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州工業園區的整體工資水平怎麼樣了我5年項目管理經驗應該到什麼水平上
您好,工資水平應該根據具體的公司來定吧,不同行業內的工資差別很大。
5年項目管理經驗應該是比較豐富了,但還要看有沒有項目管理方面的各種認證。國內還是很需要這些東東。還和你這5年都做過什麼級別的項目有關系。
㈡ 蘇聯經濟怎麼樣
蘇聯只是個軍事強國,但是經濟上是很失敗的。
蘇聯進入斯大林時代後,重工業高速發展,而完全忽視了農業與商業等其它行業。當時,依照全世界來看,除了蘇聯,工業增長最快的是德國,從1913年到1940的28年間工業增長了31%,但是你知道蘇聯工業增長了多少嗎?是660%。多麼驚人的數字。
軍事似乎與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的關系多於農業和其它行業,極度發達的重工業造就了蘇聯軍事上的輝煌。製造武器需要需要重工業,而冷戰時期蘇聯跟美國甚至北約對抗的唯一王牌——核武器需要重工業,蘇聯的膽子與霸氣,美國的恐懼,都是蘇聯的發達重工業鍛造的。
蘇聯國內的產業是嚴重失衡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重工業過度發達,而國民的衣食住行依靠輕工業製造,那時候,連肥皂、方便麵、衣服都出現「荒」,國民的生活都不能保障,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再說說蘇聯的經濟。20世紀最令世人矚目的要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了。這場恐怖的戰爭,徹底地搞垮了歐洲的經濟,令亞洲變為一片廢墟。
戰前的蘇聯經濟是很好的,僅次於美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二,由此可知,蘇聯的經濟至少也有美國的八九成了。戰後,蘇聯被搞垮了,鐵蹄踏遍了歐洲,美國也為了太平洋戰場付出了大量心血,蘇聯既上了歐洲戰場,又踏足亞洲戰場,戰爭的付出可知其大。西歐國家成立了歐盟,迅速發展了經濟,而美國本土幾乎沒有受到二戰的威脅,所以經濟基本沒有受影響,反而迅速發展。此後,經濟上,美國就把蘇聯遠遠拋在後面了。蘇聯的鼎盛時期,人均GDP只有美國的60%多,而美國的生活條件遠遠比蘇聯好。
軍事上,如果打常規戰,蘇聯有可能贏美國,但是美國有核武器,蘇聯也有,兩者都不敢輕舉妄動,就形成了冷戰的局面,
㈢ 蘇州工業園區,在山東屬於什麼水平
蘇州在全國城市中GDP位列前十,蘇州工業園區是蘇州發展最好的區,與山東各城市相比屬於前列水平。
㈣ 蘇州工業園區的消費水平怎麼樣呢
挺高! 2500元交過住房公積金,自己剩餘約2000塊.
住房一般兩室一廳的1000~1600左右,看在什麼地方及裝修程度了.
吃飯也挺貴,也在於吃什麼,普通一頓十幾塊吧! 自己做省很多.
㈤ 前蘇聯經濟水平真的是曾經的世界第二嗎
徐文說,「從1929年開始的兩年五年計劃(原文如此,可能應是「兩個五年計劃」——筆者注),斯大林都反對『印花布工業』(即解決人民的消費),而一直以『重工業—軍工』為主。」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在1929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之前,蘇聯共產黨內部曾就怎樣實現工業化發生過爭論。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中央決定依據馬列主義的再生產理論來擬定工業化的方針。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生產(第一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第二部類)兩大部類,只有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生產,才有可能實現擴大再生產。列寧進一步指出,資本有機構成的增長、技術的進步,都意味著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更迅速。所以,蘇共中央決定通過優先發展重工業來實現工業化。因為生產生產資料的重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新技術設備裝備包括農業和輕工業的整個國民經濟,為生產力的提高,為人民福利不斷提高和文化的發展,以便「徹底地永遠地戰勝飢荒和貧困」創造物質技術前提。當然,鑒於蘇聯處於帝國主義侵略威脅之下,優先發展重工業,也是應對侵略的必然選擇。
而蘇共內包括李可夫等人提出「『花布工業化』理論,堅決主張必須首先發展輕工業。」(梁士琴科《蘇聯國民經濟史》第3卷第215頁,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因此,徐先生在這兒偷換概念,把斯大林反對優先發展輕工業來實現工業化說成反對「解決人民消費」;把反對「花布工業化」說成「反對發展『印花布工業』」。徐先生企圖通過曲解社會主義工業化來給人們一種蘇聯經濟發展只關心軍事工業,不關心人民消費的印象,並由此證明蘇聯制度的弊病。
