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為什麼農業和手工業促進商業

為什麼農業和手工業促進商業

發布時間:2022-06-27 15:08:18

㈠ 古代農業的發展是如何促進手工業與工商業發展的

古時候人們吃的是爬蟲走獸、果菜螺蚌,後來人口逐漸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開辟新的食物來源。神農氏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辦法,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醫葯也順帶產生了;同時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

原始農業是從採集漁獵經濟中直接發生的,種植業處於核心地位,家畜飼養業作為副業存在,隨著種植業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以採集狩獵為生活資料的補充來源,形成農牧采獵並存的結構。這種結構導致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與定居農業相適應,豬一直是主要家畜,較早出現圈養與放牧相結合的飼養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較晚。同時,我國又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
農業的發展對手工業和工商業的發展起到基礎和保障作用。

㈡ 國家為什麼要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3年
三大改造,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並迅速席捲全國。

㈢ 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關系

「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手工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作物的推廣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業的繁榮又反過來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㈣ 農業的發展為什麼會帶動手工業

1、農業發展了,需要農具的改進,而製造農具必須仰仗手工業,比如鐵犁、鐵鋤、鐮刀等農具的製作,會促進冶煉技術的進步。2、農業發展了會促進與之相關的手工業的發展,如糧食產量提高,會促進釀酒業的發展、棉花的種植會促進棉紡織業的產生等等。3、農業發展了會產生許多的剩餘農產品。農民會把剩餘農產品拿到市場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手工業品,這就會促進手工業的發展。所以,農業發展了必然會帶動手工業的發展,而農業、手工業發展了也必然會帶動商業的發展,這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

㈤ 明清時期的稅制改革為什麼能夠促使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商業化

從明後期的一條鞭法到清初的攤丁入畝,使我國封建社會的賦稅制度更趨合理、完善,起到了推動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作用。

一條鞭法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發展生產。使農民對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有所削弱,比較容易離開土地,為城市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勞動力。賦役征銀對封建社會末期的貨幣地租形態的發展還起倡導作用,征銀成份在田賦、土貢方物中也有明顯增加,貨幣在役法中佔了主導地位。而銀差取代力差,也促進了部分農作物商品化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因為為了交納銀兩,非優免地主只能出售農產品,或部分實行貨幣地租,以取得銀兩;而農民也必然更多地從事副業生產,將其農副產品投入市場,換取銀兩以上交給政府。同樣,封建政府為了取得所需物資,也必然把所有銀兩投入市場。由此,商品交換更加頻繁,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顯提高,商品經濟隨之更加發展;作為資本主義萌芽及其增長的物質前提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勢必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攤丁入畝的實施,促使封建依附關系進一步鬆弛,勞動者獲得了某種程度的人身自由,促進了手工業、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攤丁入畝後,封建國家基本放棄了對農民,特別是對無地農民的直接控制,農民因而獲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遷徙或改業都不再受到嚴格的戶籍限制,因此人口流動大大增加。許多失地破產的農民從農村游離出來,進入城鎮或礦山,到新的領域里謀求生活出路。蘇州閶門外的踹坊工匠「從前數有七八千餘」,到雍正七年增至萬餘人,「皆系外來單身遊民」 。乾隆時期,景德鎮的制瓷業人口比以前更多,當時全國各地的手工業生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工商業城鎮。工商業的興盛為破產農民提供了更多的謀生機會,而他們大量轉入工商業又促進了工商業的更大發展。「愚民見工匠之利多於力田,遂「相率而趨於工」 。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乾隆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又比明代有了進一步的增長。

㈥ 農業為什麼會促進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又會促進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
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
手工工具
從事小規模
生產勞動
的工業。最初與
農業
密切聯系,屬於
農民
副業
性質
的家庭手工業,後來才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手工業是屬於第二產業的,
特點
就是製造,就是把
原材料
製造成可以直接供生活、生產使用的成品,即產生具有
使用價值
的商品。如果沒有農業這樣的第一產業的生產給它提供原材料,手工業自然沒法發展。
至於手工業又會促進農業的發展,是因為手工業製造成的成品,有些可以讓
農業生產
更加便利,更加高效。

㈦ 明史:為什麼農業發展帶動商業,手工業發展

給你找點東東吧,你參考下

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原因與農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業是基礎,是古代中國的支柱產業,所以其他工業要發展必須建立在高度發展的農業的基礎上。手工業經濟重心的南移是由於戰亂導致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勞動力!

