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球有哪些比較著名的IT行業或是計算機行業的公司
世界著名IT企業匯總
世界著名IT企業匯總
這些都是根據2005年世界500強排名(當然有些不是)選出的世界有代表性的IT企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道能不能加精?呵呵這是我做報社編輯的時候寫的,還沒發布)。其中有很多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像Intel,AMD,NOKIA等,也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了解一下當今世界頂級IT企業,找出我們國家的IT企業與他們的差距。希望我們國家的公司能迎頭趕上並超過他們。
美國篇:
國際商用機器 (IBM)——創立於1911年,1924年改為現在的名字。IBM公司的實際創業人,是被列為美國企業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馬斯•沃森(老沃森)。1956年老沃森去世後,他的兒子小沃森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委員、公司最高領導人,成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腦人物。幾十年來,IBM公司在小沃森稱之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終於使之成為當今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1995年6月,IBM以35.3億美元成功地收購蓮花計算機發展公司,寫下了現代商業史上極其精彩的一筆,蓮花公司是僅次於微軟、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軟體製造廠商。
惠普 (HP)——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建於1939年,六十多年來,HP的發展極其迅速,她當年創業的車庫也被美國政府確立為矽谷誕生地。總部目前位於加州矽谷Palo Alto市,2002年與康柏公司合並,是全球僅次於IBM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商。1985年,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國第一家高科技技術合資企業。
弗萊森電訊 (verizon)——弗萊森電訊公司是由貝爾大西洋公司(Bell Atlantic)與美國通用電話電氣公司(GTE)於2000年5月合並而成(兼並金額600億美元),是美國第一大地方電話公司和第二大電信服務商。該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話簿出版和在線話簿檢索的公司。
戴爾(DELL)——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戴爾公司是全球領先的IT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戴爾公司於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立。他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內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他創造的直銷模式使得戴爾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市場領導者。
美國電話電報(AT&T)——成立於1885年,公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這一頗具影響力事件。1995年,AT&T決定分離成為三個獨立運作公司,包括AT&T朗訊公司以及NCR,到1996年年底,該公司經營長途業務,經營的業務包括聲音、數字以及無線系統連接服務。
微軟(Microsoft)——1975年4月4日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雷特蒙德市。微軟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在全球擁有5萬多名員工,在6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公司一直是新技術變革的領導者。由它研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英特爾(Intel)——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微處理器——4004。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摩托羅拉(Motorola)—— 摩托羅拉公司創立於1928年,是提供集成通信解決方案和嵌入式電子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目前她在全球共有11萬名員工,業務范圍涉及無線通信、半導體、汽車電子、寬頻、網路和互聯網接入產品等。摩托羅拉公司於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於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摩托羅拉公司是中國電子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美國在華最大的投資商和中國最成功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
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思科系統公司是世界領先的Internet網路互聯廠商,其設備和軟體產品主要用於連接計算機網路系統。1984年12月思科系統公司正式成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Cisco在1999年已躋身世界十大電信公司的行列。市場研究公司 Dataquest 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信產品供應商,年增長率達87%。同時,思科系統公司也是建設互聯網的中堅力量,目前互聯網上80%以上的骨幹路由器是思科系統公司的產品。
德州儀器公司(TI)——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世界領先的數字信號處理和模擬技術的設計商和供應商,是推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半導體引擎。世界上首塊集成電路(IC)就由TI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公司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其業務包括半導體、工業電子材料、教育產品。公司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設有製造或銷售機構。TI為全球眾多的最終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TI佔有全球DSP市場48%的份額,市場排名第一;
TI在混合信號/模擬產品市場排名第一;
1999年售出的數字蜂窩電話中,超過半數使用的是TI的DSP解決方案;
全球每年投入使用的數據機中,有三分之一使用TI的DSP。TI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數據機晶元組供應商;
全球十分之九的高性能硬碟驅動器採用TI的DSP ;
全球超過70%的DSP軟體是為TI的DSP解決方案而編寫的;
TI佔有北美圖形計算器市場80%的份額;
TI在世界范圍內擁有6000項專利;
超微(AMD)——AMD 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集成電路供應商,專為電腦、通信及電子消費類市場供應各種晶元產品。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僅次於Intel。公司創辦於 1969 年,總部設在美國矽谷,有超過 70% 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蘋果(apple)——美國著名老牌計算機公司,是個人電腦最早的倡導者和著名生產商,由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和Ron Wayn在 1976年4月1日創立。它所生產的蘋果系列電腦,一直是個人電腦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並曾提出過很多新概念,其產品也掀起過多次流行潮,風行一時。目前,蘋果電腦電腦公司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建立了分公司或代表機構,其產品也行銷全世界。
日本篇:
日本電報電話(NTT Group)——日本電報電話株式會社(NTT)是日本最大的電信網路運營公司。在世界電信行業之中,其資產規模及業務收入均占首位。NTT的前身是「日本電報電話會社」,自1985年民營業化之後的12年來,通過加強運營管理和改善通信設施,提高了通信業務水平,並推出各種優質的服務,為用戶創造出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環境。
1997年日本政府修改了電信法,允許NTT集團在國際通信市場上開拓業務。現在,NTT集團正以「Arcstar」為品牌,不斷推出多項國際增值業務。
日立(HITACHI) ——1910年日立製作於日本茨城縣日立市成立。起步階段以電氣機械的製造為中心,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涉及電力、電機、信息、家電、電子、儀器、汽車配件等各個領域的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
松下(Panasonic)——松下電器產業集團由松下幸之助於1918年創建以來,已發展成為在日本國內擁有15.2萬職工、在海外包括中國2.4萬人在內,共計12.3萬職工。松下電器集團是由11個主要關連公司為中心的聯合結算企業,日本國內有300家企業、全世界44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中國的40家企業在內有220家企業從事企業經營活動。
索尼(SONY)——1946年5月,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創建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後於1958年更名為索尼株式會社,總部設在日本東京。自創建以來,Sony一直以「自由豁達、開拓創新」作為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出了眾多充滿創新的電子產品。目前,索尼已成為世界上民用電子、工業電子和娛樂業等領域的先導之一。
東芝(TOSHIBA)——公司業務涉及能源和電子這兩大方面,包括半導體、液晶、家用電器以及電腦、醫療機器、發電用成套設備等。東芝全球市場除日本外分為四大區域:歐洲、美洲、亞洲、中國,中國是惟一以國家為單位的市場。
日本電氣公司(NEC)——成立於1899年,當時是與美國的西部電氣(WE公司)合資成立的,是日本最早的合資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業務領域涉及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半導體及電子器件。在日本個人電腦市場,NEC是佔有大量市場份額的製造商之一。NEC在1976年建成中日海底電纜,1980年設立NEC北京辦事處,1982年成立台灣分公司。
富士通(FUJITSU)——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IT廠商, 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子公司和15.7萬名員工。富士通在7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截止到2004年5月止,在中國累計投資金額已達5.3億美元,有41家子公司,總營業額超過80億人民幣,在職員工15000餘人。
佳能(Canon)——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3家,雇員約93,000人。
夏普(Sharp)——創立於1935年,總部設在日本大阪市。1953年,夏普成功地進行了電視機的批量生產,並銷售了第一號日本國產電視機。1963年參加廣州交易會為開端,夏普開始與中國進行商務往來。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擁有5家生產、銷售基地和1家銷售公司(內設研發中心)。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精工愛普生公司成立於1942年5月,總部位於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是數碼映像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目前在全球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生產和研發機構,在5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和服務網點。截止到2004年3月,精工愛普生集團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展了110家公司,擁有員工84,899名。日本精工愛普生公司是愛普生集團的核心企業,該公司已在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
韓國篇:
三星電子(samsung)——成立於1969年,是三星集團的旗艦公司。作為半導體、通訊以及數字集成技術的全球領先廠商,三星電子是DRAM和SRAM半導體、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顯示器、CDMA行動電話和錄像機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廠商。三星電子業務遍及47個國家,全球雇員為75000人。
LG電子(LG Electronics)——LG電子是一家大型電子和通信業的全球性企業,以數碼顯示器與媒體、信息通信、數碼家電等三大事業為中心,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76個當地生產法人、銷售法人和研究所,員工達64,000餘人。在全球著名的美國財經期刊《商業周刊》評選的「2004年度IT業界百強企業」中,韓國LG電子榮登榜首,以最大增長幅度、最快增長速度和本年度最佳的收益率等綜合優勢,在評選中超過IBM、戴爾、三星電子,一躍成為世界最佳IT企業。
中國篇:
中國移動通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0年4月20日成立,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3200億元,員工12.08萬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國內10個省(自治區)設有全資子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在國內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munications)——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按國家電信體制改革方案組建的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於2002年5月重組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580億元人民幣,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經國務院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
聯想(lenovo)——新聯想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由聯想及原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所組成。總部設在紐約的Purchase,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聯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海爾(Haier)——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經過20年穩定的發展現已成一個大型國際化集團。2004年,海爾全球營業額突破1016億元。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采購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現有工業園13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
華為(huawei)——華為是全球通信業具有領導地位的供應商之一,從事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創新的、客戶化的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客戶的潛在增長,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截至2005年10月,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排名前50名的運營商中,已有22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華為的產品包括無線產品(如 UMTS、CDMA2000、GSM/ GPRS/ EDGE 及 WiMAX)、網路產品(如 NGN、xDSL、光網路、數據通信)、增值服務(如智能網、CDN/ SAN、無線數據),以及移動和固定終端。
華碩(ASUS)——華碩自1989年成立後,迅速成長為久負盛名的國際大企業,在全球五大洲擁有超過60,000名員工,並設立了近二十個國際性分支機構。總部設於中國台北市。目前,華碩已經有六大產品線位居全球前五位,其中主板全球第一,顯卡全球第一,筆記本電腦全球第五,光存儲全球第五,無線網路產品全球第五,Cable Modem(纜線寬頻數據機)全球第二。在2004年,華碩共出產了4200萬片主板,這個數字意味著在那一年全球賣出的每3台台式機中,就有一台使用華碩主板!
