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官營手工業和家庭(田莊)手工業有什麼異同
1、發展不同
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眾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有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生產資料私有,產品出售,這樣的手工業就是私營手工業。它分為手工作坊即師傅帶徒弟階段和手工工場即工場主管理手工業工人階段。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變革,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工、商開始與士、農並稱為國家的「四民」。
2、特點不同
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國內部及國與國之間的斗爭,"工賈食官"的格局被打破。戰國時期,獨立小手工業者已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廣泛出現。隨著這種狀況的出現,社會分工進一步擴大,農民與手工業者產品的交換更為普遍、頻繁。
(1)田莊手工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西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管理,按行業設立車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製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他們職業世襲,世代為官府勞作。
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眾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對產品質量的嚴格管理,有利於手工業技藝的提高。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但官營手工業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計成本,不進入市場,缺乏競爭;官營手工業採取強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滿。
B. 田莊經濟,在漢代有哪些作用和地位
漢代田莊經濟的作用和地位由於田莊是一個綜合經營的實體,具有能夠“閉門成市”和自給自足的特性,田莊經濟是漢代的經濟基礎。
由於田莊是一個綜合經營的實體,具有能夠“閉門成市”和自給自足的特性,在國家強盛時期,田莊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積極因素。在國家控制無力的情況下,田莊又會成為割據勢力的經濟基礎和政治支柱,表現為國家統一的對立物。田莊對漢代社會所起的作用主要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漢代國家控制力的大小。
C. 田莊手工業含義
田莊是一個相當完備的微型社會。田莊手工業主要是滿足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田莊經濟是一種自然經濟。它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權取得或兼並農民土地而形成發展起來的。田莊里的勞動者為依附農民。
D. 田莊手工業的產品用途
田莊手工業屬於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
田莊手工業有別於官營手工業,技術上較無官營手工業講究,但由男子從事的較多,有冶鑄、陶瓷、制茶、雕刻等等。
西漢末年,豪強地主已經用田莊的形式剝削農民。東漢王朝建立後,由於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並的迅速發展和西漢末年的戰亂等原因,豪強地主建立了一個個封建地主田莊。
地主田莊的內部,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佔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澤,種植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還經營手工業、漁牧業。主田莊的多種經營,保證了各類生活資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外界供應。
E. 家庭手工業,田莊手工業,官營,民營,私營什麼聯系哪個屬於哪個
官營與民營是無關聯的,只是到了明中後期,民營超過官營,幫官營製作官營的手工品。家庭手工業是一種與農業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本不參與市場的商品流通。民營是一種商品經濟,但是在中國的長期封建制度下,一直受到打壓,遲遲沒有發展起來。
F. 我國田莊經濟的發展史
