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如何發展重工業鄉鎮

如何發展重工業鄉鎮

發布時間:2022-06-26 04:10:04

❶ 湘西州應該怎樣去發展工業才有希望

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中,作為我省後發地區的湘西州,如何探索工業發展的路徑,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子,怎麼樣去發展,走出一條貢獻突出、後勁強足、發展持續的道路。值得我們去探討。 一、理清發展思路。從湘西州工業發展歷程看,不論是生產總值提升,還是結構調整的變化,湘西工業發展思路與發展方向還沒真正明確。發展什麼樣的工業?怎麼發展工業?什麼工業為主導?什麼工業為支柱等問題至今沒有形成共識。同時現有工業向何處去?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將現有工業做大做強?也都沒有一個定論。為此,湘西州必須有正確認識,全州發展什麼樣的工業,各縣發展什麼樣的工業,都必須跳出長官意識,擺脫官員任期局限,制定中長期發展目標,給工業發展進行准確定位。就目前湘西工業而言,應該將礦產品開采加工業作為支柱工業產業,將生物工業作為主導工業產業,將涉旅遊工業作為新興工業產業,將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作為重點工業產業,將生產性服務性工業作為先行工業產業。對目前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從增強工業內涵入手,加強工業內部管理,構建有效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用好、用活、用足各種資源,改變現有工業的發展思維,應從既期利益轉向長遠利益,從單純追求利潤轉向綜合追求效益。同時給予現有工業企業正確的導向與管理調控,要制定工業企業發展的扶持性政策,也要制定工業企業發展的限制性政策,確保工業企業發展有序、合理、長遠。 二、體現民族特色。湘西州具有豐富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錳、鋅、鈣、鎂、磷、銅、鐵、釩、鉀等種類繁多的礦產資源;生態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山地資源,這就是湘西州工業發展的優勢。發展湘西工業就必須從這些資源入手,發揮資源的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讓湘西資源的差異性、特色性、互補性充分發揮出來。要進一步深化礦產資源的開采與加工,引導礦產資源開采業加工業走精、深、優的發展道路,加強技術投入,引進新工藝,開發新產品,建立新鏈接,改變粗放經營的模式,擺脫市場對產品的束縛,強化品牌意識,提高礦產資源產品的附加值,這樣既確保了礦產資源的高效永續利用,也確保了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的使用安全。對生態文化旅遊資源,除要發展以旅遊業為中心環節的第三產業,更要抓住文化生態旅遊資源對工業發展蘊含的商機,通過旅遊產品工業、工業與旅遊業聯姻、工業產品標識文化符號等形式,提高工業對文化生態旅遊資源的利用,不能再讓這大好的資源閑置。也要通過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生物制葯業來讓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樣性體現到工業發展的多樣性上來。在大力扶持經老爹公司為龍頭的涉農工業之外,還要大力發展依靠湘西本土資源的煙、酒、水、果、菜、醋、茶等工業,更要從摸清資源,搞好發展規劃,切實加大支持力度,著力大展依靠天然植物資源的中葯加工業,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同時,必須讓民族特色、民族符號、民族情感融入到工業發展中來,通過諸如士家織錦、土家酸乾菜等項目工業化運作,產品民族符號標識,廣告宣傳民族特點渲染等不同途徑,實現工業與民族的共榮。 三、優化工業布局。湘西州工業結構調整以及各縣市工業發展的現狀,必須在工業發展思路清晰、方向定位的前提下,對現有工業結構還要適度調整,對工業布局進行重新審視。就結構來說,所有制結構當前並不在於還要怎麼轉變,要做的是如何將國有集體工業做大做強,如何將非公有工業引導上正規,增強不同所有制工業的內部發展實力。要改變當前這種重工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現狀,通過發展生物制約、農產品工業、旅遊工業等來提高輕工業的比重,使輕重結構合理。全州及各縣市要在總體布局的前提下,認真挖掘縣內資源,利用比較優勢發展工業,工業發展好的縣要走重質量、拓市場、創品牌的發展道路,工業發展差的縣要分析問題所在,改變不合理的發展方式,調整競爭力弱的行業與產品。產品結構的優化不在於數量的增加,而在於質量的提升,樹立經營品牌意識,創造有民族特色的工業產品和工業品牌。至於工業布局,湘西州應該制定統一規劃,可以構建諸如花垣瀘溪礦產資源開采加工中心、龍山永順特色農副產品製造加工中心、吉首鳳凰古丈旅遊產品製造中心等,並加以政策的扶持與管制,從而讓各縣市工業發展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對現有各縣市工業布局要加大調整力度,對重復建設、市場發展空間不足的要予以管制或以取締,對有發展潛力且效益較好的工業企業要進行地區整合,該合並的要合並,該重組的要重組,在本區域內逐步實現工業布局合理,形成多個工業增長點,帶動湘西州工業的全面發展。 四、增強發展內力。針對湘西州工業發展內力不足,聚集效應低的特點,必須從推進工業技術創新、推進工業集群發展來增強工業的發展內動力。要引導企業轉變對技術創新的認識,重視企業自身技術創新的運作機制,從引進科技人員,設置科技創新部門,開展科技創新工作等基礎環節入手,搞好企業自主創新。要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宏觀管理與調控,通過對技術創新突出的企業實行稅費減免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給企業以推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通過稅費比重調高或強化管理來控制不重視技術創新企業的發展,給企業產生自主創新的壓力,從而轉向技術創新。當然也要通過引導企業狠抓技術改造,實施科技專項等措施來培育創新型企業,提升企業的優勢。要通過培育骨幹企業培育工業發展中心,通過打造發展平台引導產業集聚,實現產業內的規模化生產,減少產業鏈運行的成本,拉近產業內企業的距離,實現工業企業的集群化,提高工業企業的集聚效應。當前,湘西州必須著力培育礦產、食品、制葯、旅遊工業的核心企業,為產業行業的集群化提供前提條件,也要打造專業工業園區,諸如生物制葯工業園、農副產品加工製造工業園、礦產品開采加工工業園等,引導企業的群居化,引導園區專業化發展。作為政府,要從政策制定、基礎投入、管理運營運等方面增強園區的承載能力。 五、優化服務供給。為企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方位、高質量的社會化服務是各級政府的應盡之責。首先,在大力發展工業企業的同時,更要注重生產性服務業與公共性服務體系的建設,讓社會公共服務與工業共生、共融。要協調好銀企關系,為中小工業企業解決流動資金難的現實困難,也可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行」等不同的方式,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突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從而為中小工業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要結合國家、省的交通規劃,加大對交通的投入,縮短湘西州工業與市場的距離,也要大力建設現代物流基礎,發展快捷綜合運輸體系,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同時也要通過完善電信業務、推廣電子商務、構建信息平台等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也要發展與規范法律、咨詢、評估、會展等行業,構建專業化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州縣(市)兩級政府還要確保民族政策、貧困地區政策落到實處,這不僅是湘西州的一種政策優勢,更是一種民族特色的體現。要努力爭取國家財稅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好民族自治的稅收減免政策,減輕企業負擔;要積極爭取國家對貧困地區項目、資金、人才的支持,增強工業企業發展的資本力與智力水平。 六、強化環保意識。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工業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本質要求。考慮湘西州三十年工業發展環境欠帳巨大的現實,我們必須樹立「綠色工業」理念,增強工業發展中的生態文明意識,在政策制定、實施、監督中得到體現,也要通過引導與監管來加強企業家踐行綠色生產理念。要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實現工業生產的低能耗、低排放、高效果。現實中必須加大循環經濟模式在礦產資源開采加工中的應用與推廣,加大對礦藏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大力推行共生礦與伴生礦的加工與提煉,大力實施廢棄礦渣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高礦產資源的精深廣加工,提高礦產資源的開發深度。要通過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強度,減少污染物的排放程度。對礦產資源開采加工、農副產品製造加工要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力、資本、土地以及其他綜合生產要至少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對煤電消耗過大企業要加大監察力度,該關停的關停,該整改的整改,不能因為眼前利益而浪費能源與資源。同時更要給予低能耗、資源利用程度高的企業實施政策優惠,甚至政策性獎勵。在加大資源、能源利用的引導與監管力度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工業企業污染的防治。要從市場准入把關,認真堅決落實環評標准;要加大企業環保執法力度,環保部門認真履行自已的職責,改變受當地政府左右的狀況,在執法過程中嚴把項目審批關,抓好三廢治理,鞏固治污成果。以此形成產前、產中、產後環環相扣,生產、產品、市場彼此交織的企業環境監評體系,實現工業生產與自然的和諧共進。