1、 農業
(1)歷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革與進步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處在石器時代和金石並用時代,北京人和山頂洞人處在舊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處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開始進入了金石並用時代。
奴隸社會生產工具有了進步,西周晚期出現鐵器;春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標志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
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牛耕的運用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
兩漢時,牛耕廣泛使用,並有了改進,出現了兩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鐵農具和牛耕都向邊疆傳播;西漢時發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這比歐洲早一千多年;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了播種機械耬車。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
認識:工具改進是生產力發展的最顯著的標志,經濟發展最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是社會變革最活躍的因素,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進步的決定力量。我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都由於生產力的進步(即生產工具的進步)引起的。
(2)歷代政府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
春秋,齊國管仲改革,發展生產;
戰國時,秦國商鞅變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兩漢時,推行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獎勵農耕;
三國時推行屯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隋唐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重視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興修水利;
北宋王安石變法中的農田水利法,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明清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生產,如明朝的「一條鞭法」、康熙的「更名田」、雍正的「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認識:
封建經濟的特點是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它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本」 和「以農立國「思想是歷代統治者一貫的指導思想,從戰國的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產物,它的實行,在封建社會初期,對國家安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作用,應該給予肯定,但該政策把工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是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止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加嚴重,它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的鼓勵、重視農業發展的措施,直接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
一般說來,每個王朝建立的初期,統治集團比較奮發向上,勵精圖治,都有自己的治理目標,他們的政策往往行之有效,也充分說明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3)水利事業
春秋時期:淮河流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連接淮水和長江流域的運河;
戰國時期:鄭國渠和都江堰;
秦朝:靈渠溝通湘水和灕水;
兩漢時期:農田水利的地區特色明顯,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為主,著名的工程如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江淮、江漢之間以修建天然陂池為主;西北修築坎兒井;
漢武帝和漢明帝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黃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隋唐時期:隋朝的大運河;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的水利超過六朝的總和;
北宋時期: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
元朝: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將幾大水系貫通起來。
認識:中國歷代王朝都重視水利工程建設,這與水利在古代經濟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因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是農業,農業受自然因素影響極大,在生產力不發達,人們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同時,興修水利不僅直接關繫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可以擴大到交通運輸和商業的發展,因此,修築水利工程,是古代中國國家管理經濟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和職能的體現。
(4)重要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時實行的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周王將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享用,不能買賣,必須向周王納貢,跟隨周王作戰,服從周王的命令。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諸侯爭霸戰爭,井田制逐漸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
屯田制:東漢末年以來,戰亂頻繁,社會動盪,經濟凋敝,為了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曹操在許下實行屯田制,以後,三國都實行屯田制,統治者招募流亡農民,按軍事編制,開墾荒地,並設官管理。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他們按比例向官府交納一定的收獲物,它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均田制:西晉以來,北方戰亂頻繁,經濟破壞嚴重,為了恢復發展經濟,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隋唐時繼續沿用,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被破壞。它是一種比較完備的土地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保證了國家兵役、徭役的征發和國家的財政收入。
認識:封建土地私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即國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要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國有制在封建社會總歸要被破壞,因為封建土地制度的本質是土地私有,只要有土地所有制存在,土地兼並是不可能抑制的,而土地兼並現象的發展必然要使土地國有制破壞,因而井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土地所有制的產生、發展,它們必然被破壞。
(5)重要的賦稅制度: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實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魯國的「初稅畝」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編戶制度:是漢代對百姓的一種嚴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較完備的賦稅制度。被編入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他們依據人口和資產向國家人口稅、田租、徭役和兵役,國家對他們控制十分嚴格。
租調役制:北魏均田制規定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租即土地稅和調即戶稅,還要服兵役和徭役。
