和產業,將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加快工業綠色轉型的突破口,加大對新興綠色產業基礎技術、前沿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加強對新興綠色產業的財政金融支持。
第三,對接三大戰略,推動產業梯度轉移和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工業布局。落實「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通過「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部分產能,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降低我國東部地區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強度。落實「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完善促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各項沿海、區域開發戰略的配套政策,優化國內工業布局,協調地區之間的綠色轉型進程,縮小轉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緩解工業綠色轉型中的地區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綠色供給,培育綠色需求,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牽引工業綠色轉型。積極推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協同融合,大力發展智能製造,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要素創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業整體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效益。實施綠色製造工程,面向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開展清潔生產改造,實施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循環利用,推進產業綠色協同鏈接,培育再製造產業。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態消費的理念和文化,實施綠色政府采購計劃,利用市場機制創造更多的綠色需求。
第五,重點推進政績評價考核、資源品價格、環境生態補償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員的政績考評制度,加強環境污染損失核算,建立並完善基於SEEA(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將其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引導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和資源條件適度發展。打破資源型行業壟斷,推進資源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拓寬生態補償資金渠道,鼓勵探索資源交易等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模式,鼓勵異地開發等新型區域生態補償方式。
9. 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技術包括什麼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