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火星環境很惡劣,為什麼有人認為火星有文明一定高於地球
與其它動物相比,人類的嬰兒是十分脆弱的,小馬出生後十分鍾就能自己直立行走,而
人類的嬰兒要在搖籃里呆相當長的時間,這期間如果沒有外界的悉心照顧,他們不可能
生存下去,憑自己的力量,人永遠無法走出搖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進化的需要,
人的大腦體積較大,充分發育後則難以出生,只有提前生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
嬰兒都是早產兒。
如果把人類文明的整體看做一個嬰兒的話,那麼也是一個早產兒。文明的發展速度遠快
於自然的進化,人類實際上是用原始人的大腦和身體進入現代文明的。那麼就有這樣一
個可怕的問題:如果沒有外界的照顧,人類文明這個嬰兒是否也永遠無力走出自己的搖
籃?
現在看來有這個可能。
在遙遠的未來,當人們回顧上世紀中葉至今的歷史時,這期間發生的所有驚天動地的大
事都將被時間磨的平淡無奇,只有兩件現在被我們忽視的事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一、
人類邁出了走出搖籃的第一步;二、人類又收回了邁出的腳步。這兩件事的重要性怎樣
評價都不為過,加加林飛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穌誕生的那一年而成為人類元年,
而阿波羅登月後太空探索的衰退,將給人類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園更慘痛的創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將當做黃金時代而記憶,在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僅三
年多,第一名宇航員就進入太空,其後僅七年多,人類就登上了月球。當時,人們被遠
大的目標所激奮,認為再有十年左右人類將登上火星,而抵達木星軌道登上木衛二也不
是遙遠的事。早在這之前,就誕生了豪氣沖天的獵戶座計劃,用不斷爆炸的原子彈驅動
飛船,可以一次將幾十名宇航員送上外行星。
但很快,阿波羅登月因資金中斷,取消了剩下的飛行。以後,人類的太空探索就像一塊
在地球重力場中拋起的石頭,達到頂點短暫停留後急劇下墜。阿波羅十七號最後一次登
月的1972年12月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後,雖然仍有空間站和太空梭,有越來越多
的各類人造衛星和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飛向地外行星的探測器,但人類太空事業
的性質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太空探索的目光由星空轉向地面。阿波羅十七號之前的太
空飛行是人類走出搖籃的努力,之後則是為了在搖藍中過的更舒適些。太空事業納入了
經濟軌道,產出必須大於投入,開拓的豪情代之以商人的精明,人類心中的翅膀折斷了
。
其實,回頭看看,人類曾經真的想要走出搖藍嗎?上世紀中葉的太空探索熱潮背後的驅
動力是冷戰,是對對手的恐懼和超越的願望,是一種顯示力量的政治廣告,人類其實從
來沒有真心地把太空當做未來的家園。
現在,月球重新變成了沒有人跡的荒涼世界,俄羅斯和美國的行星載人飛行計劃先後變
為泡影,歐洲探索太陽系的「曙光計劃」也被擱置看不到一點曙光。在太空梭退役之
後,曾經踏足月球的美國人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失去了把人送上近地軌道的能力。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能想到的原因無非是技術和經濟兩方面。
在行動層面上,目前環境保護所需要的技術,比如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對工業
廢物和城市垃圾的處理和循環使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森林植被的保護和恢復等
,都涉及到復雜的技術,其中相當一部分不比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行技術容易多少。
但環境保護在技術上的挑戰主要還不在於此。現在,全球性的戰爭和動亂已經遠去,人
類社會進入持續的和平發展時期,特別是第三世界和不發達地區,發展的速度前所未有
,這些高速發展的區域有著同一個目標: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過他們那樣的
現代化的舒適生活。現在看來,這並非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只需
再有半個世紀,大部分的不發達地區,包括中國和巴西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在經濟上
就能夠趕上西方。
但人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全人類都像歐美發達國家那樣生活,所消耗的資源需
要四個半地球才夠。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達到環境保護的最終目標,維持地球生態免於崩潰,制止目前正
在發生的比白堊紀大滅絕速度更快的物種滅絕,僅靠自律來減少污染,僅靠節能減排是
遠遠不夠的,即使哥本哈根會議的全部目標都已實現,地球生態環境仍像冰洋上的泰坦
尼克號一樣在沉下去。
惟一的希望是停止發展。但發展是不可遏止的,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躺在現代文明
舒適的躺椅上悠哉樂哉時,讓地球上其餘的部分停留在農村業化社會的落後與貧窮中,
這違反的人類的基本價值觀,在政治上也是完全不可行的。
再考察另外一種可能性:非人類因素帶來的環境巨變。地球環境一直處於波動之中,只
是人類文明史太短暫人們沒能覺察而已。每一次波動中,地球環境整體都會發生巨變,
可能變的完全不適合人類生存。比如最近的一次冰期在一萬年前才結束,如果那樣的冰
期再來一次,各大陸將被冰雪覆蓋,現有的全球農業將崩潰,對擁有巨量人口的現代化
社會而言將是滅頂之災。而這樣的環境巨變從長遠看來幾乎是必然要發生的,甚至有很
大的可能就在不太遙遠的未來出現,對這樣的環境變化,現有的環保手段只是杯水車薪
。
人類文明要想在人為的或自然的環境變化中長期生存下去,只能把環境保護行為由被動
變主動,人工整體性地調整和改變地球環境。比如緩解溫室效應,人們提出了多種方案
,包括在海洋上建立大量的巨型太陽能蒸發站,把海水蒸發後噴入高空以增加雲量;在
