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文明強調依靠什麼

工業文明強調依靠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5 13:07:16

1.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的觀點與思想

對於梅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6點主張: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梅奧人際關系理論的核心思想。從梅奧開始,管理注重人的因素超越了設備的因素。
人存在於組織環境中,而不是社會中 梅奧深刻的認識到人與組織的密切關系,強調人存在於組織環境中,而不是社會中。管理者需要在組織中理解人而非在社會中理解人。
人際關系中的關鍵活動是激勵人 梅奧通過霍桑實驗發現人際關系中的關鍵活動是激勵人
激勵是以團隊精神為導向的 激勵要以團隊精神為導向是梅奧的又一個主張
透過集體既能滿足個人需求,又能實現組織目標 透過集體既能滿足個人需求,又能實現組織目標。霍桑實驗表明,個人需求和組織目標實現是可以相互融合的,通過對於個人需求的關注和滿足,可以提升組織目標的實現。
個人與組織都想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趨利避害不僅是人的天性也是組織的天性,無論對於組織還是個人來說,他們都會衡量自己的投入產出,所以梅奧認為:個人與組織都想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在這個方面理性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中之所以常常出現核心人才流失的現象,一方面是因為人才本身的選擇,另外一個方面是管理者沒有理 解到個人在投入產出方面所做出的衡量。絕大部分的管理者會關注組織的投入產出,但是往往會忽略個人的投入產出,還有管理者堅持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為組織作貢獻,之後再看得到什麼。表面上看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但是如果從梅奧的觀點來看卻是錯誤的,因為我們忽略了人們對於他自己投入產出的評估,而這個評估決定 他們的行為選擇。

2. 如何理解工業文明是綜合文明

工業文明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是發展一切的基礎。如工業革命的發展從一個領域開始以後為滿足生產快速發展的需要刺激了各種機械工具的發明創能夠造,從而帶動了科技的發展。又如第二次工業革命又被成為科技革命科學技術就成為了推動力。經濟的發展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同時工業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它使世界連為一體,使世界市場初步建立,可以說帶動了經濟的全球化。工業革命所帶來的世界性貿易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總的說來,工業文明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開展以經濟為基礎,同時帶動世界范圍內文化的交流,世界市場的建立。科技則是工業文明的重要推動力。所以可以說工業文明也可是說是綜合文明。

