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海經濟發展條件
青海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開發現成資源成為最便捷的致富手段,許多地方都是「因礦成企」,進而「因礦成城」,比如茫崖。如果有一天資源開發殆盡,這些企業或者城市的人口該如何生存?因此必須研究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
青海的GDP增長速度為12%,靠的是什麼?主要靠的是豐富的資源。各地應該在政府的主導下,發展產業群,實現多個產業輪動發展,這樣才能避免某一產業的興衰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和稅收政策引導資源產業的良性發展,延長資源產業的壽命期。比如可以規定,資源型企業在開採的頭幾年可以不做深加工,在開采一定年份後,深加工礦產品在開采量中的比例必須逐年上升,避免對資源的簡單利用和浪費。怎樣做到?只有一個辦法,靠國家的產業、財政、稅收政策來引導。
青海的資源非常豐富,但有些資源開發難度很大,換句話說,青海的部分資源目前還不具備開發條件。比如,金瑞礦業(8.20,0.09,1.11%)的碳酸鍶儲量非常豐富,但面臨電力成本高、交通運輸成本高等一系列不利的外部條件。茫崖的石棉儲量非常豐富,但由於氣候和給養供應的困難,全年只有3—10月才能開工,其它時間無法工作。青海的部分資源型企業,也面臨著總部和生產基地之間交通不便的困難。
高原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護坡護土已成為國家的大型研究課題,但這個課題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在南方一些省份,護坡護土可以成為研究課題是無法想像的。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就成為青海的現實選擇,從執行的情況來看,效果是相當好的。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農牧民不光要吃飽飯還要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退耕和退牧相當於他們要少種地少放牧,政府還要引導農牧民拓寬致富路徑。
由於高原氣候的特殊性,植樹造林的成本非常高。政府可以考慮搞活土地經營機制,將部分荒山荒地的永久經營權出讓,激發經營者的改造和投資熱情;也可以考慮在荒山荒地綠化後,向開發者溢價買回,使經營荒山荒地成為雙贏之舉。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陳耀教授:高載能產業是青海的重要發展途徑
發展重化工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無法逾越的一個階段,但是重化工業應該在什麼地方發展?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發展重化工業。兩類地區適合發展重化工業,一類是資源富集地區,一類是交通便捷的沿海地區和內河港口城市。
工業布局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原材料加工失重大的行業適宜布局在資源產地,可以減少交通運輸成本。青海資源富集並可以就地加工轉化利用,在青海發展重化工業具有天然優勢,當然也要注重資源的深加工,向下游產業鏈延伸。如果這不是青海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是最重要的途徑。
現在對所謂的「高耗能產業」有一個不恰當的認識,就是不應該提倡西部地區發展這些產業。應理性看待電解鋁等耗能產業,如果在正常的技術條件下,企業的耗能沒有超過行業一般標准,耗能是合理的正常的,就可以利用能源優勢發展這些產業,同時注重提高行業的技術水平。因此,可以把「高耗能產業」稱作更為中性的「高載能產業」。當然在發展重化工業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環境保護。
在少數情況下,種植業的發展並不一定和保護環境背道而馳,這方面可以借鑒內蒙古的經驗。內蒙古阿拉善盟搞蓯蓉養殖,由於蓯蓉是寄生於梭梭林根繫上的葯材,要增加蓯蓉產量就必須養護梭梭林,茂密的梭梭林起到了防風固沙的作用,可謂典型的生態經濟。
要按照青海各個地區的具體情況,將其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類型的主體功能區。可以將重要的水源地和濕地比如三江源,列為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地區,將人口遷移出來,或者利用轉移支付補貼當地群眾。
在西部地區可以因地制宜發展六大產業:能源化工、礦產開采及深加工、農產品(23.29,0.19,0.82%)及深加工、裝備製造、高科技產業、旅遊文化產業。由於青海資源富集,發展四大支柱產業是有優勢有潛力的。
『貳』 求:青海的社會經濟概況
經濟總量:2008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961.5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7%,比上年增速高0.2個百分點,是1985年以來增速最高的一年;人均生產總值17389元,增長12.1%。全年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05.58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29.4億元,增長16.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326.55億元,增長10.0%。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3.06%、66.72%、30.22%。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10.6:53.3:36.1轉變為11 :55 :34。
財政:全年全省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6.51億元,比上年增長23.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1.56億元,增長26.2%;中央一般預算收入64.95億元,增長20.8%。
全年全省工業增加值442.8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1.5%。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3元,比上年增長13.3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061.24元,比上年增長14.06%。 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35元,比上年增長11.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358.37元,比上年增長8.9%。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23%,比上年下降0.08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4.2%,比上年下降0.97個百分點。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增加到18.54平方米,農牧民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到18.53平方米。多方籌措資金,對8個州地市、39個縣的277個絕對貧困村實施整村扶貧推進項目1181項,全年凈解決農村貧困人口中15.23萬人的溫飽問題。
2009年青海省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66.5億元,增幅超過全國水平10.2個百分點。為預算的110.8%,比上年增收29.9億元,增長21.9%。 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108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7.40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576.34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397.53億元,增長9.8%。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4.6%、57.8%和37.6%,與2008年相比,第一、第三產業貢獻率分別提高1.7和2.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下降3.8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由2008年的10.4:54.7:34.9轉變為2009年的9.9:53.3:36.8。全年人均生產總值19454元,增長9.6%。
2010年以來,面對玉樹突發強烈地震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中央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機及玉樹地震帶來的不利影響,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全省經濟呈現速度加快、質量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經國家統計局核定,201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350.43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增速為30年來最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4.92億元,增長5.9%;第二產業增加值744.63億元,增長19.3%;第三產業增加值470.88億元,增長12.1%。
