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還有哪些應用
1.發酵食品。
酸奶,腐乳等發酵後具有獨特的風味且更易吸收。酒,醬,油醋
2.防腐
通過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
3.利用微生物自身優勢生產食品添加劑或功能保健品
Ⅱ 試述微生物發酵在工業生產中所佔的重要地位,並列表指出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微生物代謝產物
以基因工程為中心的時代。技術特點是定向的改變生物性狀與功能,創造新物種的目的,賦予微生物細胞具有生產較高等生物細胞所產生的和化合物的能里。擴大了微生物的范圍,大大豐富了發酵產業的內容,使發酵工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1、微生物菌體。工業生產的微生物菌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供製麵包用的酵母,另一種是作為人類或者動物使用的微生物細胞。
2、酶制劑。微生物酶制劑可以用發酵技術來大量生產,而且提高微生物的生產能力很方便,具有動物或植物無法比擬的優點。現今酶制劑廣泛用於醫葯,食品加工,活性飼料,纖維脫漿等許多行業。
3、代謝產物。微生物利用外界的營養無知,通過包括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在內的兩種緊密相關的物質代謝過程,生產許多重要的代謝產物,包括初級代謝產物和刺激代謝產物。
4、生物轉化。生物轉化是指利用微生物細胞或者酶對化合物的某一部位進行催化修飾,使其變成結構像是淡具有更大經濟價值的化合物。生物轉化反應通常包括脫氫,氧化,醯化等作用。
(2)微生物在工業上有什麼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標簽格式:實驗名稱+實驗號+時間。字體要規范整潔。如果培養對象要在濕度較大的環境中培養,標簽要用油性筆寫,最好能用透明膠布把標簽覆蓋住。
2、搖瓶或栽培瓶或試管上,不許再覆蓋標簽。實驗結束後,或使用前要把原標簽去掉。
3、刷試劑瓶,平板,污染的栽培瓶等等可能有腐蝕性或病原菌的器皿要戴手套。拿有毒或有腐蝕性葯品時,也要戴手套。
4、實驗觀察和記錄要定時且及時。
5、做實驗要懂原理,注意實驗細節的把控,如培養溫度是否達到要求,菌絲體黑暗培養是否滿足要求,超凈台接種時無菌操作是否規范等等。
Ⅲ 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
1.1 食醋
食醋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製造出來的一種酸性調味品。它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在人們飲食生活中不可缺少。在我國的中醫葯學中醋也有一定的用途。全國各地生產的食醋品種較多。著名的山西陳醋、鎮江香醋、四川麩醋、東北白醋、江浙玫瑰米醋、福建紅曲醋等是食醋的代表品種。食醋按加工方法可分為合成醋、釀造醋、再制醋三大類。其中產量最大且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釀造醋,它是用糧食等澱粉質為原料,經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發酵、醋酸發酵等階段釀制而成。其主要成分除醋酸(3%~5%)外,還含有各種氨基酸、有機酸、糖類、維生素、醇和酯等營養成分及風味成分,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它不僅是調味佳品,長期食用對身體健康也十分有益。
1.1.1 生產原料
目前釀醋生產用的主要原料有:薯類 如甘薯、馬鈴薯等;糧谷類 如玉米、大米等;糧食加工下腳料 如碎米、麩皮、谷糠等;果蔬類 如黑醋栗、葡萄、胡蘿卜等;野生植物 如橡子、菊芋等;其他 如酸果酒、酸啤酒、糖蜜等。
生產食醋除了上述主要原料外,還需要疏鬆材料如谷殼、玉米芯等,使發酵料通透性好,好氧微生物能良好生長。
1.2 發酵乳製品
發酵乳製品是指良好的原料乳經過殺菌作用接種特定的微生物進行發酵作用,產生具有特殊風味的食品,稱為發酵乳製品。它們通常具有良好的風味、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並深受消費者的普遍歡迎。常用發酵乳製品有酸奶、乳酪、酸奶油、馬奶酒等。
發酵乳製品主要包括酸奶和乳酪兩大類,生產菌種主要是乳酸菌。乳酸菌的種類較多,常用的有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casei)、保加利亞乳桿菌(L. bulgaricus)、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植物乳桿菌(L. plantarum)、乳酸乳桿菌(L. Lacti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等。
