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近代鋼鐵工業怎麼樣

近代鋼鐵工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26 07:17:54

Ⅰ 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興起背景和發展艱難的原因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制槍炮、造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8250噸),1885年達120萬擔(約9萬噸),1891年增加到173萬擔(約13萬噸),進口鋼逐漸占據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官辦工業從軍事工業擴展到民用工業。由於鋼鐵消費量的增加,近代礦冶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採用新的鋼鐵加工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車軸;建立拉鐵(軋鋼)廠,軋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鋼板和6~120毫米圓鋼、方鐵。1886年,貴州巡撫潘霨創辦青溪鐵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熟鐵爐18座、1噸貝塞麥爐2座、軋板機1架、軋條機13架,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鐵礦石和煤,又不善於經營,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1890年,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總局」或「江南製造局」)建成中國第一座3噸煉鋼平爐,後又建成了一座15噸煉鋼平爐(圖1)。同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這是中國也是遠東第一座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鐵股份公司」開工生產,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增加小高爐(每爐日產鐵20噸左右)2座,冶煉優質生鐵。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1918年正式開辦「鞍山制鐵所」,有515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建煉焦爐4座和693立方米高爐1座。1917年山西陽泉建立保晉鐵廠,有日產20噸生鐵的小高爐1座。1918年上海和興化鐵廠(今上海第三鋼鐵廠前身),先後建立10噸和25噸小高爐共2座,10噸平爐2座和軋鋼機一套。揚子機器公司在武漢諶家磯建立日產鐵約100噸的高爐1座。1919年龍煙鐵礦籌建石景山鐵廠,1920年一號高爐開工建設。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鐵產量達43萬噸,鋼產量6.8萬噸。1923年東北兵工廠建電爐1座,這是中國早期的煉鋼電爐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他們對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大肆掠奪。1931年開始經營廟兒溝鐵礦,建200噸、180噸高爐各 1座,煉鐵能力達到年產13萬噸。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鋼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煉鋼廠(有100噸平爐4座)出鋼,1937年又添建150噸平爐 2座,此外,昭和制鋼所的第二選礦廠、第一軋鋼廠、大型軋鋼廠、小型軋鋼廠、薄板廠和4號高爐等也陸續投產,1937年產量為生鐵70萬噸、鋼50萬噸、鋼材28.5萬噸。在鞍山地區,除昭和制鋼所外,還有中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鑄管廠、鋼管廠、鋼絲廠、鍍鋅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中板廠等,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鋼鐵廠。
民國以後,面對漢冶萍「竭蹶復竭蹶,失敗復失敗」的經營局面,出現了一批對漢冶萍失敗原因進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多數研究者將漢冶萍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國內局勢動盪。曾述啟在1914年的調查報告中將漢冶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地勢失敗(指鐵廠選址漢陽,距礦地太遠、交通不便、運費高昂)、用人失敗、經營失敗、組織失敗、際遇失敗」[35]。《漢冶萍公司紀略》認為漢冶萍公司無良好結果的原因在於「(一)辦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廠礦人員無不舞弊者,董事無論矣;(三)前期鐵價低廉,且受日本牽制,今漲價所加有限。」[36]吳景超則認為漢冶萍失敗的原因在於「計劃不周、用人不當、管理不善、環境不良」。[37]顯然,三者都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公司主觀方面。對客觀原因的分析如「際遇失敗」、「環境不良」主要指「內亂時時發生」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當時各級執政當局「補助是少有的,而誅求卻無厭」。所論有一定根據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頗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公司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李維格對此問題見解獨到,他強調國家主權與行業標准對漢冶萍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鋼鐵工業,都經歷了艱難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漢冶萍早期的經營失誤並不可怕,資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為懼,真正阻礙漢冶萍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國家的關稅保護和行業生產標准,「漢廠十數年來,坐此兩大原因,日在艱難困苦之中」。

Ⅱ 為什麼漢陽鐵廠由政府主辦,但始終沒有發展成為強大的近代鋼鐵企業

漢陽鐵廠由清末名族工業的先驅——張之洞興辦,是我國近代的第一座鋼鐵廠。但是,由於清政府和後來的民國政府對民族工業的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再加上掌握當代冶金最新技術的西方工業強國也不希望中國的民族工業強大,企圖將其扼殺在搖籃中,使得漢陽鋼廠和漢陽軍工廠的發展舉步維艱。而此時,西方列強在中國開辦的買辦資產和以掠奪資源為目的的工業企業蓬勃興起,例如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安源煤礦、唐山機車、上海港口等。解放後,隨著國家對鋼鐵的需求強筋,漢陽鋼廠迅速發展成了現代化的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七十年代建設的一米七軋機,3800立方米高爐,250噸轉爐都成為我國當時最現代化的裝備,在寶鋼沒有建設之前,其裝備水平在國內是最高的(當時首鋼管理水平獨特,國家給了總承包政策,迅猛擴張了規模,但是以國外二手設備為主)。