而優先發展重工業不是不發展輕工業。恰恰相反,高速發展的重工業提供的新的技術設備對改造輕工業,使輕工業能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工業消費品有了物質技術保證。因此,蘇共15大為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輕工業發展確定了這樣的計劃:「生產消費品的工業應當在產品數量和質量上達到能夠保證大大提高勞動者每人的消費定額。應當特別注意發展紡織工業、皮革工業、食品工業」。(蘇聯科學院經濟所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第3卷第285—286頁三聯書店1982年版,以下簡稱《經濟史》)。
提前一年完成的蘇聯1929~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年均增長28.5%,消費品生產(第二部類)年均增長速度也達11.7%,比西方國家高得多。例如,即使在「繁榮」的20年代,1925----1929年間,美國的消費品生產年均增長只有1.4%,德國為3.1%,英國反而縮減1.9%(《經濟史》第3卷第285頁)。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的消費品生產又比1932年增長99%(《經濟史》第4卷第25頁),年均增長高達14.7%。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工業消費品產量為100,1932年,蘇聯為187,英國為101.3,德國為79.4;1935年英國為111.9;1937年蘇聯為373(《經濟史》第4卷609頁。《英法美德日百年提要》第30、193頁,統計出版社1958年版)相對西方國家,蘇聯工業消費品生產以無與倫比的高速度發展。1938~1940年這戰前三年,蘇工業的消費品生產仍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戰後1946—1950年間,則更以高達年均15.7%的速度增長。(《蘇聯經濟概論》金揮等編,第139頁,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版)。
因此,不管是蘇共的政策,還是蘇聯前四個五年計劃執行的結果來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方針都是保證蘇聯消費品生產的高速增長。斯大林期間的四個五年計劃中,工業消費品生產一直以兩位數速度增長。這是任何一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沒有能夠做到的。但是,這樣的高速發展消費品工業卻被徐先生說成是「反對發展『印花布工業』(即解決人民消費)」。這恰恰說明,徐先生無視歷史事實的胡言亂語達到何等地步。
徐文還說,「1941年戰爭爆發前,蘇聯對居民的麵包、衣物都長期憑票供應」。是的,戰前蘇聯曾對一些消費品實行配給制。但徐文的說法卻隱瞞了蘇聯在1941年前好幾年,就取消了配給制這一事實。「1935年首先取消了麵包和麵粉、米的配給制,後來又取消了按定額發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給制。1936年初,工業品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 ,動物脂肪1.59倍 ,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經濟史》第4卷第611頁、第610頁)。
徐文大談「斯大林體制」「忽視人民生活的改善」,反對「解決人民消費」問題,「生活水平遠低於西方國家」這些貶低蘇聯而褒揚西方的話,但這些話或者是不實事求是,或者是漠視蘇維埃俄國的建設是從一個比西方落後的多的基礎起步的事實。與徐先生現時的態度相反,當時比較實事求是的西方知識分子對蘇聯的成就多是贊許。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1950年3月16日寫給紐約大學的信中熱情盛贊「蘇維埃制度在教育、公共衛生、社會福利和經濟領域的成就無疑是偉大的,而全體人民已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處。」(《外國歷史名人傳》現代部分上冊第45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愛因斯坦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進行對比後作出的一個結論,而社會主義重要優點就在於既能使經濟、教育全面發展,又能使全體人民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的益處。」