❷ 蘇州重工業發展為何這么快!

第一個是上海工業向鄉鎮工業的轉移。
第二個是國際工業向中國擴散、開放。
第三個是中國的工業化是不是必須要經過重工業的階段,這是一個重要的節奏點,這個點又被蘇州踩准了。這是很不容易的。蘇州從來都是一個輕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但它的重工業在2000年前後超過了輕工業。
第四個是傳統工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共生。 以上應該就是原因了,不足之處還請見諒~~ 希望LZ滿意~~

❸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工業化建設主要分哪幾個階段進行,有哪些特點

第一階段,1953—1957年: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一五計劃」這一階段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端,其背景為1952底,我國國民經濟形勢基本好轉,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可供借鑒;其方針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具體實施為制定「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同時逐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五計劃」的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並且合理調整工業布局。這一階段我國工業的轉變從國情出發,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的速度和比例,正確選擇主攻方向,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並且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第二階段,1958—1978年:社會主義工業化受挫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提出把我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但是八大的方針沒有得到貫徹執行。1958年,頒布社會主義總路線,開展大躍進,使工業建設受挫。大躍進在經濟上,打亂了國民經濟秩序,造成了工農業比例嚴重失調,使經濟結構更加畸形。政治上,左傾思想更嚴重。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誇風、「共產風」盛行生態上,生態被嚴重破壞,影響了後來的糧食生產。其後,文革對工業建設又造成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工業企業管理制度被破壞,經濟效益下降。不少企業管理混亂,勞動紀律鬆弛,一些地區和企業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爭斗,導致生產長時間上不去。不少重點工程建設受影響。不少工廠在政治運動中,設備損壞。
第三階段,1978至今:社會主義工業化新時期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製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到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現階段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有利於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展國有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逐漸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增加,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❹ 請教關於中國重工業發展的有關資料

