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後工業化是什麼意思
後工業化是指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
後工業化是1973年由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的。他分析了後工業社會的五大特徵,並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檢驗。
後工業社會的第一個最簡單的特點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或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經濟方面的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職位方面的標志是專業和技術階段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則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
(1)後工業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服務業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緊密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經營上的特點:
1、范圍廣泛。由於服務業對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所需要的服務產品都應當經營。因此,在經營品種上沒有限制。服務業可以在任何地方開展業務,因而也沒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會分工中,是經營路子最寬、活動范圍最廣的行業。
2、綜合服務。消費者的需要具有連帶性。如旅店除住宿外,還需要有通訊、交通、飲食、洗衣、理發、購物、醫療等多種服務配合。大型服務企業一般採取綜合經營的方式;小型服務企業多採取專業經營的形式,而同一個地區的各專業服務企業必然要相互聯系以形成綜合服務能力。
3、業務技術性強。
4、分散性和地方性較大。服務業多數直接為消費者服務,而消費是分散進行的。因此服務業一般實行分散經營。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文化發展的一定差別,特別使一些為生活服務的行業,地方色彩濃厚,因而服務業又具有較強的地方性。
Ⅱ 什麼是後工業時代
後工業社會以理論知識為中軸,意圖是人與人之間知識的競爭,科技精英成為社會的統治人物。科技專家之所以擁有權力,全憑他們受的專業教育與技術專長。
丹尼爾·貝爾把人在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不同的社會是依據不同的中軸建立起來的。
前工業社會以傳統主義為軸心,意圖是同自然界競爭,土地是資源,地主和軍人擁有統治權。(從時間上大約是蒸汽機出現之前)工業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同經過加工的自然界競爭,機器是資源,企業主是社會的統治人物。
(2)後工業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和機器關系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
Ⅲ 後工業化社會的特徵是什麼
所謂「後工業化時代」,就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為主體的時代。
現代主義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則是把後工業化社會作為時代背景。
後工業社會是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創造的名詞,他在《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用以描述20世紀後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蘇聯以及西歐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
那麼,是否就可以斷言後工業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呢?
貝爾所謂後工業社會的「軸原理」是說「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是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從經濟方面來說其標志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從職業方面來說,專業和技術階級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而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特徵。對此,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由於技術變革,而把馬克思主義者賦予工人階級的作為社會變革的歷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這種取代正如歷史發展一樣是不可逆轉的,後工業化必將來臨。
後工業化社會是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寬大溫床。伴隨著歷史劇變,人們難免對舊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厭倦、懷疑、甚至嘲笑,他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願將個人生活置於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中心變成多元,永恆成為變遷,絕對變成相對,整體成了碎片……後現代主義並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現象,它對我們的沖擊已無可避免。
Ⅳ 什麼是後工業化時代
後工業時代並不是反工業時代,並不是重新回到農業時代。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貝爾出版了《後工業社會的到來》一書。他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區分為前工業社會(即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三大階段。在前工業社會里,占壓倒多數的勞動力從事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在內的採集作業,生活主要是對自然的挑戰。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的社會,生活是對加工的自然的挑戰,技術化、合理化得到了推進。後工業社會是以服務來為基礎的社會,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體力勞動或能源,而是信息。
Ⅳ 後工業化時代的主要表現···
轉變經濟方式的政策驅動與碳減排的全球共同行動,提前結束了中國的工業化時代。自"十二五"開始,中國將開始步入後工業化時代。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並沒有割裂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在整個中國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中仍發揮著重大作用,但是中國工業化的方式及工業比重將發生質的轉變。工業化時代與後工業化時代最大的區別,就是"兩頭在外而過程在內的中國工業產品製造模式"將被徹底替代。因此,推動中國的產業升級與企業轉型,必須充分考慮中國後工業化的時代特徵,尊重後工業化時代的經濟運行規律,科學探索新經濟發展模式及路徑。
中國後工業化時代特徵的基本判斷中國30年余年的改革開放,從改革方向及目標看,是著眼於經濟體制及其他體制改革,從改革的實際推進看,更多的精力及著眼點是"補工業化的課",從而實現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在後工業化時代,工業發展及經濟運行表現出許多與"補工業化的課"完全不同的新特徵。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些影響產業升級與企業轉型的後工業化時代特徵。
Ⅵ 工業化的特徵