太陽和地球間的拉格朗日點,給地球建造一面面積達300萬平方公里的遮陽傘。。。。。
。等等,這些工程無一不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其規模之大,如上帝的手筆,所涉及
的技術也都是地地道道的在科幻中才有的超級技術,其難度遠大於太陽系內的行星際航
行。
除了技術上的難度,從經濟層面上看環境保護,我們發現它與太空開發也十分相似:都
需投入巨量的資金,在初期也都沒有明顯的經濟回報。
但人類對環保的投入與對太空開發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國為例,十二五規
劃中計劃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為三萬多億人民幣,但對太空探索,只計劃投入三百億左
右。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也相差不多。
太陽系中有著巨量的資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帶中,人類生存和發展需要的資源
,從水到金屬到核聚變燃料,應有盡有,按地球可以最終養活一千億人口計算,那麼整
個太陽系中的資源總量可以養活十萬個地球的人口。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人類放棄了太空中的十萬個地球,只打算在這一個地
球上生存下去,而他們生存的手段是環保,一項與太空開拓同樣艱巨同樣冒險的事業。
同環保一樣,太空開發與技術進步是互動關系,太空開發會促進技術進步,波羅工
程之前美國並不具備登月需要的技術,相當一部分技術是在工程的進行中開發的。核裂
變技術在地球上已成為現實,實現太空核推進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可控核聚變雖
然還未實現,但只存在技術障礙而不是理論障礙。
我們要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四十多年前登月飛船上的導航和控制計算機,其功能只相當
於現在IPHONE4的千分之一。
太空開拓與已經過去的大航海時代很相似,同樣是遠航到一片未知的世界,去開拓人類
的生存空間,開拓一個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倫布的
航行在當時得到了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支持(更確切地說是是卡斯提亞爾王國的女
王,當時獨立的西班牙並不存在),女王自己也難以供起這個船隊,據說她把自己的首飾
都典當了,然後供給哥倫布遠航。現在的事實證明,這是最明智的一筆風險投資,以至
於有人說世界歷史是從1500年開始的,因為到那個時候人們才知道整個世界的全貌。
現在,人類正處在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我們現在甚至比哥倫布要有利得多,因為
哥倫布看不見他要找的新大陸,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幾天之後還沒有見到陸地,這個時
候他的內心肯定是充滿了猶豫彷徨。而我們要探測的新世界抬頭就能看到,但是現在沒
有人來出這筆錢。
也許,人類文明做為一個整體,就像人類的個體嬰兒一樣,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
真的永遠無法走出搖籃。
但從宇宙角度看,地球文明是沒有父母的,人類是宇宙的孤兒,我們真的要好自為之了
。
㈡ 工業化會給環境帶來什麼影響該如何解決
一、影響
1、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資源包括太陽能、水、土攫等. 以水資源破壞為例.地球表團總水量達13 億立方米,淡水只佔3 % ,人類直接可利用的淡水不到總量的1%. 由於捕市大型工業的發展中無計劃開采地下水及生產、生活中對地上水的大量流費, 全世界各大緘市的地下水位曾遍下降,
二、礦物資源的破壞
礦物資源也稱非再生資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和其它各種礦藏.地球上這些資頓的儲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僅可供人類享受幾個世紀。但是,由於分布不均和人類對這些礦物資源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及揮霍,造成了能摞危機,
有些礦物資摞已接近枯渴.能摞危機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因此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礦物資摞,才能充分發揮有限資驚的最大效能,這樣也可減少污染。
三、環境污染
人類與環境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人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對環撞造成的灣巢.由於工業生產的發展,煤、石洶、天然氣等能源物質的大量使用,使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液、廢渣〈通常所說的三廢〉急劇增加。
目前人工合成的有帆物多達鼓百種,其中包括農商、化阻。這些物質被摞雷不斷地施放到環境中,未經科學處理,日積月罩最終跑過了生態系統的自目』能力,從而造成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平衡.環境污染涉及多個方面,如大氣、土穰、水、嘖聲、食物等
二、防治舉措
1、淘汰和關閉一批技術落後、污染嚴重、浪費資源的企業。「九五」(1996-2000年)期間,國家關閉8.4萬家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企業。
2、開展循環經濟實踐。
一是實行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逐步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促進產品生態設計。
二是在工業集中地區積極發展生態工業,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延長生產鏈條,做到廢物產生量最小,實現「零排放」,並建設生態工業區,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
