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生產過剩的工業產品怎麼辦

生產過剩的工業產品怎麼辦

發布時間:2022-06-28 07:44:30

A. 怎麼解決生產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呢

過剩生產能力是指成本最低產量與長期均衡中的實際產量之差。壟斷競爭理論有一個著名的且頗有爭論的結論,它認為這種市場結構之下的廠商往往會在還有過剩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進行生產。
要知道,其實消費能力也是一種稀缺資源,當供過於求了,你要麼爭取市場,擴大銷售,把多生產出來的東西銷售掉;要麼就裁員,降低自己的生產規模;要麼就把生產過剩的東西銷毀掉,因為過剩的東西賣也賣不出去,而且利潤在沒過剩之前就獲得了,這一部過剩的東西,意義也就不大了,如果送給別人的話只能影響你下一生產周期的銷售,除非你以後都不再生產和銷售該產品,或該產品已經被淘汰,流入市場也不影響你以後產品的銷售。
西方國家生產過剩一般先採取第一個方法,爭取市場,擴大銷售,所以促進了國際經貿交流,產生了全球化,西方國家一般不採取裁員,因為有工會,有法律,不允許因為這個原因就增加失業率,如果賣不出去了,他們就銷毀,像前段時間的法國奶農,因為抗議市場收購的價格低就把牛奶倒進河裡(為什麼價格低,就是生產過剩,消費不了),還有以前美國穀物(如玉米)生產過剩,就喂豬或燒毀。

B. 鋼鐵業的過剩能怎麼去去哪些債務怎麼辦

鋼鐵業的過剩產能怎麼去?去哪些?債務怎麼辦?人員如何安置?4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對這些備受關注的問題給出了明確答案,畫出了清晰的去產能「路線圖」。
五類過剩產能須依法關停退出
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意見設置了這五條紅線,凡是有一項不達標的鋼鐵產能必須退出。
「這是國務院首度明確劃定關停退出范圍。」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說。
根據意見,污染物排放達不到《鋼鐵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等相關要求的鋼鐵產能,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關閉;對能耗達不到相關強制性標准要求的鋼鐵產能,應在6個月內進行整改,確需延長整改期限的可提出不超過3個月的延期申請,逾期未整改或未達到整改要求的依法關停退出。
對鋼材產品質量達不到強制性標准要求的,依法查處並責令停產整改;對未達到企業安全生產相關標准要求的鋼鐵產能,要立即停產整改。這兩類企業如果在6個月內未整改或整改後仍不合格,則要依法關停退出。
關於技術紅線,意見指出,立即關停並拆除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30噸及以下煉鋼轉爐、30噸及以下煉鋼電爐等落後生產設備,對生產地條鋼的企業,要立即關停,拆除設備。
不過,李錦也擔心:「地方上誰來卡這些標准,對標准怎麼掌握,誰來督查這些標準的執行還需要細化。」
對於退出的鋼鐵產能,意見要求拆除相應冶煉設備:具備拆除條件的應立即拆除,暫不具備拆除條件的設備,應立即斷水、斷電,拆除動力裝置,封存冶煉設備,企業向社會公開承諾不再恢復生產,並限時拆除。
各地政府、國務院國資委負總責
明確了任務和目標,具體如何實施?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的十六字原則,此番意見重申相關原則,並明確提出,各有關省級人民政府、國務院國資委分別對本地區、有關中央企業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工作負總責。
意見要求各地政府、國務院國資委根據意見研究提出產能退出總規模、分企業退出規模及時間表,並據此制訂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
「鋼鐵企業的屬性非常復雜,包括民營企業、中央企業等多種屬性。保證去產能工作的順利推進,地方政府和國資委缺一不可。」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說,這相當於明確去產能責任人和牽頭方,有利於提高去產能的執行效率,也有利於避免因權責不清,相關部門推諉,踢皮球,導致工作推進難等問題。
根據從地方兩會上傳遞出的信息,據不完全統計,去「僵屍企業」成為河北、內蒙古等近20個省份的代表委員討論的熱點話題,多個地方將清理「僵屍企業」視作去產能的「牛鼻子」。比如,鋼鐵產能集中的河北省就提出,通過清理「僵屍企業」等措施,年內壓減鋼鐵產能1000萬噸、煉鋼800萬噸。
記者也從國務院國資委了解到,國資委正在制定工作方案,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處置「僵屍企業」的主體任務,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項工作。
此次意見還明確將強化監督檢查,要求各地區將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年度完成情況向社會公示,建立舉報制度。對未完成任務的地方和企業要予以問責。國務院相關部門要適時組織開展專項督查。
中央多項政策措施給予支持
「中央支持」在此番「路線圖」中得到充分體現。意見明確加強獎補支持、完善稅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做好職工安置、盤活土地資源等一系列支持鋼鐵行業去產能實現脫困的政策措施。
職工安置被視為去產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安置計劃不完善、資金保障不到位以及未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通過的職工安置方案,不得實施。」意見如此強調。
意見提出四方面措施,包括挖掘企業內部潛力,緩解職工分流壓力;對符合條件的職工實行內部退養;對確需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依法支付經濟補償,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等。意見特別要求,對就業困難人員,要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按規定發放失業保險金,符合救助條件的應及時納入社會救助范圍,保障基本生活。
首度設立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也將用於化解過剩產能的人員分流安置。意見明確,要結合地方任務完成進度、困難程度、安置職工情況等因素,由地方政府統籌用於符合要求企業的職工安置。
「這項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開展工作難度大,要對困難做到充分預估,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准備。」李錦說。
李新創注意到,意見用推進智能製造、研發高端品種等多達五條措施提出「推動行業升級」:這給外界傳遞了一個積極信號:「去產能」並不是不要鋼鐵行業了,而是通過整合和優化,讓鋼鐵行業更健康地發展。
對於各界關注的債務問題,意見提出,要完善金融機構加大抵債資產處置力度的財稅支持政策,研究完善不良資產批量轉讓政策,支持銀行加快不良資產處置進度,支持銀行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打包轉讓不良資產。
同時,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企業並購重組,鼓勵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創新產品和投資方式,參與企業並購重組。「目前我國社會資本很多,應當建立相應的機制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去產能過程中來,讓市場化的力量發揮更大作用。」李錦說。