近年來,隨著對雙歧乳酸桿菌在營養保健方面作用的認識,人們便將其引入酸奶製造,使傳統的單株發酵,變為雙株或三株共生發酵。由於雙歧桿菌的引入,使酸奶在原有的助消化、促進腸胃功能作用基礎上,又具備了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雙歧桿菌因其菌體尖端呈分枝狀(如Y型或V型)而得名。雙歧桿菌是無芽孢革蘭氏陽性細菌,專性厭氧、不抗酸、不運動、過氧化氫酶反應為陰性,最適生長溫度為37~41℃。初始生長最適pH6.5~7.0,能分解糖。雙歧桿菌能利用葡萄糖發酵產生醋酸和乳酸(2:3),不產生CO2。目前已知的雙歧桿菌共有24種,其中9種存在於人體腸道內,它們是兩歧雙歧桿菌(B. bifim)、長雙歧桿菌(B. longum)、短雙歧桿菌(B. brevvis)、嬰兒雙歧桿菌(B. angulatum)、鏈狀雙歧桿菌(B. adolescentis)、假鏈狀雙歧桿菌(B. pseudocatenulatum)和牙雙歧桿菌(B. dentmum)等。應用於發酵乳製品生產的僅為前面5種。
雙歧桿菌與人體,除了如在酸奶中起到和其它乳酸菌一樣的對乳營養成分的「預消化」作用,使鮮乳中的乳糖、蛋白質水解成為更易為人體吸收利用的小分子以外,主要產生雙歧桿菌素。其對腸道中的致病菌如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志賀氏菌等具有明顯的殺滅效果。乳中的雙歧桿菌還能分解積存於腸胃中的致癌物N-亞硝基胺,防止腸道癌變,並能通過誘導作用產生細胞干擾素和促細胞分裂劑,活化NK細胞,促進免疫球蛋白的產生、活化巨嗜細胞的功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人體對癌症的抵抗和免疫能力。
目前,發酵乳製品的品種很多,如酸奶、飲料、乾酪、乳酪等。現僅簡要介紹一下雙歧桿菌酸奶的生產工藝。
雙歧桿菌酸奶的生產有兩種不同的工藝。一種是兩歧雙歧桿菌與嗜熱鏈球菌、保加利亞乳桿菌等共同發酵的生產工藝,稱共同發酵法。另一種是將兩歧雙歧桿菌與兼性厭氧的酵母菌同時在脫脂牛乳中混合培養,利用酵母在生長過程中的呼吸作用,以生物法耗氧,創造一個適合於雙歧桿菌生長繁殖、產酸代謝的厭氧環境,稱為共生發酵法。
1.3 氨基酸發酵
1.3.1 概述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成分,其中有8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合成但又必需的氨基酸,稱為必需氨基酸,人體只有通過食物來獲得。另外在食品工業中,氨基酸可作為調味料,如谷氨酸鈉、肌苷酸鈉、鳥苷酸鈉可作為鮮味劑,色氨酸和甘氨酸可作為甜味劑,在食品中添加某些氨基酸可提高其營養價值等等。因此氨基酸的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表7~1列出部分氨基酸生產所用的菌株。
自從60年代以來,微生物直接用糖類發酵生產谷氨酸獲得成功並投入工業化生產。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味精生產大國。味精以成為調味品的重要成員之一,氨基酸的研究和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傳統的工藝不斷地進行改革,但如何保持傳統工藝生產的特有風味,從而使新工藝生產出的產品更具魅力,是今後研究的課題。
1.5 黃原膠
1.5.1 概況
黃原膠(Xamthan Gum)別名漢生膠,又稱黃單胞多糖,是國際上7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型發酵產品。它是由甘蘭黑腐病黃單胞細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原料,經通風發酵、分離提純後得到的一種微生物高分子酸性胞外雜多糖。其作為新型優良的天然食品添加劑用途越來越廣泛。
國際上,黃原膠開發及應用最早的是美國。美國農業部北方地區Peoria實驗室於60年代初首先用微生物發酵法獲得黃原膠。1964年,美國Merck公司Keco分部在世界上首先實現了黃原膠的工業化生產。1979年世界黃原膠總產量為2000t,1990年達4000t以上。在美國,黃原膠年產值約為5億美元,僅次於抗生素和溶劑的年產值,在發酵產品中居第3位。
我國對黃原膠的研究起步較晚,進行開發研究的單位,如南開大學、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山東食品發酵研究所等,均已通過中試鑒定。目前全國有煙台、金湖、五連等數家黃原膠生產廠,年產在200t左右,主要用作食品添加劑。我國生產黃原膠的澱粉用量一般在5%左右,發酵周期為72~96h,產膠能力30~40g/L,與國外比較,生產水平較低。隨著黃原膠生產和應用范圍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北京、四川、鄭州、蘇州、山東等地都有黃原膠生產新廠建成,預示著我國的黃原膠生產將呈現一個新的局面。
