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蘇聯航空工業如何煉成的

蘇聯航空工業如何煉成的

發布時間:2022-02-02 07:48:13

㈠ 軍事需求與航空工業是怎麼樣

本世紀初,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前蘇聯、美國和日本等國是最早建立航空工業的國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歐洲的德國、法國、英國等國的作戰飛機數量超過了2000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參戰國動用了大量轟炸機、偵察機、戰斗機、攻擊機和運輸機,並發揮了顯著作用。這推動了戰時各國航空工業的迅猛發展。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總共生產了各類飛機約20萬架,生產的航空發動機約23萬多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開始出現了一批有較大規模的航空工業製造企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世界航空工業又出現了空前的大發展,這是因為參戰飛機種類增多,性能提高,使空軍成為對戰爭全局有重要影響的軍種。1939年~1945年。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參戰國的飛機裝備數量逐年增多。這些參戰國的航空工業在戰時迅速膨脹,一些生產民用車輛、機械設備、儀器儀表的民用產品製造企業都加入了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行列,一些國家的航空工業在戰時成為國內的最大工業,如1944年,美國和英國分別有135萬人和182萬人從事航空工業生產,年產飛機達10萬架和2.6萬架,航空工業產值躍居兩國工業產值第一位。據統計,僅1941年~1944年間,美國軍用飛機總產量達29.61萬架,英國達10.26萬架,德國為10.4萬架,蘇聯為11.07萬架。各參戰國的飛機年產量在1944年約比戰爭初期的1939年提高了8~10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盡管軍事訂貨減少了,但由於冷戰開始,以美國、蘇聯為競爭對手展開了長達40年之久的全球性軍備競賽,使航空工業雖在產量上遠不及戰時,但在飛機質量上則不斷地提高,航空科學技術以高速度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噴氣推進技術,它帶來了航攣工業的新飛躍,以最能體現先進航空技術的綜合體——噴氣式飛機研製為主要內容的航空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展開了,由於飛機機體設計、噴氣推進技術、航空電子技術、先進製造技術、高強度合金和復合材料技術等一系列技術上的突破,使得航空工業在高、精、尖發展方面邁開了大步。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航空工業從業人員的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人員的比重明顯增大。同時,軍用飛機的種類不斷增多。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在朝鮮、中東地區、印度支那、南亞、馬爾維納斯群島、海灣地區先後發生了一些局部戰爭,這些局部戰爭進一步推進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技術的發展。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等航空工業強國,通過這些局部戰爭試驗了各自的航空武器裝備,從而在新的起點上展開了技術上更高層次的競爭。現代局部戰爭的經驗表明,空中力量的強弱已成為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人們記憶猶新的是,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調動4000架飛機,先是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進行了為期36天的轟炸,出動飛機總數近10萬架次,使多國部隊完全控制了戰區的制空權。隨後,在近距支援飛機和武裝直升機的配合下,多國部隊的地面部隊僅用100小時就完全打垮了伊軍的地面部隊。海灣戰爭顯示出了「空、天、電、磁、地一體戰」新的作戰模式,這對航空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進入90年代以來,由於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全世界軍用飛機的訂貨量驟然下降,但各國並未放鬆對航空科技的發展。在海灣戰爭結束僅3周後,美國政府公布的《國家關鍵技術報告》中,以顯著地位把航空列為美國六大關鍵技術領域之一,進入了國家翅項關鍵技術項目的行列,美國政府的這一舉動是為了確保美國在跨世紀的軍事實力競爭中和世界巨大航空產品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美國現在的方針是要保持其空中力量,同時用高技術打勝局部戰爭。為此,美國對軍用飛機的發展提出了多研製新技術飛機,同時縮小生產規模的方針。