C. 中國產能過剩是怎麼形成的 怎麼化解

消化過剩產能,特別是在消化過剩產能中如何保護好職工的利益,如何解決好轉崗、再就業等問題,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非常復雜和綜合的問題。無論是從政協雙周座談會,還是國務院制定經濟政策包括研究結構性改革情況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
我想和大家討論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過剩產能是怎麼產生的,今後能否減少再發生嚴重過剩產能的情況,從而減少調整的痛苦;二是在當前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有哪些政策性問題應該加以重視、研究解決好。就這兩個問題談一點看法。
一、關於產能過剩的形成
從經濟發展的規律講,由於技術的發展、社會的變化以及需求的變化,產能的利用率狀況肯定是不斷變化的。有些產能在投資時是很有用的,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就在技術上過時了,再過一段時間就變成過剩的了,需要消化。現在的職工也很難像以往那樣學一門本事,就能幹一輩子,中間可能需要轉崗、再培訓,以適應社會的快速變化。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技術和社會的演變非常之快,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剩產能的出現並不奇怪。
但是,有些過剩產能是由於我們政策、體制上的原因和對市場規律把握得不好造成的。首先,產能過剩在很大程度上與價格扭曲有關。有些行業上項目時,大家都表現得非常積極,這很可能是因為價格有問題。價格有問題也可能是稅收有問題間接造成的。不妨舉個例子,上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紡織能力過剩,後來不得不通過砸錠子來處理產能過剩。其中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價格扭曲,使大家一度覺得這個行業利潤非常高,有些資金就可以投資辦廠。那個時候,大量涌現的鄉鎮企業集中在紡織行業。後來經濟學專家的分析認為,造成紡織產能過剩的一個原因是關稅政策存在扭曲,稱為有效關稅稅率出了問題:化纖顆粒的關稅非常低,而抽紗產品的關稅過高。這樣就人為導致國內成品價格偏高、生產的附加價值顯得很高、利潤空間非常大,造成一種可以盈利的假象,吸引了大量投資。隨著我國貿易政策的改革、關稅扭曲的消失,後來發現該行業根本就沒有多大盈利空間。現在,這類扭曲也還是存在的。
第二個是環境成本。環境成本問題其實也是一種價格扭曲。理論上,如果有污染,首先得把污染治理打入成本,對污染物進行處理;如果有碳排放的話,得要為碳排放承擔代價,所謂碳配額的做法就是要求排放者先購買這個配額,把代價計入成本和價格加以吸收。如果沒有吸收環境成本,價格就會失實,企業就會覺得這個行業的利潤挺高,投資就會增加,產能相應增加,最終會產能過剩。以後對環境的要求一提高,對環境污染的罰款一增加,許多企業就會做不下來了,產能過剩就會暴露。
第三,還有一類產能過剩跟貿易政策有關系。有些產能在投資時就是瞄準出口市場的,比如光伏電源產業,對國內市場來說,這些產品的價格偏高,當時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主要是依賴出口。一旦國際貿易出現爭端,歐洲、美國針對中國進行反傾銷,這些行業就會產能過剩。因此,一方面在投資的時候,就要對國際市場有充分估計;另一方面在全球貿易政策上,要強調不能出現貿易保護主義,不得濫用貿易救濟措施,否則就會對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帶來不利影響。
此外,從金融工作來講,過去有很多商業銀行在貸款導向方面、行業方面研究薄弱,業務過於粗放。如果是國家鼓勵的行業,銀行就貸款,貸款出現問題也不是銀行的錯;如果是國家禁止的行業,比如「兩高一資」行業,那就一概不能貸。「兩高一資」其實覆蓋面很大,中間有一些細分的行業競爭力還是較強的,但國家既然給這些行業「戴帽子」了,反正就不能貸款,也不能發債,不能上市融資。所以,有些金融工作還是比較粗的,不能夠真正承擔責任,抓住產業發展的多元化。隨著經濟周期發展,之前如對產能過剩行業支持較多,有些問題等到發現已為時偏晚。事後需要產能調整時,銀行反而會產生大量的不良資產,自身也深受其苦。
當然,某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也與需求方變化有關系。我國投資佔GDP比重一度過大,需求比較多,導致對鋼材、水泥需求量過大,當需求下降後,這些行業就會產能過剩。這種周期性波動,在其他許多國家也存在,但我國較突出。
