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諾貝爾,普利策等等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 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諾貝爾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他一生致力於炸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不僅從事理論研究,而且進行工業實踐。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並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在遺囑中他提出,將部分遺產(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據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於建行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1990年諾貝爾的一位重侄孫克勞斯·諾貝爾又提出增設諾貝爾地球獎,授予傑出的環境成就獲得者。該獎於1991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首次頒發。
諾貝爾獎的獎金數視基金會的收入而定,其范圍約從11000英鎊(31000美元)到30000英鎊(72000美元)。獎金的面值,由於通貨膨脹,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約為3萬多美元,60年代為7.5萬美元,80年代達22萬多美元。金質獎章約重半鎊,內含黃金23K,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飾物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也各具風采。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朴,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至1800人之間,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嚴肅的夜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聖莫雷空運來,這意味著對知識的尊重。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 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委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委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毛遂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對被推薦的候選人。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出席並授獎
普利策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被視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
評選制度
普利策獎在每年的春季,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普利策獎評選委員會的十四名會員評定,5月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正式頒發。
評獎項目
普利策獎分為兩類,新聞界和創作界。普利策也是一個鼓勵美國的獎。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使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
新聞界獎
⊙普利策優異公眾服務獎
⊙普利策普通新聞報道獎
⊙普利策國內報道獎
⊙普利策國際報道獎
⊙普利策調查性報道獎
⊙普利策釋義性新聞獎
⊙普利策專業性新聞獎
⊙普利策社論寫作獎
⊙普利策漫畫創作獎(1922年開始)
⊙普利策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特寫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利策評論獎
⊙普利策批評獎
⊙普利策特稿寫作獎
創作界獎
⊙普利策小說獎
1999年:《時時刻刻》——麥可·康寧漢
⊙普利策戲劇獎
⊙普利策歷史獎
⊙普利策傳記獎
⊙普利策詩歌獎 (1922年開始)
⊙普利策非小說類作品獎 (1962年開始)
⊙普利策音樂獎 (1943年開始)
奧斯卡獎
學院獎(Academy Awards),別稱奧斯卡(Oscars),每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也是美國國內最受互聯網紓矚目的獎項。1927年5月4日,在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成立的宴會上,由與會者提議發起。並於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了第一次授獎典禮。學院是一個職業榮譽會員組織,2003年時有5816名投票會員,其中演員會員有1131名。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2月的第77屆典禮。
開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只是一個架子,並沒有多大凝聚力和權威性,甚至一度面臨癱瘓。奧斯卡獎在一開始也沒有這個名字的,當人們在苦思為這個獎項命名時,一個在組委會工作的人看到了一副相片,突然說到:「怎麼這么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在門開守候的記者只聽到奧斯卡這名字,後來就以為這個獎叫奧斯卡。梅耶建議——用授獎的方式表彰電影成就。這一提議獲得贊同,1929年5月16日,第一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即奧斯卡獎)頒獎典禮在好萊塢的羅斯福飯店隆重舉行。從即時起,奧斯卡頒獎典禮就成了全世界電影人的節日。
奧斯卡獎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著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
『貳』 小說《飄》的主要內容
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成書應該是在中年以後。只有青春逝去的女人才會以極大的深情懷想起年輕的歲月,而她年輕的歲月應該是美國南方奴隸制最好的歲月。她筆下的郝思嘉初次登場:雪白的肌膚,雙眉是兩道惹眼的斜線,綠色的眼睛象貓一樣誘惑,穿著新做的裙子,和湯家雙胞兄弟座在自家莊園的廊下,周圍開滿了白色的山茱萸。他們都年輕、富有、精力充沛而無所事事,除了玩樂,就是談情說愛。彼時,湯家的兩兄弟在向她爭龐,她卻盤算著如何跟自己中意的衛希禮私奔。。。呵,開滿白色山茱萸的青春啊!