縱觀世界航空工業數十年的發展不難看出,戰爭、軍備競賽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刺激了航空工業發展。正是自50年代以來,美國和蘇聯在高性能戰斗機發展方面的競爭,以及70年代以美國與西歐在商用噴氣運輸機方面的發展競爭,帶動了航空工業和航空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美國航空工業仍是當今世界規模最龐大的。1995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的從業人員為77.8萬人,當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年銷售額達1071億美元,其中軍用飛機和民用飛機的銷售額分別為309億和236億美元。當年凈收益45億美元,在美國各製造業中名列前茅。蘇聯的航空工業多年來研製生產了一系列飛機,其航空工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有年產飛機2000架以上的生產能力。老牌航空強國英國和法國的航空工業仍在世界前列,特別是英國的垂直起落戰斗機、法國的「幻影」系列戰斗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此外,德國、加拿大、義大利、瑞典、荷蘭、日本、西班牙以及屬於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波蘭、捷克、印度、印尼、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航空工業也都有了相當的規模和水平,並都不同程度地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自己的份額。

近年來,隨著東亞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該地區加強軍備的趨勢、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以及我國台灣地區的航空工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並有可能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進入航空工業列強的行列。世界航空工業的發展格局正在出現新的變化。

㈡ 蘇聯解體後各個主要兵工廠是怎麼分布的

蘇聯的軍工企業幾乎都分布在俄羅斯和烏克蘭。蘇聯解體後,原軍工企業均被所在加盟共和國瓜分。其中俄羅斯繼承七成,烏克蘭繼承三成。
輕武器:蘇聯兩大輕武器研發中心——圖拉和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均在俄羅斯。
航空工業:共青城廠(黑龍江下游共青城)、伊爾庫斯克廠、新西伯利亞廠、蘇霍伊設計局
米里設計局、米高揚設計局、圖波列夫設計局、卡莫夫設計局、雅克福列夫設計局、伊留申設計局、別里耶夫設計局在俄羅斯;安東諾夫設計局在烏克蘭。
造船廠:黑海造船廠、六一造船廠、布隆造船廠在烏克蘭。阿穆爾造船廠、共青城潛艇製造廠、波羅的海造船廠、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北方造船廠在俄羅斯。
車輛製造:下塔吉爾烏拉爾車輛廠、列寧格勒基洛夫試驗工廠、鄂木斯克交通機器製造廠、哈爾科夫交通機器製造廠。上述四家工廠除哈爾科夫歸烏克蘭外,其它三家在俄羅斯境內。
航天及導彈:南方機械製造廠在烏克蘭,安泰公司、金剛石設計局、彩虹設計局、三角旗設計局在俄羅斯。

㈢ 現在戰斗機一般是四代劃分,還是五代劃分還有,為什麼前蘇聯的航空工業總是要比美國人落後一代

最開始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都是各搞各的標准
美國將噴氣式的F86和MIg15劃為第一代
飛兩倍音速的鬼怪,米格21和米格23全部算第二代
貫徹能量機動原則設計的F15F16和對應的飛機算第三代
隱形機算第四代

毛子的劃分當時不同
以F100',米格19這種超音速飛機為第一代
F104米格21這種兩倍音速的為第二代
鬼怪,Mig23這種具有相對完善電子設備的算三代
貫徹能量機動原理的算第四代
隱形機是五代

現在美國也接受了毛子的分法

蘇聯的航空工業落後美國,所以採取了跟隨策略,在美國人完成研發後,有針對地突出某方面性能,剋制老美

㈣ 中國航空工業在中、美、蘇蜜月期,受到了多大的影響

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總是瞬息萬變,上一秒還是盟友下一秒就有可能成為敵人,因為一切的根源都是自身利益。在目標一致的時候可以合作,但是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自然也可以翻臉。在蘇聯還沒解體的時候,美蘇冷戰基本上主導了整個世界格局,中國和蘇聯親近時,美國就各種針對中國,後來中蘇關系惡化,中美關系反而又回暖了。在中美蘇之間,前後兩個十年,共二十年蜜月期,對中國航空工業產生了多大影響?