google搜一下子更多 林毅夫:目前的重工業熱不符合中國國情 林毅夫:目前的重工業熱不符合中國國情 經濟走勢跟蹤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Trends 2005年第3期(總第536期) 2005年1月11日(星期二)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經濟周期基本理論和實踐研究》課題組 中國社會科學院B類重大課題《經濟走勢跟蹤與研究》課題組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海通證券有限公司《經濟走勢跟蹤》聯合課題組 經濟熱點分析 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時代——分析與判斷 2004年始,有關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時代的言論不絕於耳,2004年1月20日,中新社報道,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斷言——「中國工業進入重化工業時期,中國工業經濟進入新的經濟增長平台。」此後陸續有相關分析出現,一些省市也紛紛發表本地區已經「挺進重化工時代」的宣言。對此,我們該如何判斷和應對? 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時代? 2004年第4期《中國科技財富》刊載封面文章「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文章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78年-1984年,是我國經濟從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中得到恢復,農村改革全面展開的時期。第二階段從1985年-1992年,是我國非農產業較快發展的時期。第三階段從1993年-1999年,是我國重化工時代前導時期。第四階段從2000年至今,我國進入重化工時代。 文章認為,肇始於2000年,而爆發於2003年的這輪經濟增長明顯地具有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特徵。電力、鋼鐵、機械設備、汽車、造船、化工、電子、建材等工業成為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究其內在原因,在我國,長期存在著能源、交通、通信等產業「瓶頸」對國民經濟產生制約的這一最突出的矛盾,而經過十幾年的迅速發展,我國具備了解決上述矛盾的實力。隨著能源、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的進展,電力、運輸車輛、建築材料、鋼鐵、有色、石油化工和機械電子等產品和建築業的需求被帶動了起來,並推動了第二產業的發展。 文章指出,近年來中國居民消費結構的大幅度升級是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的主要動力;中國正在邁向世界製造業中心,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新技術革命為中國進入重化工時代提供了技術支撐。而這個階段目前還遠未結束,從其它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來看,這一發展過程預計還將持續15-20年。 2004年8月18日的《上海證券報》登載李佐軍的一篇文章,他指出,我們說中國經濟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不是一種「應該怎樣」的倡導(即規范分析),而是一種「是什麼」的判斷(即實證分析)。重化工業階段的到來既給我們帶來一些機遇,也給我們帶來許多挑戰。不管喜歡不喜歡,重化工業大發展是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的一般規律,既阻擋不了它,也躲避不了它。正確的態度是面對它,因勢利導,及時抓住其中的機遇,積極應對帶來的挑戰。 作者認為,中國進入重化工業有以下理由:第一,工業化進入中後期階段,即進入重化工業(或資本品工業)比重不斷上升的階段。第二,我國的消費結構正在升級,部分居民已進入「大額消費階段」,對重化工業產品產生了巨大需求。第三,在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製造業關注的目標,開始向世界製造業中心邁進,這就為重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第四,市場機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民營資本開始進入重化工業,為重化工業的大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第五,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為重化工業發展提供了空間聚集條件。第六,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革命對重化工業發展形成了支撐。第七,農業生產的進步和糧食問題的基本解決,也為重化工業重新大發展提供了支持。 最近幾年,大量外資和民營企業正在源源不斷地進入以前以國有經濟為主體的重化工業投資領域,將大量資金注入中國的鋼鐵、電解鋁、石油、化學等產業當中,使原本就在加速的中國重工業化步伐變得更加急促。能源緊張等問題突然顯現,煤、電、油、運供應全面緊張,資源約束「瓶頸」日益凸顯,在2004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的資料,隨著汽車、房地產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升溫,2004年前11個月在39個工業大類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實現利潤16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7%;鋼鐵行業911億元,增長66.3%;建材行業345億元,增長48.7%;有色金屬行業利潤246億元,增長71%。新增利潤前五大行業分別是石油開采、鋼鐵、化工、電子通信、煤炭,占整個工業新增利潤的56.7%。 2004年中央進行的宏觀調控一方面使人們認識到了「局部過熱」和「盲目投資」的嚴重性,也從另一個角度使人們更深程度地認識到了「能源危機」背後所隱藏的深層經濟原因——中國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重型化」特徵,從而促使人們認真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 吳敬璉:警惕結構調整中出現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傾向 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先生2004年11月16日在《國研網》發表題為《注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謹防結構調整中出現片面追求重型化的傾向》的文章,他警告說:中國經濟片面重型化有危險,將導致中國能源危機。該文在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他認為,自「十五」計劃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結構是在向重型方面轉化,但這種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創造就業的能力有限,相反,會引起全國性的能源短缺。他強調,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應依靠高投入,而應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東亞經濟危機就是過於依靠高投入發展的後果。小企業的發展、第三產業、IT產業的發展,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有極大的作用,並且能吸引大量勞動力。 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根據德國的霍夫曼(W.G.Hoffmann)等經濟學家的理論,主張工業化的中後期應該發展重化工業,並認為中國經濟進入新的重化工業階段符合客觀規律,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有長期的刺激作用。這一理論是根據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總結的。但吳敬璉認為,霍夫曼的理論「還未被證實」,而「我們一些地方依據霍夫曼等人的理論進行結構升級的結果是很快出現資源短缺。」另外,在2004年7月的政協十屆六次常委會上,吳敬璉也指出,「我們這樣資源緊缺的國家,不能沿著別人走過的道路再走一遍。」 吳敬璉還指出,出現「重化工熱」不是市場調節的結果,而是各地政府調節的結果。一是因為政府作為調整主體,財政收入、政績考核決定政府必然要搞產值大、稅收高的重化工業;二是因為政府也有能力發展重型工業,它擁有土地和貸款權這兩個最大的資源。 在2004年12月16日舉行的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吳敬璉又重申了這個觀點,他說,目前經濟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是:在政績考核辦法、財政體制和扭曲的要素價格上,與舊發展模式相適應的體制和政策仍在起作用。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不少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城市建設的「形象工程」和重化工業的「政績工程」,由此走上了靠投資、拼資源、損環境的粗放增長方式。 然而,這種「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帶來了許多問題:首先,相對貧瘠的自然資源無法支撐高資源浪費的重化工業發展。2003年,中國GDP佔世界的4%,然而,這一GDP的實現所消耗的石油佔世界的7.4%,原煤則為31%。其次,十分緊缺的資本資源無法支持高資本投入的粗放增長。此外,重化工業的發展模式抑制了服務業的發展,並且加重了解決就業問題的困難,並加劇了貧富分化。 吳敬璉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走出一條提高效率的新型發展模式,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話來說,就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發展道路」。「結構升級是要實現資源配置最優,而不是多數人所認為的發展重化工業。」 林毅夫:目前的重工業熱不符合中國國情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最近也呼應吳敬璉的觀點,在2004年12月23日的《經濟參考報》上,林毅夫指出,中國經濟近兩年來加速重工業化並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了某個階段,產業升級自然帶來的結果。產業結構當然會不斷升級,但這一輪重工業化應該講還是有點走進了岔路。他說,目前這一輪重工業熱不符合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勞動力過剩,應當更關注勞動密集型而不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現在的情況卻是,沒有比較優勢的重化工業得到政府銀行支持,許多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卻無法取得銀行貸款。