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的發展重點轉向什麼業
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的發展重點轉向高新技術產業.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身的一些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的發展重點轉向高新技術產業.
2. 台灣軍事實力如何,軍工業是個什麼情況
整體軍事實力不弱
但是在海軍方面沒跟上時代,是最大的短板
軍工上要求自立自強
但是實際上自主產品大多性能一般
還是依賴美國軍工產品
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藍綠兩營互相拆台
在陳水扁上台時期叫停了很多很有前途的軍工項目
導致近20年來台灣軍工停滯不前
3. 台灣的經濟支柱產業是什麼
支柱產業: 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全球領先。
台灣經濟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
不同於鄰近的韓國和日本,台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台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佔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
為降低生產成本,台灣許多製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台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在大陸有8萬多家台資企業,常住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
參考資料:http://news.163.com/15/0104/16/AF4KPF5U000146BE.html
4. 為什麼台灣的工業以加工工業為主
工業是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台灣基本上建立了部門比較齊全、以委託加工型態為主體、以信息電子產業為支柱的工業體系。
70年代以前,台灣工業特別是加工出口工業有了較快發展,也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但發展重心始終是以輕紡工業為主,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缺乏重化工業與生產資料生產工業。70年代初起,台灣在繼續發展加工出口工業的同時,開始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工業。在第六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中,台灣把加速發展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點,並以「人造纖維、塑膠-石化」及「金屬製品、機械-鋼鐵」兩大系列作為代表,採取保護政策(即進口替代),建立台灣自己的重化工業。然而,世界石油危機的發生,改變了台灣所處的國際經濟環境,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台灣當局便於1974年提出推動「十項建設計劃」,發展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工業及重化工業(即興建鋼鐵廠、造船廠與石油化學工廠)。隨著十項建設工程的相繼完成,台灣重化工業得以初步建立與發展。1978年,台灣重工業生產比重首次超過輕工業,台灣有了自己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
請好朋友你把上面的資料看完就理解台灣為什麼以加工業為主了。
5. 台灣經濟發展的幾個時期
1949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當時台灣人口劇增,物價飛漲,工農業生產幾乎停頓,而軍事性開支卻占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眾生活困難,經濟瀕臨崩潰。為此,台灣當局採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幣制、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50年代台灣農業發展迅速,增長率年均達各4.7%。
(二),以農養工發展時期(1952-196O年)。
當時台灣經濟基本上以農業為主,勞動力過剩,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均逆差嚴重,外匯極度短缺,民眾因收入低而無力消費進口工業品。台灣當局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達71.5%,成為創匯主力。台灣當局又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
在工業方面,重心放在資金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島內生產替代進口,以適應島內的消費水準,並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形成了糖、茶、菠蘿及香茅油等農副產品加工業,以及水泥、玻璃、木製品、造紙、化肥、紡織、食油、麵粉、塑膠原料及製品、人造纖維、自行車、縫紉機和家用電器等進口替代工業。
(三),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時期(1960-1986中)。
由於台灣市場狹小,當時進口替代工業的產品市場已趨飽和,若繼續發展將導致經濟後勁乏力。台灣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低廉工資的國際比較利益,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並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如進行外匯貿易的改革、實施"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外銷廠商實行稅收和融資的優惠、設立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倉庫等。
這個時期外資對台灣工業化和出口擴張起了重要作用,民間企業從進口替代轉向出口產業,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力。台灣企業從日本進口生產資料,向美國出口工業品,形成了生產上依賴日本、市場上依賴美國的三角貿易關系。台灣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從1963-1973年,工業年均增長率高達18.3%,其中製造業的年均增長率達20.1%,工業產值在台灣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貿易額中工業製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
(四),經濟轉型時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中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
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