㈤ 前蘇聯的航空工業有多發達

T-60C方案

㈥ 揭秘,前蘇聯航空母艦工業是如何完蛋的

蘇聯的造船工業都在烏克蘭,然後解體後俄羅斯和烏克蘭成兩個國家了。
現在俄羅斯既沒錢也沒造船工業,烏克蘭則沒錢,也沒需要。兩個國家關系還不好,前幾年打仗

㈦ 中國向蘇聯求助航空工業

當時的環境下,要想提純武器級核原料,需要氣體擴散廠。。。。這個工廠裡面有N多氣體離心機對初級核原料進行提純,所以往往需要耗費極大電力,蘇聯自己的核彈頭生產是在烏克蘭進行的,那邊有不少核電站,其中一個非常著名,不用多說就知道是哪一個了吧

㈧ 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最高水準嗎

是的。

航空工業是材料、技術和工藝集成度最高,要求也最高的工業項目,航空發動機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
自上世紀初美國的萊特兄弟實現人類第一次動力飛行以來,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世界大國地位的標志逐漸從制海權躍升為制空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航空飛行器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航空飛行器幾乎成了所有戰爭武器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力量。「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2000多年前中國軍事思想家孫子的一句名言成了描述20世紀現代戰爭特點的准確預言。

二戰之後世界進入冷戰時期,航空工業成為任何一個希冀在國際舞台上有所作為的國家在打造自己綜合國力時不得不進行角逐的制高點。而在這場角逐中,以前蘇聯為代表的一方和以美國為代表的一方各自走出了一條大相徑庭的發展道路,值得我們反思。前蘇聯走的是一條相對封閉的單純軍事工業的道路,從而走向衰落;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在絲毫不放鬆對航空軍事武器研發的同時,積極地讓航空飛行器大規模進入民用市場,並與整個經濟體系相輔相成,從而構建起一個軍民結合、良性互動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在市場運作中日趨成熟,甚至一度成為整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一個越做越強,一個越做越弱。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啟示。☆

一、注重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

理論上講,發展軍用航空武器應該以打得贏作為壓倒一切的硬道理,為了贏得戰爭,可以不惜血本。然而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戰爭勝負的條件卻越來越復雜,能否打得贏,首先取決於能否打得起。美國所創造的模式詮釋了這樣一種規則:民用航空發展中遵循技術領先的原則與兼顧經濟適用性原則不可或缺。

進入二十一世紀,國際航空領域一枝獨秀的是「高低搭配」模式,美國再次率先推出新一代(第四代)戰斗機F-22,並且已開始小批裝備部隊。與此同時,與F-22相搭配的多用途四代戰機F-35也進入研發的攻關階段。先發展一種技術領先、性能全面、成本較高的主戰飛機(F-22造價約每架2億美元)後,再選擇其中經濟性好的通用技術發展一型低成本主戰飛機。兩型飛機搭配裝備部隊使用,這是美國人從第三代戰機開始創新的一種模式,實現了技術領先與經濟適用相統一,保證了美國在未來戰爭中既能打得起,又能打得贏。這就是著名的「高低搭配」發展模式。

美國在這個模式的運用上,可謂屢試不爽。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世界戰機發展歷史。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噴氣式發動機問世以來,戰機已發展了四代。第一代以前蘇聯的米格-15和美國的F-86為代表。這兩種戰機在朝鮮戰場上過了招,結果是米格-15明顯占上風。而且從兩種飛機推出的時間來看,前蘇聯也略為領先於美國。第一代噴氣戰斗機的競爭讓當時的美國感到巨大壓力,因此奮起直追,很快推出了F-105「雷公」、F-4「鬼怪」式等著名二代戰機。與此同時,歐洲還推出了「幻影」、「超軍旗」等具有代表性的二代戰機。但是在第二代戰機的競爭中,前蘇聯也未示弱,推出了由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蘇-19、蘇-25等組成的第二代戰機大家族。按照不同作戰用途來看,蘇制二代戰機品種齊全,蔚為壯觀。而美國在主戰飛機方面則顯得花色品種較為單一。但是美國不甘示弱,率先讓戰斗機配備空空導彈,扳回一局。盡管F-4在越戰中吃過不帶航炮的虧,但空空導彈的應用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導致前蘇聯也不得不急起直追。可以這樣說,二代戰機的角逐中,美蘇打了個平手。但是,美國在轟炸機(比如B-52)、偵察機(U-2)、運輸機(C-130)、直升機等方面都明顯勝出前蘇聯,顯示出西方在發展航空武器方面已開始建立了系統的指導思想。就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是大大領先於前蘇聯的。