租庸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役制,後規定50歲以上可以繳納一定絹代替勞役,叫「庸」。唐朝在隋的基礎上實行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稅制度,「庸」不再有年齡限制。
這樣,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的賦稅負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保證了國家的賦稅收入。
兩稅法:天寶年間,土地兼並嚴重,均田制無法實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的財政收入得不到保證,為了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即按照土地和資產向交稅,每戶按資產交戶稅,按土地交地稅,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它的實行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表面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擴大了稅源,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土地兼並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正式廢除。
一條鞭法: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在全國推行,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並為一條」,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納銀代役的規定,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的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攤丁入畝」的「地丁銀」:雍正帝規定,把丁稅平均攤入田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我國的人頭稅制度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也逐漸減少,它的實行,對我國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認識:我國的賦稅制度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我國賦稅制度的變化呈現出兩種趨勢:一是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土地為主,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一是納稅物品由實物和力役為主逐漸變為貨幣地租,說明我國商品經濟在不斷的發展。
2、 手工業
(1)紡織業的發展概況:
絲麻織業:半坡氏族時,產生了麻紡織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絲織技術有了進步,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業的國家。以後經歷歷代尤其是漢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絲麻織業不斷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例如兩漢,能織出錦、綉、羅、紗等許多品種;西漢的長安、臨淄等擁有全國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以及絲綢之路大量絲綢遺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說明漢代絲織業的成就。絲織業的發展,為著名的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物質條件;唐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並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棉織業:漢代時棉織業產生,如新疆地區種植棉花;會嵇地區出產的葛,是當地著名的越布漢光武帝將它列為貢品;南宋時,棉織業擴展到江南地區,逐漸取代麻布,成為主要的衣料;元朝時,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鎮也因棉紡織業而興盛起來。
認識:中國是一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封建國家,紡織業歷史源遠流長,它的發展特點大體是:北宋以前,中國紡織業以絲麻織業為主,南宋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紡織業主要體現封建自然經濟的特點,是中國自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盛起來,並且紡織業的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但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它始終得不到健康成長。
(2)陶瓷業:
原始社會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藝品;商周時期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創制出白瓷,為我國制瓷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隋唐時,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著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現;北宋的制瓷業水平大大超過前代水平,出現定窯、汝窯等五大名窯,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行銷海內外,南宋元朝時它成為全國著名的瓷都。
認識:中國陶瓷業的產生、發展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實現了實用性和觀賞性的統一,同時又是對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3)造紙業
發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紙;
改進: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發展:魏晉南北朝時,紙張白度增加質地細薄,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傳播:幾個世紀後,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唐朝時向西傳到大食(阿拉伯),經阿拉伯傳到歐洲、北非。
四大發明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和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4)冶鐵業:
西周時開始使用鐵器;
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是世界冶鐵史的一大成就,比歐洲早兩千多年;
兩漢:西漢時冶鐵業分為官營和私營。煤成為冶鐵的燃料,人們發明了淬火技術;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世界。宛和鞏是著名的冶鐵中心;
隋唐時期: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遼宋時期:遼和金的冶鐵業水平較高;
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出鐵六七千斤。
認識:在農業文明時代,冶鐵業的發展是生產力進步的明顯標志,它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5)造船業
秦漢時期,造船業發展迅速,漢代時發明了擼、舵和布帆,還使用錨,表面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
隋唐時期: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兩宋: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長江航船最大的可載萬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廣州是造船中心,造的遠洋海船,可載糧食幾萬石;
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認識:中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與國家的航海事業和對外關系聯系密切,相輔相成,當統治者重視發展對外關系,重視發展航海事業,造船業就發達,如漢、唐、宋元時期,對外交往頻繁,造船業也就發達;明中期以後到清朝時,由於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造船業受到影響。
在古代的手工業中,除以上五大行業外,還要注意制漆業、制鹽業和青銅業等。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中國古代的手工業很發達,在世界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但由於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工商政策,它始終為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服務而處於從屬地位,雖然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產生並有了緩慢發展,但又由於封建生產關系的阻礙,始終沒有進入手工工場時代,對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無疑是產生了消極影響。