其他國家篇:
德國:
西門子(SIEMENS)——西門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創立於1847年,現任CEO是柯菲德博士。西門子進入中國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西門子的中國業務是其亞太地區業務的主要支柱,並且在西門子全球業務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門子的全部業務集團都已經進入中國,活躍在中國的信息與通訊、自動化與控制、電力、交通、醫療、照明以及家用電器等各個行業中,其核心業務領域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解決方案。
英國:
沃達豐(vodafone)——沃達豐的前身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專營行動電話的一個部門,1985年才單獨成立沃達豐電信公司。現為英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也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其行動電話業務遍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和日本。沃達豐集團曾於2001年投資3000億美元將自己的實力范圍擴張到了全球28個國家,其中包括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JapanTelecomHoldingsInc。
法國:
阿爾卡特(Alcatel)——阿爾卡特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是最早紮根於中國,與中國通信業長期合作的強大合作夥伴。它率先在法國建立的光谷,聞名全球。阿爾卡特是唯一可以提供陸、海和空通信網路的企業,在中外電信企業中獨樹一幟。在市場上,阿爾卡特也以多項驕人業績,傲居領導地位。
芬蘭:
諾基亞(Nokia)——諾基亞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先者。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的技術,以及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用戶友好特性、可靠性和高質量,諾基亞不僅成為世界行動電話的領導供應商,同時也是移動與IP網路的領先提供商。公司由兩大業務集團組成:諾基亞行動電話和諾基亞網路。另外,還包括一個獨立的諾基亞風險投資機構和公司研發機構:諾基亞研發中心。
荷蘭:
皇家飛利浦電子(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皇家飛利浦電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其2002年的銷售額達318億歐元,在彩色電視、照明、電動剃須刀、醫療診斷影像和病人監護儀、以及單晶元電視產品領域世界領先。飛利浦擁有166,500名員工,在60多個國家裡活躍在照明、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半導體和醫療系統等領域。
瑞典:
伊萊克斯(Electrolux)——源於瑞典的伊萊克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專業相關設備的製造商之一。,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市場均雄居第一、二位。每年有超過6000萬件伊萊克斯集團生產的產品進入遍布全球的千家萬戶。
愛立信(L.M. Ericsson)——1876年成立,迄今已有128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電話交換機,發展到今天,愛立信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的全面通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它已經擠身於世界前十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行列,40%的行動電話用戶使用了愛立信系統。2001年10月,愛立信與索尼公司成立了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向市場提供2.5代和3代終端設備。
『貳』 樂山飛舸模具有限公司
樂山飛舸模具有限公司是以前的名字,現在公司名已經改了,叫做樂山博思半導體有限公司。主要是做模具的。
成立於2002年7月,是由世界頂尖的半導體精密模具及設備製造商荷蘭比爾半導體工業公司與中國最大的分立器件製造商樂山無線電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資興建的中外合作企業。是在樂山高新區正式投產的第一家外資企業。樂山博思主要設計和製造微米標準的精密模具,其產品主要用於半導體工業。同時也能夠滿足生物醫療行業、注塑模具行業、航空行業的精密模具的要求。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歐洲,客戶遍及中國大陸,台灣,東南亞,中東。
『叄』 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的歷史沿革
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成立於1907年,它是由皇家荷蘭石油公司與殼牌運輸和貿易有限公司聯合組成的一家跨國石油公司集團。
殼牌運輸和貿易股份有限公司(英國)正式成立於1897年,此前該公司在遠東各銷售中心建立了儲運點,並同洛希爾集團簽定了長期購油合同。皇家荷蘭石油公司(荷蘭)成立於1890年,此前是一家開設在荷屬東印度的小公司,為了同殼牌運輸和貿易公司競爭,該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船隊和銷售網。
1903年,經過幾年談判後,兩家公司終於達成協議,同洛希爾集團(後來退出)一起組成了亞細亞石油公司,把各自在遠東的銷售網聯合起來,但兩家公司在其它方面的業務仍各自經營。
1907年,殼牌運輸和貿易公司在經營活動出現嚴重困難的情況下被迫同意與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合並,並接受了自己在該集團中佔40%股權的條件,正式成立了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
1910~1915年,該公司集團相繼在英屬婆羅洲、墨西哥、委內瑞拉找到石油並投入生產,同時從羅馬尼亞、俄羅斯、埃及和特立尼達先後購買了一些油田並建立了銷售業務網,在中東購買了土耳其石油公司(即後來的伊拉克石油公司)25%的股份。其間公司集團相繼在美國成立了洛克薩那石油公司(Roxana Petroleum Co.)和加利福尼亞殼牌公司。到1920年,該集團的儲油點和銷售網擴大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1915年殼牌集團在美國的第一座煉廠投產。
1925年在加拿大組建加拿大殼牌公司(SheII Canada)。
1929年在中東伊拉克石油公司成立之際,殼牌集團參與了該公司23.75%的股份。同時,該集團的業務領域逐步從石油上游業務擴展到煉油和化工業,在世界許多國家興建了煉油廠和化工廠。
1928年Mekog公司在荷蘭建成,採用焦爐氣生產氮肥,這是殼牌集團首次對化學品事業進行投資。
1929年在美國殼牌化學公司成立,採用天然氣生產氮肥。
到1938年殼牌集團的原油年產量己達到2750萬噸,比1920年增長了34.8倍,占當年世界原油產量的10%左右。四十年代以來,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在世界各主要石油消費地區大規模興建煉廠,並積極擴大銷售網點,同時繼續尋找新的油氣資源,業務有了空前發展。
1954年皇家荷蘭石油公司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
1959年該公司集團在荷蘭的格羅寧根發現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田;
1962年在阿曼發現了具有商業開采價值的石油;
1966年在北海北部發現利曼天然氣田(殼牌佔50%股份);
1970年在北海北部又發現大油田;在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發現大型近海氣田。 1969年殼牌國際天然氣公司成立。
1974年,殼牌煤炭國際有限公司成立。
1975年殼牌國際貿易公司成立,與殼牌各公司和第三方進行石油貿易。
自1973年首次實現了汶萊至日本的液化天然氣大型運輸,1983年又開始由馬來西亞至日本船運液化天然氣,1989年澳大利亞至日本的船運液化天然氣也開始運營。
1989年,該公司集團在墨西哥灣1350英尺深海中建成了1615英尺高的鑽井平台;1991年殼牌石油公司運用衛星探測在該地區3100英尺的創記錄水深中,發現了潛在的大油藏。
皇家荷蘭殼牌集團成立於1907年2月通過合並兩個對手的公司-荷蘭皇家石油公司(荷蘭法律名稱:Maatschappij NV荷蘭皇家石油公司)和「殼牌運輸和貿易有限公司,英國,成立馬庫斯·塞繆爾,第1位貴族比爾斯特德。這是一個移動主要由當時佔主導地位的美國石油公司,約翰·D.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競爭的需要,並作為一項戰略,以面對挑戰所帶來的1907年的危機。合並新集團60%的股權,荷蘭的手臂和40%的英國。
荷蘭皇家石油公司是一家荷蘭公司,成立於1890年8月凱斯勒,讓·巴蒂斯特·隨著亨利Deterding,當荷蘭國王威廉三世的皇家憲章授予一個小的石油勘探和生產公司,被稱為「皇家荷蘭公司工作的石油富國的荷屬東印度群島「 。
「殼」運輸及貿易公司(引號的法律名稱的一部分)是一個英國公司,成立於1897年,由馬庫斯塞繆爾和他的哥哥塞繆爾·塞繆爾·。他們的父親擁有一家公司,進口和銷售海殼,後該公司的「殼」了它的名字。最初委託本公司8油輪運輸石油的目的。1919年,殼牌公司控制了墨西哥鷹石油公司和殼牌-Mex展覽有限公司於1921年成立的「殼」和「鷹」品牌在英國銷售的產品下。部分在困難的經濟條件下的時代,在1932年,殼牌墨西哥合並其在英國的銷售業務與英國石油公司殼牌墨西哥和BP公司,公司的品牌,直到1975年分離交易。
大約在1952年,殼牌公司是第一家在荷蘭購買和使用電子計算機的電腦,費朗蒂的標記1,在阿姆斯特丹的殼牌實驗室的組裝和使用。在1970年,殼牌收購礦業公司和必拓公司,隨後在1994年銷售,並且已經成為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的一部分 21世紀,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已經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一家跨國石油公司。在2004年11月,經過一段時間的動盪所造成的啟示,,殼牌已被拔高其石油儲量,這是殼牌集團宣布,將移動到一個單一的資本結構,創建一個新的被命名為荷蘭皇家殼牌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其主要上市地倫敦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作第二上市,其總部和稅務居住在海牙,荷蘭和其注冊辦事處設於倫敦。2005年7月20日完成的統一和原來的業主他們的公司從各交易所摘牌。2005年7月20日從倫敦證券交易所除牌,殼牌運輸貿易公司PLC ,一樣,荷蘭皇家石油公司2005年11月18日從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該公司的股份在60/40發行股東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原有的所有權的優勢。
在2009年伊拉克的石油服務合約招標,牽頭的一個財團由殼牌(45%)和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30%) ,其中包括授予生產 合同「馬傑農場」在伊拉克南部,其中包含了大約12.6十億桶(2.00 × 10 米)的油。 「西古爾納1場」的生產合同授予牽頭的一個財團由埃克森美孚公司(60%),其中包括殼牌(15%)。
2010年2月,殼牌與Cosan釀造成立一個50:50的合資企業,雷曾,包括所有的科贊在巴西的乙醇,發電,燃料分布和糖的活動,殼牌巴西的零售燃料和航空分銷業務的。在3月2010年,殼牌宣布出售其部分資產,包括其液化石油氣體(LPG)業務,以滿足成本計劃的28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殼牌邀請買家提交指示性投標,由於22年3月,一個計劃,以提高$ 2的30億美元來自出售。在2010年6月,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同意,以獲得所有的東方資源業務,現金代價為的47億美元。本次交易包括東資源的緊張氣場。
『肆』 求 intel 公司簡介 和微軟公司簡介
intel
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具有35年產品創新和市場領導的歷史。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個微處理器。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2002年2月,英特爾被美國《財富》周刊評選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聲,美國《財富》雜志根據各公司在2002年度業務的表現、員工水平、管理質量、公司投資價值等六大准則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這一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榮登全球榜首。同時,在「2002全球最佳僱主」排行榜上,英特爾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國最佳僱主」名單,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名列第八。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資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業周刊·中文版》通過一項聯合舉辦的企業內部員工調查結果評選出來的。2002年,英特爾公司的收入為268億美元,凈收入為31億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爾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爾公司首席執行官貝瑞特博士回顧說:「35年來,我們不懈地追求優秀與完美,這為我們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理念並保持創新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得英特爾能在全球競爭最為激烈的行業中始終處於領先地位。我們的努力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將繼續改變世界的未來,這也正是我們今天值得慶祝的。」
英特爾為全球日益發展的計算機工業提供建築模塊,包括微處理器、晶元組、板卡、系統及軟體等。這些產品為標准計算機架構的組成部分。業界利用這些產品為最終用戶設計製造出先進的計算機。今天,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不僅正在改變商業運作的模式,而且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方式,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全球信息產業的領導公司之一,英特爾公司致力於在客戶機、伺服器、網路通訊、互聯網解決方案和互聯網服務方面為日益興起的全球互聯網經濟提供建築模塊。
英特爾在中國的機構英特爾在中國(大陸)設有13個代表處,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沈陽、濟南、福州、南京、西安、哈爾濱、武漢。公司的亞太區總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英特爾在中國亦設有研究中心,即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中心組成,於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該中國實驗室主要針對計算機的未來應用和產品的開發進行研究,旨在促進中國採用先進技術方面的進程,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內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此外,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還負責協調該實驗室與英特爾全球其他實驗室的研究協作,以及資助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項目的開發工作。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領導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的工作。
英特爾在中國的使命英特爾公司在中國的業務重點與其全球業務重點相一致,即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的構造模塊的傑出供應商。除此之外,英特爾始終致力於成為推動中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在中國,這一戰略可從英特爾在中國的一系列活動中得到反映:*技術啟動:英特爾在中國設有英特爾中國實驗室,由4個不同研究領域的實驗室組成。如英特爾中國實驗室,隸屬於英特爾微處理器研究實驗室,主要研究面向微處理器和平台架構的相關工作,推動英特爾處理器架構(IA)技術在業界的領導地位。
具體研究領域包括音頻/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PC的相關應用,以及可以推動未來微結構和下一代處理器設計的高級編譯技術和運行時刻系統研究。另外還有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英特爾架構開發實驗室、英特爾互聯網交換架構實驗室、英特爾無線技術開發中心。除此之外,英特爾還與國內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計算所*針對IA-64位編譯器進行了共同研究開發,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2年10月,英特爾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爾亞太區應用設計中心(ADC)。該中心面向中國計算和通信行業的OEM與ODM廠商,旨在滿足他們對世界一流設計與校驗服務的需求,並幫助他們為客戶開發更出色的產品英特爾亞太地區應用設計中心(深圳)將為亞太區包括深圳和中國其它地區的客戶就近提供先進的產品開發和技術支持服務,以協助亞太地區及中國的客戶強化其在全球的競爭實力,並且促進這些客戶相互間的合作。英特爾還通過戰略投資事業部(IntelCapital)在中國進行IT技術方面的投資,以促進中國型技術,如無線通訊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從而促進全球互聯網經濟的發展。
迄今為止,英特爾的戰略投資事業部已向亞太地區進行風險投資近6億美元,其中在中國的投資近30家。*技術生產與製造:今天,英特爾在上海設有投資5億美元的晶元測試和封裝的工廠,為快閃記憶體、I845晶元組和奔騰4處理器提供基於0.13微米工藝的世界一流的封裝與測試,並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處理器產品;同時,也培養了大批的國內掌握世界一流晶元生產製造技術的知識工人。*市場教育及應用普及:英特爾公司始終把協助推動中國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作為公司在中國的首要策略。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從2000年開始贊助ISEF中國區聯系賽事。這一賽事被稱為「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大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2001年,中國派出16名學生參加在美國加州矽谷舉行的第52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贏得了17項大獎,包括獎品、獎金及獎學金共計87000美元。2002年,英特爾ISEF在中國區的聯系賽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萬名中學生參加,其中有21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將被選派赴美參加5月在肯塔基州舉辦的第53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00年7月,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在中國啟動。