指導思想的領先,決定了美國終於在第三代戰機的角逐中與前蘇聯決出了高低。經過越戰的洗禮,美國在對戰爭的指導思想上開始出現了當代軍事變革的萌芽,認識到了只有打得起,才能打得贏,經濟適用性和技術先進性是同等重要的指標。因此,美國在設計理念、發展速度、技術水平、裝備模式上進行了系統的優化統籌,從而全面超越前蘇聯,占據了航空霸主的地位。美國第三代戰機的推出,同時也創新了主戰飛機發展的新觀念,開創了一個技術領先和經濟適用相統一的發展模式,即「高低搭配」發展模式。美國空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5,與低端的F-16搭配;在海軍主戰飛機中,推出的高端戰機是F-14,與低端的F-18相搭配。具體做法是先集中力量拿下體現當時最高技術水平的高端戰機,做到先聲奪人,佔領技術制高點。然後再根據未來戰爭的特點設計出一型經濟適用的低成本戰機。所謂低端,並不是技術水平低,而是針對於低成本的經濟性而言的,在設計上盡量減少了使用概率較低的功能設置,爭取最佳的使用費效比,突出其實用性。

海灣戰爭中,第三代戰機的這種搭配模式充分顯示出其優勢。空軍的F-15戰機和海軍的F-14戰機負責奪取制空權,剩下大打出手的事全部交給F-16和F-18戰機。實際上,F-15和F-14隻不過是一個顯示美國領先掌握現代航空工業制高點的標志而已。這兩型戰機從問世到現在,沒有參加過一次真正意義的空戰。美國維系這種象徵是煞費苦心的。美國在對外軍援中,F-16戰機可以賣,但在四代機問世之前,F-15戰機則輕易不賣。到了今天,海軍主戰飛機中,F-14戰機已全部退出現役,留下來的是經過幾輪改型發展而成的F-18戰機。而F-18在技術水平上已比最早的F-14戰機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於技術成熟,成本已大大降低,經濟性非常好。可見「高低搭配」的發展策略中,高端戰機一方面僅僅是象徵而已,另一方面也為技術的逐步成熟和推廣應用做了很好的鋪墊!

這樣一種模式也為後來緊趕慢趕追上來的前蘇聯第三代戰斗機所仿效。前蘇聯推出的蘇-27戰機(高)和米格-29戰機(低)搭配,但由於與美國理念上的差距,效果遠沒有美國的好。以至後來這兩種飛機在發展中主次不分,反而是蘇-27戰機衍生發展走到米格-29前面,形成一個大系列,而且還大量外售、到處賣。在第三代戰機發展中,前蘇聯失手的不僅在主戰飛機,在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空中預警等特種飛機的發展上都處於下風。前蘇聯解體後,這種情況雪上加霜,終於使今天俄羅斯航空工業的發展,較美國等西方國家來說是一落千丈,敗局難以挽回。

第四代戰機,是迄今為止人類航空技術發展先進水平的標志,具有短距(垂直)起落、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智能化航電系統等優化特徵。第三代戰機在飛行表演中,沿與飛行方向平行的軸線側滾的高難度動作已經令人大開眼界。而新的四代戰機,則還可以沿著與飛行方向垂直軸線作類似於體操表演中360度前空翻的空中動作,甚至可以瞬時做到尾朝前頭朝後的飛行,技術水平之先進是過去人們難以想像的。美國在發展第四代戰機中,繼續沿用「高低搭配」的發展理念和模式,並在技術集成性、通用性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使空、海軍可以共用一個飛機平台來發展,從而使經濟性更加突出。

從以上四代主戰飛機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即便是發展國防科技工業,西方國家也始終貫徹以市場意識和經濟性作為指導思想不動搖。實際上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現代意識。而在這方面,前蘇聯則有很大的差距。這種思路上的差距,決定了俄羅斯的航空工業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必然處於落後局面。而今天,對於整個體制機制都脫胎於前蘇聯模式的中國航空工業來說,這種差距也是顯而易見的,要趕上和超越西方發達國家航空工業的水平,首先必須有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超越。☆

二、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統一

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相結合,實現軍民良性互動,是促進現代世界航空工業飛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