在南北戰爭的殘酷的時代背景下,命運並沒有十分眷顧郝思嘉。戰爭使她成為了寡婦,戰爭使她不得不面對飢餓、貧困、社會地位的變遷。她要保護自己的陶樂庄園,她要讓家人和衛希禮一家生活下去,當然,她還想自己能過上好日子。她果斷地拋棄了母系血統南方貴族小姐嬌滴滴的表象,露出父系愛爾蘭人強悍的本色。她靠著骨子裡的強悍,憑借白瑞德對她的深情,在戰後迅速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過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只可惜,她對衛希禮的夢一直不肯醒來,忽略了她已經擁有的白瑞德的大量的愛。直到最後,媚蘭去世,她可以名正言順地和衛希禮在一起了,她才發現,原來她一直在享受著白瑞德的愛而不自知。瑞德在絕望之餘悄然離去,她卻發誓要重新找回瑞德的愛。
故事始終有一種凄涼的調子,看似寫郝思嘉個人的命運,實則是寫整個南方社會隨著南北戰爭的結束,舊有的貴族生活「隨風而逝」。而郝思嘉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為了新女性面對人生的一句口號。
面的人物性格特徵很明顯 像思嘉 在那個年代她作為一個女性能為自己的土地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我很佩服她 瑞德的個性是個不適合在那個年代的 不過他可以為了自己的女兒和那些表面上虛偽的人稱兄道弟
斯佳麗除了有智慧外還有責任心 負擔著四五口人 她本質上是個小女孩即使在戰後歷經磨難瑞特把注意力轉移到邦尼身上 她後來對錢十分渴求 心理學上稱為追求安全感 戰爭之苦讓她沒有安全感 所以她總會做身處迷霧的夢 而最後她才發現瑞特是她夢中的謎底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很可憐這個女人,卻不能對他的一些做法苟同.在那個時代,他能夠堅強的活下來 確實不易,然而愛情決不是一個人可以任意揮霍的資本! 當愛情就在你身邊的時候,記得要認清 要珍惜 要呵護!
最後的結局讓我很失望也感到失落,當失去的時候才知道誰才是自已真正愛的人,真愛往往就在身邊,卻失之交臂
郝斯嘉和白瑞德是本書中的第一男女主角,這對人物的形象被塑造得極其豐滿。郝斯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在什麼困境中都能生存。她不完全依附於男人,是個聰敏勇敢、積極進取且信守承諾的女性。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她身上所暴露出來的人性化的缺點,如自私、虛榮、冷漠等等,讓我們感覺到這個人物形象並不是「虛構 」的,而是不「完美」的。因此人物形象就更加地真實可信、豐滿動人。再說白瑞德,他的男性形象被許多女性所推崇,我認為這主要歸功於他對待感情的執著。他是個有政治主見、立場堅定的男人,但又不忘本。他外表玩世不恭,愛一個人卻深刻執著。理智與情感、冷酷與柔情的沖突,在他身上表現為矛盾的統一體。因此瑞德的形象相對來說,又是被塑造得比較「完美」。
『叄』 對普利策與赫斯特的新聞實踐和新聞思想進步進行比較分析
普利策是美國新聞史上一個頗具爭議、毀譽參半的人物。贊揚者獎者認為他是新聞界一座偉大的里程碑,他是美國現代報業奠基人,他是美國新式新聞事業的開創者之一,他所創建辦的《紐約世界報》是美國新聞史上的一大轉折,他捐款創建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由他設立的普利策獎成為美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貶低者則認為他是低俗新聞的始作俑者。
普利策的新聞思想和新聞實踐在一般人看來是充滿矛盾的,這種矛盾來自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來自作為報人和報業老闆的角色沖突。然而,當我們實際的考察了普利策當時所處的歷史社會條件,他的這種矛盾是可以得到解釋和理解的,而且是和他當時處在急劇變動中的美國社會相適應的。普利策作為當時傑出的報紙編輯和出版家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他的新聞思想,可以更好的了解當時美國報業的歷史,同時也可以為我們現在進行的市場化報業改革尋求一點啟示。
一、普利策生平簡介
約瑟夫?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一個小康家庭,受過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教育。1864年美國內戰期間,應募加入聯邦軍,成為林肯騎兵部隊中的一名戰士。退役後做過各種雜工,工余時自學英語、法律、新聞寫作。1867年加入美國國籍。1868年被德文報紙《西部郵報》聘為記者,開始從事新聞工作。1878年12月9日,普利策以2500美元買下了《聖路易斯電訊報》。3天之後,他將《電訊報》與當地的《郵報》合並,改名《郵訊報》。1883年5月9日,普利策以34.6萬美元買下了紐約《世界報》,獲得巨大成功。該報1887年初銷量超過25萬份,1893年資產超過1000萬美元,成為美國新聞史上的一大轉折,標志著廉價報紙取代政黨報紙成為報刊的主體。他創造了編輯寫作制——即記者采寫的材料由編輯潤色、整理、綜合成稿件見報。這種寫作規則,至今仍是整個新聞界的普遍原則。1903年,普利策寫下遺囑,決定出資興辦哥倫比亞新聞學院和建立普利策獎金,由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掌管他遺贈的基金。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根據他的遺囑,1912年開辦了哥倫比亞新聞學院,1917年起設立了普利策獎,該獎後成為美國新聞最高獎。
二、普利策的新聞思想和辦報方針
