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楚怡工業學校開學帶什麼

楚怡工業學校開學帶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2 06:05:26

⑴ 楚怡職教是什麼意思

是一個學校的名字。一個世紀前,著名教育學家陳潤霖以「愛國、求知、創業、興工」為理念,創辦了楚怡工業學校(以下簡稱「楚工」),開職教救國之先河。

⑵ 武漢理工大學是985院校還是211院校

都不是 普通本科院校

⑶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本科嗎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專科學校,不是本科學校。

⑷ 深海里的星星最後說的那場大火指的是什麼

七十年前,長沙城曾深陷一場名為「文夕大火」的沉痛火劫,當年創痛至今仍深留在城市記憶深處,但從廢墟中屹立起的堅強,從災難中汲取的力量依然穿透時空,讓今天的我們從中感受不屈的力量

文夕大火又稱長沙大火,是長沙歷史上毀壞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也讓長沙與柏林、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文夕大火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失利後,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湧入長沙,使當時30多萬人口的長沙驟增至50多萬。加上以前長沙作為上海,南京等會戰的後方,長沙已經積累了許多戰略儲備,商業也很繁榮。但長沙有限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難以承載如此大量的遷入,這些都給日後的巨大損失埋下了隱患。

11月8日,日本侵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對峙新牆河。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的民國政府對長沙能否守住十分缺乏信心。蔣介石提出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認為即使燒毀長沙也不能讓日本獲得任何物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電報,在11月10日(一說12日)的會議中傳達了蔣介石的思想,並組織縱火隊伍。當城東南的天心閣放火時,即開始全城放火。

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是故意縱火的信號或是無意失火,至今仍然是謎)。縱火隊員以為是信號,便全城放火。大火持續了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長沙2500多年的歷史財富幾乎被毀滅殆盡。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踩踏事故。

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余棟。大火造成經濟損失10多億元,約占長沙總值的43%。政府機關被燒毀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和在長沙各家報館等大部或全部建築;被燒毀或大部燒毀的學校有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岳雲農工,楚怡工業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范、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中、民眾教育館等31所;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餘家;被燒毀工廠的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余元,原料損失達96萬余元,機器設備損失達60多萬元。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倖存12家半。綢布業損失約200餘萬元,約佔全行業資產的80%。湘綉業40家全部毀滅。除湘雅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均被燒毀。

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起火時他們帶重要文件急忙撤離,於13日下午到湘潭。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發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沖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12日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18日,為了平息民憤,蔣介石下令槍斃「長沙縱火案」三個「當事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和長沙市公安局長文重孚。張治中去職。他們成為了事件的替罪羊。

1938年11月19日,長沙城的廢墟上重新出現了菜市:賣肉者3人,賣菜者2人。

日軍在當時並未進攻長沙。

先鋒廳的鍾樓(中山紀念亭)有幸保存了下來。其他倖免的建築物還有湘雅醫院。

2005年7月,長沙市首個以紀念「文夕大火」的建築———電燈公司遺址紀念牆建成。紀念牆位於湘江風光帶與勞動路交匯處。同年建成的還有長沙大火警示鍾大型雕塑。

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於零。長沙作為中國唯一一個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歷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人民流離失所,商業貿易、政府機關、學術機構等幾乎完全被摧毀。但這只是大摧毀的開始。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軍發動了四次長沙會戰,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在前三次會戰都獲得勝利並重創日軍。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當時《中央日報》的社論:「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

偉大的抗日戰爭爆發後,腐敗無能到出神入化的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多次組織的大規模會戰,均未能阻止優勢敵人的瘋狂進攻。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日軍繼續沿粵漢鐵路南犯,進逼湘北,湖南由抗戰的大後方轉變為抗日的前線。11月9日日軍攻陷岳陽,繼向南推進至新牆河北岸,湘北門戶洞開。省會長沙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謠傳敵人即將進攻長沙,聚集在長沙的各軍政機關紛紛撤退。人心惶惶,一夕數驚。