機器大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發展並取得優勢地位的過程 ,也即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管理方法,使各項工業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 工業化是一個世界性概念。只有在商品生產有了一定程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世界市場,並且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的情況下,才會有工業化過程;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也只能在和世界各國的橫向比較中進行 。工業化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在人類歷史上,工業的發展已經歷過3次科學技術革命 , 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進了工業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工業化又必然具有不同的內涵。工業化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工業化是一個國家整個國民經濟中工業發展程度 ,與世界上先進的工業發展程度相比較的指標體系,而不是工業中某一部門、行業或某種產品的工業發展程度。 工業化的主要內容有:①勞動資料的現代化。在主要工業部門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最新科技成果。②工業管理的現代化。在工業管理中,採用現代化的管理體制、合理化的生產組織、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和電子計算機化的管理手段,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③勞動者和管理者知識結構的現代化。勞動者和管理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普遍提高,在業職工構成發生變化,即在整個工業人員中,技術人員的比重將不斷上升,直接生產工人的比重將逐漸下降 ;在工業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知識的人員會迅速增加,而非專家職業的人數會減少。④工業部門結構的現代化。技術密集型工業的比重日益提高、新興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是工業部門結構高度化的主要標志。⑤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例如,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勞動生產率、主要原料和能源的消耗水平、資金佔用、先進機器設備的自給率等一些指標,都應該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工業化的這5項主要內容是互相聯系 、不可分割的 。勞動資料的現代化是工業化的核心,工業管理的現代化與勞動者和管理者知識結構的現代化,是實現勞動資料現代化的基礎,工業部門結構的高度化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 ,則是工業化在結構上和功能上的綜合反映。因此,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五項主要內容,才能全面地了解工業化發展進程。
Ⅶ 什麼是後工業化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徵最好能夠推薦一些相關的文章和書籍,謝謝
1960年之後,一般認為工業社會已進入一個變化期,跟一百多年前歐洲社會工業化一樣重要。
後工業社會是一個社會科學名詞,指涉開始自1960年代的工業社會轉型出現的社會現象,該詞最早出自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的著作《後工業社會的來臨》(1973)(The Coming of Post-Instrial Society)。
貝爾在書中認為,現代工業社會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後工業階段。其特徵如下:
1.由產品生產轉變為服務生產
2.職業:專業/技術人員主導
3.理論知識居中心地位
4.未來:技術評估及智能技術的重要性
5.管理革命:管理由人與自然轉變為人與人
6.新的匱乏----信息、時間、資源的供應不夠
7.信息經濟的挑戰:信息=公共物品
Ⅷ 後工業時代的後工業時代的特點
(1)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 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製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地,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方面轉移。因此,後工業社會首要的也是最簡單的特徵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製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
(2)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徵 區別後工業社會的第二個方面,是職業分布的變化。所謂職業分布,不僅指人們在何處工作,還指他們從事何類工作。隨著服務型經濟的發展,工作重心轉向辦公室、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自然引起職業向白領職員轉移。拿美國的職業結構來說,直到1956年,白領職員總數才第一次超過藍領工人總數。此後這兩者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到1970年已經超過5:4。然而最令人吃驚的變化是專業和技術職員的增長,這部分職員的增長率是從業人員總數增長率的2倍。還有一項統計數字更能說明全貌,這就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他們是後工業社會的關鍵集團。整個技術階層人數的增長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2倍,而科學技術人員的增長率則是勞動力總數增長率的3倍。
(3)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 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和機器關系的社會。後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就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
當然,知識對任何社會的運轉都是必需的。但是後工業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知識本身的特徵發生了變化。理論知識占居主導地位,成為制定決策,指導變革的決定力量。理論的重要性超過了經驗,知識被編碼成抽象的符號系統(就如同一個公理化系統),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經驗。
當今任一現代社會,都依賴於創新和對變革實行社會控制。實施社會控制,使社會產生了計劃和預測的需要。正是由於人們對創新的性質看法有了這個變化,才使理論知識變得無比重要。在現代社會中,一個領域的發展,日益取決於理論工作的進展。理論工作把已有知識有序化(編碼化),並指出用經驗來驗證的途徑。實際上,理論和知識日益成為社會的戰略資源即軸心原則。而學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門正日益成為新型社會的軸心機構。
(3)未來方向是技術控制和技術評價根據新的技術預測模式,後工業社會有可能掌握進行社會變革的新手段,這就是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當社會依賴技術和創新的程度越高,社會體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就隨之增加。但是,新的預測方法和計劃規劃技術的產生,有可能開創經濟史上的新階段,即預先自覺地規劃技術變革,從而減少未來經濟的不定因素。
Ⅸ 什麼是後工業社會
後工業社會是某些資產階級學者劃分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歷史階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D·貝爾1959年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第一次提出,並在1973年發表的 《後工業社會》 一書中進行專門闡述。貝爾把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前工業社會(或稱農業社會),人們依賴於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體力,經濟主要由農業、礦業、漁業和林業部門構成。
第二階段為工業社會,人們對自然界的依賴減少,用能源代替體力,依靠技術和機器從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經濟主要由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等部門構成。第三階段為後工業社會,人們依賴於信息,將致力於發展服務業。繼貝爾之後的著名人物還有布熱津斯基和托夫勒。
後工業社會理論
從社會學和文化學的觀點看,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知識領域的空前擴張,深刻地影響了乃至規范著人類的心理傾向和行為模式。科學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神聖性、神秘性和縱深感,以至被「非神秘化」,並進而改變了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識,導致了廣泛的「反文化」和「反美學」。
例如,電視成為最強大的主流媒體,並和無孔不入的消費文化相結合;廣告和廣告形象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強大影響,等等。
文化享受已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而是成為可以批量生產的商品。沒有任何藝術天賦和藝術修養的人也可以利用科技知識生產出「藝術品」來。這些對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崛起具有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