經過一年的時間,到2002年底,擬在中國共培訓教師達100,000名,該項目已經在全國的18個省市展開,北京市、長春市、重慶市、甘肅省、海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上海市、陝西省、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浙江省、淄博市開展實施了,得到中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獲得各地教委和參加培訓的老師的熱烈歡迎。另外,為了更好地普及電腦教育,英特爾自1997年開始與國內電腦廠商合作,在全國16個城市開設了「英特爾電腦小博士工作室「,分別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陽、青島、溫州、杭州、濟南、西藏、哈爾濱、無錫、南京,共培訓家庭130萬人次。*廣泛的業界合作:英特爾自1985年進入中國以來,便將「與中國信息產業共同成長」視為己任。與國內OEM廠商、獨立軟體開發商、通訊設備製造商、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無線通信廠商進行了密切廣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爾每年在中國召開春秋兩季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DeveloperForum),與國內業界及時分享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2003年3月12日,英特爾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它為移動計算的筆記本電腦用戶提供了史無前例的、完全擺脫線纜束縛的「無線自由」的集計算和通訊之融合的體驗。
INTEL微處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處理器
4004 處理器是英特爾的第一款微處理器。這一突破性的重大發明不僅成為 Busicom 計算器強勁的動力之源,更打開了讓機器設備象個人電腦一樣可嵌入智能的未來之路。
1972 年: 8008 微處理器
8008 處理器擁有相當於 4004 處理器兩倍的處理能力。《無線電電子學》 雜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種採用了 8008 處理器的設備 Mark-8,它是首批為家用目的而製造的電腦之一——不過按照今天的標准,Mark-8 既難於製造組裝,又不容易維護操作。
1974 年: 8080 微處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 Altair 採用了 8080 處理器作為大腦——據稱 「Altair」 出自電視劇 《星際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業號飛船的目標地之一。電腦愛好者們花 395 美元就能購買一台 Altair。僅短短幾個月時間,這種電腦就銷售出了好幾萬台,創下歷史上首次個人電腦延期交貨的紀錄
1978 年: 8086-8088 微處理器
英特爾與 IBM 新個人電腦部門所進行的一次關鍵交易使 8088 處理器成為了 IBM 新型主打產品 IBM PC 的大腦。8088 的大獲成功使英特爾步入全球企業 500 強的行列,並被 《財富》 雜志評為「70 年代最成功企業」之一。
1982 年: 2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 286 最初的名稱為 80286,是英特爾第一款能夠運行所有為其前代產品編寫的軟體的處理器。這種強大的軟體兼容性亦成為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該產品發布後的 6 年裡,全世界共生產了大約 1500 萬台採用 2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
1985 年: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
英特爾386™ 微處理器擁有 275,000 個晶體管,是早期 4004 處理器的 100 多倍。該處理器是一款 32 位晶元,具有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運行多種程序。
1989 年: 英特爾486™ DX CPU 微處理器
英特爾486™ 處理器從真正意義上表明用戶從依靠輸入命令運行電腦的年代進入了只需點擊即可操作的全新時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史學家 David K. Allison 回憶說,「我第一次擁有這樣一台彩色顯示電腦,並如此之快地在桌面進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爾486™ 處理器首次增加了一個內置的數學協處理器,將復雜的數學功能從中央處理器中分離出來,從而大幅度提高了計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能夠讓電腦更加輕松地整合 「真實世界」 中的數據(如講話、聲音、筆跡和圖片)。通過漫畫和電視脫口秀節目宣傳的英特爾® 奔騰® 處理器,一經推出即迅速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
於 1995 年秋季發布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設計用於支持 32 位伺服器和工作站應用,以及高速的電腦輔助設計、機械工程和科學計算等。每一枚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在封裝時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強大的英特爾® 高能奔騰® 處理器擁有多達 550 萬個晶體管。
1997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處理器擁有 7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英特爾® MMX™ 技術,專門設計用於高效處理視頻、音頻和圖形數據。該產品採用了創新的單邊接觸卡盒(S.E.C)封裝,並整合了一枚高速緩存存儲晶元。有了這一晶元,個人電腦用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捕捉、編輯並與朋友和家人共享數字圖片;還可以對家庭電影進行編輯和添加文本、音樂或情景過渡;甚至可以使用視頻電話通過標準的電話線向互聯網發送視頻。
1998 年: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設計用於滿足中高端伺服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爾為特定市場提供專屬處理器產品的戰略,英特爾® 奔騰® 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技術創新專門設計用於工作站和伺服器執行所需的商業應用,如互聯網服務、企業數據存儲、數字內容創作以及電子和機械設計自動化等。基於該處理器的計算機系統可配置四或八枚處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
作為英特爾面向具體市場開發產品這一戰略的繼續,英特爾® 賽揚® 處理器設計用於經濟型的個人電腦市場。該處理器為消費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價比,並為游戲和教育軟體等應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的 70 條創新指令——網際網路數據流單指令序列擴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顯增強了處理高級圖像、3D、音頻流、視頻和語音識別等應用所需的性能。該產品設計用於大幅提升互聯網體驗,讓用戶得以瀏覽逼真的網上博物館和商店,並下載高品質的視頻等。該處理器集成了 950 萬個晶體管,並採用了 0.25 微米技術。
1999 年: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在英特爾面向工作站和伺服器市場的產品基礎上進行了擴展,提供額外的性能以支持電子商務應用及高端商業計算。該處理器整合了英特爾® 奔騰® III 處理器所擁有的 70 條 SIMD 指令,使得多媒體和視頻流應用的性能顯著增強。並且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所擁有的先進的高速緩存技術加速了信息從系統匯流排到處理器的傳輸,使性能獲得了大幅提升。該處理器設計用於多處理器配置的系統。
2000 年: 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
基於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用戶可以創作專業品質的電影;通過互聯網發送像電視一樣的視頻;使用實時視頻語音工具進行交流;實時渲染 3D 圖形;為 MP3 播放器快速編碼音樂;在與互聯網進行連接的狀態下同時運行多個多媒體應用。該處理器最初推出時就擁有 4200 萬個晶體管和僅為 0.18 微米的電路線。 英特爾首款微處理器 4004 的運行速率為 108KHz,而現今的英特爾® 奔騰® 4 處理器的初速率已經達到了 1.5GHz,如果汽車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話,那麼從舊金山開車到紐約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
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應用目標是那些即將出現的高性能和中端雙路工作站、以及雙路和多路配置的伺服器。該平台為客戶提供了一種兼具高性能和低價格優勢的全新操作系統和應用選擇。與基於英特爾® 奔騰® III 至強® 處理器的系統相比,採用英特爾® 至強® 處理器的工作站根據應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預計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該處理器基於英特爾® NetBurst™ 架構,設計用於為視頻和音頻應用、高級互聯網技術及復雜 3D 圖形提供所需要的計算動力。
2001 年: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處理器是英特爾推出的 64 位處理器家族中的首款產品。 該處理器是在基於英特爾顯式並行指令計算(EPIC)設計技術的全新架構之基礎上開發製造的,設計用於高端、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該處理器能夠為要求最苛刻的企業和高性能計算應用(包括電子商務安全交易、大型資料庫、計算機輔助的機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學和工程計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
英特爾® 安騰® 2 處理器是安騰處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員,同樣是一款企業用處理器。該處理器家族為數據密集程度最高、業務最關鍵和技術要求最高的計算應用提供英特爾® 架構的出色性能及規模經濟等優勢。該處理器能為資料庫、計算機輔助工程、網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領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
英特爾® 奔騰® M 處理器,英特爾® 855 晶元組家族以及英特爾® PRO/無線 2100 網卡是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的三大組成部分。英特爾® 迅馳™ 移動計算技術專門設計用於攜帶型計算,具有內建的無線區域網能力和突破性的創新移動性能。該處理器支持更耐久的電池使用時間,以及更輕更薄的筆記本電腦造形。
微軟
微軟
微軟公司是世界PC機軟體開發的先導,比爾·蓋茨是它的核心。微軟公司1981年為IBM-PC機開發的操作系統軟體MS-DOS曾用在數以億計的IBM-PC機及其兼容機上。但隨著微軟公司的日益壯大,Microsoft與IBM已在許多方面成為競爭對手。1991年,IBM公司和蘋果公司解除了與微軟公司的合作關系,但IBM與微軟的合作關系從未間斷過,兩個公司保持著既競爭又合作的復雜關系。微軟公司的產品包括文件系統軟體(MS-DOS和Xenix)、操作環境軟體(窗口系統Windows系列)、應用軟體MS-Office等、多媒體及計算機游戲、有關計算機的書籍以及CDROM產品。1992年,公司買進Fox公司,邁進了資料庫軟體市場。
1975年,19歲的比爾·蓋茨從哈佛大學退學,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羅·艾倫一起賣BASIC語言程序編寫本。當蓋茨還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們曾為MITS公司的Altair編制語言。後來,蓋茨和艾倫搬到阿爾伯克基,並在當地一家旅館房間里創建了微軟公司。1979年,MITS公司關閉,微軟公司以修改BASIC程序為主要業務繼續發展。
1977年,微軟公司搬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雷德蒙德),在那裡開發PC機編程軟體。1980年,IBM公司選中微軟公司為其新PC機編寫關鍵的操作系統軟體,這是公司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由於時間緊迫,程序復雜,微軟公司以5萬美元的價格從西雅圖的一位程序編制者帕特森手中買下了一個操作系統的使用權,再把它改寫為磁碟操作系統軟體(MS-DOS)。公司目前在60多個國家設有分支辦公室,全世界雇員人數接近44,000人。
IBM-PC機的普及使MS-DOS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為其他PC製造者都希望與IBM兼容。MS-DOS在很多家公司被特許使用,因此80年代,它成了PC機的標准操作系統。到1984年,微軟公司的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隨後,微軟公司繼續為IBM、蘋果公司以及無線電器材公司的計算機開發軟體,但在91年後,由於利益的沖突,IBM、蘋果公司已經與Microsoft反目。1983年,保羅·艾倫患霍奇金氏病離開微軟公司,後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艾倫擁有微軟公司15%的股份,至今仍列席董事會。1986年,公司轉為公營。蓋茨保留公司45%的股權,這使其成為1987年PC產業中的第一位億萬富翁。1996年,他的個人資產總值已超過180億美元。1997年,則達到了340億美元,98年超過了500億大關,成為理所當然的全球首富。
微軟的拳頭產品Windows98/NT/2000/Me/XP/Server2003成功地佔有了從PC機到商用工作站甚至伺服器的廣闊市場,為微軟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公司在Internet軟體方面也是後來居上,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IT軟體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告戒:「永遠不要去做微軟想做的事情」。可見,微軟的巨大潛力已經滲透到了軟體界的方方面面,簡直是無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微軟的巨大影響已經對軟體同行構成了極大的壓力,也把自己推上了反壟斷法的被告位置。連多年來可靠的合作夥伴Intel也與之反目,對薄公堂。2001年9月,鑒於經濟低迷,美國政府有意重振美國信息產業,拒絕拆分微軟。至此,訴微軟反壟斷法案告一段落。
微軟的組織結構支持公司包括以下核心業務組:
個人服務組(PSG):由集團副總裁 Bob Muglia 領導, 致力於為個人用戶和商業用戶提供更容易的在線連接,並且為各種各樣的設備提供軟體服務。PSG 包含了微軟的個人.NET倡議、服務平台部、移 動組、MSN的互聯網訪問服務、用戶設備組以及用戶界面平台部。
MSN 和個人服務業務組:由副總裁Yusuf Mehdi 領導,負責網路程序開發、業務發展以及MSN和微軟其它服務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和銷售,包括:MSN eShop, MSN Carpoint, MSN HomeAdvisor, the MSNBC venture, Slate 和 MSNTV平台組,由集團副總裁Jim Allchin 領導,負責在各個方面不斷對Windows平台做出改進 –例如把存儲、通訊、消息通知、共享圖象及聽音樂等變為Windows經歷的自然擴展。此外,本組包括.NET企業伺服器組、開發工具部和Windows數字媒體部。
辦公和商務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Jeff Raikes 領導,負責開發提高生產力和商業流程的應用和服務。工作包括將功能完善且性能強大的Microsoft Office逐步演化為以服務於基礎的產品。除Office部門之外,商用工具部門,包括bCentral和Great Plains的商用應用程序部門都將屬於該部門。
全球銷售、市場和服務組:由集團副總裁Orlando Ayala 領導,集成了微軟的銷售和服務夥伴,以滿足世界范圍內微軟用戶的需要。這些用戶包括:企業用戶、中小型組織、教育機構、程序開發人員和個人用戶。此外,本組包括微軟產品支持服務、網路解決方案組、企業夥伴組、市場營銷組織和微軟全球三大地區的業務組織。
微軟研究院 (MSR):由資深副總裁Rick Rashid 領導,負責對今天或明天的計算課題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解決方案,使計算機變得更加易於使用。同時負責為下一代的硬體產品設計軟體,改進軟體設計流程和研究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關於MSR更詳細的信息可參見 Microsoft Research Web page。
運營組:由總裁和首席運營官Rick Belluzzo 領導,負責管理商業運作和全部的商業計劃。包括公司的財政、行政管理、人力資源和信息技術部門。
微軟公司(NASDAQ:MSFT, HKEx: 4338) 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提供商,總部設在華盛頓州的雷德蒙市(Redmond,大西雅圖的市郊)。公司於1975年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成立。公司最初以「Micro-soft」的名稱(意思為「微型軟體」)發展和銷售BASIC解釋器。最初的總部是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史蒂夫·巴爾默(Steve Ballmer)是現在的首席執行官。
使得微軟如此令人矚目的原因有以下一些:
它是全球最大的電腦軟體公司
在經濟學,它是一個驚人的網路外部性的例子
它在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方面扮演著事實上的壟斷者地位
它使得它的創立者躋身於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列;特別是掌門人比爾·蓋茨多年來位居世界首富
任何公開買賣公司中,它有最大的公司市值
多年來它官司不斷,和業界其他公司的明爭暗鬥已經成為IT文化的一部分。
微軟的產品
微軟生產的軟體產品包括了很多的種類:
Windows - 稱為「視窗」的圖形操作系統;它有很多版本。目前桌上版最新版本是Windows XP,伺服器最新版本是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幾乎預裝在所有的IBM兼容的個人電腦上。請參看Microsoft Windows的歷史獲取更多詳細資料。
MS-DOS - 微軟公司的早期產品,它是一個命令行界面。早期的Windows版本要在MS-DOS下運行,但是到了Windows NT以及以後的產品已經可以脫離MS-DOS運行了,但基於用戶因軟硬體在 Windows NT 不能正常運作,微軟同時間繼續推出Windows 95, Windows 98, Windows Me 在MS-DOS下運行的過渡產品。
Microsoft Office - 它是微軟公司的辦公軟體套件,根據版本不同可能包括Word(文字處理)、Excel(試算表)、Access(桌面資料庫)、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Outlook(個人郵件和日程管理)、Project(項目管理)和Publisher(電子排版)等軟體。微軟也為Apple Macintosh生產使用於蘋果電腦的版本。
Internet Explorer - 它是微軟的網頁瀏覽器。它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瀏覽器,從Windows 95開始,被設置為微軟各版本的Windows的默認瀏覽器。它在Apple Macintosh上也可以使用。微軟投資了四億美元來把這種瀏覽器預裝在蘋果機上。
Microsoft FrontPage - 它是一款所見即所得的網頁編輯軟體。
Windows Media Player - 它是一個用於播放音頻和視頻的程序。
微軟也生產一系列參考產品,例如網路全書和地圖冊,使用Encarta的名稱。
微軟還開發用於應用系統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命名為Microsoft Visual Studio。目前已發布用於.NET環境編程的相應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 .NET。
游戲
帝國時代 (Age of Empires)
微軟模擬飛行 (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
微軟模擬火車
微軟模擬貨車
Halo(Halo)
halo2(Halo2)
注:《光環》為Microsoft旗下工作室開發.