傳統觀點一般認為,漢代田莊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單位,很少與外界有商品往來,即使有商業活動,也是在田莊內部進行,即「閉門成市」。如邱漢生先生認為,東漢「田莊是一個經濟上完全自給自足的單位,從吃的、穿的、生產工具、武器,以至疾病醫葯所需,都不必外求」。朱紹侯先生認為,漢代田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單位」,「可以『閉門成市』」。何天明先生認為,漢代庄園「內部基本自給自足,閉門成市,很少對外交換」。蕭放先生認為,東漢貴族的「一個庄園就是一個內聚的、自足的經濟社會單位」。然而,通過考察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和漢代的政策,可以證實漢代田莊無論內部的商品交換,還是田莊同外部的商品貿易往來,都相當活躍,存在著田莊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兩個關系緊密的市場,並非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只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
近年來已經有些學者開始認識到漢代田莊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狀態。如樊樹志先生認為,漢代田莊是「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半封閉式經濟單位」,「剩餘產品也進入商品流通之中」。馬新先生認為,漢代田莊「在漢代商品經濟的運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田莊既是商品市場的重要供應者,又是商品經濟的重要經營者」。王彥輝先生認為:「『閉門成市』一句,不過是形容田莊生產的各種產品達到了很高的自給程度,而非田莊不需要同外部市場聯系,也絕非僅把內部消費之餘才拿到市場出賣。」雖然這些學者都已認識到漢代田莊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狀態,其在漢代商品市場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並從漢代田莊的生產經營方面對其原因進行了一些說明,但卻未對其商業經營的根源做更深一步的分析。為此,本文擬對漢代田莊的商業經營及其根源加以探析,以求對其有一更全面的認識。
漢代田莊的商業經營活動十分活躍,存在著田莊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兩個並行的、關系緊密的市場。這兩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參與流通的商品、對田莊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田莊內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田莊內的廣大農民,包括與田莊主屬於同一宗族的農民和外來的依附於田莊主的佃農、雇農等其他依附農民,田莊主有時候也參與其中。田莊內部市場出售的商品,主要是田莊內部生產的物品。《四民月令》所記載的商品交換,反映了漢代田莊內部市場交易的狀況,在田莊中,各種農副產品均可在集市上出售,田莊內的商業活動是較為頻繁的。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買進賣出的商品主要是糧食和絲麻織品,此外還有一些葯材等,基本上是田莊所產,日常所需。這些商品的買賣是以田莊為中心進行的,參與的對象主要是田莊中的農民,買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田莊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當然也不排除田莊主在收獲季節以低價收購糧食,在青黃不接之際或者播種季節時以高價賣出糧食,從中獲利。但是,作為田莊內部市場來說,它的主要作用還是通過田莊內部的交易而使得田莊內部達到互通有無,從而滿足田莊內部日常生活的需要,維持田莊的生存和發展。
在田莊內部進行頻繁商品交易的同時,田莊同外部的貿易往來也是很活躍的。雖然綜合經營的田莊所生產的產品能夠使田莊「閉門成市」,基本上達到自給自足,但這並不等於田莊不同外部進行商品往來。田莊同外部市場的商品貿易,主要是通過田莊主進行的,田莊的其他居民有時候也會參與其中。史書記載的一些大田莊主往往都以善於經商著稱,他們既是大田莊主又是大商人。如樊重「世善農稼,好貨殖」(《樊宏傳》);李通「世以貨殖著姓」(《李通傳》),等等。仲長統對漢代田莊主的經商活動作過高度概括,他說:「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仲長統傳》)《漢書·貨殖傳》也說:「郡國富民兼業顓利,以貨賂自行,取重於鄉里者,不可勝數。」田莊同外部市場交流的物品,主要是輸出田莊主通過田租形式收上來的糧食等農副產品和田莊主所開設的各種作坊所生產的手工業製品。田莊從外部購進的物品主要是由於受田莊自身條件的限制在田莊內不能生產和受當地自然條件限制在田莊內無法生產的一些物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如食鹽、鐵和一些地域性很強的產品等。此外,為了滿足田莊主及其家庭成員和田莊中的其他富裕居民的消費需要,也會購入一些生活奢侈品。從總體上說,從田莊輸出到其外部的商品數量要遠大於從田莊外部輸入到田莊內部的商品數量。與田莊內部市場的商品交易不同,田莊同外部市場進行貿易所起的主要作用不是滿足田莊日常生活消費的需要,而是給田莊帶來大量的貨幣,增加田莊的財富。