在此嚴峻形勢下,蔣介石在長沙召開了軍政人員會議,討論戰局問題。基於對已經淪陷的重要城市未加破壞,資為敵用,實為失策的認識和對確保長沙信心的缺乏,會議期間,蔣介石曾指示張治中等人,如果長沙不保,即實行火燒。11月12日上午9時許,蔣介石侍從室正式指示張治中對長沙採取焦士政策;稍後,張又接到蔣介石「限一小時到」的緊急電報:「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准備」。

對於焚城阻敵的辦法,張治中雖曾提出過異議,但以蔣介石的專橫,張是不敢不執行的。張治中迭接蔣介石焚城的命令後,立即採取應變措施,指定省會警備司令部司令酆悌負責籌備,省保安處予以協助,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擔任放火總指揮,負責組織放火隊伍,准備放火工具。根據當時擬定的焚城計劃,放火前,先發布日軍轟城的消息,以便於疏散市民,並施放空襲警報,由警備隊督促市民出城;放火時,以城南天心閣處舉火為號,全城同時行動。放火時間視日軍進攻長沙的情況而定,由酆悌親自掌握。按此計劃,徐昆迅速將警備第二團以3人為一組,編成100個放火小組,分發放火器材,調集大量消防車,灌人汽油,作為放火車,並在主要街道預備大桶的汽油和煤油等易燃物,有些牆壁上用石灰寫著「焦」字,或畫了其他縱火暗號,或用日文寫著對敵宣傳標語。

11月12日,即岳陽棄守的第三天,日寇先頭部隊已抵汩羅江北。謠言不脛而走,或說敵人已到新河(距長沙僅10多里),或說敵艇已距省河不遠等等。逃難的人流有如成群結隊的螞蟻,把城郊數十里內的稻田踩成無數的小道;被阻於水的,更是狼狽不堪,或忍痛拋箱棄物,或失足落水,葬身魚腹。

入夜,城裡到處關門閉戶,街上漆黑一團,偶然從門隙里透出一點點燈光,或傳來幾聲小販的叫賣,凄涼萬狀。

深夜,全城戒嚴,行人絕跡,只有三五成群的全副武裝的士兵或提油桶,或提著小火爐,或拿著其他放火器材,緊張地竄到全市街頭巷尾,准備執行放火任務。正在這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急時刻,南門外傷兵醫院不慎失火。緊接著天心閣和一些地方也起火了。預先守候在各處的放火隊員一見天心閣的火光,紛紛將點燃的火把投向油桶或居民的房屋。頓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熱浪灼人,爆聲陣陣,美麗的長沙古城頓成一片火海。

焚城的計劃是嚴格保密的,焚城的行動又是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發生的。故當火起時,留城的老百姓尚在睡夢中。及至從夢中驚醒,還以為是日軍打進城來了。正准備奪路逃命,但烈火已經臨門,大多數的街巷已被煙火封住。熊熊大火中逃命的人們,在擁擠和混亂不堪中,有的被人群踩死,有的被汽車壓死,有的被大火活活燒死。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被大火逼進水缸後慘死。一位帶著孩子的母親躲進水缸避火,雙雙被活活煮死。30多名余太華金號員工躲進防空洞,全被烤焦致死。凄厲的哭喊聲,恐怖的嘶叫聲,連同建築物燃燒時的爆炸聲,交織成為一個悲慘世界。

這場恐怖而又無情的大火一直延燒了兩天兩夜,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全城8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原來繁華的街道變成斷壁殘垣,學校、銀行、工廠、商店毀於一旦。據國民黨湖南省政府統計室編印的《湖南省抗戰損失統計》估計,大火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多億元,相當於抗戰勝利後的1.7萬億元。據國民黨當局公布的數字,直接死於火災的有3000餘人。