「生態體系」
微軟公司試圖在其產品周圍建立「生態體系」,以為其產品以及品牌增值。
網路產品
1990年代中期,微軟開始將其產品線擴張到計算機網路領域。微軟在1995年8月24日推出了在線服務MSN(Microsoft Network,微軟網路)。MSN是美國在線的直接競爭對手,也是微軟其他網路產品的主打品牌。
1996年,微軟以及美國的廣播業巨擎NBC(國家廣播公司)聯合創立了MSNBC,一個綜合性的24小時新聞頻道以及在線新聞服務供應商。
1997年末,微軟收購了Hotmail,最早以及最受歡迎的webmail服務商。Hotmail被重新命名為MSN Hotmail,並成為.NET Passport,一個綜合登入服務系統的平台。
MSN Messenger是一個即時信息客戶程序,由微軟在1999年推出,是美國在線的AOL Instant Messager(AIM)及ICQ的主要競爭對手。
培訓
微軟創立了多所培訓中心,旨在訓練出一批低成本、只精通微軟產品的雇員。最著名的就是MCSE考核(全稱「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雖然MCSE確實認證對微軟產品的熟悉程度,它卻並不是一個工程師的考核。一些苛刻的評論人員將MCSE稱作「必須咨詢那些有經驗的人」(「Must Consult Someone Experienced」)。
硬體產品
雖然微軟總體上是一家軟體公司,它也生產一些電腦硬體產品,通常用來支援其特殊的軟體商品策略:
早期的一個例子是微軟滑鼠,用來鼓勵更多用戶使用微軟操作系統的圖形用戶界面(GUI)。由於使用GUI而不用到滑鼠是很罕見的,因此滑鼠的流行會幫助更多用戶使用Windows。微軟確立了IntelliMouse(中鍵帶滾輪的滑鼠)滑鼠標准,新增的滾輪方便了用戶在瀏覽網頁時上下翻頁。
微軟還售賣游戲桿等游戲硬體產品。
公司還購買了互聯網設備公司WebTV,以支援其MSN互聯網服務。
2001年公司推出的Xbox游戲機標志著公司開始進入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游戲終端市場,這個市場之前一直由索尼公司(Sony)和任天堂(Nintendo)兩家公司主導。
微軟歷史
微軟公司創立於1975年,公司創立初期以銷售
『伍』 中國有哪些比較著名的IT品牌
世界著名IT企業匯總
世界著名IT企業匯總
這些都是根據2005年世界500強排名(當然有些不是)選出的世界有代表性的IT企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道能不能加精?呵呵這是我做報社編輯的時候寫的,還沒發布)。其中有很多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像Intel,AMD,NOKIA等,也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了解一下當今世界頂級IT企業,找出我們國家的IT企業與他們的差距。希望我們國家的公司能迎頭趕上並超過他們。
美國篇:
國際商用機器 (IBM)——創立於1911年,1924年改為現在的名字。IBM公司的實際創業人,是被列為美國企業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馬斯•沃森(老沃森)。1956年老沃森去世後,他的兒子小沃森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委員、公司最高領導人,成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腦人物。幾十年來,IBM公司在小沃森稱之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終於使之成為當今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1995年6月,IBM以35.3億美元成功地收購蓮花計算機發展公司,寫下了現代商業史上極其精彩的一筆,蓮花公司是僅次於微軟、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軟體製造廠商。
惠普 (HP)——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建於1939年,六十多年來,HP的發展極其迅速,她當年創業的車庫也被美國政府確立為矽谷誕生地。總部目前位於加州矽谷Palo Alto市,2002年與康柏公司合並,是全球僅次於IBM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商。1985年,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國第一家高科技技術合資企業。
弗萊森電訊 (verizon)——弗萊森電訊公司是由貝爾大西洋公司(Bell Atlantic)與美國通用電話電氣公司(GTE)於2000年5月合並而成(兼並金額600億美元),是美國第一大地方電話公司和第二大電信服務商。該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話簿出版和在線話簿檢索的公司。
戴爾(DELL)——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戴爾公司是全球領先的IT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戴爾公司於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立。他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內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他創造的直銷模式使得戴爾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市場領導者。
美國電話電報(AT&T)——成立於1885年,公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這一頗具影響力事件。1995年,AT&T決定分離成為三個獨立運作公司,包括AT&T朗訊公司以及NCR,到1996年年底,該公司經營長途業務,經營的業務包括聲音、數字以及無線系統連接服務。
微軟(Microsoft)——1975年4月4日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雷特蒙德市。微軟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在全球擁有5萬多名員工,在6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公司一直是新技術變革的領導者。由它研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英特爾(Intel)——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微處理器——4004。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摩托羅拉(Motorola)—— 摩托羅拉公司創立於1928年,是提供集成通信解決方案和嵌入式電子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目前她在全球共有11萬名員工,業務范圍涉及無線通信、半導體、汽車電子、寬頻、網路和互聯網接入產品等。摩托羅拉公司於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於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摩托羅拉公司是中國電子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美國在華最大的投資商和中國最成功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
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思科系統公司是世界領先的Internet網路互聯廠商,其設備和軟體產品主要用於連接計算機網路系統。1984年12月思科系統公司正式成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Cisco在1999年已躋身世界十大電信公司的行列。市場研究公司 Dataquest 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信產品供應商,年增長率達87%。同時,思科系統公司也是建設互聯網的中堅力量,目前互聯網上80%以上的骨幹路由器是思科系統公司的產品。
德州儀器公司(TI)——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世界領先的數字信號處理和模擬技術的設計商和供應商,是推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半導體引擎。世界上首塊集成電路(IC)就由TI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公司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其業務包括半導體、工業電子材料、教育產品。公司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設有製造或銷售機構。TI為全球眾多的最終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TI佔有全球DSP市場48%的份額,市場排名第一;
TI在混合信號/模擬產品市場排名第一;
1999年售出的數字蜂窩電話中,超過半數使用的是TI的DSP解決方案;
全球每年投入使用的數據機中,有三分之一使用TI的DSP。TI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數據機晶元組供應商;
全球十分之九的高性能硬碟驅動器採用TI的DSP ;
全球超過70%的DSP軟體是為TI的DSP解決方案而編寫的;
TI佔有北美圖形計算器市場80%的份額;
TI在世界范圍內擁有6000項專利;
超微(AMD)——AMD 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集成電路供應商,專為電腦、通信及電子消費類市場供應各種晶元產品。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僅次於Intel。公司創辦於 1969 年,總部設在美國矽谷,有超過 70% 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蘋果(apple)——美國著名老牌計算機公司,是個人電腦最早的倡導者和著名生產商,由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和Ron Wayn在 1976年4月1日創立。它所生產的蘋果系列電腦,一直是個人電腦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並曾提出過很多新概念,其產品也掀起過多次流行潮,風行一時。目前,蘋果電腦電腦公司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建立了分公司或代表機構,其產品也行銷全世界。
日本篇:
日本電報電話(NTT Group)——日本電報電話株式會社(NTT)是日本最大的電信網路運營公司。在世界電信行業之中,其資產規模及業務收入均占首位。NTT的前身是「日本電報電話會社」,自1985年民營業化之後的12年來,通過加強運營管理和改善通信設施,提高了通信業務水平,並推出各種優質的服務,為用戶創造出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環境。
1997年日本政府修改了電信法,允許NTT集團在國際通信市場上開拓業務。現在,NTT集團正以「Arcstar」為品牌,不斷推出多項國際增值業務。
日立(HITACHI) ——1910年日立製作於日本茨城縣日立市成立。起步階段以電氣機械的製造為中心,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涉及電力、電機、信息、家電、電子、儀器、汽車配件等各個領域的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
松下(Panasonic)——松下電器產業集團由松下幸之助於1918年創建以來,已發展成為在日本國內擁有15.2萬職工、在海外包括中國2.4萬人在內,共計12.3萬職工。松下電器集團是由11個主要關連公司為中心的聯合結算企業,日本國內有300家企業、全世界44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中國的40家企業在內有220家企業從事企業經營活動。
索尼(SONY)——1946年5月,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創建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後於1958年更名為索尼株式會社,總部設在日本東京。自創建以來,Sony一直以「自由豁達、開拓創新」作為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出了眾多充滿創新的電子產品。目前,索尼已成為世界上民用電子、工業電子和娛樂業等領域的先導之一。
東芝(TOSHIBA)——公司業務涉及能源和電子這兩大方面,包括半導體、液晶、家用電器以及電腦、醫療機器、發電用成套設備等。東芝全球市場除日本外分為四大區域:歐洲、美洲、亞洲、中國,中國是惟一以國家為單位的市場。
日本電氣公司(NEC)——成立於1899年,當時是與美國的西部電氣(WE公司)合資成立的,是日本最早的合資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業務領域涉及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半導體及電子器件。在日本個人電腦市場,NEC是佔有大量市場份額的製造商之一。NEC在1976年建成中日海底電纜,1980年設立NEC北京辦事處,1982年成立台灣分公司。
富士通(FUJITSU)——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IT廠商, 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子公司和15.7萬名員工。富士通在7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截止到2004年5月止,在中國累計投資金額已達5.3億美元,有41家子公司,總營業額超過80億人民幣,在職員工15000餘人。
佳能(Canon)——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3家,雇員約93,000人。
夏普(Sharp)——創立於1935年,總部設在日本大阪市。1953年,夏普成功地進行了電視機的批量生產,並銷售了第一號日本國產電視機。1963年參加廣州交易會為開端,夏普開始與中國進行商務往來。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擁有5家生產、銷售基地和1家銷售公司(內設研發中心)。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精工愛普生公司成立於1942年5月,總部位於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是數碼映像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目前在全球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生產和研發機構,在5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和服務網點。截止到2004年3月,精工愛普生集團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展了110家公司,擁有員工84,899名。日本精工愛普生公司是愛普生集團的核心企業,該公司已在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
韓國篇:
三星電子(samsung)——成立於1969年,是三星集團的旗艦公司。作為半導體、通訊以及數字集成技術的全球領先廠商,三星電子是DRAM和SRAM半導體、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顯示器、CDMA行動電話和錄像機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廠商。三星電子業務遍及47個國家,全球雇員為75000人。
LG電子(LG Electronics)——LG電子是一家大型電子和通信業的全球性企業,以數碼顯示器與媒體、信息通信、數碼家電等三大事業為中心,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76個當地生產法人、銷售法人和研究所,員工達64,000餘人。在全球著名的美國財經期刊《商業周刊》評選的「2004年度IT業界百強企業」中,韓國LG電子榮登榜首,以最大增長幅度、最快增長速度和本年度最佳的收益率等綜合優勢,在評選中超過IBM、戴爾、三星電子,一躍成為世界最佳IT企業。
中國篇:
中國移動通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0年4月20日成立,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3200億元,員工12.08萬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國內10個省(自治區)設有全資子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在國內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munications)——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按國家電信體制改革方案組建的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於2002年5月重組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580億元人民幣,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經國務院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
聯想(lenovo)——新聯想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由聯想及原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所組成。總部設在紐約的Purchase,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聯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海爾(Haier)——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經過20年穩定的發展現已成一個大型國際化集團。2004年,海爾全球營業額突破1016億元。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采購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現有工業園13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
華為(huawei)——華為是全球通信業具有領導地位的供應商之一,從事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創新的、客戶化的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客戶的潛在增長,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截至2005年10月,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排名前50名的運營商中,已有22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華為的產品包括無線產品(如 UMTS、CDMA2000、GSM/ GPRS/ EDGE 及 WiMAX)、網路產品(如 NGN、xDSL、光網路、數據通信)、增值服務(如智能網、CDN/ SAN、無線數據),以及移動和固定終端。
華碩(ASUS)——華碩自1989年成立後,迅速成長為久負盛名的國際大企業,在全球五大洲擁有超過60,000名員工,並設立了近二十個國際性分支機構。總部設於中國台北市。目前,華碩已經有六大產品線位居全球前五位,其中主板全球第一,顯卡全球第一,筆記本電腦全球第五,光存儲全球第五,無線網路產品全球第五,Cable Modem(纜線寬頻數據機)全球第二。在2004年,華碩共出產了4200萬片主板,這個數字意味著在那一年全球賣出的每3台台式機中,就有一台使用華碩主板!