西方發達國家的航空企業極少有隻生產軍品的純粹軍工企業,所以他們的寓軍於民,通常是在生產民用航空產品基礎上生產軍用航空產品。而像生產發動機、航電等重要航空元器件或系統的重要企業,其寓軍於民的含義就更是廣義的,不但生產同類民用航空產品,而且這些企業往往是產融結合、多元化發展的大企業集團。比如生產F-15、F-16戰機的發動機(F110)和F-14、F-18的發動機(F404)的美國GE公司,不但生產了波音、空客系列民機用的發動機,而且從電燈泡、火車頭、醫療CT到塑料、金融、租賃、保險、房地產,甚至NBC廣播電視等行業都涉足,是獲得了巨大成功的企業。而生產F-22戰機發動機(F119)的聯合技術公司,同時也是生產著名的開利空調、奧悌斯電梯的生產商。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讓重要的軍工企業都寓軍以民,甚至實行多元化發展,很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實現以軍轉民的戰略。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以軍轉民戰略和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的軍轉民的內涵是完全不同的。

我國軍轉民是純粹的軍工企業全面轉向民用產品生產或部分轉向民用產品生產,實現軍民結合,因此我們軍轉民僅僅是在生產能力上的調整,甚至針對當時軍工生產能力剩餘,提出了「大轉、快轉、全面轉」的口號,要求一部分企業徹底實行從軍工轉向民用。而西方的軍轉民則是利用政府軍備采購方面的公共投入,發展軍民兩用的領先技術,首先在軍用航空器上使用,成熟後立即轉向民用領域,從而大大降低了民用航空產品的開發成本和風險,實際形成了政府對航空科技工業的保護,大大提高了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政府直接對競爭性行業進行補貼和保護是不合理的。尤其在WTO的制度框架下更是不允許的。然而軍用產品則是一個特別的例外,「軍工」成了有條件的國家用於保護本國高技術行業發展的一個有效的「籬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政府通過大量的航空軍用產品開發投入和軍需采購的轉移支付,實現了政府對本國航空高科技產業的扶持和保護。表面上資金投入在軍事產品上,這樣政府的行為不受WTO規則的限制,然而所形成的技術卻可以順其自然地轉向民用產品領域,從而提升了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的競爭力,使本國的民用航空產品在市場的競爭中得到好處,佔了便宜。

這樣的範例在西方航空科技工業發展過程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過於民用噴氣式飛機的誕生。上個世紀中葉,噴氣式飛機問世後首先是應用於軍事領域。而當時的民用飛機都還是速度緩慢的螺旋槳飛機。後來西方英、美等國率先把噴氣技術用於民用航空領域。特別是美國波音公司把軍用噴氣技術應用於民用航空領域,開發出民用噴氣式客機,從而一舉奠定了此後超越原來在民用飛機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麥道公司的基礎,直至上個世紀末乾脆把麥道兼並。二戰期間,波音公司生產了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投下原子彈的B-29大型轟炸機。二戰之後,波音、羅克韋爾國際和羅斯羅普公司生產了美國戰略轟炸機三傑——B-52、B-1和B-2。美國波音公司藉助政府對軍品投入的支持,在以軍轉民方面好戲連台,表現十分出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波音公司在競爭大型軍用運輸機時失利,敗給了洛克希德公司的C-5A「銀河」之後,直接把投標方案改成後來馳名於世的大型洲際客機波音747,使波音公司獲利巨大,並且以此奠定了自己在美國國內民機的霸主地位,並一度橫掃歐洲競爭對手。