總之,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是個綜合性很強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通過研究,希望每過一個階段,我們都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少犯重復性錯誤,也使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搞得更好。
二、關於過剩產能的化解
第一,剛才大家講了很多應對政策,我很受啟發。金融界也非常重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提出各種政策建議。首先,職工的基本福利保障特別是養老、醫療的保障體系的有效性非常重要。這涉及勞動就業的靈活性大小,涉及如果需要去產能,職工能否順利解決轉崗、再就業的問題。我們一直認為養老金的改革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過去有些問題就發生在這個環節。養老體制改革如果搞得好,痛苦就會少。歷史上,我們也有做得不夠的地方。回想起來,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提出要建立「三支柱」型的養老保障體系,即社會統籌、個人賬戶和商業性保險,但這么多年來,我們現收現付在保障體系所佔的比例仍然相當高,使得養老金交付比例過高。這個比例過高並不是說養老金使用得不合理,而是說現在的人還承擔著過去中老職工的養老保障負擔。
其次,我們養老金賬戶的可攜帶性還是不夠的,即如果換工作需要換城市、換省份,攜帶養老金不夠靈活方便。改革方向不是簡單地搞大一統、全國統一標准,這樣未必適應中國的國情。類似地,還有醫療的問題。如果醫療能更多依靠醫療保險,同時不管崗位怎麼換,都可攜帶,這將有助於解決再就業問題。剛才大家提到,在有些以資源型生產為主的城市,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從而涉及職工更換崗位時,如果養老、醫療保障能夠順利銜接,將是很有幫助的。
第二,香港委員提到再就業培訓。培訓確實非常重要,通過培訓能夠尋找、適應新的就業崗位。如果一味地想延緩過剩產能的調整,是不現實的,必須尊重市場規律,找准方向。同時,公共資源特別是財政要有一部分資金用於支持轉崗和新技能的再就業培訓。就再就業培訓大方向來講,服務業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最近幾年,服務業的比重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2011年,我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只有43%,2015年已達到50.5%,4年時間提高了7個多百分點。這個趨勢仍在持續,表明未來服務業方面有大量就業機會。服務業有各種不同行業,不是都屬於簡單勞動,有相當一部分需要高技能。一部分服務業在准入上仍存在「玻璃門」、「旋轉門」以及行政審批等問題,存在發展和吸收就業上的限制。
第三,從社法委和法治的角度來說,我國破產法的執行以及破產程序中的重組效率比較低。一提到破產,有人就覺得是強制企業關門,但實際上,破產首先是對經營失敗或市場變化後的一種保護,有利於資源再配置。另外,破產法程序也是一個比較規范和方便的重組過程,破產重組可以調整債權人和股權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有利於企業的有效重組。破產程序可以對已有的債務加以處置,債權人委員會達成一致以後,如果覺得企業有重組、未來有生存的機會,矛盾就比較容易按程序調解。其他市場經濟國家通過破產處理的案子是我國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這表明我們依靠法制的正式渠道在解決產能過剩和企業重組問題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第四,推進貿易政策改革,包括加強全球政策協調,非常重要。從全球分工來講,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在有比較優勢的環節,一國的產能是可以過剩的,過剩可以出口,只要你有競爭力。當然,如果沒有競爭力還產能過剩,就只能自我壓縮了。有些國家和地區可以在某些產業培養出競爭力,從而實現大量出口,同時本國短缺的商品就可以進口。所以,貿易政策的全球協調和我們自身的貿易政策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換言之,不能簡單化地以產能是否超出國內需求來衡量產能配置的合理性。
第五,剛才聽張明森委員發言,說到國有企業在勞動用工、激勵機制和吸收再就業方面還存在這么多僵硬的政策,有些出乎意料。我們知道過去的確存在很多僵硬制度,沒想到改革這么多年了,國有企業還有這么多「老掉牙」的政策。確實要順應市場變化,對過時的規定進行大幅度清理,就像國務院清理行政審批一樣,這也應是國有企業改革總體方案中的一部分。