據統計,重工業每1億人民幣的投資可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輕工業同樣的投入卻能創造出三倍的就業崗位。而且重工業需要的是專業技術產業工人,無法吸納中國數以億計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村勞動力。他指出,中國的現實是勞動力便宜,資本昂貴,現階段大力發展沒有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果很可能是銀行壞賬大量增加。而資本密集型大企業容易取得貸款也說明,目前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的銀行體系不利於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中國更多地需要中小型銀行給這些中小企業服務。 厲以寧:重型化仍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 厲以寧最近在呼應吳敬璉的觀點時表示:「吳敬璉反對片面『重型化',我是同意的。但是重化工的發展階段也確實存在。」他總結說,「在借鑒西方國家發展經驗的時候,小國可以跳過重化工發展階段直接以發展新興技術為主,但是大國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工業基礎,因此重化工階段不可逾越。」 有分析認為,厲以寧的觀點與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傳出的經濟發展思路暗合。首先,厲以寧說,作為大國的中國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工業基礎,這正是國家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潛台詞」。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此前解讀「穩健財政政策」時指出,中央財政和長期建設國債投資將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支持力度。雖然重化工發展帶來的能源消耗問題不容忽視,但厲以寧認為,「重化工的階段雖然不可避免,但技術的跳躍性發展仍可實現。」他建言,在重化工的發展過程中加強技術創新,減少能源消耗。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旨在節約能源的「循環經濟」模式首次被提到了明年的中國經濟戰略上。 此外,厲以寧也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工業現狀提出警告:「目前我國工業發展的問題是,外資使用了國內廉價的勞動力,消耗了中國的能源,最後賺取利潤離開。」他表示,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產品,完成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 中國不應躲避經濟重型化 匯豐銀行中國研究部經理趙令彬在2005年1月3日的《大公報》上撰文指出,中國不應躲避經濟重型化。他認為,實際情況顯示重型化確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繞過的階段。故當局應為其適度及深化發展創造更佳條件,並盡力紓緩其負面影響,如一面支持有效益、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另方面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這要求有更細致的結構調整措施,而絕非一刀切地否定重型化路向。 他認為,吳、林的思路值得商榷。首先,目前的重型化是經濟發展到某個階段後的自然伸延,而且是由市場主導的,故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並構成了當前的國情。換言之反對的思路不符市場導向及國情。從發展角度看,回顧二十餘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軌跡,可見最初是以勞力密集加工業起家,隨後在90年代中後期開展高科技產品加工,到新世紀又開始了重工業化的新發展階段。新階段可說是上兩階段的順勢伸延,項目大都是為加工業提供原材料及設備的上游產業,由此亦有助擴大中國的產業基礎及生產增值鏈。重工業本身雖未必能創造很多就業,但如能為下游加工提供更好發展基礎,則可間接推動就業增長,並因而有助減低貧富差距。 經濟重型化既符合供給方面的發展規律,也順應了需求方面的轉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令住房、汽車及電氣化消費模式擴散,對重工產品特別是能源、小車及建材等的需求亦迅速增加,因而拉動了重工發展。經濟若不走向重型化便難以滿足人們改善生活的要求。從長遠看中國不可能不造車、不煉鋼而能令13億人民出有車、住有屋,因絕不可能單靠進口滿足所需。 趙令彬認為,經濟重型化是由市場主導的。許多大型化工及汽車製造等項目都是由跨國企業投資,規模每以十億美元計。當然也有大型國企提升競爭力後作出的業務擴張:不少大項目正是國企與外商實行強強聯合的結晶。這批有水平、有市場的投資很難說是「粗放型」增長。至於中小企業轉向重型化發展也是受市場驅動:為追求高需求帶來的高利潤而轉向,正反映靈活進取的企業家精神,絕不應橫加指責。目前大量沿海尤其浙江的民企正到西部找尋商機,投入不少包括電、煤、冶煉等重工項目,對開發西部及支持東部加工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一些中小民企轉搞摩托、汽車亦已卓然有成,為發展民族產業另樹新幟。顯然,絕無中小企業不可搞重工之理。無疑一切要依法規辦事,投資亦須注意風險。民企轉向將有成有敗,但汰弱留強是市場機制運作結果,而不能由學者扮演中央計劃者來妄下定論。另一方面,相對各類企業的靈敏,政府顯然反應遲緩,根本未能預計經濟重型化的到來,兩年前還基於經濟過剩的設想忙於控制鋼鐵、煤炭及電力等行業的生產及投資。所以這一輪重型化發展是市場糾正規劃偏差的好例子。 此外,林毅夫的「不符優勢論」有很大片面性,因為:(一)如中國真的沒有發展重工優勢,那麼到來投資重工的眾多跨國大企業都錯了?市場也都錯了?(二)優勢是可變的,不能只用靜態模式看待,更要採用動態分析。中國經多年迅速發展已累積一定的資金及技術能力;足可推動一些資本及技術密集項目上馬。事實上目前中國已有本、外幣資金同時過剩而勞力局部不足的情況;民工荒對勞力密集加工業打擊頗大。幾年前當外商台商開始在中國內地投資高科技的晶圓加工項目時,林便聲稱這不符中國優勢。但中芯等大型項目進展良佳,更多投資亦接踵而來。看來市場正與林的理論背馳,日後其中一方須作調整。 趙令彬提出,重化工業中的問題可由調控措施緩解。供求短期失衡乃市場經濟常見現象:發展每非循直線而是波浪或梯級型軌跡前進。問題可由調控措施緩解,主要是防止大起大落。在2004年中國便採取了必要的調節政策而避免了因重型化而導致經濟過熱。無論如何,不應因暫時的失衡而否定重型化的長遠發展方向,要分清短期及遠景的不同目標。對於目前的資源瓶頸,短期只能靠擠下部分重工項目以作緩解,但從長遠看這種發展中的問題只能由持續發展,特別是重型化發展來作根治:重型化帶來的問題同時也是這種發展不足的體現。 趙令彬指出,總之,實際情況顯示重型化確是中國經濟發展不可繞過的階段。故當局應為其適度及深化發展創造更佳條件,並盡力紓緩其負面影響,如一面支持有效益、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另方面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這要求有更細致的結構調整措施,而絕非一刀切地否定重型化路向。在進行經濟分析時,亦要更緊貼和尊重市場趨向,否則難以把握新發展形勢。 部分學者對「重化工時代」的判斷 2004年12月29日,《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了該報對部分經濟學者的采訪,對於「我國已經進入重化工時代」的說法如何判斷,又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問題呢?學者們表達了如下的看法: 盧中原:現在是以重化工業加速成長、比重迅速提高為特徵的一種經濟上升期。 中國目前新一輪的重化工業加速拉動經濟高速成長非常明顯。重工業占經濟比例1999年是58%,2003年是64.3%,今年(2004年)預計超過65%,應該說,現在是以重化工業加速成長、比重迅速提高為特徵的一種經濟上升期。但是不要簡單的概括為「重化工業時代」,包括吳敬璉老師在內,很多人都覺得不妥,反對意見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的,一種說法是容易導致地方的盲目擴張,經濟增長進一步的粗放。 張曙光:重化工業的趨勢是明顯的。 政府現在要做的不是直接去推動,而是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去做文章,使這個趨勢能夠走得穩妥一些。比如說,在這個過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必然很大,政府能不能把文章做在降低能耗、減少污染方面。政府提出一些要求,發布一些有關的信息,這對於整個過程更有利。 彭志龍:基礎設施搞得太多帶動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 重化工業發展這么快,從需求方面看是投資帶來的。進一步分析發現,我國投資之所以會這么快,除了一些發展中國家都有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特殊原因,這就是地方政府把城市建設規模搞得太大了。現在很多省會城市、地級市、縣區都在大搞城市建設,超常規發展。由於這類基礎設施搞得太多,對重化工業產品需求量很大,所以帶動了重化工業的高速增長。 魏加寧:不是每個省市都要搞重化工。 假定重化工戰略是對的,也並不是每個省市都要搞重化工。對於國外經驗也有誤讀的一面。日本、韓國戰後的確搞了重化工,但是在搞重化工的同時,還搞了一個「一村一品」運動。日本搞重化工也只是幾個大的鋼鐵廠,並不是全國各地都搞重化工。這是我們與國外的一個重要區別。今年(2004年)我們到地方調研的時候發現,到處都在上重化工項目。四川、內蒙不用說,就連浙江、海南也都在上重化工項目。這除了所謂「政績工程」以外,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與目前的財稅體制有關。地方財政困難,轉移支付又沒跟上,因此想方設法培養與地稅相關的稅基。搞房地產、上汽車項目都與此有關。 王大用:通過調節市場行為防止產業結構過分重型化和過分消耗資源。 我國正進入國民財富的快速積累時期,這是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後必然經歷的一個發展階段。一是城市化,二是全國范圍內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消費更容易波動,而且波動幅度通常也比較大。長期的高投資形成對重化工業產品的旺盛需求,在市場調節下,帶動重化工業高速增長,對能源、礦產資源的消耗過大,也帶來對環境的污染。快速的城市化不僅是導致高強度投資的核心力量,而且消耗我國十分稀缺的耕地資源。在這里,單純市場調節的結果與我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發生矛盾。因此,通過調節市場行為,防止我國的產業結構過分重型化,防止過分消耗我國的能源、耕地、淡水和環境等資源,也應是政府宏觀調控的任務。(完) (責任編輯:王硯峰) 2005年第3期(總第536期) 2005年1月11日(星期二)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本網發布時間:2005-10-12 14:55:39