『叄』 青海經濟發展的狀況以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開發中的新進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開發戰略是2000年初開始啟動的,但實際上是在「九五」時期的1998年,我國經濟應對普遍性供大於求為特徵的通貨緊縮趨勢下,中國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以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為核心,拉動經濟增長。按照西部大開發的基本戰略設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點仍是完善基礎設施,以農村農電水利、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設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樞紐,周邊高等級公路以及通信設施建設為核心。現在西部的基礎設施條件已經有了清晰可見的變化。
目前「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和光纜通訊等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水利資源大規模的開發,鐵路、機場、高等級公路建設和一系列環保項目的上馬已經進入大規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開始顯現,投資逐年增長,比東中部地區分別高出6和3個百分點。
城市化發展的「集聚效應」明顯加快。在我國實施的城市化進程中,西部地區普遍出現了以新城區建設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為特徵的城市規模擴張建設,城市化發展趨勢具有明顯的資源集聚特點,不僅基礎設施投入呈現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興產業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產業結構正處於轉換而變動階段,優勢產業正在成長,各省區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從目前實際發展態勢來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產業,外部競爭少,市場前景廣,且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如有特色的綠色畜牧農產品、稀有的礦產品及天然氣水電、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風情的旅遊業。這些資源的規模前景區外是無法競爭的。二是具有區域性壟斷市場資源產業,由於地域遼闊特點,為其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一些產業提供了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如西部的鋼鐵、水泥、建材等產業,由於運距使外部競爭者很難參與到某一區內競爭中來。同時區域內的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產生的大規模需求為這種就地生產就地銷售提供了長期的發展基礎和本地性的區域壟斷優勢。這些都將成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二、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西部發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稟賦和發展歷史階段的投資不平衡。在自然稟賦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區域水資源極其豐富而土地資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區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最大的障礙就是水資源嚴重匱乏。二是體制資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廣大農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城市經濟、工業發展相脫離,地區城鄉之間差距很大。三是歷史投資發展的基礎不平衡。如內蒙的鋼鐵、煉鋁、軍工、陝西的棉紡、甘肅的石化、軍工、有色金屬、棉毛紡、都是「一五」和「二五」計劃時期發展起來的。陝西、四川、貴州等省的電子、航空、汽車製造、家電都是「三線建設」時期而投資的。而青海、寧夏、雲南、廣西等地在那時幾乎沒有過戰略性的投資。雖然這些工業的生產能力在過去的一些年內經過多次擴張改造,但根本的技術工藝未脫離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資產折舊壽命,企業經濟壽命已經完結。因此還存在著技術改造、產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資問題和面對國內外市場激烈競爭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和人才資源利用問題。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區由於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民族眾多,教育機會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與人均GDP水平呈負相關系,特別是廣大貧困山區,人的科技知識文化素質太低,是貧困地區難以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近年來由於地、縣、鄉財政分灶吃飯,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在機構改革中,由於沒有財政轉移支付,許多基礎教育中的中小學縮減,許多偏遠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義務教育,這將是影響西部農村未來發展的主要障礙因素。同時在西部許多老工業基地中,由於效益差、條件差、加之各級政府部門對落實人才的實質性問題重視不夠,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談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工業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還存著許多的問題。
3.以人為本的社會全面發展問題。
社會發展是指人類在生產能力增長的基礎上,基本消除貧困實現充分就業,享受更好的衛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環境。一切經濟發展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條件,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而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問題,人均差距較大。目前尚存在的農村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的西部偏遠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同時在經濟欠發達的區域中的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生態環境及人均居住條件、飲水問題的生存條件比較困難。
三、對未來發展中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
西部的發展關繫到國家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目標的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需要。因此在開發中要和國家的總體發展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在開發中不但要分階段進行,更要注重研究在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以及未來的戰略問題。
1.各省區要認真研究自身的特點,發揮優勢,消減劣勢。
西部的自然資源優勢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西部現處在工業化的初始階段,工業化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個百分點。而工業產值僅佔全國的1/10。西部地區的主要工業大多數都是圍繞其自然資源優勢逐步發展起來的,這種資源導向性的產業,在工業初期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但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知識經濟已現端倪的現代經濟時代,自然資源和一般勞動力資源相對下降,其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而技術、管理、信息、專利、品牌、網路環境等後天獲得性資源和創新人才的作用漸顯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區在工業發展中應培養和創造企業競爭優勢,要改變過去那種對當地資源高度依賴的狀況,從資源導向型逐步轉變為市場導向型戰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進。在企業投資中,加強技術開發,強化管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2.加快西部人才戰略的研究與開發。