其他國家篇:
德國:
西門子(SIEMENS)——西門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創立於1847年,現任CEO是柯菲德博士。西門子進入中國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西門子的中國業務是其亞太地區業務的主要支柱,並且在西門子全球業務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門子的全部業務集團都已經進入中國,活躍在中國的信息與通訊、自動化與控制、電力、交通、醫療、照明以及家用電器等各個行業中,其核心業務領域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解決方案。
英國:
沃達豐(vodafone)——沃達豐的前身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專營行動電話的一個部門,1985年才單獨成立沃達豐電信公司。現為英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也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其行動電話業務遍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和日本。沃達豐集團曾於2001年投資3000億美元將自己的實力范圍擴張到了全球28個國家,其中包括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JapanTelecomHoldingsInc。
法國:
阿爾卡特(Alcatel)——阿爾卡特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是最早紮根於中國,與中國通信業長期合作的強大合作夥伴。它率先在法國建立的光谷,聞名全球。阿爾卡特是唯一可以提供陸、海和空通信網路的企業,在中外電信企業中獨樹一幟。在市場上,阿爾卡特也以多項驕人業績,傲居領導地位。
芬蘭:
諾基亞(Nokia)——諾基亞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先者。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的技術,以及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用戶友好特性、可靠性和高質量,諾基亞不僅成為世界行動電話的領導供應商,同時也是移動與IP網路的領先提供商。公司由兩大業務集團組成:諾基亞行動電話和諾基亞網路。另外,還包括一個獨立的諾基亞風險投資機構和公司研發機構:諾基亞研發中心。
荷蘭:
皇家飛利浦電子(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皇家飛利浦電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其2002年的銷售額達318億歐元,在彩色電視、照明、電動剃須刀、醫療診斷影像和病人監護儀、以及單晶元電視產品領域世界領先。飛利浦擁有166,500名員工,在60多個國家裡活躍在照明、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半導體和醫療系統等領域。
瑞典:
伊萊克斯(Electrolux)——源於瑞典的伊萊克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專業相關設備的製造商之一。,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市場均雄居第一、二位。每年有超過6000萬件伊萊克斯集團生產的產品進入遍布全球的千家萬戶。
愛立信(L.M. Ericsson)——1876年成立,迄今已有128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電話交換機,發展到今天,愛立信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的全面通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它已經擠身於世界前十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行列,40%的行動電話用戶使用了愛立信系統。2001年10月,愛立信與索尼公司成立了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向市場提供2.5代和3代終端設備。
參考資料:http://www.im286.com/archiver/tid-1237346.html
『陸』 工業機器人有哪些知名品牌
1 Fanuc發那科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
始於1956年日本,提供高可靠性的創新的機器/機器人自動化工程/全電動注塑設備,及高精度電火花加工機/小型加工中心及自動化加工成套工程。
2 ABB (ABB(中國)有限公司)
專注於為工業和電力行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全球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佼佼者,世界500強企業,ABB(中國)有限公司
3 KUKA庫卡 (庫卡機器人製造(上海)有限公司)始於1973年,德國庫卡公司旗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自化生產設備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庫卡機器人製造(上海)有限公司
4 Yaskawa安川 (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
創於1915年日本,知名的傳動產品製造商,專注於電機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的企業,安川電機(中國)有限公司。
5 新松SIASUN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200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誕生的搖籃,以機器人技術為核心,專注於全智能產品及服務的高科技上市企業
『柒』 安迪給的比爾拿走是什麼意思
安迪給的比爾拿走是對IT產業中軟體和硬體升級換代關系的一個概括。
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這句話的意思是,硬體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軟體消耗掉了。
就比如游戲,硬體廠商顯卡CPU內存等升級了,游戲廠商就可以以此來開發出更更逼真,更有意思,好的游戲,這樣的代價也就是現在的游戲對硬體要求越來越高,以前的老電腦只能以低特效甚至無法運行新的游戲。
雖然此舉有逼迫用戶升級硬體的嫌疑,但某種意義上來說,目前的IT產業也是因此而煥發蓬勃生機,軟體硬體的升級,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個人電腦工業整個的生態鏈
以微軟為首的軟體開發商吃掉硬體提升帶來的全部好處,迫使用戶更新機器讓惠普和戴爾等公司收益,而這些整機生產廠再向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廠訂貨購買新的晶元、同時向 Seagat e等外設廠購買新的外設。在這中間,各家的利潤先後得到相應的提升,股票也隨著增長。
各個硬體半導體和外設公司再將利潤投入研發,按照摩爾定理制定的速度,提升硬體性能,為微軟下一步更新軟體、吃掉硬體性能做准備。華爾街的投資者都知道,如果微軟的開發速度比預期的慢,軟體的業績不好,那麼就一定不能買英特爾等公司的股票了。
對用戶來講,現在買一台能用的計算機和十年前買一台當時能用的計算機,花出去的錢是差不多的,如果不是「中國製造」效應的影響,還會因為通貨膨脹略有提高。當然,微軟和其它軟體開發商在吃掉大部分硬體提升好處的同時,或多或少地會給用戶帶來一些新東西。
『捌』 高分感謝!!!CPU問題!!
初學者常對Pentium 4處理器編號後的A/B/C/E等後綴備感困惑。其實,這些後綴是Intel針對相同主頻,但擁有不同核心的處理器而設定,以方便大家辨認。例如頻率為2.4GHz的Pentium 4擁有眾多後綴,包括Pentium 4 2.4A/B/C/E等。對此,只需通過Intel的「簡單編號」便可方便地加以分辨。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A」代表Northwood核心且具有400MHz FSB的Pentium 4處理器,以此區別早期同頻的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具體到處理器表面編號,可通過「簡單編號」中的「512K/400」確認,而相應Willamette則是「256K/400」。
「B」則代表533MHz FSB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處理器,表現在編號上可通過「512K/533」與「A」的「512K/400」相區別。
「C」便是800MHz FSB的Northwood Pentium 4處理器,其編號為「512K/800」。
「E」則是最新的基於Socket 478芄溝腜rescott核心Pentium 4處理器,由於具備1MB二級緩存,其編號表示為「1M/800」。
請留意部分例外,Prescott核心處理器有兩款也採用「A」標識,分別是2.4A和2.8A,它們不支持超線程且都是533MHz FSB,標識為「1M/533」。
通過以上方法將後綴與編號相聯系,我們便能知曉主流Pentium 4共有「256K/400」(無後綴)、「512K/400」(A)、「512K/533」(B)、「512K/800」(C)、「1M/533」(A)和「1M/800」(E)六種,區分清晰明了。
● 留意Northwood的步進值
銷量最大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包括了前文提到的A/B/C三大系列。在同頻下,性能由高至低為C→B→A。不過即便同為「C」,還得注意處理器的步進值。通常Northwood核心有三種步進:B0、C1和D1。通常的做法是選擇靠後的步進,即D1。D1步進通常擁有多種核心電壓(Intel在逐步降低功耗),這類處理器在「簡單編號」中一般不會標識核心電壓,可查看S-Spec編號獲知。由於S-Spec編號無規律可循,文末列出了主流頻率的Northwood處理器的S-Spec值及相應步進,以供參考。
● 後綴J和E0步進的含義
Intel宣稱,後綴J代表處理器支持硬體防病毒功能(該功能與Athlon 64類似,在安裝WinXP SP2後可在操作系統中打開)。據了解,Intel新推出的E0製程的Prescott都應支持該功能。此外,E0製程還具備加強的溫度控制功能。但筆者注意到,並非所有的E0步進Prescott處理器都會標注後綴J。另外,在Socket 478處理器中,我們也發現了E0製程的Prescott核心存在,但這類處理器肯定不會標注後綴J。反過來講,後綴J的處理器是否支持加強的溫度控制功能呢?官方表示不支持。但筆者認為並不排除Intel人為屏蔽該功能的可能性,所以挑選一塊E0製程的Prescott是更聰明的做法。
如何判斷是否為E0製程呢?還得依靠S-Spec值。因為從緩存和FSB無法看出E0與其它製程的區別。從Intel官方處理器編號列表可以發現E0步進處理器的S-Spec包括:
Socket 478平台:SL7PL、SL7PK、SL7PM、SL7PN、SL7PP和SL7KD;LGA 775平台:SL7PT、SL82V、SL7PR、SL85V、SL87L、SL82X、SL7PU、SL7PW、SL7PX、SL82Z、SL7PY、SL7PZ、SL833、SL84X、SL7Q2、SL7NZ、SL82U、SL84Y和SL72P。
Prescott非常混亂,一定要小心!