而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大部分益處都被資產階級獲取。例如,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就是在黃金時代的1929這一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也已計算過,一個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才行,但當年美國家庭60%以上的進款是達不到這個數字的。」([ 美] 曼徹斯特《光榮與夢想》第42頁,商務印書館)。而在危機年代,「1932年9月的《幸福》雜志估計,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沒有任何收入,此數近於人口總數的28%。而且這個研究報告一如其他報告,那正在另一種地獄里受難的1100萬農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內的。」同樣在「1932年這一年,美國的65%的工業掌握在600家公司的手裡;僅佔全國人口1%的人擁有全國財富59%。」(《光榮與夢想》第48、59頁)。因此,一方面是美國通過對大量的農產品進行銷毀,或任其在地里腐爛,來解決「供大於求」,以抑制價格下跌,另一方面美國「富人腦滿腸肥,大眾飢腸轆轆。」美國壟斷資本辦的《幸福》雜志有所隱瞞,也不得不承認:「『應該說有2500萬人衣食不周,這才是美國經濟狀況比較准確的描寫。』活活餓死的事例,《幸福》雜志、《舊金山紀事報》、《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和國會聽證會都記載不少。」在全世界最富裕的美國,「千百萬人只因象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賓夕法尼亞州的鄉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羅蘭葉、野蔥、勿忘我草、野萵苣以及一向專給牲口吃的野草。城裡的孩子媽媽在碼頭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爛的水果蔬菜扔出來,就上去同野狗爭奪……」(《光榮與夢想》第57、56頁)
這一切,不是發生在貧窮國家,不是發生在因為自然災害而減產的年份。它發生在世界上最富裕的美國,它發生在牛奶太多而很多都倒掉;牲畜太多,很多被槍殺,讓其腐爛在山溝里;穀物太多,很多就燒掉或讓其腐爛在地里的這樣年份里。千百萬群眾挨餓,是因為生產的糧食「太多」;千百萬群眾受凍,是因為開採的煤「太多」;勞動人民缺乏起碼的生活用品,是因為他們生產的生活用品「太多」。美國資產階級歷史學家L.杜蒙德在其所著的《現代美國》一書中也寫道:「蕭條期間,千百萬人在食物異常充沛的當兒卻瀕於飢餓的邊緣。這進一步證明了分配製度的不當已達到無可求葯的地步。諾曼.托馬斯說這是『站在沒膝的麥堆當中領配給麵包的窮人隊伍』。農業部長華萊士把這叫做『在世界儲有大量必需用品時出現的匱乏,真是可悲的荒唐現象』。」(《現代美國》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448頁)這一切表明,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有技術的知識分子的勞動創造的社會財富,不能為勞動人民所有,卻被佔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攫取。這與蘇聯「全體人民已從這些成就中得到很大益處」形成鮮明對照。它充分說明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和殘忍性,也說明它所宣稱的尊重人權的虛偽。
正是目睹蘇聯的成就和資本主義的悲劇,美國「大多數知識分子向左轉了。……威爾遜極力主張『從共產黨人手中把共產主義接過來』,隨後又補充說,俄國是『世界上道德的頂峰,那裡一片光明,永存不滅。』威廉.艾倫.懷特把蘇聯稱為『世界上最令人感共趣的地方。』每日新書俱樂部選上《新俄羅斯簡介》介紹給讀者,書中把美國的混亂透頂和俄國的秩序井然作了對比。威爾.羅傑斯說『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國佬,……他們的辦法真了不起啊。……國內人人有工做。想一想這多好。』埃爾默.戴維斯說,為利潤而生產的制度已經失靈了。甚至斯科特.菲茨傑拉德斯都在閱讀馬克思的著作,並且寫道:『為了要革命,也許參加共產黨是必要的。』斯圖爾特.蔡斯在《新政》一書中問道:『為什麼只有俄國人能享受改造世界的樂趣呢?』」(《光榮與夢想》第79頁)。
英國資產階級學者帕克也寫道,「美國許多第一流的知識分子,其中有些是羅斯福的朋友和顧問,對於他們的私人企業經濟感到失望,開始對蘇聯的實驗發生興趣,並且在某些情況下還十分熱心:重實效的經濟學家、工人領袖、社會活動家、政治家和工程師們,都稱贊他們訪問蘇聯時看到的東西。大經濟衰退的時期出現了依靠施捨度日的窮人隊伍和施湯棚,到處是一片艱難困苦的景象,從那時的美國來看,20世紀30年代的蘇聯並不象現在從豐裕的處境回顧時那樣陰暗和令人生厭。但是,在有勢力的保守階級中,對於社會主義的敵意非常強烈」。(帕克《超級大國美蘇對比》第44頁,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實際上,最重要的不是從30年代還是50年代看蘇聯(例如,愛因斯坦在1950年還對才飽受二戰摧殘的蘇聯大加贊揚)。關鍵是,「對於社會主義的敵意非常強烈」的「有勢力的保守階級」——資產階級對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的刻骨仇恨。他們出於其階級利益,利用他們控制的傳媒和組織對社會主義大加攻擊,把社會主義「魔鬼化」。而有的人熱衷於把這些將社會主義「魔鬼化」言論在我國大加散布,並極力發揮,以此當作時髦,全然不顧歷史的真實。