以軍轉民的另一個生動例子是歐洲空客公司(Air Bus)的崛起。當美國民用航空工業大有獨佔全球市場之勢的時候,歐洲航空工業坐不住了,下決心聯合起來和美國抗衡。然而,要在競爭中戰勝已成氣候的美國民航工業並非易事,沒有技術上的明顯優勢是不可能的。歐洲空客起步時,舉步維艱。後來空客公司在開發A320型飛機時,大膽創新,選擇了一項在軍用飛機上已經使用過的電傳操控技術。實際上,這項技術是美國人率先使用在F-16戰機上獲得成功的。但在把這項技術及時轉到民用飛機的問題上,美國人打了個盹,讓歐洲空客公司佔了個先手。空客公司由於使用了新的電傳操控技術,設計出新的客機,大大地改善了飛機操縱控制性能,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傳統機械操控的一些致命缺點。駕駛員駕駛傳統的機械液壓操控的飛機,每一型飛機必須做一次適航取證,而且各型飛機的訓練模擬器都是不同的,民航公司擁有幾型飛機就要有幾型訓練模擬器,使其運行成本居高不下。而採用新型的電傳操控技術的飛機,不管有多少型號,都可以共享一套訓練模擬器,而且駕駛員也無需進行復雜的重復取證。僅僅這一項技術就使空客飛機別開生面,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度過了艱難的時刻,從而救活了奄奄一息的歐洲民機工業。競爭促進了發展,以後波音公司在所開發的型號中也不得不採用電傳操控技術,世界航空工業技術水平得以整體提高。

其實西方航空工業軍民良性互動,還體現在其產業整體發展上面。如前所述,當西方在第三代主戰飛機的新一輪競爭中使前蘇聯敗北之時,恰好也正是西方航空產業蓬勃發展之日。他們在民用航空產品中所獲得的巨額利潤,又反過來支持這些軍工企業不斷對技術進行超前研究,而新技術的不斷啟動和突破,也使得政府支持這些企業的信心不斷提升,促使政府對航空工業作出更多的扶持。相比之下,當俄羅斯在第三代戰機勉強跟上美國時,民航飛機的發展勢頭則已是日薄西山。以致於今天,俄羅斯開始大量使用西方的民航飛機。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是由於與西方截然相反的發展思路決定的。西方的航空科技工業無論是提供軍品的企業自身,還是從事軍品采購、公共開支的政府和軍隊,都樹立了牢固的市場意識,把經濟性作為重要指標來考量和把握,並把航空科技工業深入到整個經濟體系(特別是金融體系)的每一根神經,從而走出了一條軍民技術互動、相輔相成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航空科技工業發展模式。☆

三、提升綜合國力和創造虛擬價值相統一

前蘇聯的解體,一代超級大國香消玉殞,後人對前蘇聯興衰成敗的緣由指點評論頗多,涉及的問題千頭萬緒,但其中有一點是和航空工業發展有關的。

有不少觀點認為,前蘇聯窮兵黷武,花巨資發展軍事工業,結果犧牲了關系民生的民用工業發展,使前蘇聯經濟出現危機,認為這是導致前蘇聯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樣一種觀點,俄國人自己也是認同的,因此蘇聯解體後,他們又是賣航母,又是賣飛機,理由是他們沒有錢,養不起。可令人費解的是,同樣是窮兵黷武,美國怎麼就沒折騰垮台,而且越活越滋潤,這其中的奧秘在什麼地方呢?對於此,那些批評前蘇聯過度發展軍工的人們往往疏忽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前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前蘇聯只發展實體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立足於創造物質產品。而美國則不同,它成熟的市場體制,包括了一個世界上最為龐大和發達的證券市場,美國在不斷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還大力發展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不但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還創造大量的非物質財富,甚至把本國貨幣發展成世界硬通貨,以致於只要印出鈔票就意味著創造出財富。

幾乎所有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儲備美金。我們不禁要問,人們憑什麼對美國如此有信心?答案是:美國的綜合國力世界第一。在過去相當長時期內,沒有人相信美國會垮台,沒有人懷疑美國的強大,所以盡可能放心地存儲美元作為硬通貨而高枕無憂。可見,美國不惜斥重金發展軍事科技工業,是有其經濟價值的,因為美國一直是把以軍事力量為重要基礎的綜合國力,轉化為以證券業等為代表的虛擬價值進行尋租獲利的,由它支撐著讓美國成為金元帝國,讓全世界都信任美元。