3. 什麼是現代工業文明

迄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由財富的不斷增長所要求,工業社會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工業社會生死攸關的基礎。由創新所要求,工業社會中的知識增長也是無止境的。農業社會也曾有過發明和改進,有時發明和改進的數量和規模還相當大,但是,進步從來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續不斷的,即使是進步最快的農業社會(如唐宋時的中國),其創新的數量、水平和影響也遠遠不能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的本質要求相當靜止的社會和穩定的分工,工業社會的本質要求永遠的創新和變化。
無限增長需要高生產率,高生產率需要發達的分工,還要求這種分工必須有不斷的、有時是迅速的變化,因為創新不停地帶來新的分工和新的產業。因此工業社會有著比農業社會多的多的職業,但它們存在的時間都很短暫。這個社會中的人一般不會終身呆在同一個位置上,他必須時刻准備著從一種職業轉換到另一種職業。因而這是一個沒有嚴格劃分的職業的世界,人們可以任意選擇職業。因此一個成熟的工業社會必須是其成員能夠順利地交流和流動(包括空間的和職業的)的社會。這也就是為什麼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被工業社會視為基本人權的經濟根源。
在一個高度流動的社會里,不可能在任何分工之間設置深刻的障礙,不允許社會層級的劃分一成不變,那樣做會影響流動性。由此帶來職業的平等。職業平等的邏輯結果就是呆在任何職業中的人的法律、社會和政治的平等,身份基本不起作用。換言之,工業社會有職業、有階級而無等級。階級和等級都是分工的產物,差別在於,階級的成員可以流動,等級的成員不能流動。工業社會在財產佔有方面存在著眾所周知的巨大差異,與階級、階層和職業有關的其他不平等也的確存在,但一般說來,相對於農業社會中的僵化、絕對和深刻的等級劃分來說,它們具有一種彈性、相對、溫和的性質。工業社會的平等主義既不是完全的幻想,也不是純粹的現實。工業社會成員不再是貴族、臣民、賤民和愚民,而是公民。
對此,筆者還想補充指出,工業社會的消費文化也有助於平等。大眾消費是不斷的經濟增長的絕對需要,為此,就必須使所有人都成為現代工業的終端消費者;進而,一切妨礙消費的過於懸殊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差距就不能允許長期存在。
工業社會成員的頻繁的大規模的流動和平等,意味著一個陌生人社會。工業社會的陌生人之間需要持續、經常和直接地進行交流,為此需要共享一種無條件通用的標准語言,對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他們還需要一種為使用這種標准語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對面的短暫接觸中進行密切交流。這就要求創造一種標准語言並對所有社會成員進行這種標准語言的和其他為社會流動即多變的分工所必須的基礎性、通用性和標准化的知識的教育。蓋爾納將掌握標准語及其他與他人溝通所必需的同時也是與他人共有的普通技能,即擁有讀寫算的能力、基本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和關於自然和所處社會的基本常識,稱為「識字」。
工業國家的官方語言都是半自然半人為的產品,即通過對一種精心選擇的方言的改造而來。霍布斯鮑姆指出,歐洲各國語言的標准化過程,多半發生在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⑧]漢語普通話、白話文和簡化字的形成,從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統一的官方語言的物質基礎是工業文明。「標准化的民族語言,無論是口語還是書寫文字,若不是藉助印刷術的發明,識字率的普及,還有公立教育的廣設,將不可能出現。
在工業社會里,「識字」不再是一種專長,而是所有專長的先決條件。一個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賦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識不再是專門的技術,而是所謂的識字能力。真正職業的教育,雖然也必不可少,但和農業社會比較,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
在這里蓋爾納對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勞動進行了獨到的比較。和工業社會相比,農業社會中的勞動有下列特徵:絕大多數勞動是體力勞動;絕大多數勞動都是直接和作為勞動對象的物體打交道,而較少和人打交道;較復雜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體力勞動的專業化程度很強,特別是在手工業中,這類勞動及其產品的復雜性和藝術性要求勞動者具有長期的訓練和嫻熟的技能。因此,農業社會勞動者所必備的知識主要是關於作為直接勞動對象的特定物和作為直接勞動過程的特定技術的特殊知識。農業社會的教育屬於私人而非公共領域,與農業勞動的這一特徵有直接關系。在工業社會中,由於技術進步,類似農業社會中勞動所具有的體力性和智力性越來越多地被機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機器,機器才直接作用於生產對象。機器越來越自動化,勞動的體力因素也越來越少,工業勞動特有的智力因素則越來越重要。就後者來說,主要不是關於機器和控制機器的知識,而是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頻繁的職業變換;第二,由於工業經濟在生產前、生產過程中和生產後的所有環節中都具有的社會性,工業社會的大多數工作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流。總之,工業社會的勞動主要是並且越來越是交流性和語義性的,離不開與人、意義而不是與具體事物打交道,只有極少數專家才需要真正專業的知識。換言之,工業文明的較之農業文明發達的專業化,僅僅體現在專家和物化的專家即機器中,工業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要求僅僅是識字。筆者以為,工業勞動的上述特點可以稱之為勞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與之對應,農業社會中的勞動充滿了特殊性。
因此,培養廣大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即讓他們識字,使之能夠不那麼困難地和迅速地勝任不同職業,而非培養專家,成為工業社會的教育體系的主要任務。生產和再生產這種建立在人人識字基礎上的、世俗的和大眾的文化,是農業社會所完全不可想像的事業,這就需要現代國家。只有擁有社會內部最大范圍的和最高的權力及控制最多資源的政治組織即國家才有能力和意願進行這種大規模的和持續不斷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成員要想具備工作資格並成為真正的公民,就必須按照共同的要求,達到一定的識字水準,這是家族和地方單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因此產生的對教育的要求也規定了國家這種政治單位的最小規模。這種規模歸根到底是由工業的大規模生產和無止境增長所決定的人力資源的規模及大規模流動的必要所決定的。它必須比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多數文化單位和政治單位要大。
不能過於機械地理解這里的「識字」,蓋爾納把它理解為一種與時俱進的綜合素質。在他看來,工業文明的性質要求永遠占人口多數的普通勞動者具備大致相同的能力,工業社會的技術進步決定了這種能力肯定是越來越高的,而擁有真正專業知識的專家只是極少數。因此,用「識字」這個詞只是表明其大眾性。
工業經濟決定了國家需要它的成員們在文化上具備相同的特徵,或者說,經濟增長需要一種由國家維系的普遍識字的大眾文化,蓋爾納把它理解為近似於農業文明中的高層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這種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國家內部的約束力。「在農業社會里,高層次文化與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個教會來維持。在工業社會里,高層次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他們需要的是國家而不是教會。每一種文化都需要一個國家。」[⑩]這意味著文化邊界和政治邊界的一致。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一種普遍的和共同的、與政治單位同一的現代文化的世界對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說,就變成了自然的社會單位。
這種單位就是近代國家。就像他沒有具體分析農業國家的政治統治的效果一樣,蓋爾納也沒有刻意去列舉近代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細節。由於了解這些細節對理解蓋爾納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環,因此筆者以為花些筆墨對這一幾近常識的領域作些勾畫還是有必要的。近代國家的特徵是從工業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開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國家都有下述特徵: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對其人民直接統轄,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礙流動的中間統治環節;國家對人民進行普遍的讀寫文化和公民准則的教育,但幾乎都不宣揚宗教;由於普遍的教育、遷徙和就業使幾乎每一個國民都成為現代經濟的成員,由於等級和身份的廢除和經濟社會差距的縮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賦予納稅的義務和能力,現代國家的財政制度得以建立;由於人民是稅收和軍隊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近代國家必須時時關注其人民的意見,不得不允許人民參政議政,只有獲得人民的認可近代國家才能維持下去。這意味著,和農業時代相比,現代國家或多或少必須是民主國家, 至少是大眾動員和參與的國家。而在農業文明中,民主屬例外,專制是常規。發達的分工和健全的社會與政治網路使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雙向互動的了解和控制在技術上成為可能,從而保證了較高的行政效率。
如果只用一個詞來概括蓋爾納所指出的工業文明區別於農業文明的以上種種特徵的話,筆者首選同質性或同質化。在文化與政治的關繫上,一個工業社會是一個同質的社會,一個農業社會則是一個有著許多異質的亞文化的不同質的社會。統一市場,統一語言,普遍的社會流動和平等,無處不在的標准化等等,都是同質化的具體表現。