❺ 重工業基地發展的條件。

主要是資金,對於重工業而言,各種大型設備的購入,還有廠房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是出口貿易的話,還需要有碼頭和港灣

❻ 鄉鎮礦業持續發展的道路——區域集團型全方位滾動

此文原載《中國礦業》1994年第2期

摘要 鄉鎮礦業是指鄉及鎮開辦的各種形式的集體礦山和個體采礦業的總稱,具有數量多、分散性大、靈活性強、經濟類型多樣、經營機制市場化等特點。本文著眼於鄉鎮礦業作用及存在問題,論述了鄉鎮礦業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 鄉鎮礦業;礦產資源;經營機制;區域集團

我國鄉鎮礦業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頒布,各級礦管機構建立及合理利用礦產資源政策約束下穩步發展。進入90年代,隨著鄉鎮礦業在整個工業體系中地位的日益突出及國家政策給予的大力扶持,正逐步進入騰飛階段。為使這些數量多、分散性大且靈活性強的鄉鎮礦業變成正規化的、走向持續發展的軌道,本文從分析鄉鎮礦業的作用及存在問題說明發展壯大它的必要性,並進而提出鄉鎮礦業應走區域集團型全方位滾動發展的道路,最後指出地方政府在引導管理鄉鎮礦業中的功能。

1 鄉鎮礦業的重大作用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鄉鎮礦業的重大作用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鄉鎮礦業在全國礦業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全國25萬處鄉鎮礦山,開發136種礦產,1990年甲類礦產產量7.8億t(不包括磚瓦粘土和建築用砂石),其中原煤3.57億t,佔全國產量的33%,黃金佔35%;鐵礦石5258萬t,佔31%;磷礦石3057萬t,佔43%,建材非金屬礦石3.1億t,佔80%以上。鄉鎮礦業在全國礦業格局中另一個作用是彌補了國有大中型礦山開發之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可減少資源的浪費。國有礦山開採的多是儲量達到一定規模的高價值礦產;而鄉鎮礦山的開發活動則多根據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賦存情況作決策,不要求達到某種規模,由此使一些儲量小,勘探程度相對較低的礦產得到開發利用,如河床的砂石,地表有出露地下賦存量很小的礦點等.這是從儲量規模上看鄉鎮礦業利用資源的情況。從資源佔用實際看,鄉鎮礦山開發的多是邊、角、殘儲量,對國有礦山佔有、開發的儲量起到拾遺的作用,由此減少了國有資源的地下損失。