2 食品製造中的酵母及其應用
酵母菌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利用酵母菌製作出許多營養豐富、味美的食品和飲料。目前,酵母菌在食品工業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利用酵母菌生產的食品種類很多,下面僅介紹幾種主要產品。
2.1 麵包
麵包是產小麥國家的主食,幾乎世界各國都有生產。它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菌、糖、油脂和雞蛋為輔料生產的發酵食品,其營養豐富,組織蓬鬆,易於消化吸收,食用方便,深受消費者喜愛。
酵母是生產麵包必不可少的生物松軟劑。麵包酵母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屬真菌類,學名為啤酒酵母。麵包酵母有圓形、橢圓形等多種形態。以橢圓形的用於生產較好。酵母為兼性厭氧性微生物,在有氧及無氧條件下都可以進行發酵。
2.2 釀酒
我國是一個酒類生產大國,也是一個酒文化文明古國,在應用酵母菌釀酒的領域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許多獨特的釀酒工藝在世界上獨領風騷,深受世界各國贊譽,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釀酒具有悠久的歷史,產品種類繁多如:黃酒、白酒、啤酒、果酒等品種。而且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名酒,如紹興黃酒、貴州茅台酒、青島啤酒等。酒的品種不同,釀酒所用的酵母以及釀造工藝也不同,而且同一類型的酒各地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2.2.1 啤酒
啤酒是以優質大麥芽為主要原料,大米、酒花等為輔料,經過制麥、糖化、啤酒酵母發酵等工序釀制而成的一種含有C02、低酒精濃度和多種營養成分的飲料酒。它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酒種之一。
3.1 生產用黴菌菌種
澱粉的糖化、蛋白質的水解均是通過黴菌產生的澱粉酶和蛋白質水解酶進行的。通常情況是先進行黴菌培養制曲。澱粉、蛋白質原料經過蒸煮糊化加入種曲,在一定溫度下培養,曲中由黴菌產生的各種酶起作用,將澱粉、蛋白質分解成糖、氨基酸等水解產物。
在生產中利用黴菌作為糖化菌種很多。根霉屬中常用的有日本根霉(Rhizopus japonicus AS3. 849)、米根霉(Rhizopus oryzae)、華根霉(Rhizopus chinensis〉等;麴黴屬中常用的有黑麴黴(Aspergillus niger)、宇佐美麴黴(Asp. usamii)、米麴黴(Asp. oryzae)和泡盛麴黴(Asp. awamori)等;毛霉屬中常用的有魯氏毛霉(Mucor rouxii),還有紅曲屬(Monascus)中的一些種也是較好的糖化劑,如紫紅麴黴(Monascus. Purpurens)、安氏紅麴黴(Monascus. anka)、銹色紅麴黴(Monascus. rubiginosusr)、變紅麴黴(Monascus. serorubescons AS3.976)等。
3.2 醬類
醬類包括大豆醬、蠶豆醬、面醬、豆瓣醬、豆豉及其加工製品,都是由一些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主要原料,利用以米麴黴為主的微生物經發酵釀制的。醬類發酵製品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即可作小菜,又是調味品,具有特有的色、香、味,價格便宜,是一種受歡迎的大眾化調味品。
用於醬類生產的黴菌主要是米麴黴(Asp.oryzae),生產上常用的有滬釀3.042,黃麴黴Cr-1菌株(不產生毒素),黑麴黴(Asp. Nigerf-27)等。所用的麴黴具有較強的蛋白酶、澱粉酶及纖維素酶的活力,它們把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澱粉變為糖類,在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生成醇、酸、酯等,形成醬類特有的風味。
3.3 醬油
醬油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食品調味料,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用蛋白質原料(如豆餅、豆柏等)和澱粉質原料(如麩皮、麵粉、小麥等),利用麴黴及其他微生物的共同發酵作用釀制而成的。
醬油生產中常用的黴菌有米麴黴、黃麴黴和黑麴黴等,應用於醬油生產的麴黴菌株應符合如下條件:不產黃麴黴毒素;蛋白酶、澱粉酶活力高,有谷氨醯胺酶活力;生長快速、培養條件粗放、抗雜菌能力強;不產生異味,制曲釀造的醬製品風味好。