漢代田莊所出現的內、外兩個市場並存運行的狀態,並且這兩個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參與流通的商品、對田莊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的情形,是有其特定的根源的。在其特定的根源當中,田莊的經營方式和漢代的政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漢代田莊內部市場的形成,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田莊的經營方式。具體地說,主要是由於田莊內部的整體綜合經營與田莊內小農個體生產的單一經營造成的。田莊的綜合經營,是田莊能夠「閉門成市」的物質基礎。據史料記載可知,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是以農業為主,進行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的。樊重所經營的田莊是西漢後期田莊的典型代表。《後漢書·樊宏傳》說:「(樊)重,字君雲,世善農稼,好貨殖……其營理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餘頃。其所處廬舍,皆有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水經注·沘水》也記載了樊重田莊的情況:「(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贏梨果,檀棘桑麻,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貲至百萬。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富擬封君。」從上述文獻記載的樊氏田莊的情況來看,田莊中除了經營農業外,還有畜牧業、漁業、林業、紡織業以及其它一些手工業生產,同時也進行商業貿易。根據崔定的《四民月令》,我們可知東漢時期的田莊依然保持著這一特色,是農、林、牧、漁以及手工業、商業綜合經營的經濟單位。田莊中規模性的農、林、牧、副、漁綜合經營以及「巧不可言」的手工業生產技術,所提供的產品為田莊的「閉門成市」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雖然整個田莊是綜合經營的,但田莊內的小農卻不是綜合經營的,即便是有些小農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可以通過男耕女織的方式解決衣食的基本生活要求,但也不可能解決全部生活的需要。如衣服的染色,油、鹽、醬、醋之類的生產,都不是只靠個體小農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的。而進行農業生產所必需的鐵制農具等,這些更是要靠田莊的力量才能解決。當然,即便是田莊里能夠供應這些物品,也是非買不可的,田莊主不可能對其無償供應或分配。田莊中的宗族、佃客、徒附等為了獲得這些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必須出賣他們的產品以獲得貨幣,然後買回這些必需品。因此,這就形成了田莊的內部市場,也就是文獻資料上所說的田莊內「閉門成市」的景象。
漢代田莊同外部市場的貿易往來,起主要作用的是漢代的政策。雖然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使得田莊所提供的產品超出了田莊本身的需求,剩餘的產品要推向市場,從而使田莊與外部市場聯系起來。但是,使漢代田莊這樣一個基本上能夠自給自足的、有明顯游離於社會之外的傾向性的經濟實體和外部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漢代的政策所起的作用則是更大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漢代的政策決定了漢代田莊不可能成為一種封閉式的經濟狀態。因為根據漢代的政策,在當時輕地租重人頭稅的情況下,無論是田莊主還是田莊的其他居民,都必須要向國家交納大量的貨幣以完成國家的賦役。而要獲得這些貨幣,則必須要把田莊生產的物品賣到外面去,同外部進行商品貿易。
首先,田莊主及其家屬作為國家的臣民,必須要向國家納稅服役。田莊主佔有土地,須向國家交納田租。由於田租是實物地租,這一項不需要貨幣。但是,到了東漢後期,除了「三十稅一」的田租之外,出現了田畝附加稅。《後漢書·桓帝紀》延熹八年八月條雲:「戊辰,初令郡國有田者畝斂稅錢。」田莊主要完成田畝附加稅的徵收,就必須要獲得貨幣。佔有土地的田莊主,在交納田租的同時還要交納芻稿稅。「芻」、「稿」同田租一樣,也出自田土。西漢末年,芻、稿稅由徵收禾稈、草料等實物,變成了錢幣折納。《後漢書·光武帝紀上》注引《東觀漢記》曰:「為季父故舂陵侯詣大司馬府,訟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萬六千斛,芻稿錢若干萬。」
除了要交納田租之外,田莊主及其家屬還必須向國家交納人頭稅。《漢書·高帝紀上》雲:「四年……八月,初為算賦。」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齣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漢代的人頭稅,除成年人的算賦之外,還有未成年者的人口稅,叫做「口賦」、「口錢」或「頭錢」。《漢書·昭帝紀》載元鳳四年令:「毋收四年、五年口賦。」顏師古注引如淳曰:「《漢儀注》民年七歲至十四齣口賦錢,人二十三。」東漢時期的算賦、口錢之制,一如西漢。田莊主及其家屬作為國家的臣民,必須要對國家服徭役。漢政府規定,成人每人每年要親身服役一月,不去者用錢二千直接僱人代服一月之役。一般來說,田莊主及其家屬是不會親自去服徭役的,那麼他們就要向國家交納代役錢。此外,還有「更賦」,它是成人每年每人必須戍邊三日之役的替代稅,每人每年三百錢,這是法定的,一般的田莊主沒有豁免權。由此看來,田莊主要為自己和家人完成國家的人頭稅、徭役和更賦所需的錢的數量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田莊主作為擁有大量財產的國家臣民,必須要向國家交納財產稅。「貲算」是對商賈以外居民徵收的財產稅,它是以財產為稅基,以戶為單位徵收的一個稅目,其稅率為每一萬錢家產納稅一百二十錢。《漢書·景帝紀》載後元二年五月詔日:「今貲算十以上乃得宦,廉士算不必眾。」顏師古注引服虔曰:「貲萬錢,算百二十七(應為百二十之誤)也。」田莊中養殖大量的牲畜,田莊主還可能要向國家另行交納「馬口錢」或「六畜稅」。《漢書·西域傳》其「贊」雲:「孝武之世……算至車船,租及六畜。」《漢書·翟方進傳》有「稅城郭堧及園田,過更,算馬牛羊,增益鹽鐵」的話。顏師古注引張晏日:「牛馬羊頭數出稅,算千輸二十也」。此外綜合經營的田莊還須向國家交納包括酒稅、鹽鐵稅、魚稅以及各種土特產稅在內的雜稅。