長沙大火前,周恩來、葉劍英正在長沙。大火當夜,他們率領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工作人員沖出火海,撤往湘潭。14日,他們立即赴南嶽,就大火的善後問題與蔣介石交涉。面對各方的責難,蔣介石連夜從南嶽趕至長沙處理善後,迫於長沙和全國人民的輿論壓力,蔣介石接受了周恩來提出的3點善後辦法:(1)撥款50萬元救濟災民;(2)調集5000民工清理街道,掩埋屍體,搭蓋窩棚,安置災民;(3)嚴懲放火首犯。幾天後,蔣介石下令判處酆悌、徐昆、文重孚(省會警察局長)3人死刑;繪張治中以「革職留任」的處分,仍繼續負責火災的善後。17日,周恩來最先趕到長沙,領導善後工作。22日,省府也成立了長沙市臨時救濟委員會。郭沫若等在回到長沙後,同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工作人員一道組成了「善後工作突擊隊」,開展善後救災工作。整個善後工作至11月底完成。

⑸ 文夕大火名字的來歷

http://www.lishou.com/2003/rjf_wx.htm

文夕大火又稱長沙大火,是長沙歷史上毀壞規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為性質的火災,也讓長沙與斯大林格勒、廣島和長崎一起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

背景:
文夕大火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武漢會戰失利後,武漢的機關、工廠,以及大批難民和傷兵湧入長沙,使當時30多萬人口的長沙驟增至50多萬。加上以前長沙作為上海,南京等會戰的後方,長沙已經積累了許多戰略儲備,商業也很繁榮。但長沙有限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根本難以承載如此大量的遷入,這些都給日後的巨大損失埋下了隱患。
11月8日,日本侵略軍攻入湖南北部,並轟炸了長沙和衡陽。9日、11日,臨湘、岳陽接連失守,中日對恃新牆河。長沙的局勢十分嚴峻,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對長沙能否守住十分缺乏信心。蔣介石提出焦土抗戰的作戰思想,認為即使燒毀長沙也不能讓日本獲得任何物資。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接到電報,在11月10日(一說12日)的會議中傳達了蔣介石的思想,並組織縱火隊伍。當城東南的天心閣放火時,即開始全城放火。

過程:
1938年11月12日深夜(13日凌晨2時),長沙南門口外的傷兵醫院失火(是故意縱火的信號或是無意失火,至今仍然是謎)。縱火隊員以為是信號,便全城放火。大火持續了整整五天五夜,古城長沙2500多年的歷史財富幾乎被毀滅殆盡。無數市民爭相逃命,在長沙城的湘江渡口發生嚴重的事故。
3000多人在大火中喪生。90%以上的房屋被燒毀,共計5.6萬余棟。大火造成經濟損失10多億元,約占長沙總值的43%。政府機關被燒毀的有省政府、民政廳、建設廳、警察局、警備司令部、省市黨部、保安處、地方法院、高等法院、電報局、電話局、郵政局、市商會、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和在長沙各家報館等大部或全部建築;被燒毀或大部燒毀的學校有湖南大學、明德中學、岳雲農工,楚怡工業學校、兌澤中學、第一師范、南華女中、明憲女校、妙高峰中學、省立長沙高中、民眾教育館等31所;被毀的銀行有湖南省銀行、江西裕民銀行、上海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銀行等十餘家;被燒毀工廠的有40多家,其中損失最大的有湖南第一紡織廠,其廠房損失達27萬余元,原料損失達96萬余元,機器設備損失達60多萬元。長沙作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190多家碾米廠和糧棧僅倖存12家半。綢布業損失約200餘萬元,約佔全行業資產的80%。湘綉業40家全部毀滅。除湘雅醫院外的所有醫院均被燒毀。
當時周恩來和葉劍英都在長沙,起火時他們帶重要文件急忙撤離,於13日下午到湘潭。郭沫若當時也在長沙親歷了大火,《郭沫若傳》中對情景進行了描述:「只見城中烈焰升騰而起,映紅了整個夜空,來不及撤退的長沙百姓,披頭散發尋找親人的,頓足捶胸的,望著大火發呆的,撲向火叢搶救財產的,……歇斯底里失望地絕叫,伴隨著房倒屋塌的轟隆聲。……車至城郊關帝廟前,極目遠望,根本不見長沙蹤影,惟有沖天的火光和翻滾的濃煙,顯然火勢還在蔓延。」