3、積極防範突發環境事件。200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對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接收、報告、處理、統計分析,以及預警信息監控、信息發布等提出明確要求。
4、工業危險廢物實行全過程管理制度。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全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 ,強化了工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等各項制度
(2)火星怎麼防止工業化擴展閱讀
危害
1、工業生產中排放大量未經處理的水、氣、渣等有害廢物,會嚴重地破壞農業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對農業生產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2、工業「三廢」對工業生產本身的危害也很嚴重,有毒的污染物質會腐蝕管道,損壞設備,影響廠房等的使用壽命;
3、環境污染,公害泛濫,直接危害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
4、有些污染不容易發現,發現以後造成的危害已經很嚴重。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工業布局合理:工廠不宜過分集中,以減少一個地區內污染物的排放量。
2、區域採暖和集中供熱:用設立在郊外的幾個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塵設備的熱電廠代替千家萬戶的爐灶,以消除煤煙。
3、減少交通廢氣的污染:改進發動機的燃燒設計和提高汽油的燃燒質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燒。
4、改變燃料構成:實行燃煤向燃氣的轉化,同時加緊研究和開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陽能、氫燃料、地熱資源等。
5、綠化造林:茂密的叢林能降低風速,使空氣中攜帶的大粒灰塵下降,樹葉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飄塵。
㈢ 改造火星變宜居星球的流程是什麼
在科學家眼裡,改造火星雖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但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並非天方夜譚。
在大約300年後,「火星喜見微生物,濕潤之處藻類生;從此星球見生機,蓬勃凸見下世紀」;大約600年後,「苔蘚生,氧氣增,清水充滿隕石坑」;大約800年後,「孜孜不倦千年,喜見綠水青山,宇宙紅色星球,人類第二家園」。
㈣ 在什麼樣的前提下,火星才能進行工業生產
人類真正意義上的進步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可見想要發展就必須先進行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最重要的就是石油。即使是現階段的技術,人類的發展依舊無法離開石油。石油為氣態、液態、固態的烴類混合物,常位於地下層。近幾年,人類一直想要開發火星,但開發的前提是火星要有石油,那麼會有嗎?
㈤ 2018年在火星有兩個重大發現,對人類很重要,這兩個發現是什麼
隨著人類科技的快速發展,探索宇宙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尤其是2018年,更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轉斬年,一年的時間里,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有了重大的進步,我國的嫦娥四號在2018年末成功發射,它將登陸月球背面,對月背進行一系的探索,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探測器登陸月背。
除了月球之外,對火星的探索和研究在2018年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美國的洞察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將在未來對火星地下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必然還會揭開更多有關火星的秘密。
可以設想在火星的軌道上建造巨大的太陽能鏡,它可以吸收太陽能然後再反射到火星表面,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火星表面的溫度,有了適宜的溫度,火星表面也可以留住液態水,這樣火星就會變成一個溫暖的星球,這樣才更容易進行後面的一系列改造,相信這樣的工程在未來並不是什麼難事,我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㈥ 火星能否成為人類的第二家園
如何一顆行星上想要孕育出生命,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現代科學告訴我們:這顆行星首先需要是一顆類地行星,然後,它的體積和質量都不能比地球小很多,否則,它的外部很難凝聚成厚厚的大氣層,如果沒有大氣層,它就會暴露在太空的各類輻射之下,是絕對不會出現生命的。當然,還有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顆行星要與地球一樣,處於宜居帶中,而且最好距離適中,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這里,為大家拿太陽系舉例子,在太陽系中,金星、地球、火星,都處於太陽的宜居帶中,不過,由於金星距離太陽太近了,所以金星非常熱,它的溫度高達上網路,根本不適合生命誕生和孕育,可以說,金星的環境非常惡劣;讓我們看一下火星,火星距離太陽又太遠了,所以導致它很冷,也不適合人類生存。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火星有點小,所以,火星上大氣層也非常稀薄,幾乎可以看做是半真空的狀態,也無法適合人類居住。可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科學家就喊話,要在未來將火星變成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在霍金生前,霍金也曾表示,在未來40年內,人類可能就會移民火星,可是,火星目前的情況並不適合人類,我們又該如何對火星進行改造,讓它成為「第二個地球」呢?