根據上述情況可知,田莊主向國家交納的賦稅中,實物稅的比重相當小,貨幣稅佔了主要部分。由此觀之,田莊主要完成國家的賦稅,就必須要獲得大量的貨幣,而田莊主獲得貨幣的途徑,無非是向田莊中的人徵收或出賣商品。根據史書記載可知當時田莊主徵收的是實物地租,因此,田莊主要獲得貨幣,就必須對外進行貿易往來,把通過田租形式收上來的糧食等農副產品和他的各種作坊所生產的手工業製品賣到田莊以外,以換回他所需要的貨幣。
也有學者認為田莊主是不向國家繳納賦稅的,甚至田莊中的宗族、賓客、徒附也是不用向國家交納賦稅的,如烏廷玉先生認為,賓客「不給國家納稅服役」,是「蔭庇的私屬」。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無論是田莊主還是田莊里的其他居民,基本上是要負擔國家賦役的。
田莊主及其家庭成員應納稅服役的情況,可從一些文獻資料里看出。如《漢書·文帝紀》載:文帝四年五月,「復諸劉有屬籍,家無所與」。《漢書·高帝紀下》載:五年詔日「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漢書·宣帝紀》載:宣帝元康元年五月,「復高皇帝功臣絳侯周勃等百三十六人家子孫,令奉祭祀,世世勿絕。其毋嗣者,復其次」。(「復」的含義是免除徭役賦稅。《漢書·儒林傳》載:「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顏師古注目:「蠲其徭賦也。」)從這些記載來看,即使是宗室成員、諸侯子弟、功臣後裔,也是要服役納稅的,否則不可能出現關於免除其徭役賦稅的記載。既然情況如此,田莊主還能輕意的就免除徭役了嗎?當然,有些田莊主確實是可免除徭役的,但是這些人的數量是很少的。漢制規定爵位至五大夫以上者或是做了鄉、縣的三老,可免除徭役。即使田莊主不要納稅服役,但也不等於其家屬不要納稅服役。
其次,田莊中的其他居民,如宗族、賓客、徒附在田莊中租種田莊主的土地,不用向國家交納田租、芻稿,但他們是要向國家納稅服役的,亦即算賦、口錢、更賦、貲算是免不了的,因為他們還是國家的「編戶齊民」。而算賦、口錢、更賦、貲算要以貨幣形式交納。僅算賦、更賦兩項,每個成年男丁每年的交納量就要四百二十錢。這就迫使這些人必須將自己的勞動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轉為貨幣,然後才能完成賦稅。有些學者認為,漢代田莊中的依附民已經脫了國家戶籍的控制,不再向國家納稅服役。如蕭放先生認為,「部曲佃客已脫離了國家戶籍控制,成為世族的依附民」;林劍鳴先生認為,「『徒附』已經脫離國家編戶,成為統治庄同的豪族地主屬下的成員」。這可能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即使到了漢代末年,隱匿賓客服役還是非法和被禁止的。《三國志·魏志·司馬芝傳》雲:
太祖平荊州,以芝為菅長。時天下草創,多不奉法。郡主薄劉節,舊族豪俠,賓客千餘家,出為盜賊,入亂吏治。頃之,芝差節客王同等為兵,椽史據白:『節家前後未嘗給徭,若至時藏匿,必為留負。』芝不聽,與節書曰:『君為大宗,加股肱郡,而賓客每不與役,既眾庶怨望,或流聲上聞。今調同等為兵,幸時發遣。』兵已集郡,而節藏同等,因令督郵以軍興詭責縣,縣掾史窮困,乞代同行。芝乃馳檄濟南,具陳節罪。太守都光素敬信芝,即以節代同行。
這個主薄劉節,擁有「賓客千餘家」,都是應當服役納稅的人,劉節利用權勢庇護他們不去服役。但這種情況在當時還是非法的。否則,司馬芝就不會「差節客王同等為兵」,指責劉節「賓客每不與役」,並「具陳節罪」。根據漢律規定,使用奴婢要「倍算」(《漢書·惠帝紀》六年條注引應劭曰:「漢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錢,唯賈人與奴婢倍算。」)——「倍算」當然是由奴婢的主人交的。如果宗族、賓客、徒附不必承擔國家的任何義務,有哪一個田莊主還願使用奴婢?可漢代使用奴婢的情況還是較多的。
漢代有較嚴密的戶籍登記管理和人口核查制度以及嚴格的懲罰隱匿人口的措施,在正常條件下農民難以脫離戶籍,附託大家,也使官貴豪強不敢輕易隱匿流亡的人口作為役使的對象。據居延漢簡可知,漢代戶籍登記的內容非常詳盡,包括戶主的籍貫、住址、爵位、職務、姓名、年齡、身高、膚色,家屬的性別、年齡及其相互關系等。漢代在進行嚴密戶籍登記管理的同時也建立了嚴格的人口核查制度。漢代人口的核查工作是在徵收人頭稅時進行的。一般說來,每年的八月是核對戶口,徵收算賦、口錢之時。《後漢書·皇後紀上》雲:「漢法常因八月算人」,李賢註:「《漢儀注》曰:八月初為算賦,故曰算人」。再據《後漢書·安帝紀》元初四年七月條詔「方今案比之時」句,李賢註:「《東觀記》曰:『今年八月案比之時。』謂案驗戶口,次比之也。」可知各地官員在每年八月徵收賦稅的同時要案驗戶口。對農民的脫籍流亡,漢政府制定了許多強迫流民返歸鄉里的法規,如「舍匿法」、「流民法」等,以加強對流民的控制。「舍匿法」又稱「首匿相坐法」,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禁止隱匿流亡人口,所謂「亡之諸侯,遊宦事人,及舍匿者,論皆有法」(《淮南衡山濟北王傳》)。在這種情況下,隱匿戶口的依附家農只能是少數。