Ⅲ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3)近代鋼鐵工業怎麼樣擴展閱讀: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 上海世博會場館、 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Ⅳ 我所知道的中鋼發展史作文

鋼鐵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之輪。時至今日,鋼鐵材料已無處不在。未來,鋼鐵仍將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之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中國的鋼鐵技術從無到有,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上溯到夏商時代至今的上千年裡,中國鋼鐵技術在淬煉中不斷創新,現在就請跟著我一起來了解鋼鐵的歷史吧。

一、中國鋼鐵發展歷程

夏商

夏商時代是我國已知用鐵的最早時間。不過那時候的鐵並不是人工製成,而是來自天空落下的隕星,被稱為隕鐵。

春秋

春秋初期我國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出土於甘肅靈台的秦國銅柄鐵劍是最好的證明,它也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

鐵冶煉技術在春秋晚期問世,這次技術上的飛躍,領先歐洲國家一千九百多年。

戰國

中國在春秋戰國之交時,正式進入鐵器時代,標志著新一代社會生產力的形成。此時鐵器逐漸取代銅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華夏諸國的生產力也隨之大大提高。

戰國早期就已出現白口鐵柔化術,而歐洲的鑄鐵柔化術是在十七世紀下期才出現,可見當時中國冶鐵技術已經領先全球。

秦朝

冶鐵技術在秦朝進一步發展,其中高爐煉鐵已成為一種經濟而有效的煉鐵方法。

高爐煉鐵,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冶鐵方法,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長期流傳。

漢朝

西漢早期興起了「百煉鋼」技術和鑄鐵脫碳鋼。到了中期又相繼出現了炒鋼技術,這是繼生鐵治鑄之後,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上又一重大事件。此外,球磨鑄鐵也在漢代被發明。

百煉鋼:它的特點是增加了反復加熱鍛打的次數,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西晉劉琨寫下「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後,百煉成鋼、千錘百煉成語由此而來。

西漢中後期,高水平的冶鐵技術帶動軍事裝備質量的大幅提高,漢將陳湯有雲「夫胡兵五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朴鈍」。譯為一個裝備精良的漢兵可以戰勝五個胡兵。

公元三十一年,東漢後期南陽太守杜詩創造了「水排」。利用「水排」鼓風生產鋼鐵,比人力,畜力鼓風「用力少,見工多」。

三國

三國時期的百煉鋼技術得到進一步。曹操令工匠為他專鑄五把百煉寶刀,經三年完成,自留兩把,其它傳給三子;劉備讓名匠浦元造五千把寶刀,上刻「七十二煉」。

在三國,上好的鎧甲都用「百煉鋼法」鍛造。據說諸葛亮還監造過一種名叫「筒袖鎧」的鐵甲,選料精良,製作考究。

南北朝

進入南北朝,我國出現了新的煉鋼技術「灌鋼」。北齊信州刺史綦毋懷文依此法煉造的宿鐵刀,一下可砍斷三十餘塊疊在一起的甲胄鐵片!在近代煉鋼法發明前,「灌鋼法」應算是古代最先進的技術。

唐宋

在唐宋時期,我國實現了「鑄制改鍛制」的歷史性轉變。官營和民營冶金業均在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長江、珠江流域或閩、浙等地冶鐵業的迅速成長,使全國冶鐵生產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北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冶鐵的國家。在北宋時期,煤已經作為燃料被普遍使用。相比於木炭,煤可以克服木炭溫度不能升得太高的缺點,並且用煤作燃料可大大提高鐵產量。

北宋時期還發明了可移動的煉爐——行爐。鐵爐和風箱都放置在一個架子上,可抬著行走。風箱上有一木扇,木扇有拉桿是通過推拉木扇給熔鐵爐鼓風以熔鐵汁。

明代

明代初期對已有的「灌鋼法」進一步優化,出現了「生鐵淋口法」,爾後再有蘇州冶鐵工匠提升為「蘇鋼法」。

明代中期的人們不僅懂得了煉焦,還用焦炭進行了冶煉。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就可以避免煤的缺點,我國使用焦炭煉鐵,至少起於明代。

近代

近代,我國傳統鋼鐵技術發展開始緩慢,而此時的西方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其工業、科技、軍事突飛猛進。

洋務派發起的「借法自強」洋務運動使我國近代新法冶金事業逐步發展起來。

1885年興辦貴州青溪鐵廠是我國早期鋼鐵工業建設的一次嘗試。

1890年張之洞在武昌設立鐵政局,成立漢冶萍煤鐵公司,創辦近代中國第一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鋼鐵廠」。4年後漢陽鋼廠1號高爐投產,日產鐵100噸,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全面起步。

現代

現代的中國鋼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建國後新型工廠的成立,為祖國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鋼鐵產量已佔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鋼鐵人正在把中國帶入鋼鐵強國時代!