● 後綴F和後綴P的Pentium 4
後綴F代表支持EM64T,即Intel的64位擴展。藉助S-Spec編號可發現從D0步進的Pentium 4開始便有支持EMT64的型號。在D0步進中,SL7LA、SL7L8和SL7L9可支持EM64T,即Pentium 4 F。而新的E0步進中,SL7PX、SL7PZ、SL7NZ和SL72P可支持EM64T。後綴P的產品代表支持硬體防病毒、EM64T和加強的溫度控制功能,並且具有2MB二級緩存。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是Intel新的6XX系列處理器。筆者個人認為只要是E0內核的處理器,除了二級緩存大小外,都應具備這三個功能。只是Intel為了區分6xx和5xx系列人為控制了P4J不具備EM64T和加強的溫度控制功能。這里筆者再次強調選擇E0步進的Prescott,以後極可能通過升級BIOS打開這些功能。
● 混亂的Prescott處理器
Northwood處理器雖然有A/B/C的差別,但很好辨認。處理器步進雖有B0/C1/D1/M0幾種,但市面銷售的通常為D1步進,選購時只要根據上文方法稍解辨別一般不會混淆。但Prescott則比較混亂,僅「1M/800」的Prescott便有E/J/F/P多種後綴。另外,除去大家熟悉的是否支持超線程、EM64T和硬體防病毒外,還有幾種不太了解的區別。
首先是電源規范的區別:FMB1.5和FMB1.0(僅限Socket 478的Prescott),這也得通過S-Spec了解;其次是最大功耗:04A與04B(僅限LGA 775)。在最新的LGA 755產品線中,Intel制訂了兩種功耗方案,04A為主流方案,功耗較小,性能稍差;04B則稱為高性能方案,功耗大,性能強勁。Intel直接在處理器包裝盒寫明了是04A還是04B,以便於區分。當然,通過S-Spec區別更為准確。
綜上所述,Prescott處理器的區別一定要憑S-Spec對號入座,文末詳細列出已知的Prescott處理器S-Spec號,供大家參考。
● 留意Celeron D的步進
Celeron D包括C0/D0/E0三種步進,D0步進的Celeron D 315或320在市場上最受青睞。新的E0步進LGA 775 Celeron D被稱為Celeron D J,支持硬體防病毒。選擇Celeron D仍要參考S-Spec。例如,Celeron D 315屬該系列倍頻最低者,具有較強的超頻能力,又包括多種步進的產品,如SL7XG是C0步進、SL7XY/SL7WS是D0步進、SL8AW/SL87K是E0步進,E0步進才是首選。其他型號可參考文末列表。
至此,筆者已全面地分析了當前市場上(包括二手市場)能買到的各類Intel和AMD處理器編號問題,弄清這些編號的區別意味著您將成為處理器辨別的行家。此外,全面認識處理器編號的另一重大意義在於通過步進值尋找更易超頻的處理器。下面筆者列出市場上常見處理器的編號,Intel產品列出S-Spec,AMD產品列出OPN編號。
表1:Intel Northwood S-Spec
筆者每個主頻挑選不同步進的S-Spec各一個供參考。其它的可在http://processorfinder.intel.com查詢,或在Intel官方文檔區http://support.intel.com/design/Pentium4/documentation.htm下載Specification Update文檔查找。
處理器名稱 S-Spec 步進 核心電壓
1.6GHz P4A SL668 B0 1.5
1.8GHz P4A SL63X B0 1.5
SL6QL C1 1.475~1.525
SL6PQ D1 多電壓
2.0GHz P4A SL5YR B0 1.5
SL6E7 C1 1.525
SL6PK D1 多電壓
2.2GHz P4A SL5YS B0 1.5
SL6E8 C1 1.525
SL6QN D1 多電壓
2.26GHz P4B SL67Y B0 1.5
SL6RY C1 1.53
SL6PB D1 1.525(多電壓)
2.4GHz P4A SL65R B0 1.5
SL6S9 C1 多電壓
SL6QP D1 多電壓
2.4GHz P4B SL67Z B0 1.5
SL6RZ C1 1.53(多電壓)
SL6PC D1 1.525(多電壓)
2.4GHz P4C SL6WR D1 多電壓
2.5GHz P4A SL6EB C1 1.525
SL6QQ D1 多電壓
2.53GHz P4B SL682 B0 1.5
SL6DW C1 1.525
SL6PD D1 1.525(多電壓)
2.6GHz P4A SL6GU C1 1.5
SL6QR D1 多電壓
2.6GHz P4C SL6WH D1 多電壓
2.66GHz P4B SL6DX C1 1.525
SL6QA D1 1.53(多電壓)
2.8GHz P4A SL7EY D1 1.475~1.55
2.8GHz P4B SL6HL C1 1.525
SL6K6 C1 1.525
SL6QB D1 1.53(多電壓)
2.8GHz P4C SL6WJ D1 多電壓
3.0GHz P4C SL6WK D1 多電壓
3.06GHz P4B SL6JJ C1 1.525
SL6PG D1 1.55(多電壓)
3.2GHz P4C SL6WE D1 1.25~1.4
3.4GHz P4C SL7AJ C0(1MB L2)1.25~1.4
SL793 D1 1.25~1.4
Intel Celeron D篇
表2:Intel Celeron D S-Spec
Celeron D雖然型號不多,但存在C0、D0和E0步進。目前國內市場仍有很多C0步進產品,尤其是盒裝產品。如果想超頻,建議選擇散裝D0或E0產品。
處理器名稱 S-Spec 步進 介面
Celeron D 315 SL7XG C0 Socket 478
SL7WS D0 Socket 478
SL8AW E0 Socket 478
Celeron D 320 SL7C4 C0 Socket 478
SL7JV D0 Socket 478
SL87J E0 Socket 478
SL7VQ E0 LGA 775
Celeron D 325 SL7C5 C0 Socket 478
SL7SS D0 Socket 478
SL7NU E0 Socket 478
SL7VR E0 LGA 775
Celeron D 330 SL7C6 C0 Socket 478
SL7ST D0 Socket 478
SL7NV E0 Socket 478
SL7VS E0 LGA 775
Celeron D 335 SL7C7 C0 Socket 478
SL7Q9 D0 Socket 478
SL7NW E0 Socket 478
SL7VT E0 LGA 775
Celeron D 340 SL7Q9 D0 Socket 478
SL7TS E0 Socket 478
SL7VV E0 LGA 775
Celeron D 345 SL7DN D0 Socket 478
SLYW3 E0 Socket 478
SL7TQ E0 LGA 775
Intel Prescott篇
表3:Intel Prescott S-Spec
Prescott情況較復雜,筆者盡量將已知的S-Spec列出。要說明的是Socket 478產品(表內用S代表)未列功耗,LGA 775產品(表內用L代表)無電源規范項。
處理器名稱 S-Spec 步進 EM64T 電源規范 超線程 功耗 介面
2.26GHz P4A SL7D7(512K L2) C0 否 FMB 1.0 否 N/A S
2.4GHz P4A SL7E8 C0 否 FMB 1.0 否 N/A S
SL7YP D0 否 FMB 1.0 是 N/A S
2.4GHz P4E SL7FY C0 否 FMB 1.0 是 N/A S
2.66GHz P4A SL7PT E0 否 N/A 否 04A L
2.8GHz P4A SL7D8 C0 否 FMB 1.0 否 N/A S
SL7E2 D0 否 FMB 1.0 否 N/A S
SL7K9 D0 否 FMB 1.0 未知 N/A S
SL7PK E0 否 FMB 1.0 否 N/A S
SL7J4 D0 否 N/A 是 N/A L
SL7KH D0 否 N/A 未知 04A L
2.8GHz P4E SL79K C0 否 FMB1.0 是 N/A S
SL7E3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KA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PL E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J5 D0 否 N/A 是 04A L
SL7KJ D0 否 N/A 是 04A L
SL82V E0 否 N/A 是 04A L
SL7PR E0 否 N/A 是 04A L
2.93GHz P4A SL85V E0 否 N/A 否 04A L
3.0GHz P4E SL79L C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L4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E4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KB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PM E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J6 D0 否 N/A 是 04A L
SL7KK D0 否 N/A 是 04A L
SL82X E0 否 N/A 是 04A L
SL7PU E0 否 N/A 是 04A L
3.06GHz P4A SL87L E0 否 N/A 否 04A L
3.2GHz P4E SL7B8 C0 否 FMB 1.5 是 N/A S
SL7L5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E5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KC D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J7 D0 否 N/A 是 04A L
SL7KL D0 否 N/A 是 04A L
SL7LA D0 是 N/A 是 04A L
SL7PN E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PW E0 否 N/A 是 04A L
SL7PX E0 是 N/A 是 04A L
SL82Z E0 否 N/A 是 04A L
3.4GHz P4E SL7B9 C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E6 D0 否 FMB 1.5 是 N/A S
SL7KM D0 否 N/A 是 04B L
SL7L8 D0 是 N/A 是 04B L
SL7J8 D0 否 N/A 是 04B L
SL7PP E0 否 FMB 1.0 是 N/A S
SL7KD E0 否 FMB 1.5 是 N/A S
SL7PY E0 否 N/A 是 04A L
SL7PZ E0 是 N/A 是 04A L
SL833 E0 否 N/A 是 04A L
3.6GHz P4E SL7J9 D0 否 N/A 是 04B L
SL7KN D0 否 N/A 是 04B L
SL7L9 D0 是 N/A 是 04B L
SL84X E0 否 N/A 是 04B L
SL7Q2 E0 否 N/A 是 04B L
SL7NZ E0 是 N/A 是 04B L
3.8GHz P4E SL82U E0 否 N/A 是 04B L
SL84Y E0 否 N/A 是 04B L
SL72P E0 是 N/A 是 04B L
每塊處理器都有一個能反映主頻、前端匯流排頻率、二級緩存、工作電壓等參數的編號。讀懂這一編號除可認識處理器外,實際選購時還能在一定程度防止假貨。
一、處理器編號揭秘
1.Intel處理器篇
當前市場上的Intel處理器主要包括Pentium 4和Celeron D兩大系列,基於Northwood核心的老Celeron正趨於淘汰。這些處理器表面都覆有金屬散熱蓋,處理器的編號便在其上。
一款Pentium 4處理器表面的編號
註:所有Intel處理器的標識大同小異,即便偶有調整,也只是排列順序微調,但基本信息仍然不變。
從上圖可看到,第一行標識為處理器基本參數,以「主頻/二級緩存/前端匯流排頻率/電壓(有的未標識電壓)」形式表示(本文稱之為「簡單編號」)。這一行信息對初級用戶了解處理器基本參數尤其有用。
第二行則是S-Spec與產地,S-Spec蘊含了Intel處理器更多的秘密。這個五位編號可全面了解主頻、二級緩存、FSB頻率、核心電壓、溫度以及處理器步進值等信息。雖然S-Spec的含義無法直接看出,但它是選擇Intel處理器的最有用工具,筆者將在後文詳細介紹,並在文末列出常見Intel處理器S-Spec供參考。緊隨S-Spec後的是處理器產地,常見的有馬來西亞、哥斯大黎加和中國等。
第三行為FPO和序列號,這是每塊處理器唯一的出廠編號。購買盒裝處理器的消費者需留意外包裝上的FPO號與處理器是否一致,並可通過Intel 800電話確認是否為真正盒裝產品。
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儀器公司的工程師基爾比(Jack Kilby)在一塊半導體硅晶片上將電阻、電容等分立元件集成在裡面,製成世界上第一片集成電路。也正因為這件事,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了已退休的基爾比。1959年,美國仙童公司的諾伊斯用一種平面工藝製成半導體集成電路,從此開啟了集成電路比黃金還誘人的時代。其後,摩爾、諾宜斯、葛洛夫這三個「夥伴」離開原來的仙童公司,一起開創事業——籌建一家他們自已的公司。三人一致認為,最有發展潛力的半導體市場是計算機存儲器晶元市場。吸引他們成立新公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一市場幾乎完全依賴於高新技術,你可以盡可能地在一個晶元上放最多的電路,誰的集成度高,誰就能成為這一行業的領袖。基於以上考慮,摩爾為新公司命名為:Intel,這個字是由「集成/電子(Integrated Electronics)"兩個英文單片語合成的,象徵新公司將在集成電路市場上飛黃騰達,結果就真的如此,看來在摩爾有生之年,請他起個名字一定發達。
當時,這三位創業者說服風險資本家阿瑟.羅克給他們投資了200萬美元;還找到了他們創業的最佳地點,就是原聯合碳化物電子公司的大樓,這可比惠普的車庫要強多了。公司創建不久,三位創建人就與公司職員(這時是1968年底,英特爾公司已約定,他們將不拘泥於任何特定的技術或產品生產線,用諾宜斯的話來說就是「對當今所有技術進行快鏡拍攝,從中發現哪種技術行得通,哪種技術最卓有成效,就開發哪種技術」,公司有的是時間、才能和資金,所以他們不能草率行事。諾宜斯說:「沒能任何合同規定我們必須保證某一生產線的生產。我們也不受任何舊技術的約束。」
英特爾公司發現:當電子在集成電路塊的細微部位上出現或消失時,可以將若干比特(bites,資料的最小計量單位)信息非常廉價地儲存在微型集成電路矽片上,他們首先將這種發現應用在商業上。1969年的春天,在公司成立一周年以後,英特爾公司生產了第一批產品,即雙極處理64比特存儲晶元。不久,公司又推出256比特的MOS存儲器晶元。一個小小的Intel公司,以它的兩種新產品的問世而打入了整個計算機存儲器市場——這是一個輝煌的開端,而其他的一些公司直到1980年才能生產MOS晶元和雙極晶元。
隨著日本公司加入競爭,內存的生意越來越艱難。盡管當時有很多美國人抱怨日本人公司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美國傾銷產品,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日本在晶元製造上的速度和質量是無與倫比的。這時候,英特爾公司面對有史以來最大的生存危機。不過最終他們作出一個令人欽佩的決斷:放棄內存,全力投入微處理器業務。
說到微處理器業務,其實最初是件很偶然的事情:英特爾的一家客戶(Busicom,一家現已不存在的日本廠商)要求英特爾為其專門設計一些處理晶元。在研究過程中,英特爾的研究員霍夫(Hoff)問自已:對於集成電路,能否在外部軟體的操縱下以簡單的指令進行復雜的工作呢?為什麼不可將這個計算機上的所有邏輯集成到一個晶元上並在上面編制簡單通用的程序呢?這其實就是今天所有微處理器的原理。但日本公司對此毫無興趣。在同事的幫助及公司支持下,霍夫把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晶元上,再加上存儲器;完善了這種後來被稱為4004的晶元,也就是世界上第一片微處理器。
1971年英特爾誕生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該晶元其實是為Busicom calculator專門設計製造的,但已經可以看到個人電腦的影子在裡面了。據說當時有一位留著長發的美國人在無線電雜志上讀到I4004的消息,立即就想能用這個CPU來開發個人使用的操作系統。結果經過一番仔細折騰之後,發現I4004的功能實在是太弱,而他想實現的系統功能與Basic語言並不能在上面實現只好作罷,這個人就是比爾.蓋茨——微軟公司的老闆。不過從此之後,他對英特爾的動向非常關注,終於在1975年成就了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oration)