第六,從金融行業角度來講,去產能和去杠桿是相互聯系的。我國的杠桿率偏高,社會總債務率偏高,其中相當大部分表現在工業企業債務融資偏高,即工業企業股本偏少、貸款和債券融資偏多。杠桿偏高,就會造成調整難,因為債權、債務人之間協調難度更大。因此,如果能夠更好地發展直接融資、降低債務杠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未來結構調整和企業重組變得更容易一些。

D. 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

1、直接原因

投資持續過快增長,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

表現為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嚴重失衡,2002-2005年的連續四年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處於9%到13%之間,前者比後者快1倍左右。

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於需求(最終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後年份的產能過剩問題。

技術層面的原因使產能擴張相當容易,其表現是供給能力的增長明顯快於需求能力的增長。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資金的充分供給、技術進步加速和投資增長體制瓶頸的弱化(政府放鬆對行業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給能力加快增長,相反需求能力增長因受到許多中長期因素的制約而相對緩慢。

這種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潛在差距,並不一定會導致生產過剩,即技術層面的因素只是為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2、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

表現在地方政府幹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如果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政府直接推動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轉,那麼,投資過度問題便難以避免。

體現在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

產業集中度不高,特別是許多行業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仍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及體制改革的滯後使得許多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並重組難以實現,其結果往往是產業競爭過度。

即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難以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結果必然是行業投資增長過度問題難以得到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

