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B. 工業不發達的地方主要有什麼資源適宜發展什麼產業
工業不發達的地方主要有兩種資源可以開發。一是農產品清潔生產的環境。工業不發達的地方,一般來說也就是工業污染比較輕的地方。對於農業的清潔生產,剛好是一塊寶地。在這樣的地方可以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乃至有機農產品的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是農產品清潔生產的三個級別,它是和人們追求生活質量緊密相連的。這些產品的市場前景遠高於一般農產品,市場售價也高於一般農產品。二是旅遊資源環境。在工業不發達的地方,其自然環境被破壞比較輕,也就是自然環境比較優越,這就構成了能夠從事旅遊開發的前提條件。
工業不發達的地方適宜發展的產業:一是清潔生產。在工業不發達的地方,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適當的規劃,並組合一定的農業技術進行清潔生產,生產出符合不同要求的農產品。需要強調的是,進行清潔生產的地域要通過認證,必須要規劃區域、配套農藝(包括品種及種子的選擇、栽培技術、肥料施用、病蟲防治等環節),再集中收獲儲藏、運輸到相應的市場。只有完成了一整套的環節,確保產品質量,才能夠達到清潔生產的效果。二是服務旅遊事業。伴隨著人們追求健康生活熱潮的興起,旅遊成了一些人生活的時尚。由於工業不發達地方的自然環境很少污染,如果能夠在道路環境、社會治安、吃住接待等方面加以適當改善,就可以吸引一些喜愛旅遊的客人前來。對於來旅遊的客人來說,能夠欣賞當地的自然風光,享受農村的清新空氣和環境,能夠吃到無污染的新鮮飯菜,能夠帶走一些當地的土特產送給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鍛煉了身體,增強了身體素質。對於開展旅遊接待創業的主人來說,可以增加經濟收入,結識外面的朋友,獲得一些在當地無法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提升自身的素質。這是一個雙贏的事情,也是一個新的市場。
應該提醒的是,經營者除了要解決相關的衛生條件和安全設施,還須要完成國家相關的管理要求,才能持續發展。
實例1:武陵山區某地山野菜的開發
在湘鄂交界的山地,有一個交通十分不便的地方。這里曾經是國內革命時期紅軍第三軍團的根據地之一。交通條件制約了經濟發展。然而,這里的氣候、土壤以及生物資源,催生了眾多的山野菜產品。以前,這些山野菜沒有被很多人認識,自生自滅,知識偶爾用來招待客人和送親友,價值沒有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當地人也開始認識這一資源。並將這些昔日不被人們看好的山野菜做成商品,送到人們的餐桌上,出售到上海、武漢、長沙、廣州等地,還出口到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澳門,以及東南亞等地。小小的山野菜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大貢獻,成為當地縣級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支柱(圖39)。
圖42行進途中
圖43又上征途
C. 一個城市沒有企業沒有工廠,他靠什麼發展當地經濟
沒有製造業的城市(國家),只會陷入空心化。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香港與新加坡。1999年,香港的GDP大約是新加坡的2倍;2010年前後,新加坡一度追上香港,甚至實現了超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堅守製造業,香港卻陷入了產業空心化。新加坡雖然土地面積很小,卻在航空航天、半導體、化學和生物醫學科學領域,佔有一席之地。製造業不強的國家,不足以言強。德國、日本,無一不以製造業立國。哪怕是坐擁金融霸權的美國,也提出了要振興製造業。從來沒有國家,可以依靠房地產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增長,製造業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脊樑骨」!
說他們最給力、最可愛,因為中小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出力甚巨,說他們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毫不為過。要知道,中小企業可是佔了中國經濟大半壁的江山:它貢獻了國家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
D. 偏遠山區如何求發展
首先,你們處於地理環境差,商業薄弱,文化教育低等特點。知道城市為什麼富裕么?其實以前也是農田,不過山少…主要是修道路,開發房地產。有了房地產,就會有商鋪,帶來就業帶來消費。而你們那工資低,家裡什麼都有,無法促進商業發展,消費低,道路不順,人口不多,知識文化不高嚴重製約了鄉村發展。你覺得對么?