第二,拓寬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彌補了農建資金不足,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鄉鎮礦業的就業人數,這幾年一直保持在700萬~800萬之間,佔全部鄉鎮企業就業人數的7%~8%。這對地處山區可耕地少,交通不便的山村農民來講,無疑增加了剩餘勞動力的出路,同時減輕了富裕勞動力湧向城市的壓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影響農業生產發展在我國是非常顯著的,但農業是解決吃飯問題及農村奔小康的基礎,在國家財力有限不能大量投入農業基本建設時,發展鄉鎮礦業,引導鄉鎮礦業走以工助農的道路是可行之舉。

第三,鄉鎮礦業的崛起、發展、壯大為探索中國式的工業道路提供了新思路.中國鄉鎮企業協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與會者認為:在我們這樣農民人口占總人口79%、占總勞動力74%的國家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首要問題是要把實現工業化與解決農民問題結合起來。我國工業化要按城市工業化與農村工業化相結合的城鄉一體化總格局,統一規劃,合理分工,一視同仁,協調發展,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一條城市工業化道路,現在因城市病癒來愈嚴重,不得不將工業生產向農村遷移,這正如《大趨勢》的作者奈斯比特所指出的:「由城市向農村的經濟擴散,或者叫分散,已成為當今改變整個西方社會經濟生活的趨勢之一」。

礦產資源的開采與加工屬重工業生產,鄉鎮礦業的集約化聯合經營,向區域性集團發展,並在全方位滾動,協調發展中形成各種開采加工區,在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向相關產業延伸過程中邁進城鎮化行列是可能的。鄉鎮礦業的迅猛發展為此作了佐證,因礦業開發而興起的城市在我國有20多座,因鄉鎮礦業發達而富甲一方的山東招遠市、廣東雲浮市、河南靈寶市等有力地證明鄉鎮礦業開發在振興地方經濟,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是,經過十多年的實踐也暴露出一系列積弊,主要表現在:

第一,儲備資源嚴重不足。鄉鎮礦業佔有開發的資源多是邊、角、殘儲量或探明的小礦床和礦點,開采之初儲量就不足,再加上開采過程的濫采亂挖,采富棄貧,追求數量經濟效益的行為,更進一步加快了資源耗竭速度。煤炭部對1.9萬個鄉鎮煤礦的抽樣調查表明,它們的平均服務年限只有6年。據郭欽安「堅持技術改造,引導鄉鎮煤礦健康發展」(《能源基地建設》1991年8月專輯)所列數據測算,山西省到2000年時將有一半鄉鎮煤礦報廢。

第二,宏觀管理不力,微觀急功近利。宏觀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實施滯後於鄉鎮礦業的發展;管理機構成立晚,不健全,執法不力,給鄉鎮礦業的盲目發展以有機可乘;地方保護主義,某些政府短期行為又加劇了鄉鎮礦業的超常規發展,為以後的持續穩定發展埋下隱患。微觀方面存在著決策拍腦袋,不經科學論證,在資源不清,無有技術人員指導,市場不甚明了的情況下盲目上馬,導致資金浪費;開發經營上追求近期效益,缺乏規劃下的規范化開采,資源浪費嚴重,利潤分配上普遍存在吃光分盡思想,缺乏發展的長期考慮。

第三,鄉鎮礦業勞動者技術素質跟不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各種人才短缺,很難從事科技含量高的資源開發工作。

2 鄉鎮礦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區域集團型全方位滾動

鑒於以上所述的鄉鎮礦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要求它必須發展,而且要持續、穩定地發展,而鄉鎮礦業發展中面臨的資源問題,宏觀、微觀管理問題更亟待探索和研究。

鄉鎮礦業形成的初期,由於地表或地殼淺部資源較多,開發較容易,投資不多即可生產並盈利,國家政策的扶持為它的壯大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但是,隨著資源開發規模日益擴大,耗竭呈加速趨勢,後備資源吃緊乃至面臨無資源可採的局面,鄉鎮礦業的生存受到威脅。這是鄉鎮礦業發展中遇到的第一障礙。障礙之二是隨著國有礦山十四項權力的不斷落實與相應責任的貫徹,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鄉鎮礦業的產品如何在競爭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並求得發展,這里有個發展方向的問題。1992年11月5日人民日報社論「論區域經濟」一文指出:區域經濟的「特色在聯合,優勢在整體」。創造「蘇南模式」的無錫郊區積極與大專院校協作,與大中型國有企業「聯合」,加速營造生產要素市場,實施「再次崛起」戰略的舉措,就充分認識到船大御風浪的優越性。因此,鄉鎮礦業必須改變過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既浪費資源,又不經濟的生產方式;立足技術改造,提高裝備水平;立足管理進步,提高經濟效益;立足集約經營,提高組織化程度。

無疑,區域集團型全方位滾動發展是必然的。

這里,區域集團是指資源富集區各種礦產資源開發、加工經濟實體,在政府協調控制下形成的互為原料,互為市場的有機整體。他們在人才利用上互相流動、交流;資金利用上互相支持,幫助;整體上在資源的開采、初加工、再加工、深加工、精加工生產形成系列,就地實現資源的後續加工增殖。由此使區域內的礦產資源開發、企業經濟效益和組織化程度提高。同時地方政府還要盡最大努力吸引域外資源進入本區,開辟更為廣闊的域外市場,形成兩頭在外的資源開發、加工、銷售市場,更進一步推動本區礦業的發展壯大。

全方位滾動是指以礦產資源的開發、加工、銷售為吸附載體的生產銷售集團形成後,在政府嚴格控制分配、統籌規劃下實現生產周期循環漸進延伸中的資金積累,智能培訓,使勞動者素質、生產設備水平得到提高,進而實現產業擴展和經濟增長的良性運行。