二、鋼鐵企業未來發展趨勢

1、規模更大、排放更低、聯系更緊密

2019年9月,中國寶武與馬鋼重組簽約,讓中國寶武距離產能一億噸的目標更近一步。3年前,中國寶武由原寶鋼武鋼實施聯合重組成立。2019年11月11日,河北敬業集團與英國鋼鐵公司達成一項收購協議,原則上同意以7000萬英鎊收購英國鋼鐵公司。

由此可預見未來幾年,鋼鐵行業將可能出現大搬遷、大重組、大調整、大提升的「四大趨勢」,即:跨省市縣產能轉移和退城搬遷;鋼企兼並重組范圍會更大,可能形成若干個生產規模更大的鋼鐵集團,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發展方向和產能、產品結構和品種將出現大變化;大高爐、大轉爐等大型化生產設備升級將陸續開始。

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推動現有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顯進展,力爭60%左右產能完成改造,有序推進其他地區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國力爭80%以上產能完成改造。

「萬物互聯」的未來,要凈化鋼鐵發展環境,積極推進理念升級,服務升級,管理升級,硬體升級,在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與發展方面,與上下游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的新型合作關系,依靠行業標准化建設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動力與活力,鼓勵、支持和規范行業發展,建立一個科學、健康、綠色的發展環境和產業鏈鏈條,建立良好的鋼鐵生態圈。

Ⅳ 誰知道中國近代鋼鐵的發展(詳細) 急用 謝謝!~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製造槍炮、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約8250t,1885年約9萬t,1891年增加到170萬擔(約13萬t)。進口鋼逐漸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而國內鋼鐵消耗量又不斷增加。因此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清同治十三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船政大臣沈葆楨請開煤鐵,以濟軍需,上允其請,命於直隸磁州、福建、台灣試辦。1875年,直隸磁州煤鐵礦向英國訂購熔鐵機器,因運道艱遠未能成交。此事表明,當時已開始注重舉辦新式鋼鐵事業。1886年,貴州巡撫潘蔚創辦青�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煉鐵、煉鋼設備,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煤和鐵礦石,加上不善管理,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它的建設標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聯合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當時遠東第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的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武漢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生鐵產量達43萬t,鋼產量達6.8萬t。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除東北地區外在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新建或改建一批鋼鐵廠。

抗日戰爭期間,在抗戰後方的四川、雲南和晉東南等地也建設一批鋼鐵廠。1932~1948年,全國最高產量,鐵未超過180萬t,鋼未超過100萬t。1943年是1949年以前中國鋼產量最高年份,在世界上只佔第16位。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和內戰的破壞,1949年生產鋼鐵的企業只有19個,年產鋼僅15.8萬t,在世界上居第26位。

從1890年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到1948年半個世紀中,我國產鋼總量僅760萬t。新中國成立後,到1958年,僅用9年時間,我國(未包括台灣)鋼產量就達到800萬t。1978年鋼產量突破3000萬t(3178萬t),11年後的1989年升至6159萬t,到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t(10124萬t),這在世界鋼鐵工業發展史上是少有的。

Ⅵ 鋼鐵行業的發展怎麼樣

雖然當前我國鋼鐵行業仍面臨著產能過剩、經營效益下滑等嚴峻形勢。但是中國仍處在高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之中,作為基礎的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仍將在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中發揮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隨著下遊行業的轉型升級,鋼鐵生產仍然大有可為。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鋼鐵鑄件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07-2011年,我國鋼鐵工業資產及銷售規模均呈穩定增長態勢。2011年,我國鋼鐵行業資產規模累計達到48640億元,同比增長16.41%;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2703.79億元,同比增長28.96%。

Ⅶ 都說晚清GDP世界第一,那麼清朝鋼鐵產量多嗎

GDP是現代名詞,如果佔世界人口25%以上的清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工業化程度還不算太高的19世紀-20世紀初不能夠成為世界第一的話,那麼就只能說明,大部分中國人要麼餓死了,要麼懶死了。

GDP是和資本主義、現代市場、現代理性國家經濟政策的需求一同發展起來的,是不適合作為將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或只能給個近代二元轉型社會與資本主義國家比較的主要普世價值評價標準的,事實上,如今社會不也質疑GDP指標的么?