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結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應」也使一些行業投資增長不斷強化。如房地產業、鋼鐵、汽車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會資金加倍地向這些部門流入,最終使這些行業產能過度擴張。

措施

1、完善行業管理。

2、強化環保硬約束監督管理。

3、加強土地和岸線管理。

4、落實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有針對性的信貸指導政策,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

5、完善和規范價格政策。按照體現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原則,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

6、完善財稅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加大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實施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各地財政結合實際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

7、落實職工安置政策。各級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

8、建立項目信息庫和公開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投資項目信息庫,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

9、強化監督檢查。把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列為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監督檢查的重要內容,加強對本意見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

(4)生產過剩的工業產品怎麼辦擴展閱讀

去產能的重要性

1、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於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製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

2、我國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主要受發展階段、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3、產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

E. 產能過剩應該怎麼控制國家有權利控制嗎因為都是私企。

產能過剩我們是國家控制,國外是市場調節,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對產品需求非常大,類似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漲,就是我們的需求直接刺激的,但是經濟危機後,對需求的減少,造成資源的浪費,資源是很難重復利用的,如果你提取效益很低,賣出價格也便宜,實際上是虧了全民族未來的利益,所以產能過剩,國家的調控目的,1是把技術落後,成本較高的直接刷下來,其實國外市場淘汰產能過剩也是怎麼搞得,只是時間長些而已。2是限制高產量,把不多資源用到該用的地方。中國號稱資源大國,但是消費需求太牛B,中國每年自產石油位居世界第四,也只能滿足國內4成左右需求,煤炭,稀土的開發不僅造成嚴重污染和水土流失,還造成資源浪費。
對於私企來說,永遠處於老三位置,老大國企,老二外企,所以老三當然是第一排除的對象。

F. 怎麼樣解決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指同類產品的生產量遠遠大於市場需求量,繼續生產下去就是浪費。解決的辦法有:減產、轉產、破產、更新換代、開發新產品等

G. 如何控制精益生產庫存怎麼解決生產過剩庫存的問題

如何利用精益生產解決庫存問題?
一、精益生產解決庫存的哪些問題
1、產品製造與生產嚴重脫離市場需求,引發生產庫存過剩問題
(1)產品在製造生產前沒有依據客戶的實際需求來進行生產,從而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屬於無效產品。
(2)沒有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和生產出來的產品後,大部分產品在被生產出來後都存放在倉庫當中,久而久之,救出出現產品庫存過程的問題。
2、產品生產中存在嚴重存貨浪費問題
(1)企業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沒有根據客戶與市場需求而進行提前過度生產,導致企業的產品的庫存貨物不斷增加。
(2)企業庫存貨物的長期積壓,庫存積壓貨物不可避免的會因為貨物的長積壓而導致從產品質量下降或者毀損等問題,進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產品浪費問題。
二、精益生產解決庫存問題的方法
1、提高企業精益生產信息的傳遞及時性和准確性
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產品的精益生產過程當中,企業通過搭建專業的信息交流平台來加強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互動交流,構建企業自身的信息數據資料庫來有效的解決企業信息傳遞不及時和准確性不高的問題,從而有效的降低企業生產中庫存積壓和無形浪費問題,實現企業精益生產效益的提升。
2、加強和提高企業員工的精益生產模式的接受度
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的企業員工對精益生產模式的認知度和接受程度並不是很好,這也給企業未來更好的進行精益生產模式的推廣帶來到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進一步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企業在實際的運營和生產過程中做好對企業員工的精益生產模式思想理念的灌輸和培訓工作,並通過開展多樣化的「精益生產」主題活動,加深員工對精益生產模式的正確認知,為企業後續進行精益生產模式的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做好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的穩固工作
基於企業精益生產的需求,企業需要在運行生產過程中不斷完善與各供應商之間的關系的穩固工作,有效的避免因溝通不及時而導致產品供需關系不合理的現象,消除企業精益生產中存在的庫存管理浪費的隱患,從而為企業進一步達成零庫存,高質量高效益生產奠定良好基礎。