事後:
12日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即夕),所以稱此次大火為「文夕大火」。
1938年12月18日,為了平息民憤,蔣介石下令槍斃「長沙縱火案」三個「當事人」: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二團團長徐昆和長沙市公安局長文重孚。張治中去職。他們成為了事件的替罪羊。
1938年11月19日,長沙城的廢墟上重新出現了菜市:賣肉者3人,賣菜者2人。
日軍在當時並未進攻長沙。
先鋒廳的鍾樓(中山紀念亭)有幸保存了下來。其他倖免的還有湘雅醫院。
2005年7月,長沙市首個以紀念「文夕大火」的建築———電燈公司遺址紀念牆建成。紀念牆位於湘江風光帶與勞動路交匯處。 同年建成的還有長沙大火警示鍾大型雕塑。

影響:
文夕大火毀滅了長沙城自春秋戰國以來的文化積累,地面文物毀滅到幾近於零。長沙作為中國唯一一個2000多年城址不變的古城,文化傳承也在此中斷,在歷史研究上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人民流離失所,商業貿易、政府機關、學術機構等幾乎完全被摧毀。但這只是大摧毀的開始。從1939年9月至1944年8月,日寇發動了四次長沙會戰,轟炸長沙100多次。國軍在前三次會戰都獲得勝利並重創日軍。在文夕大火中損毀嚴重的長沙成為了一片廢墟。
當時《中央日報》的社論:「長沙近30年來,物質、人力欣欣向榮。全國都市中,充實富庶,長沙當居首要。百年締造,可憐一炬。」