科學家表示,人類改造火星的時間,大約需要150年-200年的時間,這就表明,霍金之前的預言並不靠譜,40年之內 ,火星的大氣層還沒有形成,人類想要在火星上不穿戴任何的防護設備和氧氣設備,自由自在地生活,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那麼,改如何改造火星?科學家認為,首先,需要在火星上形成濃厚的大氣層,將火星的溫度升高。這要怎麼做呢?人類進入工業革命後,地球的氣候變化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方向,我們只需要在火星上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就可以,這項計劃需要用時100年左右。計劃的第一步,我們要在火星上建造大量的化工廠和核反應堆,然後通過不斷地燃燒,將大量的氟化碳排放到火星上空,此後,火星就會變成與地球原始大氣層類似的「理想大氣層」。
此後,在經過50年的時間,科學家會讓火星下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暴雨,之後,火星的土壤之上,就會出現原始海洋,然後,與地球差不多的格局也會形成,則個時候的火星,已經變得很溫暖和濕潤了,已經與早期的地球情況很接近了,下一步我們應該做什麼呢?沒錯,我們可以在火星上種植植物,讓火星充滿氧氣了。
這個過程也大約需要50年的時間,如同早期的地球一樣,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為火星源源不斷地注入氧氣,此後,生命可以在火星上孕育了,人類就會在移民之前,在將地球上的生物帶去火星,讓它們在火星上繁殖生存,在之後,人類就會進行火星移民,讓火星徹底成為第二個地球,成為人類的另一個家園。
㈦ 如何改造火星,使其成為宜居星球
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世界由半工業時代進入到了工業時代,生產水平越來越高,經濟體系越來越復雜,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地球環境被不斷的破壞,礦產資源趨於枯竭,各類野生動物已經滅絕或者因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而瀕臨滅絕,臭氧層被破壞,溫室效應,沙塵暴等極端天氣越來越嚴重。著名科學家霍金就曾經預言,2032年將是地球毀滅的時候,如果真到那個時候,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再歡迎我們居住,我們將何去何從,或許我們可以考慮遷移至其他行星,比如火星,因為如果對火星進行一定改造,它確實可以成為我們不錯的選擇。
一、改造火星第一步——水資源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存要生存下去都離不開水。現有科學技術勘測到的火星,是典型的沙漠氣候,液體水資源極其缺乏,目前僅發現了一個地下液態水湖。對火星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開發火星的液態水資源,並使其生成穩定的液態水循環系統。
如果你對於如何改造火星使其適宜人類居住還有什麼想補充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㈧ 2024年在火星上建造城市,最大的難題是什麼呢
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而隨著地球環境的日益惡化,人類早已經開始了殖民外星球的夢想。這時候,火星就成為了人類外星球的首個殖民地。
為了將人類送上火星,space x 公司開啟了探索火星的新計劃,想要在2024年把第一批人類送上火星,為了讓他們能夠在火星順利生存下來,space x 公司需要建立人類第一個火星基地,然後慢慢演化成人類的首個火星城市。
另外因為火星的水和氧氣稀缺,所以人們可能會為了爭奪資源,爆發戰爭。如果沒有法律來約束這些暴力行為的話,不同文明之間進步程度的不同,可能會給火星城市帶來混亂。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考慮火星殖民者的籍貫問題。在火星上出生的兒童,對他們來說,火星就是故鄉。那他們的籍貫有歸屬哪裡呢?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系統來解決。所以在建立火星城市之前,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構建火星的法律體系。這是一個涉及哲學的問題,也是人類對自己在宇宙中身份的審視,離開地球後的我們該怎樣給自己定位呢?我們在宇宙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㈨ 火星要怎樣變成宜居行星,讓環境得到改善呢
自從在上個世紀人類進入工業時代開始,徹底開啟了人類的科技發展之路,一次又一次的科學技術的革命,不斷的發現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當我們真正的走出地球之後,才意識到人類在地球上,不過是非常渺小的存在,可以用無窮來形容宇宙的浩瀚和廣闊,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顛覆了我們原有的認知。
5
如果想要改造火星的環境就必須要給火星升溫,這樣上面的固態冰才可以融化成為水。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火星升溫呢?其實火星上之所以溫度會如此之低,是因為沒有厚厚的大氣層,大氣層太過於薄弱,無法形成溫室效應,所以最根本上來講想要改變火星的環境,那就要讓火星上面的大氣層加厚。當然,這個技術在未來很有可能會實現,但是還需要漫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