E. 山區發展什麼業最有優勢
山區交通不便,最有優勢的就是它未曾破壞的自然資源和山區中本身就有的植被和土地。可以發展旅遊業,農家樂,種植水果,開辟梯田。也可以宣傳山區特有的民俗風情。
劣勢有很多,沒有發達的經濟,交通不便,工業也不發達,知識人才少,科教人員缺乏。
F. 在農村山區想要發展經濟,到底該怎麼做呢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變化了很大,發展也很快。但是,不同的時代,經濟發展情況不同。經濟發展情況必須隨著時間的更新而變得更加良好。在新情況下,農村經濟如何發展?我希望每個人都要注意,下一個成員的在線貸款平台小編梳理了幾點,讓我們看看。
第三,注意青年人才的培養
農村地區的年輕人一直在閱讀大學,他們將選擇留在城市。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地區的人才越來越少。沒有經濟人才也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隨著城市和農村的成功不斷加深,農業農村地區開始上訴,而企業家和就業僱主返回該國開始增加。移民工人正在改變原來的「孔雀東南」。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創新,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留在家鄉的年輕人,為自己的家鄉提供貢獻自己的權力。
如何發展農村經濟,不僅實施實際行動,真正使農民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需要國家政策,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G. 中國是個山區廣大的國家,請寫出山區的開發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
我國山區的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69%。集中了全國90%的森林和一半以上的可利用草場,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防風固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國務院決定在全國開展山區綜合開發試點示範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引導了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山區建設,山區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二是示範縣立足本地特點,建立適度規模的農副產品和林果基地,扶持發展相關的加工工業,縣域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三是縣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四是探索了我國山區建設和發展的路子,建設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其有利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地形為我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林、牧等多種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山區資源豐富,在發展林業、牧業、旅遊業、礦業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
H. 山區土地零散分布,交通不便利,不適合機械化,你認為該如何發展農業
我老家地區大別山腹地,就是非常典型的山區農村。家裡的土地本來就很少,五口人只有一畝多地,而且每個地塊都是邊邊角角,巴掌那麼大,大多數都是梯田形式,很難使用機械化操作。到今年為止,我們老家當地唯一使用的農用機械就是手扶犁田機。其他的那些大型聯合收割機,插秧機,播種機,根本都無法在我們當地山區進行操作。
而且我們山區農村因為田地比較少,種植的糧食僅僅夠養活,家裡人,也沒有多少人靠種糧賣錢來維持生計。俗話說靠山吃山,在我們當地主要的收入來源一方面是種植茶葉。
從上面這幾個方面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山區農村土地比較稀少,但是山林資源比較多,果樹、茶葉、蠶桑、養殖業都是不錯的選擇,還可以發展旅遊業。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產業,雖然不能中植大量的糧食作物,但是同樣也可以依靠其他的經濟作物來獲得收入。
I. 發達國家怎麼解決山區發展問題
有礦產資源的搞工業,沒有礦產資源就弄旅遊業,什麼都沒有的山溝溝就把人遷出來。可能日本是個例外,寸土寸金,山區不山區的都一樣,反正也沒有特別大的山區。
J. 山區發展經濟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淡水資源較為豐富,山區激流可以進行發電;森林礦產資源較為平原來講比較多,中草葯資源以及動物資源比較豐富。地形復雜,可以發展很多經營空間,而且環境空氣污染比較小
劣勢:山地較為崎嶇,交通不便,基礎建設難度較大,信息交流也不是很通暢,如果有天氣較為惡劣的情況,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等一些自然災害,而且耕地面積比較少。
拓展資料:
山區綜合開發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以改土為重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努力提高山區糧食的產量。
(1)是加快山區坡改梯步伐,加強中低產田的改造,大力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
(2)是實施以山補田戰略,開展林農復合經營,開辟木本糧油等森林食品生產的新途徑,改善山區群眾食品結構。
2.以林果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不斷增加山區群眾的經濟收入。
3.以治水、修路、通電為重點,加強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山區生產條件,保障山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1)是重點發展投資少、見效快、覆蓋廣、群眾能直接得益的林果和經濟作物等種植業
(2)是以草食性節糧高效型為重點,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和家庭副業。
4.積極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又能大量安排剩餘勞動力就業的資源開發型和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加速山區產業化進程。
(1)是著眼於群眾參與面大,群眾受益面寬,重點發展與林果、其它種植和養殖相關的加工企業;
(2)是立足於資源支撐面廣、有市場前景的特色優勢資源,積極培育縣級、區域骨幹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實行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