1923年美國科學家研究成功了以廢糖蜜為原料的淺盤法檸檬酸發酵,並設廠生產。1951年美國Miles公司首先採用深層發酵大規模生產檸檬酸。我國1968年用薯干為原料採用深層發酵法生產檸檬酸成功,許多微生物都能產生蘋果酸,
食品製造中的主要微生物酶制劑及其應用
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催化效率高、反應條件溫和和專一性強等特點,已經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生物界中已發現有多種生物酶,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的僅有澱粉酶、蛋白酶、果膠酶、脂肪酶、纖維素酶、葡萄糖異構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十幾種。利用微生物生產生物酶制劑要比從植物瓜果、種子、動物組織中獲得更容易。因為動、植物來源有限,且受季節、氣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僅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而且種類繁多、生長速度快、加工提純容易、加工成本相對比較低,充分顯示了微生物生產酶制劑的優越性。現在除少數幾種酶仍從動、植物中提取外,絕大部分是用微生物來生產的。
4.1 主要酶制劑、用途及產酶微生物
酶制劑可以由細菌、酵母菌、黴菌、放線菌等微生物生產。
.3.1 酶制劑在食品保鮮方面的應用
隨著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不斷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一種嶄新的食品保鮮技術—酶法保鮮技術正在崛起。酶法保鮮技術是利用生物酶的高效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對食品的不良影響,從而保持食品原有的優良品質和特性的技術。由於酶具有專一性強、催化效率高、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可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食品的保鮮,有效地防止外界因素,特別是氧化和微生物對食品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是一種氧化還原酶,它可催化葡萄糖和氧反應,生成葡萄糖酸和雙氧水。將葡萄糖氧化酶與食品一起置於密封容器中,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條件下,該酶可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密封容器中的氧氣,從而有效地防止食品成分的氧化作用,起到食品保鮮作用。
酶制劑在澱粉類食品生產中的應用
澱粉類食品是指含大量澱粉或以澱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一類食品。澱粉可以通過水解作用生成糊精、低聚糖、麥芽糊精和葡萄糖等產物。這些產物又可進一步轉化為其他產物。在這些產物的生產中,已廣泛應用各種酶。
在澱粉類食品的加工中,多種酶被廣泛地應用,其中主要的有a-澱粉酶、β-澱粉酶、糖化酶、支鏈澱粉酶、葡萄糖異構酶等。現在國內外葡萄糖的生產絕大多數是採用澱粉酶水解的方法。酶法生產葡萄糖是以澱粉為原料,先經a-澱粉酶液化成糊精,再利用糖化酶生成葡萄糖。果葡糖漿是有葡萄糖異構酶催化葡萄糖異構化生成果糖,而得到含有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糖漿。
Ⅳ 微生物發酵在工業生產中所佔的重要地位
工業生產上常用的微生物有細菌、放線菌、酵母菌和黴菌,由於發酵工程本身的發展以及遺傳工程的介入,藻類、病毒等也正在逐步成為工業生產的微生物。
1.細菌
工業生產中常用的細菌有:枯草芽孢桿菌、乳酸桿菌、醋酸桿菌、棒狀桿菌、短桿菌、節桿菌、假單胞菌、小球菌等,用於生產乳酸、醋酸、氨基酸、核苷酸、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維生素、肌苷酸、丙酮丁醇等產品以及生物防治、細菌浸礦等。
2.放線菌
它的最大經濟價值在於能產生多種抗生素。從微生物中發現的抗生素,有60%以上是放線菌產生的,如鏈黴素、金黴素、紅黴素、慶大黴素等。常用的放線菌主要來自以下幾個屬:鏈黴菌屬、小單孢菌屬和諾卡氏菌屬等。近年來也用放線菌生產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和酶制劑等。
3.酵母菌
工業上常用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假絲酵母、類酵母等,用於釀酒、製造麵包、製造低凝固點石油、生產酒精、脂肪酶,以及生產可食用、葯用和飼用的酵母菌體蛋白等。
4.