4. 數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什麼為主要特徵

數百年的工業革命主要是快速的發展的工業,可以說西方的工匠是工業革命帶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引領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

5. 工業文明的三個階段

具體如下:

第一階段: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從英國發起,由於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工場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開展起來,這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二階段: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19世紀70年代,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階段: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人類進入科技時代。

最新的狀態:

今為止,工業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規模化生產使人類商品迅速豐富,缺陷是對地球資源的消耗與污染也急劇加速,21世紀的後工業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的高科技經濟模式。工業社會是唯一的一個依賴持續的經濟增長而生存的社會。財富的增長一旦停滯,工業社會就喪失了合法性。

6. 到底什麼是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是指工業社會文明亦即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它貫穿著勞動方式最優化、勞動分工精細化、勞動節奏同步化、勞動組織集中化、生產規模化和經濟集權化等六大基本原則。工業文明,原來是一個只允許州官放火、不允許百姓點燈的(持有雙重標準的)文明,這其實是一種極端個人主義的表現。理想的近代國家都有下述特徵:國家在其領土范圍內對其人民直接統轄,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礙流動的中間統治環節;國家對人民進行普遍的讀寫文化和公民准則的教育,但幾乎都不宣揚宗教;由於普遍的教育、遷徙和就業使幾乎每一個國民都成為現代經濟的成員,由於等級和身份的廢除和經濟社會差距的縮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賦予納稅的義務和能力,現代國家的財政制度得以建立;由於人民是稅收和軍隊的主要來源,由於平等,近代國家必須時時關注其人民的意見,不得不允許人民參政議政,只有獲得人民的認可近代國家才能維持下去。工業文明對大自然的瘋狂掠奪註定了其天然具有不可持續性。