普利策在創造"新式新聞事業"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充沛的精力和敏銳的新聞嗅覺,使他能夠用獨到的方式去適應並發展他那個時代的出版思想和技術,去實現他熱切的願望:作為一家擁有一流編輯部和復雜機構的現代化大報的創辦人,無可爭議地得到社會的承認。在這方面,他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但僅此一項還不足以使他在同行中贏得最能幹、最值得尊敬的美國主編的聲譽。他真正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對一份報紙的作用,特別是對發揮社論的領導作用所抱有的崇高理念,以及使這種理念在他所辦的報紙中付諸實現的方法。
普利策新聞思想和辦報理念,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超黨派意識;在新聞報道方面,他主張以生動的方式報道重大新聞,以滿足變化中的社會需求,並以煽情主義的新聞內容和版面來適應社會趨勢。
1、社會責任感
在《世界報》創刊時發表的宣言中,普利策表現出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我們這個日益繁榮的大城市裡,需要這樣一種日報。這份報紙不僅售價低廉,而且內容豐富;不僅內容豐富,篇幅浩大,而且充分發揚民主,真正致力於人民的事業,而不為有錢有勢者謀利益。它將多登新世界的報道,少登舊世界的報道。它將揭露一切詭騙和無恥,抨擊一切社會罪惡和弊端。它將以真摯誠懇的態度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1)
三、對普利策的新聞思想和辦報方針的評價
普利策新聞活動的年代是美國社會大發展、大變動的年代。南北戰爭後,開始的經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全國大片豐富自然資源的迅速開發、人們的發明創造才能以及政治文化的進步,所有這一切都為一個新興世界大國的未來提供了保證。考察美國當時的歷史社會條件,對於普利策新聞思想和辦報方針的評價,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敘述:
1、報人的角色
自從工業革命改變了美國社會性質以來,無數的美國有識之士為使美國面臨的諸多問題找到確切的答案而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這些問題包括:美國在世界上將怎樣行事?它將保持多大程度的民主?在不受限制的經濟個人主義和為社會主義而進行改革這兩種主張之間能否保持一定的平衡?社會進步的成果能否通過改善生活條件、增加受教育和文化熏陶的機會、提高健康水平和確保個人安全等形式為全民大眾所共享?政府能否關心人民的福利?在進行必要的前進或後退的調整中,報紙將發展怎樣的作用?為人民爭奪更大權力的強烈政治運動發展起來了。社會科學家努力傳授知識,使人們在做出明智的社會和政治決策時有所依據。許多改革者、鼓動者、政治領袖和作家都呼籲要喚起民眾的社會良知。所有這一切都對這個國家未來的走向產生了影響。
除此之外,工業革命也引起國內很多的問題:托拉斯的產生,經濟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財富分配極不公正,工人和農民收入不足,非技術工人、女工和移民仍然是經濟制度的受害者,移民問題,以及政界和企業界的腐敗和弊端,。在許多美國人看來,國家的富強雖然反映了全體人民生活的基本進步,但是從這種富強中得到好處的,主要還是侵佔了多數人的自由的少數掠奪者。
而這一階段,大眾傳播媒介——報紙、雜志和書籍——在為形成輿論和實現人民的意願進行的斗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有覺悟的新聞工作者加入了與經濟壟斷、市政當局腐敗的斗爭中來。在這些時起時伏的斗爭中,1900年以後是非常關鍵的,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掏糞運動"或者"揭醜運動"。
作為進步的報人,普利策的新聞思想顯然是受到當時這種社會改革精神的影響的。作為一名移民,普利策從開始從事新聞工作以來,就非常同情和關心被壓迫的窮人,對移民問題等社會問題非常敏感。從創辦《郵訊報》開始,就鼓吹堅決的社會改革。而在"掏糞運動"盛行時,《世界報》無論在地方性問題上,還是在全國性問題上,獨立和社會改革精神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可以說,普利策新聞思想中社會責任的理念只是當時社會精神的傑出代表而已。
2、企業家的角色
隨著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便士報的興起,美國擺脫了政黨報刊時期,進入了大眾報業時期,從此商業化的私營媒體成為美國新聞媒體的主流,報業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同時由於新聞採集、編輯的現代化和專業化,印刷業的革命、照相製版的出現、廣告的發展、新雜志的出現等等,報紙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3、角色沖突
正如施拉姆所言:"新聞事業是一種雙重性格的事業。站在為公眾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場來說,大眾傳播是一個學校,但是,站在為投資者賺錢的目的而言,大眾傳播媒介是一個企業,任何傳播媒介的負責人,受這種雙重性格的影響,一方面要盡校長之職,另一方面要盡經理之職,這兩種職務有很多時候是互相矛盾的。"(7)可以看出來,作為商業性報紙的老闆與具有社會改革精神的進步報人的雙重身份使普利策無法逃避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矛盾。他試圖調和這種矛盾,他利用趣味性、刺激性去推銷他的報紙,又用教育性讓他的報紙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他認為,人情味報道和煽情故事是爭得高發行量所必需的。在發行量擴大之後,可以通過吸引讀者關注社論欄和公共事務的新聞報道,來營造健康的公共輿論。
但是應該說,在普利策所處的那個時代,在普利策所處的位置,與其他同時代的人相比,普利策在調和這種矛盾中做出了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值得我們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