黴菌
工業上常用的黴菌有:藻狀菌綱的根霉、毛霉、犁頭霉、子囊菌綱的紅麴黴,半知菌類的麴黴、木霉、青黴等;它們可用於生產多種酶制劑、抗生素、有機酸、生長素及甾體激素等。
Ⅳ 微生物高手進 四大微生物在工業上的應用
細菌:多用於發酵工程,如胰島素就是基因工程改造大腸桿菌生產。
放線菌:生產抗生素。如放線菌素。
酵母:常用酒精發酵一般都是用酵母。如食品生產、釀酒等。
黴菌:生產抗生素
Ⅵ 應用工業微生物的優越性有什麼
這里說的工業微生物,是指在工業生產中作為生產者的微生物。這類工業微生物種類相當多,形成一支不可多得的生力軍。例如,放線菌、細菌、真菌等能生產5500多種抗生素,其中有4000多種是由放線菌產生的。可見,工業微生物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了。
為什麼科學家對微生物在工業上的應用這么感興趣呢?不論是微生物學家,還是化工專家,他們看中的是應用工業微生物進行生產有許多優越性。這些優越性主要表現在:
首先,微生物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即使在發酵罐中,也不會出現爆炸。這就大大避免了在生產過程中的事故。
其次,以微生物為對象進行的物質轉化,不完全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如石油),而著眼於再生資源(如纖維素、木質素、澱粉等)的利用。因此,原料來源豐富,不會因原料少而停止生產。
第三,用微生物生產復雜的有機化合物(有機酸、核酸、糖等),可以讓幾十步化學反應像一步反應那樣在反應器中進行,實現連續性大規模生產,這既縮短周期,又降低成本。
第四,微生物生產安全、干凈,不會產生有害物質,不會污染環境。
Ⅶ 工業微生物有哪些優越性
這里說的工業微生物,是指在工業生產中作為生產者的微生物。這類工業微生物種類相當多,形成一支不可多得的生力軍。例如,放線菌、細菌、真菌等能生產5500多種抗生素,其中有4000多種是由放線菌產生的。可見,工業微生物是一支龐大的隊伍了。
為什麼科學家對微生物在工業上的應用這么感興趣呢?不論是微生物學家,還是化工專家,他們看中的是應用工業微生物進行生產有許多優越性。這些優越性主要表現在:
首先,微生物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即使在發酵罐中,也不會出現爆炸。這就大大避免了在生產過程中的事故。
其次,以微生物為對象進行的物質轉化,不完全利用地球上的有限資源(如石油),而著眼於再生資源(如纖維素、木質素、澱粉等)的利用。因此,原料來源豐富,不會因原料少而停止生產。
第三,用微生物生產復雜的有機化合物(有機酸、核酸、糖等),可以讓幾十步化學反應像一步反應那樣在反應器中進行,實現連續性大規模生產,這既縮短周期,又降低成本。
第四,微生物生產安全、干凈,不會產生有害物質,不會污染環境。
生物有雌雄的區別。決定性別的是生物的性染色體。
以家兔為例,它共有22條染色體,其中1對為性染色體。如果兔細胞內的一對性染色體相同,即都為XX染色體,則為雌兔;一對性染色體不同,即為XY染色體,則為雄兔。因此,雌兔只形成一種卵子——X卵子;雄兔形成兩種精子——X精子和Y精子。
為了多繁殖小兔,人們自然喜歡多養雌兔,盡量少養雄兔。只要進行以下實驗,就可達到多養雌兔的目的;取出雄兔的精液倒入一U形管中;往U形管兩端各插入一個電極,一為正極,一為負極;通電。於是,帶X染色體的精子(帶負電)大多數移向正極,帶Y染色體的精子(帶正電)大多移向負極。用人工授精方法,把正極附近的精液注射到雌兔陰道里,結果雌兔懷孕後生下的小兔,大多數是雌兔。類似的實驗,在其他家畜的繁殖上也取得了成功。
人的男女性別也是由一對性染色體決定的。性染色體全是XX時,便是女性;為XY時,便是男性。這就是說明,人與其他生物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人是由生物進化來的;性別並不由母親決定,而是由父親決定的。
家禽(如雞)的性別也是由一對性染色體決定的。不過,它正好與家兔和人的情況相反;性染色體為ZZ的是雄禽;為ZW的是雌禽。
道爾頓是18世紀英國的大科學家,近代原子理論的奠基人。他是第一個發現紅綠色盲的人,也是第一個被發現患紅綠色盲的人,所以紅綠色盲又稱「道爾頓病」。