7. 推動一個國家文明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類的文明史,開始於文字的發明,在時間上最早不過七八千年,這幾千年只佔人類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類文化的發展,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面講,可有以下三種共識.第一,人類文化的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學到許多經驗,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換句話說,有史時代的許多文化,都淵源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活動,舉例來說,中國的歷史有五千年,可是我們知道中國史前時代,就有許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藍田人,他們的年代距今約有四五十萬年,中國有史時代的文化,與史前人類活動是分不開的.第二,各種人類的文化,因為環境的變遷,時代的更換,進退不一.史前有許多強盛的民族,早已滅亡,人類史上,也就沒有獨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學家公認人類的身體、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環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進,創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類有共同進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殘殺的卑劣天性.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螞蟻和老鼠以外,都沒有自相殘殺的現象,而人類卻殘酷成性,個人之間殺戮不夠,還會結合親族,進行械鬥,甚至國族之間,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規模的戰爭.人類文化應該是相互提攜,合作進展,為何會互相殘殺呢?有位學者曾加以分析:人類是柔弱動物,從小要父母保護,成年後也無自衛力量,體力不夠,指甲不硬,牙齒又受口小的限制,可是從經驗中,他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結隊,才有生存希望,人類對家族、鄉團、國家有熱烈的忠心,就是這個原因.可是集團防衛,還不保險,更要利用腦力,製造武器,因此養成殘酷殺戮的本領,有了殺人的武器,個人可以放膽劫殺,集團可以橫行天下.人類歷史的演進,體力越來越弱,而殺人武器卻愈來愈凶,人弱器利,互為因果.更加上種族、語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義和交通的發展,使人類的戰爭,越來越殘酷.不過有識之士和開明的人都相信,人類要和平共處,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多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又經歷了三百多年的工業文明時代.那麼,未來將向什麼新文明時代演進呢?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發展系統.人類生活完全依靠大自然賜予,獵狩採集是發展系統的主要活動,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勞動,經驗累積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原始文明的重要的發明.原始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直接利用自然物作為人的生活資料,對自然的開發和支配能力極其有限.農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探索的發展系統.人對自然進行初步開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由原始文明進入到農業文明,開始出現科技成果:青銅器、鐵器、陶器、文字、造紙、印刷術等.主要的生產活動是農耕和畜牧,人類通過創造適當的條件,使自己所需要的物種得到生長和繁衍,不再依賴自然界提供的現成食物.對自然力的利用已經擴大到若干可再生能源(畜力、水力等),鐵器農具使人類勞動產品由「賜予接受」變成「主動索取」,經濟活動開始主動轉向生產力發展的領域,開始探索獲取最大勞動成果的途徑和方法.
工業文明是人類對自然進行征服的發展系統.隨著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人類開始以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對自然的超限度開發又造成深刻的環境危機.特別是科學探索活動中分析和實驗方法興起,開始對自然進行「審訊」與「拷問」,此時的科技和教育突出對經濟的促進和發展上,資本主義國家大力推行教育和科技,形成空前的經濟生產力.工業文明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的武器以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勝利的時代.蒸汽機、電動機、電腦和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並以工業武裝農業.工業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活動主要表現在征服大自然的物質活動,此時,生態、資源、人口等問題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成為可持續發展系統的重要功能因子.
生態文明是人類與自然將實現協調發展的社會系統.生態文明是「社會記憶」中第四
階段的文明,是建築在知識、教育和科技高度發達基礎上的文明,強調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
展的基石,明確人類社會必須在生態基礎上與自然界發生相互作用、共同發展,人類的經濟社
會才能持續發展.因而,人類與生存環境的共同進化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不再是純粹的發
展系統,而是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系統.由於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普遍的復雜復合系統,而
且是進化的開放系統,其進化的基礎是繼承先前文明的一切積極因素,所以生態文明也就涵括
人類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論與實踐基礎直接建立在工業文明之上,是對工業文明以犧牲環
境為代價獲取經濟效益進行反思的結果,是傳統工業文明發展觀向現代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深刻
變革.建設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通過積極的科學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以理性為主的調節
控制能力,預見自身活動所必然帶來的自然影響和社會影響,隨時對自身行為作出控制和調節.