在西部地區勞動力素質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力的重要瓶頸。在西部開發中要重新審視和謀劃教育培訓的發展與人力資源的開發,把潛在優勢變為巨大的現實優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先例來看,在世界發展史上曾經先後三次出現後進國家追趕先行國家發展的成功範例。如美國趕超英國,日本趕超美國,韓國追趕西歐國家,這些國家的發展不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長,更主要的是人力資源的加速積累。因此西部大開發必須確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並把人才的培養目標從滿足傳統工業化需求向滿足新型工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求轉變。實行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提高他們的生產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在人才戰略的實施中西部地區的各級政府應加快多層次培訓和建立促進優秀人才到西部基層和艱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機制。要尊重知識,鼓勵創新,實行公平競爭,完善激勵制度,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創造應用人才的良好環境。
3.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貧困是許多社會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而沒有就業機會或就業不充分又是貧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才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西部地區,廣大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存在著脫貧問題。而過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線」期建設的企業以及城鎮居民貧困問題仍比較突出。因此政府要盡快改善欠發達地區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欠發達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國家要採取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環境保護等建設。積極實施以工代賑,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就業、改善其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其自身發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後地區軟硬投資環境,為落後地區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創造有利條件,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縮小地區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別是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生活福利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4.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西部大開發是政府的政策行為,而發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場化原則。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加速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主要職責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和促進社會公平。政府的任務應做好開發中的制度環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礎,投資於基本的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保護承受力差的階層,保護自然環境。並制定好西部中長期及短期開發戰略規劃和優惠政策,處理好發展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培育市場投資主體,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維護市場秩序,建立和培養地方政府、企業及公民信用意識。建立維護地方形象與知名度吸引資本與人才。
『肆』 青海的發展前景怎樣
青海的發展是大有前途,中央開發發展銀行撥款協助青海,也就是西部大開發項目!近些年來山東與青海共同合作修建公園,姊妹省。外國與青海合作投資貿易洽談會,14個國家舉行的世界攀岩賽在西寧舉行! 青海柴達木地區的鉀鹽銷售不錯! 青海藏族藏毯博覽會以及三江源國際攝影節都是在青海舉行,所以青海的發展前景很好!
『伍』 青海省海東工業園區的產業優勢
海東工業園依託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以智力密集為依託,以開發高新技術和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國際化為目標,通過軟、硬環境的局部優化,促進科研、教育與生產相結合,建設成為推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基地。
『陸』 近幾年青海的經濟發展怎麼樣
第一你們需要確定去青海哪裡,青海是一個面積比較大的省,各個地區各個城市經濟發展情況不一樣,單說省會西寧我認為近幾年一直在高速發展,有些方面不輸給內地的大城市;
第二你們需要確定去青海乾什麼,青海的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個性,如果做生意的話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經濟發展點;
第三消費水平也是根據青海各城市的發展情況不同,省會西寧的消費水平在青海各城市中最高,青海整體消費水平比其他省份略低,不過青海也是有很多高端奢侈品,依然很多人光顧~
『柒』 1992年以來青海省歷年工業增加值 急需啊,那位親能提供一下,
2006年成為了青海這個西部省份經濟騰飛的輝煌年份,2006年青海生產總值不僅創下了641億元的歷史新高,年增幅更是躋身全國前三位,達到12.2%。
青海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青海工業增加值達到了330.82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1.2%。在柴達木盆地循環經濟實驗區的帶動下,石油開采、加工、有色金屬、黑色金屬冶煉、化學產品及化學製品製造、電力生產和供應等行業成為了青海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這六大行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96.2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1.7%。與此同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20.2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6%。
青海省省長宋秀岩說,青海進出口貿易也在去年創歷史新高,實現進出口總值6.5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7.7%,增幅居全國第二。「藏羊」「晶珠」等青海本地的名牌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影響力日益增強。
在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工業企業效益大幅增長的支持下,2006年,青海一般預算收入累計完成83.04億元,同比2005年增長了31%,為青海歷史上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最高的年份。
經濟發展效果還顯著體現在青海城鎮居民和農牧民的增收中,2006年青海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000.35元,比上年增長11.7%。隨著多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和勞務輸出力度的加大,青海農牧民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2358.37元,較2005年增加了193.26元。
『捌』 青海省的經濟支柱
青海省有三大經濟支柱:礦業、牧業、旅遊業。
『玖』 青海省是中國一個大省,資源豐富,為什麼發展這么慢
主要是交通不是很方便,正式因為地勢比較高,交通不是很好,最近今年發的很不錯,交通慢慢的搞上去了,以前工業也少,現在青海發展不錯的,好多都是大青海自主的東西,再一個就是地廣人稀
『拾』 青海的四大支柱產業與四大優勢產業是什麼
1.四大支柱產業:石油、電力、有色金屬、鹽化工
2.四大優勢產業:水能資源開發、鹽湖資源開發、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金屬和非金屬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