區域集團型的發展形式,從我國礦業現實及已存在的形式來看主要有三種。

其一,區域內聯合發展型。包括區域鄉鎮礦業與資金、技術力量雄厚的國有礦山聯合和鄉鎮礦間的聯合兩種形式。前者是以區內現有國有礦山為依託,鄉鎮礦山開采國有礦的邊、角、殘儲量或分布在國有礦外圍的礦點並供其選(冶);在生產合作中學習國有礦山的采選技術,管理經驗;或立足國有礦山、礦物原料加工企業配套資源的需要,積極尋找並開采對口資源,或利用國有礦山廢石進行粉碎加工、生產建築鋪路用石料。宜昌磷化集團將自身的技術資金優勢與鄉鎮礦山資源優勢結合,探索出的「共創效益、共享利益」的路子可作為這種聯合的範例。

區域內鄉鎮礦業間的聯合是鄉鎮礦的開發與加工形成互為原料、互為市場,共同以實現區域內資源的後續加工增殖為目標的有機體。地方政府協調開發和加工項目,同時鼓勵加工、深加工項目上馬,使資源的開發與後續加工能力成比例地增長。

目前,地方企業已由過去賣「黑、大、粗」的原料和低檔產品向深加工、高檔次,高精尖拓展.這方面全國的實例很多,不一一列舉。這種區域性產業群具有強大的生產力,骨幹企業牽動能力大,技術互補的開發力大,效益相關的凝聚力大,為形成產業、產品優勢創造了條件。

其二,兩頭在外型。區域內先期以開發本地資源為主,並逐步形成開采、加工體系,依其區位優勢或人才、技術優勢擴大影響。設法吸引,購進域外資源進入本區,擴大加工生產能力,增加區內產品花色、品種、檔次,形成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吞吐能力」強大的資源開發、加工、銷售市場。廣東雲浮和湖南汝城礦業探索走出的正是這樣的道路。

廣東雲浮素來是「種糧不吐穗,栽樹不吐綠」的窮山惡水之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市、鎮、村、聯戶、戶辦「五個輪子」驅動的方針,在充分開發、加工利用本地資源的同時,利用其有利的區位優勢及政策措施積極開拓市場,吸納外地優質石材進入本區,招攬八方客商來雲浮做石材買賣。現在開發、加工企業已達2800餘家,在324國道兩旁形成蔚為壯觀的百里長的石料工業「走廊」,成為全國四大石料建材基地之一。無論是數量、花色、品種和質量,在國內均具一定優勢,被譽為「石料建材王國」。

居全國鎢砂產量首位的湖南汝城,仰仗本地人才、技術優勢,從外省、外縣購回鎢砂原料(1990年購入區內7000t,本地只產2000t)供全縣60多家鎢砂加工企業進行精加工,產品銷往國內外,賺取加工費,使鄉鎮礦業開發、加工呈現出勃勃生機的局面。

廣東雲浮和湖南汝城走的這種開發本地資源或吸引外地資源輸出精加工礦產品道路,使它們成為國內有影響的建材王國,鎢砂生產首戶。這種發展之路的意義在於:提高了礦產資源在本地的效益,減少了低值原料的運輸;在本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擴大了礦業勞動力就業比例,增加了收入。

其三,產業擴展型。以礦產資源開發、加工為龍頭,以此作為資本積累的源泉,然後根據本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或礦業發展要求拓展礦業以外的產業。山西大同市南郊區的以煤助農和湖南漣源的煤林互養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值得借鑒。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區高山村,20世紀80年代初靠集資進行煤炭開發,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已形成20多萬噸的原煤生產能力,年純利潤達120多萬元,並先後建起了8個集體企業,使非煤炭收入超過煤炭收入。盡管如此,高山村「戰斗堡壘」未忘記農民種糧的根本,面對資源儲備不斷減少,礦業發展後勁漸感不足的形勢下,毅然作出改灘塗地140公頃(2100畝)的規劃。現在高山村已投資370萬元,從河灘地上整理開發水澆地141.33公頃(2120畝),比老祖宗留給他們的還多42.6公頃(639畝)。以工幫農、促農的舉措;不僅改變了單純依賴採掘耗竭性資源無法持續發展的思維方式,更為山區農村的工業發展兩條腿走路探索出一條可行之路。

上面提到的三種區域集團型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但目標均在於發展壯大鄉鎮礦業,使之持續穩定地發展。資源豐富的地區走的是聯合的道路;資源相對豐富又具備開放條件的能廣泛吸引外地資源,銷售渠道通暢的走的是兩頭在外型道路;而礦種單調,需要地面資源配套的,探索的是一條地下地上共同發展的產業擴展型路子。由於本人接觸材料有限,到實地調研不夠,可能不盡全面,還有其他發展形式,希望有興趣的同志共同探討。

3 區域集團型全方位滾動 發展中地方政府的功能

鄉鎮礦業發展的實踐證明,區域集團型全方位滾動發展,有利於把握其適當的發展速度,調整產品結構,加長礦產品加工產品鏈,提高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通過控制分配,把握積累資金的流向,提高礦業技術進步和礦業勞動者的素質,發揮集團整體優勢,抵禦市場經濟沖擊。但是,鄉鎮礦業的散砂難拈,嚴重的短期行為決定了它們自主聯合走集團化共同發展道路的難度,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從現實礦業實際出發,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作出長遠發展規劃,並多方面服務指導,協調鄉鎮礦業的發展,引導它們向集團化方向邁進,具體包括如下幾項。

(1)查明資源家底,作好礦業發展規劃。

礦產資源是礦業生產的勞動對象,鄉鎮礦業對後備資源的可開發量尤為關切,地方政府在作礦業發展規劃布局時,首先要弄清楚區域內各種資源蘊藏情況,在此基礎上協調鄉鎮礦業的發展,做到開發有度,加工有序,在保持本地礦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原則下,扶持有競爭優勢的礦產開發向規模經濟發展。