接下來到了8008,8008的運算能力比4004強勁2倍。1974年,一本無線電雜志刊登了一種使用8008作處理器的機器,叫做「Mark-8(馬克八號)」,這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家用電腦了。雖然從今天的角度看來,「Mark-8」非常難以使用、控制、編程及維護,但是這在當時卻是一種偉大的發明。
下一代產品叫做8080,8080被用於當時一種品牌為Altair(牽牛星,這個名字來源於當時電視節目里一個流行的科幻劇)的電腦上。這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知名的個人電腦。當時這種電腦的套件售價是395美金,短短數月的時間裡面,銷售業績達到了數萬部,創造了個人電腦銷售歷史的一個里程碑。
4004的集成度只有2300個晶體管,功能其實比較弱,且計算速度較慢,以致只能用在Busicom計算器上,更不用說進行復雜的數學計算了。不過比起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來說,它已經輕巧太多太多了。而且最大的歷史意義是,它是第一個通用型處理器,這在當時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橫行的時代是難得的突破。所謂專用集成電路設,就是為不同的應用設計獨特的產品,一旦應用條件變化,就需要重新設計;當然在商業盈利上,對設計公司是很有好處的。但是英特爾公司的目光並沒有這么短淺,霍夫做出大膽的設想:使用通用的硬體設計加上外部軟體支持來完成不同的應用,這就是最初的通用微處理器的設想。
英特爾公司很快對這個設想進行了論證,發現確實可行,而且這種產品的好處就在於採用不同的軟體支持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這比重新設計專用的集成電路要簡單得多。看到這種產品將來的廣闊前景,英特爾公司馬上投入了設計工作並很快推出了產品——世界上第一塊微處理器Intel 4004。
其實4004處理只能處理4位數據,但內部指令是8位的。4004擁有46條指令,採用16針直插式封裝。數據內存和程序內存分開,1K數據內存,4K程序內存。運行時鍾頻率預計為1M,最終實現達到了740kHz,能進行二進制編碼的十進制數學運算。這款處理器很快得到了整個業界的承認,藍色巨人IBM還將4004裝備在IBM 1620機器上。
在4004發布後不久,英特爾連續的發布了幾款CPU:4040、8008,但市場反響平平,不過卻為開發8位微處理器打下了良好基礎。1974年,英特爾公司又在8008的基礎上研製出了8080處理器、擁有16位地址匯流排和8位數據匯流排,包含7個8位寄存器(A,B,C,D,E,F,G,其中BC,DE,HL組合可組成16位數據寄存器),支持16位內存,同時它也包含一些輸入輸出埠,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設計,還有效解決了外部設備在內存定址能力不足的問題。
1978年,8086處理器誕生了。這個處理器標志著x86王朝的開始,為什麼要紀念英特爾x86架構25周年?主要原因是從8086開始,才有了目前應用最廣泛的PC行業基礎。雖然從1971年,英特爾製造4004至今,已經有32年歷史;但是從沒有像8086這樣影響深遠的神來之作。
還有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是時IBM研究新的PC機來打擊蘋果的個人電腦。IBM公司需要選擇一款強大,易於擴展的處理器來驅動,英特爾的x86處理器取得了絕對的勝利,成為IBM PC的新「大腦」。這個歷史的選擇也將英特爾公司日後帶入了財富500強大公司的行列,並被財富雜志稱之為:「七十大商業奇跡之一(Business Triumphs of the Seventies)」
IBM公司的PC大獲成功,不但帶旺了英特爾的生意,還造就了另外一個商業奇跡——微軟公司。比爾.蓋茨搭車銷售了DOS操作系統,為今天稱霸軟體行業攫取了第一桶金。不但如此,因為IBM公司的遠見,開放了PC架構的授權,康柏(今天已經變成HP的一部分)等第三方的製造商也大獲其利。甚至台灣等經濟的騰飛都與這次歷史的聯合有著必然的聯系,無論從歷史,還是產業的眼光來閱讀,這個事件都非常值得稱頌!
事實上,IBM在PC XT選用的是8088這個型號。以技術的觀點來看,8088其實是8086的一個簡版,其內部指令是16位的,但是外部是8位數據匯流排;相對於8086內部數據匯流排(CPU內部傳輸數據的匯流排)、外部數據匯流排(CPU外部傳輸數據的匯流排)均為16位,地址匯流排為20位,可定址1MB內存的規格來說,是稍差了一點,但是已經足以勝任DOS系統和當時的應用程序了。8086集成2.9萬只晶體管,時鍾頻率為4.77MHz,同時還生產出與之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同的指令集,可以互相配合提升科學運算的效率。
當然現在的CPU都內建數學協處理器,因此不再需要額外的數學協處理器晶元,但是七十年代的技術限制,一般只能將數學協處理器做成另外一個晶元,供用戶選擇。這樣的好處是減少了製造的成本,提高了良品率,更降低速度不敏感的用戶的支出:他們可以暫時不買數學協處理器,直到需要的時候買一個回來插到IC插座里即可。
1982年,英特爾發布了80286處理器,也就是俗稱的286。這是英特爾第一個可以運行所有為其撰寫的處理器,在發布後的六年中,全球一共交付了一千五百萬台基於286的個人電腦。
80286晶元集成了14.3萬只晶體管、16位字長,時鍾頻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皆為16位,地址匯流排24位。與8086相比,80286定址能力達到了16MB,可以使用外存儲設備模擬大量存儲空間,從而大大擴展了80286的工作范圍,還能通過多任務硬體機構使處理器在各種任務間來回快速切換,以同時運行多個任務,其速度比8086提高了5倍甚至更多。IBM公司將80286用在技術更為先進AT機中,與IBM PC機相比,AT機的外部匯流排為16位(PC XT機為8位),內存一般可擴展到16MB,可支持更大的硬碟,支持VGA顯示系統,比PC XT機在性能上有了重大的進步。
但是這時候,IBM公司內部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內部很多人反對快速轉換到286計算機的銷售,因為286 PC會對IBM的小型機與之前的PC XT銷售有影響,他們希望緩慢過渡。但是intel公司並不能等,80286處理器已經批量生產了,不可能堆在倉庫里等IBM慢慢消化;這時候生產兼容IBM PC的康柏公司就鑽了一個空子——快速推出286的PC機,一舉打敗IBM成為PC市場的新霸主。
微處理器決定了計算機的性能和速度,誰能製造出性能卓越的高速PC,誰便能領導計算機的新潮流,這就是游戲規則。IBM的人最初順應的這個規則,因此在PC市場大獲成功,但是到了286時代,卻又放棄了正確的選擇,真是讓人為之嘆惋。
80386進入了32位元的世代
1985年,英特爾再度發力推出了80386處理器。386集成了27萬5千隻晶體管,超過了4004晶元的一百倍。並且386還是英特爾第一種32位處理器,同時也是第一種具有「多任務」功能的處理器——這對微軟的操作系統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所謂「多任務」就是說處理器可以在同時處理幾個程序的指令。
不過就如過渡到286一樣,英特爾遇到了很大壓力。當時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286已經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生產386電腦,在銷售上開始並不如意。但是英特爾的領導人並不這樣認為,在宣傳上採納很多新的手法,借鑒了很多消費類產品的辦法,讓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也對386晶元區分出不同的規格,去適應不同的用戶需求。尤其是後來推出的80386SX晶元,內部數據匯流排為32位,與80386相同,但是外部數據匯流排為16位,既有386的優點,又有286的成本優勢,取得了很大的市場成功;同時原本的386晶元改稱為386DX,以區別386SX。
386時代,Intel在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80386內部內含27.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為12.5MHz,其後又提高到20MHz、25MHz、33MHz等。80386DX的內部和外部數據匯流排都是32位,地址匯流排也是32位,可定址高達4GB內存。它除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外,還增加了一種叫虛擬模式的工作方式,可同時模擬多個8086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
1989年,英特爾發布了486處理器。486處理器是英特爾非常成功的商業項目。很多廠商也看清了英特爾處理器的發展規律,因此很快就隨著英特爾的營銷戰而轉型成功。80486處理器集成了125萬個晶體管,時鍾頻率由25MHz逐步提升到33MHz、40MHz、50MHz及後來的100Mhz。
80486也是英特爾第一個內部包含數字協處理器的CPU,並在x86系列中首次使用了RISC(精簡指令集)技術,從而提升了每時鍾周期執行指令的速度。486還採用了突發匯流排方式,大大提高了處理器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於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處理器的80386快了4倍有餘。
英特爾將區格用戶的策略再次應用在486產品上,因此486分為有數學協處理器的486DX和無數學協處理器的486SX兩種,486SX的價格要便宜一些。後來486在倍頻上規格有所改進,就出現了486DX2、486DX4的新「變種」。以DX2來舉例,其涵義是處理器內
『玖』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警告美國是怎麼回事
美國政府近日不斷打壓中國科技企業,9月15日正式斷供華為。然而美國政府並不滿足,最近透露出對中芯國際制裁的意圖。近日,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向美國政府發出警告,如果美國政府執意將中國晶元製造商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將導致美國半導體產業每年蒙受50億美元的損失。
SEMI警告美國商務部,要謹慎考慮封殺中芯國際,避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對美國政府的種種行徑感到不滿。美國近段時間實行的種種「錯誤」措施,已經導致了該國相關企業損失了17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7億元)。
除了美國眾多晶元公司對特朗普打壓中國科技企業不滿,此前,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反對美國對華禁售晶元,認為這促使中國加速晶元自給自足。
(9)荷蘭比爾半導體工業公司生產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目標是到2025年滿足70%的國內半導體需求:
近年來,中國非常重視半導體領域的發展,每年都會投入巨額資金。根據「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國的目標是到2025年滿足70%的國內半導體需求。
有分析師指出,目前這一比例約為30%,中國在晶元進口上花費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三年超過3000億美元。
雖然美國晶元公司在全球市場中仍處於領先地位,其銷售額佔到了全球的63%。中國的晶元製造目前僅佔全球份額的10%。但目前中國晶元公司正在快速追趕。
今年第一季度,一家中國公司首次躋身前十大半導體廠商之列。分析公司ICInsights的數據顯示,華為子公司海思的半導體銷售額達到了近27億美元。雖然與英特爾(195億美元)還相差甚遠,但是海思半導體已經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54%。
同時,由於美國的制裁也加速了海思為其母公司提供晶元的進度。目前,華為已經不再使用台積電生產的麒麟前身710A晶元,而是使用本地供應商中芯國際生產的晶元。行業專家認為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發展。
『拾』 全球所有的電腦公司的名稱,英文名和中文名
這些都是根據2005年世界500強排名(當然有些不是)選出的世界有代表性的IT企業,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不知道能不能加精?呵呵這是我做報社編輯的時候寫的,還沒發布)。其中有很多為大家所熟知的公司,像Intel,AMD,NOKIA等,也有很多大家所不熟悉的。了解一下當今世界頂級IT企業,找出我們國家的IT企業與他們的差距。希望我們國家的公司能迎頭趕上並超過他們。
美國篇:
國際商用機器 (IBM)——創立於1911年,1924年改為現在的名字。IBM公司的實際創業人,是被列為美國企業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托馬斯•沃森(老沃森)。1956年老沃森去世後,他的兒子小沃森成為公司首席執行委員、公司最高領導人,成為IBM公司的第二代首腦人物。幾十年來,IBM公司在小沃森稱之為「信念的力量」的鼓舞下,力求盡善盡美的服務,終於使之成為當今美國最大的電子公司。1995年6月,IBM以35.3億美元成功地收購蓮花計算機發展公司,寫下了現代商業史上極其精彩的一筆,蓮花公司是僅次於微軟、NOVELL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軟體製造廠商。
惠普 (HP)——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建於1939年,六十多年來,HP的發展極其迅速,她當年創業的車庫也被美國政府確立為矽谷誕生地。總部目前位於加州矽谷Palo Alto市,2002年與康柏公司合並,是全球僅次於IBM的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商。1985年,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是中國第一家高科技技術合資企業。
弗萊森電訊 (verizon)——弗萊森電訊公司是由貝爾大西洋公司(Bell Atlantic)與美國通用電話電氣公司(GTE)於2000年5月合並而成(兼並金額600億美元),是美國第一大地方電話公司和第二大電信服務商。該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話簿出版和在線話簿檢索的公司。
戴爾(DELL)——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戴爾公司是全球領先的IT產品及服務提供商,戴爾公司於1984年由邁克爾•戴爾創立。他是目前計算機行業內任期最長的首席執行官。他創造的直銷模式使得戴爾公司迅速發展成為市場領導者。
美國電話電報(AT&T)——成立於1885年,公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這一頗具影響力事件。1995年,AT&T決定分離成為三個獨立運作公司,包括AT&T朗訊公司以及NCR,到1996年年底,該公司經營長途業務,經營的業務包括聲音、數字以及無線系統連接服務。
微軟(Microsoft)——1975年4月4日由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合夥成立, 並且於1981年6月25日重組為公司。總部位於華盛頓州的雷特蒙德市。微軟是世界個人和商用計算機軟體行業的領袖。在全球擁有5萬多名員工,在60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作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公司,微軟公司一直是新技術變革的領導者。由它研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英特爾(Intel)——英特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晶元製造商,它成立於1968年。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全球第一枚微處理器——4004。這一舉措不僅改變了公司的未來,而且對整個工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革命,改變了這個世界。