⑹ 湖南平江人物

歷史名人彭德懷
1928年6月,彭德懷同志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湖南陸軍獨立五師第一團和第三團三營駐平江,在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感召下,滕代遠、黃公略等人在天岳書院發動了平江起義,佔領平江縣城,建立臨時蘇維埃政府,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辟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起義舊址的天岳書院始建立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為磚木結構,佔地2700平方米。解放後,擴為平江縣第一完全中學。對彭德懷、滕代遠同志當年的住房進行復原陳列,新開辟了文物陳列室。1982年,陳雲同志為其題寫「平江起義紀念館」匾額。
李元度
(1820-1887),字次青,自號天岳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今平江縣爽口鄉沙塅村人。四歲喪父,靠母親紡織換錢供他上學。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但以後他6次參加禮部考試,都未中第。
咸豐三年(1853年),已經三十三歲的李元度投筆從戎,加入曾國藩湘軍,充當幕僚,協助曾「辟佐戎機,調理營務」,深得曾氏賞識。曾國藩保舉李為候選知縣、加內閣中書①銜;後又保舉同知②銜,賞戴花翎③銜。江西湖口之戰以後,李元度便由軍中文員改為將領。咸豐八年(1858年),李元度帶領一支700人的部隊,固守江西玉山、廣豐兩城,為湘軍攻佔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輔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間,曾經兩救曾國藩,曾國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請賞,獲得道員記名,加按察使④銜,賜號色爾固楞巴圖魯之賞。兩年後補授浙江溫處道道員,不久,調任安徽徽寧太廣道員,加布政使銜。任上,李元度奉曾國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懸殊,徽州失守。曾國藩為掩飾「籌劃未密」之過錯,具奏參劾李元度,李被革職。咸豐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復原職。先後任貴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內,他剪巨惡,劾墨吏,興蠶桑,設礦局,勵精圖治,深得民心。當年死於貴州任上。
曾國藩雖曾參劾李元度,並說李元度「帷戰陣非其所長」,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雖治軍無效,而不失為賢者。」在《國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評價:「次青提兵四省,屢蹶仍振,所謂貞固者非耶;發憤著書,鴻編立就,亦雲勇猛矣。」
李元度轉戰南北,四處奔波,閱歷豐富,熟悉社會民情,為治學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他熱愛文史,即使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仍筆耕不輟。著述有《國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館文鈔》、《天岳山館詩集》、《名賢遺事錄》、《四書講義》、《國朝彤史略》、《南嶽志》、《同治平江縣志》等30多種1500多卷。最有價值者當屬60卷《國朝先正事略》,其中收錄了清朝開基至同治200餘年間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經學、文苑、遺逸、循良、孝義七類,采其勛績議論、嘉言懿行,每人一傳記之,林則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人傳略皆在其內,頗具史學價值。另外,40卷《天岳山館文鈔》,集中記載了平江縣的碑、傳、志,保存了大量傳統文化遺產,尤其是對杜甫卒地的考證,自成一家之言,難能可貴。
平江至今流傳著李元度的不少趣事與傳說,尤以「對字」趣話,令人拍案稱奇。相傳一天黃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劉秀才問路。李嫌其語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劉秀才只好和顏低聲借問姓氏,李脫口而出:
「騎青牛,過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斬白蛇,入咸陽,興漢家四百載,高祖是劉。」
李元度大驚,忙向前詢問:「足下何處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問:「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後。」堪稱出句巧,聯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劉兩人結成了忘年之交。近代名人平江不肖生
(1889一1957)(一說:1890-1957) 兩度赴日留學,1922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筆名來由:靈感來自老子《道德經》之「天下皆謂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
現代著名武俠小說家,本名向愷然,湖南平江人。為20年代俠壇首座,領導南方武俠潮流。他從小文武兼修,文學、武術,兩者均有深厚造詣,於長沙楚怡工業學校畢業後,為謀救國之道,他曾兩度赴日本留學,先後進入華僑中學與法政大學,他文學和武術的事業都從這里開始。武術方面,他與日本柔術家、劍術家頗有交往,功夫大進,回國後參加過反袁運動和大革命,1932年回湖南創辦國術訓練所和國術俱樂部,是現代著名的武術活動家。他的武術理論功底也很深厚,著有《拳術見聞錄》《拳術傳薪錄》《拳師言行錄》、《拳經講義》等專著。
他的文學生涯,最初是在日本留學的時候,未進學校而日事浪遊,對日本妓院(主要是低級妓院)和下層社會頗為熟悉,寫成清末留日學生惡現狀的譴責小說《留東外史》,但回國以後,書局僅僅允諾每千字給三角稿酬,打擊了他的積極性。
1922年,應世界書局之約,他開始專心從事武俠創作。武俠處女作《江湖奇俠傳》和《近代俠義英雄傳》,名震大江南北。一炮打響,一再續寫,奠定了他在現代武俠中的地位。他在上海,不喜交遊應酬,和一妾、一狗、一猴居住在一處很窄的小樓中,每到半夜,便開始動筆,一直寫到天亮。用蠅頭小楷寫在不到一尺的紙上,每行可寫一百四五十到一百七八十字,卻是筆直一線,為現代文人中的奇觀。解放後,向愷然出家為僧,1957年68歲時准備撰寫《中國武術史話》時不幸患腦溢血去世。
不肖生的作品,受湖南民俗影響,寫實與神怪相結合,又善於編故事,因此很有看頭。但他常常信手寫來,前後滔滔不絕而缺乏連貫,有結構鬆散的毛病。但他奠定的現代武俠小說基礎地位,尤其是江湖與武林的迷幻離奇,開啟了和舊的俠客傳奇大為不同的一副新面目, 這是始終不可撼動的。
張純清
1910年5月生於平江縣梓江東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曾入教會學校就讀,積極投入學生運動。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春到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
孔荷寵
(1896-1956) 別名孔介如、孔慶如,化名曾慶福、曾福生。湖南平江人。早年參加過湘軍。1926年在平江參加農民運動,任農民自衛軍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吳溉之
(1898-1968) 又名武維揚。湖南平江人。早年就讀於平江培元學校。畢業後回鄉創辦培元學校語口分校,當教員,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參與組織救國十入團,並兼平江《旬報》記者。1924年春任平江縣工會秘書,不久兼任縣農民協會工作。4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李宗白
1902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19年,在平江縣立中學讀書期間,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參與領導平江著名的抵制英國煤油起岸的反帝愛國斗爭。
呂展
(1919—1997)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三六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王赤軍
(1916—1967)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余非
(1911—2001)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葉楚屏
(1916—2000)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五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方國安
(1913—)原名方國南。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鍾明彪
(1910—2006)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三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塗正坤
1897年11月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192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9月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向 鈞
(1906-1928),中共湖南省委農民部長,革命烈士。
鄒昔疇
( 1893-1931.12),湖南省平江縣人。出身富裕農民家庭。從小同情貧苦農民,富有正義感。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邱訓民
(1898—1934) 紅軍獨立二師師長,革命烈士。湖南省平江縣人,1898年3月出生於平江縣思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在雜貨店當學徒。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組織農軍迎接北伐軍,任沙鍛黨支部書記、農協委員長。1927年帶領沙鍛農民自衛軍攻打思村等地團防局,救出了被關押的幾十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隨後擴充游擊隊,任湘鄂贛獨立師二團團長。1930年任紅十六軍七師師長。1931年任湘北獨立團團長,開辟湘北根據地。1932年任湘鄂贛獨立二師師長,率部參加了湘鄂贛根據地歷次反「圍剿」作戰,屢屢獲勝,被譽為「紅軍虎將。