在嚴密控制戶籍的基礎上,漢代制定了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田莊主還是田莊里的其他居民(奴婢除外),一般都要向國家交納大量的貨幣以完成賦役。為了完成國家的稅收,田莊主和田莊其他居民就不得不把他們產品拿出來,並且運到田莊之外去賣,以換回自己需要的貨幣。所以說漢代的政策決定了漢代田莊不可能是封閉的經濟狀態。這當然同時活躍了市場。這也是為什麼漢代商品經濟較為繁榮的原因之一。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特別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使田莊與整個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從本質上說,田莊具有相當的自給自足性,它有明顯的游離於社會之外的傾向性。這是由田莊綜合經營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它能夠「閉門成市」,自給自足。但是,田莊綜合經營的豐富產晶和田莊主對財富增值的追求以及漢代的政策又把它與整個社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使它不能游離於社會之外。傳統的觀點只是看到了漢代田莊的自給自足性,也就是綜合經營,所需物品,不必外求,從而斷定它「閉門成市」,很少對外進行交換。認識到漢代田莊不是一個封閉式的經濟狀態的學者,則是從田莊的經營方式來看的,認為漢代田莊進行商業經營是由於田莊的產品有剩餘而進入流通領域或是由於逐利而經商,而沒有把它放到大的社會環境中去考慮,沒有從國家政策這方面來考慮。從實際情況來說,在一個統一的、強有力的政權統治之下,國家怎麼能夠允許在它統治的范圍內出現大量脫離它的控制而存在的田莊呢?漢政府就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通過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主要徵收貨幣賦稅,使漢代田莊與外界市場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商品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具備了商品產生所需要的兩個基本條件: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各個行業的生產者生產出不同的產品,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這些產品分屬於各個生產者私有,不能直接進行產品的分配,必須採取商品交換的形式,通過買賣來滿足各自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因此,商品的交換是自由自願的。然而,漢代田莊的商業經營,主要不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而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給逼出來的,田莊多是被動地而非主動進入整個社會大市場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有時候那是不得不去賣。推而言之,漢代商品經濟的繁榮也不是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必然結果,也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所造就的,是不健全的、非成熟的、人為的繁榮,一旦政府的控制力遭到削弱,無法控制這些遍布全國的大大小小的田莊的時候,這種商品經濟繁榮的景象自然也就隨之破滅。那麼,為什麼漢代前期商品經濟竟是如此的空前發達,而到了漢代後期甚至是漢代以後很長的時間還很難達到這種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G. 秦漢以來的田莊經濟
豪強地主經濟實力的根基,正是他們經營的大田莊。豪強地主的田莊經濟在東漢時期發育已經相當成熟。
漢光武帝劉秀外祖南陽樊重的田莊,廣起廬舍,高樓連閣,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又有六畜放牧,以及各種漁產和果木桑麻,可以「閉門成市」,「其興工造作,為無窮之功,巧不可言」。這樣的田莊的主人,於是有「富擬封君」的地位。關於樊重田莊,《後漢書·樊宏傳》又有「上下戮力,財利數倍」,「池魚牧畜,有求必給」的記述。
田莊內部能夠「閉門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給」,也就是說農林牧副漁諸業並興,又有做工「巧不可言」的手工業,其基本生活消費,可以基本不必依賴田莊以外的市場。
崔寔的《四民月令》,也反映了田莊的生產形式和生活形式。田莊的經營活動,包括大田作物栽培,兼及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種植的竹木除竹、桐、梓、松、柏外,還有漆,蠶桑作業,也受到重視,葯材的採集,以及酒、醋、醬、飴糖等物的釀造加工,禽畜的牧養,紡織手工業,農具和兵器的修造,賤買貴賣的周期性商業活動,培養子弟的文化教育活動等,都被列入詳密的安排之中。可見,田莊就是一個相當完備的小社會。山東滕縣宏道院出土的漢畫像石,甚至有地主田莊中冶鑄鍛造鐵器的畫面。
東漢中期實現的經濟水準的提高,主要表現在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設,先進農耕工具的推廣以及精耕細作的園藝技術的進步。這些歷史貢獻,許多都可以通過田莊經濟得以總結。