1890年11月,漢陽鐵廠正式興建,1893年全部竣工,1894年5月出鐵,繼續建設到1896年4月,累計耗資500萬兩,3年的產能也就14萬噸。然而這個擁有先進設備,世紀幾個工廠,3000多工人的東亞最大鋼鐵企業,所產的鋼鐵質量不高,所制鋼軌容易斷裂,受到用戶抵制,銷路不暢,長期虧損,到了1903年就轉爐停產了。


當日清朝在亞洲最主要的對手日本,1900年鋼鐵產量為5萬噸,1910年為16萬噸,到了1920年則為81萬噸。雙方起點差不多,但差距逐漸拉到,到了1930年時日本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了229萬噸。

綜上所述,在清末,中國的鋼鐵產業雖然也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但基礎依然相對薄弱,單純的一個漢陽鐵廠,卻也無法使得中國走向鋼鐵大國的行列。

而鋼鐵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清政府的成績只能算是剛剛起步,以中國的人口和資源總量來看,這個產量是很小很小的。

最後,GDP並不代表一切,農業生產也是GDP的一部分,清朝自始至終都還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至少也在70%以上,它並不能代表當時的工業發展水平。

Ⅷ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經過如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過程和歷史地位
(一)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鴉片戰爭後,在中國封建經濟分解和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外商企業的刺激、示範和洋務派軍用工業尤其是民用工業的誘導下,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興起。
1. 早期著名的企業主要有"三廠一坊"。到甲午戰爭前,實存的商辦近代企業260家,大部分是輕工業,主要分布在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2. 近代商辦企業的投資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包括買辦手工業主),他們已轉化為民族資產階級。
3. 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雖然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但它畢竟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實力薄弱,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的壓迫和束縛,同時又對它們存在著一定的依賴性。它使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兩重性。
(二)初步發展:(19世紀末)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19世紀末,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
1. 其上層維新派發動領導了維新變法運動,
2. 其中下層革命派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
(三)短暫繁榮:(1912――1919)
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使處於夾縫中的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一次發展的機會。
1. 從1912年到1919年,中國新建廠礦有600多家,其中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2. 這一時期,由於辛亥革命勝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識之士的倡導,"實業救國"與民主共和並存,一起成為兩大思潮,
3. 涌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如張謇、周學熙和榮宗敬、榮德生兄弟等。
4. 但好景不長,世界大戰的結束打斷了民族工業的發展趨勢。
這說明帝國主義侵略是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因素(特別是在近代前期),不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國民經濟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
(四)日益萎縮:(1927-1937-1945-1946-1949)
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迫,中國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1.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在淪陷區的野蠻掠奪,四大家族在國統區加強對工業的壟斷,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官僚資本佔有明顯優勢,中國民族工業遭到破產。
2.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了進行內戰,空前出賣國家主權。1946年11月,國民黨同美國簽訂了所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導致美國貨充斥中國市場,民族工商業受到沉重(毀滅性)打擊。
(五)獲得新生:(建國以後)
1. 建國初期(1949-1952),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得到恢復和發展。
2. 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我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採取加工定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以及付償定息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3. 到1956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此,民族工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Ⅸ 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工業是什麼

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煤和鐵礦石,加上不善管理,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它的建設標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聯合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當時遠東第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

Ⅹ 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廠屬於洋務派創辦的什麼類型企業洋務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1890年,張之洞在湖北等辦的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化鋼鐵工業。屬於洋務派創辦的民用工業。
洋務運動的性質:洋務運動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即具有進步性,也具有落後保守性。洋務運動的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實行的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封建改革運動。

閱讀全文

與近代鋼鐵工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怎麼區分底盤 瀏覽:255
奧迪底板怎麼裝 瀏覽:913
汽車天窗是什麼 瀏覽:676
卡達工業有哪些 瀏覽:892
汽車談判技巧有哪些 瀏覽:959
汽車的免審單多久可以申領 瀏覽:566
寶馬5系保養一次可以多少錢 瀏覽:943
奧迪a6懷擋怎麼用 瀏覽:993
賓士v260螺絲在哪裡 瀏覽:91
海南輕工業怎麼樣 瀏覽:414
賓士s座椅怎麼放倒 瀏覽:580
為什麼寶馬傢具沒有logo 瀏覽:471
璧山工業集中在哪裡 瀏覽:271
工業旅遊白酒怎麼做 瀏覽:253
最新款寶馬5系價位多少錢 瀏覽:476
寶馬雙11落地多少錢 瀏覽:703
寶馬到仁壽開車多久能到 瀏覽:388
賓士後面的枕頭如何拆下 瀏覽:769
江高鎮神山工業區什麼廠福利好 瀏覽:595
同安長途汽車站在哪個社區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