在一個聖誕節,青年道爾頓給母親買了一雙長襪,作為節日禮物。母親收到這份禮品,非常高興,但美中不足的是顏色實在太鮮艷,與自己的年齡不相稱。道爾頓吃驚地問:「深藍色怎麼不相稱?」母親感到意外:「什麼?這襪子像櫻桃一般紅呀!」
從此,道爾頓才知道自己的色覺和別人的不同,他沒有區分紅色和綠色的能力,即紅綠色盲。後來,他研究了這種病因,還寫了一本書——《論色覺》。
紅綠色盲屬於性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一般隨所在的染色體連在一起或鎖在一起同時傳遞到下代,這叫連鎖。X染色體上的基因隨X染色體一起傳遞,叫X連鎖或性連鎖。紅綠色盲基因不但存在於X染色體(性染色體)中,而且為隱性,所以性連鎖隱性基因的遺傳,隨不同性別的情況而不同。在女性中,X成雙存在,必須兩條都具隱性致病基因才能患病;男性的X染色體是成單的,所以只要X染色體帶有致病基因就會發病。但是,兩條帶病基因的X染色體組合在一起(XX)的機會很小,所以患X連鎖隱性遺傳病的男性要比女性多得多。紅綠色盲,男性遠多於女性,我國男性色盲發病率為7%,女性0?5%
道爾頓的紅綠色盲基因是由母親傳給他的,他的母親是紅綠色盲基因的攜帶者。
1866年,達溫醫生首先提出一種臨床疾病:患者智力極低,頂多會說「爸」「媽」等單音節語言,根本沒有抽象思維能力,坐立行都很晚。外形也很特別:眼裂小,眼間距很寬,鼻根低平,頜小,口常半開,舌吐出口外。手指特短,小指內彎,拇趾與第二趾之間相距很大。
經過染色體檢查,發現患者體細胞中有47條染色體,多了一條21號染色體。其他染色體都是成雙結對,只有21號染色體是三個湊在一起。這屬於常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還有一種遺傳病叫貓叫綜合症,顯著特點是患兒的哭聲音調特高,聲音較低,很像貓叫的聲音,因此而得名。患者女性多,頭小,臉很圓,眼間距寬,容貌古怪,身體發育遲滯,智力嚴重減退。常在嬰兒期或幼兒期夭折。
染色體檢查發現,患者體細胞第5號染色體的短臂丟失了大約二分之一。這屬於常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的變異都是不治之症。最好進行產前檢查,做染色體分析。如發現是先天愚型或貓叫綜合症,即做人工流產,不讓患兒出生。
Ⅷ 微生物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作用
以"高難度工業水性油墨生產廢水的處理"為例
某水性油墨廢水處理工藝:調節池→混凝沉澱池→兩級好氧池→砂濾罐→超濾→RO→出水
該案例的問題是:好氧池填料上的生物膜脫落,導致了大量微生物的死亡,造成生化系統難以正常運行。
項目分析:檢測調節池和好氧池內的污水鹽度接近1%。與現場運營技術溝通後了解,之前的RO濃水一直迴流至調節池。這會導致鹽度的累積,進而使進水生化池的鹽度超過甚至遠超過1%,微生物由於鹽度過高而死亡。
針對該項目勘察的具體情況,工程師給出的建議是:
1.第一個好氧池改為厭氧池,有利於降解一些不易生化的大分子物質;
2.厭氧、好氧池投加復合菌種,培養掛膜,使生化系統能夠正常運行;
3.RO後濃水委外處理;
4.若出水標准為管網標准,生化之後可直接排放,無需經過RO系統處理。
微生物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作用,其主要利用附著生長於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氧層的好氧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氧層進行厭氧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
甘度 | 做好菌種 做好服務
Ⅸ 微生物在重工業領域有哪些作用
微生物將被廣泛地用來提煉貴重金屬,使煤炭脫去因燃燒而污染大氣的硫化物、提高石油的開采效率;在環境保護領域,許多有害工業廢物將由微生物來去毒,以至於化害為利,將廢物轉變成有用產品,甚至,還可以用微生物代替化學葯劑用於人工降雨或製造人造雪。公安部門已經利用細菌來防盜和破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