3、 商品經濟
(1)國內貿易和城市發展的階段特徵:
商朝重視商業的發展,商民重視經商,後世將經商的人稱為「商人」;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商朝的都城已經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夏商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
戰國時期:商品種類多,各地土特產在中原市場上相互交流;中原形成了統一的市場,規模大,輻射廣,四方產品在中原市場上都可以買到;封建城市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如臨淄、邯鄲、郢等。
兩漢:商業呈現空前繁榮局面。城市都設有專供貿易的「市」,如長安有東、西九市,市內商肆整齊有序;各民族之間貿易繁榮;貨幣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到漢武帝時通用五銖錢;一些名都大邑相當繁榮,除長安外,還有洛陽、成都、邯鄲、臨淄和宛,當時稱為「五都」。各地較小的都會,更是不勝枚舉。
隋唐:發達的水陸交通,商人足跡遍布全國;統一貨幣,隋朝仍用五銖錢,唐高祖時廢五銖錢,統一使用開元通寶,它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城市經濟發達,管理嚴格、規范,市內有邸店和櫃坊,市場的買賣有嚴格的時間和地點限制,有「日中為市」的規定,唐中期以後出現了夜市;城市興旺,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唐中期以後,長江流域的成都和揚州成為東西兩個中心,經濟地位超過了長安和洛陽。
北宋:城市已經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有娛樂貿易場所叫「瓦子」;東京是最大的商業都會;城市中行會組織進一步發展,行會保護和壟斷本行業的商業利益;農村中逐漸形成固定的集鎮;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榷場貿易很繁榮。
元朝:都市以大都、杭州和泉州最為著名;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
明清: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大量農產品、手工業產品投放市場;區域間的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全國出現了數十座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市鎮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
認識:商業貿易的發展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農業生產的發展分工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動力;隋唐以前,我國的城市基本上是政治和經濟中心的統一,隋唐以後,出現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離,如揚州和成都;明代以後商業貿易已經接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商品經濟開始侵蝕自然經濟,農民和市場的聯系開始逐漸密切起來。但由於歷代統治者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品經濟的發展步履維艱。
(2)對外貿易:
漢代: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安息,再從安息運到歐洲的大秦;漢朝與朝鮮、日本和越南有頻繁的貿易聯系;漢武帝以後還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往來。
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達,海上和陸路「絲綢之路」並進,與西亞、南亞、東亞和東南亞國家有密切的交往,並與歐洲和非洲國家有貿易聯系;唐朝政府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外商到中國貿易,長安、洛陽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明朝:鄭和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直接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清朝: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海外貿易。
認識:國家安定、統一、強盛是對外貿易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統治者的外交政策對對外貿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對外貿易隨著隨著封建社會的興起而興起,強盛而強盛,衰落而衰落;對外貿易先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隋唐時期水陸並進,南宋時以海路貿易為主,元朝時海陸並進,明朝中後期起,對外政策由開放趨向閉關政策;對外貿易伴隨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外經濟文化的就和發展;而明朝中後期到清朝實行的閉關政策,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發展的產物,是中國自然經濟發展的產物,它阻礙了正常的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阻礙了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重要根源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主要是指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下的小商品經濟,它既不等於資本主義經濟,又與自然經濟在本質上相互對立,在自然經濟下,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受到封建專制統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導致資本主義萌芽,不斷地瓦解自然經濟,促使封建社會解體
4、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1)產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後期,在江南一些絲織業發達的城市如蘇州,在絲織行業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2)緩慢發展:清朝時有了緩慢發展,范圍擴大,部門增多,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
(3)局限性:它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整個生產始終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其力量遠不足以分解封建生產方式,在全國范圍內,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
(4)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不利因素:
市場因素:農民的貧困,購買力低;閉關政策很難形成海外市場;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和頑固性造成國內市場狹窄。
資金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賺來的錢往往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
政策因素:重農抑工商的政策,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對外推行閉關政策,這都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觀念因素:傳統的觀念和習俗。
認識: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明清政府政治經濟的發展,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都有重要的意義。但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它的發展、成長,說明封建生產關系不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
專題復習目標
了解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歷代重要的經濟政策和「農本」思想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注意掌握各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把握其發展線索,並認識它對生產關系的決定作用;
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發展變化,正確認識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變化實質和影響;
掌握賦稅制度發展變化的情況、特點和走向,了解它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了解歷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情況及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緩慢發展的表現及其原因,深刻理解「重農抑商」和「閉關政策」產生的原因和影響。