方維夏
教育家,革命烈士。湖南省平江縣人,1880年生於平江縣長壽街。幼從父讀書,後考入湖南中路師范學堂簡易科,畢業後在長壽街創辦高等小學校。1898年8月進入湖南優級師范習博物科,畢業後在中學任教。
方會進
(1896-1935),湖南省平江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少時曾讀過3年私塾。19歲時拜師學縫紉。192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胡榮
(1906——1941),新四軍新編第三支隊政治委員,革命烈士。湖南省平江縣人,1906年2月生於平江縣大坪雙洞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夏平江縣立中學畢業。曾任小學教員。北伐軍攻克平江後,即投入農民運動,加入共青團,秘密發展團組織,任團支部書記。
鄧玉南
(1906-1933.4),湖南省平江縣人。出生於一個鐵匠家庭。1926年10歲起給地主放牛,後到本地辜家洞一家造紙坊戶當童工。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方林村
(1907-1935.2),湖南省平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時曾讀過幾年私塾。後輟學在家務農。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毛簡青
(1891-1932) 中共六大主席團成員,革命烈士。湖南省平江縣人,1891年11月生於平江縣濯水金窩的一個富紳之家。曾就讀於碧潭小學、平江縣中學、岳州中學。1913年偕妻吳淑坤自費赴日本東京留學,先補習功課,1915年考取仙台第一高等學校,畢業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系,1921年夏畢業,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回國後,在長沙任教。1922年,經李六如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房謀
(1908-1931),湖南省平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小時靠房姓家族長輩的資助讀完小學。1925年參加革命。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鄒平
湖南平江人,出生於農民家庭。幼時曾在家鄉讀過私塾和初小。1919年,在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期間,積極參加毛澤東等領導的驅逐反動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1年秋,從一師畢業後,應聘到長沙明德中學任教。1922年10月,在明德中學組織「後援會」,聲援長沙泥木工人大罷工斗爭。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繼續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大力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由國民黨湖南省黨部選送到廣州政治講習班學習。同年夏結業後,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營黨代表。同年11月,奉命離開北伐軍,以國民黨湖南省黨部農運特派員身份赴衡山開展農民運動。曾先後領導農協骨幹與衡山油麻園反動組織「左社」的頭目進行了堅決斗爭;參與組建衡山農民自衛軍和籌建「衡山縣人民公祭岳北農工會死難烈士籌備處」的工作;帶領貧苦農民開展平糶糧食的斗爭。
1927年「馬日事變」後,因被衡山反動當局列為全縣懸賞通緝的「四大暴徒」之一,遂潛回平江繼續堅持地下斗爭,並以秀野師范學校教員身份作掩護,協同中共平江縣委發動全縣的秋收暴動。1928年春,先後任平(江)湘(陰)岳(陽)游擊總隊第一大隊第一中隊中隊長兼黨代表和第一大隊大隊長兼黨代表,率部參加著名的「二月(農歷)撲城(縣城)」的戰斗。同年5月,率部在平江岑川與敵作戰時,頸部中彈負傷,傷勢極為嚴重,卻大難不死,此後被大家稱為「鄒不死」。同年7月,被推選為平江縣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後率部編入紅五軍,任第一縱隊黨代表,參與領導開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30年秋,調任紅五軍三師政委,參加第二次攻打長沙的戰斗。同年11月,任紅三軍團隨營學校校長,先後參加中央蘇區第一、二次反「圍剿」戰斗。1931年夏,任紅三軍團四師代師長。同年9月7日,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斗,在興國縣高興圩前沿陣地觀察敵情時,不幸被子彈擊中胸部。送往後方醫院搶救途中,因失血過多而犧牲。
李六如(1887~1973)
湖南平江縣嘉義獻沖泊頭人。1887年7月生。出身富商家庭。1908年加入新軍,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任46標標統,補陸軍少將銜。1913年赴日本留學,歷任長沙群大、高商、法專等校教師,廣州第二軍校政治部主任兼政治教官,北伐二軍四師中將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新加坡南洋共產黨臨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南方局宣傳幹事,福建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延安毛主席辦公室秘書長,行政學院院長,中共中央財經部副部長,中共熱河省委常委、省府秘書長,哈爾濱東北行政委員會財委副主任、財經學校校長,東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長。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檢察院副檢察長。全國政協常委。5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195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文革」中受「四人幫」迫害,於1973年4月10日逝世。