8. 工業文明有哪些特徵

工業社會的主要標志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和勞動分工的專業化,以及相應產生的教育、醫療、保險、服務等現代社會機構與制度,因此也稱之為現代社會;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徵是自動化和信息化,理論和科技 占據了社會的中心地位。
工業文明給生活帶來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物質生活方面

衣著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縫紉機、拉鎖、尼龍、維尼綸、滌綸等。當代世界服飾發展的趨勢表現為:回歸自然,追求純朴之美;效仿和追逐世界服飾潮流,巴黎、紐約、米蘭、倫敦、東京五大服飾中心領導著世界服飾發展的潮流。

飲食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甜菜糖、食品罐頭、汽水、巧克力、糖精、口香糖、味精等。當代世界飲食發展的趨勢有——科學化:為追求健康和長壽,低脂低糖食品風靡歐美國家;快餐業興起:通過提高供餐速度、縮短等餐時間滿足現代生活快節奏的需要;各國飲食的交流日益頻繁:中國、美國、義大利、日本、印度的飲食風靡世界;食品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據專家預測,21世紀人類的常用食品中將有一半是人類從未曾吃過的食品。

居住方面的變化:進入工業社會以來,出現了電梯、鋼筋混凝土建築、高層建築和摩天大樓。

○社會生產方面

勞動工具:出現了紡紗機、織布機、軋棉機、縫紉機、針織機、車床、鑽床、發電機、電動機、水泵、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播種機、電子計算機、機器人、機器手等。

○精神生活方面

過去,中國農村的業余活動比較貧乏,普通民眾難得有一次看戲的機會。而現在老百姓的業余活動十分豐富,有讀報、看電視、上網、聽廣播、聽音樂、看電影、看體育比賽、唱卡拉OK、打保齡球等;許多家庭都擁有不同的娛樂設施,如錄像機、VCD、音響設備、家庭影院、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鋼琴、電子琴、電子寵物等。

9. 什麼是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是以人尊重機器為代價的人類文明的極端表現形式。從機器開始出現在人類社會起,機器便以一種救世主的尊貴,在這個社會里中獨步天下,人們像現在崇拜金錢一般崇拜它,把它作為現身的上帝來對待,許多游戲規則便以它作為參照來制訂。如同神台上供奉的神,盡管只是一尊泥塑,或許壓根兒什麼也沒有,只有一面殘垣斷壁,但是,它在人們心裡卻占據著統治的地位。工業文明擅長分割與組裝。分割是把鐵塊切削成機器所要求的形狀,組裝是把各種功能集中。每個進入社會的人,都必須像加工過了的,有光潔的外表,然後作為社會這台大機器的一個部分,鑲嵌進去,成為社會機器中的一個部件。對於個體而言,一個人是人,而對於社會而言,一個人只是一個零件。如果現代社會有誰還在叫囂自己很偉大,那麼,我應該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沒什麼稀奇,大不了是一個小螺絲釘與一個大輪胎的區別。

閱讀全文

與工業文明強調依靠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比較皮實汽車有哪些 瀏覽:449
阿特茲和賓士a級三大件哪個更好 瀏覽:483
賓士a級如何一鍵關閉空調 瀏覽:762
保康汽車總站在哪裡 瀏覽:673
南通哪裡有專業修汽車音響的 瀏覽:369
奧迪q3車重多少啊 瀏覽:982
新能源小型汽車哪些品牌質量好 瀏覽:731
純電動汽車哪個品質好 瀏覽:565
如何判斷工業區風向 瀏覽:750
東風悅達起亞和寶馬迷你哪個好 瀏覽:853
賓士350燃油泵保險絲在哪裡 瀏覽:752
寶馬3系4s訂車一般多久能提車 瀏覽:771
賓士s350超速箱油位如何看 瀏覽:702
賓士s級保養後怎麼看機油量 瀏覽:765
哪裡可以改裝c5駕照汽車 瀏覽:210
一線汽車都有哪些車 瀏覽:796
海口的主要工業有什麼 瀏覽:284
汽車填充物哪個好 瀏覽:764
戰神寶馬怎麼樣 瀏覽:589
百仕捷汽車服務在哪裡注冊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