摩托羅拉(Motorola)—— 摩托羅拉公司創立於1928年,是提供集成通信解決方案和嵌入式電子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目前她在全球共有11萬名員工,業務范圍涉及無線通信、半導體、汽車電子、寬頻、網路和互聯網接入產品等。摩托羅拉公司於1987年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於1992年在天津注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目前,摩托羅拉公司是中國電子領域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美國在華最大的投資商和中國最成功的外商投資企業之一。
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思科系統公司是世界領先的Internet網路互聯廠商,其設備和軟體產品主要用於連接計算機網路系統。1984年12月思科系統公司正式成立,總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何塞。Cisco在1999年已躋身世界十大電信公司的行列。市場研究公司 Dataquest 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它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信產品供應商,年增長率達87%。同時,思科系統公司也是建設互聯網的中堅力量,目前互聯網上80%以上的骨幹路由器是思科系統公司的產品。
德州儀器公司(TI)——美國德州儀器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世界領先的數字信號處理和模擬技術的設計商和供應商,是推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半導體引擎。世界上首塊集成電路(IC)就由TI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公司總部設在德克薩斯州的達拉斯,其業務包括半導體、工業電子材料、教育產品。公司在全球超過25個國家設有製造或銷售機構。TI為全球眾多的最終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TI佔有全球DSP市場48%的份額,市場排名第一;
TI在混合信號/模擬產品市場排名第一;
1999年售出的數字蜂窩電話中,超過半數使用的是TI的DSP解決方案;
全球每年投入使用的數據機中,有三分之一使用TI的DSP。TI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數據機晶元組供應商;
全球十分之九的高性能硬碟驅動器採用TI的DSP ;
全球超過70%的DSP軟體是為TI的DSP解決方案而編寫的;
TI佔有北美圖形計算器市場80%的份額;
TI在世界范圍內擁有6000項專利;
超微(AMD)——AMD 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集成電路供應商,專為電腦、通信及電子消費類市場供應各種晶元產品。目前是世界第二大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僅次於Intel。公司創辦於 1969 年,總部設在美國矽谷,有超過 70% 的收入來自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蘋果(apple)——美國著名老牌計算機公司,是個人電腦最早的倡導者和著名生產商,由喬布斯、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和Ron Wayn在 1976年4月1日創立。它所生產的蘋果系列電腦,一直是個人電腦市場的主流產品之一,並曾提出過很多新概念,其產品也掀起過多次流行潮,風行一時。目前,蘋果電腦電腦公司在全球幾十個國家建立了分公司或代表機構,其產品也行銷全世界。
日本篇:
日本電報電話(NTT Group)——日本電報電話株式會社(NTT)是日本最大的電信網路運營公司。在世界電信行業之中,其資產規模及業務收入均占首位。NTT的前身是「日本電報電話會社」,自1985年民營業化之後的12年來,通過加強運營管理和改善通信設施,提高了通信業務水平,並推出各種優質的服務,為用戶創造出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環境。
1997年日本政府修改了電信法,允許NTT集團在國際通信市場上開拓業務。現在,NTT集團正以「Arcstar」為品牌,不斷推出多項國際增值業務。
日立(HITACHI) ——1910年日立製作於日本茨城縣日立市成立。起步階段以電氣機械的製造為中心,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涉及電力、電機、信息、家電、電子、儀器、汽車配件等各個領域的世界知名的跨國公司。
松下(Panasonic)——松下電器產業集團由松下幸之助於1918年創建以來,已發展成為在日本國內擁有15.2萬職工、在海外包括中國2.4萬人在內,共計12.3萬職工。松下電器集團是由11個主要關連公司為中心的聯合結算企業,日本國內有300家企業、全世界44個國家與地區包括中國的40家企業在內有220家企業從事企業經營活動。
索尼(SONY)——1946年5月,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共同創建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後於1958年更名為索尼株式會社,總部設在日本東京。自創建以來,Sony一直以「自由豁達、開拓創新」作為公司的經營理念,在世界上率先開發出了眾多充滿創新的電子產品。目前,索尼已成為世界上民用電子、工業電子和娛樂業等領域的先導之一。
東芝(TOSHIBA)——公司業務涉及能源和電子這兩大方面,包括半導體、液晶、家用電器以及電腦、醫療機器、發電用成套設備等。東芝全球市場除日本外分為四大區域:歐洲、美洲、亞洲、中國,中國是惟一以國家為單位的市場。
日本電氣公司(NEC)——成立於1899年,當時是與美國的西部電氣(WE公司)合資成立的,是日本最早的合資公司。總部設在日本東京。業務領域涉及IT解決方案、網路解決方案、半導體及電子器件。在日本個人電腦市場,NEC是佔有大量市場份額的製造商之一。NEC在1976年建成中日海底電纜,1980年設立NEC北京辦事處,1982年成立台灣分公司。
富士通(FUJITSU)——富士通是日本最大的IT廠商, 在全球擁有500多家子公司和15.7萬名員工。富士通在70年代就已進入中國。截止到2004年5月止,在中國累計投資金額已達5.3億美元,有41家子公司,總營業額超過80億人民幣,在職員工15000餘人。
佳能(Canon)——佳能是全球領先的生產影像與信息產品的綜合集團。自1937年成立以來,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將自己的業務全球化並擴展到各個領域。佳能總部位於日本東京,並在美洲、歐洲、亞洲及日本設有4大區域性銷售總部,在世界各地擁有子公司203家,雇員約93,000人。
夏普(Sharp)——創立於1935年,總部設在日本大阪市。1953年,夏普成功地進行了電視機的批量生產,並銷售了第一號日本國產電視機。1963年參加廣州交易會為開端,夏普開始與中國進行商務往來。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共擁有5家生產、銷售基地和1家銷售公司(內設研發中心)。
精工愛普生(Seiko Epson)——精工愛普生公司成立於1942年5月,總部位於日本長野縣諏訪市,是數碼映像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目前在全球五大洲32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生產和研發機構,在57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營業和服務網點。截止到2004年3月,精工愛普生集團已經在世界各地發展了110家公司,擁有員工84,899名。日本精工愛普生公司是愛普生集團的核心企業,該公司已在東京股票交易所上市。
韓國篇:
三星電子(samsung)——成立於1969年,是三星集團的旗艦公司。作為半導體、通訊以及數字集成技術的全球領先廠商,三星電子是DRAM和SRAM半導體、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顯示器、CDMA行動電話和錄像機產品的全球最大生產廠商。三星電子業務遍及47個國家,全球雇員為75000人。
LG電子(LG Electronics)——LG電子是一家大型電子和通信業的全球性企業,以數碼顯示器與媒體、信息通信、數碼家電等三大事業為中心,擁有遍布世界各地的76個當地生產法人、銷售法人和研究所,員工達64,000餘人。在全球著名的美國財經期刊《商業周刊》評選的「2004年度IT業界百強企業」中,韓國LG電子榮登榜首,以最大增長幅度、最快增長速度和本年度最佳的收益率等綜合優勢,在評選中超過IBM、戴爾、三星電子,一躍成為世界最佳IT企業。
中國篇:
中國移動通信(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2000年4月20日成立,由中央直接管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資產規模超過3200億元,員工12.08萬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在國內10個省(自治區)設有全資子公司,全資擁有中國移動(香港)集團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在國內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全資子公司,並在香港和紐約上市。
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munications)——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按國家電信體制改革方案組建的特大型國有通信企業,於2002年5月重組掛牌成立。注冊資本1580億元人民幣,公司由中央管理,是經國務院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的試點。
聯想(lenovo)——新聯想是一家極富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由聯想及原IBM個人電腦事業部所組成。總部設在紐約的Purchase,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通過聯想自己的銷售機構、聯想業務合作夥伴以及與IBM的聯盟,新聯想的銷售網路遍及全世界。聯想在全球有19000多名員工。研發中心分布在中國的北京、深圳、廈門、成都和上海,日本的東京以及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
海爾(Haier)——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經過20年穩定的發展現已成一個大型國際化集團。2004年,海爾全球營業額突破1016億元。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采購網路、製造網路、營銷與服務網路。現有工業園13個,海外工廠及製造基地30個,海外設計中心8個,營銷網點58800個。
華為(huawei)——華為是全球通信業具有領導地位的供應商之一,從事通信設備的研發、生產、營銷和服務,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創新的、客戶化的網路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實現客戶的潛在增長,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截至2005年10月,華為在國際市場上覆蓋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排名前50名的運營商中,已有22家使用華為的產品和服務。華為的產品包括無線產品(如 UMTS、CDMA2000、GSM/ GPRS/ EDGE 及 WiMAX)、網路產品(如 NGN、xDSL、光網路、數據通信)、增值服務(如智能網、CDN/ SAN、無線數據),以及移動和固定終端。
華碩(ASUS)——華碩自1989年成立後,迅速成長為久負盛名的國際大企業,在全球五大洲擁有超過60,000名員工,並設立了近二十個國際性分支機構。總部設於中國台北市。目前,華碩已經有六大產品線位居全球前五位,其中主板全球第一,顯卡全球第一,筆記本電腦全球第五,光存儲全球第五,無線網路產品全球第五,Cable Modem(纜線寬頻數據機)全球第二。在2004年,華碩共出產了4200萬片主板,這個數字意味著在那一年全球賣出的每3台台式機中,就有一台使用華碩主板!
其他國家篇:
德國:
西門子(SIEMENS)——西門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創立於1847年,現任CEO是柯菲德博士。西門子進入中國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西門子的中國業務是其亞太地區業務的主要支柱,並且在西門子全球業務中起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西門子的全部業務集團都已經進入中國,活躍在中國的信息與通訊、自動化與控制、電力、交通、醫療、照明以及家用電器等各個行業中,其核心業務領域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解決方案。
英國:
沃達豐(vodafone)——沃達豐的前身是英國拉考爾電子公司專營行動電話的一個部門,1985年才單獨成立沃達豐電信公司。現為英國第一大電信運營商,也是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其行動電話業務遍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和日本。沃達豐集團曾於2001年投資3000億美元將自己的實力范圍擴張到了全球28個國家,其中包括以1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JapanTelecomHoldingsInc。
法國:
阿爾卡特(Alcatel)——阿爾卡特是當今世界上第一大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也是最早紮根於中國,與中國通信業長期合作的強大合作夥伴。它率先在法國建立的光谷,聞名全球。阿爾卡特是唯一可以提供陸、海和空通信網路的企業,在中外電信企業中獨樹一幟。在市場上,阿爾卡特也以多項驕人業績,傲居領導地位。
芬蘭:
諾基亞(Nokia)——諾基亞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先者。憑借其豐富的經驗和創新的技術,以及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用戶友好特性、可靠性和高質量,諾基亞不僅成為世界行動電話的領導供應商,同時也是移動與IP網路的領先提供商。公司由兩大業務集團組成:諾基亞行動電話和諾基亞網路。另外,還包括一個獨立的諾基亞風險投資機構和公司研發機構:諾基亞研發中心。
荷蘭:
皇家飛利浦電子(Royal Philips Electronics)——皇家飛利浦電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在歐洲名列榜首。其2002年的銷售額達318億歐元,在彩色電視、照明、電動剃須刀、醫療診斷影像和病人監護儀、以及單晶元電視產品領域世界領先。飛利浦擁有166,500名員工,在60多個國家裡活躍在照明、消費電子、家用電器、半導體和醫療系統等領域。
瑞典:
伊萊克斯(Electrolux)——源於瑞典的伊萊克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專業相關設備的製造商之一。,在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市場均雄居第一、二位。每年有超過6000萬件伊萊克斯集團生產的產品進入遍布全球的千家萬戶。
愛立信(L.M. Ericsson)——1876年成立,迄今已有128年的歷史,總部位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從早期生產電話機、電話交換機,發展到今天,愛立信已成為全球領先的提供端到端的全面通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它已經擠身於世界前十大移動通信運營商的行列,40%的行動電話用戶使用了愛立信系統。2001年10月,愛立信與索尼公司成立了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雙方各擁有50%的股份,向市場提供2.5代和3代終端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