(2)指導、幫助鄉鎮礦業走聯合、多角度化發展的路子。

首先,提高鄉鎮礦業對共同發展的認識,從思想上改變過去那種個體小農經濟的生產作法,徹底改變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國家利益、子孫後代利益的短期行為。其次,幫助鄉鎮礦業領導班子改革,力促那些團體利益、長遠利益意識強,有管理能力,懂技術的人才進入領導層。第三,強化鄉鎮礦業內部約束機制。用經濟手段,行政手段保證技改、安全、教育的投入,並劃出專項勘查基金,以保證對後續接替資源的勘探。第四,嚴格礦業項目的審批,使礦產開發加工能力增長同步,並力促加工產品向精細化、高附加值方面轉化。第五,鼓勵鄉鎮礦業的積累資金向別的產業投入,增強抵禦沖擊礦業的風浪。

(3)加強對鄉鎮礦業的監督服務功能。

鄉鎮礦業機制靈活的不利面就是跑、冒、滴、漏多,這對其本身穩定有重大影響,同時也對國家的稅收工作不利。地方工商、稅務等部門應在公正、廉明的原則下,嚴格鄉鎮礦業的財務管理,使資金做到用之有度,取之有理,投之有效;政府機構聯絡廣、信息靈通,應盡力為鄉鎮礦業的生產、銷售提供信息服務,幫助它們尋找新客戶,開辟新市場;舉辦各種培訓班,為它們培養管理人才、技術人才、銷售人才等;悉心處理好鄉鎮礦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社會化問題。

❼ 重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是

接近原材料產地,交通便利,接近有消費尋求的地方

❽ 我國四大工業區各發展什麼工業為主,主要原因是什麼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輕工業相對重工業更加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較好經濟基礎上, 198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達18%,高於廣東14%和全國12%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相當優越。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轉口大量出口商品,參加廣泛的國際分工。

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本區的發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額佔全國的16%,其中港澳資金佔77%。外資進入的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濟管理方法,並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創辦了一批現代外資、合資企業,成為本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現在,這里已經已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發達、工業門類較多、產品競爭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玩具、手錶、自行車、多種日用小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產值佔全國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工業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征地的現象,使耕地大量減少,造成了水土資源的緊張;同時也出現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基礎農業受到明顯削弱;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門主權的回歸這一特殊的有利條件,在工業、金融、運輸、貿易、旅遊等方面進一步與港澳進行分工協作,互相補充。在改造、提高現有的家電、電子、輕紡、醫葯等支柱工業,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大農業投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長三角 (滬寧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 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豐腴,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佔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我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是目前本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緊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大力進行對太湖的治理,保護環境;促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外貿、商業等第三產業;借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❾ 中國重工業發展前途如何

鄙視樓上復制,並且文不對題,讓我回答你吧,一個字一個字手打。光電,有光伏發電,有光電子,不知道你說的是哪個,光電子在中國前景比較好,應用也廣泛,不過,產業也比較精中,就那麼幾家做的大的。畢竟光電是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而光伏發電,中國大大小小企業就很多。太陽能發電,這將是人類能源的一個必然趨勢,這是由能源危機和能源安全這兩個命題決定的。現在,人類還沒有找到更合適的能源,至少在10、20年甚至更久的將來,也難以尋找到能夠產業化運作的能源體系。 鋼鐵俠里提到的聚變電站,這還不知道哪個年月能夠民用,或者說,能夠有足夠的安全系數,曾幾何,人們把核電當作能源的救星,但福島讓人們清醒了,另外,戰爭的因素是不可以排除的。同時,大型水壩對生態的改變和影響,讓反對大型水電的聲音也越來越強。地球這個星球,因為有了太陽,才有了一切生命,利用太陽能,自然是能源體系的終極方向,只不過,人類在技術上,還未能得以突破,尋找到更好的太能陽發電的技術手段。現在建立在硅體繫上的光伏發電,其實是太陽能利用的偽科學,一塊板子,終其一生,25年,能發出多少電?而製造它,又需要投入多少能源進去?內行的人一算就知道。所以,中國才是光伏的產業大國,但不是應用大國。從這個層面上,你會覺得光伏產業能有前景?但是,中國已經在資金、技術、渠道上,形成了光伏產業的規模,因此,我們期待在技術上的突破,一旦技術上有突破,那麼這個產業將是飛一樣的發展。

❿ 中國四大工業區的優越區位條件是什麼他們將如何能發展的更好

遼中南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其區位優勢有鐵礦,有煤礦,有遼河油;交通便利;市場廣闊
解決辦法:優化產業機構,引進先進技術,運用南水北調工程,發展節水型農業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引進外資;治理環境污染。
滬寧杭,水資源豐富;科技水平高;勞動力素質高;交通便利;工業基礎好;市場廣闊;
珠三角,
水資源豐富;勞動力豐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靠近港澳台,又面臨東南亞,這里是 著名僑鄉,便於吸引外資,發展經濟
長三角:市場廣闊、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勞動力素質高、工業門類齊全

措施:環境治理、清潔水源、發展第三產業

閱讀全文

與如何發展重工業鄉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車左前杠什麼樣子 瀏覽:124
奧迪a3怎麼看缸 瀏覽:984
廣州地區賓士a200l優惠多少 瀏覽:847
工業用氣如何開通 瀏覽:991
寶馬發動機鎖了等多久可以解除 瀏覽:619
奧迪a9亮相多少錢 瀏覽:64
工業專業需要考什麼證 瀏覽:889
汽車租賃注意什麼 瀏覽:439
寶馬氣門室蓋漏氣會有哪些問題 瀏覽:913
賓士glk選哪個排量的 瀏覽:618
16年奧迪a6l現在賣多少錢 瀏覽:141
200萬的寶馬x5多少錢 瀏覽:911
溫州星能汽車是哪個汽車品牌 瀏覽:106
大理哪個汽車站能到華坪 瀏覽:459
陝西汽車哪裡有 瀏覽:446
海南工業空氣消毒器多少錢一台 瀏覽:238
賓士200兩門可以賣多少 瀏覽:432
奧迪q5後尾門下鎖扣怎麼調 瀏覽:792
樓蘭與奧迪q3哪個好 瀏覽:929
進口純電汽車哪個品牌好 瀏覽:326