於是理所當然地,西方的航空工業企業幾乎都是重要的上市公司,由於軍工概念的特殊性,往往可以讓具有軍工概念的股盤居高不下,一旦發展的需要,就可以最低的成本籌融所需的資金。因此,美國表面上是投巨資發展航空工業用於軍事目的,但卻有另一個順手牽羊、以小博大的目的,即通過發展航空科技工業來增強綜合國力,從而作為「抵押」換取信心,在以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市場上尋租獲利,獲得更大利益。可以這么說,西方發達國家的軍事投資都沒白投,他們從虛擬經濟市場上換回來的價值遠超過他們的實際投入,所以美國始終也沒有前蘇聯在航空工業投入上那種捉襟見肘的尷尬。這個奧秘,到今天也不是世人都能看明白和理解的,但美國卻深諳此道。

難怪乎,美國和前蘇聯在發展新式航空武器時,在對外保密宣傳方面往往採用完全不同的態度和做法。前蘇聯號稱「鐵幕後面的國家」,對於所發展的航空武器產品往往是嚴格保密的。而美國恰恰相反,經常是一種新一代武器在預研和概念設計階段,就開始大肆炒作,甚至像炒作好萊塢大片一樣下功夫。原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用一隻眼睛盯著研究發展新一代航空武器時,同時就把另一隻眼睛盯著打造其股市上的虛擬價值。應該看到,這樣一種以綜合國力進行價值尋租獲利的運作,只存在於完善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是前蘇聯所不具備的,所以前蘇聯窮兵黷武,越搞越窮,而美國同樣窮兵黷武,則越搞越富,形成巨大反差。

可以想像,美國投入資金不斷研發新型航空武器的過程,同時也是為打造綜合國力創造新概念的過程,新航空武器還沒有完成研製開發任務之前,所投入的資金也許早已從證券市場上撈回來了。所以,美國十二個航母戰斗群在世界各大洋耀武揚威地游弋時,全世界人民都透過證券市場為美國買單,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然而這一切,在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前蘇聯則是不可思議的。可以說,前蘇聯並未敗在技術層面,而是在指導思想上首先敗北,正所謂思想有多遠,步子就能走多遠,兩個超級大國在航空工業上的競爭,最終表現在整個經濟運行體系、產業發展思路、運作模式、綜合國力的角逐上。☆

四、結束語

以上從世界現代航空工業發展中得到的三個啟示,恰恰是今天我國航空工業在發展進程中都沒有做到的。如果說,我們的航空技術和西方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可以用算術級數來衡量,那麼,我們在運作管理方面和西方的差距恐怕就要用幾何級數來衡量了,甚至有些西方國家已經駕輕就熟的發展運作模式,我們想都沒想過,更不用說在實際發展中融入這些概念。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正視,並且應該下決心迎頭趕上。

在整個航空科技工業發展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一國航空科技工業與現代社會廣義虛擬經濟體系的深刻關聯,始終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堅持經濟思維(即使發展國家采購、政府買單的航空武器產品也不能例外)。我們必須拓展兩個市場,大力發展民用飛機,從過去航空工業只有軍品一個市場,轉變為軍民結合的完整市場,從而創造實現寓軍於民和以軍轉民的良性互動的有利條件。

同時我們還須認識到,要達成此目的,如果僅僅停留在企業管理變革的層面上,中國的航空工業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破繭而出,必須下大決心突破軍工過度神秘的慣性思維,敢於讓軍工企業真接上市,大踏步地走向資本市場,深化軍工企業體制機制改革,走產融結合的發展之路。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趕上和超過世界航空工業發展的先進水平。

㈨ 蘇聯Х-29(AS-14)空地導彈的研製經過是怎樣的

Х-29是蘇聯/俄羅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通用戰術空地導彈,由位於莫斯科的「三角旗」(Вымпел)機械製造設計局,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1980年開始服役,裝備新型對地攻擊飛機。

該彈的系統代號和編號為К-29和Изд.64(Izd.64),海/空軍使用代號為Х-29(Kh-29),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導彈的編號和命名為AS-14「小錨」(Kedge)。該彈在設計思想和戰術使用上,與美國的AGM-65「幼畜」(Maverick)通用戰術空地導彈相同,並形成一個戰術空地導彈系列,現有半主激光型Х-29Л(Kh-29L)和電視型Х-29Т(Kh-29T)可供戰術攻擊飛機選用,攻擊戰場上范圍廣泛的目標。