來自網路

㈧ 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有什麼聯系

農業和手工業的產品只有通過商業流通進行交換(換成貨幣)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㈨ 宋代農業和手工業與商業的關系

手工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補充,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經濟作物的推廣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料。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產品商品化的趨勢為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商業的繁榮又反過來刺激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㈩ 農業為什麼會促進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又會促進農業的發展

古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線索及其特徵 中國的原始農業起源於黃河一長江流域,並首先在中原地區達到較高水平,南宋後經濟重心南移。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發展到簡單協作的耜耕農業;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與使用,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本定型,並在古代社會一直延續。明清之際雖然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經濟結構沒有突破性進展。到了近代,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阻礙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發展,成為束縛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因素。古代中國的手工業在世界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官營手工業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中後期,在私營手工業里產生了僱傭關系,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早期商業發展繁榮,城市規模與功能不斷擴大,漢唐之際的對外貿易繁榮。明清之際,封建經濟全面繁榮,商業發展出現了新特點。但在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下,資本主義萌芽受到阻礙,也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沒有跟上世界大潮流,中國經濟逐漸落後。
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原因 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從整體上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我們今天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政策的因素。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二是科技的推動。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三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各經濟部門的地位、發展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個體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手工業與商業始終是農業的補充,其發展方向與規模一直被歷代王朝控制著。在古代社會經濟中,首先是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在此基礎上手工業發展起來,隨著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得到發展,而城市、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在商品經濟繁榮時期和商品經濟繁榮的地方,貨幣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並緩慢發展。
小農經濟的發展原因、特點及其啟示 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和普及,是以家庭為單位、耕織結合的小農經濟農耕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在小農經濟模式下,自耕農生產積極性高,同時由於人口膨脹和土地兼並,農民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不斷改進農具和耕作技術,從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成為古代農耕的一大特色。這一模式具有內部的穩定性、保守性和排他性,因其脆弱而對新經濟因素產生本能的抵抗,既保障了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促進封建經濟向前發展,又阻礙了商品交換與擴大再生產。手工業和商業是為滿足人民日常生活和統治者奢侈享受而存在的。小農經濟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自耕農是國家賦稅的主要來源,為了鞏固其經濟基礎、加強統治,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政策。統治者通過發展農業、嚴格控制工商業發展,既維護了統治基礎,又掌握了經濟發展的命脈,這一政策把農業與工商業對立起來,阻礙了生產力的變革和商品流通,必然阻礙經濟的發展。
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的形成還是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都是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革。明清之際,統治者堅持抑商政策,並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和海禁政策,使得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受到限制,已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始終沒有成長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國不但內部失去了經濟的活力、失去了科技發展的動力,也逐漸喪失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終於日漸脫離了世界發展大勢,陷於落後挨打的局面。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農業和手工業促進商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油漆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瀏覽:410
寶馬5系換什麼剎車油 瀏覽:315
汽車油泵網格在哪裡 瀏覽:706
深圳鶴洲恆豐工業區做什麼車 瀏覽:544
工業管道氫氣是什麼顏色 瀏覽:67
川槎工業園距離麻涌多少公里 瀏覽:538
香港奧迪賣多少錢一輛 瀏覽:863
工業五金交電怎麼用 瀏覽:922
什麼是工業游督導 瀏覽:105
賓士gl6裸車多少 瀏覽:163
工業用地租用合同可以簽多少年 瀏覽:992
晉州限什麼號汽車 瀏覽:657
工業水冷主機多少錢 瀏覽:587
汽車怎麼改裝聲音好聽 瀏覽:858
寶馬機油ll04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582
江西井岡山有哪些重工業 瀏覽:409
寶馬水性漆是什麼牌子 瀏覽:202
賓士glk300變速箱油更換多少錢 瀏覽:930
廢舊工業氧氣瓶多少錢一個 瀏覽:901
奧迪a4和bba哪個好 瀏覽: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