田莊經濟的發展,使許多地區實現了顯著的經濟進步,同時,又使得豪族地主可以「富過公侯」,「富過王侯」,「榮樂過於封君,勢力侔於守令」。
這種情形的出現,畢竟對於原先傳統貴族社會以貴而富的常規,形成了某種沖擊。從這一角度來考察東漢時期的豪強地主集團的生成和發展,或許可以有新的認識。
H. 古代中國家庭手工業和田莊手工業是什麼關系
兩者都屬於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是並行和共存的兩種生活生產方式。
在古代,家庭手工業主要指的是女子的副業,一般常見的有紡織、刺綉、制衣等等。田莊手工業有別於官營手工業,技術上較無官營手工業講究,但由男子從事的較多,有冶鑄、陶瓷、制茶、雕刻等等。
家庭手工業和田莊手工業都屬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參與市場的商品流通,只為滿足自身生產發展的需要,但是在中國的長期封建制度下,一直受到打壓,遲遲沒有發展起來。
(8)田莊手工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阻礙中國古代民間手工業發展的因素
1、官府的壓迫。
官府也往往以各種形式對他們的經營活動進行干涉和控制。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主要存在於制鹽、礦冶等業中,並隨官府專賣政策的廢置而興衰。
2、封建經濟關系的嚴重束縛。
在民間手工業內部,也還存在著手工業者墨守成規、封鎖技術、後期行會的束縛以及大型作場內的封建剝削和壓迫等問題,從而窒息著技術進步,阻礙了民間手工業的發展。
家庭手工業雖然先秦時就已存在。秦以後,男耕女織遂成為社會的基本經濟結構。一般說來,農民家庭從事手工業生產,只是作為種植業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或繳納賦稅所需。
人們偶爾將一部分產品投於市場,主要也還是為了換取他們自己不能製作的生產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場為媒介的使用價值的物質變換過程,而不是出於商品生產的既定目的。它的存在愈普遍,整個社會的自然經濟結構就愈緊密、愈堅固。
I. 田莊手工業與家庭手工業的區別
家庭手工業局限在家庭內部,一般是男耕女織中的「女織」。
田莊手工業主要是指在地主的某一庄園,由地主階級組織和管理下的集體手工勞作。
J. 古代田莊經濟有什麼特點
第一,關於古代農業。早期農業生產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石器鋤耕(耜耕)到鐵犁牛耕的三個發展階段。與之相適應,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生產的變化。土地制度則經歷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國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私有制三個發展階段。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細作則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特點。 第二,關於古代手工業。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到了春秋戰國,隨著土地私有化和小農經濟的形成,官府壟斷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實力雄厚、產品精美的官營手工業和滿足廣大人民需要的民間手工業並存的局面。民間手工業包括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中國古代手工業歷史悠久、技術高超、工藝精湛,長期居於世界前列。 第三,關於古代商業。在商周時期,商業也由官府所控制。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民間商人迅速崛起,從而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但在「重農抑商」政策之下,古代商業在艱難中發展著。宋元時期商業得到空前發展,明清時期商業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外貿易一直是中國古代商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不斷地發展繁榮。明清時期,對外貿易雖然受到了官府的壓制,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但是在國際貿易體系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第四,關於古代經濟政策。教材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隨著土地私有化而來的土地兼並,嚴重影響著農業發展和政治穩定,古代的一些王朝制定了抑制土地兼並的政策,但是並不足以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二是「重農抑商」政策為歷代政府所沿用,這種政策在古代歷史上有其客觀的背景,但是對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負面影響是非常突出的。三是明清以後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