據俄羅斯1995年6月出版的《俄羅斯的航空工業》一書透露,Х-29的半主動激光型和電視型,比美國「幼畜」導彈的這兩種相應型號出現的時間還要早些。結構和性能特點

該彈頭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小翼面,其後有4片活動式切梢三角形較大控制舵面,從而構成雙鴨式氣動外形。尾部有4片固定式切梢三角形大彈翼,每片彈翼後緣有一個副翼,用於橫滾/傾斜穩定。頭部固定式小翼面起反安定面作用,以提高導彈的機動性。這種雙鴨式氣動外形布局,與「星星」設計局已經服役的Х-27ПС、Х-25МП相同,只是安定翼面和舵面的形狀和尺寸不同。

該彈採用模塊化艙段設計,在基本型Х-29基礎上發展多種改進型,重點是改進導引頭,除導引頭艙段不同外,全彈其他艙段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從面形成包括半主動激光型、電視型、被動雷達型、紅外成像型等在內的一個完整的戰術空地導彈系列。各型導引頭的外部形狀以及小翼面的形狀各不相同,例如,半主動激光型導引頭艙段呈圓頭錐形,小翼面呈切梢三角形;電視型導引頭艙段呈圓頭柱形,小翼面呈矩形。隨導引頭型號不同,其戰斗部亦略有差異,例如,半主動激光型戰斗部重317kg,電視型戰斗部重320kg。

同Х-25第二代通用戰術空地導彈相比,其戰術技術性能有較大提高,主要是導彈具有低空發射、躍升機動攻擊和多目標攻擊能力,導彈重量和戰斗部重量顯著增加,制導精度和射程均有較大提高。

㈩ 媲美西方世界的蘇聯航空工業是怎樣煉

應該是 彩虹機械設計局 它生產著俄羅斯所有的戰略核武器
彩虹機械設計局的誕生20世紀40~50年代,隨著航空工業中導彈製造業的迅猛發展,當時的蘇聯政府為了解決導彈設計中的空氣動力、熱強度、材料、發動機製造、飛行控制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促進處於計劃經濟下的國防企業間的競爭,設立了多個導彈研製和生產機構。在戰術導彈研製和生產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的彩虹設計局就是該時期成立和發展起來的。彩虹設計局和星-箭國家科學製造中心幾乎壟斷了俄羅斯的戰術導彈研製和生產。三分鍾內毀滅地球的彩虹計劃是該設計局的大手筆,也是前蘇聯和俄羅斯抗衡西方的最重要籌碼。
紅寶石設計局被稱為「蘇俄潛艇之母」,其設計的潛艇就有數十個級別。自1901年正式開始設計戰斗潛艇開始到20世紀50年代,紅寶石設計局的前身是當時沙俄/蘇聯唯一的潛艇設計機構。而自50年代之後,蘇聯出現了例如孔雀石設計局、天青石設計局、莫斯科熱力設計局等機構,但這絲毫未撼動紅寶石「老大」的身份。

閱讀全文

與蘇聯航空工業如何煉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兩廂最低的多少錢 瀏覽:329
為什麼說寶馬摩托車不好保養 瀏覽:880
汽車空調蒸發箱清洗在什麼位置 瀏覽:557
賓士g55機油加多少 瀏覽:131
寶馬n52渦輪真空管怎麼裝的 瀏覽:364
工業建築用什麼風 瀏覽:254
賓士車2300公里需要多少油錢 瀏覽:710
寶馬渦輪增壓器怎麼看出來壞 瀏覽:124
什麼車最適合賓士寶馬 瀏覽:653
汽車補漆可以管多久 瀏覽:815
沁源縣什麼時候建工業園區 瀏覽:861
買汽車坐墊什麼材料好 瀏覽:255
南亞有哪些工業特點 瀏覽:182
懷化寶利寶馬4s店銷售有哪些 瀏覽:246
大連工業閥門價格是多少 瀏覽:360
賓士glk天窗開關怎麼拆卸 瀏覽:641
蘋果手機如何連接汽車互聯 瀏覽:81
汽車故障報警指示燈有哪些 瀏覽:317
七萬多的汽車購置稅多少錢 瀏覽:294
手機和電腦如何投屏到汽車上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