H. 企業應如何有效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產能是否過剩,不能只看生產能力和可能的總供給量,更重要的是看有多少需求。但需求是個變數,不容易准確測定。因此,認定產能過剩,需要在縱向對比產量增長過快、過猛的同時,還應同時指出在什麼范圍內、在多長的時間區間、相對於多大的有效需求而言。
陳湛勻指出:解決產能問題最主要的是鼓勵技術創新,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企業可以藉助工業 4.0 和「中國製造 2025」等風向,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增加技術研發收入,或是助力於一些高新科技企業、高端製造業企業,獲取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物流系統等智能技術,實現企業的智能化轉型。

陳湛勻教授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2014-2015年期間被炒熱的「國企改革」話題也是針對的產能過剩問題,如何提高市場的自發調節和出新過程,減少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領域產能加劇過剩問題。解決產能問題最主要的是鼓勵技術創新,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企業可以藉助工業 4.0 和「中國製造 2025」等風向,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增加技術研發收入,或是助力於一些高新科技企業、高端製造業企業,獲取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物流系統等智能技術,實現企業的智能化轉型。

2016年2月,國務院先後發布關於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指出利用3-5年的時間,煤炭產能再退出5億噸左右,鋼鐵再減產能至1.5億噸。
經過2016-2018年三年的供給側改革,煤炭、鋼鐵、水泥、化工等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2019年1月29日,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煤炭行業和鋼鐵行業去產能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但有個別省沒有完成去產能目標,未來將繼續推進去產能工作,但重心逐漸向提升供給質量的方向轉移。
2018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僵屍企業」及去產能企業債務處置工作的通知》,加快「僵屍企業」出清和具體確認去產能企業首批名單,2020年底前完成全部處置工作。2019年僵屍企業「出清令」已發出,目前各個省份例如陝西、河南、河北、黑龍江等多地都已明確具體目標。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教授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I. 產業過剩該怎麼辦

主要看特定情況,衡量儲存成本、公司產品系列分布、產品加工改良可行性、外銷至其他市場可行性等因素。可採取的措施包括銷毀、降價賤賣、產品加工升級、取出重要材料與部件然後再復用或賣出、拋售至其他市場。

賤價賣出或拋售至其他市場,要看是否會影響自己公司其他產品的銷路,是否會侵蝕自己的市場,是否會引起反傾銷訴訟的一系列問題。

產品加工升級,要看是否有市場,是否影響公司產品系列的戰略,還要考量新成本的增加,可探討可行性。

先儲存等市場好些再賣,這要看儲存成本,是否值得這么處理,有時候這未嘗不是好辦法。

摘取可復用材料,收起來或賣出去,是銷毀前能夠降低損失的方法。

如果以上所述的考量不成立,只好忍痛銷毀啦。

閱讀全文

與生產過剩的工業產品怎麼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7款寶馬218什麼時候 瀏覽:25
汽車怎麼上下長坡 瀏覽:582
寶馬4s店漆什麼品牌 瀏覽:227
工業設計怎麼注冊營業執照 瀏覽:987
連雲港至南京汽車多少錢 瀏覽:351
工業燃氣費多少錢 瀏覽:99
賓士231大概什麼價位 瀏覽:854
賓士配送需要多久 瀏覽:440
奧迪q7車頂有兩個孔是干什麼的 瀏覽:554
汽車配件塑膠彈簧哪裡有 瀏覽:806
思鉑睿汽車電瓶有電沒電如何看 瀏覽:992
皇冠汽車機油多久換一次 瀏覽:279
寶馬320電瓶發動機開多久滿電 瀏覽:829
二手白色賓士s多少錢 瀏覽:975
蘇州的工業屬於哪個省內 瀏覽:732
工業鋁型材平面度如何檢測 瀏覽:267
汽車內部如何引接電源線 瀏覽:668
工業電流大怎麼辦 瀏覽:422
汽車改裝工資怎麼樣 瀏覽:446
奧迪車怎麼關閉後雨刮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