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中,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在這一時期,台灣與祖國大陸及香港的經濟聯系也日趨密切。
(一)從祖國大陸帶去的財物和人才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國民黨統治集團敗退台灣時,從上海運送黃金80萬兩以及大量銀元、美鈔到台灣,由孔、宋家族將20億美金轉移至美國花旗、大眾等銀行,並帶去了大批各類財經人才。這些資金和人才對台灣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民黨統治集團還將大量的機器設備運到台灣。
(二)台灣民眾為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台灣民眾勤奮節儉、吃苦耐勞,對台灣在提高儲蓄率以集聚資本,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民在工業化過程中作出了犧性,中小企業者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角。
(三)台灣當局制定了穩定中求發展等經濟政策。如在發展策略上先發展農業及勞動密集型工業,再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工業;先發展進口替代工業,然後發展出口導向工業,較好地結合了台灣的實際情況,並有效地利用了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契機。
(四)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對台灣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近十多年來,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已具一定規模,互補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台灣每年從兩岸貿易中獲得巨額順差,保證了其貿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島的投資能力。大批台灣勞動密集型企業投資大陸,緩解了其在本島發展的困難,並且有利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特別是有利於高新技術產業的成長。
6. 20世界9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以電子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是()A.農業和農產品加工B.出口加工工業C
20世紀台灣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60年代前,台灣經濟以農產品加工工業和紡織工業為主,60~70年代,吸引外資,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80年代後,高新技術和重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故選:C.
7. 為何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這么強
半導體被稱為國家工業的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美日韓是世界公認的半導體產業最發達的三個國家,它們培育了眾多耳熟能詳的跨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東芝、瑞薩、信越等,個個體量驚人、實力雄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台灣曾經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期間,聯發科、台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讓台灣半導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電子產業轉移、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形勢下,台灣的IC產業仍舊活躍於一線,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台積電、聯電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中,讓人驚嘆不已。
除了上述原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島內的大環境和大陸的支持,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由於台灣的電子產業非常發達,涉及手機、電腦、LED、電子組裝等,整個產業鏈非常完善,相關公司眾多,給了半導體企業發展和崛起的良好土壤。據統計,台灣本土的上市公司,近乎一半的企業與電子相關。二是由於大陸廉價的勞動力,給了台灣半導體企業高速發展的源動力,台灣很多與電子相關的廠商將自己的製造中心設在大陸。
8. 台灣經濟以前是靠什麼發展的
台灣的經濟水平,其實一直十分不錯,而且幾乎沒有受到太多的戰爭影響,台灣的經濟分為幾個階段,下面我和大傢具體的說一下:
第一、台灣在晚清的時候,經濟主要是自然經濟,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基本是手工作業,經濟相對落後,比福建省大部分的城市要落後很多,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第二、甲午戰爭以後,台灣被日本人殖民,日本帝國主義當時採取的是奴化教育加殖民地經濟,這段時期台灣的經濟一開始處於較低的水平,但是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對於台灣的殖民統治穩定,逐漸的台灣的經濟也有了一些發展,不過一直維持在殖民地經濟水平。
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回歸祖國,這期間蔣介石由於國內戰爭的失敗,帶著大量的資源來到台灣,還有各類技術性人才,這樣台灣步入工業化時代。
第四、隨著台灣和大陸關系緊張,後來大陸不打台灣,這樣台灣地區慢慢的進入了和平的發展環境,由於台灣一直是自由市場經濟,所以他順應了科技革命的潮流,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就是計算機技術,所以那個時候跟香港一樣,同屬亞洲四小龍。
第五、台灣的經濟基礎比較雄厚,加上台海之間的矛盾,一直得到美國方面的經濟支持,所以台灣目前的經濟發展也很不錯,不過隨著大陸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現在台灣有一大部分經濟需要維系在大陸,所以未來台灣和大陸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統一也勢在必行。
9. 台灣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其主導產業為①技術密集型產業、②勞動密集型產業、③原料密集型產業,請按先後
台灣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60年代前以原料密集型產業為主,60~70年代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80年代後,高新技術和重工業發展迅速,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
故選:D.
10. 台灣的工業主要以什麼為主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