㈥ 蘇州的工資水平怎麼樣達到什麼水平我是應屆畢業生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關鍵是看你的水平,應屆畢業生理工科的,厲害得可以有四五千,好些的在工業園區歐美企業也可以有三千多,當然,一千多的大有人在。找不到工作的也不少。到蘇州找工作,英語很重要。
給你補充一些吧,因為我正好也是英語專業的。英語專業的在蘇州工作不難找,但是想找好得比較難,因為工業園區外企裡面真正需要的英語專業的不多,一般多是些輔助性的工作,像助理,文秘,翻譯一類的,工資可能也不低,但是那樣的工作不知道你喜不喜歡,英語專業的畢業後一般從事外貿方面得比較多,但是外企一般沒有這樣職位的。像采購,銷售等這些職位,他們一幫都是要求理工科畢業、同時英語好的。另外,考個報關員證書很有用的,可以給你找工作增色很多,在蘇州。
至於你工資多少,看你實力和運氣了,歐美企業相對好些,台資大部分都比較摳門。如果你口語很好,專八筆試加口語,有報關員證書,能力方面強的話,可以達到3000的。在蘇州工業園區
㈦ 請問俄羅斯工業實力排世界第幾
俄羅斯的工業實力,從生產能力來說,排名世界第四。在世界范圍內,工業規模超過俄羅斯的國家有美國、中國、日本三國。
從工業產值來說,排名世界低七。排在俄羅斯前面的國家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
從軍工技術實力來說,排名世界第二。在軍事技術尤其是武器和大型軍事裝備角度來說,俄羅斯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軍工強國。
從民用工業技術實力來說,排名世界第30名開外。俄羅斯的民用工業很落後,第一無法跟美國、加拿大、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相比,連中國、韓國等國家也不如。幾乎歐洲所有非東歐國家的民用工業,都比俄羅斯先進。
㈧ 前蘇聯的經濟實力怎麼樣
蘇聯的經濟在戰後是世界第二,是GDP.美國是毋庸置疑的經濟老大,日本是到了80年代後才躍居世界第二,但那時候的蘇聯已經開始衰弱了。
蘇聯的成功在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的優勢就在於能似國家特別是後起國能夠快速完成工業化,建立獨立完整且底子雄厚的工業基礎,成為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強國。戰前帝俄時代,俄工業產值僅佔世界1%,輕紡工業為主。蘇聯30年代左右,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二,歐洲第一。佔世界10%,擁有完整獨立的大批基礎工業,重化工業為主,並建立完備的國防工業和科研體系。
蘇聯的失敗在於,當國家工業體系,國家工業化已經完成的時候。掌權者抱著計劃經濟,並仍不注意加緊發展下游輕工業或消費品製造業。在這種工業化已經完成的階段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日益顯露。
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思想核心就是「高積累低消費」,這種思想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嗤之以鼻。因為這種體制後遺症和日後的弊端很多。而且計劃經濟從來要的就不是經濟景氣與繁榮,而要的是經濟基礎和強大的國力。所以經濟學家一般都持批評態度。
世界上對再好的東西的利用都得有個度。計劃經濟有它的適用范圍。
㈨ 分析中國空軍實力
數量來說,可以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總體實力要考慮到空軍的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包括空中支援系統,戰機的可用性,可維護性,人機集合等等.現在考慮質量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如果一旦開戰,我們可以大規模生產殲10,梟龍甚至SU27,在戰時實行動員情況下,我們國家有這種工業生產能力。中國現在沒有大規模裝備這些戰機不代表中國沒有能力大規模生產這些飛機。保持如此大的空軍規模且有意保留一大部分落後飛機,正說明中國空軍正在向質量型過渡,中國正在等待時機,那個時機就是中國研製出來與美軍同級的戰機。如果中國現在看殲10先進就大規模裝備,到我們裝備完了,美國都早已大規模裝備F22了,那時候我們還是落後人家。只要我們能保持我們技術上不落後,我們空軍質量上與美國平起平坐就為時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