⑺ 芙蓉區楚怡學校的介紹

芙蓉區楚怡學校建校於1906年,由當時被稱為「新化三才子」之一的陳潤霖先生創辦,楚怡小學首先籌建,隨後又創辦了楚怡工業學校、楚怡中學和楚怡幼稚園,形成了「三校一園」的完整體制。「楚怡」的校名,取「惟楚有才,怡然樂育」之意。「愛學生、愛學校、愛事業」 是對教師的師德要求, 「自動、自學、自治、自立」,是楚怡學校的傳統校風。

⑻ 楚怡百年榮光中的大學有哪些

楚怡百年榮光中的大學有:湖北工業大學、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楚怡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等。
《楚怡·百年榮光》講述了一百多年前,湘籍著名教育家陳潤霖懷揣「教育救國」、「工業救國」的夢想,創辦了楚怡工業學校。歷經歲月變遷與考驗,學校在艱苦卓絕中弦歌不斷,培養了3000多名經世濟用之才,是湖南職業教育發展歷史上的一面旗幟。

⑼ 楚怡工業學校有學前教育嗎

⑽ 在湖南省新化縣楚怡工業學校還可以考本科嗎

在湖南省新化縣處一工業學校,還可以考本科嗎?當然可以考了,湖南省興化縣處於工業學校讀書的人,可以考本科的

閱讀全文

與楚怡工業學校開學帶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上的油燈分別代表什麼 瀏覽:532
寶馬新3系雨刮什麼品牌 瀏覽:781
關沮工業園搬遷到什麼地方 瀏覽:75
湖南響箭重工業務員怎麼樣 瀏覽:636
中國工業職業學院哪個最好 瀏覽:100
內江工業園有多少企業 瀏覽:310
七萬多度工業電量多少錢 瀏覽:56
12年寶馬迷你one多少錢 瀏覽:716
奧林巴斯工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51
寶馬x1碟片在哪裡 瀏覽:343
工業排風扇短路怎麼修 瀏覽:36
武漢潮江工業園是哪個老闆開發的 瀏覽:127
汽車方向盤怎麼固定 瀏覽:142
寶馬8系怎麼樣寶馬 瀏覽:409
工業垃圾多少錢一公斤 瀏覽:828
汽車反光鏡怎麼收起來 瀏覽:559
工業集體土地制是什麼意思 瀏覽:192
賓陽到蘆圩汽車站多久 瀏覽:435
賓士一般首付多少錢 瀏覽:907
汽車票在哪裡查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